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运输应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应急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交通运输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行政管理机构、部直属机构(以下统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涉及交通运输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具体分级标准参照国务院制定的分级标准,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在各类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具体确定。
第四条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协调联动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 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指导下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加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第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同应对超越管辖区域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八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职责分工、经营范围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
第九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程序及处置措施、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培训与演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十条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征询有关部门意见。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预案由本部门发布,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需要有关部门配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发布。
交通运输企业应急预案由本单位发布。
第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报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交通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应当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预案应当与上级部门应急预案和同级政府相关预案保持衔接。交通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相关应急预案保持衔接。
第十四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
第十五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完善重要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调拨、配送、维护和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国家级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装备和物资储备基地。
地方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统筹规划辖区应急处置装备和物资储备基地,并纳入当地人民政府规划体系。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应急需求,储备应急物资和运力,配备应急装备,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
应急物资和运力储备、装备配备实行逐级报备制度,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报备,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向上级报备。
第十八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统筹规划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建设。
交通运输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与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应急队伍,并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备案。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可以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应急处置需要鼓励和接受志愿者参与。
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应当建立与其它专业应急队伍的联合协作机制,加强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急能力。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为所属专业应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人身风险。
第二十一条 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咨询、建议。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制度,制订年度应急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工作。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制订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估。
第二十四条 交通运输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开展交通运输应急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加大对交通运输应急救援新成果、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的推广力度,依靠科技提高交通运输应急处置水平。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趋势,编制应急基本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应急基地建设、装备配备、物资储备等项目,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按年度实施。
第二十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应急专项资金,编列应急资金年度预算,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安排应急专项经费,保障应急工作正常开展。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专项资金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应急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及修订、应急培训和演练以及日常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第三章 预防与预警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风险趋势分析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风险源管理工作,对风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评估,并责令有关单位定期进行检查、监控,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组织开展企业内各类突发事件风险源辨识、评估工作;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加强风险源监控与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九条 交通运输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设施和人员,对突发事件易发区域、事故高发点加强监测。
第三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完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报告、统计、分析、评估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与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第三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对突发事件的信息的内容、时限、要素、格式报送程序、处理流程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获取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后应当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进行会商,对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评估,研究确定应急处置措施。
第三十四条 可预警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由高到低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参照国务院制定的分级标准,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在各类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具体确定。
第三十五条 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布的可能影响交通运输的预警信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交通运输行业发布。
可预警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根据影响范围及时向交通运输行业和社会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
预警内容应包括:事件可能发生的地点、时间及延续期、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提醒社会公众应采取的规避措施等。第三十六条 进入预警期后,事发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宣布进入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二)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加强值班和信息报告;
(三)发布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
(四)通过当地政府或专门机构发布危害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提出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公布咨询电话,对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工具,准备疏运转移车辆,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六)根据需要启动应急协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七)加强对交通运输枢纽、重点场站、重点运输线路的安全保护和保卫;
(八)根据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和上级指示,转移、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要求受影响区域的交通运输经营单位采取规避措施;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或者有关应急处置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其他必要的防护性、保护性措施。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对预警信息随时调整直至解除,并相应调整预警级别和防范措施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八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在事发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确保处置措施与事件造成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最大程度的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第三十九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部署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接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第四十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搜寻、营救遇险人员,疏散、撤离受威胁人员和运输车船;
(二)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控制,设立警示标志;
(三)调集人员、物资、设备、工具,对突发事件造成影响进行消除,对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抢修、抢通或搭建临时性设施以满足交通运输正常运行需要;
(四)采取控制、防范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五)必要时请求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帮助,协调有关部门,启动联合机制,联合开展应急处置;
(六)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动员和自救互救;
(七)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事件情况和应急处置开展情况;
(八)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客观的向社会和媒体发布应急处置信息;
(九)其他有利于控制、减轻和消除危害的必要措施。
第四十一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超出事发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处置能力或管辖范围,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向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请求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二)请求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协调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应急处置支持;
(三)请求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派出现场工作组和专家、有关技术人员对应急处置给予指导;
(四)请求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资金、物资、设备设施、应急队伍等方面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支持;
(五)按照已经建立的协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发生突发事件导致大规模的旅客滞留、物资短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指令,及时组织应急运力参与应急运输。
第五章 终止与善后
第四十三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宣布应急处置活动终止;同时采取或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第四十四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活动终止,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对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并向上级交通运输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评估内容应包括处置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内容。
第四十五条 对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设备、物资,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补偿。
第四十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开展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妥善解决因处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第四十七条 根据国家有关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影响行业和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实施,组织对受损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重建,或清理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及影响。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逐级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和通报制度,对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通报。
检查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建立、应急预案制订及实施、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风险源监测、信息管理和报送情况、应急培训及演练等内容。
第四十九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对辖区内交通运输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企业依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年度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并报上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影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或追究相应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在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于2011年9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第10次部务会议通过,2011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9号公布。该《规定》分总则、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终止与善后、监督检查、附则7章47条,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五章 终止与善后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附 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2011年第9号《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已于2011年9月22日经第10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部长 李盛霖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终止与善后等活动,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交通运输设施毁损,交通运输中断、阻塞,重大船舶污染及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等,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疏散或者救援人员,提供应急运输保障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协调联动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
体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加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编辑本段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六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并发布国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国家级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储备应急运力,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应急保障体系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并发布地方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建设本辖区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储备应急运力,相关内容纳入地方应急保障体系规划。第七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照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社会危害程度以及可能需要提供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监测与预警、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恢复与重建、培训与演练等具体内容。
第九条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应急预案涉及其他相关部门职能的,在制定过程中应当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与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应急预案衔接一致。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公共交通工具、重点港口和场站的经营单位以及储运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交通运输企业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向所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情势变化和演练验证,适时修订。第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划和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维护、管理和调拨制度,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和运力,配备必要的专用应急指挥交通工具和应急通信装备,并确保应急物资装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第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
要,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应急队伍。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队伍。
第十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应急队伍应急能力和人员素质建设,加强专业应急队伍与非专业应急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及演练,提高协同应急能力。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与其他应急力量提供单位建立必要的应急合作关系。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辖区内应急装备、应急物资、运力储
备和应急队伍的实时情况及时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将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运力储备和应急队伍的实时情况及时报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所有列入应急队伍的交通运输应急人员,其所属单位应当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人员的人身风险。
第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应急处置实际需要鼓励志愿者参与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专家或者专业机构,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供相关意见和支持。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制度,并结合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组织开展交通运输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制订应急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工作。
第二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本地区、本单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扶持研究开发用于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情况,编列应急资金预算,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安排应急专项经费,保障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应急专项资金和经费主要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及修订、应急培训演练、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日常应急管理、应急宣传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编辑本段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二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收集、统计、分析、报告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与各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突发事
件信息。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机制,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交通运输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同相关部门进行会商,评估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害,研究确定应对措施,制定应对方案。对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相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危险源管理工作。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组织开展企业内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危险源辨识、评估工作,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危险源监控与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基础信息数据库,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设施和人员,对突发事件易发区域加强监测。
第二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第二十九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应急值班制度,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实际需要,配备必要值班设施和人员。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宣布进入预警期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
当根据预警级别和可能发生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特点,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相应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根据需要启动应急协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三)按照所属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导交通运输企业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四)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加强值班和信息报告;
(五)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发布相关信息,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提出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的运力和装备,检测用于疏运转移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应急通信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七)加强对交通运输枢纽、重点通航建筑物、重点场站、重点港口、码头、重点运输线路及航道的巡查维护;
(八)法律、法规或者所属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的其他应急措施。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以及所属地方人民政府的决定,相应调整或者停止所采取的措施。
编辑本段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二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三十三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部署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十四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或者参与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运力
疏散、撤离受困人员,组织搜救突发事件中的遇险人员,组织应急物资运输;
(二)调集人员,物资、设备、工具,对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抢修、抢通或搭建临时性设施;
(三)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控制,设立警示标志;
(四)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五)必要时请求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启动联合机制,开展联合应急行动;
(六)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
(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委托或者授权及相关规定,统一、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和媒体发布应急处置信息;
(八)其他有利于控制、减轻和消除危害的必要措施。
第三十五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超出本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处置能力或管辖范围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应急处置需要
请求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资金、物资、设备设施、应急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请求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调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给予支持;
(三)请求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派出现场工作组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
(四)按照建立的应急协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
第三十六条 在需要组织开展大规模人员疏散、物资疏运的情况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指令,及时组织运力参与应急运输。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应急设备、设施、队伍的日常管理,保证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接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第三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可以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交通运输工具、相关设备和其他物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编辑本段第五章 终止与善后
第三十九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人民政府的决定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
施,并按照有关要求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第四十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并向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四十一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影响行业和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的恢复重建规划,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恢复重建计划并组织实施,重建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及影响。
第四十二条 因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被征用的交通运输工具、装备和物资在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交通运输工具、装备、物资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补偿。
编辑本段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监督检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应急组织机构建立情况;
(二)应急预案制订及实施情况;
(三)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四)应急队伍建设情况;
(五)危险源监测情况;
(六)信息管理、报送、发布及宣传情况;
(七)应急培训及演练情况;
(八)应急专项资金和经费落实情况;
(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情况。
第四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交通运输企业等单位应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影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有效进行的,由其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或追究相应责任。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海事管理机构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活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1]
第三篇: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21年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灾减灾重要讲话为指引,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应对”的原则,以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为主线,强化基础工作,切实抓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预防、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现将202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党组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为确保积极应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年初,我局印发了《永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加强行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调整了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局安全监督科(加挂应急办)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就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协调机制、任务分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预案体系。积极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相继修订了《永州市交通运输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永州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消防)演练方案》、《永州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实施方案》、《永州市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修订所有应急预案时,我们都力求做到机构健全、职责明晰、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知道如何应对,该怎么做、做什么、谁来做。
(三)强化队伍建设。按照市应急委的要求,我们组建了公路应急抢险与水上交通应急救援两支应急队伍。局属相关单位都各自建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队伍,并配备必要装备,定期组织开展训练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应急队伍在关键时刻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四)加大应急投入。交通运输系统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应急资金投入和应急物资储备,新配备了公路、水路、道路运输救援设备,储备了锥形警示桩、麻袋、防滑沙包、草包、融雪剂等物资。今年元月,组织人员对交通运输相关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及抢险设备的调度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
(五)抓好隐患排查。加大了对大雾强风、暴雨山洪、冰冻雨雪等特殊灾害天气期间隐患排查和风险管理工作力度,重点落实风险管控巡查、值守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隐患清零”、“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等行动,全面开展交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非法行为,建立了自然灾害、事故隐患台帐,形成了动态监管机制。上半年,共排查交通安全隐患356处,发现违法经营行为751起,查处违法违规车辆737台次,下达处罚决定书316份,纠正违章1340次,停运整改车辆130台次;认真开展客运安全专项整治,查处“营转非”大客车4辆次、农村面包车164辆次、商务车等小型乘用车437辆次、其它非法营运车辆266辆次,有效维护了行业安全生产良好态势。
(六)广泛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渠道,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开展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与气象部门联合通过短信等形式,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群众防范意识。
(七)做好应急值班值守。在春运期间、“两节两会”和建党百年特防期、低温雨雪及汛期,我们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好上传下达和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及时高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够强。主要是应急预案相关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还存在不足,有的应急预案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2、应急体制机制不完善。交通运输部门内部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响应不够顺畅,应急社会力量动员调用机制不完善。同时,交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应急体制机制衔接还存在不少问题。
3、应急队伍建设的水平较低。目前,市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应急人员多为兼职,缺乏专职人员,应急队伍薄弱,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应急技能低,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滞后,依托社会力量不足。
4、应急设施装备不足。能够落实交通运输应急的大型、专业化设施设备少,应对重大、特殊的灾害和事故能力弱。资源可共享性差,社会应急资源调用不畅,布局不均衡,部分基层部门设施装备配置存在空白。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科学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按计划开展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公交应急演练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处置应急事件能力。
3、抓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组织全系统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应急管理人员参加省厅及市应急委举办的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应急管理水平。
4、强化沟通协调,加大对县市区应急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建立更为广泛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保障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家库,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第四篇:应急物资管理规定
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办法
为加强公司内部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应急救险预防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完好。坚持“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本办法:
一、无故撕毁应急物资救援储备箱封条、动用应急救援物资,扣除安全绩效考核分10分、管理负责人5分。
二、因工作场所出现泄露及其他应急情况,动用应急救援物
资未能在第二个工作日及时上报、及时告知公司安全管理负责人、应急救援物资未能及时补充和修复,扣除当事人和管理责任人各5分。
公司安全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公司章代)
2013年1月30日
第五篇:应急物资管理规定
应急物资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确保××部门(以下简称:××)应急物资管理的到岗到位,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应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部门各岗位。
第三条××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储备本专业相关的救灾装备和物资。
第四条××应急物资专项管理,专人负责,定制摆放,严禁挪用。应急物资的检查维护、管理应明确责任人,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分场保管的应急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电动工器具及安全用具,严格执行定期检验制度,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第五条 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要在分场备案,保证物资统一调配,确保应急使用。
第六条 责任人定期检查物资储备情况,正压呼吸器、灭火器具每月检查一次,防汛沙袋、铁锨、编织袋、塑料布、麻绳、潜水泵等防汛物资汛期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补充,并做好记录,确保物资完好、齐备。若因应急物资不到位或移作其用,而影响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分场将追究责任班组和责任人的责任,按照公司及分场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第七条 本条例由分场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