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冲突作文800字
每个人五彩缤纷的生活里,都会有解不开的冲突。可只要有人说声对不起,有个人回声没关系,一切冲突都会迎刃而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冲突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冲突作文800字1
周四在校吃饭的我,刚和周围三人展开了一场拍手之战。忽然,李老师走进教室,询问了一下上周作文得星的同学,我和其余同学便站了起来,后来老师又将登报的情况了解了一下,最终将这份荣誉留给了我。
我当然十分高兴,可我眼角的余光瞥到了前排的--x他显得十分生气,将桌子弄得噼里啪啦的,四周的同学都前去安慰。我也不敢冒然去问,他脾气暴躁省的火上浇油,便到小杨同学那打听了一下,他对我笑道:“你俩都没登过报,你将他登报的机会给抢走了。”我将视线再次移向他,只见他依然紧皱着眉,两手在桌上不停地敲击,脸被口罩憋得发猪肝色,暗红暗红的,嘴里不知道嘟囔些什么。
我心里也是相当的不快,我以为过一会儿,他便会和往常一样,可他的做法恨不得让我上去痛痛快快地打上一架。
第一节是英语课,他不但没有消气,反而对我开始了挑衅。我上课时刻注视着--x:他不是撕扯着胶带,就是头一撑,歪看着天花板。还有几次,我们俩正好视线相对,他瞪着我,我对着他笑笑,这让我十分反感:“跟我发什么火?我欠你什么?”接着老师让后排同学收作业,汤翱亦同学经过我位置时,不小心将我的修正带给摔炸了,我旁边的小杨同学立刻替我捡起并惋惜道:“真可惜,还有这么多没用。”我板起脸指责了一通后,便没说什么,可小x同学却幸灾乐祸道:“摔得漂亮!”这话一出点燃了我心中的怒火:“不是,你什么意思?”可我不知道他真没听见还是假没听见,他竟不说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下课铃,我跑出教室,凝视着远方,心中悟出一个道理:嫉妒总是不好的,你嫉妒别人为何不找出缺点,让别人来嫉妒你,甚至要让别人更长远的嫉妒,这样你才能站在茫茫人海之上。
高中冲突作文800字2
从小到大都很疼我的老爸,因为我经常玩手机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我起了冲突。
“你还要不要读书了,每天就知道玩手机,玩物丧志,我看你也别读书了!收拾东西回来去工作,看你没文化谁要你?……”老爸在一旁很生气的说。这是上一次我爸在骂了一顿以后问了句“还想读书不?”最后以我一声“读”结束的。
这一次,没有打,没有骂,只有沉默。我爸在看到我玩手机的时候,没收了手机,关在了保险柜里。我的手机是借同学的,爸说了一句“让你同学老爸打电话给我”就出门了。出门的时候还说了句:“我对你很失望。”因为这一句话我感觉世界都塌了,各种自责、后悔通通以眼泪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上次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再有下次,别读了”,而这已经是最后一次的下一次了。
我和同学说了,同学回家又和他妈妈说了。他妈妈一开始不肯打电话,要我爸先打。我就拿了同学妈妈的电话号码回去给爸爸。一开始回到家,以为打个电话没什么,还很肯定老爸不会在意的。可我发现我错了,当我把那串数字放在老爸的面前的时候,老爸一下子恼了,大声吼道:“你给电话号码我干嘛?叫他打过来,你以为我很疼你吗?”说完就把纸撕了。我听到这句话不知道是伤心还是愤怒,也大声喊道:“我也不需要你疼,不打就不打。”说完我就走进房间里反锁了门。门外的老爸愣了一下后马上来拍我房门,叫我开门,其实还带有一些脏话,我捂在被子里什么也不听,就这样一直到了下午。
下午的时候,我妈把那张电话号码纸重新拼起来,拨通了上面的那串数字,说了不够一分钟,挂了电话说让我把手机还给同学。我不知道那一分钟他们说了什么,反正我那时候就觉得妈妈很好。
现在我也觉得爸爸很好,因为我妈说:“你爸和你冲突那一晚,一夜没睡,早上早早起来煮了早餐,就是那天你说很丰富的那一顿。”从此,我的成绩突飞猛进。
高中冲突作文800字3
那天,天气较凉,哥哥跑向一个堆积杂物的小屋……
弟弟在小屋里专心致志地做着风筝,嘴里细碎地念道:“这一块应该放在这个地方,还有这一坏……”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激动——风筝就快要做好,马上就能出去放了。突然,门“砰”的一下被撞开,弟弟忽然站了起来,把手里的风筝扔在了一个大方凳子上,全身都在发抖,眼里都是惊恐,时而害怕地看了看破门而入的哥哥。哥哥环视了一下这个被尘封的小屋,看了看瑟缩的弟弟,又看了看那个快完工的蝴蝶风筝的骨架,和凳子上用来做眼睛的小风轮,心中的怒火不禁熊熊燃烧,再也忍不住了。
哥哥用愤怒的眼神盯着弟弟,盯着风筝,似乎要将它撕裂,忍不住破口大骂:“你做这些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儿干什么!有这么多的时间不如用来养病、学习!”弟弟往后退了几步,眼睛里打转的泪水似乎随时都会滴答,他不敢哭出声来,只好呜咽。“哭什么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哥哥的骂再一回刺进了弟弟的心。
哥哥拿起凳子上快完工的蝴蝶风筝,毫不留情地折断了一只翅骨;拿起那一对小风轮,使劲地扔在地上,使出浑身解数踩,毫无怜悯。弟弟眼睁睁看着哥哥把自己的风筝毁掉,看着地上那破碎的风轮,心中是敢怒不敢言。
哥哥傲然走出小屋,摔门而去,那扇门又弹了回去。风,从开着的缝吹了进来,一次又一次地吹着弟弟那冰凉的心。
弟弟站在小屋里,看着早已破碎的风筝,看着哥哥渐行渐远的身影。一滴、两滴、三滴……弟弟落下的泪滴湿了地。
高中冲突作文800字4
他疾速地向前走去,不管后面父母的喊声,还加快了步伐。四周变得黑沉沉的,原来晴空万里的,现在变得乌云密布。街上很冷,冷的连鸟都看不到几只,更别说人了。
他心里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怎么办。他漫无目的地向前走,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他是有想回去的。但一会就又觉得自己回去,父母肯定会批评他,就算不批评他,也只会像原来一样注重他的学习,还不如不回去。
过了一会儿,他感到非常饿又冷,想起了父母叫他吃饭的场景。他想回去了,可他又想起父母一点儿也不听他意见时,他决定就算饿也不回去。
这时,他看见了一饭馆,闻到那香味却又找了找书包里,身无分文。他想有吃的却吃不到只会更饿罢了,转身刚想要离开,老板叫住了他说:“饿了吧!进来吃吧,我不收你钱。”于是,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老板突然问他:“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父母呢?”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事情告诉了老板。还说了一声:“老板你人真好,不想他们。”老板说:“我只给你吃了一顿饭,你就感谢我,你父母给你做了那么多次饭,照顾你长到这么大,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不感谢他们呢?”他听完后,突然猛地用拳头砸向旁边的墙壁,生气地说:“他们懂什么,他们心里只关心我的成绩,从来不关心我的想法。”说完,他便冲出了饭店。过了一会儿,老板找到他,给他说:“难道你的父母真的没有关心过你吗?难道不是你的父母把你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吗?难倒不是你的父母把你养育成人的吗?”他说:“但他们确实更注重我的学习与成绩。”老板说:“但你仔细想过没有,你父母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注重你的学习,还不是为了你以后能过得好,你自己想想吧!”老板说完便走了。
他想了一下,好像是这样的,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要回去了。
回到家后,他父母虽然还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他,但还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一直问他饿没有,冷不冷。他父母突然不说了,过了一会儿,他们说:“他们决定了,他们不再只关心你的学习了,而是多听听你的意见。”他也说:“他这次也不该这样,你们注重我的学习,也是为我好,爸爸妈妈感谢你们的付出,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高中冲突作文800字5
朋友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你,可有的人,是为了被帮助而交朋友。
那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伙”,刚开学时,我们和另外两个女生玩得很好,可渐渐相熟,相知,之间渐渐有了矛盾,她们上语文写数学,上数学写政治,上政治写历史——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的“社会行为”着实叫我咋舌。而她们因此没少挨骂。当然,端坐一旁的我决不会同流合污,并且总是老师教育她们时的正面教材,日复一日,她们看我的目光中有了不善,这不善还渐渐隐入友好的表象,她们以为我没有发现。
那是其中一个领头的女生,很高很白。不幸的是,我们坐了同桌。而她她虚伪地与全班貌似关系很好的表演,我自然看得真切。我们之间微妙的关系看似亲密,实则寡淡。
我从未翻过她的铅笔盒,那天,她娴熟地翻开了不知被她翻开过多少遍的我的笔袋,娴熟地拿出了那块橡皮,我淡淡地看了一眼,觉得没什么,可随后我的目光停留在她翻开的她自已的笔盒里,那是一块用了没几次的橡皮。我好奇地问她:“你不是找到了吗?”否定回答,我态度很好地说:“你不是带了吗?”她身子向后倾地瞥了我一眼,又拿起我的橡皮,看似在用实则很用力地在上面扣出两道很深的沟,埋头用她以为很小的声音说了声:“切,不就是块橡皮吗,小气,不然要你这个同桌有何用?”
我装作没听见,不想与她有多交涉,又回想起她那次向我们借裁纸刀却没有借到时的低斥:“你们这些都是什么朋友?用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帮上忙的!”我低着头,心里有把火在烧,不是生气,而是矛盾,这火灼烧着我思维的神经,我要不要将她乱七八糟的世界观顶回?还是将就着过完这一学期?
她善于讽刺,善于交涉,善于占别人的的便宜,善于击打对方的弱处,不光对我,这次我终于忍不住了,又在她嘟囔的时候,我用温柔脸配着冷厉的声音:“有种大声说,别怂!”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粗鲁,可也有效,她再无此举,在复杂的目光中多了些胆怯。第一次开始捍卫自己,第一次知道声音的力量,第一次看到她也会弱弱的收敛,我暗笑。
高中冲突作文800字
第二篇:政策冲突
政策冲突
有效治理公共政策冲突的重要性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是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最为重要的工具。但在现实的实践中,政策冲突又困扰着政府。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其目标是追求秩序与和谐,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政策自身必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但是本身就是矛盾的公共政策怎么能够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冲突,实现社会有序和谐呢?
政策冲突的含义
现在我们从狭义上来理解公共政策,把公共政策看作是政府行政机关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公共政策冲突主要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所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
公共政策冲突是指在政策网络系统之中由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一种表面化的态势和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文件打架”。
公共政策冲突的本质
公共政策冲突的本质是由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公共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所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是其履行特定职能的工具和手段,是特定主体利益倾向、利益需要的外化和载体。
因此,政策冲突表面上是不同政策方案、政策基本要素之间的矛盾、抵触,实际上是不同政策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政策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公共政策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处于垂直系统的各层级的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处于横向系统的各层面的政府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超大政策网络系统。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政策网络系统中,由于各政策主体的利益、权力需求不尽一致,其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不尽相同,因此,由其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矛盾冲突。思考与讨论
政策冲突与政治冲突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从特点来看:政治冲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阶级性、对抗性和规模性
2、从表现形式来看:大多数政策冲突并不直接表现为阶级、政党、政府、国家等政治主体之间的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而只是不同的或者是同一的政策主体所制定的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立
3、从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政策冲突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不仅仅只限于政治领域。
4、从激烈程度上来看:政策冲突的激烈程度也大大低于政治冲突
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尤其在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中,政策冲突往往与政治冲突合而为一。
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政治冲突常常表现为政策上的对立和对抗。
政策冲突是政治冲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政策主体之间在政治上的矛盾与斗争。
特别说明: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政策冲突与政治冲突、阶级冲突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不是
不同的阶级、政党、政府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对抗,而只是不同层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公共政策上的矛盾与抵触。
我们所讨论的政策冲突,尤其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冲突、部门政策之间的冲突中,虽然也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但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不同阶级之间的一种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
政策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不同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
(一)中央政府公共政策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
在过去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下,几乎所有的利益都被中央所掌控,利益需求和供给的方式都相对单一。但随着地方分权的逐步扩大,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并出现多元化趋势,这就形成了可能会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产生矛盾的地方利益。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之间矛盾的产生和扩大必将引发二者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关系反映到公共政策领域,就形成了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之间的冲突。案例
2007年3月甘肃省政府法制办对庆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管理暂行办法》和《文化市场管理办法》、陇南市和平凉市的《加强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规定》和《物业管理实施办法》等几个地方政府“红头文件”进行审查时,发现庆阳市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中,省略了行政机关查处行政违法行为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方式和程序,直接实施行政处罚中的罚款。这种规定违背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同时庆阳市的《城市住宅小区管理暂行办法》擅自提高了处罚标准。
随着中央分权和地方自主权力的不断扩大,分权化的发展进一步凸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在分权化的格局下,公共物品分级供给、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压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方政府竞争趋势。同时,向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权并从体制上维持一个集中的政治权威,把巨大的经济体分解为众多独立决策的地方经济体,就形成了地方为经济增长而激烈竞争的局面。
这种激励竞争很容易引起各地政策的冲突。
如各地方政府为了大规模地招商引资,纷纷竞相攀比出台大量的在土地转让、税收减免、信贷扶持、办事程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另外还有大量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而出台许多保护自身利益的政策。如禁止销售外地的烟酒等能为地方带来大量财政收入的商品而制定实施的保护性政策。诸如“棉花大战”、“啤酒大战”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陕西某县曾经出台一项政策,规定非本县生产的香烟,一律按“走私烟”处理。无独有偶,重庆一个县公开禁止外地化肥进入本县。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的冲突。
部门利益最大化
1、部门利益最大化
一些部门便从“部门利益最大化”出发,努力维护、争取有利职权(如审批、收费、处罚等),冷落无利或少利职权,逃避相应义务。
这集中体现为超编(部门领导通过扩张政府部门来扩张自己的权力)、超支(突破财政预算、拓展预算外收入)等倾向,极端的体现是部门领导个人或集体的腐败问题。
2、部门利益法定化
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利用制定政策的权力,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在制定有关法律草
案、法规、政策时,千方百计为部门争权力、争利益,借法律来巩固部门利益,获取法律执行权,进而获得相应的机构设置权和财权。
3、部门利益国家化
职能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本应维护国家利益,但在现行体制下,有些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为维护、谋取本部门利益,将部门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或将国家意志歪曲为部门意志,以部门利益取代国家利益,借维护国家利益之名,打公共利益之旗,以强化行业管理之由,行谋取部门利益之实,使部门利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国家化倾向。
案例
2005年4月5日,经水利部审查同意,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有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明确提出淮河流域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10日,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员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淮水委擅发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属违法行为,而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程晓冰针锋相对地反驳说,“淮水委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是依法按照职责从事,没有越权。”之后,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又对此予以否定,认为“淮水委应首先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经环保和水利两部门协商后,再统一公布,而不是由淮水委自行发布。”由此引发了一场“权力之争”的政策冲突。
(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策之间的冲突
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及其领导者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所影响,加之干部考核制度的不科学,地方政府政策仍然以经济为主导,忽视民主法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建设,这就常常导致经济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冲突。例如,河南省沁阳市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在2004—2006年的3年间出台了5个红头文件,规定只要投资达到5000万的企业家,就可以在本地开车违法不罚款、娱乐场所消费不受公安机关检查、子女就学不审核、医院看病半价支付、风景区免收门票等12项优厚待遇。
(五)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的冲突
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结构。元政策是宏观的抽象的原则性规定,是指导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制定的总纲领。基本政策是元政策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具体化和延伸,是元政策的具体化,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是联结元政策与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
具体政策为贯彻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在元政策、基本政策的逐渐细化为具体政策的过程中,即在把抽象的原则具体化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具体政策的过程中,上级部门和领导必须授予下属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下级部门和人员能够结合实际,把抽象的原则性的规定细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决策者素质、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所制定出来的政策不可能完全与元政策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有的甚至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就容易会产生政策冲突。
(一)、主体与客体的冲突
公共政策主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主导者,是公共政策活动的主体性因素。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于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公共政策所作用和影响的对象。
在公共政策体系中,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冲突是公共政策冲突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客观上源自二者在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地位的非均衡性、利益诉求的非一致性。
(二)、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冲突
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体关于某一社会现象好与坏、对与错、优与劣的主观性评价和判断。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或价值观是指“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涉及决策过程的人共有的偏好、个人意愿和目标。价值观可能包括一个人的政治信条、个人偏好、组织目标以及政策取向。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平、公正、平等、民主、效率、自由、秩序、责任等。
(三)、公共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
公共政策目标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政策体系的目标倾斜性冲突,即某一政策或政策体系在多种目标中主要倾斜或偏向于某一目标,而疏忽了其他目标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另一种是目标对立性冲突,即两个目标或目标体系之间的对立状态。
(四)、公共政策工具之间的冲突
政策工具是政府能够用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一系列机制、手段、方法与技术的统称,它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政府赖以推行政策的手段。
如我国所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的政策执行者选择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对当事人使用强制性的手段,有的采用说服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有的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恩威并施的方法,这些政策工具之间往往就存在着矛盾冲突。案例分析
“十一五”以来,中央政府“节能优先”和“科学发展”的导向已经十分明确,但是大多数地方和企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的甚至认为减排会阻碍其经济发展。目前,对地方政府官政绩的评估主要还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考核指标,而不是低碳政策的执行效力。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维持地方的高财政收入,很多在高能耗行业,特别是火电厂、钢铁、水泥等高收益行业 的低碳政策的执行受到了阻碍。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环境和安全执法的现象。以煤矿为例,尽管中央政府在很多场合都明确强调要加强资源管理,关闭小煤矿。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据统计,中 国目前共有 28000 个煤矿,其中只有 2000 个是国有的,其生产量占中国煤炭生产总量的 65%,其余 26000 个煤矿则为乡镇或个人所有。据调查,国有煤矿的矿井回采率平均为 45%,而乡镇和个体煤矿的回采率仅为 15% ~ 20%。
小煤矿的低效率和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但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难处。例如,在湖南产煤大市娄底,有 1400 多家小煤窑, 一旦关闭,至少 40% 的乡镇连工资都无法发放。
目前,中国能源领域有四部单行法,即《煤炭法》(1996)、《电力法》(1995)、《节约能源法》(1997,2007 年修订)和《可再生能源法》(2005)。CNMn。这四部法出台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由不同的部门制定,彼此割裂,甚至有些条款对立。其中, 《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立法初衷较一致,而《电力法》和《煤炭法》可能由于制定时间较早,并不含有节能减排的相关内容,其中许多条款保护企业利益色彩浓重,甚至与促进能源安全生产、能源市场化改革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 等内容形成冲突。
近几年,整个社会的节能减 碳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地方和企业对节能降耗的长期性、紧迫性认识仍然不足,在发展思路上还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虽然一些省市表现出了对低碳经济的热情,但是,地方政府和决策者的兴奋点其实是在于 低碳示范区背后项目开发的潜力。
在实际中,低碳政策涉及到电、煤、电器、住房、农资、土地等多个方面,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有些政策的调整会影 响到部分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民众生活。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经济承受力更为脆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差,无论是电费的调整还是供暖费的上涨,对他们都是不小的压力。
第三篇:创设冲突问题情境
创设冲突问题情境,提升教学有效性
摘 要:提升课堂有效性是我们教学的不懈追求,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这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关键词:冲突情境;教学有效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论的重要理念。作为主体的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合作提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却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困扰。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他们认知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收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可教学时刻”,以激励学生认知的内在学习动机,以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创设了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 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呢?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冲突情境创设的实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冲突情境,营造可教学时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离不开创设值得探究又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意外的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具有冲突的情境之中。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究的冲突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产生学习期待,引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兴趣,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获得,并且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即从具体走向思维。
另外,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创设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效性和探究性的教学冲突情境,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面拓宽,各种背景知识丰富,关注人生及社会问题,并渴望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把握社会热点,努力寻找与生活结合点,创设冲突、矛盾的情境,以此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起内在动机,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知兴趣,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获得感知、获得体验、获得真知。为此,冲突问题情境的选择,还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社会性。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我除了精选社会生活中与人为善的感人事迹也立足学生实际融入学生身边的实例,更是根据当时“彭宇案”精心设置了“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冲突情境。从2013年彭宇案开始,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引发国民大讨论,因此这件事也为学生熟知。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扶!不扶!双方不同观点的争辩不亚于网络中的“口水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上课结束后,我还根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写了一篇《扶?扶!》的小论文,引发学生收获感受。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尤其是矛盾冲突情境,提供诱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离不开创设恰当的冲突情境。
二、把握学生思维动向,推动矛盾冲突“升级”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从质疑开始,设疑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缺乏师生、生生间互动的热烈气氛,或者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走向答案的单一那么至少创设这个问题的有效性是应该受到质疑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冲突矛盾情境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质疑,而且冲突情境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蕴含着能激起学习者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如,本学期我在准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框题:《自觉维护正义》公开课教学中,“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有正义感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我苦思冥想。如果延续传统的思路不外乎是借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但是,个人感觉这个方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更不足以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2015年6月6日南方都市报关于《广东某企业为患儿捐款20万后要求退款:多按个零》的报道给了我方向。针对这个在网上也引发热议的事件,我设置了“你认为捐款应该退吗?的问题情境。但问题抛出后学生却更多从正面的角度回答并说明原因,没有太多的疑义,一度出现“冷场”。显然,我希望引发学生争议的设计初衷“跑偏”了。课后反思时,我在想:“问题这样设计不好吗?学生这样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吗?”。试想“老人摔倒,该扶吗?”、“因为多按个零多捐的款项,该退吗?”,如果这类问题的导向在人们心中是这么清晰,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大讨论呢?此外,在45分钟课堂这种约定的环境下,在我设计的具有隐形导向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答案很容易走向“标准化”、“单一化”。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动向有一种洞察力,要做好课前调研,有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教学预设的调整,为冲突的营造和解决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和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开阔思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体现思维的层递性。因此,在公开课教学中,我最终将问题确定为辩论环节:“该退!PK不该退!。”首先让学生遵从心中的想法,选择立场,再由双方推选各自代表进行辩论。(当然这个环节要高效完成,课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辩论环节将冲突升级,诱发学生激烈研讨,碰撞思想火花的燧石,有利于营建浓烈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获得真知,体验别样的成功和快乐。此外,我们知道,在政治教学中伟人或英雄模范事迹等为我们津津乐道。但这些事例貌似离学生很近,心却隔得很远,容易造成榜样诉求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在选择类似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思维品质等,将学生引入冲突情境的角色中,才能倾听到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比如,我们在设置上述情境时,也可以表达成“如果,你是小乐平的家长,你会退?or不退?”,让冲突的情境离学生的心更近些,才更能捕捉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人人都蕴涵着思维的力量,智慧的火花随时会迸发出来。冲突问题情境就如一根导火线“逼”着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促进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长期下去,学生还能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要实现这个效果的更大化,一定要立足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务必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借助教师巧妙设计的冲突情境这个“推手”,打造出我们高效而精彩的魅力课堂。
三、化解冲突矛盾,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而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成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是否达到并且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获得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上,更要借助现实的、直观生动的,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华东师大周彬教授说过:教育并不是要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播下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我们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只有完成这样的目标,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和教育。但是,我们的教学是面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尤其是社会中假恶丑的现象时不时挑战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权威和话语权。比如,“尊老爱幼、见到老人摔倒,要主动帮扶!”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选择。但是,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而被讹诈的社会现象却是鲜活的存在。面对类似的社会现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说教是不能缩小教与学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的,是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在信息渠道如此之多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我们教育者有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我们要选取 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联系的社会热点、围绕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又能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人摔倒,扶?or不扶?”、“多按个零,多出的捐款,退?or不退?这种冲突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者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既掌握了相应知识目标要求,又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探究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当社会生活让我们教师的教遭遇学生的质疑时,我们教育者要注意“看护学生心灵”,要坚守教育本质。因此,在冲突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要用心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从而有效地实现认同、感悟和内化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初步提升。
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引导、启发学生在思考中,在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在矛盾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形成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要使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托,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特别是以冲突、矛盾情境为载体,更能引发学生质疑、讨论、释疑,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共生效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习者严密的思维能力,提升探索和归纳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最终得以有效的落实和发展。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康《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反思》(《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3] 朱小蔓主编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还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如何化解组织合作中的冲突问题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觉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冲突的战略》是托马斯.谢林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著作,也因为这本书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虽然谢林在此方面不是唯一的专家,但是凭借对博弈论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他在成为在此方面成为独树一帜的专家。
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思想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谢林在书中也列举了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战争中实力悬殊的双方,相对弱小的一方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往往会通过己方后撤的桥梁炸毁来向对方表明抵抗到底的决心,通过断己方退路的可信承诺方式来威慑并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不仅需要决策者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更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
除了可信承诺之外,这本书还包含了很多非常精辟和深刻的见解与思想。比如第三章中,他把纳什均衡的结果理解为博弈参与人相互预期对方最可能采取什么策略的“聚焦点”,这是一种双方基于共享经验、文化和认知的默契,为人们理解纳什均衡理论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角。事实上,“聚焦点”理论已经成为博弈论讨论参与人如何达成一致或理性预期的一种经典解释。他利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交战双方有时会自愿达成某种“有限战争”的默契,如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等,这说明交战双方虽然在某些利益上是对立的,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是一致的,不使用大规模的杀伤性的武器似乎是双方都不愿意触碰的雷区。
在信息方面,谢林的想法很新颖。一般我们说掌握越多的信息更利于把握事情发展的动态和方向,从而利于在最快的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但是谢林却认为,有时候掌握太多的事情也许是件坏事,不知道反而更好。我的理解是有时候掌握太多的信息就可能把自己限定的过于死板,结果也很单一。比如我们写论文,如果论文的要求和限制过多,那么写作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就太多以至于影响写
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最终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一篇合乎规格的文章而已。在很多场合,策略地屏蔽自己的信息、装傻是增强自己谈判地位的一种手段,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大概跟这个有相似之处。
这本书没有涉及很多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示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范例。也许是由于谢林是职位原因,他将的事例多是应用于国际性的事件中,例如国际冲突、战争、核军控等方面,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将其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进行思考,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与人合作交往和工作的谈判中,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第五篇:品味高中生活,作自我鉴定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五味瓶,不同的人生会感受到不同的滋味,下面就高中三年的生活来作一个自我鉴定:
三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眼间要毕业了,回想三年前的我似乎还着一些稚嫩,但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一切都是老师和同学教给我的;三年中我交到许多很好的朋友,一生的朋友,我们彼此以诚相待;三年中我慢慢地长大了,少了稚气多了成熟。三年中有很多要感谢的人,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一直在我的身边帮助我。
高中生活就像是一个无味的瓶子,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
酸——三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酸楚,太多的离别,太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要记住一起生活过的日子,回忆也是甜蜜的幸福。
甜——好的成绩,我们一直在为我们的将来而努力,为了那种成功的感觉,付出再多也是甜的。
苦——高三的生活枯燥乏味,我们一起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努力着,充满了苦。
辣——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刺激的事情,三年中有着很多次的感动很多次的激动。
咸——眼泪,虽然流过眼泪,但擦干后会鼓励自己说:“我长大了”。我就是品着这五味渡过了高中三年的生活,值得珍惜,值得回忆的美好的高中生活。在以后在日子当中,每当我过得很快乐时,就会回想一下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实在太值得人去回味一下,太难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