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人生》三悟———高扬
《人生》三悟
高扬
第一次知道路遥,是通过同学的一本《平凡的世界》;而第一次接触路遥的思想,却是通过他的《人生》。
记得柳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是一段没有华丽辞藻的语段,却说出了一段你我都不能回避的哲理人生。而这也正是路遥通过《人生》所要表达的。
而我读《人生》,理由可能有点功利色彩了。我听说马云读过《人生》,读完他就发愤图强了,而我是一直很崇拜马云的。于是,我也读了。读完了,果然有了发愤图强的冲动。可我也惊讶的发现,我竟然也有了一点感悟,于是就写了下来。
一悟生活
读《人生》,悟生活,看加林。
加林,高家村仅有的几个上过高中的人,虽然没能考上大学,但却丝毫没降低他在村里人心目中知识分子应有的高大形象。做了村小学民办教师的他,避免了走他父亲农民路。然而随着大队书记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他还是走了他父亲的路。后来,他的叔父从新疆的部队转业到地方,成了地区专署的劳动局局长,而他也被推向了县委通讯组干事的职位。再后来,面对身为局长女儿的高中同学黄亚萍的“真情表白”,他没能按捺住良心的背叛,抛弃了曾陪他度过人生低谷的巧珍,选择了能给她带来远大前程的黄亚萍。而最终,随着亚萍前男友张克南母亲的一封检举信,他又回到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加林,就这样,在经过生活给他开的一个玩笑后,又回到了原点。这也许就是生活,它能让你飘着飘着上了天,也能让你落着落着坠了地。
其实有时候,生活也许会处处荆棘,但如果我们能有一颗坚定的心,荆棘也能变成鲜花。生活就像是一场大雾,它会迷失你前进的方向,但是不要轻易说放弃,也不要惊慌。你要做的只是歇歇疲惫的身体,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时时保持正确的方向,继续朝着大雾深处走去。
有人说,加林时不幸的,最后不仅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巧珍。
但是我要说,加林是幸运的。因为在经历了这样的不幸之后,他才知道了自己原来一直追逐的只不过是一座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而他也就像一颗平凡的石子,把自己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投入到生活的大湖中,除了激起了几圈淡淡的涟漪之外,其他一切都没有改变。
人只有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这也正是生活一直要求我们做的。
加林在经历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失败后,才知道“好好生活”这四个字的分量。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向前走,直到有一天,生活的荆棘阻挡了我们慌乱、盲目而又疾速的脚步,我们才猛然间意识到自己走乱了,走错了,走快了。于是又回到了出发时的那个地方。
所以,请放慢我们慌乱、盲目而又疾速的脚步,时时思考自己走的是不是正确。如果不正确,立即改正过来;如果正确,继续走下去。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更多沿途的风景,少走很多弯路。
二悟爱情
读《人生》,悟爱情,看巧珍。
巧珍,高家村“首富”刘立本的二女儿,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也有着善良的内心。她一直喜欢着有文化但家徒四壁的加林。是爱情,让她偷偷地跟踪去城里卖馍的加林;也是爱情,让她偷来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吃的蛋糕给满手是水泡的加林;还是爱情,让她风尘仆仆地坐着拖拉机去县城给家林送她辛苦半年挣来的钱;最后,还是爱情,让她默默地离开了抛弃她的家林;再后来,又是爱情,让她阻止了母亲和大姐对加林的报复。
爱情是什么,我说不上来。但我却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巧珍对加林的爱情。那是一种无私的爱、执著的爱、不离不弃的爱、纯朴的爱„„
巧珍也许是不幸的,因为她始终没能嫁给她深爱着的加林;但她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最后嫁给了深爱着她的马拴。这也许是这个善良纯朴的农村姑娘最好的归宿吧。
对巧珍来说,也许她不知道主动二字怎么写,但她却知道爱一个人就要主动说出来;她也不知道什么叫无私的爱,但她却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给了加林;她更不知道什么叫爱情,但她却把对加林爱情融进了血液。
巧珍没上过学,她没有局长女儿黄亚萍的摩登,也没有高中毕业生黄亚萍的高谈阔论,更没有县广播站播音员黄亚萍的侃侃而谈,她只是一个纯朴的农村姑娘。但当加林选择了黄亚萍时,她没有抱怨,只是默默地把原因归咎于自己没上过学,归咎于自己是一个农民,归咎于„„
对巧珍来说,爱一个人就是让他幸福,仅此而已。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奢望的。
“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是充满泪水,是因为我爱你爱的深沉”。艾青的这句换也许正为巧珍而说的吧。
三悟人生
读《人生》,悟人生,看德顺老人。
如果说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秘密,那么德顺老人也不例外。
德顺老人,村里的老光棍。年轻时为刘国璋干活,经常去口外驮皮货、驮盐。因此,他便在无定河畔的一个歇脚店里,和店主的女儿---灵转相好了。以后,每当他到那里时,灵转都算的准准的。后来,灵转的父亲强行把她嫁给了一个天津的商人。从那以后,德顺老人就也没再见过他的心上人---灵转。
而这可能也就是德顺老人一辈子是光棍的原因了。而这也许正是他真正人生的起点吧。
在加林抛弃了巧珍之后,他去劝过加林。在那时,他就知道,加林和那个“洋女人”---黄亚萍走不长。的确,后来也正是这样的。他能知道加林的未来,并不是因为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仅是因为他了解加林,更重要的是他有颗饱经人生沧桑的心。
他对待村里的小孩,就像对待自己家的小孩一样,给他们分果子。他还给年幼时的加林塞过很多次钱。为集体干活,他从不偷懒。为村里做事,他从不推搡„„
也就是这个七十多岁的满身补丁的光棍老人,为别人,为爱人做着自己能做的,也做着自己不能做的。他也许不知道什么是人生哲理,但他却有着哲理人生。
如果每本小说中都有一个智者,那么德顺老人就是《人生》中的智者。
多为别人做一点自己能做的,守住心灵的那份良知,而这也正是我们日以继夜、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人生。
读《人生》,悟生活,看加林。
读《人生》,悟爱情,看巧珍。
读《人生》,悟人生,看德顺老人。
生活,爱情,人生,这三个既有交集又有并集的抽象元素,也可能正是加林,巧珍,德顺老人这三个《人生》中人物各自生命的子集吧。
第二篇:读书报告书目推荐
期末论文推荐书目
从推荐文献中选择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精读,写一份读书报告,具体要求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推荐文献1、2、3、4、5、6、7、8、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邓小平文选》第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江泽民:“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工作”,《江泽民文选》社1991年。出版社1991年。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民出版社1994年。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江泽民:“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14、习近平:《之江新语》
15、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6、《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17、《青年们,读点马克思吧》
18、《软实力:权利,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19、《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20、《地球的法则-21世纪地球宣言》
21、《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
22、《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23、《激荡三十年》
第三篇:读书报告书名
读书报告书名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斌胡裕树(1989)《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张斌(2005)《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7)《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庆株编(1999)《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吴竞存等(1982)《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国学》读书报告会稿
《论国学》读书报告会稿
20104316 张娱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却逐步发现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的缺失,于是很多人开始进行“精神寻根”,寻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国学热”。“国学”,是在我国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应时而生的一个时代名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在刘梦溪先生的书中,对国学、中国百年文化传统以及国学大师们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了详尽而精辟的阐释。
下面我将就我组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概念进行简要说明。
一、浅谈两个概念:包容性,信仰
包容性:包容性在文化上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刘梦溪先生称之为“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我在想:为什么世界上从古至今有如此多的宗教战争,然而中国的广袤国土上却从未发生过,为什么佛教传入中国后能被潜移默化地独创性的儒化为禅宗而广为流传,为什么清末西学传入中国爆发了激烈的文化冲突,其结果却是“中国文化打了败仗”(西方已经建构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国还没从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力转过身来,双方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可能有对异质文化的正常吸收)?刘梦溪先生说:对异质文化的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也不会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原因之一吧。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包容性。从战国末年开始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原文明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再至元清两代作为少数民族一统中国,这些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上的碰撞与交流最终都归于了中华文明的统一和融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具有这样一种对于异质文化强大的吸收力和融合力,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了唯一一支完整贯穿世界文明史的古老文明,而其他一些古文明,因为不具备广博的包容性,最终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信仰:“信仰”这一概念在我的意识中一直都很抽象和模糊,可能直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晰明了,因此,我以下的阐述算是抛砖引玉,发表一下拙见。
(信即可信,可相信、可依赖;仰即仰望、崇拜、敬畏之意。)在书中,刘先生提到“在文化传统中,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它就像是凝固剂一样,统一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使其凝固为传统。但刘先生也谈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问题,是崇拜成分大于宗教意义上的信仰的,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的伦理纲常就是这样一种传统。
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百度上说“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我在这儿要说明的一点是信仰并不等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代表没有信仰,比如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其实,当信任变得极端化也就形成了信仰,它引导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规范着做人的底线。因而,当信仰完全缺失的时候,那将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浩劫,1966到1976的那十年文革,谁又能说不是因为信仰真空化和对毛主席盲目的个人崇拜而引发的呢?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时期,却频频出现商业领袖学历造假、2岁女童被车碾18路人无人问津等等令人匪夷所思之事。中国人的信仰到底在哪里?我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我们学到了什么? 读完《论国学》这本书,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是陈寅恪、王国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国学大师们贯中西、通古今的广博学识?我想:在这方面,后人恐怕已经再难以望其项背了。而对于我们,除了要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理应有的国学常识体系和常识以外,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实际具体的问题是: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中国人需要信什么?如果真的有一天,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你面前,你是否也会犹豫?也怕被诬陷?小悦悦的事情发生以后,网上出现了北大副校长“撑腰体”,说北大学生下次看到老人摔倒,尽管去帮忙,如果被诬陷,由北大法律系出律师为你辩护,如果要赔偿也由北大来出。我当时觉得“哎,挺好哈!我要是北大学生,一定毫无顾忌地上去搀扶老人”,可是转念间想想,难道中国人的道德已经沦丧到了要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维系的程度了吗?这不免更让人心寒。
第五篇:学易经悟人生
学《易经》悟人生
摘要:《易经》是一部讲述天地万物本源规律的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规律。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把一切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更幸福。《易经》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要作出不同的调整,要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即使遭遇不利,也要能屈能伸,相信否极终究泰来。以柔克刚是生存之道,低调做人是处事准则,只有厚德方能载物。
关键字:感悟 太极 乾坤
人们现在探讨的《易经》通常指《周易》,是周文王对伏羲《易经》的解读。《易经》被认为是群经之首(五经将其放在首位)、群经之始(诸子百家发源于此),是一部讲述天地万物本源规律的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规律。“人”字两条腿,一撇一捺,左为阳,右为阴,人自一降生起就被纳入到《易经》所阐述的运动体系中。《易经》的本质是科学而非玄学,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把一切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更幸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因此,人不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生活,要随时与大自然进行互动,遵守大自然的法则。这也体现了《易经》观天道以立人道的原理。如何“观天道以立人道”,《易经》则是通过象征“变化”的符号—— 阴阳来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和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都是太极,有阴有阳,亦阴亦阳,而不是一阴一阳,阴阳分不开;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而卦又有何用,事实上每一卦都有一个卦名和卦辞,一个卦有六个爻,有不同的爻辞,把握了相关的基本原则,可以趋吉避凶,在人生迷茫的时候,为自己领航。
通过对《易经》的粗浅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一些事物的看法有了重新的认识、定位,于此做简略的阐述。
感悟一:
做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易经》有一种说法原本叫变经,不能常变:有变就有常。变的只是现象,背后一定有不变的规律。人们常说“世事变化无常”,非也,世事变化有些是可以预见的,例如家是不会变的,世界是不会变的,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纵使人事全非但江山依旧。我们不要纠结于那些变化莫测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本身不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做人要讲究原则,要外圆内方,以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乱了方寸。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忙的焦头烂额、苦不堪言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放慢脚步,仔细的归纳总结一下,找出事物的必然规律、处事的基本原则,为自己的判断扫清障碍,使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感悟二: 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要作出不同的调整,要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即使遭遇不利,也要能屈能伸,相信否极终究泰来。
“干卦”把人生分成了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是:
初九:(二十岁以前)潜龙勿用。尚未成熟,稍安毋躁,慢慢修炼,做好准备。
九二:(三十岁以前)见龙在田。有人赏识,这是得君行道的大好机会,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九三:(四十岁以前)惕龙,无咎。表现的时候,要非常谨慎,白天勤奋努力,夜晚还要戒惧反省,虽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九四:(五十岁以前)或跃在渊。或鲤鱼跳龙门,或如落深渊。
九五:(六十岁以前)飞龙在天。这是人生中最神气的阶段,称作九五之尊。
上九:(六十岁以后)亢龙有悔。升腾到极限的龙,太神气、霸道会有灾祸。
易经假设一个阶段为20岁,个人认为这六个阶段是不能用具体的时间来衡量的,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境遇等主客观因素大相径庭,所以成就每一个人生阶段所花费的时间不同,而且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之间是包含的关系。但,这六个阶段的划分符合人成长、发展的规律。干卦的卦辞很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并应用于自身,时刻警醒自己。
从年龄上讲,已经到了现龙期,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好自己?通过易经的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对自己的要求,表现得要有大人的风范,不能小里小气,要胸怀宽广,表现的有阴有阳。若引起人家嫉妒,自己要检讨,不完全是别人的错。其次,对上司的表现,要想办法得到“大人”的赏识。不同领导有不同的喜好,手下人的表现,不管事情本身是对是错,重要的是要符合领导的“胃口”。最后,进德修业。此时,不能懈怠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应致力于增进学业、培养品德。一要闲邪存其诚,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二要修辞立其诚,小心言辞。
感悟三:
以柔克刚是生存之道,低调做人是处事准则,只有厚德方能载物。
坤卦象征“地下有地”,地具有创造与发展万物的功能。坤道,即保持柔顺,如果似天那样的刚健而争先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应该随干道而行则无错。天为主道,地为从道。
大自然万物的正常发展,既有赖于阳刚之气的主导作用,又不可缺少阴柔之气的辅助作用。即使是一个人的身体机能,也必须在阴阳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健康地运转。中国传统医学的施治原理,追求阴阳表里的平衡与气血脉络的畅通,也是在极大程度上汲取了《周易》乾坤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既要看其才能,又要看其胸怀。在有基本才能的条件下,往往是心胸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只有器量弘深的人最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宽容人,有利于招揽四方精英贤明之士共图大业;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化敌为友,变阻力为动力,促进事业顺利发展,蒸蒸日上。
做人,要低调,沉着稳健,谦虚谨慎。真正做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的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充满无限活力与生机。《易经》的“象数”可以用于占卦。《易经》启示我们人生的正途,要培养能力、增强能力、启发智慧。
人生是要对自己负责的。我们不管谈任何人生哲学,儒家、道家,以及它们的根源《易经》,都是一样的。你还是要自己负责,也不要幻想有很多奇怪的力量来支持你。“天助自助者”,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所有的万物都来帮助你。
参考文献:
1、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蒙.【老子的帮助】.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3、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重庆出版集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