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2006年4月21日)
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工作方案》要求,4月中下旬我区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和行署副专员、林管局副局长带队,行署招商局、中小企业局主要领导以及地、县两级招商部门的负责人、新闻部门记者、工作人员共22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招商活动,历时12天时间,学习考察了沪、苏、浙两省一市的8个市(区)县、18户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在学习考察期间,参加全省赴沪、苏、浙以及温州的招商引资推介会4次,我区共签定了8份项目合同、协议签约额达4.3亿元人民币,还分别在上海奉贤区、杭州萧山区召开了两次沪、浙企业代表和知青座谈会、项目推介会。同时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招商项目,吸引沪、苏、浙战略投资者加盟合作;宣传了我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发展“六大产业”的优势,加强了与两省一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宣传了我区充分利用两个一类口岸发展对俄经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对俄经济合作;宣传推介了我区与沪、苏、浙近年来经济技术合作成果和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尤其是学到了沪、苏、浙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经验;学到了招商引资、精心营造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学到了高起点起步、高科技开发的经验。
一、基本经验
通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深受教育和鼓舞,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充分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好、工业园区功能全、招商引资力度大、农村城镇化率高、企业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建设优、打造品牌意识浓、产品营销形式新。使考察团全体人员深受教育、倍受启发。
(一)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全力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沪、苏、浙经济迅猛发展,其基本经验就是思想解放程度高、观念更新快,发展环境宽松。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外巨资发展区域经济。苏州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变,仅苏州工业园区引进上亿美元项目就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园区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内外资金同步引进竞相发展。上海市奉贤区政府为了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将财政收入的90用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无偿为落户开发区的企业服务,而且政府投入资金确保开发区“七通一平”。2005年奉贤区引进内资10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奉贤区。三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江苏昆山市注重抓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突出营造实施土地税费减免,软环境提倡树立形象,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200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59个,总引资额高达15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达391个。
(二)积极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航空母舰
沪、苏、浙在增强产业集聚加快园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高水平运作”的成功发展模式。一是园区高起点规划,规模效益显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建设10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0以上,累计向国家、省市缴纳各类税收2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1万个。2005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初期增长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达到405亿美元。二是园区高标准建设,构筑了集群化发展优势。上海奉贤区为了形成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构建了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A区和B区、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上海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四大经济板块。2005年仅园区实现总产值就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790亿元的50以上。三是园区高效益开发,提高了区域经济总量。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亿元,占昆山市生产总值730亿元的73.4。四是园区建设高水平运作,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浙江萧山经济开发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3亿元。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沪、苏、浙之所以规模企业发展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强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一是创新理念、注重实效。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成效,重点引进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高科技项目。园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1.8亿美元,注册内资金760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
第二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2006年4月21日)
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工作方案》要求,4月中下旬我区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和行署副专员、林管局副局长带队,行署招商局、中小企业局主要领导以及地、县两级招商部门的负责人、新闻部门记者、工作人员共22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
招商活动,历时12天时间,学习考察了沪、苏、浙两省一市的8个市(区)县、18户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在学习考察期间,参加全省赴沪、苏、浙以及温州的招商引资推介会4次,我区共签定了8份项目合同、协议签约额达4.3亿元人民币,还分别在上海奉贤区、杭州萧山区召开了两次沪、浙企业代表和知青座谈会、项目推介会。同时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招商项目,吸引沪、苏、浙战略投资者加盟合作;宣传了我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发展“六大产业”的优势,加强了与两省一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宣传了我区充分利用两个一类口岸发展对俄经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对俄经济合作;宣传推介了我区与沪、苏、浙近年来经济技术合作成果和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尤其是学到了沪、苏、浙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经验;学到了招商引资、精心营造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学到了高起点起步、高科技开发的经验。
一、基本经验
通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深受教育和鼓舞,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充分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好、工业园区功能全、招商引资力度大、农村城镇化率高、企业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建设优、打造品牌意识浓、产品营销形式新。使考察团全体人员深受教育、倍受启发。
(一)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全力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沪、苏、浙经济迅猛发展,其基本经验就是思想解放程度高、观念更新快,发展环境宽松。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外巨资发展区域经济。苏州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变,仅苏州工业园区引进上亿美元项目就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园区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内外资金同步引进竞相发展。上海市奉贤区政府为了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将财政收入的90用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无偿为落户开发区的企业服务,而且政府投入资金确保开发区“七通一平”。2005年奉贤区引进内资10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奉贤区。三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江苏昆山市注重抓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突出营造实施土地税费减免,软环境提倡树立形象,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200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59个,总引资额高达15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达391个。
(二)积极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航空母舰
沪、苏、浙在增强产业集聚加快园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高水平运作”的成功发展模式。一是园区高起点规划,规模效益显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建设10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0以上,累计向国家、省市缴纳各类税收2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1万个。2005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初期增长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达到405亿美元。二是园区高标准建设,构筑了集群化发展优势。上海奉贤区为了形成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构建了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A区和B区、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上海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四大经济板块。2005年仅园区实现总产值就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790亿元的50以上。三是园区高效益开发,提高了区域经济总量。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亿元,占昆山市生产总值730亿元的73.4。四是园区建设高水平运作,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浙江萧山经济开发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3亿元。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沪、苏、浙之所以规模企业发展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强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一是创新理念、注重实效。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成效,重点引进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高科技项目。园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1.8亿美元,注册内资金760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
驱动的发展格局。从招商引资地区结构上来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占22。二是招强商、引巨资。苏州工业园区把招商引资的重点延伸到世界500强企业,园区有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内投资85个大型项目。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于经济开发区。三是改进方
式,招商选资。随着经济开发区规模、质量的不断提升,落户企业的门槛也不断提高。上海奉贤区工业综合开发区由开发初期被动招商变为目前招商选资,规定了3000万美元落户企业优先办理入驻园区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实行首问负责制、并联审批、一门办结。
(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
在沪、苏、浙学习考察过程中使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江南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巨大。往日贫穷落后的农村一跃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强村富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开拓新兴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浙江萧山航民村地处风景秀丽的钱塘江南岸,全村占地仅2平方公里、344户、1076人,可耕土地800亩,山林200亩。1979年这个村以6万元农业积累开始创办工业企业,1997年组建了浙江航民集团,集团现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1家,拥有资产26亿,职工1.2万人,集团控股公司2004年成功上市。集团公司形成了纺织、印染、热电、染料、建材、冶炼、饰品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2005年实现销售产值3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3.4亿元,上缴税金1亿多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7万元,而且村民们全部居住在排列整齐、风格各异的农家别墅。二是加快工业步伐、超越小康生活,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敢为人先善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如今村民家家都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500万元的存款,有1—3辆小汽车,提前实现了小康生活。2005年华西村销售收入达30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三是提升主体产业、推进跨行业发展,走农民职工富裕之路。江苏省常熟梦兰村共有农户194户,常住人口882人,村域面积2.96平方公里。30年的艰苦奋斗,以家纺为主,创中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双百强”企业。已成为风景如画的中国“十佳小康村”。2005年实现总产值55.6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54万元。全村建成220栋小别墅,农民们享受“五险合一”的城镇职工参保和农民失地参保的双重保险待遇。
(五)积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保证企业经济发展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一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浙江华立集团是一家跨地区、多元化、外向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从1970年成立至今华立已走过35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电工仪表制造企业,该集团控股国内3家A股上市公司,2005年华立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目前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发展石油、化工品储运和石化产品。此次我区赴浙江招商考察中,初步与浙江华立集团达成北药开发项目合作,5月中旬华立集团总裁汪立成将亲赴我区进行实地考察。二是艰苦奋斗、科学发展,不断开发新的高端产品。江苏梦兰集团是一家拥有2300多名职工、年实现销售收入53.3亿元、利税3.75亿元,创造家纺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中国文化品牌、第一批名牌产品的村办企业。2005年梦兰系列产品进出口额高达9142万美元。“梦兰”牌无形资产经国家权威部门评估高达68.75亿元。尽管如此,梦兰集团并不满足现状,抓主体产业提升初步形成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化装品、IT产业、物流等多元化产业的同时,梦兰集团不断开发新的科技领域,与中科院联合组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税控SOC专用芯片、龙芯网络视频监控服务器和龙梦牌低价位电脑等新技术、新产品。今年1月份,由两院570位院士投票评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产品。
(六)积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沪、苏、浙两省一市无论在园区项目引进,还是在招商引资方面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确立“绿色招商”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一是打造绿色园区理念,实施生态园区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招商选资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园区的理念。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进入,环保部门提前介入,实行“一票否决”措施。10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引资项目就有200多个,拒绝合同外资累计达11亿美元。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协调与科学发展。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出环保重要位置。昆山市政府提出:“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个市无论是在园区建设,还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够吸取过去的教训,把保护环境作为考察落户企业的首要条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原则。三是节能环保技术定位,高质量生活环境配套。上海奉贤区工业综合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定位、高质量生活环境相配套”为三大特色,已建成高等级、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能满足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需求。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木制别墅,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栋以上,所生产的产品荣获2005年中国生态建筑奖,节能环保技术领先施工企业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七)积极创新品牌提高质量,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沪、苏、浙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主要得益于品牌战略不断升级,其要旨是,企业树立超前、领先的经营理念,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通过品牌系列升级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以创优质名牌为前提,以质量体系为保证。浙江萧山区实施“品牌战略”和“质量兴区工程”,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区拥有10个中国名牌产品、37个省级名牌产品、714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全区经济实现了经济与质量的同步增长。二是以尖端科技为依托,以精湛质量为保证。浙江卡森集团2005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卡森目前拥有中国最大的成品皮革和软体家具生产设施,设备全部从德国、意大利、日本进口,强大的纵向一体化生产平台保证了满足欧美及世界各国客户的需求。卡森集团新厂址占地面积1万亩,生产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2005年生产软体家具900万件全部销往欧美,还生产家具皮革和汽车坐垫皮革等2.4亿平方英尺。年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利润达3亿元。卡森集团严格质量标准,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队伍建设,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新产品开发机制。三是以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为契机,以品牌、品质同步为保证。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引进台湾仁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今年以来昆山市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共接到“康柏”、“联想”、“戴尔”、“惠普”、“LG”等知名品牌企业2800万台笔记本电脑订单,占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7000多万台的1/3以上,全球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产品深受世界客户的一流评价。
(八)积极部署产品营销战略,多渠道抢占市场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企业家为了求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他们凭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曾创造了“想尽千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市场营销战略,因此孕育了市场、赢得了市场的生存,从而带动了销售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一是只有发展专业市场,才能保证规模营销战略实施。宁波的服装、海宁的皮革制品、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纺织面料等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2005年浙江省各类商品专业市场达4049个,成交额达6384多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浙江改革开放的一大特色。苏州善于抢抓机遇,同时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真正做到“先人一步、早人一拍、超人一着、高人一等”。二是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保证国际营销战略实施。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5,台湾总部今年已把全球绝大多数部分订单转到江苏昆山生产,主要是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实行“982”的营销模式,即:98的产品从接受订单到交货要在2天内完成,保质的生产程序、快捷的物流配送,满足了品牌商的订货要求。三是只有注重市场营销,才能保证产业、产品、品牌有强大的的生命力。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到:无论产业多大、产品多精、品牌多响,都要注重市场营销,都要对接市场,不对接市场、不占领市场的产业、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对接市场、不占领市场的品牌,企业是没有吸引力的。
二、下步打算
通过对沪、苏、浙的学习考察,使我们学到了江南人勇于创业、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理念。对照经验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在增加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实践证明:哪里思想解放程度高、那里的经济发展环境就宽松、那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由于我区退出计划经济时间相对较晚,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不同程度地存在。几年来,我区在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中梗阻”还很严重。为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一要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区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投资环境,尤其是对破坏和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二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从根本上解决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全力抓好经济环境建设,切实解决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的问题;三要加大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企业开展评议政府部门活动,促使每位政府公务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危机意识。为我区经济发展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
(二)要精心打造工业园区,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无工不富、无园不兴”,我们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使之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工业聚集发展区域。因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当务之急,必须举全区之力建设好漠河、塔河、呼玛县、加区4个工业园区,力争2年内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新增GDP40亿元,新增税收2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万人的目标。一要高起点规划。园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园区内道路通畅、通讯条件良好、电力充足、给排水设施齐备。园区企业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要在95以上,绿化覆盖率要在40以上。园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二要高标准建设。园区内项目建设质量要高,项目建设时间不超过2年,新建项目的投产率要达到80以上;园区项目运行要好,投产的工业企业产销率不低于90;园区投资规模要大,园区内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在2亿元以上;园区的引资能力要强,园区累计引进项目投资1亿元以上。三要高效益开发。园区内各类企业的年增加值总额要达到10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以上,其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园区内企业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县(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园区内从业人员中当地农民及再就业人员占30以上,园区内职工人均收入高于所在县(区)居民人均收入20以上。
(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对外经贸合作交流上实现新突破
要把握国内经济由南向北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区资源丰富、实施天保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西部开发以及对俄边境贸易开关,要有选择地到发达地区或境外开展定向招商。一要突出重点,引进核心企业。招商重点放在引进种地企业、配套企业、品牌企业和核心企业技术上来。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力争在对俄能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森林采伐加工领域有所进展。三要招大商引巨资。要有准备地与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要积极推广沪、苏、浙两省一市招大商、引巨资的成功经验,营造宽松的引资环境。
(四)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在富民强区提升文明乡镇上实现新的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林区经济发展滞后问题,通过学习考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典型引路,突出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聚。抓住加快新农村建设、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投向农业的机遇,鼓励引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建设,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富民”活动。深入开展创业辅导、项目咨询服务活动,引导、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专长特长的林业职工创办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发展林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造就一大批致富的带头人。三是强力推进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我区优势产品加工业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地相关扶持资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优势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职工就业,带动职工增收。在绿色食品、北药、林木产品、特色养殖产品加工上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实现龙头企业有新发展,加工水平有新提高,品牌建设有新进展,带动能力有新提升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五)要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在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突破的问题是全民创业意识和发展紧迫感不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尤其是骨干企业少,整体实力弱,是影响我区快发展、上台阶的主要障碍,必须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一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坚持实施“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全面提升素质。二要坚持总量扩张与做大扶强骨干企业相结合。加快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实现总量扩张。集中精力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形成骨干企业的强力支撑。三要坚持突出重点与相对集中发展相结合。按照“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经济发展思路,把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开发、北药种植加工、特色养殖加工、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矿业开发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相对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
(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有新的突破。
坚持科学发展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把加快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克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代价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二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项目开发上,严格控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各级环保部门要主动参与项目的审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三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作为生态保护区,无论是在园区建设,还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考察落户企业的重要条件,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最佳。
《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第三篇:关于赴浙沪苏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浙沪苏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赴南方学习考察团
(2003年8月19日)
center
2003-08-25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上谋划衡水的发展,7月25日至8月5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李俊渠、张增良、马长和、孙志人、杨胜忠、陈强带领各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行34人,赴浙江省温州市、金华市、义乌市、宁波市、上海浦东新区和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南京市,重点就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学习考察。
学习考察期间,听取了这些地方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个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正泰集团、三星奥克斯集团、雅戈尔集团等20家企业。大家一致感到: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衡水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印象
这次学习考察所到的地方,均属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这些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次学习考察,使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教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强。我们所到市、区都是在基数很大的基础上,年年迈大步,年年创新高,经济发展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推进。温州市是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温州速度。从1978年到2002年,全市GDP从13.2亿元增加到1105亿元,年均增长15.5%;财政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26亿元,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增长到5091元,年均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22元增加到去年的14591元,年均增长15.9%。用他们的话讲:温州人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与我市大体相当。近年来,其发展速度始终保
持高位增长,整体实力大大增强。预计今年财政收入达到400亿元,比去年纯增100亿元。去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GDP列第五位,地方财政收入列第六位。五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苏州以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和0.4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的GDP、2.1%的财政收入、6%的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占到了全国的近1/10。南京市,去年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亿元,增幅达到48.2%。南京市浦口区,最近几年财政收入每两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实现财政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119%。正泰集团,是一家生产低压电器、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等为主的企业,从1984年建厂到现在十几年间,资产增长了2万倍、产值增长了10万倍、利税增长了15万倍,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中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五。这些地区的高速发展,超乎我们的想象。
(二)投入力度大,发展后劲足。我们所到之处,投入的力度令人惊叹,到处是大规模的建设场面,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苏州市,把增投入、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投产。去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650亿元,同比增长81.2%。他们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深化改革,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形成20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型企业和200个超10亿的大企业。
南京市,近年来投资呈几何级数增长,去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29.7%,今年上半年完成388.9亿元,同比增长77.1%。上海浦东新区近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去年达到586.6亿元。宁波鄞州区,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同比增长46%。高质量、大规模的投入,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积蓄了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领域宽,经济外向度高。我们考察的地方,大多为沿海沿江开放城市,通过开放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是这些地区的一个突出特点。南京市实施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加速实现外向型经济倍增计划,去年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61%和88.7%。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401个,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苏州市目前累计有外资企业1万多家,注册外资35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7.5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86家投资苏州,30多家设立了研发机构。去年,外商在该市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3%,涉外两税占财政收入的38.5%,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8.9%。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600多家,合同外资超过150亿美元,到账外资超过67亿美元。目前,该市财政收入的60%,销售收入和利税的75%,工业投资的85%,自营出口额的98%均来自外资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城乡面貌新,现代化程度高。无论是听经验介绍,还是实地考察,处处使我们感受到,这些地方的现代化程度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达的城乡一体化经济,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新颖别致的城市建筑,高技术、高效能的现代化企业,高品位的生态生活环境都使考察团成员赞叹不已。同时,这些地区干部群众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高效率、快节奏的精神风貌,也处处展现出现代社会的风采。
二、主要经验与启示
这次考察的浙沪苏几个先进地区,尽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区位、资源、产业结构、历史人文等方面情况各异,但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有许多共同之处,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也使我们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
(一)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放思想,以先人一步的思想观念、高人一筹的发展思路、超人一层的理性思考指导实践。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些地方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观念新、思路新,都有一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胆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尊重群众创造性实践的求实精神。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都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办法,用全新的理念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谋划新思路,求得新突破。温州人的观念处处体现出超前的思维,他们过去靠吃苦耐劳赚钱,靠自己奋斗赚钱,靠灵活变通赚钱,现在提出靠现代经营理念赚钱,他们提出在学习新知中成长,在学习世界中成长;对知识的理解是信息加思考,对创新的理解是创意加市场价值,因而能够做到政策规定之内的快干,政策规定之外的探索干,别人没有干过的大胆干。从而探索出了城市经营之路、集群经济发展之路、以服务型政府为特征的新的政企结合之路等。宁波市,善于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瓶颈,他们用8700万元资金买壳上市,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融通城市建设资金达到100亿元,他们计划再用三年的时间达到200亿元。昆山市3000亩高标准森林公园的建设和运营,靠的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政府只给政策,不出资金。从这些地方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常规的思路,只能获得常规的发展效果;超常规的思路,加上扎扎实实的工作措施,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效。
(二)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认识、发现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自己。考察中,我们发现这些地方,干部群众对形势的分析、对机遇的认识、发现和把握有着超凡的见识和本领。在他们眼中,处处是商机,就看你找不找;时时有商机,就看你抢不抢;哪里都有效益,就看你干不干。苏州市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及时抓住农村改革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苏南模式。二是20世纪90年代,抓住上海浦东和沿江地区大开发、大开放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机遇,主动服务,迎接辐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苏州成为沿海吸引外资较多的地区。三是世纪之交,抓住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整体竞争实力明显提高。昆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市,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机遇,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低转高”三个阶段的跨越。温州市抢抓机遇的本领更是高人一筹,他们善于分析和捕捉市场格局的变化,在市场的夹缝中、空档中寻找商机,“小题大做、无中生有、借题发挥”、“大利大干、小利小干、短期无利长期有利也要干”,在一般人眼里许多难做甚至不屑做的小生意,在温州都做成全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大买卖,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一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全国遥遥领先:金属壳打火机,占到90%;眼镜,占到80%;剃须
刀,占到60%;水彩笔,占到90%;拉链,占到70%;锁具,占到65%;商标徽章,占到40%。这些地方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机遇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是不是善于认识、发现和抢抓,只有善于认识、发现和抓住机遇,才能永远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
(三)坚持不争论、不动摇、不停步,始终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摆在第一的位置。我们学习考察的这些地方,都有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在发展的问题上,他们坚持不争论、不动摇、不停步。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左顾右盼,不畏首畏尾,更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认准的事,就一条思路干到底,一个口号喊到底,“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温州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中央曾几次派调查组到温州调查。在争论面前,温州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工作中的问题,努力加以改进,使之不断完善;对认识上的问题,能说清楚的说清楚,说不清楚的不争论,允许存在不同认识,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在探索实践中统一认识;对群众的创造,不争论,不张扬,不压制,真正做到了面对议论不争论,面对问题不护短,面对发展不动摇,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克服负面的,引导扭曲的,改正错误的,从而极大地保护了群众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温州生产力的发展。用他们的话讲:温州是在外界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的。昆山市,1988年建设昆山开发区时,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然而他们始终坚定“发展是硬道理”这一信条,千方百计加快开放步伐,创造“五通一平”的基础条件,大力招商引资,硬是赢得了国家级开发区的“殊荣”,并加入到沿海12个开发区的行列中。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地方在已有的成绩面前,都有一种永不自满、强力争先的意识,面对新一轮的经济竞争,都在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苏州市,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结合苏州实际,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05年,人均GDP要超过5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美元。到2010年,力争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美元。围绕这一目标,也们正在着力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争做“四个龙头”:即做沿江制造业基地的龙头、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龙头、江苏规模企业的龙头、江苏民营企业的龙头。南方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含糊不得、动摇不得。
(四)谋求发展的起点高、视野宽、气魄大,勇于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范围内确立自身定位。这次学习考察之处,都把自己放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坐标上考虑自身的定位,确立自己的赶超目标。县市级自觉定位在省内先进和全国百强、地市级自觉定位在全国先进乃至和直辖市比高低。上海浦东确定今后5?10年,打造面向国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跨国运营管理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内外贸易中心,建成上海国际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宁波在城市规划上,实行国际招标、国际咨询,建设上都是世界一流和国际水平。他们计划投资118亿元,建设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构筑上海、杭州、宁波“金三角”。同时通过“四区三园、江湖港桥”的开发建设,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苏州市在原有城市建设面积的基础上,正在依托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和沿江开发区,再造三个新苏州。更使我们震撼的是,他们不仅在规划上气魄大,而且建设上起点高。特别是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市场建设上,他们坚
持高标准、高门槛,招就招大商,引就引巨资,上就上大项目,建就建大市场,创就创世界名牌。义乌市正在全力推进小商品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构建世界购物天堂。温州市,着眼于推进经济的国际化,集中精力建设“中国鞋都”、“中国电器城”、“中国服装城”。对照南方先进经验,反思我们的工作,深深感到,我们的气魄不如人家大,胆量不如人家足,视野不如人家宽,速度不如人家快,这既是我们的差距,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五)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新形势下环境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次学习考察,大家强烈地感受到,南方经济之所以能够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各级各部门形成了服务经济建设的强大合力,为企业聚集和活化各类生产要素营造了一个高效、快捷、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苏州市的各级领导,既是招商引资的高手,又是为外商排忧解难的能手。用他们的话讲:优惠政策是有限的,而优质服务是无限的。“全过程服务、全领域服务、全天候服务”已经融入每一位苏州干部的思维,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有调查表明,外商对苏州的法制环境满意率高达99.84%。目前,在整个苏南,这种服务已从外资扩展到民资,所有投资者都感受到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温馨。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作为上海政府“模式”改革的试验田,一开始就没有行业主管局,经营性的职能全部下放给企业。相对来说,这里的政策不是最优的,但这里的服务和办事效率是一流的。在他们的项目审批中心,审批机关郑重向社会作出了“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两次办公、一口收费”的承诺。由此创出了投资2400万美元的瑞士沃尔沃建筑公司2天通过了审批,新加坡新资房地产公司投资1.3亿美元,3天就拿到了许可证的纪录。2001年之前,新区政府共握有审批权限724项,经过两次改革,只剩下253项。管理的领域窄了,但服务的领域宽了;政府小了,效率却大大提高了。他们这种“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借鉴南方先进经验,加快我市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加快衡水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对照学习考察的南方先进地区,查找我们的差距,我们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加快衡水的发展,必须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契机,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南方经验,解放思想,加快衡水发展”大讨论,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破除“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发扬“三种精神”。破除“三种观念”:一是破除在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盲目乐观的思想观念。二是破除在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唯条件、唯客观论,妄自菲薄,认为与先进地区没法比,学先进地区没法学的思想观念。三是破除部分干部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按部就班、墨守陈规、不求创新的思想观念。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忧患意识。引导全市上下充分认识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强化发展意识。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咬定发展不动摇。三是强化赶超意识。要站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赶超目标,推进衡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扬“三种精神”:一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二是不怕困难、知难而进、艰苦创业的精神。三是永不自满、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
通过破除“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发扬“三种精神”,努力在全市营造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加快发展、干事创业、争先晋位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实现经济工作的新突破。加快衡水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从衡水的情况看,最根本的出路在工业,最大的希望在民营,最有效的途径在开放,最好的抓手是项目。我们要继续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 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园区”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以工强市、开放兴市、特色立市”三大主体战略和突出抓好的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工作的新突破。一是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政策、园区和骨干企业“三个带动”,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在园区和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切实抓好现有园区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一步完善现有园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三是在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内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放在四个方面:转变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改变过去大轰大翁的招商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小规模、多批次、专业化的招商活动;建立专业招商队伍”突出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地位;大力推行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四是在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把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四到位一基本”,即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集体资产退出到位、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在抓好规划、搞好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以新的理念认识城市,以战略的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突出抓好“三个坚持”: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产业带动。特别是要把规划作为大问题来抓,要舍得花本钱,请高人,高起点、大手笔进行规划建设。六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富商意识,开展诚信服务,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在全市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
(三)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一是要理性思考和科学指导经济工作。引导各级干部用战略眼光审视经济工作,用现代理念研究经济工作,用辨证思维分析经济工作,用科学方法指导经济工作。二是以正在全市开展的“三创一争”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机制优势、创建人才优势、创优环境优势,加快发展,争先晋位,使衡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跨上新台阶。三是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针对县市区经济发展基础不一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确定目标,提出要求,加强调度,严格考核。四是充分给基层放权,大胆地为基层撑腰壮胆。要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的发展意识、实绩意识,鼓励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乱的,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力、民心、民智,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篇:赴苏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赴苏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国庆后,我随省党政代表团参加了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赴苏浙沪学习考察活动。三天时间马不停蹄,先后到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市,一路亲眼目睹苏浙沪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充分领略先发地区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切身感受当地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学到了三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举措经验,开拓了眼界,增强了信心,在审视中更看到了差距,扛回了新压力,催生了新理念和动力。
一、考察感受
所到之处,三个省市无不表现出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快人一拍,成效突出,印象深刻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环境成效浓烈,“高温”灼人。
上海始终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抓创新,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模式、路径和成果上引领潮头;江苏围绕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七大发展战略,聚焦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移打好“四换三名”、七大万亿产业培育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真正做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些地方的创新理念和超前眼光,让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更新甚至颠覆着我们的既有观念。二是发展模式特色鲜明,成果诱人。
三省市最鲜明的是让人感到了宜居宜业、安居乐业、海内外人士汇聚,成为吸引各路人才想来愿留的“大磁场”,这是最综合、最有说服力的成果。上海围绕“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要求,始终瞄准“四个中心”建设,可持续接力规划管理,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江苏在量质并进基础上致力各市携手合作,在区域统筹协调上走在前列;浙江秉持“两山”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些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三是思想观念开放,招数逼人。
苏浙沪虽然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但他们仍然在不断地通过解放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更快的发展路径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苏浙沪的干部普遍有朝气,企业家充满国际领先的上进心,处处洋溢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对比苏浙沪,我们有些地方小富即安,小进即满,行动总是慢人一拍,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忧患意识,我们必须跳出宣城看宣城,树立雄心壮志,在苏浙沪城市中立标杆、找定位。四是善于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环境宜人。
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虽然苏浙沪在功能定位、自然禀赋、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但都坚持把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建设作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成功实现了以人才促创新、以创新推进新一轮创业的战略转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的意识,让创新人才心无旁骛地为宣城发展建功立业。苏浙沪之行,通过看比学,强化了忧患和危机,照出了差距和短板,也进一步压出了斗志与干劲,清晰了思路和目标。
二、下一步打算
宣城是全省唯一与苏浙同时接壤的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理应在学习苏浙沪、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奋力争先。
(一)再更新观念,在换思维、谋创新上下功夫、求突破。
宣城虽然地理上紧邻江浙,但观念上相差不少台阶,必须开展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突破自我、找准定位、开拓眼界、加快创新,强化干部担当作为。要对标五大发展理念,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以行动践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招数和节奏。要对标苏浙沪的经验做法,重点学习上海自贸区为企业服务“只说Yes不说No”等体制机制、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创新理念、杭州城市建设管理的有效举措,具体落实到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园区建设等实际问题上,真正把思想解放体现在政策中,渗透到平时的工作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二)再增强信心,在落实“五大发展见行动”上善作为、争位次。
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正在研究制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意见。我市第四次党代会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根本遵循,明确提出了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和“一个提前、四个提升”的目标任务,我们要结合学习苏浙沪,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增强信心,勇于作为,争先进位。要认真学习苏浙沪登高望远的世界眼光、高人一招的创新精神、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之城、共建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把宣城建设成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旅游大乐园、宜居大家园。要认真学习苏浙沪永不满足的工作激情、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做到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在冲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每一天、干好每件事、交好每一份答卷。(三)再突出定位,在融入长三角中担使命、当先锋。
我市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面向长三角的招商合作,我们要抓住这次学习考察带来的机遇,强化长三角成员意识,乘势而上,认真总结现有经验,在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互通互联的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强化主动有效对接。要坚持目标往东看、步子靠东迈、身子朝东挤、位次向东赶,市、县以及开发园区都要在苏浙沪城市中进一步找准标杆,确定比学赶超的目标,着力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创新要素、开放平台、人才引进、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对接,努力把宣城建设成为全省融入苏浙沪的桥头堡、示范区,展示安徽发展新形象的窗口,成为苏浙沪要素资源辐射的重要承接地、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客厅”,使宣城真正位于长三角,全面受益长三角,对接服务长三角。第五篇:赴苏浙沪考察学习的汇报(讲稿)
赴苏浙沪考察学习的汇报
经济管理系 刘法权
3月21日—26日,在教务处徐少波处长的带领下,中文系副主任茹益益、外语系副主任朱贤、经济管理系主任助理刘宇前往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绍兴等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
一、考察经过
21日,我们抵达上海,参观了位于闵行区吴中路的天禧嘉福大酒店,酒店方王经理带领我们实地察看了中餐包间、西餐大厅、标准客房、健身房和室内游泳馆等设施。
当天下午,参观了新海嘉集团旗下的上海优怡超市和优怡网销中心 晚上八点,我们一行乘车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的留学交流中心,看望了在此培训的我校师生,徐处长详细询问了各位老师学生的培训学习情况。
22日上午,参观了阿里巴巴网销现场和上海蓝珀网络技术公司,在向经理的安排下,实地参观了阿里巴巴下属的诚信通网销现场,察看了中国移动服务外包的蓝珀呼叫中心。
当天下午,我们又驱车赶往苏州,抵达苏州香山国际大酒店。
23日,苏州香山国际大酒店总经理邹钧先生简要介绍了酒店管理运行情况,在酒店人力资源部陈子萍的带领下,实地察看了中西餐厅,大堂和会议接待中心,并就校企合作事宜作了有益探讨。
24日,我们一行四人抵达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该校沈苏林副院长、经贸学院徐法坤院长,商务外语学院徐福文院长进行了简短的座谈。在该校教务处朱璋龙副处长及相关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经贸学院的物流管理实训室、旅游管理系的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业务实训室等9个校内实训室。
25日,抵达杭州,看望了在安邦保险实习的管理系学生,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习生活情况,向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薄经理了解学生实习的实习情况。
26日,抵达绍兴,看望了绍兴王子宴会大酒店的14名学生和鉴湖大酒店9名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并向企业方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情况。
二、考察收获 1.考察实习基地情况 1)旅游酒店类实习基地
上海天禧嘉福酒店是一座按国际标准兴建的boutique酒店,由上海天禧嘉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全权经营管理。2007年开业,有客房244间,中西餐、会议接待一应俱全。
苏州香山国际大酒店于2010年11月底试营业,座落于苏州太湖之滨,拥有346间设施徐全的客房,是一所休闲度假会务酒店。
这两家酒店属于酒店业的高端品牌,可以为我们提供旅游酒店类实习岗位,但各有侧重,上海天禧嘉福侧重高端商务休闲的涉外酒店,对实习生外表和外语有要求较高。酒店均以套房为主,内设健身和桑拿洗浴中心,工作强大,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实习学生住宿较远,下班时间、交通接驳均有不便。苏州香山酒店是以会议、休闲为主的度假型酒店,具有国资背景,一切管理都在调整之中。实习地点主要以餐饮、会议接待为主,工作环境优雅。员工有独立宿舍,食宿方便。同时,酒店管理方和投资方对此次考察高度重视。综合各方因素,一致觉得苏州香山国际大酒店更适合作为我系旅游酒店类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2)营销类实习基地
上海优怡商业有限公司隶属于新海嘉集团,以高端消费人群为主要目标,其主营业务是打造复合型的生活用品零售渠道,包括精品超市、电子商务网站和高档时尚服饰实体店。我们此次考察上海优怡旗下的优怡超市和优怡网销中心。上海蓝珀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蓝珀呼叫中心主要为客户提供以下的服务:整体业务外包、系统设备外包、裸座席外包、服务专员外包呼入服务、呼出服务等。
阿里巴巴网销中心主要是通过诚信通帮卖家开展网络营销的网上商铺,可以发布产品图片和买卖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营销产品,并在阿里巴巴大市场享有各项优先权:信息排名靠前,独享买家信息,免费使用在线联系和客户管理工具等。
总体上看,以上三家企业都可以提供营销类实习岗位,但其经营业态不同而有所侧重。上海优怡超市是主营高端生活用品,目前正在装修、调试和铺货阶段,估计在五一前后开业。一楼定位国际精品,为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士提供专业服务,对学生口语交流有一定要求。二楼是电子网销中心,主营精品购物网站,为全国第一家真正的网上精致生活用品综合电子商城,涵盖衣食住行各类商品,网站目前在筹备阶段,预计上线时间本月底。
蓝珀网络技术公司为中国移动提供服务外包,阿里巴巴网销中心主要以销售诚信通为主,两家单位在岗员工多为中专生,工作环境狭小,周围属于松江郊区,离市区较远,生活条件不方便,工作设备一般,任务量压力较大,在电销行业中属于起步阶段。
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可以让部分学生在优怡超市和优怡网销中心进行实训实习。
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建于1965年,2000年升格为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该校实行“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完善。此次无锡学习之行,重点参观了经贸学院的物流管理实训室和旅游管理系的9个校内实训室。
在经贸学院五个专业中,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是省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和连锁经营管理为市级示范专业。课程建设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ERP原理与应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为省级精品课程。该学院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我们借鉴。
旅游管理系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重点,与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休闲服务管理等专业结合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群,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实训室建设方面,该系拥有前厅综合实训室、旅游信息实训室、旅行社业务实训室、客房综合实训室、会议服务实训室、西餐服务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九个精品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为学院“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省财政、学院以及企业共投入500万元建设资金;2009年被确定为“无锡市示范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 3 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3.看望实习生情况
我们在考察实习基地的同时,也走访了在杭州安邦保险、浙江王子宴会酒店和绍兴鉴湖大酒店顶岗实习的26名学生。召开三次实习生座谈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归纳如下:
1、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
2、住宿条件较差,只能满足基本生活,员工宿舍管理混乱,偷盗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绍兴鉴湖大酒店在3月24日凌晨,女生宿舍发生偷盗事件,导致我系一女生价值4999元的笔记本电脑丢失。
3、工资不能及时兑现,部分基地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4、实习单位对待实习生采用双重标准,尤其在包厢提成、员工住宿、岗位分工等方面。
5、实习学生不能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沟通,导致实习过程的矛盾集中爆发,影响了实习基地与我系的合作关系。
6、未经实习指导教师允许,实习学生擅自辞职离岗,部分学生处理问题方式过激。
会后,就学生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反馈给酒店,并积极与酒店方沟通协调,今后我系还会继续关注。
三、考察心得体会
1.开办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作为高职高专性质的学校,开设新专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论是经贸学院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专业,还是旅游管理系开设的烹饪工艺与营养、导游等专业,都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英语和计算机教学为两翼,着力打造应用复合型特色人才,无锡商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结合我院发展实际,个人认为,今后应开设劳动密集型、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2.开办就业定向班
通过与上海艺志管理咨询公司开设就业定向班,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接受岗前技能素质培训(包括:普通话、计算机操作技术、沟通应用技巧、客服礼仪等课程);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职业培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继续教育指导、在职进修,商务谈判技巧等课程),实现“学历+技能+实训”三向交叉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毕业时定岗就业。因此,可以在部分对口专业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完善就业定向培养机制,直到全面推广。
3.强化实训教学
教学实训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是转变实训教学观念,我以为做好以两点: 1)教学主体应是学生
改变传统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的局面,把学生推到教学的主体位置,逐步由学生来选择实训的内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指导,解答实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2)教学方法应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
转变传统“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教学方法,倡导“实训带动理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积极利用任务驱动法开设综合性实训课题,教师布置分派好实训任务后,由学生分组进行,从理论到实践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指导。这样,鼓励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以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为契机,着力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整合教材和教学内容,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实现管理系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4.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此次看望实习生,发现我系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如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缺位,与学生缺乏沟通,出现实习生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实习生维权意识淡薄,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向实习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单位不能完全履行实习协议,协议执行缺乏监控等等。
鉴于此,我们今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总结经验教训,弥补遗漏和管理真空地带,坚持实习走访常态化、实习管理监测动态化,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为我系今后的实习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外出考察给我的感到收获很大,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也找到了我系教学管理与其他高校的差距,对下一步我系深化教学改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将考察所得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能迈出可喜的一步。因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只有给予教师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才能让教师了解新理论、新方法,进而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我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