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大代表法

时间:2019-05-12 08: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人大代表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人大代表法》。

第一篇:解读人大代表法

解读人大代表法

一、关于代表享有的具体权利的规定

1、修订前:没有规定

2、修订后:在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增加1条,作为新法的第3条:“代表享有下列权利:

(一)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

(二)依法联名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等;

(三)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四)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

(五)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表决;

(六)获得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所需的信息和各项保障;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命题角度分析:新法增加了代表享有的具体权利的规定,针对新增的内容需要着重记忆:代表有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依法联名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等权利和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权。

二、关于完善代表履行义务的规定

1、修订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3条规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4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2、修订后:将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3、第4条合并,作为新法的第4条:“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二)按时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的各项工作;

(三)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

(四)加强履职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

(五)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勤勉尽责;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3、命题角度分析:新法增加了代表按时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加强履职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勤勉尽责等义务性规定,需要一般掌握。

三、增加优先执行代表职务的规定

1、修订前:没有规定

2、修订后:将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6条改为第5条,增加一款,作为新法第5条3款:“代表不脱离各自的生产和工作。代表出席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闭会期间统一组织的履职活动,应当安排好本人的生产和工作,优先执行代表职务。”

3、命题角度分析:新法规定代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闭会期间统一组织的履职活动,应当安排好本人的生产和工作,优先执行代表职务。重点记忆优先执行代表职务的规定。

四、关于被提出罢免的代表的申辩权的规定

1、修订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5条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被罢免的代表有权出席罢免该代表的会议申诉意见或者书面申诉意见。”

2、修订后:将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5条改为第6条和第47条。第6条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第47条规定:“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出席罢免该代表的会议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

3、命题角度分析:新法主要完善了对被提出罢免的代表的申辩权的规定,规定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出席罢免该代表的会议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对该条的规定司法考试中一般不会命题。

五、关于代表出席会议的相关规定

1、修订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7条规定:“代表应当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代表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18条规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2、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7条规定:“代表应当按时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因健康等特殊原因不能出席会议的,应当按照规定请假。

代表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前,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会议期间执行代表职务做好准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18条规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明确具体,注重反映实际情况和问题。”

3、命题角度分析:新法增加规定了代表按时参加会议的规定,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会议应当按照规定请假;代表在出席会议前,应当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执行代表职务的准备。强调代表议案和建议应当明确具体,注重反映实际情况。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明确具体,注重反映实际情况和问题。对代表如何出席会议进行细化规定,有助于提高会议质量,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注意需要了解该条规定的内容。

六、关于代表提出的议案列入会议议程的规定

1、修订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9条中没有规定。

2、修订后:在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9条中增加1款,作为第2款:“代表依法提出的议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3、命题角度分析:注意新法增加了代表提出的议案需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规定。该条规定比较重要,在2011年司法考试中考查的机率非常高,请考生注意记忆和掌握。

七、明确代表在闭会期间活动的方式

1、修订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没有规定。

2、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20条规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代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反映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和要求。”

3、命题角度分析: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代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反映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和要求。这一规定明确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为基本形式,同时也规定代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注意了解该条内容。

八、细化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修订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

2、修订后:在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增加1条,作为第23条:“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安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在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增加1条,作为第24条:“代表参加视察、专题调研活动形成的报告,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转交有关机关、组织。对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研究处理情况应当向代表反馈。”

将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23条改为第26条,修改为:“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其他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

3、命题角度分析: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根据安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第23条)。代表参加视察、专题调研活动形成的报告,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转交有关机关、组织。对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研究处理情况应当向代表反馈(第24条)。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其他活动(第26条)。以上新增规定,细化了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对人大常委会及有关办事机构提出要求,也对代表视察、调研报告的研究处理提出要求,增强了代表视察、专题调研的实效,强化对代表意见和建议的尊重和落实。需要重点掌握上述规定。

第二篇:人大代表法执法检查报告

根椐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我镇切实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的贯彻执行力度。现就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组织机构健全、制度逐步完善

我镇现有县级人大代表64名;镇人大代表70名。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全镇县级人大代表和镇人大代表按村

编为18个代表小组。

镇人大为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密切同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各项代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主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联系。二是建立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在镇人大的指导下,各代表小组普遍建立了代表小组学习制度、活动制度、联系选民制度和接受监督制度,规范了代表小组的活动。三是建立代表工作激励机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先进代表小组、优秀人大代表给予表彰奖励;强化对依法履行职务、带头勤劳致富的人大代表的宣传报道,以激励人大代表学先进赶先进、争当人民满意的好代表。

二、代表法的学习宣传逐步深入

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镇人大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大代表以及政府干部,认真开展了对这一重要法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使代表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结合普法依法教育进行学习宣传,主要利用张贴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开办专栏等形式宣传《宪法》、《代表法》、《地方组织法》,并聘请我镇法律副校长对代表进行培训。二是结合换届选举进行学习宣传。人大代表换届前,我镇认真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代表法,引导选民按照代表法规定的代表条件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使换届选举成为群众学法用法、严把代表入口关、提高代表素质的过程。三是结合镇人代会召开期间进行学习宣传,使代表进一步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四是组织政府干部学习代表法,提高其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和依法行政的意识。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代表法正在被人们所认知。

二、会议期间的代表履职行为逐步规范

一是镇人大认真按照代表法的要求,组织开好我镇第一届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镇人大为确保代表参加本级人代会和在会议期间履行好职务,行使好权利,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会前将会期和议程提前通知代表,并要求代表广泛走访选民,认真调查,为参会做好相关准备。由于各项工作到位,人代会的代表参会率达到了100%。二是积极行使代表职权。人大代表在本级人代会期间,都能较好地依法行使各项职权,认真听取和审议了政府、人大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献计献策。本届以来,在人代会上,代表共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29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镇人大按照代表法的要求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和建议的督办,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镇人大按代表法的要求积极组织代表开展代表评议工作,加大了监督力度。通过评议,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部分代表提出部分村社道路损坏严重等问题,镇政府立即对存在问题的道路进行了改造,为群众出行带来了方便。三是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监督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本届以来,全镇人大代表已全部回原选区向选民进行了述职,报告了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况,接受了选民的评议,听取了选民的意见。通过述职和评议,使人大代表接受了选民的监督,密切了与选民的联系。

五、代表履职的能力逐步增强

镇人大都注重了把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以学习《代表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人大工作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采取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的办法对镇人大代表进行了全员培训。二是为代表提供学习材料。积极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等学习材料,使广大代表的代表意识逐步增强,履职能力逐步提高。

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部分人大代表代表意识较差,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代表将人大代表视为一种荣誉称号,不是一种职务,不调查研究,不了解政情政务和社情民意;有的代表把人大审议当成是一般的开会学习,只作表态式的发言,说些好话、套话,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不出实质性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二)加强对代表的培训。对代表进行培训是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有效措施,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民主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其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民主法制和履行职务意识。要丰富代表学习培训的内容,让代表多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和人大工作基本知识等。同时,注重代表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进行必要的考核,使培训收到实效。

第三篇:人大代表述职报告2015解读

人大代表述职报告2015

县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民:

非常荣幸我被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在此我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一直以来,我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把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作为履行代表职权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实绩、实效来回报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但我始终感到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是动力,更是压力。荣誉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压力是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重了。下面我把一年来的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是强根固本之举,不管工作再忙,我都不忘学习,是学习让我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有“位”要有“为”的信念,胸怀“诚”字,抱定“勤”字,立足“实”字,始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及其他新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用结合、学用相长。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着力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着力提高真才实学。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我不断地提高对工作要求,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充电;另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

二、克尽职守,切实履行代表职责。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行使权利,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深深体会到,当代表就要履行职责,当代表就要把群众的意愿反映上去。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本人参与政府对教育管理,协助乡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切实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禁止任何组织与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规定》。

今年放暑假之前向商老庄乡教育办公室建议:廉洁执教,坚决杜绝个人有偿补课行为。同时和广大教师认真分析总结了教师有偿补课的弊端:教师个人有偿补课,有损于教师形象,有损于师德,有损于学生健康成长。有了金钱的诱惑,就可以抛弃教师职业规范,就不能一心想着把培养学生成材为己任,就会逐渐失去事业心、责任感。教师个人有偿家教,于学生、于教师、于家庭、于社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旨在督促全体教师廉洁执教,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使全乡教育系统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在日常工作中,我身体力行,积极工作,尽可能避免工作的失误,以防影响代表、教师的声誉,来维护代表形象,同时也为向人代会提供质量较高的建议和议案积累素材。平时注重收集乡情民意,时常在下班时间和“双休日”深入到教师中间、家长之间尽可能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积极倾听教师、家长的意愿和呼声,每次参加人代会,积极地把掌握的情况反映上去,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三、立足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又是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应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把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参阅各种资料,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预案编写认真详尽,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教学反思,学生的精彩发言,好的解题思路,教学中的困惑和障碍都是值得记录的宝贵资料,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对于后进生而言,仅仅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

5、我做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了一些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工作。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青人。时常仔细阅读分析年轻老师的创新课、研究课,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每次听课后,我都会认真评课,帮助授课者找出优缺点,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做好传、帮、带、尽到一个老教师应尽的职责。

也许刚才我过多的谈到了我的本职工作,那是因为我总认为,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不仅是岗位工作职责的要求,更是一个人大代表最起码的履职表现。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的还不透彻,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我深知我很平凡,也很普通,我所做的还很不够,在我的代表经历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因为理论政策水平的欠缺而所受的束缚,为自己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参与政府人大的工作而深感不安。但是我有一颗人大代表炽热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我将加倍珍惜人大代表的荣誉,时刻牢记代表使命、切实履行代表职责,以无限的激情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工作,回报社会,不负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和重托!

镇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我是xx镇人大代表,人民赋予我的不只是一个“人大代表”的名称,而是一种极大的责任和一种崇高的使命。几年来,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和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履行代表的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政府推行工作,带领全村农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共走富裕之路,共创和谐社会。

一、认真学习,增强履职责任感

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履职,一方面,我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和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不仅增强了政治的坚定性和履职的自觉性,也拓宽了知识领域,提高了履职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我积极参加镇人大组织的代表活动,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人大依法履职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文件,了解人大基本制度理论,掌握人大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通过学习,增强了我的政治敏锐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对如何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如何审议计划、预算报告,如何提出代表议案和建议,如何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等代表履职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系统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履职责任感。

二、建言献策,当群众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为选民行使权利,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深深体会到,当代表就要履行职责,当代表就要把群众的意愿反映上去。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提好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是代表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大会议期间,我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立足大局,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提出建议和意见,积极建言献策。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深入群众听取民意,密切联系群众,掌握了解群众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收集整理,及时向人大提出建议和议案。

三、积极探索、推进XX村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1x年初,我与村支两委成员制定了《XX村201x年工作计划》,并在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会上得以通过。

(一)、基础设施建设

1、修建村级服务中心:201x年5月投入资金近100万元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12月份室内装修全面完成,先已投入使用。

2、维修整治交通设施:完成了XX龙毛、翁村、银屏公路等共9公里的维修整治工作和已硬化公路的维护工作。

3、新修李家田河道堡坎:新修河道堡坎近1千米,201x年3月动工,6月全面竣工,确保了河道两岸几十亩良田的丰收。

(二)产业发展

1、开发旅游资源:XX村毛坝坪6户村民的还建房工程在201x年6月全面完成,配套设施已完善,6户村民已经可以搬到新房居住,枫丹公司在茅坝坪的红色旅游开发工作有序推进。

2、发展楠竹基地:201x年初,我们积极联系、配合业主,安排了楠竹的补栽和对已成活的楠竹的管护工作,3000亩楠竹长势良好。

3、养殖产业:在我村2社、7社、9社、11社发展养殖业,发展了刘开均、赵历祥、赵福忠、刘玉全等养殖大户,养殖山羊1000余只,鸭子1000余只,土鸡3000余只。

(三)其他工作

1、宅基地复垦工作。年初上级给我村下达的复垦任务是100亩,目前已完成复垦50亩,完成项目包装60亩,项目全面完工后可完成宅基地复垦100亩的任务。

2、计划生育工作。村干部实行包社负责,以计生专干为主,村社干部通力协作,完成了人口信息清理核对和计生知识、政策的宣传工作,社会抚养费征收任务超额完成。

3、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在全村认真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了社会稳定,无较大安全事故发生。认真做好村民接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

四、收获和体会

在依法履职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人大代表既要敢于为人民群众说话,又要善于为政府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要当好人大代表,第一,要责任到位。要有责任与义务,才有动力和主动性去认真履职,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第二,要安排到位。分清轻、重、缓、急,少一些被动,多一些主动,科学安排,挤出时间和精力去履职,积极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要尺度到位。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建议、意见和批评,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对评议对象进行评议等等,这些都需要真实意思的表达。要把真实的意思表达好,就要尺度到位,在讲究方式,选择履职角度上要多琢磨,做到敢于说话,多说实话、真话,不说套话、空话,同时要真心实意,要让人听得进去,觉得言之有理、心悦诚服。

一年来,肩负着广大选民托付的重任,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选民的期望一定还有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广大群众的利益,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更好地履行了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立法法解读(DOC)

立法法法条解读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00年7月1日正式施行。立法法属于宪法性规范范畴,学习和掌握立法法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对提高司法人员的法的观念,指导司法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立法活动的法律规范,现除了立法法外,此前,还有宪法、全国人大通过的各国家机构的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或者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规章的决定;此后,国务院依据立法法制定了三个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法律规范较多,内容十分丰富。

一、法的范围

这里讲的法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指立法法调整的范围,也就是说哪些“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活动受立法法的调整。关于这一问题在立法法的起草和审议过程中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有的主张立法法的调整范围只应限定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有的主张可限于法律和地方权力机关的法规;有的主张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有的主张应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还有的主张军事法规、规章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也应纳入调整范围。经反复研究、协商,最后通过的立法法的调整范围是:

(一)法律。法律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具体范围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了10项。法律的制定实际又分有层次,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二)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三)地方性法规。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包括:

1、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2、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不包括它的常委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须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五)规章。亦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职权制定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者某一类人作出的一般性规定。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1、国务院各部门可以制定部门规章。如果属于涉及国务院两个部门以上职权范围的事项,或者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或者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2、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规章。

3、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的政府可以制定地方规章。

应当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规章只能由政府制定,而政府各部门无权制定。

另外,军事法规、规章不属社会行为规范,没有纳入立法法直接调整的范围;立法法对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也没有作出规定;宪法是所有法律的依据,具有至高无上的效力,因此宪法不在立法法调整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现行立法法并没有涵盖所有的立法活动,当然,立法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其他立法活动中是应当参照和贯彻的。

二、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等级是有高低之别的,立法法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它涉及到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和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问题。法的效力关系到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两个领域。在法的制定中,效力等级低的法律规范不得与效力等级高的法律规范相抵触。在法的适用中,效力等级高的法律规范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因此搞清各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同位阶的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相同,因此其适用规则本文放在下一节“法的适用”中讲,此处主要讲不同位阶法的效力等级。效力等级高的是上位法,效力等级低的是下位法。

(一)宪法具有最高等级的效力。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处于法律规范的最高位阶,具有最高的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其相抵触。

(二)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共效力仅低于宪法,但高于其他一切规范性文件,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三)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其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法规、规章,是保证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

(四)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政府的规章。权力机关制定的法规的效力高于政府制定的规章是我国宪政体制决定的。

(五)省级政府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这是上下级政府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的。

(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虽然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具有优先于法律、行政法规适用的效力,但《立法法》第88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那么,就有一个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效力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不宜用法的位阶进行解释,总不能认为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位阶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考虑,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基于法律的特别授权作出的特别规范,因而用“特别授权优先”的规则来解释较为恰当。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这既是一种特权,又是与一般的地方性法规重要的区别,因为一般地方性法规是不允许变通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变通规定问题在一些部门法中也有规定。但是,变通法律、行政法规的权限,不同的法律作了不同的规定。

1、规定只有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才有变通权。如刑法第9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区或者省的人大可以对刑法作出变通或者补充规定。该法没有规定自治州、自治县人大也有此权力。

2、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有变通权。如民法通则第151条,婚姻法第50条、民事诉讼法第17条、继承法第35条、收养法第32条等法律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都有权作出变通或者补充规定。但没有规定下辖有自治州、自治县的省和直辖市的人大有此权限,只规定省的人大常委会对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有批准权。

3、立法法第66条关于变通权的规定与上述第2种基本相同,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均有权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分析上述三种变通权的规定,我们会发现第1种刑法的规定与第3种立法法的规定之间出现了法律冲突,这就是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对刑法是否具有变通权?难以确定这两个法律的效力及如何适用。首先,两法均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处于同一位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但是,关于变通权的规定,刑法显然是特别法,立法法是一般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应当适用刑法,自治区和省的人大有变通权,自治州、自治县人大无变通权;然而,刑法是1997年施行的,立法法是2000年施行的,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应当适用立法法,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有变通权,省的人大没有变通权。这就出现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无法确定如何适用,根据立法法第85条,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七)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这是因为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的特区法规,可以变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因此具有优先适用效力。但这与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不能变通法律。

国务院各部门的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三、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与法的效力是紧密相连的,法的效力是法的适用规则的基础,法的适用规则主要是解决法律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如何选择适用法律规范的问题。对此,立法法作了专章规定。

(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适用上位法。

(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这是指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应当适用特别规定。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可能出现在同一部法律规范之中,也可能现出在同一机关制定的不同法律规范之中。如刑法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规定与133条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犯罪的规定就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构成犯罪的,应当适用特别法第133条定罪处罚。又如刑法分则第3章第1节,该节的第140条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随后的第141条至第148条又规定了生产、销售几种特定伪劣产品的犯罪,后者是特别法,生产、销售后者特定的伪劣产品,应当适用各特别法条定罪处罚。但该节的第149条又特别规定了“重法优先”原则,因而第149条相对于第140条至第148条来说,又是特别法,此时就应当根据第149条规定的原则,选择适用法条定罪处罚。

(三)新法优于旧法。当同一机关前后制定的法律规范就同一事项都有规定时,应当适用新的规定。

(四)不溯及既往原则。新的法律规范溯及力的基本原则是不溯及既往,反对不教而诛,保证人们的安全感,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并实行的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但这一原则并非是绝对的,当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了特别规定的,新法可以溯及既往。如刑法规定当新法对行为人更为有利时,新法具有溯及力。又如,在《合同法》颁布后,最高法院作出的《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这样,更有利于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法律规范冲突的裁决。立法法对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发生冲突,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建立了裁决机制。

1、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2、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

3、同一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4、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提出意见,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第15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协调;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决定”。第18条规定“根据本条例第1 5条作出的处理结果,可以作为对最高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第5 3条送请国务院解释或者裁决的答复”。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并可以参照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法院送请国务院解释和裁决。根据《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经国务院法制机构协调一致的意见,人民法院应认可系对冲突的有效裁决。

6、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含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与法律不一致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关于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还有两种情形,立法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1、省级地方性法规与本辖区内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有学者主张,这两种法规的效力等级是一样的,因此,应当由省人大常委会裁决[2]。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虽然不能肯定说省级法规的效力高于较大市的法规,但根据立法法第63条第2款,关于较大市制定的法规不得与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以及较大市的法规须报经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方可施行的规定,如果出现两种法规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适用省级地方性法规。

2、省级政府规章与本辖区内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一般来说法规的效力高于规章的效力,地方性法规是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依据。问题是,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政府规章制定机关在国家机构的系列中不在同一层次内,法规的制定机关处在较低层面,规章的制定机关处在较高层面,一个是法规,一个是规章,二者制定的法律规范是可能发生冲突的,无法以比较效力高低来决定适用哪一个规范。笔者认为此种情形下,由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裁决较为适宜。

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应当按照上述法律适用规则决定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当法律规范之间的规定出现不一致,产生矛盾,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应当依照程序提请有权机关依法裁决。有权裁决机关的裁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是人民法院决定适用法律的依据。

(六)宪法的司法适用。宪法是否可以直接作为司法裁判的根据,历来是有争议的。传统的观点和作法,认为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作为法律的母法,不宜直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案件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55年7月30日复函新疆高级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中不宜援引宪法作为论罪科刑的依据[3]。2001年7月最高法院就齐玉苓被人冒名顶替上学,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案给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中指出: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一司法解释的公布,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广泛的褒扬,有人称它开了宪法司法化的先河,解决了宪法可否作司法裁判的依据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就宪法作为裁判依据问题上,笔者主张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宜直接援引宪法条文,而只需阐明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即可;二是部门法中有规定或者有相似规定的,应当直接援用部门法而不宜适用宪法,以确保宪法的严肃性。

(七)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具有优先适用性。立法法没有涉及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但它是我国法的渊源,对国内具有适用效力。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尤为重要。在立法法颁行以前,我国已有多部法律就国际法的国内效力作了明确规定。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我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我国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实用国际惯例。民事诉讼法第238条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刑法第9条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国际法的国内效力及适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把握以下几点。

1、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对我国具有法律效力,应当适用于国内的司法裁判。

2、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对我国没有效力,应当拒绝适用。

3、国内法律与我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不一致时,适用国际条约,这就是国际法优先规则。

4、适用国际法,一般只有发生在涉外法律关系及涉外诉讼活动过程中。

5、关于刑事普遍管辖权。因为刑事普遍管辖要求,不管是否本国公民,不管是否在本土犯罪,也不管是否针对本国或者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逮捕地国家都应对犯罪人予以刑事处罚,这是权力更是义务。对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犯罪,只在所承担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超出义务范围我国不主动行使刑事管辖权。同时,为了遵循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尽快本土化,在行使刑事普遍管辖权时,应当适用国内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宜直接引用国际条约作为定罪科刑的依据。

四、法的解释

法的解释,因依据的标准不同,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本文所讲的主要是立法法所规定的立法解释,由于法的应用解释与司法活动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本文附带且以一定篇幅叙述法的应用解释。

(一)立法法规定了“法律解释”,其性质属于立法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法律解释主体只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2、法律解释对象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由于宪法不属立法法调整范畴,虽然宪法的解释权也属全国人大常委会,但是由宪法直接规定的。所以这里讲的法律解释对象不包括宪法。

3、法律解释的效力与被解释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空间上,立法解释与法律一样在同样的范围内具有同等的约束力;二是时间上,立法解释与法律在同样的时间内具有效力,也就是说立法解释的出台在时间上虽然较法律的颁布晚,但立法解释时间效力与法律施行期间相同。

(二)关于法律应用解释

法律应用解释的主体,在我国有一个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198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为界,此前法律应用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此后,解释主体除最高人民法院以外,扩大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许多学者和机关认为我国法律应用解释权力分散,多家行使,不利于法律的统一实施,要求纳入立法法予以规范。因此,在1999年10月第一次提交给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的《立法法(草案)》(第一稿)中明确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同时规定:“如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解释要求”,“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解释不一致时,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解释为准”。草案还明确规定:“1981年6月1 0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同时废止”。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就该草案向常委会议作的说明中指出:“这样规定,有利于防止‘法出多门’,保证法制统一。至于行政机关、检察机关遇到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时,……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当然可以对下级机关提出的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予以答复,以指导下级的工作,但这种答复同法律解释性质不同”。草案这一有关法律应用解释的规定,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反对。时隔两个月即1999年12月15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中写道:“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一些地方提出,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法应当只对立法解释作出规定。如果对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作出规定,只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职能是不够的”。于是,当月提交给常委会讨论的草案第二稿将第一稿中有关应用解释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的规定及相关内容删除了。这或许是草案第一稿不成熟,或许是权力之争。

目前法律应用解释的规定还是维持原状。如果出现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对同一法律的解释不一致时,怎么办?除了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立法解释外,有学者主张:“在没有作出立法解释之前,在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应当以最高法院的解释为准。因为审判机关必须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应该将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对法律的解释强加给法院。至于最高法院的解释对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是否有约束力,没有见之于法律的规定和公认的看法,但由于法院在解决纠纷中,享有最终的裁决权,如果行政机关、检察机关违背最高法院的解释,一旦诉讼到法院,则应当由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如果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明知最高法院对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为避免在诉讼中败诉,自觉尊重最高法院的解释,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行政机关、检察机认为最高法院的解释违背立法原意,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进行立法解释。”[4]

立法法也并非对法律应用解释的内容只字未提。立法法第55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法律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常委会备案。这种法律询问答复具有应用解释的性质,具有法律效力,应当引起我们司法实践的足够重视。如:199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高法、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作出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的答复意见》(法工委复字[2002]12号)指出:刑法第17条第2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8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如果绑架人质后杀害人质或者拐卖妇女、儿童故意造成重伤、死亡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5];全国人大法工委2001年4月和12月分别对《法官法》第9条第1款第6项中“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的解释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三)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就审判工作、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作出的解释,属应用解释。司法解释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同时司法解释也不属立法法规范的内容,所以,本文只就其中的时间效力等谈一些粗浅看法。

关于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就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于2001年1 2月7日共同制定了《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共有4层含义:

1、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

2、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适用司法解释;

3、对同一行为存在新、旧司法解释,新的司法解释实施以前的行为原则上适用旧的(行为时的)司法解释,但是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行为人更有利时,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4、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的,不再变动。“两高”的这一司法解释与刑法、立法法有关效力的规定是基本吻合的。司法实践中应当重点掌握的一点是,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与被解释法律条文的施行期间相同。这是因为,虽然从时间段上讲,司法解释的出台必定较被解释的法条晚,但司法解释是对法条的内涵的阐释,解释的内容就是法条本身内在之义,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自然与被解释法条的施行期间相同。因此,司法解释本身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效力,同时,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也不属于刑法规定的溯及力范畴。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2003年4月2日在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司法解释要依法进行,不能违背《立法法》的基本原则,不能超越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法院的权限。这一讲话无疑是中肯的、正确的。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活动也确实存在不规范的情形。比如,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5月作出了法释[2001]15号《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15号解释”),规定对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达到一定数量或情节的均依照刑法有关条款定罪处罚。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于当年的9月发出了编号为法[2001]129号对执行“15号解释”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29号通知”),内容有二:一是行为发生在“15号解释”以前,且系因生产、生活所需,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不作为犯罪处理;二是行为发生在“15号解释”之后,且系生产、生活所需,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可以免除或者从轻处罚。这里可以看出,根据“129号通知”规定,对同样的行为是否定罪,以该行为是发生在“15号解释”之前还是之后为标准,发生在前无罪,发生在后有罪。这里出现了罪与非罪的标准竟然不是刑法而是司法解释的怪现象。更有甚者,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03年1月发出了编号为法[2003]8号《关于处理涉枪、涉爆申诉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通知”),内容是:“15号解释”公布后,依照该解释作出裁判并已生效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申诉,经审查认为生效裁判不符合“129号通知”规定的,应当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依照“129号通知”规定的精神予以改判。面对这一个“解释”两个“通知”,使人觉得茫然,感到困惑。笔者通观这3个文件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违背了立法法的有关精神和最高法院自己的有关规定。根据立法法的精神和最高法院已有的规定,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与被解释法条的施行期间相同,而“129号通知”和“8号通知”违背了上述精神和规定;

2、这3个文件—个比一个更加与法律不相吻合。“1 5号解释”的部分内容不符合法律本意(这是仅从后两个通知推翻了解释的部分内容的角度上来讲了,笔者并未考查“15号解释”对法律是否存在实质违反);“129号通知”则认为“15号解释”是罪与非罪的标准;“8号通知”进一步以是否违反“129号通知”的规定作为决定是否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曾专门对司法解释作出明确规定,有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司法解释必须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二是司法解释的范本只有解释、规定、批复三种;三是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公开引用。“129号”和“8号”通知未见载明经审判委员会讨论,不是正式司法解释,充其量只能认为是解释性文件,不能作为公开引用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即使自我发现“1 5号解释”存在不足或者错误,也只能制定新的司法解释予以修改补充,而不能以一般的“通知”来变更正式的司法解释。这两个通知是对司法解释的侵犯,不能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使人不解的是,在“15号解释”施行之后,“129号通知”发布之前,依照刑法和具有法律效力的“15号解释”判决的案件,要依据“129号通知”判定为错案,究竟错在哪里?笔者认为,至少说在“129号通知”公布之前依照刑法和“15号解释”裁判并已生效的案件,是没有错误的,是不能依据“8号通知”决定再审,按照“19号通知”改判的。当然,并不是全盘否定司法解释,事实上司法解释绝大多数是非常好的,为具体应用法律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司法解释存在某些不足也是难免、不足为奇的,正象法律也在不断的修改、补充、完善一样。但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大的失误,要依法,不越权,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和公信度。

五、法的监督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立法法对立法活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规范了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保障了立法活动的正确进行:

(一)建立批准和备案制度。如,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须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行政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级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级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省级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同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较大的市政府规章同时报省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备案;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报授权机关备案。

(二)建立违宪违法审查制度。立法法第90条规定,国务院、中央军委、高法、高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同时,立法法还规定了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的事由和权限。

(三)建立法律规范冲突的裁决制度。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或者相同位阶的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就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有关机关根据权限予以裁决。这一问题,前文已经详论,此处不再赘述。

立法监督机制的建立不仅规范了立法活动,保障了法律规范创制的科学性,维护了法律的统一和尊严,而且对有关组织和公民学习法律,依法办事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氛围,同时也对司法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规则,促进了法律的正确实施。

第五篇:法大主要专业解读

法大主要专业解读:

法学院

法大院系调整之前是法律系,名副其实的第一系,民商法也包括在法律系中。院系调整之后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和公法学(各院改名是曾拟定为“公法学院”,后因同学反对作罢)。主要包括法理学,法制史,宪法行政法,军事法,人权法等专业。每年除了宪法行政法外基本上都是紧跟法大最低线。该院老师都很和善,可能与研究公法有关,多数为人谦和,老师间争纷也较少。各项组织工作很周全,无论是复试组织还是分配导师都是效率最高的。

法理学:考研竞争难度:★★★★基本上紧跟法大最低线,但平均三四年会有一次例外。注意!最近两年法学院和人文院进行了一些调整,增设了法律逻辑、法律语言学、法治文化、法治与文学四个方向,跟随法理学专业学生上课,同时兼修人文院课程,毕业后拿法理学硕士学位。人文学院的法理学每年报的人很少,分数线始终不高,去年仅五人达到分数线,全部录取。想报冷门又不担心纯理论枯燥的同学可以酌情选择这个专业。

毕业就业方向:高校教师、法学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法律出版社编审。

法律史:考研竞争难度:★★★法大该专业全亚洲排名第一。但由于课程较为枯燥,就业面狭窄,所以真正选择的人不多。每年都是法大最低线,经常需要调剂。

毕业就业方向:法学理论研究、出版社编辑、报社编辑记、律师等

军事法、人权法:考研竞争难度:★★也是冷门专业,这些年分数线平均。因为法大前校长徐显明是人权法出身,所以如果上了该专业或许能投奔他门下。

毕业就业方向:军事法院、军事科研机构、法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大学老师

宪法行政法:考研竞争难度:★★★★平均分数线高于法大最低线10分左右。其中行政法居多。

毕业就业方向:党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大学老师、律师

民商经济法学院

名副其实第一大院。基本上所有专业全是热门,都要比法大最低线高。老师中牛人很多,民商法老师要求比较严格,很少有放羊的情况。各项组织工作也做的比较好。主要包括民商法,民诉,环境,经济法等等。民商老师内部斗争比较凶悍,可能大家都比较注重私权保护吧。

民商:考研竞争难度:★★★★★平均高于法大最低线20以上,复试刷人很凶悍。毕业就业方向:人民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国家部委及企业法务等。

民诉:考研竞争难度:★★★★ 分数线起伏较大。报考者女生居多。老师不太问事,相比民商很轻松。

毕业就业方向: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民事执行庭、律师事务所

经济法:考研竞争难度:★★★★★05年之前不算热门,基本上能达到4:1的录取率,记

得李东方老师上课时还说,大家为什么不报经济法呢,我们录取比例那么高?但05年之后非常火,紧跟民商。老师一般要求也很严格。但实事求是的说,政法经济法没有太好的老师,该专业也算不上强。但每年的就业非常好,是法大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

毕业就业方向:国家及地方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外资企业、公司管理、大型律师事务所 环境法:考研竞争难度:★★★★06年之前非常冷,基本上无人问津。06年之后开始走俏,这两年都高于法大最低线,有大小年的情况出现。环境法老师们都很好。但该专业就业面相对狭窄。

毕业就业方向:国土部门、法学研究中心、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考研竞争难度:★★★★09年第一年招生,以前民商专业的下属方向,09年独立成为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但刚开始招生,复试线处于中等水平。

毕业就业方向:高级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跨国企业刑事司法学院

该院学风自由,松散。老师多半喜欢放羊式管理。各项工作效率都很低。复试没人管理,导师最后选,分班最后分等等等等。该院风格总的来说,不拘小节。刑法学老师多半豁达开朗,授课风趣,人都非常和善。这点在复试面试时体现十分明显。

刑法学:考研竞争难度:★★★★★分为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与犯罪心理学三个小方向(有时有监狱学)。分数线有起伏,有大小年之分。但每年报考的人数都很多。该专业有很多好老师。犯罪与犯罪心理学是从原来的犯罪心理学教研室分出的,由皮艺军,王顺安领衔,偏重犯罪。另外社会学院也开设犯罪心理学专业,侧重心理,有马皑,郑红利等老师。毕业就业方向:刑事辩护律师、大学教师、法官、检察官

刑诉:考研竞争难度:★★★★★但分数线近几年并不高,跟报考人群的整体水平有关!毕业就业方向:高级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检察院、刑事诉讼研究中心、大学老师、全国排名第一。侦查:考研竞争难度:★★★有严格的男女比例要求,并且对于身体有要求。出路都很好。

毕业就业方向:公安机关刑侦处、刑事律师事务所、国家公务员、国家刑事执行机构

证据学:考研竞争难度:★★★证据法是07年新设专业,该专业现处于上升期。现在国内研究证据比较热,中国的证据立法也处于初步讨论阶段。所以该专业的理论前景不错。毕业就业方向:公检法机构单位、法医鉴定所、公安局侦查处

国际法学院

总体对于英语要求较高,复试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涉及英语题目。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英美法,欧盟法等较多。三国虽然分了三个方向,但是拿同一个学位,而且授课老师基本相同,开设课程也基本相同。从历年分数线来看,国经高于国私高于国公。国经常常会高出最低线20分以上,国公常常紧贴最低线。现在是统一划线,处于中等水平,但国经难度偏高!国际公法考研竞争难度:★★★★

毕业就业方向:大学教师、外交部、驻外使馆、外事研究机构、联合国办事机构职员 国际私法考研竞争难度:★★★★

毕业就业方向: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律师事务所、国际法律顾问公务员、外事办公室 国际经济法考研竞争难度:★★★★★

毕业就业方向:外交部、商务部、驻外使领馆、高级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法务经理、WTO

办事官员

比较法学研究院

分中美和中德两个方向,都是04年才开始招生的,06年分数开始抬高,并且有越来越火的趋势。两个专业相比,中德的师资和前景更好一些。当然,如果想去美国留学,中美也是不错的,只是联系的学校差了些。

考研竞争难度:★★★★

毕业就业方向:比较法研究所、外国公司法务顾问、出国深造、高教老师、人民法院、公司涉外案件法律顾问

法学各专业实力排名:(鉴于很多同学关注各专业实力,大致分析一下政法各法学专业在全国和校内排名情况)

1、全国最强专业(A++)法律史、诉讼法学(主要指刑诉)。

这两个专业在历年的排名中雄踞全国首位。由张老和陈老领衔。但前者由于研究面和就业面相对狭窄,学习也较为枯燥,分数线一直不高;后者事务性较强,每年是热门专业之一,一般要高于最低线5-10分,而且是程序法,女生青睐者较多,各年分数线也很稳定。出路来看,后者也更好一些,法院检察院都是不错的选择。

2、全国前矛专业:民商法、宪法行政法、环境法、刑法、法理

这一批基本上囊括了法大法学大部分专业,所谓综合实力强大就是这个意思,或许不是每个专业都是最好,但有一大批都是非常好的之一。

其中民商法由江平老爷子领衔,有一批不错的中青年学者,如李永军、刘智慧、刘家安等等,专业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各个行业均能就业。

刑法由何秉松老师领衔(他还在带硕士生,但要求小语种或者英语特别好),博导近十位,均带硕士生。曲新久、王平、于志刚都是很不错的老师。

宪行有应松年、马怀德、焦宏昌、王人博等名师,由于招生规模不大,基本上能达到一个导师带一名学生,这在其他专业中是十分罕见的。

3、相对差一些,但就业不错专业:国际法、经济法

实事求是说这两个专业法大不是非常好,名师不算多,但这只是相对于政法其他专业而言稍稍不足一些。但这两个专业近年非常火,所以分数线居高不下。从就业来说,这两个专业都很不错。

关于法制新闻:

询问同学较多,再综合说一下:法制新闻初试考法学统一卷,满分300分。原来由人文学院

负责,法大成立新闻学院后并入新闻学院。主要学习内容为法学和新闻,属于交叉学科,毕业后拿法理学硕士学位。近年复试线是法大最低线,但就业非常好,因为法制新闻人才奇缺。关于中美和中德:

这两个专业因为和美国、德国高校的特殊关系而常常被关注,1、报考资格:

这两个学院和其他学院一样,统一参加法学的初试,无论是初试试题还是复试的组织都是一样的,不会加考其他科目,对于英语或者德语也没有特殊要求。当然要是英语或者德语有特长就更好了,因为入学之后的授课是有偏重的,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会比较轻松。

2、学习课程

中美和中德都是以比较法为基础。中美会侧重学习美国合同法,公司法等,中德会侧重学习行政法,民法。总的来说,这两个专业由于有外语的侧重,所以在专业课的难度和深度上都比较浅,其中,中德更是会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德语的学习上,理论课程学习是不够系统和深入的。中德的学生很多都自费去歌德学院学习德语,费用不低,但从07级开始,学校出资从歌德学院请老师来授课,这样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德语的问题,只要够努力,一般都能通过德福考试。

3、出国情况

中德在研三之前如果通过德福考试,就能够公费进入德国高校学习,免收学费,每月600欧元补助,大学也都比较出名。在德国的一年如果顺利拿到学位,可以申请博士。中美则需要自己出资才能去相应大学,所以,去中德会更划算一些。

4、就业情况

由于这两个专业招生时间不长,所以情况不是很明朗,但都还是不错的,毕竟有出国的经历,外语也不错,这样的人才还是很抢手的。

综合分析:

从分数线角度考虑从易到难:法律史、法理,军事法,人权法,法与经济,中欧,国公——中美,中德,环境,知产,国私——刑诉,民诉,宪行,刑法——经济法,国经,民商从社会需求量,就业考虑:民商、经济>刑法、刑诉、民诉,国际法>环境、宪行>法理、法律史

但是以上只是大致分析,分数线、专业实力、就业前景、兴趣爱好,这几方面互相关联,同学们要综合考虑,一旦决定了方向就不要被其他信息动摇,瞻前顾后往往只会耽误自己。另外,所谓分数线也是从历年分析的大概走势,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能说哪个专业是最好考的。就业也是,跟你平时的理论素养实践水平直接相连,和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将一切绝对化。

下载解读人大代表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人大代表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保法解读(最终定稿)

    《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并定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在保持对经济发展高度关注的同时,对民生的关注已 经提高到更高的立法层面。因存在不少笼统......

    防疫法解读

    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解读一:动物防疫法修改的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动物防疫法制化建设,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

    慈善法解读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公布《慈善法》,9月1日起施行 个人募捐怎么规定的 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属于违法行为。 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

    解读农业技术推广法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 主任解读农业技术推广法亮点 人民网北京8月31日报道:今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闭幕,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

    反家庭暴力法解读

    反家庭暴力法解读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表明了态度,体现了进步,打通了渠道,划定了红线,营造了氛围,顺应了民意。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一是表明了国家对家庭暴力的否定和谴责,宣告了家......

    《反家暴法》2016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11月25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将家庭暴力明确为“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身体、精神等......

    日本营养法解读

    公布:1947年12月29日法律第245号 实施:昭和23年1月1日 修改:1950年3月27日法律第17号 实施:1950年4月1日 修改:1952年7月31日法律第248号 实施:未确认 修改:1953年8月15日法律第213......

    侵权责任法全文解读

    侵权责任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立法目的,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