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型、与世无争型、享乐自私型,唯我独尊型。
思想决定态度:
1、前方有多少的山重水复,脚下有多少的柳暗花明。
2、直路是美好的,因为你避免了徘徊抉择;弯路也是美好的,因为你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3、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的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种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人生态度作为制约人一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1、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和人生矛盾的认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
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端正人生态度
1、认真。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要是有限的生命放出光彩,不仅需要我们付出生命,也需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利用分分秒秒,扎扎实实的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
2、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在看待人生问题时,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在这一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把远大理想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不虚妄,不空想,去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踏踏实实的学习,以便将来认认真真的干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个人只有扎实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走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光辉人生。
3、乐观。对人生及发展充满希望,相信人生有光明的未来,生活信念坚定,理想追求执着,精神状态昂扬向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4、进取。人生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勇于竞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生像金,要珍惜;人生像木,要长进;人生像水,要适应;人生像火,要投入;人生像土,要本色。
第二篇: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姓名:余庚男 学号:22131136 班级:电科13-1班得分
摘要: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关系 正文
一、宗教信仰
1、概念、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2、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都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为人们提供“应当的应当”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就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三、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宗教信仰的价值观:
(一)救人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一完整的救人教义及方法﹐并且也都努力实践救人的信仰。例如﹕佛教倡导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信仰天主基督的人倡导大爱﹑以服务牺牲拯救众人。
(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自己倡导伦理道德的教义基础﹐以及应该遵守的戒律和修身律己﹑待人接物的规范。
(三)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相信除了世上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的生活及来世的生命。为此特别强调精神的价值﹐重视精神及来世生活。
(四)慈悲及爱心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的教主都以慈悲博爱为怀﹐他们以言以行以及整个的生活宣导慈悲及博爱的价值﹐也都鼓励信徒以实际行动发挥慈悲及爱心﹐为此创办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
(五)正义与和平的价值观
倡导正义及促进和平在每一正信宗教的经典中都有明文规定。只有一些激进的基要派教徒﹐以卫护正义及保卫其基本信仰为藉口﹐而使用暴力甚至发动战争。其实这并不是正信宗教创始人的原意。请参考KAREN ARMSTRONG所着《THE BATTLE OF GOD》王国璋所译《为神而战》一书。
上述的各大正信宗教所有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受到许多挑战﹐例如妄用人权﹑民主﹑自由等美名﹐而将原本相反自然律的行为合法化﹐使人们对伦理道德的观念混乱。又如宗教偏激分子﹐以保卫宗教信仰之名﹐使用暴力甚至发动战争等偏差的信仰价值观﹐都急待宗教之正确的教化予以改正。
四、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精神成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层面,成为人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因此对于人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宗教信仰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
(二)观照人们的道德生活。在道德信仰与其它所有的信仰类型的关系中,道德信仰与 宗教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历史上看,宗教不仅充当了道德的起源,而且也充当了道德的 从现实上看,宗教信仰成为个人进行价值评价活动的前提,进而成为个人践行道德生活的内 动力和保障,它主要通过对德行与幸福的统一的承诺和善恶因果报应的理论实现这种作用。
(三)对人们进行心理调节。如《法句经》中:“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为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讲的就是我们需要有无恨之心才能在与人和睦相处。当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生需要时,宗教信仰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苦的镇静剂。各种宗教信仰通过对世俗价值
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相对不平衡感,甚至引起心灵上的贬抑和对神圣价值的推崇,来缓解、摆脱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执著,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目
(四)给人生带来希望。宗教信仰,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中,也正是希望,才是信仰借以对人类本性、历史和社会进行认识与思考的促动和推进力量。所以,宗教信仰往往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正是希望把信徒吸引到宗教 念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由于具有致上的神圣性而拥有特殊的认同作用。当人们产生无所寄托
(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共同的信 和无所依赖之感的时候,宗教信仰把分散的具有相同信念的宗教信徒组织起来,促使他们之
五、宗教信仰对人生影响的两面性
尽管宗教信仰能对个体的人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仅仅强调其积极性而走向极端,即寄希望于宗教来解决人生中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事实上,宗教信仰对人生的正负两面影响是相互对应的。
(一)宗教信仰能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但容易使人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把人对时间诶的认识引入歧途,妨碍人们对时代及社会变化的适应。宗教信仰能对人进行心理调节,降低人们的心里不平衡,但同时它的“前世因果”、“上帝的安排”等内容,容易使人产生宿命思想,消极的去依赖和听任命运摆布,使人逃避现实。
(二)宗教信仰可以给人生带来希望,但也可以使人沉浸在对跳过的幻想中而盲目乐观,减少自己可能的行为和社会愿望。
(三)宗教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及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宗教的信仰会阻止更适合于自我的新的认同感的产生。而宗教信仰带来的认同感还会深深嵌入人的个性之中,使人具有不与对手妥协的排他性格,可能导致拥有不同宗教的个体、民族或国家间的冲突。
(四)宗教信仰对人生两重性影响,启示着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宗教。在现代社会里,要注意把宗教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其消极影响。参考文献:
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5 主编:马德高九年级上册历史书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5-1 作 者:蔡志忠编绘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1-5-1 王国璋所译《为神而战》。2003年09月29号
第三篇:目标与人生态度
目标与人生态度
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这是一项震撼美国一百年的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有了理想,还必须踏踏实实地从手边的事情做起,因为,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正是你理想大厦的一砖一瓦。英国威廉斯勒在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读书时,感到在学校的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突然间,书中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他终于找道路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远大的理想,应该让他们高悬在未来的天空里,最紧要的,是把手边的每一件具体事做好。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开始埋头读书,半个学期以后,威廉斯勒就一跃而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来到一家医院做医生。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对每一次出诊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了当地的名医。几年以后,他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学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贯彻到每一个细节里。许多专家学者慕他之名来到他的学院工作,使他的学院很快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威廉斯勒不仅成为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还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被英国国王授予爵士爵位。
第四篇:人生态度与创业精神
人生态度与创业精神
为适应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危机,我国各类高校相继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创业意识,鼓励大学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把创业作为职业选择,并为其提供创办和经营中小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社会文化(不论他们毕业后是去创业,还是选择就业),让更多的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感悟到创业精神无处不在,创业精神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更为重要。所谓创业精神,大概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哲学层次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是人们对于创业的理性认识;二是 心理学 层次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是人们创业的心理基础;三是行为学层次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是人们创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其实细细想来,宏观地去看,人的一生就是从A点B点的一次漫长的旅程,同时,也是一次艰苦的创业历程。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状况:艰难、困苦、挫折、逆境、障碍;在人的一生中,要面对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处境;在人的一生中,也要面对来若干自内在的和外在的压力和挑战。而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就如同创办一个企业一样,同样需要创业精神(创业仅仅是人生中的一次旅行,而人生则是一次大规模的创业过程)„„就要在任何情况境下都要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要有积极应对生活状况变化的人生态度,要具备应对挑战的意愿、动力、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忍耐力等特质。具体说,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创业者),就应该具备如下积极的人生态度、特质和能力:
构建愿景:愿景既所向往的前景,是一种可实现的梦想(理想)。构建愿景就是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愿望。它能够孕育无限的创造力,激发强大的驱动轮,创造未来的机会。
以目标为导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甚至自己生的生活方式。设定自己的标准:既设定行为标准(做人、做事),并且为达到标准而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既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具有能够长久坚持不懈地工作的能力。努力工作增加的是自己的价值,而敷衍工作消耗的却是自己的生命。努力工作更是一种对家人、对公司、对社会的责任。只有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工作,才能获得自我的成长,增加自己的人生筹码,体会到自我实现的生命激情。
自信(信念):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上,当有了许许多多的“我能行”的经历之后,自信就自然树立起来了。也只有当自己相信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相信你。比如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但她14岁就攻克多种外语,并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凭的就是自强自信。
持之以恒: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状况,如艰难、困苦、挫折、逆境、障碍;要面对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处境;也要面对来若干自内在的和外在的挑战和压力,持之以恒地克服障碍体现的是一个人良好的创业的意志力、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应对失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失败,从失败之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且找新的机会,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应对能力。我们知道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两千项创造发明背后却是无数次的失败与无数次的应对
失败,直至成功。
主动:既主动地对成功或失败承担个人责住。
倾听: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放下自我,以中立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在依靠自己的同时,也会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倾听相关专家、行业里手的建议、意见。
诚信;“诚”既真诚,中国有句古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亚伯拉罕·林肯曾说:“如果想赢得成功,首先让人感觉到你的真诚”。一个人要想赢得对方的信任,或者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愿望和要求,那末对对方越真诚,这种可能性就越大,彼此就越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如: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才答应辅佐他。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方面源于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也源于刘备当初的真诚。
所谓“信”既守信用,是指与人交往时要 “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别人办的事,一定要竭力办好。如果对方的要求自己办不到或暂时有困难 不好办的,说话要有分寸,不能信口开合的乱许诺,以致失信于人。
承担风险:所谓风险就是不确定性,生活中事事处处(事情、活动、选择职业等)都有风险。有风险就要做选择、做决策。而承担风险的重要标志是:先做调查研究后,再做决策,成功始于正确的决策。
决策力:决策既做决定或做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靠直觉作出决策的能力,这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它源于在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决策的经验积累;还有一种是科学的决策方法,它有一些特定的方法程序如:定义主要问题、找出问题主要原因、确定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执行方案、检验方案是否正确等。
领导力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好的领导人一定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 感召力,有道德感,能为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工作努力并获得良好的工作结果、公正而诚实的对待他人、善于倾听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并能保持下去、忠实于员工、承担责任、能够承认错误、对待他人时把他人当作“人”而不是“数字”、具有合作性、可靠善于接收新观点、与人相处时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愿意协助他人更好工作、有在组织里树立诚信原则的意愿;他也是个热心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其实在许多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元素。如创建了 玫琳凯 品牌的 玫琳凯·艾施 女士,帮助超过50万名女性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她以具有强大驱动力和富于灵感的 领导风格 闻名,她创办公司的态度是“你能做到!”她甚至会用卡迪拉克轿车奖给顶尖的销售者。由于其强大的领导力技巧,艾施被认为是近35年来最具 影响力 的25位商业领袖之一,而玫琳凯也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知识、技能:知识是指由一系列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回忆起来的信息储备组成的。技能是能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通过练习获得或发展。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经营人生(创业)基础条件,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将使得人生这座大厦如空中楼阁随时都可能坍塌。现代社会需要知识结构合理,并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应用,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要求的人才。
通过创业教育,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社会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感悟到创业精神无处不在、创业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论他们毕业后是去创业,还是选择就业。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一生更加充实、有价值、成功、卓越、辉煌„„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http://。
第五篇:醉翁现象及其与人生观和生活作风之关系
醉翁现象及其与人生观和生活作风之关系
许谋炳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才三十八岁,而自号醉翁,以三十八岁称翁,年龄与名号很不相称,虽然他自己解释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所以号曰“醉翁”,但后人仍有疑问:“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其实,无须惊奇,不独欧阳修如此,请看:
苏轼在熙宁五年游吉祥寺赏菊花,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他说自己是老人,这一年才三十七 岁。任杭州通判时,《戏子由诗》曰:“如今衰老都无用”,其时才三十九岁。
杜甫三十出头时,其赠翰林张四学士诗云:“此生任春草,垂老独飘萍。”天宝年间写《投赠哥舒》,才四十岁,而曰:“已见白头翁”。
古代文人不拘年龄多少,都敢说自己“老”,可以举的例子很多,清代姚莹在《识小录》中分析这种现象时说:“文人喜言老。”此习性的形成大概与古代社会敬老的风俗有关。《礼记 ·王制》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可以看出国家给老人的待遇很优厚。古话说,大德之人,必然高寿,寿且与德联系在一起了。故文人未老先说老,倚老卖老,也是情理中事。但是文人所谓“老”,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理原因或待遇原因,最重要的应该要有一点可资凭证的东西,否则便是信口开河了。
欧阳修在《白发丧女师作》诗中说自己:“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此诗作于庆历五年,正是写《醉翁亭记》之时,须鬓苍苍,老态明显了。
再看看韩愈的自述,《祭十二郎文》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知韩愈是老花还是白内障,而竟至“视茫茫”;尤其甚者,是“齿牙动摇”,硬一点的东西嚼不动了。
又,《与崔群书》:“近者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这一年韩愈三十六岁。《上李巽书》:“发秃齿豁,不见知己。”其时他任江陵府法曹参军,也才三十八岁。
清代袁枚五十一岁时,他的妹妹素文病死,袁在《祭妹文》中也有一番相同的悲愁:“予虽亲在不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姚莹在《识小录》中说:“余未三十,两鬓已星星见白,故知诸公非欺人语也。” 文人早衰,个中原因,也有人作过分析。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中说韩愈是由于早婚致衰,而姚莹则认为可能是“好用精神者血气易衰”。
唐代盛行早婚,《唐律》规定“男
十六、女十三当婚。”白居易少年立志苦读,直到三十六岁才结婚。白居易享年七十四。陆游二十岁与唐婉结婚,可他活了八十五岁,到晚年还写诗说:“老未全衰亦自奇”,说明身体状况尚可撑持。白、陆两人一晚婚一早婚,但都活过古稀之年。
李贺的母亲说他吟诗要“呕出心肝乃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毕竟也活了六十四岁。都是苦吟诗人,一夭一寿,明是不同。
看起来,早婚和“好用精神”都很难说明问题。也有人说到喝酒这个因素。清末吴趼人嗜酒如命,“以酒为粮,恒逾月不一饭”,去世时才四十三岁。陶渊明也喜欢喝酒,他的《饮酒》第十九首写道:“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他活了六十二岁。同样好饮,可寿命的长短也不一样
以上所述——衰、老、死,都是生命的表象,对于古代文人,不管是早衰还是早死,都是其人生活动的一种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禅理用这一句话来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让我们从古代文人的人生观和生活作风这一层面来探究一下造成.............
其结果的缘由。
要论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下面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历史上宋郊宋祁俱有文名,称为大宋小宋。宋朝钱世雄的《钱氏私志》记述大宋小宋的一次对话。上元夜,宋郊在书院读《周易》,听说宋祁点华灯拥歌姬醉饮。他让人传话责备弟弟:“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在某州学内吃饭否?”(当时他们兄弟立志苦读,上元夜同在州学内吃冷饭,读夜书)宋祁笑着回答:“却需寄语相公,不知某年吃饭,是为的什么?”
当年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那般清苦,今日富贵了,就该享点乐以补偿之,而且享点歪乐也不打紧,宋祁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章学诚把这种事情说成“小德”,并认为有点“出入”是不要紧的,他在《妇学》中说:“自非濂洛诸公,何妨小德出入?”
这种心态决定了古代许多文人生活作风的浪漫风流,他们“风”起来,明伦堂....上就认不得周公孔子了。请看:
南京夫子庙在古代是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极有意思的是在它旁边的秦淮河两岸就有轻烟、淡粉、梅妍、柳翠等十六座青楼。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有很多吟唱风月的诗,见于诗中的名姬就有商玲珑、谢奴、陈宠、沈平、李娟、张态、小蛮、樊素、菱角、谷儿、红绡等几十人。
《元稹本传》说元稹任职京外时,“放志娱游,稍不修边幅,以渎货闻于时。” 《全宋词》中有一首《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的作者严蕊,色艺双全,折服了不少文人官宦。朱熹陷害她,使其被捕入狱。后来虽经岳霖解救,平了冤狱,但她也只好避之为上,去做一个山花插满头的农妇了。
这些问题既被视为“小德”,又被他们个人的成就所掩盖,似乎算不了什么。比较注重精神生活及其浪漫性,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的癖性。
有人把科学家和文学家作了一个比较,说:“科学家习惯于机械的实验,数字的统计,虽有时亦为大胆的假设,而精神终是收敛的;文学家习惯于高尚的理想,俶诡的寓言,虽有时亦为严格的写实,而精神终是放任的。”
古代文学家的精神特质是放任的,这一点,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也有说到——他们“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
古人认为人生太苦,生活中总该有一点什么浪漫的东西来调剂一下。林语堂说,一个人有两种状态,一种叫工作状态,另一种叫游戏状态。这种放任浮浪的特性,就是当人处于游戏状态中表露出来的心理姿势。它可以外化为种种行为,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一种调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和平衡。
《列女传》记载,有一次,孔子带学生经过阿谷,见到一个小姑娘在浣衣,这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孔子顿时心扉大开,教子贡泡妞三招——拿杯子向小姑娘讨水喝、请小姑娘协助调琴、送她一条丝绸。孔子一生授徒讲学,夫子生涯,之乎者也,可这一次不经意中暴露了游戏状态。
朱熹在白鹿书院讲学,一日下山来,经过一个村落,见一农家女子,“态度嫣然”,朱熹“伫立阶前,身不转移,目不交睫,心志惶惑,恍然若失者久之”,朱熹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这一次浮浪特性的偶尔显露,说明他内心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游戏也好,浮浪也好,都是对沉重的一种解脱。纪晓岚长期编写枯燥乏味的《四库全书》,空闲就写点轻松的文字,后来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朱彝尊少年家贫,入赘冯氏,凡事划线走路,规规矩矩。他被“压迫”得不行,后来干脆来个大游戏,“大姨夫弄小姨弦”,与最小的妻妹寿娥好起来。他还把其中的感触写成《风怀二百韵》,收入文集,朋友劝他删去,他说:“吾宁不食两庑肉,不删风怀二百韵。”虽然他把玩笑开得过分了,但他心里反而很自在。
人生太累,终日劳苦,必得有一躲避的港湾。诗引动了文人们的浪漫主义情绪,使得他们以一种特有的“艺术手腕”,去排除遣散生活中的悲愁、抑郁、烦闷,以澄清自己的心境,得到某种宽慰。
古代文人喜欢喝酒,作为一种麻醉放松的手段,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自不必赘述。古代还有所谓服食“药石”的做法。像晋初的何晏,“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先。”(鲁迅语)当时何晏吃的是一种叫“五石散”的毒药,由五种矿石研调而成。
自从何晏首倡吃药之后,一时蔚为风气,许多阔人名士纷纷效仿,流风所及,后世吃药的也大有其人。到了唐代,又出现了类似五石散的“火灵库”、“秋石”等药物,仍然有不少人吃。元稹还会炼秋石,自炼自服。
据说这种药吃了能使身体转弱为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被赞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伟大人物,可是,如前所述,他“年未四十,而发秃齿落”,为了“振起一身之衰”,他服用了火灵库。
这些药物极其燥热,吃的时候要有仆人服侍,要睡凉榻,要穿宽松柔软的绸缎衣服,吃了之后,药效既显,必须“散发”。“散发”的方法有种种,如往身上泼冷水,慢步走路等。当时最时髦的话是“吃药了吗”、“我去散步”。出去散步的时候,脚步七上八下,风拂衣袖,轻飘飘的,恍若神仙,引得路人瞩目,感觉颇好。
吃这样的药,一定要调制好,还要设法诱使药力散发出来。如果散发不出来,药力郁结于内,则必死无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自皇甫士安以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有记性以来,亲见朝野士人遭者不一。”文中提到的皇甫士安即晋朝著名医生皇甫谧,他曾试食五石散,药发后痛苦得要自杀。后来他还因此给司马炎上了一道疏,叙述吃药之苦。孙思邈的用意在于规劝世人勿食五石散。当时有“宁食野葛,不食五石”的说法,可见其毒性之剧。
韩愈食用火灵库,结果药性大发,竟以身殉药。元稹烧炼秋石,吃后也难逃一死。白居易为其叹惋不已:“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当时的文人圈内,像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苏东坡在资善堂与人谈论河豚之美时说:“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有些人敢于拼死吃河豚,为的就是这个“美味”。古人服食药石本意不一,或曰强身壮体,或曰时尚新潮,或曰浪漫适意„„但说到底,都是为了心理上一种不可言传的洒脱与放浪。
元稹的情感历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人在遭遇苦痛和挫折之后感情的移位和变态。元稹少年家贫,生活清苦,志趣清高,他在《与晦侄等书》中说:“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处纵观。”后来娶了妻子韦双文,她原是富贵人家女儿,贤惠朴素,持家有道,夫妻感情甚笃。可韦双文二十七岁时不幸病逝,元稹极其悲痛,落魄失志的男人想起贫贱妻子的好处,此时才有真情出现。妻子死后,元稹极尽怀念之情,他写诗怨叹道: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能有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渺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与韦双文的相爱,是平生第一次爱的激发,刻骨铭心,妻子死后,他久久难以忘怀,他把两人的爱情故事写成著名的传奇《莺莺传》,把韦双文塑造成至大至美的人物形象——崔莺莺,以此来寄托对妻子的长怀久念。
但是,后来元稹任四川监察使,就与蜀中名艳薛涛有一段过往。五代何光远《鉴戒录》说:“薛涛者,容仪颇丽,才调尤佳。”她居住在枇杷门巷。元稹频与诗唱往来,似乎找到了一点慰藉。
元稹改任浙东观察使时,寄情于山水冶游。《旧唐书》说:“稹移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会稽山水奇秀„„而镜湖秦望之游,月三四焉。”他认识了江南名伶刘采春。刘采春以善唱罗唝曲而出名,(罗嗊曲,词牌名,因陈后主在金陵所建罗嗊楼而得名)元稹以诗赠之曰:“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又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罗嗊曲)对她极尽赏识赞美。元稹在浙东任职七年,与其缠绵不断,于东武亭醉后题诗还说:“因循归不得,不是恋鲈鱼。”此时的元稹已经把往事收起,而把情感抛撒于别处了。
白居易与元稹书曰:“到处歌女皆能歌吾诗。”长安歌女以“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身价大增,白居易也因此出尽风头,引得元稹也动了心,乐此不疲,其创作的品质也大打折扣了。
再者,吃药在当时仍然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但元稹吃起药来“奋不顾身”,终于酿成悲剧,死时才五十二岁。
孔子教唆子贡挑逗浣衣姑娘,可他最后以“斯妇人达于人情而知礼”来收煞;朱熹见村姑而失态,则以“夫茅檐之下,尚有绝色,四海之广,岂无大贤”来自解。而元稹却是从遭遇苦痛,寻求解脱渐趋于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一路走去,不知回头。
就元稹来说,其精神实质可以归于颓废一派,当其得志,则寻求感官的刺激,当其落魄,则沉溺灵魂的麻醉,在古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醉翁现象从表面看是未老先衰的现象。未老先衰,究其原因,与古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浪漫情绪瓜葛相连。由浪漫而颓废,有时仅是一墙之隔,不知收足,越雷池一步,则铸成大错而不自知。古代许多文人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收煞不住,而跌入苦海,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人生富贵就要享乐,心有块垒则应消释,似乎天经地义,但凡事有大利必有大弊,有大快必有大痛,智者应知如何把握。有人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有,你要什么就拿走什么,但你必须留下相应的代价。的确如此。古人说:“有好皆能累此身”,古代文人由其浪漫的人生观出发,采取此种放荡的生活作风,...........................导致其一生之悲剧,思想的颓废是最根本的症结。......................读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只读选本,评价古代文人,往往只注重其文学成就。古代文人玩的不止于文学,还有许多,这些生活踪迹,在其文集中都会有所反映,如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则难免以偏概全,失于片面。《红楼梦》中那面风月宝鉴,从正面看是美人,从背面看是骷髅,最有辨证法。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论,也是“看人”之一诀。这也许是“醉翁现象”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