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穴市新型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武穴市新型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奠定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坚实基础,特制定《武穴市新型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继续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面向世界,立足国内,围绕区间,紧扣市场,坚持空间发展抓园区,产业发展抓集群,龙头发展抓重点,市场发展抓品牌,后劲发展抓项目,循环发展抓创新,率先在鄂东实现工业化。
(二)基本目标: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8亿元,工业增加值2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和25%;实现工业税金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70%以上。
二、重点项目
医药产业6个:广药年产2万吨L-乳酸、50吨β-胡萝卜素、5吨虾青素、B2废水利用、B2扩建,迅达药业合成酮洛芬;化工产业5个:祥云年产50吨甲基吡啶磷、化工流程性制造系统集成、磷石膏综合利用、无机精细化学品开发、年产4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建材项目2个:华新二、三期工程、永安玻璃项目;机械产业4个:梅园100万只镶圈和内冷油道活塞、长江工具高效潜孔钻具、兴达车桥扩建、武师天平真空相变导热节能空调器研发;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4个:金百利10万吨啤酒扩建、花桥粮贸3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百万头优质生猪精深加工、万吨佛手山药保鲜加工。争取引进项目:石油化工、环保纸模系列产品、燃料酒精联产酵母等。
三、任务措施
(一)以建设“沿江工业带”为重点,优化工业布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升级为主导,围绕“江”、“路”两条轴线,按照发展“一带”(田镇、武穴、龙坪、万丈湖沿江工业带),激活“五块”(刊江、石佛寺、梅川、花桥、余川),壮大“五园”(武穴高新技术产业园、团山工业园、火车站工业园、祥云精细化工园、华新新型建材工业园),做强“六业”(医药、化工、建材、机械、轻纺、农产品加工业),构建武穴工业“内张外延”的发展平台。依托沿江港口资源和产业聚集优势,建成田镇建材、盘塘化工、武穴船舶修造、城东医药、龙坪轻纺五大工业区,形成“沿江工业带”;依托省市干线、沪蓉高速、京九铁路等交通区位优势,扩张建设湖北武穴经济开发区和火车站工业园;启动“多菱”机械行业,整合相关企业,规划建设城北机械工业园;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开发建设梅川、大金、花桥、四望、大法寺集农产品加工扩散为一体的加工工业小区。到2010年,总体要形成工业、港口沿江配套,园区沿路联通,工农产业互动,资源区内互补,产业链条紧密,市场纵横吞吐,循环发展有序的现代市域工业经济新格局。
(二)以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壮大产业支柱。
以全市工业布局为依托,以江路园区为发展主平台,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支柱。突出发展医药、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形成核心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机械、纺织、塑料、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内部实行产业整合,外部推进区域协作,实现产业升级。
1、医药产业集群。以广济药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基础,巩固和发展中国核黄素生产基地,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扩大新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能力,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扩张效应。利用广药的品牌优势和医药产业高新技术效应,提高企业集中度,加快产业集聚,引领我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医药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2、化工产业集群。以祥云为龙头,以盘塘、黄家山为基地,以农化产品为主体,重视提高技术研发与培植能力,做强硫化工,做深磷化工,做优精细化工,加速规模扩张。重点吸引国内外一流化工企业集聚,使我市化工产业形成链式结构,使盘塘地区成为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贸易、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引领我市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到2010年,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3、建材产业集群。以华新为龙头,以田镇建材资源为依托,加快华新二、三期工程建设,努力把田镇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将粗放型建材企业整合为集约型建材企业,延伸开发精细硅、钙产品系列,形成新型建材产业链,推动田镇地区水泥企业向“龙头”靠拢;推动一批粗放型建材企业整合转型为建材配套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建材资源,引领我市建材工业循环发展。到2010年,建材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4、机械制造产业。以兴达车桥、长江工具为主体,以城北机械工业园为核心区域,实施机械产业大整合,启动振兴“多菱”品牌,重点发展整机及总成等产业带动性较强的生产企业,全力打造
一、两个产品品牌,扩大产业品牌效应。重视汽车配件、船舶修造、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和小五金等生产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5、纺织服装产业。以信德、洋龙为龙头,以武穴、刊江、龙坪、花桥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聚地,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资源,积极引进纺织、服装企业到我市落户。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引导纺织、服装产业与周边地区开展技术协作,使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鄂东地区形成优势地位。到2010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6、日用塑料产业。以楚威日塑为主体,以龙坪为核心区域,引导和鼓励楚威日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步伐,提升核心技术,促其做大做强。大力支持楚威日塑配套企业的发展,快速完成原始积累,使龙坪塑料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到2010年,塑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7、食品加工产业。依托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的优势,加强规划,实行产业梳理与整合,推行产业分组集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形成四个乡镇级特色产业:一是以武穴为核心区域,以美雅酥糖为龙头,全面整合全市酥糖经营,大力发展酥糖生产,培育武穴酥糖特色产业;二是以梅川为核心区域,以黄鹤楼排粉厂为龙头,重视米粉产品多次转化,不断扩大米粉制品品种,培育梅川米粉特色产业;三是以石佛寺为核心区域,以奇奥为龙头,进一步壮大现有饲料生产规模,抓紧盘活鄂东饲料存量资产,培育武穴饲料特色产业;四是以大金为核心区域,以大金板鸭厂为龙头,大力推进鸭制品深度开发,培育大金鸭制品特色产业。在“黄鹤楼”、“美雅”等品牌效应带动下,将酥糖、米粉、饲料、鸭制品四个特色产业做专、做精、做大,使我市食品加工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特色支柱。到2010年,食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三)以实施“3310”工程为重点,培育工业“巨人”。
全力实施“3310”工程,重点培育33家不同档次的骨干企业。“十一五”期间,培育3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或税收过亿元)的主力企业(广药、祥云、华新);培育10家销售收入1亿元—5亿元(或税收500万元—1000万元)的强力企业(中牧安达、金百利啤酒、信德纺织、楚威日塑、迅达药业、龙翔药业、伟业药化、富源表业、洋龙服装、兴达车桥);培育10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1亿元(或税收300万元—500万元)的骨干企业(长江工具、成都彩虹、东磁集团、东金磁钢、海铭星集团、长江纸业、梅园活塞、奥得赛、龙腾服装、百达建材);培育10家销售收入2000万元—5000万元(或税收100万元—300万元)的优势企业(麒麟五金、精华轻纺、立昌玻璃、福康油脂、花桥粮贸、万方肉联、广力制造、东方旅行、江隆棉业、鸿达棉业)。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广药、祥云、华新3家企业发展,力争在2010年前将三大集团建成为销售收入过20亿元、税收过1亿元的企业;重点支持中牧安达、金百利、楚威日塑、信德纺织、龙翔药业、伟业药化、迅达、兴达车桥等20家企业壮大成年生产规模均过亿元的“强力集团”;积极支持海铭星、麒麟五金等富有发展基础的骨干企业培育成年生产规模均达亿元的“潜力集团”。要扶持6家骨干企业(广药、祥云、金百利、伟业、迅达、楚威)进入全省中小企业50强、民营企业50强。
(四)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打造精品名牌。
大力扶持企业创造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产品开发为龙头,以技改项目为载体,促进企业产品优化升级,开发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名、优、特、新强势品牌产品,使现有品牌更响,历史品牌复兴,新特品牌诞生。“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出3个国际认证产品,争创2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省级名牌,1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10个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强化质量检测,使广药“索宁牌”核
黄素、祥云集团“祥云牌”磷酸一铵、迅达药业“恒友牌”酮洛芬产品获得国际认可证书,扩大国际市场影响;通过更新技术,更新设备,更新工艺,使“金龙牌”钎具、“亚牌”车桥总成、“楚威牌”塑革、“彩虹牌”蚊香系列、“立昌牌”玻璃、“龙腾牌”成衣等产品取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拓宽国内市场领域;通过改造技术、改进工艺、改善环境,使“美雅牌”酥糖、“黄鹤楼牌”米粉、“大金牌”板鸭、“两路牌”皮蛋、“百园牌”生姜、山药等食品成为叫得响的省部级名优品牌,开辟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启动振兴、挖掘扶持、培育创新,使具有国际影响的“章水泉”竹器、获得国家银质奖的“多菱”牌动力机械、省级名牌的“蝴蝶牌”木钟得到振兴和恢复壮大,焕发新的生机。
(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
突出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扶持环保和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科学制订环保综合治理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布局,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实现内部“链条式”发展,提高全市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工业水耗、能耗、物耗和污染;系统开展园区工业环保评估,强力推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全面提升企业循环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六)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增强发展后劲。
切实加强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举力攻克项目难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推力、以部门为依托、以环境为保障的项目运作体系。实行期望项目抓公关,签约项目抓报批,开工项目抓进程,建成项目抓见效。重点实施22个新上的开发改造项目,推进我市工业规模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
(七)以人才培育为重点,加大企业家队伍建设力度。
坚持把培育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建立健全企业家成长的激励、考核、监督、约束机制,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创新精神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第二篇: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 作者: | 更新时间: 2006-7-27 17:17:17 | 文章来源: ]
根据省建设厅《湖北建设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武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局在认真总结全市建设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今后五年建设事业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切实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宜居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培植产业支撑,努力增强集聚能力,把武穴市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村镇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城市形象美观,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中等规模现代化城市。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城市规模
“十一五”期末,计划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5%,其中,武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
(二)具体指标
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道路铺装率达到90%,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到80%,居民生活用电保障率达到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客运车辆12标台,城区规划房屋拆迁6万平方米,补偿资金3000万元,城区实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率达到95%以上。建筑业动力装备率3千瓦/人,技术装备率5000元/人,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总产值的6%。道路、供水、排水、园林、环卫、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镇区供水普及率65%。镇区住宅小区、工业小区或商贸小区基础设施完善。梅川镇加快向小城市发展,其它建制镇争创特色明星镇,全市30%的行政村力争建成整洁亮丽的新农村。
(三)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将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载体,逐步完成十大建设工程,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现代化的中等规模城市。具体建设工程如下:
一是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工程计划投资8000万元,全面配套城市道路,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格局,其中刊江大道西段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道路及排水绿化设施;投资5000万元,贯通月塘路、广济大道、玉湖路、粮食路、21号路、凤凰路等路段,硬化主干道15公里。
二是供水改造工程。对自来水二厂进行扩建改造,日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实现供水能力6万吨,改造、建设供水管道84公里,在官桥新增一座加压泵站,满足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
三是排水疏通工程。尽快完成第四期排水工程,重点解决龙港路以东、民主路以西、刊江大道以南、广济大道以北地区的排水问题,完善城区排水体系,对区域内的三条污水港进行改造。该项目排水服务面积1.38平方公里,排水方式以分流制为主,管网总长1万米,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
四是启动杨林新区建设。按照省政府2002年批复的《武穴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杨林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杨林新区建设,以市行政中心为牵引,新建市政广场,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五是小区建设工程。编制一批小区建设规划,重点高标准开发建设大桥小区、饶之美小区、张博也小区、李顶武小区等8-10个小区。规划控制改造老城区,加大对旧城区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逐步建设力度,将旧城区建成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居住宽松的多个高标准小区。各镇也要建有50户以上的小区1—2个,同时,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在新老城区开发建设中,发挥建筑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六是管道管网工程。继续加快城区液化气管道安装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项目规划设计能力为日供气20吨,服务能力为5万户,15—25万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用5年时间完成。对老城区的各种管网建设实行地下经营建设,新区建设按照地上建设与地下管网建设同步进行。
七是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填埋总量为500万m3,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00吨,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建成一座粪便处理厂,用于处理未排入污水管网的粪便设施。新建2座车辆进城冲洗站,保证入城车辆清洁卫生。新建80座水冲式公厕和8座垃圾中转站,购置8台封闭垃圾清运车,3台吸粪车,6台洒水车和200台三轮式保洁车、650个果皮箱,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
八是污水处理厂工程。基本解决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对“一湖两港”(武山湖、东港、西港)及长江水体造成的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规模为日产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总投资7200万元。
九是“美湖工程”。以武山湖风景区为依托,以武石大道快速公路为连接线,加快武山湖沿湖堤防道路建设,加强武山湖水质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十是绿化工程。在绿化布局上做到新建一场、绿化两路、治理三港、建设四园、美化五点,即:积极参与行政中心市政广场筹建工作,精心设计绿化方案,努力将其建成精品工程;高质量绿化18号路和刊江大道至石佛寺路段绿化工程;治理东港、下官港和西港,沿港建设绿化带,使污水港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扩建药圣公园,建设滨江公园、杨林公园和月湖公园;在城区建设五处街头景点(即永宁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处西北角和东北角、广济大道与玉湖路交叉处东北角、广济大道以北城西气站以西地块、北川路与玉湖路交叉口西南角、天宝路与景阳路交叉地块西南角)。龙潭公园将通过招商引资,逐年更换现有小型陈旧游乐设备,增设新型游乐项目,进一步优化市民游园环境。同时加强外滩规划控制建设,使其成为城区多功能的市民休闲长廊。
(四)建筑房地产业
加快我市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使之成为武穴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期末,组建1家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大型集团企业,5家二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多家三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和多家劳务、租赁等专业承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左右,生产能力、队伍素质、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项目报建率、公开招标率、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100%,优良品率达35%以上,年完成建安产值6亿元,年实现利税1500万元。年利润总额800万元,年人均劳动生产率2万元。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力度,在确保直管公房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有直管公房保值增值。全面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城市房屋拆迁等相关行业管
理力度。从严加强规划,有效整合勘察设计、监理机构,提高建筑设计、监理水平。
三、改革方向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事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大建设行业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制
1、进一步理顺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十一五”期间出台一系列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城市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土地储备中心作用,采取“公司制”方式,建立自筹、自用、自还的城市建设投资机制,盘活基础设施配套存量资产,鼓励私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落实建设项目异地绿化制度,推动城市绿化向纵深发展。
3、加快建设行业价格改革步伐,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建行业价格体系。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尽快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垃圾清运处理等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应的收费办法,并根据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原则,体现供求关系,使其达到合理的价格和利润水平。
4、深化建设行业企事业改革,建立现代建设行业企业制度。完成全市市政公用单位、建筑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改制工作,建立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经营,重点盘活土地存量和固定资产存量,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这类企业的数量,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建设行业管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完成市域体系规划编制。确定科学的城市、村镇发展规模,提高规划对城、镇、村建设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老城区建设项目“门槛”,建立储备金制度,滚动改造开发老城区,通过规划调控,使城市建设向新区聚集。建立规划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水平。完成城市基础性测量工作,编制各类建设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和统筹兼顾,做到近、中、远结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培育和规范建设市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发展工程建设中介服务组织,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执行和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建立和健全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审查、建筑材料制品质量认证、施工监理、质量检验和安全监督在内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消除工程质量通病,使工程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力推进禁止实心粘土砖,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整合市域内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安装力量,大力开拓市内外建筑市场;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机制,提高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使建筑业成为带动武穴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3、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下大力气抓好国有直管公房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确
保公房使用安全;对破、旧国有直管公房实行整片、联合开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新建小区一律推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对旧住宅区通过清理整顿,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使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同步推进,对住宅组团,零星住宅楼,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继续规范房地产交易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秩序,建立规范、高效的房地产交易大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房交会、房展,加快房地产市场流通;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划,严格实行房地产交易申报和备案制度,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跟踪管理,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意见书制度、项目资本金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建立商品房预售款监督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大力开展“放心中介”创建活动;加大房地产市场监察力度,从严查处商品房开发中的私下交易、合同欺诈、面积缩水、重复抵押、多头出售、虚假广告等违规行为,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精干的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公用设施、交通秩序的综合治理,落实好“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和路段长负责制,抓好城市长效管理。加大城区“三港”的清淤整治和占道经营的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认真贯彻城市公交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以国营公交为主体的公交客运,积极稳妥地发展的士客运,切实搞好城市客运车辆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客运交通的监督管理,确保城市客运市场有序发展。加强对市政公用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城市道路、路灯、园林绿化设施侵占、损坏、迁移等审批手续,搞好公用设施的维修养护与管理,提高完好率。
(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加强镇区建设,提高镇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楚天杯”、“大别山杯”创建活动为主线,全面构建以武穴城区为中心,以田镇、龙坪、石佛寺为组团的中等城市框架,建立完善以梅川、龙坪、花桥为重点,以余川、大金、石佛寺、四望、大法寺、田镇、万丈湖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各镇区建设努力实现七个一:即一个行政区、一个商贸区、一个居住区、一个工业基地、一个小公园、一条文明示范街、一处供水设施。到2010年,全市各镇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镇区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 90%,绿化覆盖率达 30%,人均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处理。实现“123”目标,即1个全国示范镇、2个全省示范镇、3个黄冈市示范镇。
2、加强村庄建设和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率先对20个村进行重点建设和整治,逐步推广实施“12345”工程,即“一有”(村庄总体规划)、“二建”(建设一个运动场所和一个文化场所)、“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路)和“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争创文明村镇示范村,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村级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基本做到公路及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充分绿化,住宅建设多户连体,富有特色,实现村容村貌整洁。
第三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省第七次党代会、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以及***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发挥优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县为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确保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把***建设成***重要的工业经济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基本原则:
1、依托**工业经济圈和**旅游经济圈,利用比较优势,立足***实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2、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坚持整体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相结合,长远规划与近期发展规划相结合。
4、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大力扶持和培育支柱产业,带动工业的大发展。发展思路:根据***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建成一个中心(即经过10-20年的时间,把***建成丽江重要的工业经济中心),依托两大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建设三大基地(一是以乌木河、新庄河流域为主的水电基地;二是以大兴、石龙坝为主的矿产业生产基地;三是以县城、荣将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强四大产业(一是电力产业;二是煤炭开采及精深加工产业;三是矿电结合的材料工业;四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工业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主要目标:本规划期为2004-2020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07年)为打牢基础阶段。目标是超额完成工业发展的“十五”计划,加快以能源、交通和市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现代工业强县做好准备。行业整合、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全面展开,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力争2004-2007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到2007年,全县GDP总额达到10.8亿元,总人口达到15.22万人,人均GDP达到7096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5%以上。四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
第二阶段(2008-2010年)为持续稳定推进新型工业化阶段。目标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开创全县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工业的快速增长。2008-2010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到2010年,全县GDP总额达到14.4亿元,总人口达到15.45万人,人均GDP达到9320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0%以上。四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13.7亿元以上。
第三阶段(2011-2020年)为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成效阶段。目标是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建成***重要的工业经济中心,中国西部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强县,成功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率先在丽江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点产业规划:
1、煤炭开采及精深加工产业。一是加快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二是引进和推广煤炭就地转化、洁净煤、煤化工等产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洗煤、配煤、炼焦相配套综合开发的目标。三是组建煤炭集团公司,积极引导煤炭产业走集团化、规模化路子。到2007年,煤炭产量力争达350万吨以上。
2、电力产业。一是在新庄河、乌木河流域实行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大梯级电站建设,到2007年,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二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规划建设火电厂,争取到2005年底3×5万千瓦煤矸石火电厂建成发电,2007年2×30万千瓦火电厂投入运行。三是加大电网建设投入,保持电网建设适度超前电源建设。
3、材料工业。一是依托丰富的矿产、电力资源,走矿电结合的道路,形成可持续发展高附加值的重工业群体。二是立足丰富的石灰石矿,大力发展建材业。三是合理利用资源,搞好矿产业的回收利用工程,对于其留下的废渣、废气、废水加以回收充分利用。四是积极寻找新的矿产资源,适时做好赤铁矿、石墨矿、白云矿、粘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测、市场前景预测和规划工作。到2007年,材料加工业产值超过6亿元。
4、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一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引进开发适宜在***种植的特新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规范化种植水平。二是依托农产品资源的多样性,逐步形成多品种的农产品加工格局,大量生产特、鲜、奇产品。三是做强龙头加工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经营模式。四是建立鲜玉米、茶叶、芒果、竹笋、苦良姜、日本大萝卜、亚麻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07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
主要任务: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以县城为中心,工业园区为依托,一线三点,打造云南西北部现代工业新城”的总体构架来推进城市化建设,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强以煤炭、电力为核心的支柱产业建设的同时,加快轻重工业结构调整,把轻工业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工艺品、旅游产品开发上,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
3、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坚持走科技兴工的发展路子。4、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用大开放促进工业的大发展。
5、坚持“把***建成个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的方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6、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推进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2、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政府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
3、加大能源、交通、水利、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4、优先发展电力,加快火电项目建设步伐,走电矿结合之路。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项目的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加大引资力度,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投入,多渠道筹集工业发展资金。
6、针对***工业产业、产品的特点,创新营销策略,做好市场定位,加紧建立和完善现代营销和物流体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为工业发展开拓市场。7、居安思危,建立先进有效的安全生产体系。
8、把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特别是丽江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9、以人为本,为工业高速发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政、科技、管理人才队伍。10、建立完善通畅的信息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的运用,实现***企业与市场信息的对接,在重点企业全面普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引导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管理信息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优良的信息咨询服务。
11、以谋划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狠抓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为主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1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95%87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
大冶镇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登封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大冶镇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镇将新材料行业确定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将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行业确定为新兴产业。结合我镇实际,现制订大冶镇工业园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一、园区基本情况
大冶镇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7.26平方公里,园区建成区面积为2.48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企业48家,规模以上企业29家,省重点企业2家(华润电力、中美铝业)。2011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销售收入完成8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20.6亿元,实现利税6.8亿元,二、发展目标及定位
围绕大冶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优势,将华润登封电力作为龙头企业,把热电联产机组作为发展重要资源,充分发挥热、电、燃气生产要素优势带动作用,整合、提升耐材、磨料磨具等传统产业,发挥新型耐材制品、超硬磨料等新材料产业,引进和培育以用热为主的食品及医药加工产业,拉长优势产业产业链条,发展补链项目,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升值,努力打造以电力为基础,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工业经济园区。
三、三年行动目标
2012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2013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2014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2012 1
年力争完成销售收入90亿元,2013年力争完成销售收入105亿元,2014年力争完成销售收入120亿元;2012年力争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2013年力争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2014年力争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2012年力争完成利税8亿元,2013年力争完成利税10亿元,2014年力争完成利税12亿元。
四、产业发展重点
我镇工业园区将紧紧围绕“稳固、提升、转型、循环”的发展思路,重点以电力、磨具、耐材等产业为支撑,着力发展以新材料、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新兴、高效、节能的工业企业,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和提升。一是巩固现有企业的发展,不断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依托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共同努力克服经济下滑特殊市场环境因素,着力解决企业用电、用热问题;重点推进神马迪汇达直供电价问题,使神马迪汇达二期生产线尽早开工建设;着力解决嵩阳生物工程公司用热问题,尽快使之进入正常生产经营;重点服务嵩山特材、春胜集团等企业,提供宽松经营环境,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逐步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带动关联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嵩山特材、春胜耐材两大龙头企业,逐步完成磨料磨具产业的整合,积极实施战略合作,重点发展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培育1—2个新型磨具产业。依托德胜耐材加快河南省耐火材料研发中心的建设运行,加大新型耐火材料的研发投入,鼓励发展纳米耐火材料、免烧树脂耐火材料与新型耐火材料,做大做强耐火材料产业,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华润电力的热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转型。依托华润电力热力资源优势,以登
封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嵩阳生物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谷源小麦蛋白深加工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谷朊粉等酶制剂产品,延伸谷源农业的下游产品产业链条,重点引进、培育、扶持食品加工、动物饲料类和医药用热项目。继续实施推进煤炭企业建设非资源型工业项目机制,重点推进嵘昌集团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研发的多效抗癌新药的产业化工作。四是着力发展华润电力工业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实现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华润电力粉煤灰、沥石膏等工业副产品,引进和发展新型防腐保温墙体材料、石膏板等高档建材项目,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和提升,园区资源的循环利用,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五是利用华润企业的品牌优势,共同规划华润循环工业园。依托华润企业品牌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同华润电力共同重新规划工业园区,并组建招商队伍,开展联合招商。积极申报华润循环工业园,争取各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夯实园区发展实力。
五、拟建项目
2012年:
(一)基础设施:
1、完成投资500万元的槐北公路一期工程全长610米的建设工作;
2、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工业园区水厂日供水量6000吨项目的建成工作;
3、完成投资500万元全长4公里的园区天然气管网铺设工作;
4、完成投资1500万元全长2.5公里的华润热力管网铺设工
作。
(二)工业项目:
1、力争投资2.7亿元的神马迪汇达二期2X2.55万KVA矿热炉电石生产项目开工建设;
2、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集华嵘昌公司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砖项目二期工程。
2013年:
(一)基础设施:
1、完成投资600万元全长2.47公里的中央大道北段工程,按照二级公路标准铺设,;
2、投资500万元的槐北公路二期工程全长440米的建设工程;
(二)工业项目:
1、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胜达耐材二期项目;
2、完成投资1.2亿元的新型免烧树脂耐火材料三条生产线项目;
3、完成投资1亿元的粉煤灰和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
4、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总面积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并配套引进5至10家登封谷源农业有限公司下游食品加工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
2014年:
(一)基础设施:
1、投资1000万元完成工业园区内东西主干道的建设工程;
2、投资1000万元完成工业园区内主干道两侧的绿化和亮
化工程;
3、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工业园区投资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二)工业项目:
1、引进一个超亿元的用热类工业项目;
2、完成投资1.9亿元的谷源农业二期工程项目;
3、完成投资1亿元的年产1万吨改性麻纤维生产线项目;
4、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高档陶瓷旅游产业加工项目;
5、完成投资5000万元年的年产1.3亿克拉超硬材料项目。
六、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我镇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镇决定成立大冶镇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组,负责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育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谋划、项目引进、要素保障、推进落实等具体工作。并建立周例会、月考核、季讲评、半年小结、全年总结制度。大冶镇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组名单如下:
政委:郑振武
指 挥 长:王志斌
常务副指挥长:韩迎旭
副指挥长:刘忠涛刘永斌吴慧峰李月锋李东阳
成员:刘银绪王少辉侯红斌董晓辉赵晓昌
吴泰和刘志战王永寿杨殿有申西峰
冯新超耿宏伟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韩迎旭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推进现有内部资源整合。对我镇磨具企业、耐材企业、新材料企业进行细分,对内整合资源,从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企业采取对外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进行联合经营,扩大产能,形成规模效应;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融资创新等途径迅速做大做强,促进内部资源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以促进专业化生产为导向,利用华润电力和小麦蛋白的优势,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明确责任,有侧重地选择在发展重点方面开展定点、定向招商;落实人员责任,紧盯在建项目进度,紧盯项目招商、紧盯项目落地,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四)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制定出台支持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战略合作等给予重点扶持。
(五)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企业服务,认真落实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进行跟踪服务,及时排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优质高效服务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市领导陈延荣、李晓春、明亮、李树海、谭红杰、周茂琦、谭启汉、张玉策、经伟宪、魏文通、陈兴国、涂虹、何长洋、鄢永都、李茂群、蒋兴权、欧文宇、杨白华、曹华、任小娟及巴中军分区司令员李友贵、巴中军分区政委补鹤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魏战海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委室负责人,中央、省驻巴单位、民主党派、各县(区)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