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会审102李惠0702101216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沿海和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南京城市南部,距市中心仅7公里,是南京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水、陆、空交通极为方便。创办于1992年6月,从一个县办自费开发的开发区起步,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7年经国家科委批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园,2002年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审批权限。2010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成为南京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利用外资的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按照“建设高科技产业汇聚、人居环境优良的新城区”的定位,江宁开发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现代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导向,坚持“以IT、汽车为两大主导产业,以电力控制、风电设备、航空动力等为特色产业,以软件研发、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为现代服务业重点”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日益加快。近年来,江宁开发区按照“以龙头引配套,以配套聚龙头”的招商思路,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产业集群。一方面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占园区总量的比例每年增加,达到75%以上,已成为园区两大主导产业。目前,汽车产业以福特、马自达、上海大众、依维柯等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集聚了蒂森克虏伯、住商金属、TATA、天派电子等120家配套企业,基本形成从设计、采购、零部件生产、发动机制造、整车制造、测试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以西门子、爱立信、统宝光电、华宝通讯、伟创力、西铁城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特色产业不断做精做优。在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结合园区优势,精心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比如电力控制产业汇集了南瑞继保、国电南自、大陆中电等为代表的60多家电力设备企业,产品产能、市场占有、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持续保持领先。
二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近年来,宏观政策日益趋紧,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出现新的趋势,江宁开发区坚持两个“并举”,规避产业风险,增强发展潜力,逐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提档升级。一方面是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举。在先进制造业上,1
形成了汽车、IT、电力控制、航空动力、风电产业、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上,形成了现代物流、软件研发、总部经济、高教科研等四大产业。另一方面是坚持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特色产业并举。IT产业从园区建区之初就逐步形成,汽车产业也在近四、五年获得了长足发展,电力控制属于传统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这些传统产业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全国布局已基本形成,增长潜力已经开始发挥。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园区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发展了航空动力、风电设备、装备制造、软件研发、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
三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江宁开发区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建立了推进产学研联合的政府、高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专门的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小组,并设立风创投基金专业招商小组扶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精心打造了高教功能区、科技创业中心、创造中心、江苏软件园、总部基地等平台载体,今年又新打造了中国无线谷、东大科技园等新的创新载体。近三、四年来,开发区平均每年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随同高科技企业一同入驻开发区的研究机构和研发中心也不下10家,引进的先进技术达到10项以上。截至目前,开发区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超过7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100多家,其中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产品科技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有60家;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信息产业部十四所、五十五所、国电自动化研究院等20多家研发机构落户。
四是内外资企业齐头并进。开发区是外向型经济的主阵地,但江宁开发区较早认识到优质内资企业的税收贡献力,近年来提出内外资并举,内资企业为园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电力控制产业中,95%的企业是内资企业,再比如风电产业和航空动力产业也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目前风电产业汇聚了金风科技、中材科技、南高齿、南汽轮等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80亿元,形成了传动系统、发电机、桨叶、控制系统等四个核心部件及总装的产业配套发展格局,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产业高地。航空动力产业,引进了总投资40亿元的一航金城航空轻型动力、总投资10亿元的深航基地以及霍尼维尔环控系统、航申科技飞机空调等项目。
二、产业发展问题
一是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南京开发区普遍都是90年代以来陆续发展起来的,那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的时期,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分工,同时产业同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导致开发区没有形成很明确的产业分工和特色。大型独立研
发机构较少,载体运作不够成熟,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作刚刚启动,风创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二是产业链不够完善,规模不大。目前园区除了汽车、风电产业链相对完善以外,其他产业主要是形成了产业集聚,企业上下游关系还不明显。从企业数量来看,园区十大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74家,各类项目1800多个张江高新区各类企业3600多家,而苏州工业园、浦东新区仅外资企业就分别达3700多家和1万多家。
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快。园区虽然较早意识到了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引进了联邦快递、中外运敦豪、普洛斯、宝供等20多家重点物流企业,进驻了泉峰、大全、菲尼克斯等总部,但是总体发展成效还不十分显著,与先进园区比较起来差距十分明显。
四是存在环境污染。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污染物SO2、NO2有超标现象,超标原
因主要为道路扬尘和施工建设。园区周围正处于大力开发建设阶段,道路维修、场地平整登工程造成区内局部施工阶段扬尘污染。
五是生活配套设施不全。开发区为纯工业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通常委托区外培训机构实施,区内没有人居住,生活配套设施很少,造成了交通、医疗、购物等不便。
三、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着力关注核心环节,加快制造业挺进高端。江宁开发区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占据更多关键环节,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首先是坚定不移地实施高端工业化战略,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主动切入国际产业链强势环节,逐步构筑经济国际化的自主产业,形成“脑力经济”和“体力经济”有机融合的二元复合竞争优势,使高端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战略互补互促、双星联动。接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招大引强工程,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配套环节,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把引资目光转向龙头带动作用强、产业聚集作用大、财税贡献作用实的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实现环境优势与产业配套优势的最佳结合。然后是坚定不移地实施资源最佳配置工程,优先引进汽车、IT、航空、机械装备、新材料、电力设备、无线通信等领域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先导技术或核心技术的项目,把最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质的项目,以要素保障促企业做大。最后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孵化培育工程,发挥园区引导基金和创投基金的作用,做好资本与项目的对接、技术与企业的联姻,促进高端技术尽快产业化,推动企业加快上市,吸收更多社会资本,实现规模提升和结构转型。
二是积极捕捉优质要素,推进服务业加速集聚。江宁开发区将不断放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新兴产业的牵引力,发挥产业聚集配套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大规模集聚,加快引领
南京现代服务业与国际产业链的对接。首先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紧依托现有的总部基地、保税物流中心、吉山基地、创造中心、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引进包括结算中心、采购中心、质量检测中心、金融保险等的地区性总部以及工业研发、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类项目。然后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独具优势的山水资源,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和老区“退二进三”,积极引进星级酒店、大型零售、高档娱乐、特色餐饮等项目,加快形成环百家湖、九龙湖商业圈和大学城、航空城等区域性商业岛,提高园区居民生活便捷度。最后是大力提升草根性服务业,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探索合作开发、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精心打造方山、牛首山、将军山特色景区,加快实施秦淮河湿地公园、百家湖1912街区、银杏湖度假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开辟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赋予传统服务业以时代特色,力求造热势、出亮点。
三是全力优化综合保障,促进发展要素高效组合。江宁开发区要重点突出三个聚焦,通过有力的综合保障,促进优质产业要素高效组合。首先是聚焦平台建设。集中精力抓好总部基地AB区、航空产业基地、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园、中国无线谷、东大科技园、吉山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提升公共研发、商务平台配套水平,以发展空间的整合优化,聚合创新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然后是聚焦政策完善。制定落实支持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占领江苏乃至全国制高点,引领相关产业加快集聚;加快设立鼓励自主创新、企业上市的创业基金和科技基金,采取资金扶持、跟进投资或参股等形式,支持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企业服务政策体系,通过全程监控、现场办公为进区企业提供从筹建、验收到生产的“一条龙”跟踪服务。最后是聚焦人才支撑。加大园区建设主体的能力再提升力度,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用最新理念指导开发实践;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国际招纳领军人才,助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依托南京高教科研优势,采用委托培训、联合共建等形式,定时定向培训蓝领和白领层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强劲支撑。
结束语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主城发展空间,南京市区以南,这个从丘陵山岗发展起来的开发区,从零起步,经过建设者们艰辛的努力,20年魔力剑出鞘,不但成为南京市高科技产业的先导区,江苏对外开放的示范区,而且也是全国各大开发区中的明星园区。现在的江宁已成为南京地区建设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篇:发展中的我国经济
第三课 发展中的我国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掌握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点与难点:公有制经济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视频教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具体说来,这是由于: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充分的经济手段引导个体经济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的手段,而是用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又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能简单地从数量和比重上衡量,而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上,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经济规模,资产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C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应当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3.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性:
A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
B大力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
1).原因:
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的需要。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决策的分散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一种竞争态势,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外资经济的进入,可以为探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提供空间和机会。第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很多困难和矛盾,其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难题。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2.)作用:
第一,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1/3。
第二,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38。5%,2000年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28%。
第四,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达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
第五,它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此外,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第一,努力促进公的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化在大生产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第二,大力推进它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公平竞争
第三,积极推动它们在实现形式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并不与其他分配方式根本对立,而是可以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2.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3.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说生产要素要创造价值。
第三篇:浅析民间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民间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姓 名:崔肖南学 号:081702040班 级:08金融班
【摘要】: 民间金融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既有现实的问题还有理论上的问题。它的发展既能为金融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是金融制度变迁的开启状态。民间金融从现阶段来看还是有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现代民间金融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区别于国有金融制度的一种金融制度,这种金融的产生由于先天的原因而有着自身特有的缺优点,恰是这种特性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但同时也加大经济的风险隐患。民营经济在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民间金融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民间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金融融资金融体制经济发展
近年来,民间金融正以一种不容忽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目前,粗略估算,民间金融的规模已过万亿。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注意。
一、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正面作用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会扰乱正规金融市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民间金融的不断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民间金融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金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社会信用,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为金融创新积累经验,等等。
(一)民间金融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难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进行融资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正规金融出于成本考虑,以及“规模歧视”和特有的“所有制偏见”,倾向于给资金需求规模大、实力强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其融资行为具有贷款数额小、抗风险能力弱和负债能力有限等特点,这使得中小企业处于国有商业银行青睐的主要客户群之外。因此,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所需款项。
而民间金融的特点恰好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最合适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正规的中小银行和民间金融。根据国际金融公司2001年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的融资来源于企业自身积累,外部融资只占了40%,而在这些外部融资中,民间金融所占的比重最高,占到了50%以上。民间金融内生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之中,内生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这种内生性也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也就决定了它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其巨大的发展潜能,因而具有相对的交易成本优势。可以说,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融资途径,是金融主体自身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小企业在外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二)民间金融对企业的信用强化效应
在我国国有金融制度安排下,政府信用错位使得政府成为整个融资活动的实际上的最后承担人,企业信用被极度弱化。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进入一个怪圈。国有企业缺乏资金,自身可能又不满足银行的获贷条件,于是向政府求救→政府出于“国有企业情结”,便出面向银行协调→银行在政府的压力下,以及对政府信用的信赖,便贷款给企业,这也使得企业缺乏强化自身信用的动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缺乏激励机制,获贷后往往并不能实现发展和收益,有时甚至是投资失败→贷款没有收益和实现增值,国有企业自然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银行贷款→银行不能顺利收回或者无法收回放贷资金必然产生坏账,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恶化。
由于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的行为是授意于政府,再加上我国国有银行本身就存在着信用弱化,银行信用的保障也有赖于政府,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政府信用来支撑银行信用。政府的影响贯穿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政府信用错位导致银行信用弱化。在政府、银行、企业三者的利益互动中,国有企业自然会产生“赖账”行为,企业信用也随之而丧失,而民间金融的运行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拥有独立产权的民间信用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强化对企业信用形成了“硬约束”,使企业信用得到强化。
(三)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对金融业进行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改革,但是以国有金融为主的框架仍未被打破,金融业的改革步伐远远赶不上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有银行改制步步遇阻的情形相比,民间金融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展现出金融市场的新气象。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机构格局,有助于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产权结构和促进原有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自然也就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二、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负面作用
虽然民间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也给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社会
信用方面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的存在也给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民间金融天然的“草根性”和便利性,既是它的优势所在,也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与正规金融不同,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是建立在一种非制度信任基础之上,正是由于非制度信任,有些在正规金融制度下得不到资金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从民间金融机构得到了资金,但这恰恰也增加了民间金融的风险。
此外,虽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比,一些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要低得多,资产质量也比较优良,但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机构整体中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隐患。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经营得道、资产质量非常好,但是由于其天然的信用弱势性,如规模小、资金少,没有政府信用做担保,一场挤兑就能够让这些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一条谣言就可能毁了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而且由于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使得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在经营管理上也没有存款准备金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严格要求,使得监管当局无法保护有效的存款者和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这种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将给经济带来很大问题。
(二)形成资金体制外循环,弱化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
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民间金融的高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形成资金的体制外循环,使得金融信号部分失真。国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民间金融规模和动态,无法获得完整权威的统计数据,影响国家对金融运行状态的判断,同时也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
在民间金融渠道流通的货币量处于政府监控之外,对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冲击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力。如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当局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紧缩措施以减少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收缩流动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虽然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但是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民间金融的活跃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乘数的波动,弱化了政府调控的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民间金融的存在,使得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三)易发生纠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民间金融活动大部分在法律规定之外进行,其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从而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非正式的民间金融通常比较隐蔽,而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规支持,民间融资参与者较多,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问题可能造
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安定。典型的事例就是,2002年月底,温州泰顺县查封的一处大肆吸储放贷的非法典当机构,其贷款都是只凭一纸借款契约或借据进行的,没有正规的借贷合同,也很少有抵押、担保措施,为纠纷的发生留下重大隐患。据调查,因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四)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
同处于一个金融市场,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必然会有业务上的重合。在浙江有些地区,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正规金融部门的存款额,直接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的贷款利率较高,如果政府对非正规金融不加任何限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对于一些既有正规金融贷款又有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来说,他们在还款时会先考虑偿还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也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
三、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些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非制度信任基础。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与我国金融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也许合理的金融制度设计也无法完全消除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但政府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不足以及其在此基础上所设置的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大大加重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所以减轻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要先从转换政府的观念做起。
(一)转换观念,区别对待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民间金融
过去,政府对民间金融往往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就是简单禁止,事实证明这显然不是对待民间金融的最好做法。在正确认识民间金融的基础上,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能,改变过去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状态。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致力于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确立有效的竞争规则,健全法律体系,同时要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的自由,保持其活力,让市场机制在推动非正规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
我国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处境却相当尴尬,甚至不被法律所认可。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其所进行的活动既未纳入监管范围,也不受法律保护,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也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
民间金融愿不愿意合法化,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如何来合法化民间金融。如果金融监管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政府很好地约束了自己的权力,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也都会乐意接受这样的合法化。反之,如果金融监管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么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意义不大,民间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显然是拒绝合法化,而继续采取“地下”的生存方式。
在用法律规范民间金融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合法化的目标是使民间金融规范化,并在合法化的过程中不要丢掉民间金融的特点。民间金融应是民间的,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退出民间金融领域。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民间金融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具体的说这些制度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与贷款担保制度、征信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存款人利益,当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时,保险机构可以要求其退出存款,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增加民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增强民间金融的信用基础。
征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可以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并联合政法、工商、税务、不动产管理等部门组建征信公司,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收集组合起来,并记录金融交易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随时向客户提高不良信用客户信用记录,披露信用不良的黑名单,提高失信成本,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整个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可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及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则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制中的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使得金融市场“进得去,出得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郝丁.年四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给予规范民间金融的思考 [J]上海金融,2006
[2]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董竑.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非正规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福州大学论文集,2006
[4]宋立伟.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及其规范发展山东大论文集2006
[5]毕佩贤.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6
[6]赵枫.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及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6
[7]秋慧.民间金融制度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 2004
[8]周丽华.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原因及发展: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 2004
[9]陈云.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民间金融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 2004
[10] 李恩.我国非国有经济融资困境与民间金融的发展[D].广西大学 , 2004
第四篇:浅谈物流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物流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主要对物流的概念与特点、物流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怎样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管理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重大意义。关键词:物流管理 经济发展 趋势 作用
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一)物流的概念与特点
物流是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发展的。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是指在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各种物流资源进行优化处理,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过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现代物流是有效利用资源的服务体系。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现代物流强调满足客户的需求。现代物流更强调物流流程的管理和高科技信息情报的作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结合紧密。现代物流会更加完善组织网络,加速国际兼并与联盟,拓宽了企业的物流服务领域,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现代物流是以物流企业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为经营模式,凭其资产网络管理优势,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其他中小物流企业在分包上起衔接和补充作用。
(二)物流发展的阶段:
物流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分拨阶段、开发阶段和物流现代化阶段。
分拨阶段:物流分拨阶段是指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时期,美国将物流称为“物资分拨(Physical Distribution)其物流运作内容也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开发阶段:物流开发阶段的标志是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物流开发。这一阶段大体上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单纯依靠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来获得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促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途径。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就成为现代企业获得利润的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在物流研究和管理方面的特点是把物流的各项只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从整体上进行开发。
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流通业正处在产业化发展的起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5.3%。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17.3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首先,市场化程度的大大提高。使得多种经济成分份、多种经营方式份、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其次,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连锁经营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导入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其后便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连锁经营组织1000多个,2万多家分店,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已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联合开展的快速调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含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近6万个,1998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21086.8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3%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6.5%。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约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0%左右。全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制造商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再次,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点,机会与挑战并存,来自国外的成熟的物流企业对我国的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学习国外物流企业成熟的运营模式以及管理理念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所必须去进行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1.4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业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要促进我国工业化和下一步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流通产业化进程。
首先,物流业的发展良好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物流现代化的阶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连续推出三个物流现代化的五年计划,意在配套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并大大提升了物流产业化水平,为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较而言,物流产业化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物流设施、管理手段、经营组织方式上基本还是沿用了原来的一套,经营分散、管理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物流成本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全年的物流成本为8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中国为30%。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其次,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而流通产业的率先发展能带动第三产。
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物流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以物流的发展为基础的,物流对经济增长起着支撑的作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物流的发展是社会专业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正常运行。社会专业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工,必然带来货物在空间的位移,专业化分工越高,货物的集散在规模上就越大,在空间上就越广,而物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越容易被体现,因此可以说只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才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实际进行,才能保证货物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从而带来经济增长。
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描述,可以认为物流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纽带。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使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在一个极其广大的空间进行的,并且同样可能存在时间的差异性,只有依靠物流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是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物流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起到前提保障的基础性作用。
物流除了对我国经济增长起支撑作用以外,物流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现代物流的本质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现代物流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可以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招商引资和外资的流入等等。
四、结语:
物流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物流专业毕业的我,我会在今后的物流工作中,禅精竭虑,为祖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也期待能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而同时,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整篇论文都只是在表面上对物流行业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五、致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在写论文的期间,许多同学以及任课老师都给予了我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论文才得以完稿,再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 我国外贸运输和国际物流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王子训2001年 [2] 《国际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丁俊发,2002出版
[3] 《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余世明 2006年
[4] 《国际货运物流实务、法规与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杨志刚2003年10月
第五篇:我国周边经济外交的现状分析
我国周边经济外交的现状
中国周边的外部环境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环顾中国四周,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目前的状况已经基本稳定,东部除了韩国、日本就是台湾与茫茫太平洋,那里虽然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但却没有中国目前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廉价的人力资源。西部边疆虽然能够提供这些,但是豺狼四顾,丰富的石油和重要的战略价值吊起了美国和欧洲强国的胃口,慢慢复兴的俄罗斯将这里作为他们帝国重生的希望之地,南部的印度也在不断的伺机北上扩张。而南部边疆则是另一番景色,在那片湛蓝的海水周围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大小国家,他们松散、争吵,尚未找到自己的角色。这里的一切都还处在未定的状况,虽然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都在觊觎着这里,伺机瓜分。但尚未有任何人完全将这里掌控。因此这里将是中国的希望,但同时也是对中国最大的挑战。
东部:最大的挑战与最大的机遇并存我国东部主要是美、日、韩、朝等国家和居于中国东方的外部力量。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中国的主要威胁和主要挑战,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机遇和利益方向。政治上,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等近两年虽然也有运作,但总体上比9 0年代已经极大地减弱。在军事安全上,除了美国、俄国有能力威胁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均无此实力。而美国不会冒着“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风险与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俄罗斯虽有军事实力,但却没有经济力量作为发动军事力量的长久支撑。日本是一个在经济上相对衰落的国家,同时,它也没有大的战略防御纵深,即使其能够恢复军国主义,其现代化、又脆弱的经济也经不起现代战争的打击。我们要注意到在未来十年内,美国必然要从经济领域全力围堵和遏制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中美之间的经贸战争必将硝烟不断。这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南部:战略要地,喜忧并存中国南部主要是东盟10个国家和西南部的印度等国。东盟是中国南部的重要门户,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其经济地位对于中国来说也日益重要。东盟扼守着中国南部、南海、马六甲海峡的要冲,再加上同东盟国家的南海岛屿和疆域争端,使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态势比较微妙,使中国与南部、西南部稳中求进的关系中增添了很多变数和不稳定的因素。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发展中国家,雄踞中国西南的南亚次大陆上,扼守印度洋和东部亚洲国家通向波斯湾的海上要道,是一个潜力仅次于中国的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但是,印度国内的民族、宗教和种姓问题比较严重,造成了国内比较深刻的裂痕,致使印度综合国力的强大始终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在对中关系上,印度长期视中国为最大潜在敌国和现实威胁。中印关系最严峻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这一直严重地牵制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西部:腹地广阔,局势不稳中国西部地区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国家,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分化悬殊,国内局势不稳,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局面。西部局势长期动荡,与中国的经济政治联系相对薄弱。中国对于中亚、西亚国家应该继续维持以经济贸易合作为主的合作态势,除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其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通商合作等,中国还应该加强对该方向国家的援助。
北部:机遇巨大,潜藏痼疾我们的北部地区有俄罗斯、蒙古两国,形势比较稳定,对中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俄罗斯是未来世界一二百年以内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针对此,中国一定要以战略的眼光加强对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以深入细致的工作,巧妙而不露声色地增强中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力量及其影响。中蒙官方和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蒙古对于中国来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控扼着中国首都北京的北部门户,而且,关系到中国国内蒙古族的向心力问题。因此,同蒙古进行更深化、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合作是关系到中国北部安全的战略性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外交服务,减轻中国崛起的外部压力。其次,在对外援助领域,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国际、国内效果。又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现实的矛盾;一是大国在我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二是西方大国对我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加剧周边动荡。三是各方大国对我国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彼此围绕陆地能源运输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展开复杂博弈。四是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因此,中国应该在周边、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大的突破性战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正在逐步走向灵活、多元、全局着眼的大国外交。如果能够维持稳定连贯的外交政策,并且继续保持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所秉持的外交原则,我国的对外战略必将取得斐然的成绩。在不结盟、不对抗、不称霸的前提下,成功的构筑一套稳固的全球战略体系,为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保证的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