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时间:2019-05-12 07: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第一篇: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作者:季丹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选择产业呈现集群成长态势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有效、有序转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

河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对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2] 贾贵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部开发,2003.[3] 毛隽.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4]陈江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2.

第三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河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对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

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

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

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

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

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

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

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

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

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2] 贾贵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部开发,2003.[3] 毛隽.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4]陈江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2.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的情况下,我国就业难问题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其总量的增长、行业配置、整体素质的高低及利用是否合理,关系着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当前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出发点,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进行阐述。近几年来,在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对城市就业产生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城市就业的概况的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联系。针对我国城乡就业矛盾的特殊性、紧迫性,提出一些城乡统筹就业的建议,以及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企业、个人关于就业的积极合作,解决城乡就业矛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矛盾;解决办法 ;大学毕

早在2010年两会报告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总理曾在会议上提出“就业问题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它更涉及到大学毕业生的尊严。”可见就业问题已成为广大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指转移的地域概念,普遍观点认为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呈现有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另一个是行业概念,普遍观点认为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成为了主导趋势。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还有一亿多富裕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两亿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城市总体就业概况

自上世纪 90年代起,中国城市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加速,产生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正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一方面,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约有一亿人,他们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而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从而出现“就业难” 的局面,这也就加剧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企业也在不断的调整用人政策使得在就业方面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差异的特点,在一些高技能的工作岗位的招工中出现严重的空缺,从而出现“招工难”的局面。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就业难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概况

自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呈直线上升,每年递增60万到70万左右。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0年7月份)最新统计在校大学生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大学扩招,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而全球的金融复苏疲软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据了解,近三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相比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从地区来看,我国中西部虽然对大学生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条件艰苦,很难招到毕业生。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根据本校2013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来看,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9%(包括考研升学的学生)。因为我校属于农业院校,较大部分的毕业生因为专业限制,选择了去农村就业,成为了农牧食品产业的技术性人才。就全省的就业形式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多倾向国企或者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大公司。而这些公司往往与大学有合作的联系或者因为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比较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

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带有季节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相比之下具有比农村劳动力更好的稳定性。然而鉴于工资标准的差异性比较大,许多中小企业宁愿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再上岗却不愿意高薪接收大学毕业生。

随着我国改革深化的进程逐步实现,给予了农村务工人员更好的保障,各种保险的逐步完善,许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无疑又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脚步逐步加快,一批批经济开发区的逐步落成,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则选择了在家乡附近或者本地新建的企业实现就业,这又减小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这一点从今年的春运客流量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

总之,在新的就业环境下,企业与其他的就业单位给予大学生和农村务工人员不同方向发结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相信,前文所提到的就业矛盾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会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在家自主创业。我国深化改革的路线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立足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投身到了建设新农村的红潮中去。而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找到更适合发挥自己所学的先进知识的舞台。

第五篇: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百日抗旱促春耕行动”施甸县技术服务队耿文诚

1前言

从2009年秋季开始,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省降水超常偏少,气温超常偏高,省内大部分地区雨季提早结束,河道平均来水量和库塘蓄水量较往年大幅减少,全省16个州市不同程度受灾。按照省委76次常委会提出的继续奋战100天,最大限度减少小春损失,认真抓好春耕备耕的要求,以及全省抗旱救灾动员大会的统一部署,省农业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百日抗旱促春耕行动”,动员和组织全省农业科技部门技术专家投入抗旱救灾促春耕工作,形成抓大春生产的合力,努力实现小春损失大春补,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

在“百日抗旱促春耕行动”实施方案中,有一项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百日抗旱促春耕行动”施甸技术服务队在工作中了解到,施甸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达10万余人,占施甸县农村人口的1/3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精壮劳动力,留守家中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劳动力较弱的老人、妇女等,在农业生产中倍感劳动力的缺乏。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

由于大量精壮劳动力外出,目前留乡务农的劳动力呈现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和以女性为主等特点,学习、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2.2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务工收入比较高,呈现经济收入的“剪刀差”,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总产量降低,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粮食的商品率和国家粮食安全。

2.3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开展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致使本该由全体农户投资投劳的许多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正常开展。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4土地撂荒开始成为农村的现实问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方式的建立,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整体推进,务工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拔得头筹,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决,使大部分农民不再把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周期性、低收入性和高强度性,促使农民不再留念土地,土地撂荒开始成为时下农村的社会问题。

2.5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村推广缓慢

现在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产成本高、生产投入风险高(如养猪)、生产比较效益低,使一部分留乡农民(科技素质相对低)在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上处于被动,而农村公益性技术推广部门由于经费问题处于推广弱势,农业生产效益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难以形成有效推力。

3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的对策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农业损失劳务收入补”的抗旱救灾思路。如何将劳动力转移与保障农业生产不受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棘手的课题。

3.1形成一个有效拉力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农村经济。在新的农村生产经营变局中,生产与务工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两极。要连结好生产与务工,实现道路硬化“村村通”、“组组通”是一个客观要求。建好村(组)路,就能使农产品运出去和生产生活资料运进来很便捷,一部分农民更好地游离于生产与务工之间,使农业经济和务工经济全面融合,产生农村经济链条,拉动农民收入又好又快地前进。

3.2创造一方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提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平台。抓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根据“政府推动、学校举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针对社会需求,重点突出家政服务、餐饮旅游、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和模具制造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每年向大中城市输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工,使其走得出、干得好、留得住(城市),从根本上减少农村居民的数量。二是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不动摇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出租、代租、转租、转包、托管、入股、置换、返包、转让、代耕等多种土地的流转方式,遏制“双改单”,杜绝耕地撂荒。三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通过鼓励农村种养大户(包括返乡创业)、运销大户、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部门、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填补转移后出现的空白地带,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富裕。四是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重点扶持农村种养大户。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农业信贷力度,降低农业信贷门槛,降低农业贷款利率,在信贷服务方面向种养大户和重点项目倾斜。五是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农业生产旱涝交替频繁,冰冻灾害的出现使农业损失惨重,广大农民不但没有获得收入,有时血本无归。在巩固能繁母猪、水稻等几种保险对象的基础上,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把大宗农作物列入保险范围,加大财政投入,降低农户承担保费的比例,适当提高保额,尽量降低农民因灾受损程度。

3.3建设一批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发展既需要科技的“软实力”,又需要基础设施的“硬实力”。

要因地制宜,对一些基本农田改造要统筹兼顾,把排灌设施、机耕道建设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夯实基础。对农村的水利设施要加大投入,搞好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畅通灌溉渠道,产生“长藤结瓜”效应,使农业用水流得进、排得出,为农业生产发挥旱涝保收的作用。

3.4产生一种科学机制

一要把社会信息服务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当前,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技术难题层出不穷,突发问题盘根错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让农民与政府实现信息触底反弹、资源共享、上下配合,深入农业信息的前沿阵地,畅通信息渠道,使信息有自下而上的反馈,也有由上而下的传递,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各种信息媒体,把好的种养模式、务工方式、创业样式介绍给农民,形成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二要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抓住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机会,加大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力度,不断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和覆盖面,实行机力代替劳力,弥补因农业劳动力不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三要加大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农业要发展,科技须先行。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抓农业科技推广显得尤为重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主线,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育无盘抛秧、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控等一批节本增效的农业新技术,通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量和农产品品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科学生产。四要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化服务。针对农

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组织农户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在品种选用、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社会化服务,不断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力度,确保农民不因劳力紧张而延误农时,让农民共享社会化服务成果。

下载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浅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浅析http://labour.hljagri.gov.cn/dsck.jsp?moulid=1&nrid=9191日前,我们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全面推进,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如何......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客观分析近年来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以及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 一、 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李娜(1985-),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宏观经济发展等。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

    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 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

    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

    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探 :【摘 要】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

    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2013学年第二学期《农业政策学》课程论文姓名:刘听强学号:12100527学院:工学院 专业: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手机:***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词:农村劳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文档

    株洲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一、农村就业情况: 我县共有农村人口394274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57215人,今年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36人,累计实现劳动力转移101270人,按年龄统......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