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4月18日至22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委考察组一道,带领全区14处镇街道党委书记、4个民营经济大户,到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我省临沂市兰山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路域经济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亲眼目睹了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更切身感悟到了他们的成功之举、真谛经验和实干精神。参加考察的同志十分重视和珍惜这次机会,都踊跃提问,挖掘真经,并结合全区开展的“深化对区情镇情认识、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作思路”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全体同志在思想上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空前增强。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地基本情况
南京市江宁区共辖1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76万人口,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现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科学园和华商科技园三个园区,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属国家级园区。宜兴市辖28个镇,107.8万人口,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环保科技工业园),6个市级工业园。苏州工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开发项目,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总面积 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临沂市兰山区辖3个街道、8个镇,85万人口,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近几年,四地经济发展快,综合势力强,特别是江宁区和宜兴市,在全国百强中名列前茅。总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势头猛。所到各地特别是苏南各地经济运行质量高,工业所占比重大,外向度高,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都是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猛、后劲足。江宁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46%和60%,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特别是财政收入实现连年高速增长。1998年该区财政收入为4.6亿元,到2001年达到1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35亿元。苏州工业园近几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45%以上的增幅,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是建园之初的83倍。
二是园区建设层次高。所到各地都在高水平开发园区,靠园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自费创办,由2.3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始,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一期2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二期70平方公里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 了“九通一平”,成为南京市建设规模最大、社区配套设施最完善、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目前总规划面积计划扩展到317平方公里,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8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占江宁区财政总收入的50%。苏州工业园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超过7亿元,形成“九通一平”高标准基础设施,已完成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宜兴市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8个镇已有17个建有工业园,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是招商引资效果好。各地都十分重视招商引资,靠外力发展自己。在招商项目上,注重项目质量,注重投入产出率,吸引“大、高、外”项目。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来自美、德、英、法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到位外资10亿多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85个,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中已有16家进区。这些项目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如园内科瑞达电子投资1000万美元,年提供税收2000多万元,占地仅为40亩。苏州工业园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074个,合同利用外资1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5家在此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35个,首期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超过10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在宜兴投资的世界知名公司有20余家。
四是政策机制活。所到各地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上级扶持的力度较大。如:江宁区既保留了县级的管理权限,又享受市对区的优惠政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有专门的项目审批委员会,全权负责项目的审批和报批。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享受国家和江苏省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已率先建成“无费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苏州工业园拥有外资项目自行审批特权、灵活高效的外事管理权和快速的物流通关政策等,管委会所辖4个镇级工业园,同样享受苏州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地还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激励机制。江宁区把招商任务分到各个单位,直接对“一把手”进行考核和奖惩,去年全区奖励资金达1000多万元,全部奖到个人。
五是环境氛围优。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所到之处人人不忘抓经济,人人都懂经济,谈起当
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来自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二篇: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4月18日至22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委考察组一道,带领全区14处镇街道党委书记、4个民营经济大户,到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我省临沂市兰山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路域经济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亲眼目睹了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更切身感悟到了他们的成功之举、真谛经验和实干精神。参加考察的同志十分重视和珍惜这次机会,都踊跃提问,挖掘真经,并结合全区开展的“深化对区情镇情认识、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作思路”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全体同志在思想上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空前增强。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地基本情况
南京市江宁区共辖1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76万人口,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现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科学园和华商科技园三个园区,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属国家级园区。宜兴市辖28个镇,107.8万人口,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环保科技工业园),6个市级工业园。苏州工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开发项目,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总面积 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临沂市兰山区辖3个街道、8个镇,85万人口,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近几年,四地经济发展快,综合势力强,特别是江宁区和宜兴市,在全国百强中名列前茅。总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势头猛。所到各地特别是苏南各地经济运行质量高,工业所占比重大,外向度高,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都是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猛、后劲足。江宁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46%和60%,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特别是财政收入实现连年高速增长。1998年该区财政收入为4.6亿元,到2001年达到1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35亿元。苏州工业园近几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45%以上的增幅,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是建园之初的83倍。
二是园区建设层次高。所到各地都在高水平开发园区,靠园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自费创办,由2.3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始,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一期2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二期70平方公里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 了“九通一平”,成为南京市建设规模最大、社区配套设施最完善、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目前总规划面积计划扩展到317平方公里,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8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占江宁区财政总收入的50%。苏州工业园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超过7亿元,形成“九通一平”高标准基础设施,已完成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宜兴市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8个镇已有17个建有工业园,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是招商引资效果好。各地都十分重视招商引资,靠外力发展自己。在招商项目上,注重项目质量,注重投入产出率,吸引“大、高、外”项目。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来自美、德、英、法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到位外资10亿多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85个,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中已有16家进区。这些项目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如园内科瑞达电子投资1000万美元,年提供税收2000多万元,占地仅为40亩。苏州工业园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074个,合同利用外资1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5家在此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35个,首期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超过10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在宜兴投资的世界知名公司有20余家。
四是政策机制活。所到各地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上级扶持的力度较大。如:江宁区既保留了县级的管理权限,又享受市对区的优惠政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有专门的项目审批委员会,全权负责项目的审批和报批。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享受国家和江苏省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已率先建成“无费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苏州工业园拥有外资项目自行审批特权、灵活高效的外事管理权和快速的物流通关政策等,管委会所辖4个镇级工业园,同样享受苏州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地还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激励机制。江宁区把招商任务分到各个单位,直接对“一把手”进行考核和奖惩,去年全区奖励资金达1000多万元,全部奖到个人。
五是环境氛围优。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所到之处人人不忘抓经济,人人都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在江宁接待考察的是位分管武装工作的区级领导,但对经济工作如数家珍。这种经济发展的氛围体现在每个层面和各个岗位上。各地都建有项目服务大厅,大部分项目审批在厅内都能完成。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有21个政府职能部门进驻,为每一位投资创业者提供自投资咨询到工商登记、项目基建、生产经营等全程式服务。苏州工业园管委投资审批事项只保留8项,一站式服务机构全权代表管委会审批,手续办理快捷方便,从项目立项到开工不超过25天。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几地的迅猛崛起,除得益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外,根本的是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关键是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地方有很多前瞻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所到苏南各地经济之所以实现快速发展,核心的是他们的思想实现了真解放、观念实现了真更新。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苏州工业园一开始就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开发区的目标,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的园区发展模式,并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项目上,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江宁区早在1994年各级就成立了招商公司,对干部“重激励、强约束”,鼓励大家走出机关招商,并进行奖励;在土地征用上,他们表现出超常胆识与开拓精神,敢于把全区的城建用土集中起来统一调整搞园区建设,指标不够花钱去买;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又居安思危,对全国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在新的起点实现了新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提出把江阴作为赶超对象,“奋战五年,进入苏南第一方阵”的目标,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今年江宁区在经济连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快的发展,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亿元,同比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8亿元,增幅高达95.5%。
(二)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确定长远发展思路。几地都把发展的方向定位在发挥优势、建设园区、发展工业上,并从一开始就着眼长远发展,注重高标准规划。江宁区近几年依托南京市,按照“高科技花园城市、江苏最大的知识创新基地”的功能定位,实施新城区战略,重视城市、谋划城市、经营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开始就高标准规划,先后聘请国内外50多位专家参与论证,历时三个月,对论证报告六易其稿,一次规划,整体成型。他们不搞纯工业化开发,而是把园区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商贸、居住、娱乐设施。正是因为江宁拥有国际水准的开发区,拥有无与伦比的优良投资环境,拥有一流生态型、花园式的人居环境,国际大公司才纷纷看好江宁,以往想也不敢想的上十亿、上百亿美元的项目都能洽谈引进。宜兴市和苏州工业园,把自己纳入长江三角经济圈,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宜兴提出“把园区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园,并将园区作为乡镇工作的考核重点,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运作,滚动开发,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江宁开发区是在县财政无力拨款而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无法申请贴息贷款的情况下上马的,为此,开发区以战略家的胆魄,面向市场,自闯生路,相继漂亮地挥出四大手笔:一是资金运作上,在江苏省的开发区中率先实行股份制,从县属企事业单位中募股,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由金融部门代为发行房地产债券2000万元,拉开了全面建设的序幕。二是土地运作上,严格按照规划要求,通过实施房地产、商贸设施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园区滚动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增值效应。与初期相比,开发区的地价升值三倍多,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资产运作上,1998年开始对7个分公司通过出售、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办法进行全面改制,盘活了存量资产,减轻了开发总公司的债务负担,增强了开发实力。四是在资本运作上,目前正在通过开发总公司部分改制、同时吸纳社会上有实力的法人参股的办法,组建股份公司,运作上市。宜兴的工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也都是采取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开发园区的,这样就既能解决投入问题,又规避了风险。
(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艰苦创业,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善于认识机遇、抢抓机遇,必须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江宁人称“机遇就是一杯水,水就是要素,你倒的多,我就倒的少;领先一步,就步步领先,落后一步,处处被动”。他们在苏南大规模吸引台资的时候,扬长补短,依托南京科教人文优势和业已形成的环境基础,抢抓国际资本、高科技研发中心转移的“第二次机遇”,研究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办法,与上海争抢项目,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独特优势和集聚效应。他们把加快发展的压力化作群策群力、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开放开发的新优势。江宁、苏州、宜兴等地在园区开发起步初期,都经历过土地征用难、拆迁难、群众上访等问题,但他们视困难为机遇,认定目标,永不言弃,江宁开发区当初自费开发起步,靠的是2980万元集资募股组建开发区,到1996年,开发到3平方公里的规模,一度负债3.5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自谋出路,跑、挤、借,一步步闯过了难关,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在一片荒郊开辟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一个奇迹。宜兴市远东集团经历过4次改制,每次改制都在巨大压力下发生了飞跃,从一个仅有28人、180万元资产的小企业,建成现在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销售收入17亿元、全国知名的电缆集团。
三、几点启示
参加考察的同志一致认识到,与江宁等地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人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政策环境和实干精神上的差距。江宁等地善于运用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发展经济,其思维境界、知识结构、工作思路、办事效率、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出开放、超前、文明、精干的综合品位。通过考察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曾多次到先进地区学习,实际早已看到并不断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几年过来与先进地区差距却越来越大,根本的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真正解放,没有完全体现在行动上,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必须再次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层层找问题、见行动。苏南之行告诉我们,前几年东港只是低水平、低总量上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超常规、跨越式”。当前,全市和全区的发展势头良好,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为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现实说明,我们的思想解放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思想解放落实得不够,很多时候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思想真解放和干大事创大业上,在解决思想上要实现“七破七立”。破除自我满足、墨守陈规、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突破、大胆思进的观念;破除被动应付、懒惰思想,树立勇于拼搏、主动出击求发展的观念;破除狭隘封闭的区位观,树立主动接受青岛等地辐射、借势借力大发展的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服从服务经济发展、全区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破除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树立市区一体和靠发展解决问题、赢得支持的观念;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求实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振兴东港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人人想经济、议经济、抓经济的浓厚氛围。
第二,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科学明晰的大思路,才有跨越式的大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期和新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审视大势、分析优势,充实完善发展思路和方向目标,实现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我市已被省政府列入半岛城市群和沿海黄金旅游线进行重点扶持,全市港口经济圈正在形成,随着高科园北扩和开发区西扩,我们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纵观周边地区,北邻的胶南市在青岛的辐射下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南部岚山办事处正在建设日照工业区,已有多个大工业项目落地;东部日照开发区也进入了快车道;五莲和莒县也都有大的思路和动作。可以说,当前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就要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和财源建设这一主线,主动接受青岛的辐射,围绕港口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工业、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举力开发高科技工业园,在服务城市中用好优势,发展壮大自己,力争 “财政收入两年解困,三年翻番,五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和力量,形成加快东港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集约化和市场化的路子,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从江宁看,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是开发区,开发区是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江宁的开放型经济之所以保持强劲势头,取得重大突破,也正是突出抓了开发区和城市载体建设,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不仅江宁,整个江苏,包括五莲县高泽镇,他们都以生动有力的实践说明,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工业的载体、招商的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非抓不可。当前,我们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区里要重点抓好高科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有条件的镇街道也要研究论证建设自己的工业园区,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增强财政造血功能。和江宁开发区相比,东港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也曾搞过园区开发,但最后都没成功,原因就是开发模式落后。因此,兴办园区要树立正确的开发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起点规划。要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园区进行高起点定位规划,做到一次规划,整体成型,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克服长官意志和一切随意性。二是在发展观念上搞突破。园区必须是“特区”,必须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打破惯例,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作出大胆探索。三是在市场化运作上搞突破。学习借鉴江宁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以及宜兴乡镇工业园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在经营重点上搞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土地是目前我区最大的资产,经营园区首先要经营好园区的土地,千方百计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这是解决当前无钱办园区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土地经营不仅要控制好土地,更要注重单位土地利用效果和长远投入产出率。要大胆引进外资进入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
第四,政策和环境是发展的生命所在,政策和环境越优越的地方发展越有活力。加快东港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搞好园区的建设与开发,必须创造优越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一个地方政策环境好,服务效率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就大。对照江宁等地的做法,一要立足于服务城市发展,争取市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园区发展上,进一步优化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环境,提高竞争力。二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区内政策再放宽,环境再优化,服务措施再强化。区直有关职能部门在权限范围内,政策能放宽的一定要放宽,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取消,能合并的要合并,审批时限能缩短的要缩短,要坚决杜绝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切实为大局、为经济发展尽职尽责。要发挥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投资者办理手续能够来得了,办得下。三要进一步抓好软环境建设,建立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拿出过硬的措施,注意抓反面典型,对吃拿卡要等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单位和个人,不论涉及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坚决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定稿]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
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5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
第四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6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里中心和一批学校、银行、宾馆、商店、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园区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在高起点上发展、方兴未艾。目前,随着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50多项地面实事工程启动,环金鸡湖地区将建设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现代商业商务文化中心。
6、提高了社会和谐文明程度。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实现了乡镇“两水两气”管网到企入户。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所辖四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七、强化了借鉴创新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园区结合国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1460多人次赴新学习,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
三、苏州工业园区的几点启示
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江宁人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认识,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县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
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上级对**加快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干部群众对我们加快发展的期望没有变。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余杭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第五篇:关于临沂市兰山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临沂市兰山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营经济研究会
10月下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带领下,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服务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兰山区服务业发展情况
兰山区位于临沂市中心区,87万人口,650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7个镇。改革开放后兰山区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工业经济发展滞后,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兰山区委、区政府依据地处市区中心地域优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奋力崛起的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落实,仅仅六、七年时间,兰山区服务业迅速发展。2007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8.52亿元,同比增长23.5%,占生产总值的42%,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5.07亿元,从业人员15.1万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现在兰山区已形成家电、厨卫、小商品、家居、化工、服装、灯具、鞋帽、汽摩配等各类批发市场10多个,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10多家。其中天源国际物流园、金兰现代物流基地、中基运业物流集团、助友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闻名遐迩。今天的兰山区已形成了大市场、大物流、大开放之势。
今年,兰山区委、区政府确定以建设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目标,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的重点,着力培育三大载体(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抓好三大支撑(资金投入、完善政策、营造环境),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做强功能、提升层次、不断强化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1、领导重视,思路明晰
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兰山区政府成立了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服务业重点产业培植领导协调制度,形成了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重点产业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结合,即:坚持发展服务业与提升一产、二产相结合;坚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坚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坚持积极发展城市服务业与不断拓展农村服务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服务产业与强化公共服务相结合;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生态提升、全面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广泛宣传国家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对服务业在市场准入、税费缴纳、财政金融支持、土地供应、就业再就业、人才引进、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优化了发展环境。
2、科学规划,重点突出
在引导服务业发展上,兰山区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规划上充分发挥中心区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城区分成五大区片,重点发展与城区功能定位相一致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房地产等六大产业。原来分散在市区各地的物流、商贸等企业,依据规划定位,用2-3年的时间进行整体搬迁,形成各具体特色的商贸集中区。兰山区还统筹镇村规划建设,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技能就业服务、养老托幼服务等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3、财税扶持,培育载体
兰山区政府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金额为上GDP的0.5%。2008年已从财政中拿出200万元引导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扶持重点服务企业发展,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项目资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区政府十分重视培育服务业典型,着力扶持“一个重点商贸区”、“九个重点商贸园”,这两大服务业载体,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服务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对进入规划园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区政府分别在地方税收中给予一定的减免,对大多数中小服务企业地方税一律实行定额征收。为促使天源、金兰两大物流企业搬迁到规划集中区,区政府单独出台政策,在上年定额征收地方税收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00多万元,减少企业因搬迁所造成的损失。
由于政策扶持到位,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大办服务业的热情,使服务业很快成为兰山区的主导产业。现在已有“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之说。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又拉动了工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一些专业市场的产品,本来地产的商品几乎为零,现在不少外地企业落户兰山就地生产,以降低成本,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当地的企业也瞄准几大专业市场,通过转产和结构调整,生产专业市场畅销产品。地方土特产的专业市场形成后,又大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无论是兰山区还是义乌市,打造专业市场,形成商贸集中区,发挥规模效应,已经成为发展服务业的一条基本规律,值得研究和把握。
我市的服务业近几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气候,现代服务业尚未破题,餐饮、商贸、娱乐、休闲和生活服务等
传统服务业档次不高,发展无序,规划更是滞后。
200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劲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发展服务业上,和兰山区相比,我们有着工业经济相对发达的优势,有着苏皖交界的地域优势,十一五规划中的马滁扬高速公路和白塔河新港口的建立,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加上我市服务业的基础较好,抗大八分校纪念馆的落成也为促进旅游消费带来契机,将服务业作为我市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是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的。
三、关于大力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摆上位置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大投入、拉动内需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拉动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服务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组。领导组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天长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政策引导,领导小组的过细工作,形成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强力推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2、搞好规划,合理布局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商品集散专业市场和区域服务中心的格局。规划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20年不落后。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做好汊涧现代物流示范园(省发改委和省物流协会已认定),商贸集中区等各类专业市场(如玩具、电缆仪表、建筑材料等)的规划,并与市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彻底改变无序发展和有商品房开发就有门面房的状况。
3、优化环境,财税扶持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在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要明确财政税收支持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招商引资企业增加对服务业投入;要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有关服务部门的办事效率;要取消各种不合理准入制度和不合理收费;要高度关注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解决外来从业人员落户天长的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
4、积极引导,提升档次
鼓励扶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在恰逢其时,也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引导传统服务行业提升档次,加快扩张升级,新建的四星级以上的宾馆投入运营后,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以保正常运转。对新建的配送中心、仓储、专业市场等在土地供应和融资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现代服务包括:“商务会展、外包物流、托幼养老、技能培训、文体休闲、技术咨询、评估中介、社区医疗、典当担保”等等。要引导各类企业和个体户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调整结构,向服务业转型。可以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引导,选择一些有影响
或辐射功能较强的特色服务行业进行优先培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服务业一定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OO八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