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本之处有哪些?
当股权的量化划分的范围扩大到人力资本时,要解决如何将企业的股权量化落实到各要素所有者,它需要分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要将股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进行量化划分,然后再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各自的所有者内部进行划分,并落实到个人。下面就这两个步骤的基本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划分股权的方法
如果企业股权只考虑在非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划分,而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则只需要根据要素所有者投入的非人力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来直接确定其拥有股权数量便可。但当划分的范围扩大到人力资本时,由于人力资本计量的困难及其与非人力资本难以可比,使得股权划分非常困难。现介绍企业股权在人力资本与和非人力资本间量化划分的几种方法。
(一)人力资本货币化计量法
人力资本的计量就是指人力资本的货币化。如果我们解决了对人力资本的货币化计量,也就解决了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可比性问题,从而就实现了企业股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量化划分。在人力资源会计中,对人力资源的货币化计量有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两种方法。
人力资源的成本主要有4种形式,即原始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和增支成本。原始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培训成本;重置成本是指一个组织现在重新取得相当于现有人力资源所要发生的支出或利益牺牲;机会成本是指在人力资源投资方案中,如果选择某一最优方案,则必须放弃其它优次方案的“机会”收益;增支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额外的人员而导致成本的增加(或减少)量,也就是边际成本。
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预留在特定组织的期限内可提供的一系列未来服务的现值。每个职员对组织的预期可实现价值取决于两个变量:即个人的条件价值和个人继续留在组织内的可能性。其中个人的条件价值是指这个人在预期工作年限内都留在组织内时可能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取决于该员工的个人能力、可调换性和可提升性。具体的个人或群体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有随机报酬计价模式、现值调整法以及未来收益贴现法等。当我们得到了对人力资本的成本或价值计量后,就可以实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比较以及在两者之间的股权划分。但在这里应注意计量方法的可比性问题,即若对人力资本采用成本计量的方法,则对非人力资本也应采用相应的成本计量方法;如果对人力资本采用价值计量方法,则对非人力资本也应采用相应的价值评估方法计量。从而使得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计量更具有可比性,使得股权的划分更加合理。
(二)生产贡献率计算法(生产函数求导计算法)
人力资本的计量问题是股权量化划分中不可回避的,而生产贡献率计算法并不追求人力资本的货币化计量及其与非人力资本的可比,而是根据不同要素对于企业生产的贡献大小来划分企业股权。
我们前面已经假设企业是人力资本H和非人力资本C的特别合约,即企业生产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函数。在这个假设下我们可以构建简单的企业模型,企业生产Y和H、C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Y=F(H,C)。通过有关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可以获得H、C对于Y的贡献大小。在企业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H、C对Y的贡献是固定的,通过简单的求导就可以衡量H、C对Y的贡献率。
YC’=FC’(H,C)
YH’=FH’(H,C)
其中,YC’表示单位非人力资本增加对Y贡献的大小;YH’表示单位人力资本增加对Y的贡献大小。这里的单位人力资本增加,可以是指工龄增长、职务提升、专业技术和学历层
次提高等方面的综合。
据此,我们可以进行股权的第一次划分,即在H和C之间划分。设企业总股本是X,XH和XC分别代表H和C在X中应得的份额,则有:
XH=X×YH’/(YH’+YC’)
XC=X×YC’/(YH’+YC’)
这种通过要素对生产贡献率的划分方式基本反映了不同要素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因企业投入要素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使得通过求偏导来衡量要素贡献率的方法过于简单化,从而使生产函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三)简单价值评估法
由于人力资本货币化计量的不确定性,以及Y=F(H,C)难以具体化和数据资料获取的难度,使得前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很多企业是根据价值评估分析来作为第一步划分依据的,即可以通过专家人员的讨论评估,简单地划分企业总价值中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贡献比例,并按照该贡献的比例关系来划分股权。虽然这种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一定的人为主观因素。
二、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内部划分股权的方法
按照前面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股权X划分成了XH和XC,它们分别代表H和C在全部股权X中应得的份额,接着我们要在H和C内部进行股权的划分。因对非人力资本C内部的划分只需根据其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进行分配就可以解决,因此这里无需再介绍。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在人力资本H内部股权划分的基本思路。
设企业投入人力资本H要素的所有者为N个,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每个所有者投入H的数量Hi(H=ΣHi,i=1,2,3…N),则可以计算出每人应获取企业积累中的份额XHi(i=1,2…N)。第i个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可得的股权份额计算公式如下:
XHi=X×Hi/H(i=1,2,3,… N)
与非人力资本的划分不同的是,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投入情况并不是已知的。我们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每个投入者的具体情况,按一定的标准经过一系列计算之后才能得出Hi和H,这是在H内部划分企业股权的前提。以下我们介绍在人力资本所有者内部分配股权的两种方法。
(一)按人力资本货币计量结果的比例对XH进行分配
在用人力资本的货币化计量法进行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每个人力资本的货币化计量结果Hi(H=ΣHi,i=1,2,3…N),从而就可以利用每个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整个XH中所占的比例,实现对XH的细化分配。但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本会计尚处在理论探索的情况下,对每个人力资本进行货币化计量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这种方法的实施难度较大。
(二)人力资本属性评估分配方法
个人的人力资本量大小可通过其各方面的属性表现出来,如学历、技术职称、职务等,通常认为学历、技术职称、职务越高,其人力资本的量就越大。人力资本属性评估分配方法就是要从人力资本属性和人力资本量的关系出发,假设人力资本量的大小是其相关属性的函数,对人力资本量的大小进行计量,从而实现对XH的划分。
一般来说,人力资本量与这些属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不妨假定这种关系为一元线性关系。假定经过筛选确定人力资本相关属性m个,每个属性值为Xj;0≤Xj≤1(j=1,2…m)。设每个属性在人力资本量中权重为Wj(j=1,2,··m),Wj值是根据人力资本属性与人力资本量的相关程度来确定的,相关程度越高,Wj越大,且ΣWj=1。
在Wj既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对某个人力资本主体的每个属性值Xj进行了评估,则可以得到该主体的人力资本量Hi,即Hi=Wj*Xj(j=1,2,··m)。当某主体的所有属性值达
到最大值1时,该主体的人力资本量也达到最大值。
从上述公式可看出,要对每个主体的人力资本量Hi进行计量,必须先确定每个属性的权重Wj以及每个主体的相关属性Xj的值。下面我们分别讨论Xj和Wj的确定。
首先是每个属性的权重Wj的确定。Wj反映的是相应人力资本属性的重要性程度,即指该属性所表示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相对程度。如果某属性与人力资本量相关性较强,则其Wj值可以较大一些;反之亦然。比如,我们认为职务往往最能反映人的能力,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属性,职务越高,则其主体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大,因此职务的Wj值可以设为较大,而其它属性Wj值可相对较小。另外,确定Wj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企业的资本构成和行业性质不同,人力资本属性与其价值的相关程度也不一样。如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龄要比学历相对重要;在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职称要比工龄相对重要;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学历又显得相对重要。
其次是确定每个主体的Xj值。Xj反映的是某个人力资本所有者某方面属性值的大小,确定Xj值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有效评判的标准。以职位属性为例,假设把企业的职位分为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五个级别,则我们可以把董事长的相应Xj值定为1,而其他各个级别的属性值则相应地逐渐降低,比如分别定为0.8,0.6,0.4,0.2。当然,不同的人力资本属性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其Xj也就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
在权重Wj和每个主体的每个属性值Xj确定以后,就可以根据公式Hi=Wj*Xj来计算每个相关主体的人力资本量。所有主体的人力资本量Hi的总和就是人力资本总量H,即有H=ΣHi(i=1,2…N)。再根据H和XH来计算单位人力资本量应分享的股权(用q表示)q=XH/H,据此就能计算出每个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分享的股权量XHi=Hi×q。
上述的两个步骤中,我们首先完成了企业股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分配,接着又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内部进行了再次分配。至此,就完成了股权量化分配的全部过程,并获得了每个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分享的股权数量。
第二篇:第四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理论
一、重点内容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涵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指的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要素之整合。在这些要素之中,最为核心的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充分运用公共权力为公民个人或其他组织服务的能力。在经济转型期,突出表现为制度创新能力、体制协调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等等。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特征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除了具有人力资本的一般特征外,它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社会延展性
这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特征。它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育公共部门与社会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
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成本差异性
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在产权上不十分明晰,在成本上具有差异,一方面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权和成本与公共部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个人的自身努力和投资形成的,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私人性质。
3、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绩效测定的困难性
因为:(1)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大部分是非物质的;(2)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具有外部性;(3)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是延迟的,只有在一定时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因此,经济学家称其为“非市场产出”。
4、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收入与贡献难以对等性
其贡献无法用劳动边际生产率或生产要素贡献率确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只是其所付出成本的一种补偿,按照其贡献支付应得到的收益是相当难以测定的。
5、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市场交易的不充分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承载着合法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本,这使其发展成本与自身私人投资成本出现差异。所以,在市场交易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受到更大的限制。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的上述个性特征直接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产生了影响,致使其存在着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本产权的更为复杂的特殊性质。
二、难点答疑及解题技巧说明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
1、建立向非人力资本产权转化的合法通道,以保证公共部门具有进行特殊的或一般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以及吸引市场上高素质、专业化人力资本加盟的内聚力
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本的再投资也应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分享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本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公有财产”,对公共部门组织成员个人投资和积累的人力资本份额应在法律上给予正面认可。另外,公共部门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化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开放的人力资本市场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在进入公共部门后,这些人力资本可凭借其产权获得“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甚至可按照聘用合同获得“超额收益”。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公共部门具有正向选择、开放畅通的人力资本形成通道。
2、在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对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严密制衡的治理结构下,建立真实反映人力资本收益和绩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公共部门中,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既要激励公共权力的使用者的人力资本输出,又要约束因公共部门特有的激励不足而导致的人力资本产权的边际替代。公共部门无部门剩余可言,在剩余索取权被删除又无其它权益激励的情况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可能利用公共权力扩大“在职消费”,或者过度使用权力导致权力腐败。所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并行的两条线。一方面,公共部门可使用物质和精神刺激的手段,或是通过改变职员的工作性质、改善职员的工作环境、赋予职员更多的自主权等方式满足职员的偏好并适应职员人力资本价值升值后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应采取内外联合的途径保证职员合法的使用公共权力:于内,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工作绩效评估;于外,建立信誉评估、服务质量听证、舆论评价等监督机制。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激励与约束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3、积极选择和恰当制订适应公共部门情况的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和战略规划
这一策略尤其应借助公共部门的知识创新体系,特别是教育培训系统和政策前瞻来进行。这涉及到:由职位和预算控制向完善工作分类和薪酬制度转变;在确定人力资本责任和控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区分核心工作、专业技术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来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本的进入及管理的方式,如区分常任制和聘任制等;提供职员培训机会不仅成为人力资本再投资的途径,而且也成为人力资本激励的一种方式;建立人力资本的市场信息和内外部评估系统;重塑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实现各方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4、实现契约化管理和部门内的集体协商制度
契约化管理遵循的是人力资本产权运作的契约机制,前文已有述及,这里主要探讨一下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协商是公共部门与其职员的代表所进行的有组织的修改、订立人力资本产权契约的过程。它的价值体现在尊重公共权力使用者的合法权利(时下,更体现为合宪的权利)及参与内部管理和决策的能力。集体协商之始应确定进行协商的主体、协商的程序及内容;集体协商之后所形成的决议或契约合同受法律保护,其执行也应在法律的监督之下;集体协商的过程是“阳光”的,须建立公众监督、公开听政的机制。
5、尊重公共权力所有者的产权,建立防止公共权力所有权产权缺乏的机制
产权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清晰到个人是最经济的,个人产权主体有动力多渠道地实现产权的保值增殖。然而,并非所有的产权都能如此,公共权力的所有权在实际中便只能清晰到公共部门及其领导者,这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所决定了的。所以,建立一个防止公共权力所有权产权发生转移而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权力所有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机制是刻不容缓的。在这个机制中,代理人(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必须由委托人(公共权力的法定所有者)选举、投票产生,选举过程受公众的监督;代理人的各项在职行为必须通过顺畅、合法的渠道予以公开,接受委托人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委托人应减少委托环节,避免其真实意愿步入“合法失真”的陷阱;委托人还应尊重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在激励约束机制中求得与代理人的理性共存。
三、作业讲评(略)
四、课程拓展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质
1、产权交易的非最优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倚赖于交易,但是,交易费用和交易双方有限理性的客观存在使得交易契约具有非最优性;
2、产权收益的递增性
首先,在公共部门使用、处置其人力资本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激增;其次,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能够改变公共部门内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从而使得公共部门的规模效益递增;
3、产权的强外部性
公共权力对于公共权的使用者而言是具有强外部性的资源。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拥有公共权力的使用权,当人力资本使用公共权力的时候,其所产出的产品及服务都将产生强外部性;
4、产权的相对残缺性
由于公共部门的公域性质,人力资本产权在进入公共部门时,某些权利必将受到限制甚至被删除。这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索取权上,人力资本不能通过分享利润用于再投资获得非人力资本产权。
第三篇:浅析企业人力资本
提
纲
前言:人力资本的意义
一、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及其区别
(一)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
(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
二、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价值基础
三、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现状和解决措施
(一)实用第一
(二)人才是蜡烛
四、小结及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而人力资本管理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人”的管理与经济学的“资本投资回报”两大分析维度,将企业中的人作为资本来进行投资与管理,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情况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从而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人力资本管理正是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手段,而获得更高水平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资本管理
浅析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前言:人力资本的意义
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只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即它是人力资产的资本化——即通过与非人力资产结合而资本化为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及其区别
人力资本管理不是一个全新的系统,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人”的管理与经济学的“资本投资回报”两大分析维度,将企业中的人作为资本来进行投资与管理,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情况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从而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人力资本管理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本管理正是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手段,而获得更高水平的价值实现。人力资本管理注重投资与回报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市场分析制定投资计划,因而相对来说更为理性,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侧重点和衡量尺度更为明确,还可结合经济学分析模型进行更长远的预测,前瞻性地采取行动。
(一)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2002)认为:“两者是迥然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是企业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手段是不断招募优秀员工并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只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对于此种区分,中国人民大学方竹兰教授(2002)指出:“其优点是抓住了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激励中、高级人力资本等一些重大问题,因而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但把一般劳动力剔除在人力资本之外,在研究方法上,是以偏概全,以静替动,也不符合人力资本理论所提示的深刻内涵和固有研究方法体系”。我们认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这两个要领所定义的角度虽不同,但所表述的实际内容却一样。前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来定义人的劳动能力,注重的是人力的开发、使用和合理配置;后者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人的劳动能力,注重的是人力的投资、收益和财富的增长。
(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产可理解为财产,或民法上的‘物’,有时也特指企业占有的财产,它是物类产权的客体。资本严格来说是一项产权,是投资者获取利润收入以及为确保获取利润而拥有的权利。因而,人力资产是指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即劳动力。而人力资本是人力资产的资本化——即通过与非人力资产结合而资本化为人力资本”。对于此种区分,我们认为并不妥当、也无必要:因为资产是会计学上的术语,应该是具有可计量性、存在性等特点。而将蕴藏在人体内的、具有潜在性、非现实性的特点的劳动能力,用人力资产这个概念来描述,不够准确,也不如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更能体现问题的实质——即劳动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富增长的根本要素。
(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
人力资本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人的知识、技能、体力、经验等;而人力资本产权则侧重于研究拥有这些人力资本的人与其人力资本的关系,以及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概念不同。资本是一项产权,是投资者获取利润收入以及为确保获取利润收入而拥有的权利,本质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把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等同起来,即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之所以在提出后马上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是因为它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把人力当成生产要素的观念,不管是劳动、土地的两要素,还是劳动、土地、资本的三要素和劳动、土地、资本、管理的四要素等,都不否认劳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必不可少的要件。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从生产要素角度来定义和提出的,而人力资本产权虽和人力资本相关但却是不同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在人力资本的使用中所引发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或经济权利关系,其产权概念是从物的产权概念中借用过来,即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可见这种行为关系或经济权利关系是通过交易或使用才能体现出来。没有交易,也就无所谓产权。
二、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价值基础
人力资本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所有知识、技能、体力和健康等的总和,能为其投资者现在和未来带来一定量的收入流。这一定义符合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共同认可的一些基本观点,因而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讨论和发展建立起一个可以沟通的平台。从人力资本的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认同它是蕴藏在人体内体力与智力之和。人力资本和其他非人力资本一样,都是一种生产要素,这一点,双方也没有多大的歧义。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司或社会,但不管是谁,它都需要投资才能形成,并都能为其投资主体带来未来收益。
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古典经济学中虽已受到注意,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才开始真正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结果使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也不同。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它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形成的。这些知识、技能在其使用中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增值性,高投资必然会产生高回报。经营者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而且还是最稀缺的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经营者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资本,那么就应该像企业的其他资本一样,构成企业产权的一部分,并享有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此,在经营者报酬分配中,不仅要考虑其作为一种劳动力按“劳”分配,而且要考虑其作为一种资本按“资”分配。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薪酬激励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
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的特征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正是由于“两权分离”,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缺陷——代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企业经营者为实现企业所有者的目标而努力,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按经营者达到的业绩水平给予恰当的奖励。行为者期望理论认为,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方式是因为人们相信这种行为方式将产生他们期望得到的回报。根据行为者期望理论,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就在于当行为者的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时,企业就向他们提供他们期望得到的回报。企业激励机制有助于协调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矛盾,从而减少代理问题。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不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天然属于经营者个人,因此企业激励机制实质上是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经营者作为经济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目标函数,他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把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否则对其进行激励就是多余的。
三、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现状和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想拥有更多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
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本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战略成为当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一大难题。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据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调查,被问到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时,63%企业主认为是融资,47%回答是产品销售,38%认为是市场开拓,只有33%的企业主将人才和提高内部人力资本放在迫切需要解决议程上。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时间急,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为更多投资人力资本,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C公司是有着六年发展历程的企业。六年来,由于行业景气,公司经营策略正确,所以规模不断扩大,销售业绩不断翻番,到2004年已经有六个亿的销售额。按道理,公司蓬勃发展,人丁应该是逐日兴旺才对;但是让C公司老板Z先生头疼的,公司最忙的部门不是车间,也不是销售和供应部门,而是人力资源部。你想想,除了例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要整天给在职的员工办离职手续,然后到人才市场去招聘,能不忙吗? 而且C公司的中高层干部异常稳定。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别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也许是一件好事。然而对于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则确实是让人难以理解:当它的营业额只有几百万时,是那么几个人在指挥这个企业;当发展到几个亿时,还是那个领导班子在管理这个企业。而且,老板知道企业的领导班子已经不适应了,许多技术性很强的部门的经理用的都不是专业人才。其实并不是企业没招人,而人来了往往留不住。由于部门经理的频繁跳槽,而为了保证每个部门有人领导,一个能力并不强的人,平均每半年换个部门去当经理,成了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的“万金油”。这样能管理好这个企业吗?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千变万变、班子不变”的怪现状呢?
差不多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家都有相同的困惑:人才不好找,班子不好带,员工不好管,听话的不能干,能干的则不听话。一言以蔽之,就是招不到人、管不好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据一项调查表明,每年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占到了总需求量的60%以上,其中因员工跳槽造成的职位空缺占到了40%以上。总结这种人心溃散的现状,具体要有一些响应的解决措施:
(一)实用第一
许多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总是有这么一条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他们不屑于在高校内招聘人才,在他们看来,即使再优秀的毕业生,也不能立刻为自己创造价值。既然市场有现成的人才,何必去花力气去“养”这些只有理论知识的毛头小孩?
许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商场如战场,企业需要的是实战型人才,最好招进来就能冲锋陷阵。企业哪有空闲去培养人才?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等不起”现象,说白了是企业不愿意“等”,他们总认为,自己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去培养人才,等人才由“理论型”转变成“实用型”,人却跳槽了,怎么办?岂不是“竹篮打水”?
企业的这种担心当然不是空穴来风。然而,市场真有呼之即来、来之即用的人才吗?许多企业是“人到用时方恨少”。并不是中国人多,人才就多。且不说许多专业性强的人才紧缺,就算一般的岗位,找个合适的人都很难。招来的人价格高、可塑性差,更关键的是,他能跳进来,也能随时跳出去。这些特点决定了人才并不好招,招到了并不好用。而企业的自己培养的人才更了解自己的企业,与企业有更多的感情,与企业有更好的“相溶性”。
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结果,也是很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致命弱点。企业与员工的无长期合作利益、相互之间的不信任,造成了民营企业鼠目寸光的招人方式。当然,民营企业对这种人才流动的担心是有理由的,所以在改变这种观念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用人与管人机制是有必要的。
(二)人才是“蜡烛”
如果把人才比做蜡烛,相信许多民营企业家会点头赞成。在他们看来,企业招人来就是给人才一个释放光和热的机会。没有长期的利益共享,也没有对员工个人发展的规划,如何能吸引人才的加盟?企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联系,员工才看得到希望,对企业充满信心,才是猎获人才的最佳途径。
人才是个动态的概念,其知识结构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的,自身层次也不断提高的。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在选自己“东家”的时候,不但看给多少钱,更看重的是前景,是机会。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国外的许多企业也都把对雇员和工人的培训看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手段。培训是人才成长的最佳途径之一,是使人才充满活力,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获得人才的最好武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应有可持续的培训计划。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实施岗位培训、专业培训,通过授课、外派学习、横向交流等形式,使人才不断获得新知识。只有真正把人才当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事业发展合作伙伴,从心里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价值,为人才考虑得更多、更好、更周全,以心换心,并有切实可行的举措,人才才有可能会尽职尽责,忠诚到底。企业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人才的忠诚,是企业用“心”换来的;只有用“心”,人才才会安“心”。对民营企业来说,赢得人才忠诚不仅是管理行为的创新,更是经营理念上的创新对人才的发现和使用离不开培养,所谓“没有培养也就没有人才”正是这个道理。可以讲,中国有不少各类人才,而真正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多。因为,各个企业在竞争中所使用的“战斗武器”也不尽相同,企业的机制和环境更是各有差异,企业不给人才提供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却要求人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怎么能发现人才?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即使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才,却只有知识的消耗而没有充电的机会,专长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对于一些跨国公司,培训早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对这些企业和员工绝对不是一个口号。招聘到合适的人仅仅是用人的开始,而根据企业的需要,通过培训使新进来的员工提高专业素质,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行业的实际状况,是提高员工素质的必要步骤。对于员工而言,培训意味着学习机会,乃至晋升机会。培训可谓是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良药。
同样,导致人力资本外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特别要注重以核心员工收入分配为突破口,将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参与分配促进人才价格机制形成,另一方面须认真研究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不同需求,通过事业发展、增进感情、优化环境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创造无限的事业发展空间来稳定和吸纳人才,如职业发展留人,企业发展留人,公平竞争机制留人,高薪留人,沉淀福利制度留人等,可成为企业留住人才的基本策略。
四、小结
在今天这样一个激烈竞争、人性进化的时代,任何企业都无法不重视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企业管理课题,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本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也好,作为一项管理活动也好;无论是对于理论界还是对于企业界也好,均有着十分宽广的发展空间,但是,无论如何发展,也无论发展到何种高级阶段,“对人格的尊重、对人性的认同”以及“从文化和技术双重角度”开展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是不应改变的,人力资本管理是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鹰腾“管理上市”系列丛书(《绩效•剑》、《文化•道》及《上市•策》)
2、陈宇: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J],中国职业技能开发与鉴定,1994,9-10,(《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5年第1期,《职业技术培训》杂志1995年第3期转载)
3、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1997,商务印书馆。
6、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段文斌,《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发展前沿》,载段文斌[主编],《企业的性质、治理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理论前沿专题》,pp1-22,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杨瑞龙和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经济研究》,2001.3。
9、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第四篇:人力资本理论
第4章人力资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
1、人力资源管理之父是()
A、亚当斯密B、马歇尔 C、舒尔茨D、贝克尔
2、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亚当斯密B、马歇尔 C、舒尔茨D、贝克尔
3、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泰勒B、德鲁克C、欧文D、舒尔茨
4、下列关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相同
B、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含义
C、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D、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
二、多项选择
1、属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有()
A、卢卡斯B、罗默尔C、丹尼尔D、马克思
2、属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B、马歇尔 C、舒尔茨D、贝克尔
3、属于古典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B、马歇尔 C、舒尔茨D、贝克尔
4、古典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代表人物有()
A、马歇尔B、丹尼森C、贝克尔D、亚当·斯密
5、人力资本的特征有()
A、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B、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难以测度
C、花费同样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相同D、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个定义至少可理解和延伸如下六层意思:
一是人力资本是依赖于人们的体力能力和脑力能力,因而的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具有人力资本的依附基础;这不只是企业的所有职工,而是全社会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拥有人力资本,在拥有量上有多与少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因而人才也是人力资本依附基础较优秀者;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具有更为优秀与难得的人力资本依附基础;研究人力资本不只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更不限于企业“两种人”,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
二是人们的体力和智力是由于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培训、自学等形成的,需要花费资金,即投资形成的。而投资者应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工作单位。所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都是通过这种投资获得的。优秀运动员是在体力上投资较多的人,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是在智力上投资较多者,因而他们有不同的技术业务专长。
三是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有效劳动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或不参加劳动的人,因为不能创造价值,因而也就失去了人力资本。如果一个人一生的劳动价值能超过对他的投资成本,则他具有的人力资本产生了剩余价值,即人力资本收益,否则人力资本亏损;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和经验,使人力资本增值,否则人力资本贬值。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就是人力资本的收益与增值特别大的人。
四是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谁投资谁受益,因而人力资本创造的经济效益,应按投资比例分配给个人、国家和工作单位。那些创造较高人力资本收益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较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荣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因而人们一般地更愿意投资于人力资本。
五是所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社会给予的平均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至少要等价于他们个人的平均投资成本,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得以维持。否则,社会劳动能力不能维持并逐步下降,直到社会劳动力枯竭。在实践中劳动者这种获得应大大高于(一般要高于15%以上)个人平均投资成本,才有利于鼓励个人投资于人力资本(主要是智力投资),提高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拥有量,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毫无疑问是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拥有量的最佳战略。
六是人力资本对于个人是从小到大直到老年,从投资、产出直到分配,从获得、增长直到降低、消失的全过程。对于社会人力资本则是食宿、教育、就业、医疗、保健、社会保投资、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生活的系统工程。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就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是研究涉及到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理论和实践,所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和关心。特别是受到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关心。
2、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了题目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讲。他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然而,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提高重要的多。而人力资本是对人投资形成的。他把人力资本定义为,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及就业迁移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也就是说,人力资本首先它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这种人力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由个人努力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2)论证了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关键投资
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的关键投资是教育。他认为,不仅发达国家的发展关键是应该大力发展教育,即使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不是物质资本的形成,而在于人的生产技能的提高,在于对教育的投资、人口质量的提高等等。
(3)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过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
3、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贝克尔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是他运用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的偏好等经济分析法,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效应。这就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分析基础。
贝克尔认为,人们对自己或为了孩子所支出的各项费用,不仅是为了现在获得效用和满足,而是也考虑了未来获得效用和满足。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或大于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愿意作出这种支出。这种支出就是人们为了未来满足而做的投资。
同时,他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应用研究。他把家庭视作一个人类自身的生产单位,把孩子视作“耐用消费品”。他相信,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会在孩子身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或在自己身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此外,他在《人力资本》一书中对培训进行了分析。他把培训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培训。这种培训对接受培训的员工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其他企业同样有用,企业对这种培训一般不支付开支。因为这种员工容易流动,一旦经过培训的员工离开该企业,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类培训是特殊培训。接受这类培训的员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其他企业没什么作用,所以这类培训费用应该由受培训的员工和企业共同支付。
4、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观是什么?
斯密在《国富论 》中认为,如果某种劳动需要非凡的技能和智能,那么为尊重具有这种投资的人,对于他的生产物自然要给予较高的价值,即超过他劳动时间应得的价值。这种技能的获得,常需经过多年苦练,对有技能的人的生产物给予较高的价值,只不过是对获得技能所需费去的劳动与时间,给以合理的报酬。在这里,斯密把人的劳动看作是资本,人为获得技能和智能,需较长的时间去学习和支付费用,因而获得的报酬当然要大得多。正如机器的购买使用一样,不仅要在适当的时间收回成本,而且还要赚取利润。因此,一种需要费去许多工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的职业,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要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获得普通利润。此外,获得这种技能的人,对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而且他属于社会,也是社会财产的一部分。实际上,斯密在这里已经论证了人力资源的获得来源于投资,并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此外,斯密还较早的提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的维护问题,他指出,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主要基础,所以,这种所有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个穷人所有的世袭财产,就是他的体力和技巧。不让他以他认为正当的方式,在不侵犯他邻人的条件下,使用他们的体力与技巧,那明显地是侵犯这最神圣的财产。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财产属于个人所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侵犯属于个人的资本资产。
5、简述马歇尔的教育投资观?
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真正高级的普通教育,使人能在业务上使用最好的才能,并能使用业务本身作为增进教育的一种手段。工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对特殊职业有用的,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少适当地学到的工艺技能和知识以及研究的方法。教育是物质财富生产上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使它是被看作是为了本身的目的,它也不比物质财富的生产所能助成的任何事情低劣。他认为,把公私资金用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它的直接
结果来衡量。教育仅仅是一种投资,使大多数人有比他们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将是有利的。
马歇尔认为教育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他指出,一切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投在人身上面的资本。同时他还分析了教育投资的风险性。他指出,培养和训练有工作能力的劳动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这种训练所产生的报酬也是很慢的。当然,父母培养孩子所花费的教育费用,有别于引诱资本家购置机器的动机。如果从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来看,教育的投资的报酬具有不可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8、简述人力资源会计学
在人力资源研究和管理的方法性、工具性学科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力资源会计学(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简称HRA)的兴起。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学,按照美国会计师联合会内所设的人力资源会计学会所下的定义,指的是:“确定并具体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并将此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的过程。”具体地讲,人力资源会计学要对企业及各类组织用于招募、挑选、录用、培训、以及开发自己的人力资产所花费的成本进行计量;还要计量自己所雇用的员工对本组织的经济价值。简言之,就是利用会计学的概念和方法,为管理和财务核算这样两个目的,全面地评价和计量作为一种组织资源的人。
第五篇: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摘要: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企业
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
一、激励机制的定义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二、激励机制作用
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的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激励机制对组织的作用具有两种性质,即助长性和致弱性,也就是说,激励机制对组织具有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
(一)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
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是指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我们称这样的激励机制为良好的激励机制。当然,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肯定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对员工的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员工行为的助长作用给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者应能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
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表现在:由于激励机制中存在去激励因素,组织对员工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激励机制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能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在一个组织当中,当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起致弱作用的因素长期起主导作用时,组织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直到走向衰败。因此,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励机制,必须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
三、企业合理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与途径
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本的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本创造能力的开发在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应积极利用它的助长作用尽力避免它的致弱作用。本人认为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至少应包括下面几项内容:
1.工资:这是企业职工劳动报酬的最基本部分,是社会地位、角色扮演和个人成就的象征。工资激励必须贯彻劳绩挂钩、奖勤罚懒的原则。但如果员工已经拥有相当可观的存款或是出身在相当富裕的家里,一般来说,工资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不会很大。
2.奖金:这是超额劳动的报酬,设立奖金是为了激励人们超额劳动的积极性。但在发挥奖金激励作用的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的是:必须信守诺言,不能失信于员工,否则会造成千百次重新激励的困难;使奖金的增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让员工体会到,只有企业兴旺发达,才有自己奖金的不断提高;奖金更不能搞平均主义,把奖金变成一种变相的福利,那就失去了奖金的激励作用。
3.津贴:这是为了补偿和鼓励员工在特殊岗位和特殊工作环境下从事特殊劳动或额外劳动而给予员工的一种补偿性的劳动报酬。比如,高层管理者的通讯津贴,技术开发人员的书报津贴,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员工的劳动保护津贴等。
4.罚款:这是对职工违反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危害的行为,给予的经济惩罚。它刺激被处罚者吸取教训,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激励人们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服务。
前两项内容属于“硬件”,后两项属于“软件”,整个激励机制是个系统工程,只有“软硬兼施”,才有可能达到显著效果。
(二)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主要有两个内容:
1.内部员工持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员工持股已成为职工报酬体系的一个新内容。当员工持股后,必然提高了对企业的资产关切度,起到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作用。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是“金手铐”,起留人的作用。另外,管理阶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在企业内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2.通过期权激励企业家。股票期权是指一种特殊的期权,它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也可以作为企业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报酬制度。它的对象不是普通的员工而是经理人,它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奖励而更多的是满足经理人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的个人利益依附于公司效益,促使他们认真负责地管理公司和发展业务,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受到了管理界的普遍关注。我国率先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国有企业是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1997年)。目前,已经有上海、武汉、深圳和北京制定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办法。
(三)为职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此分析其中的四个内容:
1.对职工鼓励为主。对职工鼓励为主是创造企业宽松环境的基础。要切实履行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职责,工作成绩好就给予鼓励或表扬,不好就批评。但如果批评分量过大,很可能导致消极空气蔓延。而一味鼓励或表扬,下属则会产生骄气,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认为领导在给戴高帽。所以在实践中,应采用鼓励与批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不可同等对待,平分秋色。
2.给能人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对有一定能力的职工,给他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他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有一定潜能的,关键在于领导是否能够发现它,充分利用它,让职工的潜能充分为企业服务。一个明智的领导是最善于发挥职工潜能的领导。而且,大胆提拔有能力的年轻人,有时比多给他发奖金,更有激励作用。
3.关心职工生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企业领导者只有真正关心职工,实事求是地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工作的困难,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才能使职工真正热爱企业,忠于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4.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就会在企业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所有员工都会受到这种企业文化的激励。由于未来的员工队伍将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特点,要尊重并充分利用人际差异,就需要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来统一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将其作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这也是为职工创造宽松环境的内容。
(四)为职工提供终生教育的机会
年轻人都愿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一个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应该为本企业的职工制定一个终身教育规划,尤其为年轻职工,应有一个针对性较强的计划,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将短期专职培训和长期业余培训相结合,让职工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为职工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不但能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热爱企业的精神。
四、企业合理有效激励员工时应避免的三大误区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激励,并尝试着进行了激励机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激励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这是企业领导人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误区一:激励就是奖励
奖励成为一种重要激励机制。必要的奖励,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焕发起工作热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有人称奖励为“神奇的一滴蜜”。但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有些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误区二: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
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相同的激励政策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首先要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将他们的需要整理、归类,然后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样的激励措施才能最有效。但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必须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误区三: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
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例如某公司推出“年终奖”的计划,本意是希望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却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激励效果才能更有效。
总之,人才的优势就是企业的优势,企业应该在引才、用才、留才及育才方面不断地进行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之树常青。如何做好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对管理者来说,既是一门高深的理论,更是一门领导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值得探究的课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情况和本企业的具体实际,把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崔镇南明星:激励机制与管理层持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美]安妮.布鲁斯詹姆斯.伯比顿:员工激励[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4]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程刚.管人六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