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
东营市统计局
(2011年1月26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全面落实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改善民生三项战略任务,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初步测算并经省统计局审核反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59.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2.20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60.36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73.9:22.5调整为3.7:72.6:23.7,服务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1、农业形势总体较为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71.25亿元,下降0.7%;林业总产值1.49亿元,增长3.1%;牧业总产值46.81亿元,增长10.6%;渔业总产值37.30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78亿元,增长7.1%。粮食产量小幅下降,但仍为粮食生产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份。粮食播种面积181.47万亩,增长2.2%;粮食总产量79.36万吨,下降1.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9.37万亩,增长5.0%;夏粮总产量32.94万吨,增长0.3%;秋粮播种面积102.10万亩,增长0.1%;秋粮总产量46.41万吨,下降2.2%。棉花总产量11.81万吨(皮棉),下降13.6%。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15.92万头、23.03万头、195.79万只和6317.69万只,分别增长11.2%、11.3%、0.3%和22.2%。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3.7万吨,增长8.0%。高效渔业持续看好。水产品总产量45.31万吨,增长7.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4.12万吨,增长3.5%;淡水产品产量11.18万吨,增长19%。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2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地方实现工业总产值5246.91亿元,增长27.6%。完成工业增加值1735.37亿元,增长14.2%,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1012.18亿元,增长23.1%。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8%。
工业经营效益大幅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地方5098.95亿元,增长40.7%;利润722.07亿元,增长49.7%,其中地方424.00亿元,增长45.0%;利税1160.07亿元,增长55.6%,其中地方595.78亿元,增长4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高于同期销售、产值增幅。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58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5.4%,比年初提高3.2个百分点。机电类、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增长稳定。全市机电产品出口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9亿美元,分别增长95.2%和294.3%,高出全市出口增幅38.1个和237.2个百分点,分别占全市出口额的25.4%和14.2%。
3、投资总量适度扩张。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146.12亿元,增长2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5.57亿元,增长59.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53.92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9.49亿元,增长25.4%。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商品房施工面积909.2万平方米,增长30.7%;房屋竣工面积193.5万平方米,减少30.3%;房屋销
售面积373.6万平方米,增长13.6%;商品房销售额137.90亿元,增长42.6%。
4、消费品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在内需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幅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快于乡村。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06.30亿元,增长19.2%,占整个消费品市场的比重为80.1%,其中城区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07.94亿元,增长19.5%。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76.06亿元,增长16.7%。从分行业看,批发业42.12亿元,增长15.1%;零售业304.70亿元,增长19.1%;住宿业3.77亿元,增长25.0%;餐饮业31.78亿元,增长18.1%。
5、财政收支增长较快。实现财政总收入3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增长29.7%。全市国地两税收入311.23亿元,增长30.7%。其中,国税227.82亿元,增长32.5%;地税83.41亿元,增长26.1%。全市财政支出142.07亿元,增长35.0%。其中,文化体育支出1.59亿元,增长5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26亿元,增长40.5%;环境保护支出3.59亿元,增长61.8%。
6、金融信贷平稳运行。截至12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67.10亿元,比年初增加266.12亿元,增长20.5%;各项贷款余额1148.11亿元,比年初增加248.75亿元,增长27.7%。居民储蓄存款小幅增长。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03.06亿元,较年初增加62.84亿元。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762.99亿元,较年初增加165.93亿元,增长27.8%;中长期贷款余额364.82亿元,较年初增加91.91亿元,增长33.7%。
7、对外贸易增势良好。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79.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0%,增幅列全省第1位。其中,出口27.58亿美元,增长57.1%,增幅列全省第2位;进口52.02亿美元,增长135.9%,增幅列全省第1位。按贸易方式划分,加工贸易出口17.76亿美元,增长61.5%,一般贸易出口8.48亿美元,增长58.6%;其他贸易出口1.34亿美元,增长10.9%。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合同外资3.20亿美元,增长187.2%。实际利用外资2.11亿美元,增长27.6%。
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全市经济发展继续向好,各项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6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19696元,增长12.5%;经营净收入1946元,增长23.6%;转移性收入4893元,增长8.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744元,增长8.4%。其中,食品类支出4183元,增长2.4%;居住类支出1510元,增长24.9%;交通和通讯类支出2731元,增长12.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427元,增长15.0%。其中,工资性收入2638元,增长17.5%;家庭经营收入5179元,增长13.8%;财产性收入363元,增长18.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4985元,增长9.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1215元,增长1.7%;食品类支出1734元,增长8.8%;居住类支出1082元,增长6.5%。
9、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在粮、菜、肉、蛋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市市场物价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全年CPI累计上涨2.3%。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同比价格分别上涨7.3%、4.9%、1.9%、1.6%。食品价格强势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动力,拉动CPI上涨2.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贡献率高达95.7%;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升0.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的不断攀升助推CPI上扬;衣着类影响CPI下降0.7个百分点,成为缓解CPI快速上升的主要力量。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累计上涨33.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5.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9.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同比上涨16.1%。
第二篇:解读东营市的县区经济发展
解读东营市的县区经济发展
山东统计信息网2004-06-1
4经济实力全面趋于加强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的一座新兴石油港口城市,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各项战略措施要求,适时适度调整发展思路,全市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总体位次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
一、经济实力比较
从GDP总量看,今年一季度,广饶县22.27亿元,利津县8.8亿元,东营区8.09亿元,垦利县7.18亿元,河口区2.93亿元,广饶县经济总量相当于其他4个县区之和的82.5%,被列入全省30强县。从产业构成看,除利津产业结构为二、一、三格局外,其它县区均呈二、三、一格局。一是农业比重差距大,最高的利津为27.0%,垦利和广饶分别为17.1%和16.7%,东营区、河口区为13.7%和11.8%;二是非农产业增加值差距大,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广饶最大,今年一季度,广饶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2.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0亿元,分别相当于其他4个县区之和的91.1%、74.9%。从财政收入看,今年1-5月份,东营区16998万元,广饶县12450万元、垦利县8136万元,河口区7627万元,利津县3236万元,可支配财力东营区、广饶县旗鼓相当。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广饶县投入较大,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190279万元,其它县区分别为:垦利县111721万元、东营区98576万元、利津县84877万元、河口区66623万元。从消费情况看,1-5月份五个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东营区161339万元、广饶县71945万元、利津县36505万元、河口区31162万元、垦利县20624万元,东营区是其他4个县区之和的1.01倍。
二、县区发展各具特色
从土地面积看,垦利、河口面积基本相当,分别为2204.07平方公里、2138.79平方公里。利津、东营区、广饶面积基本相当,分别为1286.91平方公里、1155.62平方公里、1137.87平方公里。从人口分布看,东营区包括市直和油田为58.59万人,广饶县为47.67万人,利津、垦利、河口分别为29.1万人、21.24万人、20.21万人。从经济增长率看,今年一季度,东营区增长28.7%,广饶县增长26.7%,河口区增长24.0%,利津县增长22.2%,垦利县增长21.6%。经济增长普遍高于上年同期,工业均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从财政收入增速看,今年1-5月份,东营区增长26.91%,广饶县增长26.6%,河口区增长26.27%,垦利县增长19.23%,利津县增长7.08%。除利津外,其他县区基本与经济增长协调。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广饶县投入较大,但基数高,增速最慢,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5%;河口区投入最少,但基数小,增速最快,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7%;其它县区分别为:垦利县增长94.7%、利津县增长90.8%、东营区增长74.9%。从零售额增速看,1-5月份五个县区分别增长:东营区18.2%、广饶县15.8%、河口区14.1%、利津县13.6%、垦利县13.6%,城市市场比农村市场更加繁荣活跃。
三、县区总体发展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全省139个县市区中,我市县域经济实力分析如下。
从总量规模看。土地面积,垦利县居第3位、河口区居第6位、利津县第55位、东营区第65位、广饶县第66位。人口,广饶县居第94位,其它县区都在倒数几位。经济总量—GDP,广饶县居第45位,东营区、利津、垦利、河口分别位于第112、117、118、122位。地方财政收入,东营区居第40位,广饶县第53位,河口、垦利、利津分别为105、107、130位。
从人均水平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营区、广饶县、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分别居第34、38、39、40、62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分别居第11、16、19、29、3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广饶县、东营区、垦利县、利津县、河口区分别居第50、56、65、68、69位。
从经济增长看。2003年经济增长率东营区在全省排第1位,垦利县、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分别排第5、8、12、94位,大部分县区高出全省县区平均增长水平,且名次比较靠前。
从经济结构看。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垦利县、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东营区二产所占比重分别为63.7%、58.2%、53.2%、47.1%、44.9%,分别居全省第8、21、41、84、99位。随着我市招商引资的深入和园区载体功能的增强,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各县区二产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篇:关于东营市垦利县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营市垦利县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摘要:全面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研究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搞好家乡建设的必要前提。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我的家乡东营市垦利县。东营市位于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内控黄河、外濒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垦利县山川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物产丰富,古院文化内蕴丰厚。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县城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日渐突出,形式也日渐严峻,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找出矛盾,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发展状况经济、政治、文化研究问题
实践目的:通过对家乡、企业、社区的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风俗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矛盾、作出判断,形成结论。
实践内容:8.1号我跟随村里的社员在村里进行社会实践。首先了解了一下经济的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在农村的主要表现就是 “三农” 问题。“三农”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民贫穷,主要是农民的创业能力低,就业渠道窄,非农收入少;农业不发达,主要是产业循环能力低,一、二、三产业脱节,工业和农业分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农村落后,主要是农村发展能力低,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当然,这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及二、三产业和城镇而言的。“三农”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决非是今天才出现的。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站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积极、主动地谋划解决“三农”问题。关于农民问题。农民穷只是表现,说到底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或者说是国民待遇问题,是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问题。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等原因,在很长一个时期对市民和农民实行双重标准。而眼前农民最突出的问题是收入低。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关于农业问题。农业是特殊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既受土地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又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受自然约束,是由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决定的,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
账较多,农业投入不足,抗灾防灾的能力有限,结果一遇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就大幅度减产减收。受市场约束,是因为农业产业循环能力差,产加销分割,一、二、三产业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市场开发能力有限,大部分处在卖“原字号”产品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结果一旦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出现产品卖难和谷贱伤农的问题。关于农村问题。目前,农村相对落后,发展能力较低。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最终还是会有一个农村问题。未来的新农村(尽管是不断变化的)是什么样子?有关部门做过小康村的标准模式,叫小康示范村。但这种示范村花钱太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不是真正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的农村,除了庄园就是乡村别墅。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新农村,是按城市低标准的样子建设的。不管怎样说,有两条是肯定的,一是新农村一定要与城市相连接,尤其是与小城镇相连接;二是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有一种新的模式。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差距过大,失学儿童较多,妇幼保健差,有病没钱看、因病致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农”问题当然远不只这些。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低。影响农民收入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不充分。从农民本身来讲,主观原因是素质不高。但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大量的外部原因,重点是研究如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差距,也有工作中的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打破,“三农”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其次就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主要表现的就是政治腐败及政策不适应问题。山区的发展主要是开发新的产业,旅游业应成为我们这个地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对此,潜山县政府所制定的几项措施明确地发挥了其作用。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规范发展;三要坚定不移地狠抓关键环节推进发展;四要坚持以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发展。
发展是垦利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懈探索,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发展的观念进一步确立,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发展的成效也有目共睹。正是因为有了发展,“民生工程”才有保障,“实事工程”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实践证明,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让全县57万人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中央指出,要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这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将更大,要求也更严。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切实把中央政策与加快潜山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支持老少边穷地区优惠政策、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及“两个比照”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激励性政策用足用活。特别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规范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科学发展、规范发展不是不要发展、停止发展,而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强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政策学习,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创新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冒险并不是铤而走险,不冒险就有落后的危险。要放宽视野,敢闯敢试,尤其是对沿海发达地区及我省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作法,要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以创新思路突破发展瓶颈。要重心下移。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可能引发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可能影响稳定发展的障碍清除在实施之前,着力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借此推进园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大投入、构建平台、项目跟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加大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园区经济、城市建设、旅游经济、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年初,县委、县政府已召开了招商引资大会和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全年的目标任务已经下达。从上半年完成情况来看,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少数乡镇、少数部门工作严重滞后。在这里重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必须确保完成;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要务见成效;要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亿元投资促进工程”的牵动效应,已签约入区的项目要尽快落地见效;全县有效储备项目不少于300个的既定目标,也要如期实现。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各自目标任务致力于抓主抓重,致力于克难攻坚。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实现工作的大跃升,发展的大提速。发展靠什么?靠等,等不来;靠吹,吹不来!发展,靠的是求真务实的真功夫,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成效。发展的成效既表现在指标的完成上,表现在综合考核的位次上,更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效、GDP总量的增长、农业的增效、规模工业的增量、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增长上。一届任期内,有没有培植几个规模以上企业,有没有打造一组特色产业集群,有没有建好一条甚至几条聚集人气商气的城镇经济带,这是硬任务,也是真成效。实现乡镇财政三年翻番计划,完成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和园区倍增计划,同样是真功夫,也是真成效。各地各部门要着眼于这些硬任务、真实效,看看到底落实得怎样?完成得怎样?要认真摸清底数,找出差距、找准对策,狠抓落实。最近,韩先聪书
记在市委九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力争全市四年内建成3个年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2—3个年地区生产总值超80亿元、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经济强县的目标。市委对潜山的要求是建成年地区生产总值超80亿元、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经济强县。全县广大干部要以此为新的目标,进一步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加快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提升我县的发展水平,为立足县域“第一方阵”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问题,值得一提的就是垦利的文化特色。丰厚的古皖文化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正以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垦利文化的发展问题,总的来说,是顺着人们的理想目标发展的,那些称誉,那些荣耀,都让潜山成为我们的骄傲。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化当中,有些已经被人慢慢忘记,有些已经没有存在的潜力了。还有就是,家乡的文化古迹正在一点一点的遭受破坏,有些古迹已经被摧毁了。针对文化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政策监督,让每个人心中都树立起保护文化的意识。
家乡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总的来说,还得靠家乡的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实践结果: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制定阶段目标,又要注重分步实施。第一步,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即农民收入问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第二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遏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这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第三步,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目标。针对文化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政策监督,让每个人心中都树立起保护文化的意识。
实践体会:
第四篇:东营市清欠格式
格式书十
东营市建设领域已结清欠款
或无拖欠行为证明(建筑业企业)申请表
东营市清欠办公室:
根据《关于贯彻国办发„2003‟94号文件进一步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29号)等有关清欠文件规定,我单位对近三年承建施工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了清查,到目前为止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建项目也严格按照“月支付,季结算”制度执行,特申请办理“东营市建设领域已结清欠款或无拖欠行为证明”,用于办理 工程的 手续,并对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请予以批准。
法定代表人:(签章)申请单位:(公章)
申请日期: 二O一 年 月 日
注:
1、各县区建筑业企业须提供企业当地县区清欠机构意见。
2、市外建筑业企业须提供企业当地市级清欠机构的意见。近三年在东营市各县区有施工工程项目的,须提供工程项目所在地县区清欠机构意见
第五篇:东营市人民医院简介2013
东营市人民医院简介
东营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89年3月,1992年5月1日正式开诊。开诊之初,拥有在职职工144人,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开放床位64张,固定资产300万元。经过20年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2011年7月5日,东营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合作共建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医院),并确定将医院建设成三级甲等医院、打造成黄河三洲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及危重症诊疗中心的奋斗目标,掀开了医院改革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医院包括总院、市立儿童医院和老年乐园三部分,建筑面积15万 m2,固定资产5亿元,编制床位935张,实际开放床位1332张,年门诊量70万人次,住院病人3.7万余人次,手术1万余台次。现有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20人,中级职称4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90余人。拥有64排128层VCT、3.0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等先进设备。2012年,医院启动建设9.5万m2的急诊内科病房综合楼,到2015年医院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3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达到2000张,预计年门诊量100万人次,住院病人5万人次。
目前,骨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急诊科、皮肤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专科,病理科、心内科、肿瘤科为东营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成立了血管外科、生殖医学科等一批新兴科室,推出了全市首个“疑难病多学科综合门诊”。成立了市立儿童医院、市立骨科医院、市立肿瘤医院、市立脑科医院四个院中院,已有174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主编,参编医学专著100余部,获国家专利360项,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医院是全国肿瘤病理远程会诊及网络质控试点单位、滨州医学院非隶属附属医院、山东省新疆
医学人才培训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诚信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