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
高二政治学案班级:姓名:时间:2014.04编制:张华山审核: 杨佳文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
【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_____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构成的。唯物史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
2.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包括_______________,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分。
3.表现:
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
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__________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______________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必须坚持____________,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____________,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众路线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保证,也是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成功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____________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的保证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理解】
探究一:
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民以食为天”,哪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的主体是谁?
所以,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的历史。
探究二: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
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从上面的诗歌中你能品味出什么?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
有同学提出: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培育的,《阿Q正传》是鲁迅写的。许多科技发明、文艺作品都是个人的成果。
这一现象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这一观点是否矛盾?
学习因 自 主 而 高 效,课 堂 因 互 动 而 精 彩!
1(学法指导: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探究四: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因29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秘密签下“生死契约”,率先实施了“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制改革,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这场改革后来得到政府的认可,推广到全国。“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
思考:这属于什么方面的变革?有何作用?
【归纳整理】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百姓心中有盏灯”,这启示我们
①群众的心声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④群众观点是我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近年来中央工作特别强调要“接地气”,意思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因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④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3、“少封路、少扰民,多服务、多造福”,不仅是领导者的垂范,更应成为执政者的共识,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其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4、“蹲点”、“一线”、“民情”,这些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自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一活动的开展及其积极效果表明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今年年初,总书记对新华社报道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文章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广大干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经济平稳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民主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15年的实践使广大香港同胞深切地体会到“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香港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材料表明
①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认识的发展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我国近年来的多次重大灾害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创造了一个个自救和救援的奇迹。这体现了
A.人民群众的认识就是真理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贡献
8、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C.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C.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11、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里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为之改观”。梁启超的观点()
①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②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南京市的5位十八大代表走进龙虎网等联合直播室,倾听南京网民、百姓和党员的意见、建议与呼声,现场与网友互动,并承诺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带到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代表之所以要听民声、汇民愿,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④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基本工作原则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3、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其中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上述观点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④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010年某市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10分)
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工作,应切实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农民。把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扶持农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提高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民致富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1)为什么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
(2)材料中应切实抓住的几个环节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答案:
探究一 :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探究二:
(1)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着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探究三:
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探究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选择题:1-5 BBCDA
非选择题1: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分)
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自觉地保护耕地。(3分)
党和政府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和表现。(4分)
非选择题2: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农村中的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因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8分)
体现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引导农民,扶持农民,提高农民,有利于发挥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推动农村建设发展。(8分)6-10 BBDDC11-15 BCCBD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学案科目: 高二文科政治编制:高二政治备课组
《生活与哲学》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2011-11-15)
【教师寄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成功之花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刻
苦自觉的精神,都需要顽强拼搏的勇气。
【学习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学习重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过程】
1、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3、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你能说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知识清单】
2、3、(1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观点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
(1)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a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b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后作业】
一、最佳选择题:
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 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有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②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是保证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总结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答8~10题。
8.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指广大劳动群众②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表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D_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10.“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表明()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学案科目: 高二文科政治编制:高二政治备课组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I).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11.下列选项中,体现群众观点的是()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和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创造者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走近高考】
1(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26)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1高考海南卷16)“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2010年高考·广东卷35)温家宝指出,2010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4、(2010年高考·安徽卷7)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二、综合探究
1.(2009年重庆卷)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2.(2009年广东卷)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问答问题。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生活与哲学》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答案【课后作业】CBDCCABCDCBC【走近高考】CCAC
1【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
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2【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
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
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第十一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学习目标】
1.流行的穿着大办、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
2.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学习重点】宋代服饰
【学习难点】宋代瓦子的产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㈠.阅读教材61页-63页,第一标题“衣食住行等风俗的变化”认真回答问题
1.北宋初年,崇尚____________。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受________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学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____________ 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________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________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中以________为多,南方人吃________ 多。
4.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________。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____或___覆盖。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________。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5.宋朝缺____,人们多用_____车,也有___车。达官贵人出门 已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驴、骡。那时的交通 比较发达,供住宿的________很多。
㈡.阅读教材,63页-64页第二标题“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完成练习
1.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________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__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_”。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________为元旦,最受重 1
七年级历史
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________贴________。饮酒唱歌至天明,称为________。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2、想一想,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
小组做关于本节课两宋的衣食住行特点的表格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
宋朝人的衣食特点,分析两宋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1.北宋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但经过五十多年的战乱,北宋初年经济凋敝,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丝绸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服原料 B.B.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C.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限制 D.普通 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曾把“三寸金莲”作为衡量女性美丽的一个重要标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就因有一双大脚而受尽嘲笑。请据此回答2-3题
七年级历史
2.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当时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出()
A.当时妇女以小脚为美 B.妇女缠足可以不用下地干活 C.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猪肉是今天我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肉类产品,因为猪肉所含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接近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质,易被人体充分吸收。北宋肉食以下列哪种肉为最多()
A.狗肉 B.羊肉 C.猪肉 D.马肉
4.下列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有二百多种
B.B.宋代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C.南宋时期的南方人吃牛肉较多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5.下列关于宋代人民居住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A.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 B.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
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________ 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 6.在宋代时期的东京,如果你想去城内的娱乐场所应该去()A.瓦子 B.肆子 C.勾栏 D.邸店
7.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8.北宋初期,东京一位居民热情地接待来东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是()
A.到城里品尝冷饮 B.在酒店使用交子支付酒钱 C.安排朋友在邸店住宿 D.在瓦子里观看踢球表演
9.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下列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代中秋节最受重视 B.宋代有贴桃符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大多都有 10.宋诗“邸店如云屯”中的“邸店”指的是(________)
七年级历史
A.饭店 B.驿馆 C.旅店 D.商店 11.下列哪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植树节
12.两宋时期,达官贵人出行时所用的交通工具通常是()A.马车 B.牛车 C.船________D.轿子 13.判断改错题
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其中几个场景的描述,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北宋年间,一位出身贫寒的穷苦书生在十载寒窗后准备进京赶考。临行前,他的母亲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准备了干粮、马匹送他出发,盼望他早日及第。因为旅店稀少,他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临安。毕竟是天子脚下,京城的繁华让他大开眼界:鱼店的生意很红火,食客不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货物品种齐全。
⑴.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后反思】
第四篇:2018届一轮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社会发展实现方式、途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5.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
内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外延: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世界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构建知识体系】
具体要求: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易错易混】
1.正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区分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高考再现 ——把握命题规律】
高频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2017全国卷III)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2015浙江卷40)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择。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10分)参考答案: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5.(2015海南卷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10分)
参考答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分)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3分)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3分)
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6.(2017江苏卷)3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面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D)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7.(2016全国新课标I乙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6江苏单科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16~17题。
9.(2015全国卷I 16)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自由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的要求,农业部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经费继续推进该项工作。回答8~10题。
10.(2015四川卷9)与传统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育、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转变:
①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④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5浙江卷29)现行GDP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和自然资源的耗费。最近,环保部------绿色GDP2.0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并确定明年进行新核算体系试点。这一举动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高频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12.(2017全国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参考答案】(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13.(2017江苏卷)33.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B)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0)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完成21~22题。
15.(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劳动者额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16江苏单科卷32)0.015 ~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A.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参与者
C.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归宿点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18.(2015天津卷12)(3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现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10分)
参考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热点跟进
巩固提升】
1.2017年8月6日,国务院公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出台《办法》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由此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D.②④
2.塞罕坝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以致“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五十五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九转功成,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作出价值选择 ③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②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 ④要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作用
D.③④
3.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中央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式的部署,各级政府和单位根据中央的部署形成了一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改革成效上,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为2017年宏观经济的“稳中向好”打下了基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就是发展②要坚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7年7月17日,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之所以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
A.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6.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满1000天,已召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老百姓关系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对上述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对接社会存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创新了生产方式 ③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尊重了民意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材料 总书记在瞻仰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红船精神”蕴含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是其鲜明底色,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翻开了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开辟了新中国的“红色江山”。
根据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8.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铿锵的话语、庄严的宣示,彰显强大的改革信念,昭示坚定的改革决心。改革开放走过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凝聚起社会共识、激励着奋斗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
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科”,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着重阐述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并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树立科学的思想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基础。学生的理想往往比较片面,不够深入透彻,看到现实中阴暗的东西比较多。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往往把现实“理想化”,容易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产生迷惑,找不到二者的“桥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提出问题:“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2.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三个层次,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依次进行讲解。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多媒体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由教师分析归纳理想的种类,并指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为了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先用关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展示图表)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通过让学生了解马克思花了40年完成《资本论》,司马迁花了30年写《史记》等资料,使学生理解:一般情况下,理想越远大,实现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现场组织学生讨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的学生回答会有三种倾向,即:“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分析原因,不懈追求”。所以随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之后,各组出一名代表陈述观点。
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第一千零一次推销》(别急着站起来),在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他们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新课内容2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2步来完成:
首先,播放视频“枣庄电视台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录像”,要求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的讲话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收入来衡量“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要把个人理想的确立放在社会的高度,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其次,采用对比的方法,深化学生认识。例如:一心为公的焦裕禄、孔繁森与以权谋私的成克强、胡长清;汶川地震当中用生命保护孩子的谭千秋与只顾自己逃命的“范跑跑”等。引导学生体会出个人理想的高尚与否是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后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思考如何树立个人理想。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幻灯片展示一首有关理想的诗歌,让学生们朗诵。然后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诗歌的含义。然后让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现实,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可痒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23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