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之爱莲说

时间:2019-05-12 07: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之爱莲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之爱莲说》。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之爱莲说

文言课内八上《爱莲说》

一,背诵默写原文,注意重点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翻译,注意重点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知识点:

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2,本文章法极为严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提,再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衬托,“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概括莲的品格——莲,花之君子者也;文中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象征君子美好品德。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4,本文写法主旨: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四,重点词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附:选择题答案:

1,B 解析:A项第一个“独”是“只,唯独”的意思,第二个“独”是“一个”的意思;B项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C项第一个“鲜”是“少”的意思,第二个“鲜”是“新奇”的意思;D项第一个“宜”是“应当”的意思,第二个“宜”是“适宜的措施”的意思。

2,B 解析:B项“妖”是“美丽而不端庄”的意思。

3,C 解析:C项“以牡丹为正衬,以菊为反衬”应是“以牡丹为反衬,以菊为正衬”。

填空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谓菊,;牡丹,;莲。噫!菊之爱。莲之爱,?。2,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具体地说,“”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3,作者既不愿像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和。“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的生活态度。

4,本文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写牡丹是。

5.文中作者见解独到,生动地把三种人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出来。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世人喜爱牡丹,“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用原文填空)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的写法,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

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蕃:多B.濯清涟而不妖 妖:亲近而不庄重 ..

C.不蔓不枝蔓:生枝蔓D.亭亭净植植:立 ..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1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2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进行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之又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正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君子洁身自爱的美德,同时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D.作者通过表达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和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释词: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濯:()妖:()

3、不蔓不枝。蔓:()枝:()

4、不可亵玩焉。亵:()

5、陶后鲜有闻。鲜:()

6、宜乎众矣。宜:()

7、亭亭净植。亭亭:()植:()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二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爱莲说》教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

①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

②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③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④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⑤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⑥熟读文章,达到记忆和背诵的目的。

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

①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②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

③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④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合流

⑤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脉络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二、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讨论法(文章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文章,使同学们对

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解读文章;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

2、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

作者资料: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幻灯片录入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全部展示给学生,若学生预习充分,此段幻灯片也可略过。

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突出重点,如: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

3、引入文章的学习:

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

•教师:下面,我们就亲自读一下这篇课文,来实际感受一下文章的优美和莲花的可爱;

同时,我们应注意本篇文章所使用的文体,“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如《师说》,《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文章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课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

(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课文(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课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教师: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大体的印象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讨论法:小组讨论结合个人发言,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教师暂不作干涉)

4、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课文,在深入解读课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以句为单位进行讲解,处理生字,生词--理解句子意思,最后再形成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句,语句中个别生词以及译文的展示)

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文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我们在朗诵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在这里有“多”的意思。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水中、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种类。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我们同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展示陶渊明的简短介绍,主要突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特点),他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甚至最纯粹的隐士,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如其在《饮酒》诗作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学们可以在脑中想像一下,隐士和菊花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相像呢?(留几秒思考时间即可)

我们继续来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李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我们都是到唐太宗是谁啊?(学生易于答出:李世民。)所以,唐王朝是李家人打下来的天下,后人也就称唐朝为李唐了。世人,指社会上的一般人。“甚”在这里作非常讲。唐人爱牡丹,古书里就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

用心

爱心

专心

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在这里就是我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称呼自己时候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独”,单单是,只有,也可以理解为,唯独是我如此这般。“淤泥”很好理解,就是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意为沾染(到污秽)。

本句是说:莲花虽然是从河道或者池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被这些污泥所沾染,身上没有留下“淤泥”的痕迹,而是将它自己的美丽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莲花的这种生长于“污秽”却不同“污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博得了作者的喜爱。

濯清涟而不妖,“濯”和“清涟”我们在朗诵时候同样留意过了,“濯”就是清洗的意思,“清涟”指的是泛着微波的清水。“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妖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丽,也许好看,但不端庄。

这一句就是说,莲花虽在清水里洗涤自己,追求并展现着个人的美丽,但并不留给别人任何不端庄的感觉,我们继续读下去,就能对这句话又更好的理解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一句是对莲花的外表的描画,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莲花在作者的心目中时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大家心目中莲花是否一样?这一形象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呢?

我们来看句子:“通”即贯通,莲花的茎是中空的而且挺直的,所以作者写到“中通外直”。“蔓”我们提到过是“枝蔓”的意思,“不”在这里充当了动词,描绘莲花不横生枝蔓的样子。“益”做更,更加讲,这半句是描写莲花的芬芳,香气飘得越远,越令人觉得清芬。第四个小句是对整体外貌的总结: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亭亭”是直立的意思,“植”也是立,直立的意思。

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作者眼中的莲花,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她的样子呢?(此处可由学生发言,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讲解)笔直挺拔,没有枝蔓的修饰,非常的整洁,散发着清香,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干净整洁,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是作者对莲花的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莲花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句意很好理解,“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亵玩”我们可以理解为玩弄,把玩。这句就是说,莲花的美丽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允许你过分亲昵的玩弄。

这一句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的照应和具体化,莲花具有着独立的意识,虽然身处世俗,却能不被世俗中的污秽所沾染,反而将自己的清香散发出去,去影响别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是将莲花同牡丹,菊花做比较,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深化莲花高洁品质的珍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谓”在这里是评价,认为的意思。“隐逸者”是指那些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这句是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这一句,作者将三种花分别和我们社会中的三种人做了对应,照应了前文,也为下句的议论做了铺垫。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是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中的“之”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放在主谓语之间,使原句的独立性消失,成为新句子的一个部分。“陶”代指陶渊明。“鲜”表示少。“宜”做应当讲。“众”就是多。这句话就是说:哎呀,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能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能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非常多的了吧!

剖析完了全文,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问题:作者对于我们的处事态度,有着怎样的期待呢?(课文讲解前以做过讨论,加上同学们长时间的思考,这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起立论说自己的观点,不必再使用讨论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文章是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描绘,勾画出作者心目中的新“君子”的形象,既不与世俗同流,也不消极避世,努力应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点也是我们同学所应学习和模仿的。

5、讲解文体

•教师:我们的课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文章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6、总结全课,布置课后作业

①思考题:

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

③继续熟读课文,争取能流利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章;借助文章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

•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

2、检查作业:

•教师:我们上节课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要“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也要“外直”,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观:

①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师: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

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1分钟左右思考时间)

•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

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

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②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释迦牟尼

用心

爱心

专心

(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得道即在于“悟四谛”)。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

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礼”、“自然”、“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

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自然”、“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体贴出来”(程颢语)一个“礼”、“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实现了儒、释、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统一,以这种消除了其限度之差异的“天理”来防范人心,限制和规范其情欲,将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统统斥之为“人欲”,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③简单介绍作者的儒学和佛学思想以及其理学的地位

(应让学生了解基本文学常识: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

可通过回顾第一节课的作者简介进行

•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敦颐先生的一生,看看我们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回顾全文,复习巩固

①课堂小结:

•教师: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期望。对于当时的人们有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有借鉴的必要,按照莲花一般的君子一样行事,是老师对在座的所有同学的一个期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熟悉课文,不但

用心

爱心

专心

能把这篇课文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和记忆。

②字词拓展:

•教师:最后,我们将本节课的多音多义字总结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过预习作业,应由同学先回答,教师最后再将自己的总结播放在多媒体上)

展示内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蔓(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②【动】蔓延;滋长;③【形】杂乱

(wàn):〖口〗∶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xiān):新鲜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如:海鲜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业

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全文;

②结合文章和作者,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理顺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6、教师小结

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发扬精神,传承文化,普及语文能力多方面重担,传统语文教学仅关注文字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

②教师方面,内容的统一和束缚将会限制教师的热情;

③而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会割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课堂内容的多少取决于课堂和学生,而准备多少就取决于老师了,必讲内容若唯一,教师就需要准备十,本篇为例,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弱,第二课时适度开展,甚至可以全部省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这里指特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

①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③⑤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5.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第五篇:《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并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体会莲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莲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屏幕上的画面吗?

生:(回答可能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

师:你们回答的好棒,看来同学们知道很多关于莲花的诗句,今天老师带你们学习一篇写莲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一起去探讨一下作者周敦颐喜爱莲花的原因!

二、解题并了解文体

首先屏幕出示题目,先有学生解题,然后教师归纳:题目就是“说说(论说)喜爱莲花。”然后出示关于说的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师读并补充:这种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过渡:同学们,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朗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好。

三、听读课文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会朗读,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专家的朗诵视频。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问题(屏显:1.听准字音。2.注意节奏。3.初步感受文意。)(播放视频朗读)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投入,有的已经陶醉其中了。下面我检查一下听读的情况。请学生读准屏幕上的字音,(强调“颐”字的写法,“颐”在屏幕上字号大一些)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然后齐读,每个字读两遍。

过渡: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听不读,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出作者的深意的。所以,我们就模仿刚才的视频自由朗读课文。

四、再次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点名读,教师进行评价后,根据学生读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1、文言文的停顿:。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两不停:偏正短语不能停;介宾短语不能停。

过渡:今天你们的表现真的让老师骄傲,来我们齐读课文,把我们708班在学习上的霸气展现出来,好不好?师起头读。

五、译一译

过渡:真棒!老师都忍不住要为你们鼓掌了。其实,读好文章,仅仅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要学好一篇文言文重要的是: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这样才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先自译全文,不会的划出来,一会儿小队解决,都不会的我们一起解决。(学生自译后,把握时间提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过渡:下面我们把你们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交流解决。(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先由学生解答,学生都不会的,由教师解答。)(师生解答疑难)预设生可能不会的问题:

翻译方法举例:(学生翻译完句子后,先由学生说方法,然后教师点拨方法)

1、水陆草木之花(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点拨:水,翻译成“水上”,陆,翻译成“陆上”这是一个字变两个字,也就是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2、可爱者甚蕃(可爱的很多)点拨:甚,翻译成“很”。蕃,翻译成“多”这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陶渊明不用翻译,点拨: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年号、国号、人名、帝号、地名、官名等在译文中可以保留下来。

4、中通外直;翻译时前面要补充(茎),这样上下文意思通顺。重点字词句解释:(当学生翻译到相关的句子时加以强调)

1、染:沾染(污秽)

2、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中通外直;(茎)内空外直。

4、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5、益,更。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精益求精”中的“益”也是“更”的意思,我们期中考试前学过同样用法的一

个成语:生答“精益求精”。

6、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7、亵,亲近而不庄重。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特殊句式,(……,……也)翻译模式:……是……。并引导学生翻译另外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9、鲜,少。现代汉语四字词语“鲜为人知”中的“鲜”也是“少”的意思,期中考试前,我们学过了同样用法的成语“鲜为人知”。

10、可爱者甚蕃中的“者”:„„的花

过渡:刚刚我们集体解决了疑难,扫除了字词障碍,那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翻译古文的能力。翻译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遇到分号和句号为一个人翻译的内容,如果句子较长,就以两个逗号为一个人翻译。(学生在翻译课文时,老师强调下面的重点字词句意思和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六、品一品

过渡:文章说的意思我们探讨清楚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周敦颐是怎样写莲花的?(此环节较简单,生能找到原文的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刚才的同学给咱们找的这段话。(起头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在你们读得时候,老师想起来刚上课时,XX同学就说出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鲜明地色彩,作者周敦颐有没有写进去啊?生——没有。师继续:他是故意的不写,还是无意间忘了呢?请同学们回答。

预设生的回答:

1、可能一下子切中要害,答出是为了赞美莲花的精神品质。

2、学生可能偏离轨道,答出可能是白莲没有色彩等,老师要引导学生。

如果偏离了,老师可以做如下引导:同学们,结合上下文你自己把这些句子再读一下。(学生自由朗读。)师:现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这么鲜明地色彩,周敦颐却一字未提?(学生可能没有回答的,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小组讨论)

过渡:想想看,周敦颐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老师先抛砖引玉,比如说“香远益清”,应该是写莲花的香气的,那还有哪些方面呢?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引导。生可能回答:他看重的是莲花的品质,而并非外表。

师:老师想再问个问题:要突出莲的品质,莲那映日的红有用吗?对,莲花那鲜艳的色彩——红对于写莲的品质并没有帮助!看来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了!这给我们同学平时的写作也提了个醒——作文中要描写的重点要由文章的主题来决定!与突出主题无关的部分,不能写!这一点儿一定要注意哟!

师继续问:既然周敦颐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而有意为之,那么,下面就来看看文中的这段话究竟突出了莲怎样的品质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预设生的回答:

1、高洁,从“出淤泥而不染”里可以看出;

2、质朴,从“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

3、正直坦荡,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

4、端庄清高: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

5、香气远播,从“香远益清”可以看出。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把莲花的品质板书出来,这个板书比一定非要按照老师预设的,如果学生归纳的词语表达得很准确的话,要用学生归纳的。)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准确,(重复一遍学生的答案并画出莲花花瓣)这既是莲的品质,又是谁的品质啊?生答——君子的品质。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的一句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也只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千百年后还能被人所传颂。(边板书:美名扬)。

过渡:刚刚同学们群策群力读出了莲花的品质,这些句子哪里是在写莲呢?它分明是在写人,他赋予了莲人一样的品格。怪不得周敦颐独爱莲,怪不得他要住在长满莲花的溪水畔,怪不得他要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爱莲书堂!原因也就在于此。

七、背一背。

师:同学们,周敦颐在文章的结尾发出了“同予者何人?”的慨叹,老师想问一下,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了吗?——生肯定能答出没有。

师:先跟老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但他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于是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文学家。他死后谥号“元公”,所以他的作品便以谥号命名《周元公集》。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不为身边的污浊世风所沾染,为官多年,政绩斐然。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古代的封建社会大多是黑暗动荡的,所以陶渊明才会隐于南山之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所以,屈原虽有“集芙蓉以为裳”的美好幻想,却也只能投身汨罗江里;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人都因为它的黑暗,因为它的动荡,而远离它去洁身自好的话,那么这个人间的道义谁来肩负?李大钊曾有过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话其实准确地评价了周敦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请问同学们,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到爱菊的陶渊明了吗?生一般能答出——衬托。教师评价:很准确!这样来衬托,我们就明白了:陶渊明和作者周敦颐虽然志同——都追求那种洁身自好坦荡正直,不慕名利的生活,但道却不同——一个消极避世,一个积极面对。

师:那写牡丹呢?生——也是为了衬托。

那由此可知,写世人甚爱牡丹也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我们来读一下这句。

生齐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这表现了世人的什么风气啊?——生:追名逐利。(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从牡丹的话语——代表富贵这个角度来引导)这句话表现了周敦颐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之情。

学习了本文之后,衬托这种写作手法你学会了吗?

同学们,课文基本已经解读完了,老师想问问:你喜欢莲花吗?生——喜爱,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的喜爱把这些传颂千载的语句背下来,更进一步感受周敦颐如莲般的高贵品质。(教师根据时间提问几名同学背诵)

八、悟一悟。(这一环节根据时间长短确定要不要)

其实,老师读完这篇美文之后,也被文中莲花代表的君子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情之所至,言为心声,老师就写下了一首小诗,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与渴望。下面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只愿我是那朵莲 ——读《爱莲说》有感 循着周敦颐的目光,我走近了你的身旁,你——千年前的那朵莲,你淡雅清高的气质凝住了我的目光,你洁身自好的品质牵住了我的心; 从此,你正直朴实的性格便定格成永恒!

因为有你,那红艳艳的牡丹便黯了色彩,凋零在喧嚣的车马中;

因为有你,那遗世独立的菊花也失了宠爱,隐居于陶公的清酒里;

看,远处走来一群亭亭特立的君子,盈盈正气,存于天地。

那冲向敌舰视死如归的邓世昌是君子,那种与舰共存亡的精神可以作证!那为了革命事业弃医从文的鲁迅是君子,他留给我世间的是那不朽的杰作!

„„

一千年了,居庙堂,处江湖,游草野;

一千年了,在梦中,在心中,在眼前。你那飘飘衣袂,涤荡世间邪念; 你那灼灼风姿,洗刷人间污垢。

只愿 把我变成

——穿越千年的那朵莲!

九、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

十、作业设计:试着用本课学习到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要求:字数不必太多,500字以内。)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之爱莲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之爱莲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汇总 晏 子 使 楚 《晏 子 春 秋》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 班别:姓名:学号 分数: 命题人:王绥辉(海口市义龙中学) 一、......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2011.1.6 (一)(8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爱莲说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教案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我国河流的特点。 2.运用我国内外流河分布图,说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 3.能从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五单元_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_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