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维护人格尊严—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人格尊严》是初二《思想品德》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题《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而学习《维护人格尊严》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这为后面《保护个人隐私》的学习做了铺垫。处于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A、使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教材单独1个学习单元)的具体内容;
B、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哪些权利;
C、了解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受保护的法律规定,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格尊严的内容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这些权利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中学生能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个人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内容,明确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含义及法律规定。
3、教学内容
“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介绍了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内容,分别阐述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四个方面的内容及法律规定。
二、说教材重点、难点
学情上看:
1、认知结构方面:“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要具体到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学生才易于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这些权利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2、情感方面: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人格尊严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学生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与被他人侵犯人格尊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
3、生活背景方面:尚有部分初中学生的文明素养不高,也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有时会发生自己的言行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不自知的情况,当事人还以为自己仅仅是在开玩笑,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是违法的,因此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教材中是公民的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权利意识淡薄的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依据本课教学内容“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以及上述的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情景教学法: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此外,还采取归纳法、演示分析法等。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还采取,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积极培养发散思维。
3、说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四、说教学模式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将采用“激励——质疑——探索——体验——感悟——创造”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种方法有利于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的心理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学习、实践与创新、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以达到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
1、根据教材的需要搜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维护或侵犯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并制成课件。
2、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
1、寻找发生在身边(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程序
A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内容:
a(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让学生以“乞丐有尊严吗?”进行思考。
b(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36“情境探讨”(体罚学生—家庭暴力—侮辱性的绰号)并回答书上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乞丐有尊严吗?”的思索,引出对人格尊严权的学习与讨论,引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振动,从而为下文在法律上认识人格尊严打下基础。设置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
B.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来进行新授知识的教学)
(1)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挖掘故事与教材中蕴涵的“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
(2)活动内容:学习“肖像权”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学活用——我来当法官”和课文P37“个案研讨”——《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设计意图:“我来当法官”的活动,寓教于生活中,让教育回归生活,凸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活动,联系现实,分析案件,处理案件,提高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收益。
(3)活动内容:学习“名誉权”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案例的辨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深刻地感受到侵犯名誉权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并明确这种行为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
(4)活动内容:出示两幅图片,引出“荣誉权”;再学习“荣誉权”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最后进行“情境研讨——周老师对小陈的处理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案例的辨析,让学生知道在回答法律问题时要养成事事以法律为依据的习惯。
(5)活动内容:出示“李士松案件”,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学习“姓名权”的含义及有关法律规定;再对“情景剧场——秦寿生的故事”进行分析;最后“探索——以他人姓名给别人捐款是否侵犯姓名权?”。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懂得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
C课堂小结(归纳法)
设计目的:使前后知识形成系统、网络,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懂得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D自我反思与评价
活动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E、作业设置:(多媒体展示)
(1)、练习。设计目的:围绕本课时主题选择有代表性选择题进行训练,力争突出体现本框的重点、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使学生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2)、(活动探究法)查找〈xx〉、〈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对公民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条文。为下一课时“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学习做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运用直观式,这样看起来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容易知道本课的基本知识,便于今后复习、掌握。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主线,(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尽量做到“两个突破”,即一是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反映,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2
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课内容是公民法律常识的重要主成部分,它前承第一单元“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后续第三单元“维护文化、经济的权利”。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也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针对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和分辨侵犯自己人格尊严权的行为,和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自觉尊重他人,并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权的义务,加强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人格尊严权以及它所包括的各种权利的内容、表现、法条、维权方式。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初步学习法律知识,学生会无从下手,加上学生们维护自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观念有待加强,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理解。
难点放在:对于以学的知识点学会进行归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权的义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复习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于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并让别的同学完成习题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并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维护人格尊严》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提高法律素质。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点,是使其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知道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知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么的,知道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知道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寻求救助,知道如何保护和实现权利。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正确保护法律公民的人格尊严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法制治的国度里,人格尊严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学好本框题内容是有重要意义和指导意义,为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三准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别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哪些权利;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格尊严的内容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这些权利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当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确认依据:新课程理念、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权利意识浅薄。
2、教学难点:如何应对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确认依据:新课程理念、内容,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
二、说学情
1、认知结构方面:“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对这些权利的认知水平低。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青少年学生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当做一回事。
2、情感方面:在法治社会里,人格尊严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学生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与被他人侵犯人格尊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
3、生活背景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本校学生大部分文化素养不高,也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缺少家庭教育,与父母的素质修养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把别人的人格尊严当做自己的快乐,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
三、设计理念
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全线,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
(2)问题导学法:其基本模式是“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
(3)归纳法:本框题内容理论不强:教学上主要防止出现简罗列的现象,要注意把握人格尊严所包括的几种权利的内在联系。
2、学法
(1)阅读法:通过阅读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分为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各抒己见:第三环节:案例研讨;第四环节:真情表白;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1、情境导入
(1)你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件吗?
(2)如果有,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设计目的: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设计两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本课内容——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2、各抒己见
你认为这样的事件侵犯了你的人格尊严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侵权人格尊严的行为吗?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侵犯了人格尊严的例子,到底什么是人格尊严?
老师归纳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其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设计目的:将感性的素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案例研讨
引用教材个案研讨“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作为学生讨论的问题
归纳肖像的含义和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他的肖像,报社没有侵犯小陆的肖像权。
设计目的: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肖像权的含义,对是否构成侵权行为能有正确的认识,突出重点。
4、真情表白
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你将如何应对?
同学们,你们的应对方法好多,但是,你们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时候却又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所以你们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自觉尊严他人的人格尊严。
设计目的:使学生学会依法维权,依法律己,依法办事,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不做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突破难点。
7、板书设计
一、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1、人格尊严的含义
2、人格尊严权利的内容
(1)肖像权
(2)名誉权
(3)荣誉权
(4)姓名权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维护人格尊严》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策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提高法律素质。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点,是使其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知道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知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么的,知道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知道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寻求救助,知道如何保护和实现权利。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正确保护法律公民的人格尊严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法制治的国度里,人格尊严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学好本框题内容是有重要意义和指导意义,为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三准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别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哪些权利;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格尊严的内容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这些权利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当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确认依据:新课程理念、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权利意识浅薄。
2、教学难点:如何应对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确认依据:新课程理念、内容,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
二、说学情
1、认知结构方面:“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对这些权利的认知水平低。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青少年学生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当做一回事。
2、情感方面:在法治社会里,人格尊严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学生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与被他人侵犯人格尊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
3、生活背景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本校学生大部分文化素养不高,也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缺少家庭教育,与父母的素质修养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把别人的人格尊严当做自己的快乐,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
三、设计理念
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全线,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
(2)问题导学法:其基本模式是“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
(3)归纳法:本框题内容理论不强:教学上主要防止出现简罗列的现象,要注意把握人格尊严所包括的几种权利的内在联系。
2、学法
(1)阅读法:通过阅读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分为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各抒己见:第三环节:案例研讨;第四环节:真情表白;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1、情境导入
(1)你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件吗?
(2)如果有,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设计目的: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设计两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本课内容--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2、各抒己见
你认为这样的事件侵犯了你的人格尊严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侵权人格尊严的行为吗?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侵犯了人格尊严的例子,到底什么是人格尊严?
老师归纳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其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设计目的:将感性的素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案例研讨
引用教材个案研讨“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作为学生讨论的问题
归纳肖像的含义和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他的肖像,报社没有侵犯小陆的肖像权。
设计目的: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肖像权的含义,对是否构成侵权行为能有正确的认识,突出重点。
4、真情表白
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你将如何应对?
同学们,你们的应对方法好多,但是,你们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时候却又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所以你们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自觉尊严他人的人格尊严。
设计目的:使学生学会依法维权,依法律己,依法办事,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不做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突破难点。
5、学以致用
根据我们上面的学习,回到生活当中,回到自己身上,我们今后的言行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设计目的:巩固提高,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维护人格尊严这一课题,了解到什么是人格尊严及其内容,如何判断在生活中那些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如何应对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维护人格尊严—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人格尊严》是初二《思想品德》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题《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而学习《维护人格尊严》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这为后面《保护个人隐私》的学习做了铺垫。处于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A、使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教材单独1个学习单元)的具体内容;
B、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哪些权利;
C、了解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受保护的法律规定,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格尊严的内容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这些权利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中学生能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个人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内容,明确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含义及法律规定。
3、教学内容
“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介绍了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内容,分别阐述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四个方面的内容及法律规定。
二、说教材重点、难点
学情上看:
1、认知结构方面:“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要具体到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学生才易于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这些权利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2、情感方面: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人格尊严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学生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与被他人侵犯人格尊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
3、生活背景方面:尚有部分初中学生的文明素养不高,也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有时会发生自己的言行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不自知的情况,当事人还以为自己仅仅是在开玩笑,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是违法的,因此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教材中是公民的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权利意识淡薄的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依据本课教学内容“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以及上述的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情景教学法: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此外,还采取归纳法、演示分析法等。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还采取,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积极培养发散思维。
3、说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四、说教学模式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将采用“激励——质疑——探索——体验——感悟——创造”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种方法有利于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的心理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学习、实践与创新、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以达到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
1、根据教材的需要搜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维护或侵犯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并制成课件。
2、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
1、寻找发生在身边(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程序
A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内容:
a(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让学生以“乞丐有尊严吗?”进行思考。
b(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36“情境探讨”(体罚学生—家庭暴力—侮辱性的绰号)并回答书上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乞丐有尊严吗?”的思索,引出对人格尊严权的学习与讨论,引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振动,从而为下文在法律上认识人格尊严打下基础。设置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
B.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来进行新授知识的教学)
(1)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挖掘故事与教材中蕴涵的“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
(2)活动内容:学习“肖像权”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学活用——我来当法官”和课文P37“个案研讨”——《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设计意图:“我来当法官”的活动,寓教于生活中,让教育回归生活,凸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活动,联系现实,分析案件,处理案件,提高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收益。
(3)活动内容:学习“名誉权”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案例的辨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深刻地感受到侵犯名誉权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并明确这种行为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
(4)活动内容:出示两幅图片,引出“荣誉权”;再学习“荣誉权”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最后进行“情境研讨——周老师对小陈的处理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案例的辨析,让学生知道在回答法律问题时要养成事事以法律为依据的习惯。
(5)活动内容:出示“李士松案件”,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学习“姓名权”的含义及有关法律规定;再对“情景剧场——秦寿生的故事”进行分析;最后“探索——以他人姓名给别人捐款是否侵犯姓名权?”。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懂得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
C课堂小结(归纳法)
设计目的:使前后知识形成系统、网络,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懂得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D自我反思与评价
活动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E、作业设置:(多媒体展示)
(1)、练习。设计目的:围绕本课时主题选择有代表性选择题进行训练,力争突出体现本框的重点、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使学生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2)、(活动探究法)查找〈xx〉、〈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对公民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条文。为下一课时“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学习做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运用直观式,这样看起来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容易知道本课的基本知识,便于今后复习、掌握。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主线,(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尽量做到“两个突破”,即一是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反映,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维护人格尊严说课稿3
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课内容是公民法律常识的重要主成部分,它前承第一单元“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后续第三单元“维护文化、经济的权利”。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也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针对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和分辨侵犯自己人格尊严权的行为,和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自觉尊重他人,并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权的义务,加强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人格尊严权以及它所包括的各种权利的内容、表现、法条、维权方式。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初步学习法律知识,学生会无从下手,加上学生们维护自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观念有待加强,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理解。
难点放在:对于以学的知识点学会进行归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权的义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复习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于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并让别的同学完成习题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并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