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

时间:2019-05-12 08:1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

第一篇: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

“炼狱”——洗礼

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

每一堂形势政策教育课都是对我们精神思想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十分沉重意味深长的话题,在四个主题中尤为引起我的深刻思考。我把这个主题,与最近参加的五当代报告中赵荣光教授所演讲的主题结合起来,浅谈我的一些感悟。

中国的应试教育近年来遭到的批评不绝于耳,我觉得,功利教育把成绩捧上了秒杀一切的神坛,这是只认分数不认人的功利教育的硬伤。大学,应为集大成者。可是现在大学往往没有给中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失。

所以说,形势政策教育课,不得不说是一次精神洗礼的绝好机会。

我把这种洗礼,称作炼狱。为什么是炼狱?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宁的社会,时时会有各种“门”刺伤我们的眼球。面对多重诱惑,多重苦难,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姿态,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观念约束自己,摒弃那些看似新鲜,实质肮脏的诱惑?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行动,去强化我们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说最近发生的北大强奸门事件吧。我看到了很多人面对北大这起强奸门事件的时候,把矛头指向了北大校方,怒斥这是北大在搞高校特权。学习好跟强不强奸什么关系?在学校当干部,同学关系融洽有威望跟会不会强奸有什么关系?官再大有文强大么?没查出前不照样是警界英雄,同事关系融洽威望高么?

只有正常的体制才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正常的教育才能教出正常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正常了,每个人才会把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业成绩剥离开来。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学识的教育,更应该是人文素养的教育。而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下的教育体系下渐渐的淡化甚至缺失,当一起起不堪入目的XX门闯入我们的视线,当人们忘记了传统,忘记了美德,习惯了放纵,习惯了无耻,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个沉重的概念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①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

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

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

此外,多年来,中学,大学课程中,包括这次的形式政策教育,老师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也许并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志,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无疑是一场炼狱。我们,要在洗礼中重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炼狱,也许并不是

佛教的磨难。但是诱惑重重,叛逆成风的社会,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以道德明志,真正做到用中国传统文化衡量自己,得以强化人文素质。

在“炼狱”的洗礼中重生吧!

金融0903

黎芝盈

参考资料: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45067.htm?fr=ala0_1_1

第二篇: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

“炼狱”——洗礼

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

每一堂形势政策教育课都是对我们精神思想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十分沉重意味深长的话题,在四个主题中尤为引起我的深刻思考。我把这个主题,与最近参加的五当代报告中赵荣光教授所演讲的主题结合起来,浅谈我的一些感悟。

中国的应试教育近年来遭到的批评不绝于耳,我觉得,功利教育把成绩捧上了秒杀一切的神坛,这是只认分数不认人的功利教育的硬伤。大学,应为集大成者。可是现在大学往往没有给中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失。

所以说,形势政策教育课,不得不说是一次精神洗礼的绝好机会。

我把这种洗礼,称作炼狱。为什么是炼狱?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宁的社会,时时会有各种“门”刺伤我们的眼球。面对多重诱惑,多重苦难,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姿态,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观念约束自己,摒弃那些看似新鲜,实质肮脏的诱惑?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行动,去强化我们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说最近发生的北大强奸门事件吧。我看到了很多人面对北大这起强奸门事件的时候,把矛头指向了北大校方,怒斥这是北大在搞高校特权。学习好跟强不强奸什么关系?在学校当干部,同学关系融洽有威望跟会不会强奸有什么关系?官再大有文强大么?没查出前不照样是警界英雄,同事关系融洽威望高么?

只有正常的体制才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正常的教育才能教出正常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正常了,每个人才会把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业成绩剥离开来。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学识的教育,更应该是人文素养的教育。而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下的教育体系下渐渐的淡化甚至缺失,当一起起不堪入目的XX门闯入我们的视线,当人们忘记了传统,忘记了美德,习惯了放纵,习惯了无耻,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个沉重的概念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①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

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

此外,多年来,中学,大学课程中,包括这次的形式政策教育,老师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也许并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志,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无疑是一场炼狱。我们,要在洗礼中重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炼狱,也许并不是佛教的磨难。但是诱惑重重,叛逆成风的社会,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以道德明志,真正做到用中国传统文化衡量自己,得以强化人文素质。

在“炼狱”的洗礼中重生吧!

金融0903

黎芝盈

参考资料: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45067.htm?fr=ala0_1_1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传承就是弘扬。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

1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2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

3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同传统,扬弃传统,在转化中重建传统。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国文化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庄严的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积累较好的文化底蕴,更能让我们为弘扬中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作出自己的努力。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

二是以道修身,以释修心,以儒治世,关键是灵活应用。

三是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

四是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当代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

年青一代的素质,影响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中关键又是观念性文化素质,即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文观及相关的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建设者。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教育的任务必须包括精心组织全面的文化教育。

文化成果的传递,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少了它,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将只会是一句空话。

历史的启迪:

中国人文精神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一批批文人志士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熏陶下、或爱人及人、或脱俗洁身、或积极入世、或忧国忧民、或大义凛然、或杀身成仁,为后人树起了一块块古代人文精神的纪念碑。人文精神代代传承,民族灵魂生生不息,现实的选择: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人文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支柱。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己不复存在;一国家,如果不抓紧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灭亡在即。现实令人警醒:调查发现,高校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西方落后文化渗透,封建落后文化残渣泛起、社会庸俗文化侵袭乃至反动文化毒害,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教育的空白,腐蚀我们青年人的观念和灵魂,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江泽民曾经在十五大报告中早就提出、在人民大学反复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它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激发创新灵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陶冶情操,抵硕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能力;总之,它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今天,高校学生中的“现代病”的病症是精神的,因此,治疗这一病症也只能调剂人类全部精神资源的药方,最重要的是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药方。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的古代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治疗“现代病”。这也是唯一的疗方。因为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其秘方就在于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就在于这种文化所铸造的民族精神。这一药方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人类在能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因此,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年青一代是社会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复兴系于他们身上。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病根,我们应主要研究与讲述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民贵己”的民本思想;“天下合一”的和合思想等等。二是注重人格和人生价值、道德和伦理的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老我老及人之老、幼我幼及人之幼”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价值;“杀身成仁”的凛然气节;“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见得思义”、“舍生取义”、“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等等。这些内容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必修的内容,同样,也应是今天大学生的必修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指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和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转

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过程,是引导人们求善、求真、求美的精神教育过程。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文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它一方面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知识、情感、思想的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即教育者有意识地渗透、提醒或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实施教育。在目前大学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代文学包含着历代文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具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思想、艺术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民族精神淡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科技高速发展、商品大潮不断更新人们视野的今天,一些大学生民族意识淡化。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没兴趣,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目前的大学校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极其崇尚洋节日,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的认同与参与程度远远胜过中国的节日。

2、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文化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为之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行动迟迟无,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日子。

3、心理素质欠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人生理想;其次要有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对社会和他人有理性的认识;第三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第四要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要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地发展。而当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如思想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因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极端自傲或自卑。这些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结果,实在令人担忧.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人群,其所处的大学是人文精神以及大部分优秀文化的创造源和传播源,这就从客观上创造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条件。而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准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在知识的天堂里,这就决定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使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切实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健全人格,从确切的意义

上讲,就是要做一个“四有”新人。

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学校教育一直缺乏有效的改善,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教育仍然把教育当成一种手段,把大学生当成实施这种手段的对象。然而著名的学者康德先生在说到人文精神时,却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先生的话明显的告诉我们对于素质培养,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也就是广大的大学生,从人文素质培养到“人”,必须是直接的,有效的。另外,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完善,人文素质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不也是象牙塔中一代人困顿的体现?对于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而言,当祖国的文字,祖国的语言在他们眼中已经渐渐陌生,仿佛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时.我们不禁会想,我们缺失的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就是,在我们最宝贵的几年大学时光里,我们缺失了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什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日后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这里不难看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集中表现出的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人文素质的需要,呼唤着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着、行动着,改变自己和社会、完善自身和完善社会。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的完善等等方面。但不管怎么样,人文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塑造和提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通过良好的沟通使大学生努力拓展、拓宽自己的人际圈、生活圈,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等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急速全球化,信息高度网络化,物质文明建设逐渐完善的时代,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文化结构的转型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窘迫局面。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整一代人深深的陷入了价值困惑和价值迷失的境地中,然而大学生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又直接的面对着经济结构转型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经历了艰苦的高三岁月后,他们上了大学,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度日。空虚,无聊充斥在他们身边。而他们又毫无选择的要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人为什么要活着?上大学为了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人生的信仰是什么?这一些问题,他们从书本中都找不到答案,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鲜血淋淋的竞争机制,又以生动的例子向他们展示了大众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在文化生态建设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碰撞的缝隙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无疑对处于求知阶段,努力完善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也就更容易对现有的传统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否定,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转型,已经无意识的把我们整个文化生态带进了后喻文化阶段,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在这一阶段,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年轻一代代表着未来。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已经越来越少的受到父辈的影响,家庭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承当这一种责任,或者是力不从心了。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和价值缺失,我国的高等院校无疑承当起了积极引导的责任。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应用,对文化的再创造,对不同文化的选择,无疑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那么怎么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品位呢?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时,应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视野,努力学习外国优秀的文化,同时也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了解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使大学生在坚持民族文化,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化观念的同时,做到辨证吸收外国文化,补充和完善中国的文化体系,真真正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学里越来越多地涌现“传统文盲”的现象, 而今就读大学,学校对理科重视有加,而文科却成为了“附件”。社会上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一味强调“技术专家治国”、“工程效率优先”等理念。所以,“重实用、轻精神”的观念在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伴随其的是人文素质在学生的眼中开始慢慢地退隐和衰微。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素质不会为他们带来分数和奖学金,而人文课程也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文盲”表现一 :缺乏文化常识

“文盲”表现二:依赖电脑成惯性提笔忘字不会写

“文盲”表现三:无视传统礼仪没有规矩不懂礼貌

第四篇: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外来文化以更加迅猛的态势涌进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我们民族很多的先进文化与礼仪修养都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消失,代之的是西化的思维。这种现象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贫乏、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尤其巨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追忆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当前大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以其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睿智慧识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温家宝总理把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

2、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不仅要学进去,而且要化出来;不仅要学,而且要做。其二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在一些方面,西方文化、科技和管理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三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使其深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四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个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拓进取。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有了这种精神,屈原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面对小人的诬陷,不畏奸恶,以身殉国。“虽九死而尤未悔”的顽强意志,有了这种意志,越王勾践,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等。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所谓“厚德载物”,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把中庸的“中和”观念,扩大充为高尚人格,扩

展为天地万物的秩序结构及人类社会理想,进而光大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虽然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1、如何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其一阅读经典。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其二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等。

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

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可塑性强,具备了提升人文素质的有利条件。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打造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根和发展之本,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发扬天人合一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发扬爱国主义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等等。所以,我们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努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中来。譬如自觉、自信地学习、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惟有如此,具有万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能进一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仰慕,而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刻不容缓。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然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只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人文素质,因此,在此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以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高等教育

既然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当然首先得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继承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可能在一个空白的地方,真空的地方去发展什么。既然讲继承,就要有发扬,发展,将传统文化看成现代化问题。讲到文化,我们再来谈素质。素质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影响通过自我努力实践而形成的综合的、内在的和稳定的个性特点,是自然、社会和心理的辩证统一,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相互协调的系统整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世纪之交的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国家要实行人文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办学思想上片面强调培养专业人才,强调对人才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教育,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我们的人文素质薄弱,而忽视它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教育达到更高层次水平,使中国人才素质迈上更高的台阶,在新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我国正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争取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21世纪各国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至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文明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西方文化对我国国民精神,特别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味追求西方意识形态而不加分析必将导致我国民族团结的弱化和民族自信心的失落。

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莘莘学子走出国门求学成为必然,国外有相对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发达,硬件设施完善,学成回国的青年大多是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但遗憾的是,不少留学生长期滞留国外,我们不能说他们贪恋外国优越的生活环境,但可以总结出来的是,我国的教育是由缺陷的,而究其原因,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到大学教育都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肤浅的,甚至可以说是空白。所以,我增强我国国家软实力,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改革,而这不仅仅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更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在当代社会,大学教育对青年一代的不管是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其说我们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不如说其缺少厚实的文化底蕴,通俗的说,心中装的货不多,又怎么能要求他又多么高的能力和素质呢?

高等学校里的人文素质必须也因贯穿在学科专业教育之中而不能游离与其之外。我们辨别一个学科的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单纯的专业培养,关键看它在教育之中是否传递了文化。下面来看一个调查: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能正确回答“中国秦朝到清朝各朝代名著”者仅过半数。那些连中国四大发明都不知道的大学生真的令人咋舌。半数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等的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什么?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试想,一个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对国家的文化都如此无知的人,怎么能够让他热爱这个国家?而即使他所从小到大背诵的热气祖国热爱人民,也只是空洞的文字不夹杂任何的感情。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无法撑起我们国家的脊梁,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名大学生可以真正算得上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呢?至此,我国

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过于“功利”,现代人被物化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但精神境界降低了。因此,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人文学科知识教育,进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意识教育;进行以历史、传统文化、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等为基本内容的文史学科教育,增强大学生历史责任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使学生树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进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的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以规范日常行为手段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中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都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启迪和熏陶。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

因此,在世纪之初,我们更需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制度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真正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新世纪大学生,才能真正算得上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肩负社会主义的希望,托起中国社会的脊梁,为中国的和平复兴而努力。

下载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政策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衡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人说:“21世纪要让社会发展,让人们生存下去,应该回顾2500年前的孔子儒家文化。”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当今雷厉风行的的社会,传统的中......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素质

    大学生就业素质 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群体的急剧增大,大学生中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就业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凸显,社会上......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心得体会 09国贸2班黄太锋09353209这是本学年两次上 老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第一次写心得体会。 老师讲课很有激情,学生听课很有热情。 我是个健忘的人,并......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5篇)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精选5篇)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2008-01-04 10:34:56) 转载 标签: 校园 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

    浅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浅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关怀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关怀 一、填空题 1、孔子重视。 2、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和天人合一。 3、荀子人文思想有等。 4、重视礼仪道德教育。 5、朱熹重视道德教育。 6、墨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