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07:1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07-21方铭琳

编者按: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是我国广大民办高校投资人、举办者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民办高教事业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从我国民办高校兴起至今的20多年里,大量存在着因产权不明、归属不清而导致权利义务不对称的现象,产权不明晰的现状已成为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瓶颈。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及投资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民办高校数量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明晰产权就越发显得重要和急迫。本文在界定民办高校产权的定义,分析民办高校的产权不明晰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思路。现刊发出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民办高校产权的定义

1.产权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产权是“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s),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法学一般侧重于狭义的产权,主要指物权,亦称财产所有权。如我国民法通则中使用的就是“财产所有权”,且是与“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并列的概念。而经济学中的“产权”则是广义的产权,不仅从物权扩大到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而且扩大到所有交易中的权利,是一种权利束,其中自物权即所有权是一切其他财产权利的基础。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权是个复数概念,是指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以排他性的所有权为核心的,而且是可以分解成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交易权、处分权等一束责、权、利的关系和规则的总和。产权的核心和实质是排他性的所有权和对资产的收益权。产权的重要功能是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广义“产权”的基本内涵可进一步总结为: 1.产权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具有排他性的权利。产权的核心是对财产的独占权,即产权所有者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财产所有权的灵魂在于它的实现。2.产权是可以分解的一束权利。如财产权可以横向分解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也可纵向分解为出资权、经营权和管理权。3.产权是界定人们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实质上是反映交易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的统一,以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为基础的特殊的权利关系。4.产权是可以交易的权利。

2.民办高校产权的定义和特点

对民办高校而言,经济学层面的产权比法律层面的产权意义更大。所以,根据经济学产权的定义,可以将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理解为:由民办高校的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利所构成的一组权利束,其基本内容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或职能以及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即权能和利益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回答了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从而使民办高校各产权主体经济行为的外在效应内在化。

民办高校的产权具有以下特点:1.民办高校的产权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实物财产还包括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本。2.民办高校的产权主体具有多样性。例如,学校的财产所有权归法人,校长和教师拥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学生、教师拥有学校财产的使用权。3.民办高校的产权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一种社会关系。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拥有的权利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不同,从而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只有合理界定产权,才可能规范并保护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形成长远的预期,从而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4.民办高校的产权是需要争取和保护的。民办高校各利益主体权利的范围、大小与他们各自的争取以及政府的保障有关,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应力图对民办高校的各方权利进行规定和保护。

二、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看民办高校产权的现状

民办高校产权要得以明晰,不仅要科学地界定各种主体的财产权限,包括主体拥有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明朗化和量化; 而且要通过立法、司法的强制力将产权加以硬化,使之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财产。所以,产权明晰的关键在于产权的界定,特别是要通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法律行为加以保障。通过梳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产权的规定以及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可见我国民办高校产权依然存在不明晰的现状。

1.《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关于产权的规定及产生的影响

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第36条:“教育机构在存续期间,可以依法管理和使用其财产,但是不得转让或者用于担保”。由此分析: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其财产所有权的主体为民办学校,但民办学校只拥有其财产的使用权,而没有财产的转让权(处分权)。第37条:“教育机构的积累只能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分配,不得用于校外投资”。由此分析:民办学校只拥有其财产的部分使用权,且由于财产不能用于分配,学校的举办者和办学者都不拥有财产的收益权。第43条:“教育机构解散,应依法进行财产清算。教育机构清算后的剩余财产,返还或者折价返还举办者的投入后,其余部分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由此分析:虽承认举办者拥有其投入部分财产的所有权,但这种所有权只有在学校解散时才有可能重新获得。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关于产权规定所带来的影响是:民办高校的财产归属权的初始界定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并在实践操作中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由于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办学者的投入,只是在教育机构被解散后才能得到返还,他非但与学校运营过程中所获的滚动积累无关,还得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一些办学者为逃避投资风险,想方设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使民办高校成为“学店”;由于预期民办学校停办时的剩余财产将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举办者投资教育后就基本上失去了财产所有权,校产不能回收、抵押、租赁和转让,这些规定挫伤了教育投资者的积极性,堵塞了民办高校融资的渠道,使得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更多地流向其它可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地方;个别地方还出现教育行政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开或变相侵占民办学校资产的现象,等等。

2.《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产权的规定及产生的影响

2002年12月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第35条和36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由这两条分析:民办学校的财产所有权归法人或学校所有,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和办学者不拥有学校的财产所有权。也就是说,投资人一旦投资民办教育,所投入部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权将归学校而不再归投资者。第51条: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等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此分析,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实际上拥有一种受管制的剩余索取权。第59

条:民办学校终止并进行财产清算时,在清偿“应退受教育者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偿还其他债务”后,“剩余财产,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由此分析,没有明确规定返还出资人的投入,也没有明确规定清算后“剩余财产”的归属,即对出资人投入资产的最终归属没有明确的规定。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产权规定所带来的影响是:由于对民办高校财产权的规定存在残缺,即产权界定不周全、产权模糊和产权配置不当等造成现实中存在的权利与责任和利益的缺失、不清楚和不对称等等。比如:对民办高校财产权的界定,只体现了国家与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私人所有者和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在产权的权能方面考虑了办学期间学校的法人财产权,而没有考虑投资者或举办人的私人所有权;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也只是作为扶持与奖励的手段,而不是正式承认出资人对财产的收益权; 清偿后的资产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只有投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收益与各自投入成本不相符合。可见,《促进法》对民办高校产权法律关系主体即投资人、举办者的产权主体地位与权能所包括的所有权、交易权、收益权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规定不明,直接影响着办学实践中的产权关系。

3.《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产权的规定及产生的影响

2004年4月1日执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第5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作为办学出资。国家的资助、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和民办学校的借款、接受的捐赠财产,不属于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出资”。第37条:“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中、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收益中,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第44条:“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

《实施条例》中关于产权规定所带来的影响是:由于只对民办学校资产中的国有资产和受赠资产的监督、使用和管理作了原则规定,完全回避了对举办者投入和办学积累增值部分校产的产权及民办学校终止时清偿债务后剩余财产的分配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产权状况和产权关系依然十分混乱,民办学校的晰产工作难以开展,产权纠纷经常出现。比如:在产权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的确还有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管理者,因为学校资产问题进了监狱;法院在介入民办高校资产纠纷案件时,评判尺度也没有统一的依据;对于是否允许民办高校在董事会管理下,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其他回报率较高的营利性事业,建立学校自身的资本增值机制也没有明确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有不少学校采取了这种投融资的新渠道。

三、我国民办高校产权不明晰的原因

如果说,现有法律法规的导向不明是导致民办高校产权不明晰的直接原因,那么更深层次地分析,还是因为缺乏合理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保障。

首先,从宏观的制度制定背景看,尽管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民间兴办教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现代教育的产业属性与教育不能营利的传统认识相矛盾,教育的私人占有属性和营利的合理性还缺乏社会心理和文化基础。特别是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教一直持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需要民间资金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担心民办教育影响整个教育质量,担心一些人利用举办民办教育之机谋取非法利益,影响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主义性质。这种心态使得有关部门在发展民办高教上缩手缩脚,提防、控制多于支持、鼓励,民办高教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其次,从中观的宪法规则层面看,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宪法缺乏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2004年通过的新宪法才写上“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条款),直接影响了关于民办高校的产权界定和营利的操作规则的出台。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尽管在法律规定上举办者丧失了投资办学的收益权,但一些民办高校的出资者为了自己的财产利益,便牢牢抓住学校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不放,要么亲自担任学校的董事长、校长等高级职务,要么委托自己的亲属担任要职,在暗地里不同程度地变相营利。如:有的学校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而赞助费不列入学校的账目,将来也不退还家长;有的学校通过虚增基建成本、日常开支和拿回扣,变相收回投资;或以先期投资购置的土地或建筑作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变相收回投资。

再次,从微观的操作制度层面看,涉及民办高教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评估机制等并不完善,且缺乏操作性,对民办教育各方的权、责、利界定不清。例如,民办教育机构究竟属于与公立教育机构相对等同的部门,还是无营利目的的第三部门,如同慈善机构、非营利性的基金会一类组织,抑或是等同于照章营业的工商类组织,目前相关的法律文书并没有予以明确界定。而正是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规定不合理与不明确,直接影响了教育投资者的未来预期,挫伤了他们办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限制和束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解决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探索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一方面是明确民办高校外部各办学主体之间形成的产权关系、产权结构及产权安排,即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其财产所有权的初始界定、划分和维护,解决的是民办学校的财产归属权到底归谁所有,各办学主体究竟拥有哪些权利和资源,它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合法性前提。另一方面是解决民办高校内部各项产权权能的具体分解和重组,即民办高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与治理机制、民办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民办高校的产业运行机制,民办高校内部各产权权能的具体分解与实施是否匹配、合理,最终决定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了建立相对完善的民办高校产权制度,使民办高校摆脱产权关系不清晰的状态,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在制度安排、政策支持上以下界定以下三点:

1.明确界定民办高校不同性质资产的所有权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的“科斯定理”推论,尽管产权的初始界定是需要交易费用的,但没有产权是万万不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明智的政府如何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笔者认为,民办高校财产归属权初始界定的难点恰恰在于,要理清民办高校不同的筹资来源及其办学性质。鉴于我国民办高校的不同类型和办学性质,政策法规上对学校财产归属权的初始界定不应该是固定单一的,而应当是多元化的。我国民办高校总体上来讲主要有三种筹资形式:捐资办学、投资办学和混合集资办学。针对我国目前民间资本尚不雄厚,更缺乏各种公益性的社会基金,政府也无力给民办高校很大的资金支持,所以,在大力提倡社会力量捐资举办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同时,也应允许个人或企业投资举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及社会力量混合集资举办准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准营利性和营利性的民办高校的财产归属权的初始界定应坚持收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匹配的“对称原则”。

就财产归属权的具体界定而言,应以充分发挥产权的效率与约束功能为原则,举办者投入民办高校的财产归举办者所有; 国家直接、间接投入所形成的校产归国家所有,在学校存续期间高校法人享有使用权; 受赠资产在学校存续期间归学校所有,并依法行使管理和使用权; 校产增值部分归学校所有。另外,“滚动发展”的民办高校产权归谁,也一直是产权归属的一个热点问题。“滚动发展”是没有投资主体直接投入,而是通过收取赞助费、捐赠、学杂费、培养费补差和校办企业积累投入办学,像这类高校的产权应是学校集体所有制;另一种情况是学校举办者个人不投资,而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垫资办学,然后用收取的学费、培养费或校办企业收入偿还贷款,这同样属于“滚动发展”,垫资与投资有质的区别,所承担风险也不同,因此举办者不享有产权,学校的产权是以校长为首集体所有的。集体所有制的民办高校应建立教育工会,通过教育工会制定章程,规定办学收益及学校产权的分配方案,尽管产权的主要部分属于全体教职工所有,但还有部分应归政府所有。

2.明确界定民办高校终止时清偿债务后剩余财产的分配办法

按照《民促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剩余财产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投入形成的财产和民办学校受赠形成的财产,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由举办者出资(不是捐资)形成的财产,返还举办者。遗憾的是,这些界定都还不能作为有关职能机关和办学者处理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的有效法律依据。因为,我国民办高校都依法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财政部于2004年8月公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规定:“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所以,无论是否选择“合理回报”,出资人的收益权在现有法律规范下,实际上都是得不到保障的。

实际上,民办高校的出资人所关心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出资人对其投入部分所形成的校产是否拥有所有权;二是出资人对办学增值的校产部分享有什么权利。在澄清民办高校财产权法律关系的权能上,要还投资人、举办者、经办人产权的各项权、责、利,特别要归还他们对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既然国家允许并鼓励民间投资办学,投资、举办者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当下,对民办教育投资者是否拥有资产收益权即剩余索取权的问题,虽然《教育法》已规定任何教育都不允许以营利为目的办学,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 而且《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在以民办学校为非营利组织的基点上来立法的。笔者认为,把我国的民办学校看成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应该根据我们现有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的客观情况而定。我国目前的民办教育还处在资本的积累阶段,真正出于鼓励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允许投资者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只要不让其牟取暴利就行。根据当前宪法修正案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立法精神,对民办高校剩余财产的分配办法的规范与运行还是有空间可操作的,关键是要真正体现对民办高教发展的促进。

3.明确负责民办高校资产监管的主体及其责任

教育投资的动态性还表现在对投资款的科学、合理的使用及促进教育投资款的有序流动,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一个产业,那么民办高校创业资金的运作需要通过融资手段,因此投资者不可能以个人形式出现,投资主体也并非投资者个体,而是投资者以私营企业为主体实施投资。民办高校属非企业性质单位,不具备经济担保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将民办高校作为投资者的直接投入对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办民办高校与办其他事业不同,学校需要稳定,而投资者又需要减少风险,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方案应是:投资者为办学的投资仅作学校存续期间划拨使用,其产权归属投资者所有,学校以其办学收益回报投资者以作补偿。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政府对民办高校资产流向的监管。这是政府监管民办高校的最重要的方法,其核心不是学校的经费如何使用,而是学校的产权是否明晰,收支是否清楚,以防学校不正当盈利,以保持学校稳定。

既然政府对民办高校资产流向监管具有合理性,为了保证民办高校产权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教育投资款的合理有序的流动,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民办高校市场准入(设立)制度、法人资产和公积金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经济性规制,将民办高校内部监督与政府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困扰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共有产权、私权的处置等问题,使民办高校成为一个充满经济活力和效率的现代新型组织。

第二篇: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思考

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改革国民经济体制,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工商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这就对我国的工商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使工商管理职能的主要部门,在维护和发展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工商管理系统不断快速发展,如何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也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分析了解,在其基础上分析思考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思考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our country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as the main business departments to exercis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how to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ncern of the masses.Through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management function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Present stage in China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hop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Keywords:Business administration;present situation;analysis;thinking

目录

1.绪论.............................................................................................................................1 2.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1 3.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2 结论................................................................................................................................4 参考文献........................................................................................................................5

本科毕业论文

1.绪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工商管理部门在过敏体质当中也越来越成为监督经济市场的重要部门。尤其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加加深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在醒的经济形势之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也,是促使我国经济市场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近几年,我国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工作都非常有利于我国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国际之间的经济交流。而且,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设置注意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生活当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实行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工商管理部门的发展需求。这就会使在某些层面上影响到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市场上监管的权威性。所以,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是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2.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并不是很好,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工商管理执法不到位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现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员工因为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缺乏对我国经济现状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的了解,所以致使没有良好的经营和官吏。目前看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对,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而且我国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更加重了中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

(二)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对市场经济当中的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调节,还要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但是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内部管理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工商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

仍然充当地方保护伞,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过工商管理体制内部有较多的职能部门,而且有些企业或单位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够健全,不能全面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经济监督职能,致使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不能全面开展。

(三)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几年,随着深化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也具备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扩大其管理范围,加强管理。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这样的形势不能合力的管理市场。但是某些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措施,更加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减弱了工商管理部门的能力。

(四)工商管理执法不到位

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不只是监管经济市场及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所以,工商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还要做到依法行政,提高执法的效能,以便切实地履行工商管理的职能。但是实际上,工商管理部门在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应对自如,执法手段也被不断削弱。而且某些地方政府更认为工商管理部门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使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受到了阻碍。

3.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针对上述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需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健全工商管理体制以及规范工商管理执法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过程,要以社会对工商管理的需求为目的,探索和创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工商管理人员要具备国际精神,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人才要以实践创新为主旨,使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工商管理需要跟随经济社会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需要加强其内部监控,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在工商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对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并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三)健全工商管理体制

随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变得更加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我国工商管理系统。健全工商管理体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运用登记管理职能,建立起工商管理体制的调控部门,对各行业的发展进行严格的掌控,预防产业结构失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健全工商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增强工商管理部门的威信力,更好地发挥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

(四)规范工商管理执法

规范工商管理执法,加强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定,依法行使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弱的问题。再者,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相应的法律规范,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在管理市场经济的时候做到自身执法规范的科学合理,执法行为有法可依。

.本科毕业论文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体制更加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各部门的执法能力,实现工商管理部门的最优管理。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革,充分利用工商管理自身的职能,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多元化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12.[2]龚雪萍.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26.[3]徐北平.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4,(07):134.[4]夏忠宇.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方向[J].商场现代化,2014,(18):88.[5]白锦飞.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现代商业,2014,(17):162-163.[6]邱介茗.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4.[7]李晓东.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04):20+22.[8]颉茂华,焦守滨,薛高亮.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3,(04):332-340.[9]袁君.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04):274.[10]吴西萌.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1):34+45.[11]朱宝兴.工商管理的现状与管理提高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3,(01):126.[12]闫石,张东杰.浅议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外资,2012,(19):88.[13]孙若潮.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风,2012,(08):262.[14]胡庆泉.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知识经济,2012,(06):15.[15]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39-40.

第三篇: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监管”始终名列前茅。网民热议的话题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又加之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如何防止大规模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使食品质量安全得以保证,是摆在我们食安人员面前的紧迫任务与责任。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两会在即 10大热点最受关注》,华龙网,2012-02-27

2.杨文彦,陈景收:《食品安全刻不容缓 逾六成网民表示遇问题食品选择忍耐》,人民网,2012-02-29

3.刘正旭:《广东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今赴京 提案聚焦食品安全》,金羊网,2012-03-01

4.史竞男,胡浩:《打好“保胃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食品安全》,新华社,2012-03-01

5.周宁等:《2012年两会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新华社,2012-03-01

6.秦富,王秀清,辛闲,肖侮峰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8.周洁红,钱峰燕等.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9.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11,4

论文正文: 2012年“两会调查”中食品安全问题是备受老板姓关注的话题,其中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在2012年3月15日中央台也播放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食品质量问题。因为最近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也找了资料探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界定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加之食品生产者的机会主义的严重倾向,从而导致食品经营者对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盲目追求过程中,产生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掺杂食品当中的食品质量方面的安

全问题。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

根据我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市场。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此外,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多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同时,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与宣传方面同样使人寒心。

1、宣传力度不够。当前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安全,另一方面又对安全食品的公认度很低。在目前全社会缺乏诚信、拜金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安全食品标识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这里面有执法不严的问题,但与宣传不够也有关系。加强宣传,就是为整个安全食品树立形象。

2、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名目繁多,难以辨别,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管理权限不统一,不便管理,有的甚至出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和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分辨到底何类食品为优,何类为差,有时业内人员也很难解释清楚。

3、对关键技术及配套措施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对各类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动植物种植、饲养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等。无论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集成,还是产品质量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开发。此外,在检测技术方面,无论是检测的手段,还是检测点的分布都还显得不足。

4、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就产地环境质量而言,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10—2001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GB/T18407.1—2001都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作了规定,但要求程度却不甚一致,如对环境空气标准值而言,国家标准规定了对大气中铅的浓度限值,而行业标准却未规定此项。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根据上述我国食品安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特点,我就从三个角度来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剖析。

1.原料方面。原料的不合格往往导致食品的不合格,因此,原料的质量安全水平与食品的最终质量安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原料的某些品质差异可以通过后期的食品加工过程的技术性手段来进行弥补,但是对于一些本质上品质差异,技术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缺少食品生产的合格原材料,产品的质量安

全方面很难得以保证。另外,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不正当使用,都会导致食品的原料的安全方面造成严重的问题。

2.企业方面。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便是获取最大利润,而增大利润的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售价。因此,企业在生产优质安全产品方面的积极性严重不足,违法违规生产的现象频频发生。而面对生产不安全或者劣质产品的高额利润面前,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选择缴纳相对微薄的罚金后继续生产。所以,食品企业的监管力度也是决定食品质量安全的一重大因素。

3.政府方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往往是具有不可逆性以及广泛性,所以政府都要对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管制特别严格,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其政府部门的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的保障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上存在着不小的缺陷,从而导致监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职能交叉或者职能分散,因此,行政效率方面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而这样的格局一时间很难改变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我从上面的问题分析中想提几个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1.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目前,“两会”中因为对食品券问题的关注使得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导向。

2.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

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5.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总结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

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四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知识来自于网络、家人和朋友。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较为盲目,一味追求到大城市、外企、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是不断的调适甚至“跳槽”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对于企业、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与国外高校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基本方法。作为学生来说,这种指导方式无可厚非。因为大学毕业生从象牙塔走到社会,需要有一段时间认清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重新进行职业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导致应届

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目前的就业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是很粗糙的,只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技巧性、功效性,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前瞻式指导,缺少发展性的眼光。

2、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

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大四亟须就业指导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此外,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空洞,大多流于表面的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无法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3、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虽然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但实际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发布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

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二、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转变唯“就业率”至上的就业指导理念,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1、丰富指导内容,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求学的全过程,要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和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这有必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必修课,在整个四年中全程贯穿就业指导。一年级开展就业理论培养,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制定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二年级的就业指导要结合专业学习来进行,主要开展专业知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知识能力储备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完善自我,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修正,使其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及求职技巧、撰写简历等方面的指导,着重求职指导和就业服务。

此外,在就业内容方面,改变一些程序化的内容,增加一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活动,尽早帮助学生职业理念和人生理想。

2、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

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这就要求,首先,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性格、能力、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对他们的了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其次,指导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情况或者心理问题对症下药,适时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更好地迎接就业的挑战。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3、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各高校要选拔那些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有良好基础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为他们提供定期学习、进修等待遇。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

送他们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职业发展要求等情况,增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并且,要逐渐把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入选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条件。

4、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识,切身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力与目标,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在美国,人们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经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称为合作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为了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环节,但还仅仅是短期的参观、调研,学生通过实践能学习到的内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

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前的训练机会,提供取得工作经验的练兵场。学生也可以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

参考文献

[1] 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为什么做不久?.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闫光才.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5,(2).

[3]熊慧“.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误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

[4]刘胜.关于开设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8-9

第五篇: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旅游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8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旅游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作为替代旅游的扩展和派生方式的生态旅游,其发展是弥补传统旅游不足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阐述,就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一)“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

1.自然环境,

下载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浅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业......

    对我国知识产权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思考[合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知识产权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作者:李月明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1期 一、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现状及影响......

    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李宋美智 前几天在新闻里看到素来以勤劳大胆以及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的温州人商人现阶段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便抓......

    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学校德育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们对它普遍寄予无限的期待,期待它应该承载最多的德育权利与义务,期待它把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送进学校,出来......

    “小产权墓”现状分析

    “小产权墓”现状分析又是一年清明时,在全国大力整治“小产权房”之际,一种与之性质相似的“小产权墓”正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滋生蔓延。据媒体报道显示:在北京、山东、辽宁等多地......

    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范文]

    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 班级:高专会计111班姓名:陈思颖学号:201112451 摘要: 我国汽车保险业务创办至今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进入百......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牛凤瑞 一、我国正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大变动时期 城市化是我国低成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提高社会要素整体配置效率,没有城市化......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共5则范文)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监管”始终名列前茅。网民热议的话题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