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1-01-20 18:4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第一篇: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 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 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 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 像用包布 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 向西 向东 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 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 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2、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

8、以愚黔首 使……愚蠢

【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亡的敌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牢固的屏障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地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计算

⑦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⑧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⑨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者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自若也

2定语后置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伏尸百万

3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过秦论观后感

秦王朝从崛起、发展、鼎盛转而迅速灭亡这大约154年的历史,备受人们关注,其中值得总结的东西可谓多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犹以上篇雄策千古!贾谊主要以政治家的眼光从秦不施仁政、愚民、弱民、暴政等方面,来分析秦之得失,其实若要全面论秦,除其在政治上的失策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的积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等诸方面加以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领学生的综合思维。

政治上,秦统一中国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虽有许多积极、进步的方面,但不无败笔。“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修筑长城,企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来巩固其“万世基业”,都是极其愚缪的办法。待到秦二世时期,更由于统治者的无能无德,荒淫无度,暴政变本加厉,使得天下怨声载道,“苦秦久也”。贾谊的分析较为透彻,总结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也极为合理。

经济上秦从孝公起,重用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商鞅的变法使得秦一夜之间迅速崛起,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却没有及时休养民生,让老百姓喘上一口气,反而大兴土木,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秦长城巍巍万里,这样的做法能不把新兴的大帝国的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吗?不过秦的失败,却给后来的历代开国君主上了极为有意义的一课,让后来汉唐等开国君主明白了,国家初定,安民养民,富国强兵为要!

军事上,秦在统一之前,采用“攻”势,无比强劲,所向披靡。在陈胜、吴广的起义爆发后,章含与陈胜部将周文的交锋,依靠崤山和函谷关的地利,大败周文并迫其自杀,取得了镇压起义军的第一次辉煌胜利。但随后秦军没有分析形势的变化,没有考虑到此时“天下苦秦久也”,没有考虑到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大的.逆转,仍然采用“攻”势,由章含率部开出函谷关,在军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国自己的天然屏障,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兴起过程值得研究,纵观秦和六国斗争的历史,凡采用连衡之策,秦就胜算;凡采用约纵离衡之策,秦就处于无奈之地。遥想当年,苏秦合纵缔交,挂六国相印,秦虽觊觎天下,却屡屡而不得;后来苏秦既亡,张义连衡成功,从此秦的外交可谓无往而不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兴国、立国的首要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我们的敌人”,这些著名论断和历史的渊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来凭借崤山和函谷关之险峻,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在与秦末农民起义队伍的较量中,秦人却丢掉这个可以扼住别人咽喉而控其项背的地理条件,从而导致军事上的惨败。

所以,统观这段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诸因素,秦统一中国后都没有抓住要害,秦岂有不迅速灭亡之理!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这时的学生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储备已经较为丰富,我们教师只要稍加点拨,这样引导学生综合的思考问题,学生们就会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从而去学习、思考得更精彩!

《过秦论》主要内容

是一篇政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语文《过秦论》试讲答辩

高中语文《过秦论》试讲答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通过诵读法,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感。

3.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品析法。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这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二)疏通文意

1.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学会本课文言知识。(1)通假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词类活用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3)顺势让学生理解标题中“过”的意思。2.概括文章核心观点。

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深入研读

1.朗读第三段并概括内容。

【明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2.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分界线在哪? 【明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3.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同桌为一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4.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原文并加以解释,然后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原句,学生代表自主朗读,学生理解并体会语句)【明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四)拓展提升

说一说历史上其他由于“仁义不施”导致亡国的例子。(五)小结作业

思考本文的语言特点,下节课交流。

第三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过秦论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过秦论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使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量、计算

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过秦论》读后感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国家是这样,家庭、个人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家庭父辈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子辈中衰败,父辈原指望子辈们能将遗业发扬广大,万万没有料想到子辈们竟是不争气,父辈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地。弈黎,你要记住,《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过秦论中心论点

《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第四篇: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阐明了从师进修的的必要性及其准则。

《师说》作者简介整理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高中语文课本中师说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师说》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句读之不知 :同逗,停顿。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词作动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词多义

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无 无贵无贱:无论 圣人无常师:没有

《师说》知识点归纳-句式

1.《师说》判断句知识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2.《师说》宾语前置知识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3.《师说》被动句知识点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师说读后感

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句出自《师说》,解释了老师的作用。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假如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也就不能成为教师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页在不断提醒我们“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总的来说,“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这也是韩愈所谓“师道”。

在我看来,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时间帮助学生逃生的教师们,他们敢为人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回想韩愈在《师说》中的所言,我认为他们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将自己的责任进行了升华。于我们学生来说,要学习古代圣人的“从师而问焉”,就要做到学无止境、不耻下问,才会“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不然就会“愚益愚”。例如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会开口向他人请教,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在《师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虚心向学习的学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孔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难道他的学问不如他们这些人吗?不!他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可现如今,人们的学问还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或他人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而已。

《师说》中还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有时或许会被我们所忽视,但要是反复多读几遍的话,就会感受其中的韵味。所谓“温故而知新”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吧!

《师说》的中心思想

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

第五篇: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本文强烈鲜明的对比给阅读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启人深思《师说》中的对比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在作文中学着把对比写好肯定会为作文增色很多的

师:通过对比作者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的议论部分很明显在哪一段?这一段有个词语提示我们这是议论段落 生:第六段且夫: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师: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却用大量篇幅用来叙述,这样写会不会缺乏议论的说服力?(让观点缺乏说服力)

生:用大量篇幅叙述秦国由弱到盛,又有盛而亡的史实,层层铺排对比推进在铺排对比中,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至末段发表议论,总结原因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而且在以上的对比中更加清晰和突出

师:前五段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7位国君当政期间秦国崛起与发展、鼎盛直至灭亡的150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和事件之多,150余年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引人入胜,我们读来饶有兴致想想我们的作文有时叙述一件或两件事情不够清楚,什么样的叙述让人读来饶有兴致呢?请同学们思考总结前五段叙述的特点 生:回答

师:很好!贾谊抓住时间线索(如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很有条理叙述了秦国崛起与发展、鼎盛直至灭亡的过程;同时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事件)即某一点,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用画面的形式构成“点”,“点”“线”结合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作者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少写多,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文章气盛,仿照前面概括一下原因:这种以叙事来说理让文章气盛[板书]

当然从中我们也看出作者有很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叙述描写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我们带入他精心营造的文字场里去了

三、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读,我们知道:赋的手法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使文章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采飞扬,一泻千里;全篇到底的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说服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气势酣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评论者评价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鲁迅更是盛赞为西汉鸿文[板书]

这些写作手法尤其是排比和对比值得我在作文中借鉴,希望同学通过尝试把作文写得更好,也引人入胜!

四、布置作业

师:作业:

1、比较阅读文言百段《过秦论》(下篇)请同学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酣畅气势来 附板书设计

过秦论

贾谊

1、用写赋的手法来写, 说理散文

气(铺陈、排比、夸张、渲染)

2、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

第之(秦国本身;秦与九国;秦与陈涉;陈涉与九国)

3、用叙事来代替说理

(点线结合,饱满酣畅,以少写多,充沛强劲)

五、教学反思

《过秦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有很多角度而我选择了从题目入手去品读语言,感悟文章的气势在评课老师的帮助下,还有自己反复观看课堂录像,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优势,更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足需要去弥补、改进我想,如果让我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控制课堂节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言语权利

学生对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手法的归纳时发言踊跃积极,情境创设和气氛都很好作为老师,本可以再这里做很好的收束,而我未及时做到,反而浪费了一些时间直接导致后面时间紧张我也跟着紧张,节奏很快,前松后紧本可以出彩、最闪亮、学生思考最有可能走向深刻的地方被我包办抢占了,未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回答课堂高潮的地方出现得太快,没有取得试教时的效果 这算是一处遗憾、失败可见控制、驾驭课堂节奏是多么重要

2、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让学生沉浸文本进行品味语言

二期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验文本、品味语言时间的紧张让我忽略了对读的指导听课老师建议得好:既然是气盛之文,宜于让学生单个读,个别读比齐读更能体现气势和效果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呼唤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学生老师品得深、品得细,不代表学生品得深、品得细老师扮演的是向导、导游的角色,引领、点拨学生就可以了,引导学生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这一点做得还行,今后可以更加完善

3、多看自己的上课录像

每看一遍自己的录像,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回答时自己的点评用词是否合适,语言表述是否清楚,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全能看的一清二楚,自然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也一目了然了看的过程虽然让人紧张不已,甚至是痛苦不已但是,我却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教育,而自己呢?有时候听了别人的说法,自己就迷糊了,大意了好多细节的东西就忽略了,即便是想去关注,有时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所以,录像是个好东西,要好好利用我想,自己找问题加上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 多开几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备课更充分细致以提高自己上课的能力

开课意图:

《过秦论》是经典名篇,评论者评价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鲁迅更是盛赞为西汉鸿文通过前面两节课对文章疏通,学生对文意的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这节课我想借助对文章语言的品读,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教学预设主要想从一下3个方面来得出原因,它们是:赋的手法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使文章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采飞扬,一泻千里;全篇到底的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说服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气势酣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希望在品读欣赏语言之后水到渠成地感悟总结到文章气盛的原因

下载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文学斯蒂芬多少常识[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

    《过秦论》

    《过秦论》教案 制作者:张敏珍 班级:2008级8班 学号:200802340957【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

    2014高中语文 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高中语文 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 归纳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2. 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

    2014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 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

    【人教版】2018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优秀教案3.10 《过秦论》创新教案

    3.10过秦论 创新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

    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大全)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

    高中语文知识点名言名句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高中语文知识点——名言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