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周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主基调,实施主战略,以承办省第八届旅发大会为契机,以“5个100工程”为抓手,紧紧依靠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坚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趋优、位次前移、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凝心聚力抓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向好。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82.11亿元,增长15.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78.3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3.59亿元,分别增长9.88%和19.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0亿元,增长35.9%,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1054.93亿元,增长3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33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34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4.42亿元、599.88亿元,分别增长11.57%、1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4%,提高4个百分点。全省增比进位预排名,我市从2012年第5位上升至第3位,盘县进入西部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填补了贵州全国百强县的空白。
——坚持创新驱动促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抓农业转型,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06亿元,增长6.5%。粮经比由63:37调整到51:49。粮食总产量达80.9万吨,增长7.45%。建成红心猕猴桃、茶叶、红花油茶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5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49个。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优化结构抓工业升级,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20.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完成原煤产量7309万吨、洗精煤2526.15万吨、焦炭562.94万吨、钢材454.55万吨、水泥720.8万吨、发电量421.75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122.55亿千瓦时。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推进。黔桂天能130万吨焦化、盘北煤矸石发电厂1号机组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产业园区“百日攻坚行动”,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1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22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207.4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围绕现代服务业抓三产优化,完成三产增加值320.26亿元,增长16%。旅游业加快发展,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6亿元,增长34.9%。凉都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盘江雅阁、凉都锦江2个五星级酒店,五金商贸城、西南家居博览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相继建成。坚持把“5个100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了一批亮点工程。
——坚持办好旅发促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突出“创新业态,转型发展,打造六盘水旅游产业升级版”的主题,办成了一次“圆满、精彩、出彩”的旅发大会。坚持一地举办、全市联动,借势发力、借题发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旅发大会助推城镇建设,实施了市中心城区和盘县、六枝特区县城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市政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大幅提升。规划建设了一批业态新、环境优、容量大的城市综合体,促进新区拓展与旧城改造共同推进;启动了25个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打造了淤泥、羊场、岩脚、玉舍等一批示范小城镇。坚持以旅发大会提升凉都品牌,重点建设了野玉海、牂牁江、妥乐古银杏、坡上草原、陇脚月亮河、韭菜坪等特色旅游景区,玉舍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明湖湿地公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荣获“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等称号;位列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西部排行榜第7名、中国十佳开发潜力城市排行榜第9名。
——坚持基础先行筑平台,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沪昆客专境内段加快推进,安六城际高铁预可研报告获得批复,六盘水火车站改造主体工程完工。水盘高速、六镇高速建成通车,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毕都段、机场高速、市中心城区内环快线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开工建设;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2262.3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月照机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盘县支线机场完成规划选址工作。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全省集中开工骨干水源工程20个,我市占5个;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顺利封顶,白河沟、鱼洞坝、旧院水库全面竣工;治理病险水库5座;解决29.39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市中心城区108个山头绿化1.04万亩,完成营造林52.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3%;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8.44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53.5平方公里。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完成14.1万户民居整治。
——坚持投资拉动增后劲,发展基础不断巩固。紧紧围绕国发2号文件和“5个100工程”谋划项目、实施项目、推进项目,完成工业投资490亿元、交通投资92.6亿元、水利投资43亿元、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219亿元、其他投资134.3亿元,完成社会投资455亿元。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储备项目3518个、总投资1.56万亿元。坚持用项目开工“倒逼”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建设季度集中开工,全年新开工项目1261个、总投资2251亿元,完成投资711.4亿元。坚持半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实行“旬调度、月督查、季考核”机制,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新增用地指标2.7万亩。
——坚持改革开放增活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启动“营改增”试点,有序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引金入市”力度,成功引进重庆银行、招商银行、海通证券、方正证券,新增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各1家。全年融资到位资金116亿元,其中市级平台公司31.71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31亿元,市级第二期16亿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切实推进简政放权,市级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9项,行政审批时限压缩率达51.3%,公安、国税、地税、工商等市级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到开发区(园区);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22项减少到69项,为3万余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税6.45亿元;全市压缩5%的行政经费共4501万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占GDp比重接近70%。全面完成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成功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休闲产业博览会、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组织长三角、珠三角、香港、大连、昆明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增长69.2%。
——坚持公共服务保需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实施教育“9+3”计划和“四项突破工程”,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降至2.6%、0.3%;完成学前教育工程14个、高中教育工程50个,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9.66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基本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推行“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完成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招生68959人。鑫晟煤化工“煤气流床气化关键技术与工业示范”项目获国家立项,实现了我市项目在国家“863”计划零的突破;启动13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成国家煤炭清洁转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挂牌。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凉都体育中心、六盘水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了凉都品牌内涵;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公开赛等活动,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马拉松铜牌赛事”称号。六枝特区原生态音乐作品《我爱我家》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作品类“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队伍拓展模式”列入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和二级甲等医院各5家;完成19个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4%。人口计生工作主要指标实现“三降一升”。招才引智力度加大,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特殊人才2503人,其中博士22人、硕士351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稳步发展,工会、共青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红十字、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坚持改善民生谋福祉,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扎实抓好“二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6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社会保障标准、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年发放低保金7亿元,惠及48万城乡低保对象;完成24万人冬春困难救助。完成3.57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2.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2.85亿元,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5.26万人,20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52个贫困村实现“整村推进”。建成省救灾物资储备库六盘水代储库、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平安凉都”建设,大力实施“天眼工程”和“333工程”,全市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治安案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趋好,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和行业监管,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0.54,首次实现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狠抓“四风”治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大力减政、减负、减支。强化政务公开,市级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全面实施。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扎实开展“阳光晒权”活动,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积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制约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农村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贫困家庭缺乏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仍面临挑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工作部门还存在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改革的精神和发展的办法来加快解决。
2014年工作目标和改革重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党抓发展、全民奔小康”的思路,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又好又快的总要求,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六盘水建成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6%;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40%,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0%,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各位代表!贫穷落后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我市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提速转型、后发赶超的关键一招,搞改革没有坦途,不改革没有他途。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突出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向改革要红利、要效益,以改革开放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当前要重点抓好十个领域年度改革事项的落实。(1)深化资源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完善矿产资源勘探、交易配置市场化运行体制机制。推进煤层气和瓦斯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规模化开发、循环式利用。制定实施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圈而不采、占而不动”治理办法。积极争取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出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的指导意见。(2)深化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我市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试点,开展城乡规划“多规合一”改革。制定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建制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具体办法。加快水城县百车河和盘县刘官镇统筹城乡转型发展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壮大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3)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积极争取北盘江流域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奖励扶持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企业治污、治气、治渣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保障制度。建立殡葬秩序治理联动机制。争取进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补偿改革试点。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支持水钢、水矿、盘江等大中型省属国有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内部用人、工资制度等改革。落实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5)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完善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实行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和竞争性分配方法。(6)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优化财税结构,不断降低非税收入占比。完善财政体制,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建立健全规范的举债融资和债务规模控制制度。编制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大“引金入市”工作力度,建立金融组织体系和借贷、资本、债券、基金、担保等金融市场体系。(7)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争取我市进入国家和省设立的教改实验区,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市联动办学。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创新优秀校长、教师引进机制。推进学区化改革。全面深化职校进园区办学模式,全面实施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8)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行政审批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继续依法依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一章结”、“一费清”制度。深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压缩5%的行政经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撤县设市(区)、乡改镇、镇改办工作。(9)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出台加快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六盘水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攀西—六盘水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区域合作平台扶持政策、奖励制度和共建共享、收益分成机制。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考核办法,对招商项目实行连续三年考核。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制度。(10)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基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中长期建设规划,出台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诉访分离改革。
2014年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全年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六盘水经济升级版。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实现资源规模化开发、集约化利用、循环式发展,不断拓宽产业幅、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是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扎实开展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春季百日攻坚行动”。加快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园区延伸和配套。推动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厂房,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注重园区环境保护,“美丽凉都”拒绝污染项目落地。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改造提升能矿产业,扎实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加快“六化”矿井建设,支持煤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以煤焦化为主的精深加工。充分用好驻市大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成立市煤炭产业研究中心,筑造煤炭产业发展产学研平台和人才高地。全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紧紧抓住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重大机遇,加快盘北、路喜、盘南、董地等园区煤、电(焦、气)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大湾园区装备制造精铸件项目和盘北开发区首黔项目落地开工,启动建设水城发耳煤基液体燃料项目一期工程。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和紫森源等民营企业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和瓦斯发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安全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丰富产业业态,完善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注重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发展壮大园区主导产业,提高园区配套设施、技术装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加快六枝郎岱、盘县滑石、水城米箩、钟山大河等农业园区建设,确保新增1个以上市级园区进入省级重点园区,2个以上市级园区进入省级园区。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完成“3155工程”规划编制。扎实推进苗木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六盘水唯一性的农业特色种苗(木)基地。组建市农科院,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3155工程”的人才科技支撑平台。设立“3155工程”发展基金,市级和各县(特区、区)分别组建2家以上农业担保公司。出台“3155工程”考核办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返乡大学生、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示范园、示范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打造特色农产品信息通道。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强以基本口粮田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依法、规范、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16%。重点建设野玉海、牂牁江、妥乐古银杏、坡上草原、韭菜坪、梭戛等一批区域性精品景区,扶持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地产加快发展,全力打造“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旅游精品品牌;推动银政、银企深度合作,用好信用市场、基金市场、证券市场、信托市场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微型金融机构,创造条件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银行;依托水钢、水矿、盘江等大型国企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货运场站、多式联运中转站和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公路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动漫、文化创意、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康复、养老托幼、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高县域经济比重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盘县、钟山、水城按照中国百强县标准开展第四轮建强县工作;支持六枝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扎实推进“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完善落实“3个15万元”等优惠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学习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理并废除对民营企业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鼓励民营企业多元投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
第二篇: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总结
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
党组织与麒麟社区党组织“互助共建”工作总结
2010年,根据《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直机关(中央、省驻市单位)党组织与钟山区社区年党组织开展“互助共建”活动方案>的通知》(市办发[2010]14号)要求,中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党支部、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与钟山区黄土坡办事处麒麟社区党支部开展了“互助共建”活动,现将今年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指导有力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仁庆,市法院院长唐林两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机关党建工作载体,亲自参与了第一、第二次党建联系会议,对工作开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同时责成相关部门对麒麟社区提出的难点、重点工作加以帮助解决。第一次党建联席会议听取了麒麟社区党支部关于社区建设的汇报和市委宣传部、市中院、钟山区人大办、钟山区环保局前期工作情况的汇报,专题研究了市直机关党组织如何为基层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第二次党建联席会议听取了几件实事的进展情况,并对如何让干部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春节进行了讨论;两次联席会议都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结对帮扶,共解难题
市委宣传部、市中院党组织多次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梳理麒麟社区存在的工作难点、重点,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解决。如麒麟公园大门前应划定斑马线的问题,立即协调钟山区交巡警大队予以解决;如对于搬迁一街、二街的交通秩序混乱的问题,已请钟山区交巡警大队在适当时机为该地段配备一名交通协管员;如第三居民组提出的水沟问题,两单位党组织积极协调钟山区环保局对水质进行化验,待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合理利用;如在搬迁一街、二街设置垃圾斗、果皮箱的问题,有关部门暂时无能为力,因此市委宣传部、市中院决定从自由经费中帮助解决。我们在为麒麟社区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尽力而为、倾心相助的态度获得了麒麟社区干部群众的积极评价。
三、形式多样,共建共赢
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宣传部、市中院党组织根据市直机关工委要求,做到了“四个一”:即联合开展了一次“双创双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搬迁一街、二街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落实临街商铺的“三包”责任制;联合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为3名贫困党员和1名贫困群众送去2000元慰问金;市中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一次送法律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群众上法制讲座课、进行法律咨询、普及法律常识、发放宣传资料等;开展一次联谊活动,12月
31日,市委宣传部、市中院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干部欢聚一堂,共话2010年“互助共建”的经验成果,展望2011年的良好互动和共建共赢,三方还表演了各自的拿手节目气氛十分热烈友好。
新的一年里,市委宣传部、市法院和麒麟社区党组织将一如既往地以“互助共建”活动为载体,以“共建、共创、共享、共管”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继续为基层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机制,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推动“互助共建”不断深入开展,共同为推动六盘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
第三篇:六盘水市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六盘水市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建设工程,是指列入国家和省干线公路建设规划的项目。
第三条 干线公路建设遵循“统一规划、优化设计、分级负责、分级投入、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干线公路建设工程享受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关优惠政策。
第五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坚持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我市成立六盘水市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领导组,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协调和解决干线公路建设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以下简称“市干线办”),主要职责是负责市干线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监督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金使用,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
第七条 市发改委负责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报)批、概算审查、下达项目投资计划、项目招投标方案的核准和项目的全程监督。
第八条 市财政局负责干线公路投资计划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及拨付,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九条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的规划及报批工作,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向省公路局上报工程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负责省补资金的请款和拨付,负责编制项目投资计划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负责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市国土资源局依法负责工程建设用地、临时用地的审查和指导协调报批工作。第十一条 市水利局负责干线公路建设项目水源点保护的协调和衔接、用水工程等市级审批项目的批复。
第十二条 市环保局负责协调、衔接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和环评报告书的批复。
第十三条 县、区交通运输局和水城公路管理局负责其作为业主的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所在地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用地指标和征拆资金筹集,并负责作为业主的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组织实施和质量管理。第十五条 项目业主单位的主要领导为项目责任人,项目业主负责承担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对项目的投资、质量、进度、安全、廉政、环保等负责。第三章 项目建设技术标准
第十六条 干线公路原则上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为8.5米。
第十七条 干线公路应完善排水系统和防护工程,努力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在陡岩、急弯、沿江路段、学校等人口集中地段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为行车安全提供必要条件。
第四章 前期工作及管理
第十八条 省批准的涉及六盘水市的有关项目为我市干线公路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原则上其他项目不得纳入干线公路建设补助范围。第十九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根据进入省规划的项目,按照科学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项目建设计划和方案由市交通运输局根据市人民政府建设目标,提出初步意见报市发改委;由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发改委下达项目建设计划,市财政予以资金补助。
第二十条 列入干线公路建设市级资金补助计划的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已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和《贵州省省道网规划(2012—2030年)》交通建设规划或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项目;
(二)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具备开工条件。
(三)项目业主已明确,建设资金来源已落实。
第二十一条 省规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由市交通局组织各县(区)交通运输局及相关单位报省交通厅审批。
第二十二条 设计单位应认真贯彻交通部提出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设计新理念,按照“沿着老线行,基本达标准,设计要灵活,路面要平整,环境要友好,安保不能省”的原则,实现“安全、环保、节约、实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按照国家、部颁发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贵州省相关管理办法,督促勘察、设计单位等单位按规定认真编制好初步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第二十四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及大中桥梁、隧道工程项目的设计,应根据国家勘察设计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承担。对施工图设计已批复的项目,不允许擅自改变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如有重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和大中桥梁、隧道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按规定实行招标,招投标的方式和组织形式由项目法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组织。第二十六条 项目法人在组织勘察设计工作中应确定合理的设计周期,保证勘察设计质量和深度。
第二十七条 项目法人应合理划分标段,保证工程施工有序推进。
第二十八条 招标文件和招标评标报告由项目法人向市交通运输局报备,招投标结果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公示。
第二十九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严禁招投标弄虚作假和地方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干预正当的招投标活动。对要求改变已核准的招标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项目法人须报原项目审批部门重新核准。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三十条 项目法人为项目廉政建设第一责任单位,应认真落实反腐惩防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廉政合同制。项目从业单位应建立和健全廉政建设各项制度,杜绝转包和非法分包,自觉抵制和打击商业贿赂和欺诈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一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实行社会监理制度,并执行有关监理规定。
第三十二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施工、廉政和安全合同“三合同”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干线公路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从业单位必须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严禁越级承揽工程。
第三十四条 项目开工前,项目法人应向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申请质量安全监督。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合同要求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管理,协调好各方关系,做好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等目标控制工作。第三十六条 干线公路建设工程要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做到以防为主,建立安全生产预案,重大安全事故实行报告制度。
第三十七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施工许可制度。施工许可由项目法人按项目管理权限报市交通局或省公路局审批。
第三十八条 项目法人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和合同控制工程造价,工程设计变更应按权限履行变更审批程序,严格控制投资规模。经过审查批准的干线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其费用变化纳入决算。
第三十九条 项目法人应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工程台账、工程变更台账、工程计量支付台账,形成整体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第四十条 项目法人应按照合理的设计周期和施工工期,编制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计划、施工进度总体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
第四十一条 项目建设应按相关法律法规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恢复原有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条 干线公路建设实行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报表制度。建设单位每月25日将工程进度月报表报送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汇总后定期报省交通厅、省公路管理局等相关单位。
第六章 资金管理及拨付
第四十三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省财政厅、省交通厅制定的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强化筹资和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树立节支增效的理财观念,努力降低建设成本。第四十四条 对列入国家及省干线公路建设规划的项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财政分别进行定额投入,市财政定额投入标准为国道建设项目原则按550万元/公里给予补助,省道建设项目原则按360万元/公里给予补助,不足部分由各县(区)负责筹措。
第四十五条 省、市定额投入干线公路建设的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于其他项目,如出现挪用、滞留补助资金,市财政将停拨或扣回补助资金。第四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建设资金,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支付工程款;按照规定的期限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不得拖欠工程款。第四十七条 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将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工作纳入合同管理范畴。
第四十八条 审计部门要及时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审。第四十九条 干线公路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未经审计的项目不得付清工程尾款,不得报批竣工财务决算,不得办理竣工验收。第五十条 干线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支付。
第五十一条 市定额补助资金的拨付由项目业主根据工程进度向市干线办提出申请,填报工程进度报表和资金拨付申请表,市干线办对申报项目工程量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并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根据审批后的资金拨付申请表,在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位。第五十二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完工后,市财政暂留项目市补助资金的5%作为项目质保金,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第七章 验收管理
第五十三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应按《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组织交工和竣工验收。未进行交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通过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方可移交有关单位管理养护。第五十四条 交工验收由项目法人组织。工程各合同段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及时完成项目交工验收报告,并报省公路管理局和市交通运输局备案。第五十五条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缺陷责任期为2年;缺陷责任期满,项目法人应积极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及时申请竣工验收。
第五十六条 对于公路建设里程小于20公里或总投资小于5000万元的小型项目,可将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合并进行。第八章 目标考核管理
第五十七条 市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五十八条 干线公路建设责任目标考核每年底进行1次,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进行追责。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市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主要产业的测算,勾勒出了我市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产业结构是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盘水市经过数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生产总值由“三线建设”时期的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42:24调整为7:59:34,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从六盘水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2007年四大行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4.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60%。四大行业都是属于资源初级消耗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大,一旦政策出现变动,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支柱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高技术、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少;产品技术档次,深加工类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
(三)优势产业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为经济总量的7%,工业增加值161亿元,为经济总量的53%,作为农业人口比例逾70%的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越显突出。
二、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重点产业发展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工业化不同阶段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变化的要求,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于市场、是否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符合市场导向,发挥优势资源,实现效益富民。按照这个原则,就不必过多在意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的重点就不不必在重轻还是轻重工业上过多讨论先后顺序,而应当重点放在分产业、分行业的项目选择上。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推进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发展状况和指标来看,我市处于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确立增长型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替代目前单一性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结构型式。从我市资源禀赋和以及产业的净产值率、技术进步速度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产业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加带动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围绕煤炭、煤炭衍生产品、冶金等几个优势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经济总量的积累,以此推进“以工补农”和“以二(产)带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业,促进产业门类的多样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大产品和装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盘水市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以上产业调整的思路,重点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板块。根据我市实际,应在三次产业门类中重点实施“六八五”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产发展草食畜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二产发展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八类产业;三产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类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基础条件薄弱,产值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后天的不足。但从我市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转变、提升”,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变传统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立体种植、盆栽花卉、休闲观光等新形态农业,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草食畜牧,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肉、奶产量。二是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再次增值。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1、畜牧业: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我市具备气候、草地、饲料等优势资源,在发展生猪、羊、肉牛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肉类总产量达到18.64万吨,产值约20亿元;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约40亿元。
2、马铃薯: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脱毒原(良)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产量达23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25%,综合商品率30%以上;到2020年,马铃薯产量达400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达35%,综合商品率50%以上。
3、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与周边地区形成错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拓周边市场。着重发展西红柿、黄瓜、白菜、莴苣、瓜类、豆类等新鲜即食蔬菜,同时积极抓好辣椒、山野菜、磨芋、生姜、花椒等特色系列产品的种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到2010年,蔬菜种植达到25万亩,产量50万吨,其中生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13万吨。到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
4、烤烟:做好烤烟生产规划,配套烟水、烟路、智能化密集型烤房等工程建设,配置烟机设施,提高烤烟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烟叶质量,推动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三步走”,即2009年力争产量达到30万担,2010年达到50万担,产值达3.5亿元,跨入重点烤烟种植地区行列;到2020年达到80万担的烤烟基地,烤烟产值达到5.6亿元以上。
5、富硒茶产业: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加强茶园培育管理,以名优绿茶为主,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绿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及QS认证、茶叶标准化建设及茶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实施“富硒”品质战略,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在抢占本地市场绝对份额的基础上,拓展沿海茶叶产区(如浙江)、北方茶叶产销区(如天津、大连)和西南地区的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茶叶产量达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产值超过1亿元;到2020年,茶叶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
6、中药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杜仲、喜树、鱼腥草、半夏、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中药材。完善中药材营销和加工体系,依托贵州神奇、益佰制药、贵州汉方等制药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本地中药材制药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道。一是要提高现有我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初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现状;二是紧紧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四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形成新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三是发挥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壮大,衍生出其它新兴加工业,促进我市工业门类多元化。
1、原煤: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我市还处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但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市原煤产业一定要采取集约开采利用,加快扩大原煤本地加工能力,发挥更大效益。一是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型开采。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煤矿产能和数量,对煤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做大煤矿规模开采能力,对布局、产量不合理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的煤矿,要加快关闭整合和技改进度,重点建设30万吨以上矿井和1000万吨以上矿区。二是提高原煤加工能力,延长煤炭资源产业链,大力挖掘煤炭产品附加值。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煤炭综合企业,提高原煤本地加工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7000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70%左右,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50%以上,产值约35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力争202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13000万吨,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约360亿元左右,70%实现就地精深加工。
2、电力:发展电力产业,是将我市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举措,是我市发展成为西南重化工基地的必要能源支持。发展电力要充分考虑国内、西南、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大环境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贵州地区能源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国家政策对贵州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给予政策支持,其装机容量将实现较大的跨越,到2010年全市电力装机由现有的约5600MW发展到8000MW左右,其中以大型坑口火电为主约占88%、水电约占6%、风能、瓦斯及其他发电约占6%,发电量将逾570亿kWh,电力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2011年~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需求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因此我市在发展电力方面应采取稳健措施。在适当发展火电的基础上,电力发展重点应放在小型水电和风力发电上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0MW,其中火电约占85%,水电和风电约占15%,发电量超过850亿kWh,电力产值约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00亿元。在基本满足周边地区对电能需求的的同时,应加强我市电能的就地消耗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能耗工业,增强电力就地调济能力,实现电力产业链的就地再延伸。
3、煤化工:六盘水发展煤化工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煤炭、煤层气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组合优势,将煤炭资源开发与新型煤化工多联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是扩大本市煤炭消费量、拉动煤炭以及后续生产,促进本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通过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焦化以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焦化为核心,年消耗2500万吨原煤,实现1200万吨大型机焦生产能力以及50万吨煤焦油和相应焦炉气深加工能力,生产包括焦炭、甲醇、苯等25类产品,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到2020年,实现新增1600万吨原煤、16.2亿立方米煤层气深加工能力,在焦化产业的基础上,完善焦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丰富焦炉气后续加工生产醋酸乙烯等以及煤焦油深加工体系,生产低碳烯烃轩项目,逐步发展PVC、聚氯乙烯、复合功能肥料、二甲醚等下游产业,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40亿元。
4、钢铁:在现有3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水钢扩建为500万吨,引进首钢500万吨钢生产线,产品由现在的线材向板材、钢结构发展,由普通钢向合金钢、特种钢发展。到2010年钢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产值240亿元,增加值56亿元左右;到2020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产值65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60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我市电能资源丰富,除本市用电之外,大部分通过贵州电网统筹调剂输往两广、重庆、云南和湖南,例如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88亿kWh,但本市用电总量为46亿kWh,外输电力达到总发电量的近50%。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旨在承接富余电能就地消化,实现我市电力工业产业链延伸,促进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达140亿元左右,增加值超过42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超过314亿元,增加值约100亿元。其中,电解铝:以双牌铝业为扩能重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由现有的电解铝锭产品延伸到铝板、铝材、铝箔、型材等,由初级铝产品向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电子、电气业、机械制造业等用铝发展。到2010年初级铝生产规模达到35万吨,年耗电能49亿KWh,实现产值约80亿元,增加值约25亿元;2020年原铝生产规模达60万吨,其中深加工铝量不低于50万吨,产值达133亿元,增加值约40亿元。电解锌:整合规模以上炼锌企业,提高锌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提高技术装备,以湿法电解锌技术为主,到201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深加工锌量不低于5万吨,年消耗电能12亿KWh,产值达15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到202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80%含锌废料回收,再生锌产量达4万吨/年,黄铜、压铸锌合金和镀锌用锌合金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15万吨,锌产业产值达70亿元,增加值达21亿元。铁合金:以六枝特区为中心布局,发展以硅铁、硅锰合金、中低碳锰铁、工业硅为主的铁合金产品,为水钢等企业提供所需铁合金产品,并为电解铝、电解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铁合金下游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度,综合利用铁合金废渣发展铸石项目,调整工业硅产能,发展下游产品,扩大化学级工业硅产能,以及废渣高附加值利用。到2010年,硅锰合金、硅铁、中低碳锰铁和工业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年、10万吨/年、10万吨/年和20万吨/年,年消耗电能42亿KWh,新增产值约44亿元,增加值约12亿元;到2020年,新增0.5万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和8.5万吨有机硅项目,全市铁合金总产值达68亿元左右,工业硅及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到43亿元,铁合金及工业硅加工项目增加值约达30亿元。
6、建材: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废钢渣等工业废料再生利用,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建材产品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推进建材制品的技术进步。2007年我市大约有近400万吨的粉煤灰、900万吨煤矸石、40万吨废钢渣产生,并且随着下一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的规模扩大,到2010年预计将有约650万吨粉煤灰、1600万吨煤矸石、50万吨废钢渣和超过1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900万吨粉煤灰、2600万吨煤矸石、100万吨废钢渣和2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这将为我市发展和扩大建材业提供最基础的原料支持。力争到2010年,建材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12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40%;到202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加值18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65%。要着重发展三个产业,一是水泥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现有机立窑、回转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和新建达到8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0亿元左右,增加值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左右,占据周边区域市场70%左右份额。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增加值13亿元左右。二是墙体建筑材料,对现有的制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淘汰3000万块/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烧结砖企业,加速开发页岩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空心制品,积极开发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石膏块、板以及纤微瓦、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到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亿块左右(折标砖),到2020年生产规模达到8亿块左右(折标砖)。三是化学建材及其制品,如塑料门窗、管道、内外墙涂料、地面材料等新产品及其配套配件。
7、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关联产业,境内的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可提供原材料供应,并且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改组改制、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主导产品突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的联合机械制造及设备加工基地。至2010年,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6亿元左右。其中: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2万吨/年、单体液压支柱、液压支护、井巷支护、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铲车、卷扬机、电机、化工设备及其他金属制品等10万吨/年,丁基胶塞5亿只/年。到202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左右。一是对六盘水煤矿机械厂技改扩能,主要生产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单体液压支柱、井巷支护拱圈(包括铲车、卷扬机等);二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液压支护,各类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绞车、机电、水泵、扒斗装岩机等;三是六枝工矿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各种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护、各种刮板机、各种矿车、减速箱等;四是加快盘县红果化工设备制造厂布局,主要生产煤化工的各种化工设备制造。
8、轻工业:以红山石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啤酒、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制药、皮革工业,有序发展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啤酒业:依托“山城”品牌,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2010年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成为“山城”啤酒主要生产基地。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发展听装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业:在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马铃薯全粉及综合利用、淀粉及综合利用、鲜薯分选与包装、油炸薯片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项目。通过新建和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大型机械淀粉和薯片加工,到2010年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薯片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到2020年达到20万吨,薯片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皮革制造业: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预期我市猪、牛、羊出栏数为142万头、19万头和37.5万只,年产生牛皮17万张、羊皮21万张,加上周边毕节地区和兴义地区产量,预计皮革总产量达到70万张以上,为皮革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条件。皮革制造业需要的畜皮、电力和人力三类主要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将为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制造业转移提供接纳空间。通过规划专业园区,聚集产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皮革制造品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我市皮革制造和深加工规模达40万张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万张以上。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规划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引导制药项目向园区聚集。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我市现有的大华制药、宏奇制药进行改建扩建,扩大本地深加工规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建设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和六盘水中药材网络化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该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中最具富民潜质的产业,应当大力发展。发展我市服务业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服务业,一手抓商务服务业。一是发展生活服务业,打造休闲“凉都”。生活服务业的各产业,围绕人们的吃、住、行展开。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以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线,完善城市观光休闲服务项目,让休闲成为城市的氛围,为外来者和本市人、老人小孩和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满足不同的休闲需求。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聚合具备知识型产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即具有附加值高、低有形资产投入的特点。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其它服务业,围绕企业的融资、管理、销售、宣传等活动,提供全套的商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商务中心。围绕以上内容,可将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产业列为为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内容。
1、商贸流通业。结合我市城市规划、重点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各市、县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抓紧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钢材、建材、矿产品、绿色食品、文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日用百货商品、凉都粮油物流网、物流金融、机电产品”等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络。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
2、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新增人口计算,按照六盘水市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5%,城镇人口为112万人,从2008年起年均新增城镇人口约7万人,以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到2010年将新增住房面积525万平方米,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3亿元。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为48.5%,城镇人口为170万人,2010-2020年需新增城镇人口58万,年均增长5.8万人,以小康标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加住房面积1740万平方米,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43亿元。
3、旅游文化休闲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发掘夜郎文化。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娱乐、康体、探险等特色为突破口,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以市区为中心,沿北盘江大峡谷实现梯级推进,构建以北盘江峡谷园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颠景区、阿勒河景区“两大园区、五大特色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抓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城郊度假休闲,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链。加快星级宾馆、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旅游产业的推介与宣传,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82亿元。
4、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完善便民、健民、安民、乐民等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和养老服务、保健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专业公司和连锁家政服务公司,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5、金融保险业。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以市区为中心、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多类资金以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地方信用体系,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培育金融产业集群。
以上19个产业为我市三次产业主体框架,通过抓好这19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引导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逐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内容。根据以上粗略测算,假如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能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在2010年和2020年仅这7项产业增加值就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我市GDP亦将超过800亿元和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和300亿元,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将有充足的财力以保证实施。
三、关于促进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加强功能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我市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规划建设,通过园区实施外引内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各项资源的耦合,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以项目为结构调整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实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业大项目,以煤电化气项目为重点,拉长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加强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科学的项目研发、生成体系,不断提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经济结构的项目,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对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多种约束因素。比如产业演进所需技术、资金与人才短缺的约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限制的约束等。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优势的聚集作用,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有效的利益驱动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资金、技术等障碍。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投资支持,比如积极争取省将我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环保化新上符合我市市情的产业,使之稳定、有序发展。
(四)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发挥更大效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决定着产业调整效果的好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只有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社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流动的需要。作为加快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加速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流动,从农业劳动者向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等更高阶层流动。只有加速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才能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五篇:六盘水市生猪市场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生猪市场调研报告
陈雁桦张 超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市生猪养殖及流通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猪价下跌及农户亏本的原因,提出了做强生猪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生猪 产业 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03年以来,我市生猪价格几起几落,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至今年8月,猪价直线下滑至2.8-3元/斤,波动幅度之大,历年罕见。养殖户纷纷喊亏,而肉价基本保持高位。虽然8月底猪价开始回升,但大幅跌价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思考:这一时期猪价缘何直线下跌?低位猪价与高位肉价之间的利润到哪去了?我们应如何做好生猪生产与销售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市中心城区猪肉市场、机械化屠宰厂、钟山区德坞办事处白鹤村及物价、畜牧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
一、全市生猪养殖及流通情况
(一)养殖规模
当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群体有三种:一是千家万户的家庭分散养殖,二是生猪养殖大户,三是规模养殖户(场)。第一种家庭养殖以自食为主,生猪不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一般一家1至5头,以传统熟饲为主,生产成本最低,对市场的反应迟钝,价格的波动对其规模没有大的影响;第二种也是以家庭为主,一般规模在一二十头,以生饲为主,辅以熟饲,属于庭院经济的一种,价格下跌对其影响较大;第三种规模一般在30至500头,由于投资大,规模大,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
到2005年底,全市生猪养殖户年出栏规模在1-49头的有30多万户、50-100头的有400多户、100-500头的62户、500头以上的1户。2004年,生猪存栏109.94万头,出栏77.44万头,出栏率达70%;2005年,生猪存栏116.89万头,出栏89.71万头,出栏率达77%;2006年一至三季度,生猪存栏108.57万头(比2005年同期增加2.66万头),出栏47.49万头(比2005年同期增加3.65万头),出栏率达44%(比2005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规模养殖场(户)受降价影响纷纷抛售生猪,但由于我市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农户赚不赚钱都要养,所以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二)价格走势
2003年,猪价一路飙升至4-5元/斤;2004年,生猪价格回落至3-3.5元/斤,养殖户处于微利状态;2004年底至2005年初,全国范围内生猪紧缺,我市生猪价格短暂回暖,涨至4.5-5元/斤;2005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直线下滑,跌至2006年的2.8-3元/斤,规模养殖场户严重亏损;2006年8月底又开始回升,目前达3-4.3元/斤。在涨跌中,我市肉价总体上没有太大的波动,生猪养殖呈现出“逢贵则赶、逢贱则懒”的规律。
(三)商品率及销售流向
城郊生猪商品率达60%-80%,全市生猪综合商品率在50%左右,农户自食的比例约占一半。在出栏生猪销售流向方面,钟山区、水城县生猪主要供市区及本地市场,仅能满足市中心城区市场20%的需求;盘县肥猪约一半供应本地市场,近一半销往云南、贵阳,少量销往水城;六枝特区70%供应本地市场,30%销往贵阳、安顺、水城等地。
二、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积极性受挫
养殖商品猪,一般情况下购买40-50斤的仔猪,需100-200元,饲养200斤以上(多是三四百斤)出售。若200-250斤出栏,需饲养4-5个月,投入饲料等费用600-700元左右,生猪价格在3.1-3.6元/斤时
才保本(不计劳动成本),其中,散养农户养殖成本在3.1-3.3元/斤,规模养殖户的成本在3.4-3.6元/斤。2004年以来的涨跌价位表明,养殖户少数时期赢利,多数时期微利或亏损,特别是2005年下半以来,养猪普遍亏损,养殖规模越大,亏损越多,如果发生疫病,有病死现象,损失就无法估量。
猪价走低使散养农户纷纷延迟肥猪出栏,部分偏远乡镇农户饲喂周期长达两年。规模养殖户因难以承受饲养压力,低价出售肥猪,价格回升后仍等待观望、不急于补栏者不在少数。在对钟山区德坞办事处白鹤村的调研中,不少养殖户表示等现有的存栏猪出栏后不敢再养了。
由于农户不愿养猪卖,仔猪需求量减少,价格从4-5元/斤降至2至3元/斤,导致大量母猪被宰杀。特别是水城县,能繁母猪呈负增长。双水农贸市场自今年6月份以来,每天上市的猪肉有14-16案,平均母猪就有5案。水城县发耳大发养殖场的养殖规模曾是全市最大,年出栏仔猪500头以上,远销云南、江西、湖南等地及周边地区,带动了水城县营盘、龙场、都格等乡镇养猪业发展,可是由于近年来生猪市场低迷,去年亏损15万元,今年亏损30多万元,资金周转困难,只好贱卖处理了120头母猪、5头公猪,目前只剩下20多头母猪、1头公猪,面临瘫痪状态。
三、高位肉价与低位猪价之间的利润分享情况
由于猪价涨,肉商跟着涨;猪价跌,肉商却不跟着跌。所以在生猪价格直线下跌的同时,高位的零售肉价并没有受到明显动摇。据市物价局对2005年来的腿夹肉价格监测显示,2005年“两节”时期价格高达每斤8元,其余时期价格均保持在6.5-7.5元之间。肉价居高不下,猪价却跌入低谷,养殖户普遍亏损,这一高一低之间的利润到哪去了?这里以市中心城区6、7、8月的市场情况为例,对高位肉价与低位猪价之间的利润情况进行分析:
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排除估买因素),农户饲养生猪出栏后,按2.8-3元/斤的价格出售,每斤倒贴3-6角,每头亏损60元以上(按最低200斤出栏算,不计人工);猪商盈利50-150元/头;肉商至少盈利100元/每头,其中,100-200元的占60%,200元以上的占20%;产生各种屠宰费、运费、工商税费等约130元(其中,屠宰费25元、国税20元、地税15元、工商费5元、检疫5元、行业管理费2元、交易市场卫生费及交易费15元、从收购到上市的运费约30元)。
以一头300斤重的生猪为例,猪商从农户手中收购,按2.8-3元/斤计算,收购价为840-900元。然后猪商再以每斤3.1元至3.5元的价格卖给屠商,零售价达930-1050元,除去运费和交易卫生费,每头赚50-150元。肉商购买的猪宰杀后,出肉率一般达70%(毛猪经屠宰后,去头、尾、内脏,带皮、骨、蹄、板油、腰子的肉重占毛重的比例),即出肉210斤,可卖1176元(肥瘦肉6.75元/斤,排骨8元/斤,肥肉、板油3-5元/斤,蹄5元/斤,全部综合均价约在5.6元/斤),加上头、尾、内脏等约卖70元,共计可卖1246元。再除去生猪成本930-1050元,交易及屠宰费用、各种工商税费、检疫费、行业管理费、运费等95元,以及少量摊位费用,可赚约100-250元。
以上分析只是针对公平交易的情况,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散养农户都是坐等猪商上门收购,以估买估卖的形式交易,猪商一头猪赢利二三百元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猪价下跌及农户亏本原因
(一)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8月猪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全国生猪生产过剩,需求减少。生猪的需求比较稳定,所以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由于受2003年生猪价格走高的刺激,全国生猪生产到2005年出现供求过剩,导致周期性的价格下降。在开放的流通大环境中,我市猪价也随之下跌。同时,随着禽流感影响的逐步消除,原先因禽流感所增加的生猪市场份额逐步退出,生猪市场需求减少。而境内缺乏肉产品粗精加工,新鲜猪肉销量有限,猪肉产品转化、消化困难。
2、受外地市场冲击。我市养猪业规模小,多为农户零星分散饲养,缺乏相应的企业、协会来组织、带动养猪业整体发展,未形成一个强大的竞争合力,易受外地市场冲击。市中心城区机械化屠宰厂平均每天
屠宰三四百头猪,由于钟山区、水城县的猪源少,只有30%来源于本地,70%来源于威宁、宣威、纳雍、昭通等地,受外地市场冲击大。2005年下半年,全国生猪主产大省四川发生猪链球菌感染人并致死事件,造成大量生猪积压,事件影响结束后,大批生猪短期内以低价入市,冲击了我市周边市场,加剧了我市猪价直线下滑。
(二)农户养猪亏本,主要有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两方面的因素。
1、生猪价格下跌,缩减利润空间。特别今年4月至8月,生猪价格跌至保本底线(3.1-3.6元/斤)以下,直接导致养猪亏本。
2、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首先,农户市场信息不灵,市场对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弱。其次,零星分散销售,加大了进入市场的单位成本。虽然市中心城区机械化屠宰厂内设一个生猪交易市场,但是,农户们不愿意拉进去交易,原因主要有:拉进去卖,要花运费、卫生费;若当天卖不出去,拉回来又要花运费,还要向交易市场交13元/头的交易费;若不拉回来,喂养又成问题,不如降价早点处理。算来算去都不划算,所以农户愿意坐等猪商上门收购,而坐等收购,多是估买估卖,农户不了解市场行情,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低价出售。
由于农户进入市场难,多了猪商这个中间环节,就多了一个分享利润的主体。猪商主要以分散的形式到各养殖户家收购,再集中运输到交易市场出售给肉商,形成了这样一个销售链:农户养猪—猪商收购—卖给肉商—由屠宰厂宰杀上市。生猪和猪肉交易市场主要由猪商和肉商控制,二者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压猪价,一方抬肉价,成为高位肉价与低位猪价之间的最大获利者。而养猪者没有与市场直接挂钩,最易受到市场冲击。
与散养农户不同的是,规模养殖户一般成批拉入市场交易,且熟悉市场行情,减少了猪商这个中间环节,也节省了单位交易成本。但由于规模养殖成本高于散养农户,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3、猪种瘦肉率低、养殖方式落后,导致生猪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削减了利润。外地改良猪种在90-100公斤出栏,而我市猪种多为血缘不清的二元、三元猪,农户多采用传统的熟食喂养,科学养殖程度低,一般要喂到二百来斤才开始催肥,多在四百斤左右才出栏,瘦肉率低,市场价值不高。同时,当地市民喜欢吃肥猪;生猪在交易、屠宰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是按头计算,猪商和肉商为减少成本,也喜欢购进大肥猪,这些市场导向使农户喜欢养肥猪。专家测算,生猪最肯长瘦肉的阶段是在40-100公斤的时候,此时的饲料报酬率(即料肉比)最高,为3.5:1;而在200斤以上时,饲料报酬率开始降低,猪吃饲料主要是长价廉的肥肉,达到300斤时,饲料报酬率只达5:1。所以,生猪长到200斤后,喂的时间越长,脂肪越高,消耗越大,瘦肉率越低,产出效益就越低。而很多农户不计算投入与产出的变化,有“惜售待长”的心理,导致投入大,产出低,利润削减。
五、做强生猪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农户增收,后劲在畜,生猪养殖则是这个后劲的强大后盾。发展壮大这个后盾,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养殖是一种经济行为,不能单纯追求产量,更要提高产值,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向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新体制和机制,努力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一)积极发展专业养殖规模,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化程度。
1、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猪生产基地。要考虑降低生猪养殖和交易成本、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使其逐步向交通便捷的专业乡镇、村、组方向发展。在进行产业布局的前提下,着力培植一批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养殖专业场(户),有计划地建设养殖专业村,对有潜力的、举步维艰的规模养殖场(户)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
积极发展专业场(户)养殖规模的同时,应引导农户适度规模发展。因为大规模养猪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涉及资金、技术、土地、环保等诸多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在当前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户养猪规模适宜在一二十头,投资不多(约万把元),且易在市场变化中调整规模。
2、提高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养殖小区。鼓励畜牧业技术干部创办生猪养殖小区,包保发展饲养大户,带领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猪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服务,从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减少养殖和交易的单位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避免猪商控制市场的行为。在达到一定组织化程度时,探索养殖小区建设模式。
(二)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1、扶持和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要扶持发展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重点培育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市场服务、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猪产业链,改变养猪者单纯出售活猪的状况。目前全市共有屠宰场6个,其中市中心城区机械化屠宰场规模最大。这些屠宰场基本限于屠宰生猪,冷冻、加工业务尚未开展。要引导、鼓励屠宰企业改进设备技术,开展猪肉冷冻、加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优质猪生产。
2、建立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订单收购、优质优价。鼓励屠宰销售或深加工企业直接与养殖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创办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农户进场分户饲养,企业为进场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三是鼓励龙头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基地养殖大户统一提供生猪保险服务,降低养猪户风险。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以丰补欠,确保农民利益。
(三)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生猪产业提质提效。
1、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要扶持大型仔猪生产企业进行改扩建,提高优质种猪的生产能力,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企业规划在生猪主产区;二是必须养殖DLY或PIC等优质种猪;三是存栏种母猪规模必须在一定数量以上;四是必须对周边地区和农民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五是要与优质生猪基地及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针对当前我市猪品种不优、能繁母猪大量减少的实际,建议实施“母猪保护工程”和“换种工程”,建立“良种保护专项资金”,奖励和鼓励发展良种母猪,对适度规模户淘汰劣质母猪、更换良种母猪给予扶持和补贴。
2、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全面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兽医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农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行科学免疫程序,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生猪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防疫灭病体系,减少发病率。要加强疫病监督体系建设,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特别是采取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防止疫病交叉污染和传播,减少发病率,免去养猪户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四)加强市场服务和引导,防止养猪业大起大落。
1、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市场预警机制,为养殖户提供养殖形势和生猪饲养同期性规律分析。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引导养殖专业户和农户分期分批适时销售,及时补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和手段,及时向养殖户发布生猪市场供求信息及价格动态,发挥市场引导生产的作用,避免中间商的盘剥和发展的盲目性。特别是当前生猪及猪肉价格处于恢复之中,要理性分析上涨因素,帮助养殖户正确树立“逢贱不懒,逢贵莫赶”的观念。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年内生猪存出栏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元旦、春节”猪肉消费旺季的到来,省外需求还会增加,猪肉价格还将会在高位运行。春节后,消费由旺转淡,也正值补栏季节,生猪将步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初步判断,在明年底之前,生猪价格都将处
于中、高位稳定运行。针对这种趋势,各地应科学分析形势和发展规律,抢抓时机,采取措施,因势利导,推动生猪新一轮发展。
2、建设销售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交易行为,完善生猪专业市场,打击压级压价坑害农户的行为,切实降低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同时,加强生猪及肉制品市场的监管,引导市场合理有序竟争,净化流通市场;加强环境卫生和饲料、兽药和质量安全工作,生产无公害“绿色猪肉”,争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