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
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小编整理了“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欢迎参考借鉴。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一
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王伟1985年初中毕业,作为于漪语文课上成绩“中不溜儿”的学生,他深深感激老师,认为她的教导对自己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功不可没。
王伟回忆,于老师的语文课丰富多彩。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班里组织“练口”——课前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然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并给出分数。当时,身材矮小的王伟第一个上台,根据题目“一件有趣的事”讲了他在马戏团看猴子爬杆儿的故事。同学们纷纷起哄,把他批评得一无是处。但于老师表扬他说,你的演讲声音洪亮,而且是第一个走上讲台的,给你80分。王伟觉得,自己走上教师岗位后,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开课和讲座,都不会太紧张,都源于那一次的鼓励。
于漪还拿出自己特级教师的津贴,给同学们购买喜欢的书,建起班级图书馆。她安排学生独立编报纸,还找来过去的学生,如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作曲家朱践耳等给学生讲课,并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开阔眼界。“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这一切都是于老师教给我的。”王伟说。
王伟觉得,于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最宝贵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真挚”。于漪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最好能难住老师”。于漪的公开课都是没有预演的。有一次,一名女生在《变色龙》公开课上指出老师的板书“没有波澜,不能体现文章内容”,于漪就让女生上前修改,改完后,听众鼓起掌来。
于漪的孙女黄音告诉记者,踏实、严谨是奶奶一贯的作风,她会将一堂课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然后再转换成口头语,虽费时费力,却一丝不苟。
于漪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坚持了几十年。于漪的弟子、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的谭轶斌介绍,上世纪80年代,于漪就提出“既教文又育人”的语文教育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割裂的两个侧面”,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1世纪以来,于漪又参与“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整体规划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等上海市多个重大课题研究,提出了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
谭轶斌说,于漪老师既教文又育人的思想充满了时代性、前瞻性,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应了于漪老师的一句名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二
1984年秋,根据上海市培养小学师资的需要,在杨浦中学的基础上恢复建立第二师范(以下简称“二师”),于漪担任校长。现任上海市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卜健觉得,在二师的4年是她人生中的黄金期,因为她深切感受到了于漪“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办学理念。
当时,二师学生因为没有毕业升学和就业压力,师生的教学动力不强。于漪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我还能教其他拓展课吗”“我还想参加哪些兴趣班”“如何成为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全面手”等等,点燃了教学两方面的动力和热情。于是,在普修课程之外,学校开设了10多门选修课和很多社团。
在二师,于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66亩绿植丰富的校园,保洁工作全部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值完成。除了扫地、清洁楼道和厕所、帮厨,学生甚至还要两人一组扛着扁担、挑着木桶,到隔壁小区的粪池里挑大粪,为绿化带的麦冬沤肥。学生不免发牢骚,于漪亲自做思想工作。卜健说:“于校长让大家逐渐认识到,国家培养我们读师范学校,不仅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补贴,我们要心怀感恩和使命,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修身立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责任意识、家国情怀。”
于漪超前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开放办学、鼓励学生出国交流上。二师恢复办校后的第二年,学校就新开办了第二外语——日语课。学校还争取到了选派学生到日本短期留学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卜健作为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去了日本。“要为中国学生争光”,出国前于漪校长的一番动员始终是她在日期间的行动准则。就这样,在于漪的带领下,二师在复校后不久就一跃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培养小学教师的龙头学校。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三
30年前,于漪退休了。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教师,有民办学校开出几十万元年薪想聘她。但领着几千元工资的于漪不为所动,继续在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前沿奋斗和实践。
这些年来,于漪担任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培养基地、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在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谭轶斌说,在教师教育这一点上,于漪既有远见又付出了心血。1992年,于漪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开展青年教师职初培养项目,那时,关于青年教师培养的课题研究很少见,而跨国课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于漪始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将之视作一项专门的学问。早在1986年,于漪便集结一批志同道合者创立了现代教师学研究会,强调以“三个面向”为指导:“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立足点,“面向世界”强调开放视野和参照系,“面向未来”则承认教育的长周期。直到今天,于漪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不是技术问题,让一代代教师带着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授课,这是中国特色教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在于漪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教学能手。
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四
于漪的语文课,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流利动听,如诗一般,没有废话,入耳入心。”于漪的学生、原上海闸北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说。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于漪带着人民教师的初心和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语文教育的“秘密”。
1978年初,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兴奋的于漪找到学校数学老师,告诉对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唱个‘双簧’,你给学生讲陈景润的科学贡献,我讲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这正是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体现。在她看来,语文不仅是教孩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进入新世纪,于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获得全国教育界高度认可。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研究起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他们“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有学生直言:“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这让做了一辈子教师的于漪心头一震。“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她认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走进学生的内心,是为了点亮一盏明灯。“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双重奏’,不仅自己的人生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五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研究起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他们“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有学生直言:“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这让做了一辈子教师的于漪心头一震。“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她认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走进学生的内心,是为了点亮一盏明灯。“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双重奏’,不仅自己的人生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
在新教师培训中,于漪多次引用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来阐明观点: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专业、尊重孩子,还要有学识,如此才能看透“六个便士”,看透物质的诱惑。“满地都是便士,作为教师,必须抬头看见月亮。”
走进学生的内心,还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庸医杀人不用刀,教师教学出了错,就像庸医一样,是在误人子弟。”于漪告诉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攀登,这种攀登不只是教育技巧,更是人生态度、情感世界。
从教生涯中,于漪总是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让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于漪一生的追求与热爱。“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让中青年老师‘踏’过去。”她说。
于漪家里有一本她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不少格子里还不止一个圈。她用“来不及”形容自己的工作,因为还有太多事情值得她“较真”。
当教育功利化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学校只盯着升学率的时候,她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当看到小学生写下“祝你成为百万富翁”这些“毕业赠言”时,于漪感到忧心。“‘学生为谁而学、教师为谁而教’,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方面多下点功夫。”
于漪还认为,中国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她多次撰文说,任何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建设服务的人才。眼光向内,不是排斥国外,而是立足于本国,以我为主。
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轻人一样,仍然有壮志豪情!”于漪说。
第二篇:语文教育家于漪说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 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 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 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人 文性很强的语文课,教师如果能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或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每篇课文、每 一堂课导入时不断创新,引导学 生尽快进入文本,进入有效的阅 读状态,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选取部分课 堂教学实例试作说明,以期能对 同行有所启示。
一、抓准关键词
选人教材的文章基本上都是 主旨鲜明、情感集中的经典范本,作者在字里行间总是通过各种方 式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教师要精读文本,吃透教材,养 成捕捉关键词的阅读和教学习惯,并结台教学目标从文本中提 取关键词,然后运用关键词设计 导人语。如教学《短歌行》.我先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何”字句:人 生几何、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 枝可依,然后问道:“何”是疑问 词,作者在诗中为何如此反复地 追问呢?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 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延揽贤 能、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再如 《劝学》一课,我这样设问:苟子 在《劝学》中告诉我们,人的智 慧有三个层次:聪明、知明和神 明。“聪明”是天生的,很好理解,那么什么是“知明“、什么是“神 明”呢,继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个 问题深入学习文本,使他们体会 到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由‘聪明’ 上升到“知明”,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和行善修身才能达到“神 明”。又如教学《赤壁赋》,我如此 导八:《赤壁赋》是篇写景抒情 散文,文章感情跌宕起伏,寓情 于景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同 是江风,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前后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请 同学们找出作者对江风的不同感 受。学生很快找到了第段第二 句中的”清风”,第三段最后一句 中的‘悲风”:我进而发问:同是 江风.一清一悲,为什么会有这 么大的不同’
二、巧用注解设疑
课文注解是学生学习的重 要帮手,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 力助手,教师要充分运用注解引 导学生质疑,进而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如教学《念奴娇-赤壁 怀古》,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注 解③:[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州 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然 后设疑:“周瑜指挥的赤壁大战在 今湖北的嘉鱼县,因此学者余秋 雨说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e同 学们,作为学识渊博的苏东坡,怎 能不知道黄州并非三国赤壁呢? 其实他在词中已作了交代.请大 家找找看,是哪句词?”这样就有 效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 很快找到词中“人道是” 一 句。再 如《师说》,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注解①后,设置了以下问题:
1、韩 愈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是一场 什么运动?2苏轼称韩愈”文起 八代之衰”是指哪八代?3明人 列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另 外七人是谁’4本文是韩愈写给 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目口论说从 师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李蟠是韩 愈推崇的从师的正面典型,还是 韩愈要批评教育的反面形象’
三、巧用俗语名言
四、教材中许多课文和一 些俗 语、名言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些 俗语、名言虽然“耳熟“,却往往 未必“能详”。教师若能利用这些 俗语、名言巧设导语,可谓激趣 之最有效的方法。如教学《窦娥娥 冤》,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个导 入语:“在生活中,人们形容受到 很大冤屈时常常说,简直比赛娥 还冤。那么窦娥到底有什么冤情 呢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汉卿的 《窦蛾冤》,看看窦娥到底有哪些 不幸的遭遇和冤屈々”再如教学 《哈姆雷特》,笔者从学生熟知的 “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引人并设问:为什么会说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拇雷特 ? 为什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贾宝玉?由此引导学生在阅读 中注重理解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 性、丰富性和经典性。
五、巧用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韪在课堂导入中常 常被教师忽视,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课后思考题”,当然是让 学生读完课文后来思考。其实,课后思考题只是附在课后,而运用时却要从课前导入思考、课中 讲授理解、课后总结巩固等环节 来灵活处置。这里仅就课后问题 课前运用例举说明。如教学《雨 巷》,课后思考题二:《雨巷》是 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 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 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 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 “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 么看法?再如教学《过秦论》,课 后思考题一可稍加改造为:同学 们读过历史,知道秦朝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第一王朝,也是一个短 命的王朝,你认为秦朝灭亡的原 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再问:秦 朝灭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都 各有一定的道理,而汉代文学家 贾谊写的《过秦论》所总结的秦 朝灭亡的原因被认为是最有说服 力的,那么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 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课文,用文中一句话来回答。
其实几乎每一篇课文后面都 有一些可以在课前使用的问题,但不少教师却常常舍弃不用,实 为可惜。当然,在使用课后思考 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直接 让学生打开第几页看第几道思考 题,而应由教师用自己的话说出 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产生 程式化的厌恶之感;二是对课后 思考题应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化用。
总之,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实 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目标。需要 强调的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 为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 务,与学生实际结合,做到巧妙 而自然、生动而有趣、深入而浅 出。
第三篇:于漪精神学习观后感
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于漪精神学习观后感
苟子在《礼记》中特别注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提出了不同于孔孟的观点。他认为,教师不仅是决定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关键,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制的存废和人心的善恶。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札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因此,如何做一个老师,如何做好老师至关重要。近期的校本培训,我进行了于漪老师精神的学习,聆听了于老师从教以来的光荣事例,观看了这位语文大师上课的风采,感触颇深,而于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用心教书
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她在用心教会学生每一篇文章,于老师说:“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认识到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命发展。”的确,育人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扣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思想。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更重视过程,更重视体验感悟,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把“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喜欢我教的学科”、“喜欢我”三个内容放到重要的地位来思考,努力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技巧赢得学生认可与夸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思考,多用心,努力以多通道的教学手段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力求在温故知新之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之中学会新知,将知识教到学生心里,将情感浸染学生的心灵。
用爱育人
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师爱的力量,是于老师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位高烧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是于老师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是于老师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她的位置。在六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老师曾一次次超越自我,而支持她的是始终充盈胸怀的师爱。
于漪老师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正是本着用心和用爱的育人理念,成为了我们教师队伍的楷模。作为名师,她仍然很注重自身的学习,很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这也正是《学记》中所提倡的“教学相长”,本意就是指教师自身要想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但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互促进。
最后,我又想起于老师的话:“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第四篇: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来源: 赵瑜的日志
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如何做一名教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近日,著名教育家、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于漪老师给石惠芸老师的回信中阐述了一些看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现予以摘录,供大家阅读。
自强不息,女教师们!石惠芸老师:
信收到,已拜读。
您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师队伍中的女性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强不息,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的语文教师,一般来说,有其天生的优势,如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教态亲切,工作认真,考虑问题细致,模仿性比较强,因而,步入教坛后,兢兢业业,与男教师并驾齐驱,其中不乏佼佼者,不说别的,仅就公开课而言,与男教师比,确实毫不逊色。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有后劲,如何发挥潜在的力量,如何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年有所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万所创新,有所建树。
我与您一样,是名普通的的语文教师,所不同的是我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长,所碰到的困难、挫折比您多,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教训更多。下面就您提出的问题谈点看法,很不成熟。
无庸讳言,女教师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比男教师更为艰辛,付出的精力要更多更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条件,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男子在事业上冲锋陷阵,男子顶天顶家门。
尽管解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妇女半边天,并在法律上、政策上作了种种规定,但观念的彻底转变绝非短时期能奏效,遇到具体问题,女性的地位、作用就不知不觉下沉。再说,家务劳动的担子,一般情况主要是妇女担当,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社会上某些行业特别需要女性的天赋,如音乐、舞蹈、某些戏剧,除成就与男子平分秋色外,其他往往及不上男子。放眼看,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对女性的制约是客观存在,不得不承认。
正因为如此,女性,包括女教师更要自强不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众多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女教师,而女教师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也完全能够适应这种需要。女教师要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做强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一、心胸。
心胸要宽广。一名女教师如果把搞好语文教育事业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教好,这是基础,但胸中不能只是装着“课”,要想得更深,想得更远,想得更广。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伴随着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感染,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近期目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今日更应着眼于培养出跨世纪的祖国有用之才。他们是脱离愚昧的,有文化教养的,是能明辨是非,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健康的,优良的。站在今日的三尺讲台教,要想到明日建设者的形象,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审视今日的教学,脑子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就会衡量种种认识和做法的正确、差错或不完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俗话就: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胸中装着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装着语文一堂堂具体的课,又装着探求语文教学规律的昔日情景、今日现状与明日蓝图。微观上钻研,宏观上思考,脑中就会有涟漪,有波涛。众所周知,“学而不思则罔”。当一名教师,最可怕的是不爱思考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操作,不站在事业的高度精心探究操作的指导思想、操作的利弊得失和形成原因及改进措施,等等,充其量只能成为熟练工,其结果必然是裹足不前。有的人教了几十年语文,说不出一点切中肯綮的见解,大概就源于此。
要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做强者,须有拥抱语文教育世界、拥抱学生世界的心胸,不为鸡虫得失之事所困扰。生活中、工作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那样不顾心的事,千万不能心眼窄,耿耿于怀,要有大丈夫气,拎得起,放得下。一要把事情看透。刮风还有东南西北之分,怎可能事事顺自己的心?更何况自己不可能事事正确。二要有点幽默感。即使受点委屈,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长知识,长学问,增加阅历。人不是玻璃制品,碰不得。“心”只是方寸之地,不相干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多了,留给语文教育只有立锥之地,怎么干大事业呢? 心胸宽广还指乐意容纳别人的优点,别人的长处。自己再好的经验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孔之见,不可能覆盖一切,别人哪怕教学中有不少缺点或苹足之处,只要有可取的精华,都要努力吸收。一个人头上一片天,各有所长,各有创造,要包打天下,包揽一切,不可能。聪明的总能敏锐地发现别人的长处,真心学习,丰富自己;愚蠢的就往往闭目塞听,孤芳自赏,因而,也就难有进步。
心系语文教育事业,心系可爱的学生,心胸就会宽广起来。
二、视野。
视野要开阔。语文教师当然要熟悉语文教材,掌握语文教材,但仅仅限于此,那就远远不够了。业务上、学术上能不能出成果,非常重要的是看基础宽不宽,扎不扎实。金字塔形的结构是有道理的。涉猎的知识越多,越能触类旁通,对自己本学科的钻研越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认识。语文学科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仅就教材而言,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可以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它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美学、艺术、戏剧以及自然科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取得主动权,克服捉襟见肘的窘态,就要广为学习,成为“杂家”。
学习不能功利主义,需要教什么,才学点什么,拓展不开,必然底气不足。有的理论学了,可能立刻教学上派用场,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可用来研究语文教学原则,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可改进教学方法。有些理论、有些知识学了,似乎对学科教学不直接有用,但是它们可以开启智慧,构成文化教养。所吸取的精神养料储存在脑予里,突然有所需要,往往就会一跃而出。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的强弱,教育机智的发辉,并不由于某位教师特别聪明,而在于知识储存丰厚不丰厚,视野开阔不开阔。
对女教师来说,“学”尤为重要。要在工作中家务之余挤出时间读书,就是“充电”,不断充电,视野日益开阔,知识日益富有,教学就有自劲,工作就能出成绩。不少女教师工作开始的几年,业务水平、教学水平有明显进步,到了一定程度步入了“高原地带”,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不前。主观上想突破,更上一层楼,客观上难难进展,重要原因是不重视以新知识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自己知识长流水,才可能以清泉灌溉学生。
学习很苦,但也乐趣无穷。每读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就会体验到是和智人谈话,天外有天,楼外有楼,自己须奋起,须追求。哪怕是看画册,读歌词,也会浮想联翩,从中获得启发。佳作要精读,一日不多,十日许多,最重要的是锲而不舍,读书不只是看,眼睛对着书,不能算读。要理解,要思考,要读进去成为自己拥有的知识。
时代飞速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大量的并不要求甚解,一名语文教师也“甚解”不了,但要关心,要广为浏览,有大致的了解,国内的要了解,国外的也要关心。广为涉猎,视野开阔,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知识背景、智力背景就广阔得多,教课也能常常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出现“神神来之笔。”
三、功底。
功底要扎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盖数十层的高楼大厦,基础一定要深、正、扎实。当教师也一样,要合格,要胜任,要有后劲,功底必须打得扎实。职前教育,在大学求学期间应认真学习,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但能不能真正成才,还得靠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因为,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岗位上需要综合能力。有志者主动锻炼,积极探求,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岗位锻炼除上述广泛学习之外,要紧紧围绕学科教学需要练就教学的真本领。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与自学能力,作为教师,就要在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给他们作榜样。例如阅读理解能力,应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要教学生读懂。钻研教材从语言文字形式,反复琢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形式,反复琢磨、推敲,从识字、解词、句子构造与寓含的深意到篇章结构、写作下功夫研究,能读懂文章的个性,尝到庖丁解牛的欢乐。一篇、两篇、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思考,拿到任何一篇佳作,就会一眼看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来龙去脉,就能准确地把握起灵魂作用的语句、段落,就可有穿透力、意会力、理解力,领悟到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领悟到言外之意,言外之声。教学参考书可以参阅,但只能是“参阅”,而且要在独立钻研、独立思考以后;别的教师的教案也可“参阅”,但也只能在自己独立钻研的基础上。教学参考书也好,别人的教案也好,都是别人钻研教材的所得,照搬照抄,不仅不能教好课,而且抑制了自己自学能力、创造思维的发展。再说,一篇课文的阅读分析本应丰富多彩,理解、领悟不尽相同十分正常,无须对参考书有“朝圣”的感情。备课,钻研教材,倒是应该多多翻阅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比较深奥的文章,更应把事情的原委、论据的确凿与否弄 得一清二楚。
语文教师的.听说能力也要积极锻炼。听的敏捷性、准确性十分重要。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他们提的问题,发表的意见,要能迅速反应,及时筛选,掌握要点。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时而迅速地交流,教师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弹奏。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正确、生动、优美,给学生学习语言作榜样。语言要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教师的口头语言能力不足天生成的,尽管女教师这方面是强项,但要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同样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口头语言有高下、雅俗之分。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能反映文化人的气质,当然要在高雅上下功夫。但又不能佶屈聱牙,故作高深,要词汇丰富,句式多样,通俗易懂,言简意明,至于语病、粗俗,当然应清除。言为心声,练语言实际上是练思想,练思路,练情操。教师语言优美、生动,学生容易入耳入心,置身于语言熏陶之中,学得愉快,学得有实效。
写,是教师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女教师,有的人课教得很好,就是怕动笔。语文教师必须会动笔,会写文章。自己无写作的甘苦,无书面表达的真切感受,写作教学往往是空对空,指导干巴巴,点不到关键处,点不到要害。写,是提高业务水平和和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写不写得出来,往往误以为是语言文字的掌握问题,其实不然。对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文化,关键在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能不能把点滴的教学经...
第五篇:春 向于漪老师学习
春
于漪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â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 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
上、花间、地上)、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春
王培培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抖擞”、“酝酿”、“嘹亮”、“蓑衣”、“应和”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第一课时(解决目标1、2)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冬去春来,春风习习,给人们带来的是盎然的春意、温暖的生活。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对春风情有独钟,以其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之。在中国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春风富有春意,又是异彩纷呈的。那你所知道的描写春的诗句都有那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竹外桃花三两枝天街小雨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诗人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对春的印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春》,看看朱自清眼中的春又是怎样的?(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水涨(zhà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â)巢(cháo)口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
抖擞(dǒu sǒu)精神 嘹(liáo)亮
(三)、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四)、听师范读,学生分组朗读,感知课文。
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以及重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本文写了那些景物?(春草、春雨、春风、春花,迎春图)
2、本文描绘了几幅图?分别是什么?
春醒图——自然醒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五)、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明确: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3、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4、“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5、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课文小结: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对于散文的学习要以朗读为基础,把握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对于文章的研讨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细究,下节课我们一起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写作技巧。
板书:
春
朱自清
春醒图——自然醒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向于漪老师学习
反复研读于漪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于漪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比较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文章的剖析和学习,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和借鉴。
于漪老师以古诗引入本文,并加以简单的比较,前后衔接紧密。于漪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满堂灌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剖析和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会学生筛选信息,合理组织答案等等。于漪老师重点抓住散文的语言美,文字美,境界美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来感受这篇散文的美,提高学学生的审美情趣。另外,她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也重视学生的开外拓展和学习,帮助学生在做中学。
作为年轻老师,我们应该多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帮助自己进步,另外,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思维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