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

时间:2019-05-12 08:1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

第一篇: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3.矛盾规律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是流通领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他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第二篇: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会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诞生,无数巨星陨落,仿佛在朝夕之间,天地风云变幻,一代王朝淹没,伴随着的是另一颗明珠的耀眼„„而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似乎仅仅是英雄的陪衬,微不足道。但是我却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早在奴隶社会时期,百分之九十以上国家的物质财富就是由奴隶和平民生产创造的。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得到的物质财富更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身上。就拿富有的宋朝来说吧,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当然是通过赋税得到,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统治者自身绝对无法创造的,这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而,人民群众在劳动的同时,不断完善开发生产工具。在宋朝最有名的就是四大发明的开发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而在现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创造做出了 巨大贡献。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早在奴隶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就创造出来丰富的精神财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被董仲舒改造之后一跃成为正统思想在封建时期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它在统治上,维护着统治者的统治。在道德上,约束着人们的暴行。长久以来“以和为贵”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被排挤后吸收了其他学派向宗教的方向发展,成为在封建社会民间极具影响力的道教。它的“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很有借鉴意义。而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经济的繁荣,在宋、元、明、清,出现了,词,曲,小说等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载体。文学艺术不再只是统治阶级的平时消遣时的产物,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宋朝由于科举的兴盛,会读书写字作诗作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人在官场并不得意。由于当时的官员甚多,虚职闲职一大堆,广大知识分子并不属于统治阶级,而他们却创造出了,大量社会的精神财富。在明清时期,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对百姓精神上的控制日益加强,广大群众知识分子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寄托心里的抱负就只有将这一切写在话本和小说中。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此时诞生的,其他还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等。大量的精神财富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而现代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人民群众还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有一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人只关注那成功的“一将”,认为英雄是时代的创造者。却忽略了“一将功成”后的“万骨”,没有那么多的“骨”哪来的英雄“将”。历史不是少部分英雄人物创造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马克思说过:“如果没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法兰西的历史并不会因此而改变,相反,他在历史上的角色将由另外一个人来扮演。”英雄只是对革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有首歌唱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历史证明,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共产党。党是人民支持起来的。纵观古今,哪一次起义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出力?难道光凭几个领袖人物就可以成事吗?当拿破仑站在胜利的顶峰感叹道:“啊,我真伟大!”的同时,不要忘了他背后的数万大军。同样,当共产党在对抗国民党的过程中,是人民为中共取得了胜利。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被称为“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以第六分区的统计为例,该区共出动49万民工(常备民工17万,临时民工32万,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其总人口300万的16%以上。这充分印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正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这些事历史创造发展最不可缺少组的成部分,所以,人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创造者。

第三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定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应识记的知识:

人民群众的概念;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人民群众来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2.通过教学应理解的知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热爱普通民众,具体表现为尊重你身边的劳动者。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投身于群众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不同。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要表现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2.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1、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历史观(1)英雄史观: A、英雄史观含义。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两种基本形式: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唯意志论: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追随少数“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皆无世界”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梁启超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宿命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有某种神秘的的精神力量决定的,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等。人只能消极地接受这种神秘力量的摆布,而在历史上无任何能动性可言。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黑格尔

(2)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如斯大林指出的,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是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授正确无误,能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并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合理,程序严密、紧凑,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恰当。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四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印象深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它第一次鲜明地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就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有了更深的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完成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通过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考察,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凸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过去和现存一切的‚造物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谛。

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我党成长壮大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科学论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坚持。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后,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道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正是有了这种一脉相承的思想和情怀,我们党才不断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了生机活力。同时,党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宝贵经验,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防止和克服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既依靠群众又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九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另一方面,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在苏共垮台的过程中,领导人个人的错误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因。重要的内因之一,就是苏共长期不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官僚主义、特殊化盛行,严重脱离群众,以致于广大群众对这个党没有感情,冷淡、疏远和抛弃。1991年的‚8.19‛事件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苏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得不到一千多万苏共党员的支持,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事变之后,苏联解体,苏共解散,财产被查封没收。令人震惊和悲哀的是,查封者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也没有发现有工人、职员、苏共党员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和州委,或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前苏共在被宣布解散时,绝大部分党员不站出来反对,结果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了,这个教训发人深省。苏共创业时的辉煌和谢幕时的凄凉充分说明: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记录片,叫《大国工匠》,它记录了几个奋斗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工作者们建功立业的生动故事。纪录片中,‚大国工匠‛们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工匠的名字叫张冬伟,他是一名普通的焊工。他从事的工作岗位是殷瓦焊焊接,这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像牛皮纸一样薄,而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其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大国工匠‛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同时,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我想,正式因为在千千万万个工作岗位上有无数的人民群众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我们才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来越近,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关于‚人民‛有这样一段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十九大报告再次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在1941年《‚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讲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总书记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人民拥戴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的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革命的战争年代是这样,今天的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当前,党和国家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作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五篇:思想汇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敬爱的党组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一宗旨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其中之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句话从哲学的高度肯定了人民的伟大,它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在任何一个国家,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中国也不例外。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人民的力量才促使了历史的进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所以,对于中国历史的变革,农民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第一次群众性的**是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实行严苛的统治政策,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人道路以目,不敢说话,最终激起了反抗,发动起义,推翻了周厉王的残暴统治;东汉末年,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黄巾起义;唐朝末年,农民不甘封建剥削和压迫,纷纷起身反抗,并最终爆发了黄巢起义;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军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末年李自成又率军起义。这些农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虽然他们的行动都是破坏旧有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毕竟,在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过后,中华民族得以流传下来了。到了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各帝国主义强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虽然这一次的农民起义历史很短,但它却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觉醒。之后兴起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封建制度,直接促使了历史的变革。事实证明,正是中国历次农民运动,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帝国主义入侵以后的那一段时间。如此说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是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终推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变革方面,而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文化等显在的方面以外,在经济方面,人民群众同样有着伟大的力量。在中国,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56年,社会主义在中国正式确立,但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大跃进、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造成全国大片土地荒芜,人民食不果腹。这种现象在安徽凤阳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大部分人以乞讨为生。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严格的条条框框下,饥饿难耐的十几户农民迫于生计,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血手印。这一行为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划入“走资派”,但是无可奈何的农民敢于冒这个险。可是没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十几户农民的粮食大获丰收,他们为国家所交的纳税粮比多年来国家发给谈们的救济粮还要多。这一创造性的成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来,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仅如此,这一成功还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而农村的改革又推动了城市的改革,并最终推动政治上的全面改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以后,中国逐渐形成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改革开放方案。从此,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之后,中国农民还发明了又一创举——乡镇企业,这无疑是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特产”,在国民经济中起了很的作用。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在农闲时就开办工厂,制造工产品,这样,乡镇企业在中国异军突起。这对国营企业有着巨大的冲击力,最终推动了国营企业的改革,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等到了巩固。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的确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尤其不能缺乏人民的力量。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得到民心了的。有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将会前进不止。如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这三十多年发展的大幕,改革开放依然蓬勃进行着。我深信,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黄瑶驹 2011-8-30

下载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力量.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于解决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有......

    考研政治马原强化资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合集5篇)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

    劳动人民,历史的创造者(合集5篇)

    劳动人民,历史的创造者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世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让全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读后感 姓名学号 班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历史都是由那些伟大的人物创造的。如古代的秦始皇,现代的......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都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取决定作用。 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创造者、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虽然不久,但......

    如何理解邓小平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邓小平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正式使用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

    怎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抓紧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