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8: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

第一篇: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

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

骆肇阳 建筑102班

这是一部极其纯粹的自然记录片,社会纪录片,生命纪录片。

我对着这一个个画面时,没有任何反感,没有任何紧张,没有任何疲惫,没有任何喧闹。似乎只剩我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极度迷茫,却又极度痴迷,渴望去一探究竟。随着自然的气息,天人合一。

在看这部宛如梦呓的90多分钟的纪录片里,我不能说我喜欢上这部片子,我只能说,我在崇拜,敬畏,与陶醉。

我们似乎看惯了城市的生活节拍,忙累的只剩下对生活的幻想,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一种渴望,思考与探究。在Barakaz它的神奇世界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其画面的切换连接却环环相扣,自然而和谐。无对白的形式更加凸显了其配乐的美妙与震撼人心,一部最有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纪录片,一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饕餮盛宴。Baraka中的场景,是任何一个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

整部片子没有一句解说,没有一句对白,甚至连片名(斯里兰卡语)我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直译;有的是变幻的光影,是凝止的图像,是流淌的旋律,却足以给与人心灵的震撼。

与现代社会的急躁虚伪相对,Baraka给我们展示宗教的静穆和信徒的虔诚;与现代人的空虚无聊相对,Baraka给我们展示宗教的充实和信徒的满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许只有宗教信徒和原始部落才能克服或避免现代化的种种弊病。

除了风景之外,导演还利用电脑程控技术,拍摄了大量延时镜头,以反映曼哈顿和东京街头的繁忙场景。让人类显得如此的急躁,急躁中透露着忙碌。

BRAKA要传达给观者的信息是什么?人类的进化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文明的失落现代文明的堕落?抑或是两种文明的冲撞?宗教问题?种族问题?社会阶级问题?人类的起源于归属?都对。又似乎都不确切。所有的这些只是一部分。那么全部的这些,是什么?天,地,最终为人。

回归正题,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寻求的希望,无非是人类个人主见罢了。活下去的希望,生存下去的希望,为了所谓的既定目标的希望。这些我们看似正常的请求,却无非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比如你一出生,被父母寄予着聪明,博学等可以生存的本领;而这种功利性质的祈愿,无疑影响着整个社会,你也必须为了所谓的生存本领:学习好,会工作,会喜欢他人…..等等,久而久之, 人类所谓的进取心都在这样的社会里变得俗不可耐。但,越俗,也越

现实。

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令人悲哀的,人在自我意识世界里无限膨胀:自我构建的社会与自我镣铐的生活方式令人早已忽视了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潜意识里对自然的敬畏也愈加渺茫。原始的社会之中,对于时代的见解, 由崇拜敬畏,变为平淡与冷漠。处于形式,处于遵循,处于既定意识,然后背叛了自然,向对待孩子一样哄着她,又欺骗着他。

这样的世界观是令人恐惧的,没有安全感。就如同人类现行的城市规划,愈来愈干练,愈来愈效率,愈来愈快,愈来愈没有了个性。带来的结果是,人口密度扩张,人均生活幸福指数下降,人类的压力愈来愈大…..最终的问题是:

人类怎样持久的生存下去?

如何寻找希望?

BRAKA一系列的镜头,不妨是给与我们的一系列暗示,一系列生命和谐,随后又不和谐,人作为破坏和谐的始作俑者,却一如既往的享受自然给予我们的原谅。我一直认为,画面里的小黄鸡,其实就是对人类的比喻与最大讽刺。人迟早也会被吃掉,被社会养大,被社会吃掉。作为建筑学这个专业的的学习者,有时候有点痛心,我们在服务人类,用各种教条手法努力让人安逸与舒适,却因为是服务业,不得不妥协,不能彻彻底底的制作出令人去思考的建筑作品,能做到即为万幸。想以建筑作为人类的梦想中的一部分,可惜太遥远。

寻找希望,不妨学会敬畏。春去秋来,草木枯荣,日月星辰,潮起潮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些景象如要你去阅读,去观察,去欣赏,放下姿态,放下生存意识,我们便会慢慢读懂我们需要什么。而且,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任务,只有所有人实现它时,人类的希望,也就顺水推舟了。

日本街头的盲眼行脚僧一手持钵,一手持杖探路,口诵经文,步步为营;周围是都市的灯红酒绿,匆匆来去的红男绿女即使注意到这个僧人最多只是瞥一眼:相同的空间里是截然不同的时间。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手拉手率性而歌时,东京地铁的人潮汹涌澎湃而互不相干;泡在雪山温泉中的猴子在静听天籁中眯上眼睛时,亿万城里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我们看到富丽堂皇的清真寺,看到披发读经的瘦老人,看到五体投地的朝圣者,看到恒河的一水多用——祈祷、洗牙、饮用、沐浴、甚至水葬 ……这便是敬畏存在的证据。我们需要他们,由他们,才会存在希望。

第二篇: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5篇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一

拉齐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牧民护边员。

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他的父亲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拉齐尼·巴依克退伍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也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巡逻向导。几十年来,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见证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克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克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60多年来,诚信和责任一直激励着拉齐尼一家默默无闻巡逻在祖国的千里边防线上。他们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家却坚持不要一分钱的补偿。

拉齐尼·巴依克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二

拉齐尼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牧民。2004年8月,拉齐尼开始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赞为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拉齐尼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山沟里放牧。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担任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已经在这里做了16年的护边员。

1957年,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巴依卡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拉齐尼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边防线上。

60多年来,拉齐尼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在拉齐尼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说:“没有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巡逻路上,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和父亲一样,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有一次,拉齐尼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巡逻第一天,队伍遭到暴风雪,受阻的巡逻队只好在离铁干里克村不远的一块山谷地露宿。看到官兵冻得直打哆嗦,拉齐尼就用父亲教过的方法用牦牛身体来取暖。他把15头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壁”,官兵仅靠着牦牛身子,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让官兵们顺利度过了风雪夜。

第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村,但由于山体滑坡,只好停了下来,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没有了。“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拉齐尼说。

说完拉齐尼就起身探路。突然,从山上滑落下来的一块石片砸在了拉齐尼额头,鲜血直流,官兵们几次劝他返回,但他简单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这是任务。”强忍疼痛,历经两个小时,拉齐尼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官兵们顺利通过。

每次巡逻都是太阳出来出发,太阳落山就在山里搭起帐篷将就一晚,有时还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往返一次需要近10天时间。

有一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和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边境线巡逻时,突然间天气骤变,突降大雪。行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不慎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危急时刻,拉齐尼高喊:“大家都不要动!”然后自己迅速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救了出来。体力透支的拉齐尼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在16年的巡逻路上,拉齐尼和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不光是我,我们周围的牧民都把边防连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拉齐尼掰着手指说,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这不是亲人又是什么呢,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说着,他用力地拍了拍胸口。“看,我们的安居房漂亮吧?”拉齐尼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讲起这几年护边员身边的变化:牧民们放牧有补助、种地有补贴,每年还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孩子上学的学费全免;边防修好了巡逻路,建起了执勤房,还给护边员配发了摩托车、对讲机、望远镜。“以前步行巡逻需要好几天,现在骑摩托车只要5个小时,而且再也不用风餐露宿。”拉齐尼笑着说。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很想念从前和边防连的兄弟们顶风冒雪巡逻的日子,一起吃过的苦,才是最想回忆的甜。”说话间,拉齐尼的电话响起,是儿子拉蒂尔打来的。他边接电话边说:“拉蒂尔说长大了也要像我一样做一名护边员。我告诉他好好上学,将来要成为一名解放军,守卫祖国,保护人民。”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一名孩子陷入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循声赶去,脚踏冰面去拉孩子。冰面突然坍塌,自己不慎跌入水中。他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力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参与救援。孩童成功获救,但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拉齐尼·巴依卡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一家三代守边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被当地牧民称赞为“帕米尔雄鹰”。他生前常说:“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三

2019年大年三十,面对着帕米尔高原上的漫天风雪,参加完升旗仪式的拉齐尼·巴依卡怀里揣上馕、挎上包,和边防军人一道向大山深处走去。今年春节他又行进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护边路上。

今年40岁的拉齐尼·巴依卡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一名护边员。那里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山区海拔高,终年积雪,环境非常恶劣。在大山深处分布着很多通往边境的山口,这些山口就是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要去边关建立哨所,由于山路崎岖复杂,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成为当地第一位义务向导员,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20世纪70年代开始,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继续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护边员,一干就是30多年。

从2005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始,拉齐尼·巴依卡便把护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再也没有离开过雪山。他说:“我们是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的边疆。”

过去近70年里,爷爷、父亲和他一家三代护边员的巡逻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

护边员们每次巡逻靠骑牦牛或徒步行进,拉齐尼·巴依卡和其他护边员出门时都穿着厚棉衣。他说,山里面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季常常“一日过四季”,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大晴天,如果天气好的话,巡逻一次需要一个星期,遇上差天气,则最起码半个月以上。

“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多年来,爷爷和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拉齐尼·巴依卡心里。

2018年,作为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有了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拉齐尼·巴依卡去了很多农牧区走访。他说:“我们那里农牧民已全部住进安居富民房,每个村都有了幼儿园,孩子们能享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谈到护边员的生活变化,拉齐尼·巴依卡说,10多年前护边补贴一个月只有150元,现在每月2600元。有的牧民老乡家里面有2个护边员,家里有了这个稳定收入也实现了脱贫。此外,现在县里所有护边员都享受到了国家惠民补贴、草场补贴、社保医保等,人们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

一年下来,拉齐尼·巴依卡认为家乡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以前这里有一些采矿场,灰尘特别大,很多牧场也被破坏了。现在根据县委的要求,矿场全都停产了,原来的采矿区都种上了牧草。”

另外,2018年他还参加了在北京、四川、陕西等省市举办的观摩活动,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学习。拉齐尼·巴依卡说,这让他进一步认识到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互相介绍各自的民俗文化传统,我还向大家表演了塔吉克族舞蹈,演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拉齐尼·巴依卡说,现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都充满信心,“但我们要居安思危,护边工作一天都不能放松,我们每天坚持巡逻,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四

“来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中午13时56分许,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刚做完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冰面突然断裂,孩子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一脚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不慎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帮助他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十多分钟过去,孩童成功获救,但托举起他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上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冰凉的湖水呀,你怎能如此无情!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经得到他帮助的乡亲们,以及他所在培训班的老师同学,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们熟悉的那个忠诚正直、谦逊善良的拉齐尼·巴依卡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守边护边事业和挚爱的亲人。

“前两天,我们还一起上街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他说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到北京再穿。”舍友买买提·居马红着眼圈哽咽地说。

祖孙三代忠诚守护祖国边境

拉齐尼·巴依卡工作的地方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南部。这里有一条我国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的边境线,全长888.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

从1957年起,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拜克就自荐成为了部队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后来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从他手中接过了这根“巡边棒”。

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时,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由于地势险要,巡逻不能乘车,只能借助牦牛。2004年,从部队退伍的他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成为了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巡逻在这条边防线上。

2004年8月,拉齐尼·巴依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满腔挚爱,守卫着帕米尔高原这片净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誓死捍卫着国家尊严和每一寸国土。拉齐尼·巴依卡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早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赞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帕米尔雄鹰”,一路走好

拉齐尼·巴依卡曾多次荣获国家和自治区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2020年10月他又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同年11月,他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2日,应邀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5周年大庆的拉齐尼·巴依卡在乌鲁木齐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他的一头白牦牛。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这头白牦牛对于拉齐尼而言,是他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2014年,它在跟随拉齐尼护边途中,不慎受伤而亡,这成了拉齐尼多年的隐痛。

“刚到乌鲁木齐的那天晚上,在宾馆里,我又梦见我的白牦牛,6年了,我经常梦见它……”

如今

边境线上还会有骑着牦牛巡边的队员

但再也不会出现拉齐尼·巴依卡的身影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

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这铿锵的铮铮誓言

回荡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

“帕米尔雄鹰”将永远飞翔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感悟五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88.5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山沟里放牧。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巴依卡,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担任民兵护边员,为国戍边。至今,拉齐尼·巴依卡已经在这里做了15年的护边员。

1957年,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拉齐尼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千里边防线上。

60多年来,拉齐尼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在拉齐尼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在会议驻地的电梯上巧遇拉齐尼·巴依卡代表,他用流利的普通话问道:“你肯定知道红其拉甫边防连吧?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我们祖孙三代跟边防连官兵一起巡边几十年了,我的普通话就是他们一字一句教会的。”

下了电梯,记者和拉齐尼来到一楼大厅的解放军报电子阅览屏前,一起翻看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报道和照片。说起与边防连官兵的故事,拉齐尼笑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从前和官兵一起骑着牦牛巡逻,每天太阳出来就走、太阳落山就在山里搭起帐篷将就一晚,有时还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往返一次要近10天时间。

2011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和官兵们在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突然间天气骤变、突降大雪,积雪的厚度将牦牛都埋没了。

行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不慎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在危急时刻,拉齐尼高喊:“大家都不要动!”然后自己迅速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体力透支的拉齐尼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在这10多年的巡逻路上,他和边防官兵结下深厚情谊。“不光是我,我们周围的牧民都把边防连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拉齐尼掰着手指说,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兄弟,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这不是亲人又是什么呢?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说着,他用力地拍了拍心的位置。

“看,我们的安居房漂亮吧?”拉齐尼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讲起这几年护边员身边的变化:牧民们放牧有补助、种地有补贴,每年还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孩子上学的学费全免;边防修好了巡逻路,建起了执勤房,还给护边员们配发了摩托车、对讲机、望远镜,以前步行巡逻需要好几天,现在骑摩托车只要5个小时,而且再也不用风餐露宿。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很想念从前和边防连的兄弟们顶风冒雪巡逻的日子,一起吃过的苦,才是最想回忆的甜。”说话间,拉齐尼的电话响起,是儿子拉蒂尔打来的。他边接电话边说:“拉蒂尔说长大了也要像我一样做一名护边员。我告诉他要好好上学,说好普通话,将来成为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保护人民。”

粗糙的双手、紫红的面庞、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这位质朴的护边员用坚守书写忠诚,以丹心照耀边疆,在祖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足迹!

第三篇:《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

墨西哥大地留下的泪痕

——读《佩德罗·巴拉莫》有感

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62班黄媛媛

以这个标题来写《佩德罗·巴拉莫》,在我看来是最贴切的。这部作品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讲述这个故事却与我们一般熟悉的 “从前有一个人,他在哪里做了什么??”这样的单线条流程不同。他采用了两股叙事走向齐头并进的方法。第一条线索叙述胡安·普雷西亚多和多罗苔阿在坟墓里的对话,第二条线索叙述佩德罗· 巴拉莫的生平。

这两条线索交叉融合的。连接第一条线索的章节是由胡安和多罗苔阿在坟墓里的一段对话构成的。有的事件由两位对话者叙述,有的事件由仿佛“刻在墙壁上似的”的幽灵的私语重复。这些对话表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阶段:不久的过去(从胡安来到科马拉直到他在幽灵的嗡嗡声中窒息而死)和遥远的过去(由爱杜薇海斯、达米亚娜和幽灵的私语回忆的过去)。第一条线索叙述的事件持续了三天。胡安·普雷西亚多在母亲去世后的一个清晨,来到科马拉寻找其父佩德罗·巴拉莫,而后者其实已经死去多年了。胡安听从赶驴人阿文迪奥的建议,去了爱杜薇海斯·地亚达的旅馆,在那里度过了头一夜。第二天他是同达米亚娜·西斯内罗斯在一起度过的,后者给他谈了笼罩全村的幽灵的私语,当天傍晚,他来到了乱伦兄妹多尼斯的家里,和他们待了一天。第三天,胡安决定回自己的村子,但天色已晚,女人说服他天亮再走。当天晚上,胡安在幽灵的嗡嗡声中窒息而死。多罗苔阿和多尼斯埋葬了他。下葬时,多罗苔阿也死了,葬在胡安的上方位置。不久,他俩开始谈话,达米亚娜、多罗苔阿和爱杜薇海斯谈起了更加久远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由第二条线索串起来。第二条线索叙述佩德罗·巴拉莫的生平:他与青梅竹马的女友苏珊娜·圣胡安一起度过的童年时代; 他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一跃成为乡里大地主,最后被其私生子阿文迪奥砍死的经过。

这种在读者看来并非刻意而为之的线索融合实在绝妙,让故事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同时,通过片段化的夸张叙述,让我应接不暇,但是细细品味,会发现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会让自己萌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作者出于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通过科马拉村的兴衰变迁,反映墨西哥农村在庄园主制度下的现实世界:出身卑微的佩德罗·巴拉莫,依靠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成为蛮横霸道的庄园主,他在“科马拉村”的土地上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以致科马拉村成为荒村。最后佩德罗·巴拉莫在家破人亡之后,也孤独地走向死亡。

艺术都是反映生活的,或许我们无法眼见墨西哥的那段历史,但是可以通过胡安的文字看到1910年墨西哥大革命的不彻底性及其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贯穿整个作品的基调都是朦胧、灰色和神秘之感。可以洞悉科马拉就是墨西哥甚至整个拉丁美洲农村愚昧、暴力、贫穷、落后。透过墨西哥大地留下的泪,了解这篇神圣的土地。

第四篇:卡梅拉故事的读后感

妈妈开始给陶陶讲《不一样的卡梅拉》,虽然里面的故事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陶陶已经能从中悟出一些歪道理了:我还小,还不能下蛋,等我长大了就可以下蛋了,下好多好多的蛋!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卡梅拉故事的读后感,读后感《卡梅拉故事的读后感》。

第五篇:自我介绍巴拉巴拉

各位面试官好,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简单的自我介绍。

首先是家庭,我生长在一个很和睦而家庭,父亲是一位公务员,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还有一个妹妹现在在读大学。父母对我们姐妹两寄予很高的希望,从小对我们的管教也比较严格,不仅要求我们在学习上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更注重对我们品性的培养。由于我是长女,父母也常常强调我要有责任心,要保护妹妹。在父母悉心教导下,成长为现在的我,我很感谢他们。

其次是我的朋友,在朋友圈子里我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在很多人一起的时候,我不会口若悬河讲自己最近发生的事,也不会绘声绘色描述一件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朋友中我属于比较沉默的一个,但是我会很耐心记住每个人发表的讲说,在单独聊天的时候,他们会很惊讶于我对他们的关注。朋友们有了不顺心的事也比较愿意找我聊天,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我很乐意当他们的“垃圾桶”,但是我这个“垃圾桶”不仅有收集垃圾的作用,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给他们积极的思想。

最后则是我的学校,由于莫种原因,我选择了一个离家较远的地方读大学,在校期间,让我自豪的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这次远行让我了解到自己很好的适应能力,面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我会很好的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会担任公寓管理干部,在协助老师做好公寓管理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事。在寝室一直担任寝室长,与寝室成员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习上相互督促,一起营造很好的寝室氛围,曾连续两年分别获得校级“文明寝室”和“十佳文明寝室”。另一件则是独在异乡,学会了独立生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处理,没有父母朋友在身边,很多事我必须学会自己面对、自己解决,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

谢谢各位。

下载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静态的希望——巴拉卡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心得感想那天傍晚,官兵采访结束,我去了拉齐尼的家。因为三代护边,当地政府专门为他们家建了一个荣誉室。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人及其一家三代70年守卫边疆的英勇、爱国壮举,传遍......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近日,我认真收看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的新闻。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人及其一家三代70年守卫边疆的英......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月3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拉齐尼·巴依卡,男,中共党员,塔吉克族,1979年出生......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近日,我认真收看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的新闻。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人及其一家三代70年守卫边疆的英......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

    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人及其一家三代70年守卫边疆的英勇、爱国壮举,传遍......

    巴金秋读后感

    巴金秋读后感巴金小说《秋》读后感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秋》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读罢之后,一股革命的激流不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赋予我们青年人的......

    《阿笨猫之外星小贩巴拉把》读后感

    《阿笨猫之外星小贩巴拉巴》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今天是阿笨猫的大好日子,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店开张了,招牌上写着:阿笨猫杂货中心。忽然,有一个小型飞碟停在了店门口,从里面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