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四、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显得明确。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读出螳螂的紧张和专注。
(2)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这个故事是谁说给谁听的?他为什么要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了这段话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引导体会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b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赏读:(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能让我们领会到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准确吗?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互相提醒纠正。
出示: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再看两个形近字
侯 候
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字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下面请大家按要求朗读课文
出示: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建议大家在讲的时候,把:
出示: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讲清楚。
出示:概括文章大意
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抓住线索,了解背景
同学们,大臣们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学们,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
手绘地图: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下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两个国家相距很远,如果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吴军就要孤军深入到楚国的腹地,而此时中原的诸侯国要乘虚而入,吴国就无法及时回航,后果就不堪设想。
五、揣摩语言,感受特点
大臣们是说得有道理的,可是吴王是怎么回答的呢?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死他!
你们看,吴王下达了死命令,大臣们只好束手无策,此时,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登场了。
同学们,大臣们劝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而那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劝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在书上找出来
出示两段话: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们看,同样是劝,可结果却这样的不同,是为什么呢?我们到文章里去找一找答案。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九至十一小节,争取能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六、深入故事,探究道理
同学们,少年为什么要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同点呢?
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们读完了这两个句子,你们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相似之点呢?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而隐伏的祸患就是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我们再看第一句,少年在说这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反应呢?出示:吴王恍然大悟,他领悟到什么?为什么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换来了吴王的死命令,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
出示:
少年:
大臣们:
再读两句,如果你是吴王,听了两种不同的劝,心理感受会一样吗?
这两种劝,吴王的感受不一样的,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而大臣们坚决反对,作为一国之王,他感到很没面子,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少年的劝说十分地巧妙,也很委婉,让吴王自己去明白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这样,吴王就容易接受了。
七、学习少年,享受智慧
同学们,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就是什么劝呢?巧劝,智劝。
少年的巧劝和智劝还体现在哪里呢?默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少年选择了花园这个地方来劝吴王(让吴王比较容易接受)
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不惜被露水沾湿了衣服。(等待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
少年对吴王说,他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勾起吴王的兴趣)
八、角色表演,加强体验
这个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分角色表演
九、布置作业,升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