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长沙市2013年创新教育论文评优
“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邓沁
摘要:语文教学既要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实现语文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处理好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创新教育对教育者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从观念到方法、策略实现转变,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师的‚美丽转身‛;二是对于学生而言,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思维环境,让学生有创新思维的意识,通过综合性学习中的假期小调查和课本剧的编排实现创新思维的操作能力,实现‚美丽转身‛。最终,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美丽转身‛。
关键词:生本教育创新能力基本素养美丽转身
郭思乐先生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崔峦先生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也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实践性与综合性,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首先,语文教学依然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即语文的基本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要实现阅读教学‚美的转身‛,就要求创新。创新教育对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从观念到方法、策略实现改革创新;二是对于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学法的创新,首先要有实现创新思维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美丽转身‛
小学语文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从观念到方法、策略实现转变。同时,应该讲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其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生本教育正是其中之一。判断它是不是主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根本的是要看它符合不符合当前的我们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郭思乐先生认为我们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有两个:第一个是教学价值观,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生本教育,主张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第二个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生本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便应该以这些理念为指导,以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为教学目标,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听懂了,学会了‛,而是‚会学了,乐学了‛。
(二)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
1、注重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策略方面,首先要改进‚教‛的法子,教师应该从‚教课文‛到‚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实现转变,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变为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我们应该把精读课文当成一个‚例‛,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教师少分析,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感受、熟悉、理解语言,最终能够借鉴、运用语言。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小泡泡,如:三年级下册中《燕子》这篇课文中‚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以及《争吵》这篇课文中‚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其实都是学法的指导!这让学生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收获到阅读的能力。
2、注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而且使学生沉浸努力解决问题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字清新优美,有的课文情深意长,有的文章富含哲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习进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感知文本。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阅读课文《夏夜多美》第二课时,教师呈现夜晚美丽的池塘的画面,带着疑问的语气轻轻地问孩子们:‚这样寂静的夏夜,池塘传来一阵哭声,是谁在哭?‛教师这样导入,就紧紧抓住了一年级孩子的心,这样,一方面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好奇心重,喜欢富有童趣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十分巧妙地让孩子去领悟文本,探寻‚是哪些小动物帮助了这只求救的小蚂蚁?‛这个问题。另外,游戏激趣、活动激趣等等也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当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时,往往在不断获得新知识时迸发创新因素。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有的学生遗忘得较快,也只能一时记住,如果做错了提醒很多次才能改正,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或者自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集体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窟窿‛两个字的笔画很多,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但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我让学生自己对比观察,经过集体讨论,得出了这些有价值的结论——‚窟窿‛是‚洞‛的意思,所以都是穴宝盖,‚窿‛字右下角不能掉了一小横,更有学生十分形象,给大家除了一个谜语——‚洞穴里有僵尸出没‛(打一个字)其他孩子兴致勃勃地回答说是‚窟‛字。
4、注重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我们现代教学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语文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信息的传输的流量加大,速度加快。特别在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扩展资料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节省许多时间。同时,要注意以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为中心,多媒体不能喧宾夺主,太多花架子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三)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议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挤进课堂,抓出实效。‛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阔视野,扩大知识
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桂昂的作用。我们要彻底摒弃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的大量课业训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
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教师需要为孩子所阅读的书籍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一二年级选择配图小故事或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图文版的《西游记》《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等,三四年级可以读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五六年级开始读一些世界名著,如《鲁滨孙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们老师在低年级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采取了限定性的措施,如:二年级的阅读作业是首先要求孩子们自己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默读几遍,然后大声地朗读给家长听,家长觉得不错,则让孩子们从中选择几个好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摘抄,会学习的孩子还能摘抄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到两个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平时的积累,实现词语的运用。如:春秋活动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观察,活动结束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平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相似语句,进行对比,要求学生利用优美句子合作制出手抄报,互相评比,并给优胜组授予奖励。这样,学生在积累、模仿、自我创造、团队合作中学以致用,同事获取乐趣和认同感。到了高年级,我们将组织孩子们进行故事复述比赛,也可以鼓励孩子演讲自己创作的故事。为了使自己的表现更加形象生动,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之后,几个人配合,在对故事的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中高年级,当孩子们的写读书笔记养成了习惯以后,便可以自己设计读书笔记的格式,可以写心得体会和读后感附在摘抄后面。当然,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我们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
二、阅读过程中学生‚美的转身‛
小学语文要实现创新教育,孩子们首先要有实现创新思维的环境,这样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一)提供创新思维的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托拉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因此,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阅读,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辛苦,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认识都来自于教师滔滔不绝的灌输,学生很难有自主权,这样,创造性也遭到了悟情的扼杀,成绩也得不到长进,学习能力也是可想而知。我们不如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还学生自信心,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索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呢,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消失了,重拾自信心。
宽松的学习环境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到实效。应积极鼓励学生不墨守陈规,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如:郭思乐先生《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所提到的一趟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歌的教学,学生由这首诗歌谈及了‚金屋藏娇‛的典故,莎士比亚等人的名言名句,余光中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娥皇、女英和舜的故事等等,学生在这个阅读交流过程中想象、思考、进步,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思想得到启发,情感得到熏陶,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统一。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这句话很有道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也是学生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创新意识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还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自己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巧妙地抓住课文耐人寻味的地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接受问题的挑战,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开阔性‛的联想法,‚反面着眼,注重发散思维训练‛的逆向法;‚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发散性思维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实现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信息内容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多样化的今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不仅注重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这种学习途径都没有提供学生统一的方法和标准的答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多种领域去寻求答案,这也是创新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综合性学习‛中根据表格查找资料、实践调查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留心周围的环境,思考,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够做什么‛,而综合性学习内容也是‚调查家乡的环境‛,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紧紧围绕环境来说话、写话,那么学习完课文之后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进行分工合作,考察环境,并填好表格、做好记录,这就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要求学生的调查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自己小组观察、也可以采访询问小区居民,还可以查找资料,但限定调查的一个方面。这样的活动中,可谓是一举多得,符合‚生本教育‛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本剧的表演也是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课本剧是以表演为中心,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编演课本剧,学生要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各门知识的积累都调动出来,使知识成为活动、有用的元素。课本剧编演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提高语文能力,增进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课本剧的编演就综合训练了这几种能力。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表演需要用语言沟通,训练了听说能力;学生编演剧目要以文学作品为依据,这就促使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查阅多种资料,认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学生组织语言,设计情节,改变剧本,提高了写作能力。在反复历练中,学生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课本剧的编演的合作性,对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责任心,能发挥重要作用。长沙市博物馆于2012年暑假组织的《器物们的成语故事会》就十分成功,孩子们把‚自相矛盾‛、‚杯弓蛇影‛、‚三足鼎立‛等成语故事进行改编,多次排练,编成课本剧,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博物馆的文物历史,还积累的成语,并能够运用,不仅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崔峦.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崔峦.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上上的讲话.
[3]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王素慧
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悟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
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第三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事务所定制-研究生论文|MBA硕士论文|教学论文范文|职称论文发表 2010-02-10 18:35:13 作者:何建芬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风雨,见证了生命自然的精美与和谐。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生本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十年的生本教育实验,让我深有感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
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宇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突然接到通知,说过两天要执教一节全国的生本公开课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竞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竞选定了《墨菲定律》作为公开课内容。当时,我真有点傻了眼,直埋怨孩子们选得怪。要知道这一定律不太好理解,真不知该从何人手?但同学们却觉得这课有说头,还美其名曰“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所以选择它来做学习示范,让更多的人知道墨菲定律。”
同学们句句有理,声声坚定,我无话可说,虽有些心虚,但还是点头同意。同学们又是一阵欢呼,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热情满怀。这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给学生最需要的,真好!心虚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感觉。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 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
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
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说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
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 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兵马俑的个性》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请现在就付诸行动》,使学生真切体会起而行动总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
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
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
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华阳小学第一届实验班有一个“小金哥”,从小学习懒散,作业不做,专爱看书,特好讲话,小学六年的成绩中下,有时还不合格,到了初中,时好时坏。然而,这位小伙子秉承了生本教育的个性张扬,他博览群书,标新立异,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中考时以高分被广州市一所著名高中录取。在华阳小学生本实验班里,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本教育让简单的无为成就了和谐的大有作为。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 的幸福。
人民教育,2009(15)
第四篇: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的构建
林天燕
生本教育在我校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年多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生本理念下,怎样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
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没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三、落实“九步教学”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也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的交往互动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九步教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九步教学”流程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的民主化、情感化、人性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等。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好有效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比如,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要求其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讨论交流,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黯然失色。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后,我鼓
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般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教师要有营造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作业分层布置。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构
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落实生本教育和我们总校提出的九步流程。在教学中,我们自己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五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问题,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本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本教育
由于小学生缺乏实践经历,也就缺乏写作素材,所以,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经常会出现没有内容可以表达的状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生本教育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进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
一、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作文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活引导
写作源于生活。当前时期的作文教学,教师过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完成的作品不够真实,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自然难以提升。部分教师仍将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技巧指导上,没有明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局限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例如教师让学生朗读、背诵、摘抄优秀的作文片段,要求学生写作中盲目套用,在这样的错误引导下,学生的写作热情渐渐丧失。
(二)缺乏阅读指导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填补思维空缺,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效果。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指导阅读,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将文章朗读一遍,甚至有的老师根本不注重作文阅读,这些行为必然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三、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运用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不但能使孩子们身心愉快,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某种思想教育,同时还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同学们都感兴趣的写作情境和材料。譬如元旦、中秋、国庆晚会、主题班会、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六一”游园会等,因为这些活动已经纳入学校或者班级的工作计划之中,不用我们语文老师“掺和”,由于活动的内容新颖别致,学生个个都乐于参与,形成了“我要活动我要写”的良好局面。如我们可以精心拟定和组织的活动有:(1)“夸我妈妈”演讲会,参加者不一定是全班人,但可以多角度写出几篇作文。(2)娱乐游戏,这是人人都?⒂搿⑷巳硕甲缘闷淅值幕疃?。如游戏“错位”,上课了,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纸条,讲清游戏规则:第一组同学在纸条上任意写班上某一个人的名字,第二组同学写“在哪里”,第三、第四组写“干什么”,等大家写好后,随意抽查搭配成为一个句子,据有:“×××在马路边吃饭”“×××在屋顶数星星”“×××在教室里梳头”等很有趣的句子,做完游戏即刻宣布写作文,这样的游戏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也提供了情感感悟,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3)学表演。作文中需要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描述,这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哑剧,例如“快迟到了”“矮个子擦黑板”“考试想作弊”、“猜动作”(猜吃西瓜、吃甘蔗、吃辣椒、吃酸东西)等,从哑剧表演中揣摩各种动作和心理活动,突破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难点。我们也可以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表演去市场采购所需食品,“讨价还价”“短斤缺两”“四舍五入”等“商业活动”进入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学会这些心理和动作的描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学生互评互改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写作的手段,基于生本理念的教育前提下,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作文的评价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互评,这样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这样的方式也很好地构建了科学的竞争环境,同时也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作文素材
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则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受到课外读物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进而为日后的写作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当然基于生本理念的教育模式,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推荐学生喜欢看的读物,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全神贯注地进入阅读的天堂。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教育的生本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写作的本质,尽量消除学生对于作文的抗拒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作文课堂的生本理念。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把事情讲清楚、讲具体。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前期准备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要遵循生本教育理念,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进行教学的探索,创新更多更有效的写作技巧,在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6.[2]王甲河.生本教育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研究[J].亚太教育,2015.作者简介:
郑茜茜,四川省资阳市,四川省安岳县东方红小学工业大道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