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发展承诺书
禅城区“三旧”改造项目产业发展承诺书
(格式范本)
根据禅城区人民政府《禅城区通过“三旧”改造进一步促进产
业提升发展的意见》(佛禅府„2012‟9号)、《关于印发佛山市禅城区通过“三旧”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提升发展的实施细则的通知》(佛禅府„2012‟39号)文件精神。本单位拟对位于禅城区镇(街道)村(居委会)(用地位置),总面积平方米(亩),土地现用途为的地块进行改造建设并申请纳入禅城区“三旧”改造项目范围。我单位承诺,该宗土地纳入“三旧”改造后,将严格遵照禅城区人民政府关于通过“三旧”改造促进产业提升发展的有关文件要求以及相关规定,用于发展(产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用途,见备注),并接受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
承诺单位:(公章)年月日
备注:
1.《禅城区“三旧”改造项目产业发展承诺书》适用于禅城区内“三旧”改造促进产业提升发展项目的认定,由项目开发单位向所属镇(街道)提出纳入“三旧”改造项目范围申请时出具。
2.产业发展方向认定范围(具体可参考《广东省现代产业鼓励发展指导目录》)
(1)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等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政策的制造业,以及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动漫制作、工业服务外包、软件、创意产业以及都市型产业(配套的住宅不纳入范围)等工业项目。
(2)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都市型产业载体和专业市场、大型特色商业(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或净用地面积20亩以上)等产业项目。
名词释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LED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装备、汽车、石化、钢铁和船舶五大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等。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优势传统产业: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的产业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存续时间长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家用电器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造纸工业和有色工业等。
都市型产业: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总部经济:利用区域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区域内集群布局,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形成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
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
文化创意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范围为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大型特色商业:指大型商业综合体等。
第二篇:发展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按照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一是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加快焦炭和电石行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限期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重点在炼焦煤、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焦炭、电石生产基地,新建焦炭不得低于200万吨/年(焦炉炭化室高度须4.3米以上),电石不低于30万吨/年(单台炉容量≥25000KVA)。
二是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鼓励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粮棉主产区建设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新建煤制合成氨装置,加压气化不得低于30万吨/年,常压或低压气化不低于20万吨/年。
三是稳步发展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石油替代产品。其中,煤炭液化尚处于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以民用燃料和油品市场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和二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基地,认真做好新型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使用试验和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新建煤制油品不得低于300万吨/年,煤制烯烃不低于6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二甲醚不低于100万吨/年。
目前我国煤化工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近年来,焦炭、电石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尚需继续加大清理整顿力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
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近一时期煤化工产业电石和焦炭等产品严重过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一些地方不顾资源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产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了上述问题对资源供给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负面影响;从产业布局、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原则;要求各地区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深刻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源、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从规划入手,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正逐步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变。石油替代产品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必要的,但煤化工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实施难度大。近期工作重点是: 抓紧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电石、焦炭等行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煤制甲醇、二甲醚、油品、烯烃等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新型民用和车用燃料使用示范及标准制定工作。
从各方面进展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焦炭、电石等行业结构调整仍是煤化工产业工作重点。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要待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后,才能逐步展开。目前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各地区要严格按照《通知》精神,切实做好煤化工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核工作,对拟建和在建项目认真清理;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产业的衔接,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处理好与原料的衔接关系,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量利用劣质煤、高硫煤进行煤化工产业;充分处理好与水资源的关系,我国产煤地区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大型煤化工年耗水量大,大规模的煤化工可能会打破局部地区水平衡,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企业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
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安全发展,认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
目前世界化学工业重心东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对我国化学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化工产业内在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集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进入煤化工领域门槛相当高。首先是资源保证问题,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很高,且消耗大。以水为例,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水,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立方米,吨产品耗水在十吨以上。此外,还将面临环保容量的限制发展和倒逼机制问题。
“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做后盾,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算和衡量因石油紧缺及油价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实际上油价走势谁也预测不准。”李晨表示,“煤化工是一个巨大型项目,进入这一行业,必须有强大的煤炭资源做背景,同时要有煤气化等核心关键技术。”
为避免煤化工项目的盲目跟风,去年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缺水地区煤气化和煤液化项目的建设。煤化工项目各项消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或强制性规范要求。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产业面临升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作为价值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发展潜力大的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形势是技术与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煤化工领域应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
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对如何促进我国化肥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建议,国家要出台优惠和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大化肥国产化装备的研发制造。
费维扬说,现在煤炭的大化肥国产化示范装置有了,要促进其推广。还可以选择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集成国内创新技术,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争取以比引进国外技术低50%的成本,建成处理能力提高50%和能耗降低20%的年产50万吨合成氨示范装置。在二三年内实现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程后,在“十一五”后期组织推广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我国煤化工领域起步比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化学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煤化工的产量占化学工业(不包括石油和石化)大约50%,合成氨、甲醇两大基础化工产品,主要以煤为原料。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并在近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基于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和供需矛盾的突出,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等技术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加快速度,能源化工项目已经启动。
有专家表示,我国煤化工业能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推动煤化工洁净电力联产的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专家同时提醒,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正值工业化的前夜,还远不到大型工业化的程度。因此,“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煤化工需要适度发展,稳步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处于启动期,因而要慎重进入煤化工领域。(记者赵惠 见习记者卢青/证券时报)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
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山西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另一个广阔空间和战略重点是煤化工产业。当前,全球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且居高不下,使煤化工具有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化肥、甲醇及衍生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深精加工、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项目,力争使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打造多元支柱产业群,真正把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现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等广泛运用于煤矿开采、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和煤炭资源深加工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煤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煤矿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方面实现研发突破并推广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支撑煤炭、焦炭生产和销售的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服务业。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运煤的铁路和公路专用通道;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完善煤炭、焦炭等市场体系,建立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网上定货、交易的现代电子商务;等等。
第三篇:浅谈玉米产业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说明书 浅谈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
入学年级:2009春
学生姓名:王喜忠
学号:941122921020
所学专业:农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1年4月
提要: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南端最高地带。全县辖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全县种植玉米25万亩,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和农作物,产量居于我县之首,是我县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玉米种植技术和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带动、加快转化增值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玉米作为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贡献大、增产潜力大、用途广,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研究,分析我县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建议。正确认识玉米产业战略性地位
玉米作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综合利用功能是所有作物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易实现产业化开发,并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因此玉米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黄金产业,也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作物,对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增产潜力大,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是高产之王,在光合生理上属C4作物,光合效率高,产量潜力大。目前我县玉米最高单产纪录为1002公斤/亩。“粮食上台阶、玉米挑重担”已成为共识。玉米一直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县的粮食总产中占到65%以上的份额,玉米作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玉米是饲料之王,我县玉米总量的60%以上都直接或加工后用于饲料。在猪禽的配方饲料中,60%以上的原料为玉米,青饲玉米还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主要原料。玉米作为现代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重要饲料粮,在粮食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在人们为解决温饱时,人畜共粮的传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人们生活达到小康之后,食用需求的增长主要是对畜产品肉、蛋、奶数量和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较大调整,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把70-80%供饲料用粮的玉米“粮食”作物划归到“饲料”作物,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将玉米生产逐步部分转向饲料生产,使大面积的普遍玉米生产转变为饲料资源(原料),树立质量型玉米发展,把单纯产量(数量)生产转变为质量和产量(数量)并重生产,重视包括玉米秸秆在内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阶梯和客观要求。
1.3 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
玉米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当地群众形成了适应本地特色的栽培习惯,陵川主要玉米种
植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具备玉米高产和稳产的条件,玉米丰产性、稳产性好,已成为农民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多功能化的用途,保障能源和化工需求
玉米是加工原料之王,以玉米为原料加工淀粉、酒精、果葡糖浆、食用油、塑料等衍生产品已有上万种。玉米作为淀粉工业的支柱,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制酒、加工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糖化酶、糠醛、调味品、饲用金霉素等精深加工企业,玉米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作物,在石油资源面临枯竭,油价飞涨的今天,各国均在寻找替代能源。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是目前开发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2008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8400万吨,占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的35%,这个数量还快速增长。汽车吃“粮”扩大内需,导致国际玉米及粮食贸易格局的变革,引发粮食的危机值得我们重视。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的紧迫程度可能更甚于粮食安全。目前生物燃料酒精主要来自玉米、甘蔗和木薯,如何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已成为战略需求。我县玉米生产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陵川玉米单产水平是全国的76.9%,与陵川历史最高产量和高产示范田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至少有30-100公斤的增长空间。
2.1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春播玉米大面积亩产超过600公斤,亩产超过400公斤不少。2008-2009年,在科技入户示范户示范田连续两年在同一块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50公斤、突破玉米吨粮高产纪录。而且近几年来,实施玉米丰产方项目,大量秸秆还田以及实施配方施肥项目这些技术的实际运用,进一步证明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县玉米粮食单产的潜力。
2.2 我县玉米生产发展具有相对较好的的资源条件
作为以粮食作物栽培为主的纯农业县,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份额。粮食作物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3 畜牧业快速发展,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5年-2009年,是我县养殖业稳步发展的5年,饲用玉米占玉米总产的比例由初期的62.5%上升到67%,年平均增加0.9%。据预测 2020年,仅饲用玉米一项的总量就可达相当于我县现阶段玉米正常年份的总产量,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存在问题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加总产提高单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地等的影响,特别是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3.2科技对粮食的保障功能不高,技术到位率低
科技贡献率不高的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满足未来粮食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力量分散,支撑条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关键技术传递、应用不到位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3产业化程度水平比较低,玉米的深加工发展速度慢
一方面,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加大,种粮效益比较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作物间横向比较,2010年,农民种粮每亩实际收益500为元,仅占蔬菜、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的1/3。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转移,粮食生产粗放种植现象趋重,粮食生产“副业化”日趋呈现,这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
4.1基本思路
围绕“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开展品种替代工程和玉米科技丰产工程,通过科技与产业有效衔接,以养殖和加工业增殖,提升玉米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县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达到500公斤/亩。玉米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4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初步建立我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到2020年,我县玉米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玉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构建保障陵川县玉米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全县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亩,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陵川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4.3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
巩固和提高礼义、杨村玉米区玉米生产水平,优化崇文、平城和潞城种植结构,扩大玉米种植,提升玉米增产潜力,稳定玉米生产水平。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玉米;杨村、礼义推广春玉米吨粮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崇文、平城和潞城大力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玉米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快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县建立的玉米产业创新体系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土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这是提升我县玉米科技创新
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年的试点运行,探索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体系建设,注重多部门联动,强化多学科集成,加快实施进程。
5.2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科技支撑玉米生产的长效机制
依托山西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改良品质、提高产量潜力为核心,加速玉米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实现我县玉米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和产量潜力的突破。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新材料(如新型肥料、新型地膜)与耕作体系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
建立玉米(粮食)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农、科、教 “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粮食生产的有效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强化技术传递速度,推进技术的应用率。
5.3重视玉米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要实现玉米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流的研发条件、形成一流的创新体系,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此,要立足陵川实际,围绕玉米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构建玉米科技创新平台,为促进陵川玉米产业科技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6保障措施
6.1加大政策扶持
要利用政策引导,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引办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积极引导农民个人、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玉米(粮食)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6.2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农田整理、水利灌排设施,特别是旱作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着力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山西省玉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产业指导,组织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玉米田间长势、病虫信息、技术对策、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长势调查、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防治策略,应对突发灾害,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筛选、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4 强化示范带动
以开展玉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一批面积大、集中连片、规范程度高的高产示范田,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进一步发挥高产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优良品种
和实用技术,实现从专家试验田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跨越,逐步带动一批玉米高产示范县和吨粮县建设,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
6.5 加快转化增值
加强玉米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玉米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第四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五篇:关于红枣产业发展
关于红枣产业发展一点思考
传统优势:金丝小枣原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是独一无二的;本地的栽培管理技术是领先的;金丝小枣的传统消费地域和人群是广大的。金丝小枣这个产业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不能丢。
生产现状:近两年红枣产地销售价格低迷,部分枣农在枣园农资投入、管理投入等方面减少,进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商品率降低,枣农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部分枣农开始砍伐枣树,改种其他作物。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上世纪90年代,普通小枣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当时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也是10元左右;现在普通红枣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80元左右,主要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前几年果品农药残留过高,出口受限,至今未能得到恢复;二是原产地加工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贸市场模式,还在按筐卖,(超市精品干果都是小包装已经按克卖了),附加值过低,反过来影响初级产品的价格。应对策略:
1、改良和调整红枣品种。我县当地看家红枣品种繁多,良莠不齐,进而影响产品的分级、加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投入,甚至有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用猴戴帽的粗劣手法欺骗客户和消费者,影响产品声誉。建议县相关部门或专业协会划定专门区域,移栽当地品种,保留种质资源,而在全县其他大部分区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统一
更新改接不超过三个的优良品种。对保留种植资源的区域给予政策性补贴,对更新改接的区域在技术、接穗等方面给予扶持。
2、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培育抗虫、抗病、高产、优质,耐粗放管理的优良品种,培育傻瓜枣、懒汉枣,最大程度降低枣农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对培育出像“懒汉棉”一样优良品种的科技人员给予百万元以上的科研补贴或奖金。二是实验示范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利用枣园空地实现多种经营,增加枣农收入,同时调整政策导向,改变林下经济只是扶持退耕还林区域的模式。三是研究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商品种类,拉长产业链,扩大消费范围,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扶持。
3、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解放劳动力。目前对合作社的扶持还是停留在引导上,而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细则。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和商标。
5、农业、林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涉及红枣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农药、肥料及枣产品加工、流通全程监督,不让不合格农资进入我县、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出我县。
6、组建红枣产业协会,对枣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一直到消费群体、消费个体、消费习惯,做好枣产业调查,服务全县红枣产业。XX人民政府政府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