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育心得

时间:2019-05-12 22: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漪教育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漪教育心得》。

第一篇:于漪教育心得

于漪教育心得

于漪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教了一年半历史后改行教了语文。对于不是学中文出身的于漪老师来说,教语文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自问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但是于老师坦言,“隔行如隔山,一捧教科书,难题就来了。文言文可以串讲,过去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现代文学生基本能看懂,怎么教,教什么呢?”

事实上,新教师常常会有“教学经验浅薄,总觉底蕴不足,功力不深,教学时常有捉襟见肘之感”,为了站稳课堂,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仔细想来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了教师的不同成长。于漪老师的方法是:第一,自学“高中语文教育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为终身从事语文教育而强化专业地基” ;第二,反复钻研教材,备课中吃透教材,力求自己真懂。

如果说刚上讲台的于老师是为站稳讲台努力的话,之后于老师一方面广为涉猎学习借鉴,吮吸其中的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为做个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打基础”;另一方面反复推敲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1.丰富语文素养,“为做个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打基础”

于老师夙兴夜寐一灯明,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的大门。于老师寻寻觅觅,寻找借鉴,从中寻找入门的途径。其中,三种学习方法,让于老师受益匪浅:

到记忆中搜索。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语文老师时怎样教我们的,哪些课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激动,感奋,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使我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欢乐?有些课经久不忘,至今历历在目。神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

从比较中学习。在那个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落实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流行的教法是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字词解释、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说明写作特点。于老师说:“虽然从报章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从教研组会议的讨论中,对上述情况略有知晓。但究竟怎么教,脑中仍然充满问号。难道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它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难道语文教学只有一扇门?我不信。我要占有,挑选,借鉴,走自己的路,绝不依样画葫芦”。当时比较封闭,能看到的资料凤毛麟角,于老师就从外语教学中体悟一二,对选文进行比较,对语法进行比较,对读写训练进行比较。比较中,让于老师对利弊得失,有自己的看法。

第三,到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育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于老师都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途径。于老师的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尽管有些学术著作做大学生时也读过,但那是不懂得联系实际,自己也无多少实际可供联系,空对空,学得浮光掠影,现在带着问题学,效果大不一样”。

为了教好学生,于老师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因为,“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越学越体会到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

2.不断推敲,“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有一段对于老师的评论,特别能概括于老师的成长特点,也特别让我回味:“在于漪老师下的功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反思功更为可贵”。

如果说,“勤于学习”是于漪老师做语文教师的一根支柱,那么,另一根支柱就是“勇于实践,不断反思”。于老师自己称为是:不断推敲。我的理解是,在这平实的语言之下,是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感悟,是于老师不断地将自己认识与想法正确与否,效果怎样,拿到实践中检验,再将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不断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判断。于老师自己的诠释是:“备好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更何况备课绝不只是课前做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准备,而是贯穿教学生涯全过程的学习、积累、反思、改进”。

“教课要一清如水”,是于老师追求的目标,因为清晰,学生学起来就头脑清楚,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语文能力,而且在逻辑思维方面可获得良好的熏陶。然而,“清”谈何容易。于老师说:“教课时,总是有个思想在作怪,多教一点,让同学多学一点!再加上备课钻研所得,更是舍不得丢开”。反躬自省,于老师又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认识上的提高:“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于老师说“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于老师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于老师常用的方法是: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望:目测,课内课外与学生的接触中察言观色;问:做口头和书面的询问、调查;听:谛听学生朗读、背诵、说话、讲演;阅:看学生各种语文作业及其他书写的有关材料。根据平日了解所得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

其次,语言上下功夫。于老师说:“教师讲课所用的语言,既要又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有文化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与感染”,教课时要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让学生听起来愉快。

语言是思想的影子,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文化含量,因为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如果语言有吸引力,学生就愿意听。语文教师的词汇要很丰富,既要教学生规范的书面语言,又要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下学习活的语言”。于漪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第三,行动上下的苦功。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我的奋斗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认真剖析自己教学语言的毛病,首先做到清楚明白,通俗易懂,不含糊其辞,不诘屈聱牙;再进而锤炼,力求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我的教案写得极为详细,把所教之课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认真修改,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不规范的口头语言,把多余的字、词、句,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一删改,纠正,然后背诵出来,再口语化。这样坚持了两年,语言水平提高了,我做到了讲话、交流、乃至做报告,只打腹稿,不打草稿;写文章,也着力于下笔成文。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平实的话后面蕴含的是于老师对三尺讲台的无限的爱,对学生、对未来,对寓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的热爱。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

于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通俗选文开始,到《论民族自决权》、《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教育史》、《世说新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于老师广泛涉猎,前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的著作等等,叩心扉观性灵,享受读书之乐乐无穷。

事实上,对于老师来说,工作量大,负担很重,要想有整块时间学习是不可能的,但于老师锲而不舍,她说:“把零星的宝贵的时间有计划地用上,天长日久也是可观的”。我发现于老师的读书,有三个要诀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力求正确理解,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

紧扣一点深入学。要弄懂一点知识,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钻研,锲而不舍,层层深入。

拓宽视野广泛学。在某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货物不能不“杂”,但要杂而有章。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条理地储存。

第二篇: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她让我也深深体会到“胸中有书”是老师不断的追求,着才能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胸中有书,要求我们“读懂教材”,根据文道统一的精神去钻研教材,明确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另外,要求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是“栋梁”和“未来”,这激励着我们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在教育中去实践“胸中有书,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为人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人才。

第三篇: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力等方面。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教文育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曾经说过,“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师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树魂立根,植根学生的理想信念 “育人要育心,浇花要浇根”,于漪老师认为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学生心田‘植根’”。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为此,她呼吁:还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用爱心培育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文化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教育,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判别、取舍各种文化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判断力。于漪老师呼吁:“学校、教师对学生文化生活不能漠然视之,要精心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教师要着力教会学生在接受与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对文化信息识别与取舍、评价与更新,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学生主体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深化文化评判,朝着理性和德性的文明方向发展,就会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的心灵,从而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局限于学生的读书,而更多地体现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与追求的祝愿与期盼。因此,她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性:时代性 “社会在前进,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她提出的“三个制高点”,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勇于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要增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意识。三是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要善于吸收先进养料,敢于与发达国家竞争。站在上述三个高度,她又提出“三个瞄准”,即,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搏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前瞻性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教育必须克服浮躁,要有前瞻和远见,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由此她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为此,她提出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创新性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为此,于漪老师身体力行,摸索出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径。于漪老师将杨浦高级中学发展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营造“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塑造“以强烈的责任感、睿智的文化判断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特征的学生群体形象”的好学校,是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的重要实践。基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于漪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思想性于漪老师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这一条红线。积极践行“教文育人”。她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智能性

如果我们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他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表明,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因此她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文学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在她不间断的培养之下,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她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于漪语文教育艺术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美的享受——于漪语文教育艺术探究

课程名称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专 业 方 向 指导教师 论文评分

2014年6月15日

语文名师研究

冯添美 中本111班 1102401138 汉语言文学 师范类 黄福艳

美的享受——于漪语文教育艺术探究

[摘要] 于漪的语文教育是一场美的盛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的语文教育艺术境界。她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美的艺术力量,这力量来源于情感熏陶塑心灵的感情披露,得益于美感焕发富激情的艺术熏陶,贯穿于灵活应变善诱导的教育机智,归根于扎实功夫创真知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美; 享受; 于漪; 语文教育; 探究

一、情感熏陶塑心灵

于漪老师属于情感型教师,被称为语文教育“情感派”的代表,不仅把文学作品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还把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都得益于于漪老师“情感熏陶塑心灵”的语文教学艺术和“披文入情”、“以情激情”的语文情感世界,正如她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一)披文入情,进入角色

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体现,教师如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之时首先要做到“披文入情”,即在感性研读课文的基础 上,发现作者表达情感的语段,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把课文的脉络梳理清晰。其次是进入角色,即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语言文字信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根据课文的具体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课文的形象和内涵进行补充和说明,真切地体味其中的深意。

于老师的备课,不是一次简单的条条框框的填写,而是一次头脑风暴的情感艺术演绎。不仅仅是深入研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于老师还联系自己生活的所见、所感和所悟进行回味,咀嚼文章的深刻涵义。披文以入情,她写《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案是用泪水凝聚而成的,讲课时更是声泪俱下,引得满堂皆泣。于老师把自己内心对周总理的真实情感和课文作者的情感结合起来,表达了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无限的崇敬之情,更演绎了一幕幕真情流露的告白。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于老师点燃了自己,更燃烧了学生的情感花火。

(二)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有主导作用,还有情感的传达感染作用,教之以情,以情激情,最终达到情感交融的效果,是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艺术的一大亮点。她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周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所以,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以情字贯穿始终,不仅教之以情,以情激情,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激发,还注重课文感情的发展与升华,推出师生感情流动的浪花,制造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三情”合一的感情波澜,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渐入佳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境界。如教学《春天的沉思与回忆》,这是一篇纪念周总理的散文,一开始她就把心中积蓄的情感巧妙地用泰戈尔的诗“让死者有那不休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导入课文,这深情的诗句奠定了课文悲壮和思念的情感基调。接着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紧扣散文的结构特点和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与学生一起背诵赵朴初的词《金镂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慨》“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号呼总理,泪尽也,赎公无计”,加深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感情。最后又引用杜甫的《七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升华感情,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交融的最佳状态。

二、美感焕发富激情

有人评价: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于老师把每一堂课都看作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散文,不仅注重整体教学氛围的和谐融洽,还追求课文导入、语言表达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完美无瑕,给学生以听觉的享受、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一)开讲美

都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漪老师的课堂开讲,美不胜收,导入课文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教学《七根火柴》的开讲导语,“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动人肺腑的悲壮赞歌。”深情的话语,耐人寻味的意义,不仅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孔乙己》的开讲:“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吗?一个生活在世上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的人,是多么可怜和多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虽然没有优美的文字和词缀,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提问导入法,并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同时也道明了孔乙己的身世以及课文的整体思想内涵。开讲美,并不都是华美的词缀、深奥的句子,而是一种自热而然的情感流露,一种道不尽的韵味萦绕。

(二)语言美

语文,顾名思义是一门以组织语言、言语表达为主要目标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忌一潭死水,无波无澜。乏味频繁的词语,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的平铺直述,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压抑而进入昏昏入睡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好语调的高低和谐、语气的轻重缓急、句式的参差交替,力 求语言的优美生动、词汇丰富、幽默风趣和机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于漪老师课堂教学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美的存在。“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于老师特别注重课堂语言的运用表达,她充分采用朗读、描述、抒情、议论、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语言艺术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语言的魅力。如教学《最后一次的演讲》,于老师在小结时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这篇演讲是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号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作词句上的修饰,但句句向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要害,使敌人招架不住,躲闪不及。”生动准确的词语,长短句式的交叉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交错运用,让学生激情万丈,如沐一阵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中。于老师优美动听、跌宕起伏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地演绎了语言的魅力,语言无与伦比的美。

(三)节奏美

节奏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课堂的节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有规律地施加教育影响力,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充满了节奏美,不仅在于教学进程的起伏变化、教学气氛的张弛适度,还在于教学速度的疏密相间、教学情感的跌宕有致和教学语言的抑扬错落,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掷地有声,富有韵律感和节奏美。于老师的课文进程环环相扣,节奏起伏,就像一张一弛的波浪,呈螺旋式上升,有节奏感地推进。如教学《茶花赋》时,于老师首先设计一段深情的导入影响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紧张急切的心理;接着让学生认真聆听朗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课文情感交错的优美意境;再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赞美祖国河山的诗句,通过回忆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紧张而又活跃的状态,教师再做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在聆听中时脑海里浮现“春深似海”的美景图画。当学生沉醉优美画境时,于老师又问“茶花美从何而来?”,再一次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最后于老师展示“童子采花”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联系和想象,再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的状态。于老师的课堂意境渐渐深入,学生的认识也渐渐深化,给学生紧张而又轻松愉悦的之感,使课堂教学呈现环环相扣又紧张适度的节奏美。

(四)和谐美 于漪认为:“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本着追求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的和谐美,于老师认真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她用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爱,努力营造爱的心灵,爱的课堂,爱的氛围,爱的海洋。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一个学生突发提问“几千万万颗中的‘万万’是多少”,引得其他学生的大笑。有人接着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懂”,使得提问题的学生十分尴尬。于老师见状就立即接过话题提问:“万万就是一亿,可课文为什么不用‘一亿’呢?”,在得到问题答案之后,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使得所有学生都用尊敬的眼光看着提问的学生。于老师敏锐的觉察,高超的教学技艺,通过师生的沟通,保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高度和谐,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正如陈钟梁先生对于漪老师课堂氛围的恰当比喻,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和谐美感。

三、灵活应变善诱导

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富有情感、美不胜收,还活而有致、灵活多变。她把知识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教学,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她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之时,使自己的教法更多样性和多变性;她面对课堂突发事件,临危不惧,高度机智和灵活应变;她善于激趣,善用教育机智,善于诱导,尽展她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善于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现代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曾经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不仅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更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必经之路。于漪老师认为,趣味性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的。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以兴趣的浪花激荡,让学生沉浸在求知的知识海洋中。

于漪老师就是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其一,她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让课堂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其二,她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心态去挖掘课文的深邃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最后,她把时代的活水注入课堂,让课堂活跃,让学生有所感奋。如于老师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由于大多数城市学生对农村生活不熟悉,所以对诗中描述的恬淡自然的农家生活就不易动情,她就让学生把诗中的文字变成图画,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再现翁妪的音容笑貌和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形态,勾勒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乡村野趣和‘小儿’童趣的诗意画面。

(二)善用教育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于漪老师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借题发挥,谆谆诱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育机智,首先是叩动心弦的共鸣力和感化力。于老师善于激疑,让学生思起于疑,教学《七根火柴》,一开始她就提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当学生意见不同,出现矛盾争论时,她又一语道破“主人公是无名英雄”,接着她又设疑“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英雄呢?既然是无名英雄,为什么作者又花那么多笔墨写卢进勇呢”,短短的几分钟,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抓住了疑点,提出了文章内涵,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设置了新的悬念。可谓导而弗牵,活而有致。

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的起点在于“她那慈祥敏锐的目光,笑意横溢的脸庞和亲切明亮的语言,时时刻刻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严和爱的期待”。教育机智还表现为教师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敢于坦白承认自己的不足,寓于机智运用自如的表现意态,是作为一个良师不可缺少的条件。于漪老师教《木兰辞》时,学生提问问题:“在于古代妇女都是缠小脚的,花木兰是小脚。怎能行军作战?”于老师坦然地告诉学生:“花木兰是否缠小脚,我 还不清楚,等弄清了,我再来回答。”这是善用教育机智的教师的坦白,而不是‘不懂装懂’,让学生对自己更加崇敬。

四、扎实功夫创真知

于漪说:教学究其本质而言,是教师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知(包括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一种认知过程。教学是否成功,要看是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于漪老师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她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有着高尚的人格力量、先进的教学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她德、才、识、能兼备,有着扎实的知识底蕴、丰富的语言修养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语文教育事业一直耕耘着。

于漪老师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还敢于创造真知,敢于创新精神。她以‘教文育人’为教学目的,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她真诚地提醒学生,切不可迷信书本,迷信教师;她的课堂气氛民主,创新气息浓郁;她的教学内容符合规律,具有科学性,并建立了点线面体相结合教学体制;她“锲而不舍,永不知足”,要永远站在语文教育的最前线!

结论

于漪老师是“情感派”的代表,对语文教育事业“倾心倾情”。听她的课,犹如在优美的梦境里遨游,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着美妙动听的旋律,渐渐地滋润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这是一场美的盛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育艺术境界。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美的艺术力量,这力量来源于情感熏陶塑心灵的感情披露,得益于美感焕发富激情的艺术熏陶,贯穿于灵活应变善诱导的教育机智,归根于扎实功夫创真知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福艳.语文名师研究[M].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出版,2014(春季学期).[2] 王绳媛 杜慧春.于漪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4,(3):32~34.[3] 马洁.浅析予以老师创设语文课堂情境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3,(8):357.[4] 王绳媛 杜慧春.于漪课堂教学节奏美说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9):85~87.[5] 武玉鹏.于漪语文教育思想述要[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2):87~91.[6] 彭艳秋.心怀信念 甘做红烛——读《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之感[J].人民教育,2003(2):79.9

第五篇: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一)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二)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三)《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下载于漪教育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漪教育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

    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推荐5篇)

    翻看《教育魅力》这一书,如同看一部教育进行史的电影,书本共分为八大章,每一章阐述的要点各不相同,不能一一详述。其中书中的第三,四,五,六这四章对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教师教育魅......

    《于漪教育视点丛书》观后感

    《于漪教育视点丛书》观后感 凡是接触过于漪老师的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对学生的挚爱。一个教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好教师对学生都具有人......

    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

    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

    教育魅力 于漪 读后感[推荐阅读]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 读后感 两个月的假期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

    于漪观后感5篇

    在看完关于于漪老师的纪录片《教师》之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于漪老师的每句话和每个事迹都深深触动着我,我现在觉得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更多的......

    于漪的教学风格

    于漪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