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贪污贿赂问题,困扰着中国许多年,经过许多法制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未曾解决。由此看来,反腐是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并且复杂的斗争。
寻根溯源,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专制思想所产生的官本位思想是腐败问题产生的萌芽。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使许多读书人为了当官成为人上人而去读书,导致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在一些人的眼中,他们甚至认为,只要读好书考中状元,以后仕途畅顺,就能享尽荣华富贵。他们为官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为了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衣锦还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到他们平步青云,他们便提拔照顾自己的亲戚,发展成自己的关系网。他们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发展出了他们的一片天。更有甚的是,一些富有的商人,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们不想通过考试而当官,还能出重金买官。他们巴结官员,贿赂官员,是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有了自己的官位作为保护伞,他们在生意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即使做一些违法的勾当,也能够只手遮天了。而那些官员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荣华富贵,还会接受不法商人的贿赂,默认他们的不法勾当,成为那些违法犯罪的保护伞。
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关系,导致下级不能直接指出上级的过时和不是,即使上级官员甚至皇帝犯错,他们都只能通过进谏来指出,由此,下层社会被迫默认了上层建筑腐败问题的存在。那些不顾伦理去进谏的人,就会被看成异己,被想法设法的消灭。而且中国古代缺乏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对权利的监督约束机制,那些裙带关系越演越烈,腐败问题由此衍生出来,并且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而在当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的行政能力还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所以造成了官员的腐败问题。所谓官员腐败,就是行政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抹去私立的不法行为,其本质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简而言之就是以权谋私。权利就在官员手中,他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对权力使用不当就产生腐败。腐败一旦产生,就会愈演愈烈,其领域便会越来越广,要改革,所需要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大。
官员的腐败问题造成的伤害难以准确估计。在经济上,造成了国家大量经济损失;在社会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还有国际上的形象,败坏了国家声誉,使人民群众不信任政府,更有可能会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综合各方面数据,包括公开的和一些人大代表的议案,推算仅2006年的政府“三公消费”规模在9000亿元左右,其中公车消费4000亿元左右,公费出国是3000亿元左右,公款吃喝2000亿元左右。9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 2006年中央决算情况报告称,2006年全国财政总收入
39373.2亿元、总支出、40422.73亿元。“三公消费”占收入、支出超过22%。现代中国有了举世知名的三个“公害”,就是当代中国的官员们与时俱进的创造。这三个“公害”是:公车泛滥、公吃 奢靡和公游铺张。中国的官员们日常出行要派车,出差要吃饭住宿要用公费,迎接其他领导又要铺张,这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些风俗习惯,喜欢讲究排场和所谓的礼貌。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建国以来腐败最严重的时期,属于世界上腐败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在国 际上政府廉洁的排名都比较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它不仅造成各种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极其严重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正视,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将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还会影响我们的进程。
如何解决中国的历史由来的腐败呢?对于这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从源头来解决。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反腐败新思路明确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强调要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在原来三项工作格局基础上增加了一项新的工作,即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2008—2012年工作规划,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
从源头上防腐败工作领域,逐步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对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行政经费拨款缺口出发,多次为公务员加薪,对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收入偏低地区和部门的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同时近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干部在工资以外的各种收入。还积极探索实行房改、车改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正税养军”、“正税养政”,限期实现军队、武警和政法机关以及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并严禁经商办企业,同时废止由各职能部门自行创收弥补预算缺口甚至上缴财政的错误政策。这些措施的施行,对于匡正公职人员、抑制腐败行为的动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反腐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所以付出大量的毅力和勇气。反腐败的路充满着荆棘,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把反腐坚持下去。只要我们的政府坚持公开透明的机制,人民群众能够密切配合,我们国家的反腐工作就会坚定的进行下去。我坚信,总有一天,腐败问题会成为历史,随着时间消逝而去,我们国家的土地将成为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李秋芳 《反腐败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惩治和预防腐败理论文集 2005年刘长江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官员的特点和遏制方法》 《唯实》杂志 1998年
《互联网》
第二篇: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要】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其主要原因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危及了政治稳定。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腐败 防治 对策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贪污受贿,大肆挥霍国家巨额财富,其手段之猖獗,手法之多样,是前所未有、触目惊心的。中国的腐败案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涉及的金钱数字也越来越大。
(一)滥用职权
滥用职权安插亲朋好友、买官、卖官几十年来,我国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暴露出很多弊端,特别在目前体制转型期间,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些以权谋私者更是肆无忌惮地利用职权安插自己的亲朋和好友到一些重 要的岗位,或安插在自己本部门的重要岗位,便于他们互相勾结,互相利用,集体犯罪。
(二)贪污受贿
大肆贪污受贿,挥霍国家巨额资财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数年期间,全国共查处各种经济犯罪 案件十多万件,处分党员十万多人,其中省部级以上重要领导干部就占一百多人。特点为:一是涉及领导干部多,二是大案要案比例逐年升高。
(三)奢侈无度
大吃大喝,奢侈无度 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利用公款吃喝的款额均在1000亿元以上。尽管中央多次发文三申五令,但一些领导和地方置中央禁令于不顾,或借接待上级领导为由,或以工作之便为理,出入高级餐厅酒店,吃遍山珍海味,喝尽国内外名酒,一桌酒宴动辄成千上万,甚至数万元,总之公款开销,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还要吃。
(四)百姓见怪不怪
对于中国存在着如此猖獗的腐败现象,老百姓和政府究竟如何看呢?美国乔治敦大学亚洲法律研究教授费能文认为普通中国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费能文教授说:“老百姓对这些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对那些官员的腐败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二、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
(一)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
(三)法律规范机制不完善
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是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四)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
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三、反腐败的防治对策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反腐败新思路明确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强调要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在原来三项工作格局基础上增加了一项新的工作,即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腐败工作领域,逐步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一)加大惩腐力度和频度
提高腐败成本,加大打击力度,使腐败真正成为被查处的概率极高、法律判刑极重、经济损失极多、政治风险极高、道德成本极大的“高风险、高成本、无收益”的行为, 加大腐败的被查处概率, 加大腐败的法律成本, 加大腐败的经济成本, 加大腐败的政治成本, 加大腐败的道德成本。
(二)创新政治与监督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政治制度活力与优势的强大动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达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司法腐败已经成为危害最烈的腐败形式之一,改进政府之间的管理体制,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统一。将中央政府的资金分配权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权转移到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由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通过谈判协商来确定分配给各个地方的资金数量,同时增加整个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便于公众进行监督。
(三)加强党政风建设
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抵御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使权力运行受到有效监督制约;继续加强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贯彻落实党风政政建设责任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自身建设。
(四)借鉴国内外反腐败经验
关于腐败和反腐败,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提供了不少理论和经验。我国可以直接借鉴一些科学的理论和宝贵的成功经验,公开透明的权力运作, 透明是监督的前提,如果权力行使暗箱操作,监督也就无从谈起。反贪机构的科学设置,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反贪的成功,具有相对独立性、授权充分、职业化和专业化兼备的反贪机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舆论监督的充分保障。透明国际的调查显示,各种监督中,舆论监督最为有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腐败行为的特殊监督作用。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和舆论载体可以把各种腐败现象向社会曝光,让社会批评、监督。在国外舆论监督被称为“第四项权力”,国外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充分保障了其监督的自由空间。彻底反贪的政治决心。反贪不仅是体制机制的科学设置,也考验着政府反贪的决心。新加坡享有 “亚洲廉洁之都”的美誉,香港廉政公署的成立,也是港督政府反贪决的心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杰人.破除职务消费腐败的关键[n].南方日报,2007
[2]王沪宁.反腐败:中国的实验[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6. [3]林喆.腐败“落势化”倾向之忧[J].人民论坛,2010,(19). [4]陈东辉.集体腐败的滋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 [5]王太广、王玉如.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遏制对策[J].领导科学,2006,(23). [6]王乐、葛荃.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7]张智辉.“法律监督”辨析[J].人民检察,2000,(5).
第三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表哥”“房叔”等腐败问题经过网络的传播引起中国社会的热烈讨论,十八大后各地掀起反腐倡廉的风暴,习近平在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三天两提反腐。他说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纵观古今中外,多少政权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最终都会归结于一个腐败。所以,如何治理腐败,将腐败问题控制在低水平可持续发展层次,是当前世界各国政治家的必须共同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中国当前腐败问题现状及成因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的运用。建国初,共产党屡屡将腐败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引为借鉴,腐败问题一度曾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开始蔓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极端严重。近年来,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房叔”“表哥”等现象被网络曝光传播后更是引起激烈探讨,反腐是政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点。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1)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特别是经济类犯罪;(2)部门或行业性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3)利用公款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4)党员干部腐化堕落道德败坏行为等。中国现在最主要的腐败是买官卖官,政府官员滥用权利,特别是已经本来释放到民间的权利进行腐败。过去十年的腐败是与体制倒退相关联的腐败,腐败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体制离市场化程度反而越来越远。
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由商贿赂官的腐败,而过去十年的腐败,很多已经变成了由官来贿赂官的腐败,中国官员受贿金额14年间增加了100倍。[1] 中国当前腐败的现象在严打的情况下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 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国家和集体乃至他人的财富。
另一方面,中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反腐败战略存在薄弱环节,廉洁教育的对象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称,不少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干部与不法企业主之间的巨额利益输送问题感到忧虑。许多人表示,“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自由裁量权过大,其中一些人不受约束、不按规矩和程序办事,恣意妄为,难以避免腐败风险。
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惩罚是对付违法犯罪与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长期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往往集中在受贿者,即主要是党政官员的一方,并且,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惩治力度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惩处的力度不够,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意识,削弱了他们的自律意识。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起而效尤。这种逆向激励和示范效应,使得一些人热衷于所谓的官场技巧和社会关系,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非常活跃和猖獗。腐败者所付出的代价太低,激励和促长了腐败行为,由此导致的腐败行为泛滥成为因对腐败惩罚不力付出的另一种代价。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心清则自正,无欲则自廉。”廉洁是从政之德的基本内容,它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通过学习、教育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
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政治、社会、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利益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还是各种利益对处于“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诱惑最大的时期,这对领导干部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专家称,腐败大要案频发的地带,往往是权力大、资源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导致了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而这些“一把手”廉洁自律意识的削弱,正是造成腐败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腐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1、腐败损害经济发展
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腐败从多方面会损害经济发展,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由于权力腐败,政治权力不正当地介入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受到扭曲。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作用,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市场经营环境,扰乱了经济秩序,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腐败破坏了正常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对社会资源,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资源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分配,会导致全社会的不满,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例如,如果人才流动、资源调配和人事晋升的权力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必然会出现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情况,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资源调配不合理。腐败分子还会通过人事权力和干部任用与调配的权力组织私人关系网络,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家庭化和小团体化。并且,腐败也会使党的方针政策无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在政策执行中,由于腐败的存在,一些人就会曲解政策和截留政策,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会损害政策对象的利益,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腐败危及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开始后,利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机,一些领导干部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谋取不义之财,从而一夜暴富。非法致富,权钱交易,腐败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使许多人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增强对社会的不满和不平。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威信,并使人们对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和政府倒台。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部分部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可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把自己同群众对立起来,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使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使群众同个别领导干部的对立转化为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对抗,从而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甚至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三、网络成为反腐的新阵地
当前,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已经在我国各级政府推广和应用。它在提供了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和技术功能的同时,其反腐的效果也日益显现。不少网民在互联网发布“表叔”、“房叔”等官员贪腐信息或证据,使一些腐败分子被曝光查办。但碎片化、表象化甚至情绪化的网络信息也容易引发社会舆情的非理性振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规范“网络反腐”,建立健康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
2012年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指出,网络成为反腐新平台。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权力的运作不透明往往是产生腐败的两大原因。而电子政务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它可以用“阳光”杀灭滋生腐败的“病菌”。利用网络可将公共权力的范围公之于众,也使政府行为更具公信力。如广东省推广“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将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省人大联网,实现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全程监督。微博这个新兴媒体也成为反腐新平台。不少网民通过微博发布“表叔”、“房叔”等官员贪腐信息或者证据,使一些腐败分子被曝光查办。
有专家表示,互联网由于拥有海量的网民,海量的信息,重要爆料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人围观,加快了舆论意见交换和舆情发酵过程,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一旦爆料经调查确认属实,各种贪腐现象就遭遇“见光死”。但同时,4
碎片化、表象化甚至情绪化的网络信息也容易引发社会舆情的非理性震荡,应规范“网络反腐”,建立健康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
四、国外反腐经验
腐败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难题,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个国家,都会遇到腐败的问题。纵观当今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反腐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借鉴。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都不尽相同,所以切不可照搬照抄,要融会贯通,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面简单介绍世界各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做法。
1、健全反腐败法律法规
为震慑和惩治腐败,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条例。新加坡制定了《防止贪污法》,对贪污调查局的职能做了全面规定,并赋予其广泛的权力,强化其侦查权限和侦查措施,增大其执法的权威性。对付贪污者,新加坡法律规定,除了要没收其所贪污的钱财,还要给予数倍、数十倍的罚款,并责令贪污者的上司与其一起接受处罚。韩国2002年制定了《反腐败法》,并实行“内部举报”制度,严格保证腐败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安全。中国香港法律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员必须出席立法会议接受质询,廉正公署内部成立4大委员会负责监察,并设立专门的投诉机构接纳市民投诉
2、健全反腐败组织机构
世界各国为了惩治腐败,遏制腐败的蔓延,均设立了专门反腐败组织及机构。例如美国除了有检察机关、联邦调查局等综合性反贪机构外,还在一些专业部门中设立了负责特定领域的廉政机构,如设立直接向国会负责的审计署,以加强对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的监督审查,约束和减少行政官员滥用职权、贪污挥霍的行为。中国香港廉署设置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分别执行查、防、教任务。近年来的民意调查显示,香港廉署的工作得到了市民的广泛信任,超过99%的市民支持廉署的工作。
由此可见,国外的监督监察机构和反腐败组织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体系。立法、行政、司法大机关都有独立的监督权和办案权,实行互相监督、协作办案。专门的反腐败机构是对常规监督监察制度的补充,是当代反腐败斗争的产物,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角,其特点是任务专一,力量集中,手段强硬,成效显著。
3、加强政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和纪检监察制度
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执政党掌控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权力,因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党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纪律监察制度,监督、检查、惩处违纪党员。保加利亚社会党章程明确指出,全党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是:检查党员、党的机构和组织遵守党章及规则的情况,追究违纪者的责任;研究和解决有关申诉、党内争议及党风问题;对党的预算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和财产管理进行内部财务监督。
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反腐风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腐败问题是历史长期发展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就灭亡,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唯有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党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反腐败的两难选择,2012年12月20日;http:// [2]习近平政治局谈反腐: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2012年11月19日 http://news.shangdu.com/201/20121119/11_5734262.shtml
第四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前言:中国当前的腐败问题,就好像把猫和鱼放在一起,猫能不吃鱼吗?所谓官员腐败,就是行政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谋取私利的不法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法制不健全,以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腐败现象在中国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因此,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腐败现状、腐败原因、防治对策
一、谈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腐败案件频发生、贿赂敛财贪官多
谈到腐败,相信这个话题无论是老百姓的茶余饭后还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无时无刻都可以举出数不胜数的实例和故事。例如最近,网络上有名的“表格局长”杨达才。原任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的杨达才2012年8月26日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杨达才有多块名表。随后,杨达才又被曝出拥有价值十万多元的眼镜盒名贵腰带,再次引发热议。2012年9月21日,陕西省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纪委委员、党组书记、局长职务。而杨达才被双规后的调查显示,杨达才现金存款超1600万,调差仍在继续。
由杨达才的落马可见,中国的腐败案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涉及的金钱数字也越来越大,涉及中国腐败案件的官员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部在案通缉的携款潜逃的嫌犯就有4000多名,涉案金额达500多亿人民币。贪污、挪用、逃资海外、公款消费„„光是吞噬国有资产的方式就不可胜数。
从客观理解的角度去分析,一个国家超速发展阶段腐败是必然的产物和现象。但作为中国各种形形色色的腐败案,也的确让人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
(二)惩治腐败缩手缩脚、法不治众
政府也想通过反腐败运动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因为他们知道当年国民党政权之所以被赶到台湾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太腐败了。这说明共产党知道一个政权极端腐败时也就是即将崩溃的时候了。但他们在具体处理腐败案件问题上却又是缩手缩脚,尤其是在处理党内高官的腐败案时有些投鼠忌器。例如当年中共对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的贪污案就是经过再三考虑才进行处理的。显然,共产党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与党内许多官员都有腐败行为有关。近年来在中国流行的一个政治笑话说,共产党一位高官曾经这样说过,把所有处长以上的共产党干部排成一队,如果挨个枪毙,可能会有冤案。可是如果隔一个枪毙一个人,那就肯定有漏网的。可见中国当前的贪官人数之多。
当前中国的民主化还在进程中,国民的民主意识,民主素质还有待提高,百姓更谈不上有直接让官员下课的权利,如果连政府都不能严惩不贷,严厉打击,腐败问题如何得到解决?
二、谈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
尽管社会学家指出中国腐败现象的多种不同原因,但是归根结底,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在中国这种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中国的资源有限,政府官员对商品和服务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另外,在供应与分发的渠道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供应资源的社会主义结构中,就会有人为了获得这些紧俏资源而干违法的事情。作为其结果,市民和生意人为了把事情办成就会送礼或
行贿,而收礼和受贿的官员就可能干违法的事情。然而,随着中央对地方实行更多的放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商品供应增加了,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其他渠道也出现了。照理说,行贿受贿现象应该减少才对。可是,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腐败案件反而大大增加了。那么,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在一个授予官员很大权力的官僚机构中,腐败的机会总是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把很大权力集中在国家官员手中,这些人控制着很多别人想要的稀有商品,因此这就为他们的腐败提供了机会。
(二)致富的强烈动机导致腐败行为
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中国官员的腐败问题相对要轻一些,当时露富是会受到谴责、批判的。那些年代官员的腐败行为往往都属于灰色地带。而在改革时期,中国政府官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官员们的官方宣传口号也变成了致富敛财。
中国政府鼓励人们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新机会发家致富。成功的企业家,包括一些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发财的人在内,被誉为英雄模范。这些发展鼓励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因而为腐败提供了强烈的动机。然而,有了动机之后,还必须有机会才行。当时政府是用摸石头过河这种摸索的方式引进市场改革的。但是这种零敲碎打的改革方式却为腐败创造了机会。以生产钢材为例,政府向国营钢厂投入了资金,这些钢厂则需把生产出来的钢材按一定的定额上交给国家。为了鼓励提高生产率,政府允许国营钢厂把定额之外的钢材拿到市场上以高价出售,厂家可以保留这些利润。虽然有些工厂把这些钱用于工人和工厂条件的改善。但也有一些工厂经理则把这些利润中饱私囊。
(三)经济转型的不完全不彻底
中国目前腐败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还不完全。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机构人员也从事商业活动,领导某种行业的部门需要负责分配资源,解决下属公司之间的纠纷,保证这些公司能完成定额生产。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部门几乎可以垄断所管辖的行业。可是在中国进入市场改革时期,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把政府和企业分开。国有企业被认为在运作方面应该享有更大的自主权,部级单位一方面仍然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但另一方面则需要远离商业活动。尽管政府采取了这些限制行政部门经商的措施,但是一些部级单位仍然和下属公司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一些人动了歪脑筋,钻了空子。
(四)政商不分、损人利己、后果严重
政府部门人员普遍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也造成了一些问题。这些行政机构往往利用自己的监管权力让一些公司得到好处,因为这些公司有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通过一些限制竞争的规定,不允许成立和他们的公司展开竞争的公司。或者当某些外国公司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时,这些行政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审批权迫使这些外国公司和自己的下属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所以说,政府和企业未能完全分家也是损人利己行为在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谈中国腐败问题的对策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关乎着能否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政府是腐败的高发阶段。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也要客观地对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不能因为无法迅速战胜腐败而丧失信心。事实表明,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是健康力量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能够抑制、控制,并最终战胜腐败的根本保证。
(一)从根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督
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支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因此,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铲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思想根源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就是要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而要真正做到思想入党,就必须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强化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含着具体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百姓的贴心人。
(二)权利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
(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既是人类反腐败智慧的结晶,又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使腐败由“低风险、高回报”转变为 “高风险、低回报”。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其次,党内民主制度的建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出台与实施,就是党为遏制腐败而构建的一种预防机制。因此,我们要完善党内外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党的举报和申诉制度等。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完善与创新制度,逐步实现政府由“越位”、“缺位”、“错位”到“定位”、“到位”、“正位”的转变,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调节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
(四)法制的完备和实践
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反腐败实践的需要。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依法严肃惩治腐败。以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总之,要通过严格的法治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更加不想贪。
总结:如温家宝所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希望每一个人能抬头挺胸地在阳光下前行。
参考文献:
[1]《腐败三绝论》——沉吟
[2]《国家廉政建设》——吕鹤云
[3]《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任剑涛
[4]《探讨腐败的历史根源,夺取反腐败的新胜利》——田锡富
第五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要: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贪污贿赂问题,困扰着中国发展进程,经过很多法制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未曾解决,也很难得到解决。由此看来,反腐是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并且复杂的斗争。
关键词:
腐败
贿赂
官员
根治
反腐
正文:
随着各种腐败问题的出现,作为中国人民中的一员,不由得让自己深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形势。腐败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的损害着人民的利益和权利,也妨碍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
出现当前腐败现象的原因
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最后,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
二
当前腐败现象问题
腐败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从古代以来,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专制思想所产生的官本位思想是腐败问题产生的萌芽。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使许多读书人为了当官成为人上人而去读书,导致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在一些人的眼中,他们甚至认为,只要读好书考中状元,以后仕途畅顺,就能享受荣华富贵。他们为官的本意不是服务百姓,而是为了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衣锦还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到他们平步青云,他们便提拔照顾自己的亲戚,发展成自己的关系网。他们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发展出了他们的一片天。更有甚的是,一些富有商人,为了进上层社会,他们不想通过考试而当官,还能出重金买官。他们巴结官员,贿赂官员,视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有了自己的官位作为保护伞,他们在生意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即使做了一些违法的勾当,也能够只手遮天。而那些官员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荣华富贵,还会接受不法商人的贿赂,默认他们的不法勾当,成为那些违法犯罪的保护伞。在当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的行政能力还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所以造成了官员的腐败问题。所谓官员腐败,就是行政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抹去私立的不法行为,其本质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简而言之就是以权谋私。权利就在官员手中,他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对权力使用不当就产生腐败。腐败一旦产生,就会越演越烈,起领域便会越来越广,要改革,所需要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综合各方面数据,包括公开的和一些人大代表的议案,推算仅2006年的政府“三公消费”规模在9000亿元左右,其中公车消费4000亿元左右,公费出国是3000亿元左右,公款吃喝2000亿元左右。9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总支出40422.73亿元。“三公消费”(公车泛滥,公吃奢靡,公游普张)占收入、支出超过百分二十二,现代中国有了举世知名的三个“公害”,就是当代中国官员们与时俱进的创造。
三 反腐败问题的解决
如何来解决中国的历史由来的腐败呢?对于这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构筑“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
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建立“监督保廉,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
因此,为了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监督保廉,从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形象。当前,我们要完善监督机制,尤其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要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核心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关键是干部权力不能太大、太集中。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对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设计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也就是说,要以权制权,即通过在个人、群体和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达到权力的相互启动与适度分散及平衡。
(三)创造“以法护廉,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
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我们要切实加强人大、政协对党政机关的监督;要重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使“举报箱”、“举报电话”、“领导接待制度”等监督措施真正发挥作用;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得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检查名副其实,切实解决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防止个人说了算和个人专断;要全面推广和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把群体监督的威力性与舆论监督的曝光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要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核心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关键是干部权力不能太大、太集中。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对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设计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也就是说,要以权制权,即通过在个人、群体和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达到权力的相互启动与适度分散及平衡。
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四)提供“俸禄养廉,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为国家公职人员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一方面,可以促使优秀人才流进政府机构;另一方面,可以使一般公务员能够靠其正当的工资收入来维持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体面生活,使他们较少有生活上的压迫感和危机感,从而能尽忠职守,比较能够抵制一些物质利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公正原则的。国家公职人员较高的社会角色地位与较高的薪金收入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在这一阶层中形成“社会公正”的判断。
所以,在一个存在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高薪是难以养廉的。但高薪只有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才能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行为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这是因为,高薪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实际上是加大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成本和风险。在生活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今社会,国家一方面给公职人员较稳定、较好的生活福利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其行为和财产收入,一旦被发现有越轨行为,不仅会失去得到的一切,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主要参考书目:《自有与权力》 阿克顿
《现代化陷阱》阳春白雪
《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