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教育比较--考察美国教育随记(xiexiebang推荐)
今年9月15日-10月15日,随福建省高级教育研修班到美国学习、参观和考察。这次培训班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培育教育领导人。”在美期间,我住在大学校园里,参观大学、社区学院、中小学,听了不同年级的课,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风情,更重要的是美国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全国面积9372614平方公里,人口
2.71亿,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8510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521美元,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7.4%-7.6%;美国有高等学校3786所,中国1100多所;公立学校经费的来源:联邦政府6.8%,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没有控制权,只能通过资金的资助来鼓励学校执行政策;州经费46.8%、地方经费占46.4%,地方经费包括私人捐赠及学费。美国是一个突发国家,没有远古教育,更没有中古教育,只有近现代教育。
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教材内容广而不深、博而不精。数理化教材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难度比我们的要低至少一至两个年级。从教材体系看,主要侧重培养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大学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从高二开始把学生分成两类:不考大学的学生除了一些基础课外开始学习职业技术课程,准备考大学的学生除了一些基础课外则选修自己要报考的专业。重视艺术、体育教育,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譬如,有一门(社会学习)的课程,其内容包括:学习看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某次火灾的分布区;根据物理的质量及力的原理设计一辆小车;学习有关火山、地震的原理并做实验报告;学习关于疾病的传播方式、病菌的种类、基本的卫生习惯、学习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参观学生的午餐食品厂,还要自制小点心、制定营养食谱。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社会强调“个体本位”,中小学校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学生听讲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中国的教育是以教育者为本的,即以教师等施教者为中心,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同行听课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主要是以施教者认为是否有用。上新闻课,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后,便让学生外出调查、采访,回来后编辑报纸;上计算机课,同学们用电脑绘画,创作出许多优美的图案,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展览;上语文课,老师布置任务后,同学们几人一组,分工负责,有人设计版面,有人绘制插图,有人剪贴报刊,有人用电脑打字,于是一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的“书”就编写出来了;上儿童心理课,老师将幼儿园的孩子带到学校来,让学生和孩子们一起活动,边观察、边教学;上科学课,教师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做记录,对照实验结果,阅读课本和参考书,自己进行总结,再与小组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分析讲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与我国正襟危坐的课程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尊重学生,不摆 架子,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在教室里,学生可以随意提问,不用起立,也无须征得老师的同意。教师上课有的站着的,有坐着的,有的在黑板旁,有的在学生中间。学生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桌子上,也有坐在地上的。写字有用右手的,也有用左手的。教室的布置各具特色,就连桌椅的排列也是各不相同,有大小马蹄型、三角型、散点型、棱形等,没有固定模式。教学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内容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管是上课还是课间活动,我总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每堂课上(50分钟),老师一般讲得很少(不超过10-15分钟),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中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大多
是小组讨论式,每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理科老师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善于把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实地勘察、测量、观察,变感性知识为理性知识;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实际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尊重个体的客观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他/她可能成为的人。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体现,还表现在学生对学科的选择上,除一些基础必修课外,很多课程学生可按自己的志愿和兴趣进行选择。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还配有专门的辅导教师随堂听课指导。此外,教师课堂教学不拘统一形式,教师对学生听课姿势也不提出统一要求,课堂教学只求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美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多,每逢各种节日要组织相应的娱乐活动,师生在一起开联欢会,学生们互送自制的礼物。
鼓励创新的教学原则。学校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国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的知识。与西方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不仅缺乏动手能力、太局限于书本,而且也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太局限于课本。美国的教育自有它的缺陷,即宽而浅,相比较,中国的教育则是窄而深家长和教师不会不切实际地期望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也不像我们的学生那样看重,也不会因学业成绩差而让教师和其他同学轻视,极少学生因学业成绩不好而悲观消极。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放学,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获得自由发展。很多学生,也许他的学业不佳(基础课程),但擅长电脑、科学小制作、缝纫、服装设计、烹饪、写作、演讲、摄影、绘画、音乐创作、体育运动等等。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那里,能看到的每张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做实验,允许对实验结果发表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和书本上的解释不同。而编辑报纸、图书以及电脑绘画,则更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总之,强调突出个性,充分鼓励创新,是美国教师遵循的原则。孩子们在中国上学时,书包总是沉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但是在美国教科书教放在学校并不带回家去,这仅意味着,在美国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而且回家后写的作业不是需要课本的。从学习内容看,这恐怕是中美国的小学教育最大的差别了。在中国,课本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不出课本范围,写作业更不会超出课本。另外,在中国的学校里,家庭作业是当天写,第二天交。而在美国的学校里,作业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增强自信的教育方法。美国中小学注重激励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环境布置来看,校内醒目处张挂着历届学生会主席及校友中的名人画像,教室的墙壁上布满优秀学生的作业、手工作品和奖品、奖状。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模拟竞选,获胜者的照片被陈列在橱窗里。对于优秀生的嘉奖是让他们到服务部去为大家服务,以显示其社会价值。通过宣传和表彰竞争中的强者,使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对于学习有困难或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学校安排了专用教室,请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给他们上课和辅导。这些教师不仅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而且还要特别有爱心和耐心。这种特殊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便于教育和管理。这样的教育对于学习或品行上的后进生帮助较大。教育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者的责任。
渗透于各种活动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美国中小学没有思品课,但开设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看上去仿佛学校不重视德育,然而校内外各种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室里悬挂着国旗,不少学校规定在上午第二节课后举行向国旗宣誓仪式。公共场合中许多建筑物上都能见到国旗。国会的重大决策、议会辩论的实况定时向全国民众直播。平时学校安排学生轮流到图书馆、小卖部、学生餐厅等处参加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学生会年年改选,以增强学生参政意识,学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举办戏剧节、募捐、义卖、戒烟和环保宣传等,以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大学招生不仅要看报考者的学科成绩,而且要看他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到某单位参加义务劳动,便由该单位对其表现做出文字鉴定或报告。此外,社会上各类艺术宫、博物馆、纪念堂以及市政厅,乃至白宫、国会山等,都免费开放,为提高国民和少年儿童的素质,陶冶人们的情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美国各州均制定了“教师行业行为规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实施教育,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受到公平的待遇;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自主交流,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培养学生在本学科和跨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负责,为每个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帮助所有学生完成学业,使大家真正学有所得;积极设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计划,寻求机会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素质。为此,中小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定期回大学继续深造。由学校支付所需经费,也有的教师自费脱产进修。学校还常在周六安排教师培训活动,请专家讲课,或组织讨论,或进行经验交流,以多种形式实施继续教育,从而保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美国的教师无论是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很关注教育研究的各种新成果。他们把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因而每个普通的美国教师都有整套的教学思想、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譬如,当一位中国学生的家长问一名美国的小学教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美国教师的回答是:“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的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变得聪明。”在为学生指点求知方向这方面,我国的教师显然不如美国的教师。尽管中国的教师业务水平都不低,而了解教育理论流派、懂得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师就不多了,而把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教师则更是少而又少。如果教育的各级管理者和学校教师的素质不改善,学生素质的改善将只能是一句空话。课本的内容,即使是五以内加减法,我们的教师也能变换出数十种不同的课型来,以致使会基本运算的孩子也照样要出错。由此,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数学的实际目的也已大大超出了培养基本计算能力的范畴,而演变成了纯粹的智力训练乃至智力游戏。在中国,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向完全背离了数学的工具性、实用性的本质,追求题型的更复杂性、花样性,使原本富有工具性、应用性的数学被数学游戏所取代。
充满竞争激励的教师管理体制。美国的教授在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之前,至少有5至7年的助理教授考察期,通过考评小组的综合评定、全系教授的投票决定取舍。这给年轻的教授们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工作。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晋升为教授都有相当的时间间隔和严格的审批过程,能得到教授职称的,都要在研究领域中有独到的研究成果,确保教授队伍的水平。一般的大学,助理教授拿不到终身教职的大约在25%左右;较好的学校和专业,这个比例可能高达50%,甚至更高。在美国,虽然有博士学位的人很多,有的获得博士学位时很年轻(一般在30岁之前),但获得教授职称一般要到40岁左右。几乎每个教授在他的前10年的学术生涯中都是自己动手做实验。如果长期脱离实验,就会失去对科学的感觉。美国科学界的竞争相当激烈,如果一个教授在一二年内不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
表相当数量的论文,也许这位教授就会在这个研究领域销声匿迹,同时会对他申请科研经费影响很大。在美国,知名教授稍有放松,哪怕是一二年,他可能永远沉默下去。这种竞争似乎比较残酷,但就是由于有如此激烈的竞争,才使得美国的科技精英不断推陈出新,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争得在学术界的一席之地。这是美国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活到老,学到老”是活跃在科技界的美国知名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许多都是高分子学科中一流的科学家,几乎每一位教授在每个学年都要给研究生讲授二三门课程。美国的许多知名教授总是活跃在讲台上。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材,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同时,由于知名教授活跃在学科领域的最前沿,积极参与引导学科发展的方向,寻找新的学科成长点,对学科的前沿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创新,这样,教授在讲授课程时才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强,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却相反。知名教授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其贡献不仅仅是把先进的科学发展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还在于,教授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有创新精神、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教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国内,教授总是希望得意弟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一代传一代,有的高校甚至有“三世同堂”的。这种做法容易禁锢学生的独立思维,局限学生的知识面,或使他们不敢超越自己的导师,从而影响创新,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在美国,高校学生毕业之后,无论多么优秀,他们总是要离开自己的导师,去接触新的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开辟自己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同时也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发展。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最近几年,大量涌入的移民子女对美国的教育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中小学校中学生的组成越来越多元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据1990年统计,在全美中小学生中,白种人之外的少数民族学生占30%左右;199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4%。根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这个比例会达到或者超过40%。如何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显得越来越突出,有关多元文化的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关注。与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的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变化情况,白人教师几乎占整个教师队伍的8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呈上升趋势。美国教师普遍对少数民族学生持有较低的期望值,由于教师缺乏信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表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来自主体民族以及少数民族的孩子的不同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孩子的特点施教。这些学校中的教师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不同主流文化的背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关系;教师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持有非常高的期望值;教师使用熟悉的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献身于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成长,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些特殊的生活体验,并愿意帮助这些学生来面对有关教育平等方面的一些客观事实。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多元文化的氛围。同时,帮助学生相互理解学生之间的文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能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总用学生文化背景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表现不好的借口。教师完全能够在学校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并最终达到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表现。
美国教育虽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对理论知识缺乏严密、系统的讲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课堂气氛虽然比较宽松、和谐,但过分自由。课堂上随便谈话、说笑、走动、吃东西现象时有发生,老师也不加干涉,缺乏一种严肃认真的学习风气。其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少时间浪费在漫无边际的谈论和毫无目的的活动之中,学生上课记笔记的很少,一般没有课外作业,可谓轻松、愉快,然而一出教室,许多学过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以致于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都不会。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美国基础
教育的水平比较低。再次,教师没有共同备课和研讨的习惯,教学上各行其是。虽然突出了个性,但却缺乏最基本的要求,这对于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来说,起不到教育和鞭策的作用。另外,美国社会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在校学生中因杀人、吸毒、强奸等犯罪行为而被捕的人数不断增加,自杀或被杀案件也时有发生。
与美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加以深刻反思。
转变教育观念,尤其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人才的优劣和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而应注重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美国社会很重视学生的个人才能,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是能力出众且知识丰富。洛杉矶市肯尼迪高级中学对学生的评估就是发批判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等为主要指标的。因此,要重视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开发蕴藏于学生之中的巨大创造潜能。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有理性认识,需要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要有情感和意志的支撑。只有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造就人格健全的杰出人才。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学生在不断地进步。就是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还会对学校的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呢!因此,作为学校应因人制宜,因人施教,尽可能地培植和发挥每个学生所长;作为学生应自觉地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跨世纪有用人才。
要克服学校教育目的的局限性。社会是学生的大课堂,学校是学生的小课堂,也是基础课堂。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并在这里学习知识,提高基本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育人目标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而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与家庭、社会相配合,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道德修养。那种单纯瞄准升学、就业的教育目的及其教育方式,显然有问题。就当前教育现状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单靠“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来的。
要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校就要敢于创新,需要更新教育方法和思路,带领教师搞创新,否则就会回到旧的教学老路上。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然而,我们的语文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却总是一个。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他们创新精神的建立。应该先肯定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与创新精神,别老是让爱独立思考的学生遭受打击。
要讲究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形式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空间。比如政治课,如果整堂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就会有许多人“偷偷”打瞌睡。如果换一种方式呢?例如讲到遵守公共秩序,可让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事例,或采取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就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既可展示学生才华,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比如开班会,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但如果只关注它的过程与宣传的思想主题,很少考虑内容是否与学生实际联系得紧密,不为他们所关心,就难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需要教师多去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这可以使学生从小就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周围的人,塑造一个好的性格。
总之,对于美国教育中成功的经验我们要汲取,对失败的教训我们引以为戒,以取长补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中美教育比较 读书笔记
《中美教育比较》读后感
金渝学校
周小琴
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郑老师发来的《中美教育对比原稿》。这篇稿子出自于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十个老师之手,皆是去加拿大学习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读书也是一种阅历。”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对我身边的朋友,老师,虽然没有多少感激的话语,但内心的感激之情却是满满的。感谢我工作生活之路上的朋友,恩师,伙伴。
读完这十篇稿子,笔记本也写了二三十页。记住的,无法忘记的东西也很多,感想很多,感慨也很多。而这一切也许就这样埋在心底,慢慢去体会,慢慢去过滤,慢慢发酵,最后融入自己的生活吧,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其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一笔积蓄。
很多时候,我也总是觉得,自己的领悟力太差,理解力太慢,所以,没有进步没有变化没有成长。虽然如此,我依然会记住郑老师所说,记住张老师所说,把学到的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因为只有那样,知识,理论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价值,才对得起自己所散结的时间。
读完了这十几万字,除了一点点儿摘录式的笔记,还是简单总结几个关键词吧。
1、阅读时,画出关键词。
记得是第一章里吧,作者在重庆参加“PBL”学习的时候,外籍教师告诉他们,在阅读活动要求的时候,请用笔画出关键词。事实证明,画出的关键词对后面工作的快速进行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还记得那年上一年级,一张白纸的孩子们不会读题,不会阅读短文,也不知道怎么找答案。张老师告诉我,让孩子们摸书,并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再去课文中找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或是段落。我照那样做了,虽然孩子们在判断什么是关键词的时候有一定困难,但是,进步依然是大大的,因为,只要反复提及,并养成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在,新的学校接手了三年级,记得还是刚工作的第三年上过一次三年级。所以,对这个段的教材,这个段的学生,都比较陌生。在平时的练习题和作文中,我发现,学生答题和习作,老是出现读题不认真,或者是不明白题意的情况,怎么做呢?指导学生用笔勾画关键词吧,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学生慢慢养成读题审题的习惯。只是,我指导得不细,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得继续加油。
阅读教学中,“关键词”一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阅读中,抓关键词理解,抓关键词说感受,抓关键词补充,抓关键词仿写;交流前,让孩子们拟定自己的关键词;在倾听中,捕捉关键词…….关键词似乎已进入了我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是虽然我在做,却没有明白这个的重要性,所以常常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读了老师的记录,加深了我对“关键词”一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可,别人,别国都在做,我怎么不可以好好做呢?所以,在这方面,我得继续努力。
2、使用“我喜欢”,“我认为”的方式评价对方小组或同学的成绩。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有一个孩子,总喜欢找对方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如果每一个人看到的是别人的不足,不但自己不能获得增长,而且可能给同学带来伤害,给交往和相处带来不利。所以,学会委婉说话,恰当说话,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场合都应该注意的。“我喜欢”“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学习,值得我的学生学习并记住。
3、榜样,照片,视频
从文稿中,知道了老师们去的那所学校,特别注意榜样的引领,随时随地,可见榜样的的宣传照片与视频,且在每一周,会播放孩子们们的短片,诸如做得好的行为习惯,礼仪等等。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榜样墙。
走过每一所的学校,教过的每一个班级,我们也比较注意榜样的作用,每一周或是每一月或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诸如:礼仪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等等,并将“星”的相片上墙。但是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一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有时流于形式,有时觉得评比时有点儿随意,鼓励不了自己,带动不了别人。怎么办呢?读完老师的手记,我想,也许我们用随身带的手机,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优秀的瞬间,再通过视频或是PPT播放出来,或者各班轮流传看,我想,其榜样的引领力量是不是会更明显呢?试一试吧,带上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让其成为真正的榜样。
4、按教学系统来布置教室。通过老师上传的相片,我看到了加拿大的教室布置,如果用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整个墙上没有空白的,上面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看上去特别随意。不像我们的教室么中规中距,那么整齐,那么清爽。但感觉很温馨,很天然。不过,根据老师的记录,知道上面不但会贴孩子们的作业,还会有老师这一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上面有词汇墙,字母表等等。其实,我们的墙面布置也与教学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的评比,只是我们的布置更讲究美观,其次再是实用,我是这样觉得的。
5、规范的语言形式。
应该是一节数学课吧,老师要求孩子们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有规范的表达规则,表达形式。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在丰都的小组学习汇报与交流中,教研室的张老师要求学生要有规范的语言表达,并事先给孩子们一个组织语言的框架。这样一举动,当时引来很多不满。认为固定了语言形式,固定了表达方式,等于固定了学生的思维。而实质上呢,并不如此。规范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积累,在不断地规范与积累中,就会养成一种规范表达习惯,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语言的积累,孩子就会创造性地运用,创造性地规范自己的语言了吧。总之我赞成也很喜欢这种规范性地表达,喜欢自己学生的学科语言,学科规则。
6、尊重,思考,倾听
关于这几个词语,其意思很简单,但却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也需要我们老师把这一习惯传承给每一个孩子。对于其含义。太厚重,我无法说出自己浅溥的理解。只是想起了自己的班级。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几个,可是相互嘲笑,随意打乱别人的发言,随意发表自己的评价,不加思考的说,不加思考地举手等等,听别人在说的时候埋头干自己的,想自己的等等情况却特别严重。看完了这书,更是一直强调尊重,思考,倾听,可一直没有真正打动孩子,唤醒孩子的方法与措施,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想,这既然是让我们用一生去践行的话语,学生一时半会怎么可能就养成那么好的习惯呢?且这与家庭环境,家人修养素质等等也是离不开的啊,所以仍然让这三个字时时与自己相伴,与学生相伴,让每一个词入住到孩子们的心间。
7、规则
规则这个词,在十个老师在记录中都用了不少的笔墨提及。加拿大人,时时处处,事事时时讲规则,交通规则,垃圾处理规则,学生的站队规则,学习规则等等,无一不是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他们的孩子,可以在教室里吃零食,却没有人受到影响;他们的学生,几个班一起排队却可以没有任何声音,吃水,上学放学等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想到我们的环境,车子到处飞,喇叭声声响,特别是今年到的新学校,走廊上,教室里,听到的都是一片喧哗,尖叫的,大声吼的,奔跑的,都有,没有安静的时候。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与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与熏陶是离不开的,当然与老师的教育更是离不开的,记录中的加拿老师不是提及吗?刚接班的时候会花很长时间训练学生的习惯和规则的。
8、思维导图
听到这个词语,也是从教科室的张老师处。不过,一听,就喜欢上了,自己的课堂中也在试着运用,当然也不知道自己用得是不是正确。但当读到加拿的老师也讲究思维导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高兴,我们也可以和国际接轨了,呵呵,当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9、激励
记得,一个老师写到,在加国的老师口中,听到的所有评价都是“good”“非常good”……,基本上没有我们听到的那些打击同学,训斥学生的话,如果学生实在不听话,老师可以叫到外面站一会儿,如果孩子在家不听话,家长也不能打骂,最多就是关孩子的禁闭,让孩子独自反思,慢慢懂得。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惩罚,体罚,高压线下,伤人损已的事时有发生。想想,我们为的是什么呢?告诉自己,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
这些手记里面,值得说的,记的东西很多,几句印象深刻的句子摘录于此:
1、独自一人的时候,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但有人在时候,你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
2、把每一件事做出教育的味道。
3、老师读绘本,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谈感受,说理解。
4、就算不喜欢,当别人送你礼物的时候也要微笑着接受,这是非常好的教养。
5、做一个善于表达爱和赞美的人,才能变得幸福。
6、你去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请用你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用你的情感。
7、当你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你可能会说:什么?我怎么可能得到这个分数,不公平!然后你可能会去找这个同学算账,两个人大吵一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当你回到座位上之后,请你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非常正常,请你在下课时对评价你的同学说谢谢,感谢他对我的评价。
8、轻易给别人下评价,这是不对的。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今天,陆陆续——写写停停地用了一半天的时间,暂时记录下自己的这点儿感受吧。
《把班级还给学生》——要教育别人,先提升自己
金渝学校
周小琴
摘抄: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会轻易地接受改变,因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正人者必先正已”,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我们必须发展自己;当我们拥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也就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
感悟:
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寄希望于别人会改变多少,学生如此,家人如此,环境如此。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强大自己。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顺应时事,影响他人,帮助他人。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为何没有得到认可,一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二是自己不会沟通交流,没有把自己的想法的意见采用最恰当的方式与人交流。争得他人的认可。
摘抄: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欣赏的渴望”。欣赏别人的同时,别忘记了欣赏自己。学会欣赏自己,你便懂得了享受;学会欣赏自己,你便拥有了快乐;学会欣赏自己,你便走进了幸福。
感悟:做老师也好,做领导也好,甚至是做家庭成员也好,只有让你的伙伴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满足被欣赏,被赞美,被需要的渴望,你才能激发他最大的潜能。
摘抄: 快乐承受和痛苦忍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反应。我们不能改变手里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求人不如求已,自己是心态的主宰。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送关键所在。(增强抗压的能力)
感悟:就像本学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当木已成舟,当事实早已存在,生气,难过,抱怨又能解决什么呢?做好自己该做好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就足也。有人不认同,有人看不起,也是正常的。改变这一切不良因素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升自己,做一个聪明的人,智慧的人,思考型的人。
摘抄:
面对竞争残酷的现实,我们虽然很难到做那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但需舒”的境界,但与人为善,心胸开阔,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者古训依然是我们今天必须坚守的精神追求。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金渝学校
周小琴
昨晚,读了《把班级还给学生》第一章的第三节。郑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和身边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有“好脾气”,应该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子还小的时候,常常做一些傻傻的事,惹得他老爸十分生气,有时就会狠狠地揍他。看着孩子他爸不分轻重地,失去理智的,歇期底里的样子,我总会暗暗地埋怨他,批评他:“批评孩子旨在教育孩子,而不在于发泄自己的怒火,像你这样让情绪泛滥,不但教育不了孩子,还有可能伤害到孩子。到时可能追悔莫及。” 所以,虽然我也教训过孩子,但我一定很冷静,知道我在干什么,知道我要做什么。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才工作那几年,很多的事想不明白:老师都讲过几遍了,学生怎么还总是出错呢?而且做错了事,竟然满不在乎,毫不在意,看到学生这样的表情,心里的火总会腾腾地往上冒;努力工作了,却没有相应的回报与收获,委屈与抱怨就常常相伴……委屈自己的同时,也会不由分说地把情绪传染给他人,事后,更多地是后悔与不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说也是知识的积淀,才发现,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开心,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因为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情绪有关,都与自己心态有关。是啊,再大的不快也会过去,就算自己哭肿了双眼,就算自己不吃不喝,受伤害的仍然是自己和自己最亲爱的人。所以,自己何苦为难自己呢?有人说得好,快乐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这一天到底属于什么,只有自己的情绪才可以决定。
工作中,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我们一定是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被人误会了,相信真相总会大白;工作失误了,相信只要努力,明天依然灿烂;生活遇到挫折了,相信崛起,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就会做情绪的主人。
说到这情绪,也突然使我想那到了元旦那天坐火车的事情。由于人们不知道乘车地方的改变,于是在得知情况后,一窝蜂地向公交车挤去。无奈车少人多,我也是好不容易挤了上去,站到了汽车最后一排。可外面还有不少人正往上挤。想着火车马上到点,想着车子老是开不起来,心里的那个急啊。而此时,我前面不远处一女的朝我喊着:“你往前面走一点儿嘛,你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人没有上车吗?”我知道这人也是一片好心,可当时也不知道是哪来的气,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毫不客气地回绝:“这明明这就是最后一排了,你让我坐到哪儿去?我不着急嘛,车都快走了。”气呼呼地说了一大通。
待我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是被情绪所左右了。其实,没有必要那么激动的,没有必要冲着人家发火的。
所以,做情绪的主人说着容易,但冲动也会时有发生。这说明自己还要修行,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心胸,自己的魅力,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见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真正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三篇:中美教育的比较
中美教育的比较
听过美国教师的题为Education in American的报告后,我学到了乐很多东西。虽然虽然这次报告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有些内容也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只要我们够虚心够细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划分,我认为美国孩子5岁就开始上学比较合理。在中国一些农村学校都要求八岁上小学一年级,导致有些上学早点的孩子连续读很多年的幼儿园。而且开始上学年纪大毕业的年纪就会较大,经济独立就会比较晚在以后的人生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我希望我们尤其是农村地区放宽一下多入学年龄的要求。
然后老师又介绍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主要有Public School, Private School, Charter School, Magnet School and Home School..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Home School.父母可以在家里教育孩子而且还不影响工作。但是可能对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有很高要求。
以上是关于美国教育的理解,让我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个更好的而理解。但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这次讲座让我受益最深的是后面同学们提问以及老师回答的关于教学的话题
1、惩罚学生:听老师说美国的老师很少对学生实施体罚。如果学生只是犯了一点小错误 老师通常会制止他或者让他改正。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召开一个referral.2、关于考试:根据同学们的问题美国学校大体的考试有两种,一种是纸质的试卷另一种是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做一个项目或模型。这样的考察检测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了学生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
3、关于作弊:美国学校对作弊的处罚要比我们严厉得多。他们监考的人人也比我们多得多,一般像逸夫楼那种大考试都会有10多个监考老师。而我们在这方面我感觉就有点欠缺。监考老师的人数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是对作弊学生的处理。在美国作弊会在全校通报而且只能得0分。严重的还会令其退学。而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每次考试都作弊却从老没有没抓住及时被发现也没有什么处分。我们考试的内容很多在书上作弊的人很容易得高分。这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真的很不公平。
4、让我很欣赏的另一点是她说她不会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因为如果一个同学不擅长写作他可能很擅长数学(原话)。
最后老师说了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没有完美的学生,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句话我很认同,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能做得像我们要求的那样好,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有时会犯错误。
虽然这次报告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通过认真地观察和记录我收获了很多。不只是以上内容,还有很多潜移默化的熏陶,相信这都是我以后人生中值得仔细回味的宝贵财富。
第四篇:中美教育区别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27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六十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甚至连工作岗位都无法胜任的高度近视及心理疾病患者。显然,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第五篇:中美教育研究
中美两国高中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杨振宁教授以深邃的眼光,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讲述了他的看法。深刻的分析了当前中美教育差异和不足,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杨振宁,中国教育专业团,艾迪留学,中美高考
中美教育研究动态
2007年8月15日~19日全国第四届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对中美中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现状
包含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对比
二、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的区别 是对中美教育特点的分析
三、借鉴与思考
包含改变教师理念、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养等(摘自兴华科学教育网)
2010年1月中美教育行政组织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 包含对研究两国教育差异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的具体分析,对两国教育方式与原则方面的对比,对两国交于历史沿革的比对分析,对现在中美教育组织之间的异同讨论,对两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改革所需要借鉴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摘自百度文库)
中国教育专业团职能为研究中外(中美)的教育改革差异动态为主要工作,及时进行研究分析,促进两国教育的发展(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2011年4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校长访华,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帮助在美留学生尽快完成毕业的目标。(摘自MBA智库百科)
2010年12月12日,中美校联盟美国知名大学”中国珠海站”教育交流会在珠海市第二中学举办,促进了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为两国教育的互补优化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了解了两国不同的教育。(摘自天涯博客)
艾迪留学的首席顾问余露的研究 我们来探究中美两国中学的教育分类
在中国,中学阶段已经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分班分科,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理科或文科的能力,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上的课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美国,中学阶段不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高,高中只有代数和几何属于必修课,而且代数不强求背公式,几何也不大教授“如何证明”,三角对许多州更属于选修课,但对英文演讲写作训练的要求较高。学校设有很多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课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可能没有两个学生的课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基本上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来了解中美两国高考的情况
2010年12月推出的中国高考新政,再次将闻名海内外的“GAO KAO”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重要录取依据的口号下,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的高考内容是否也同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恐怕答案的揭晓还需翘首以待。
而美国的高考,全国性的考试主要为两类,一是SAT考试,二是ACT考试,这两种考试的成绩都被各大学所接受,学生选任何一种考试都可以,目前美国绝大部分高中生是参加SAT考试,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英文和数学再加上写作。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进入高中后的任何一年参加考试SAT或ACT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对于学生各学科成绩的评估,并不在SAT或ACT考试中体现。高中开设的主要大学预修课程都有全国性的考试,学生在修完某一大学预修课后就可单独考这一门课,如果成绩达到所入大学规定的标准,这门课在大学就可以免修,并可获得相应的大学学分。美国的高考(SAT或ACT考试)并不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或名牌大学唯一的通行证,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个人的才艺(如音乐、体育才能等)、推荐信和自我谈上大学的撰文等。(摘自艾迪留学)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分析吧
————2004年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
杨振宁说:“我一直认为,新中国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是在解放后中小学教育大大普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在原北平念中学时,北平的文盲不少于50%,甚至是百分之七八十;不算外来的人口,今天北京10到40岁的居民恐怕很少是文盲。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事就是大多数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印度、巴西、墨西哥都是很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这么普及。这是一个有长远意义的历史事实。”
杨振宁接着话锋一转,向在座的校长、教师,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说:“今天美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是不是每个地区都应该抛弃原来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的哲学,向美国这个方向学习呢?”他说:“这个问题我曾经想过。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事。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这些国家及地区的教育哲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跟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传统有很大的区别。从中国、韩国、日本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大学生、研究院的学生也是这样。可是所有的美国中学、大学、研究生院老师,以及美国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办法,有它的特长。这个我自己就深受其益,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老师都很负责任,教得很深入,我到美国以后发现,一些课我已经念过了;美国教育跟我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完全不一样。这个现象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中学、大学学生到外国学习,成绩都很好,可是国外为什么会有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的印象呢。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教出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前人做过的,怎么能挑战从前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哲人所做的贡献呢。”
他分析其中原因,说:“对此应该讲得更清楚,中国学生是开始阶段不会做研究,在刚做研究工作时,胆子比较小,不敢向新的方向发展。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工作后,很多中国学生做的成绩很好,而且,他们很努力。在美国一个大的国家实验室,其中的机器通常是24小时运转,你会发现到半夜12点以后还在继续工作的,一般都是中国学生。到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是中国学生做得很好。到获得博士学位时,中国学生并不比外国学生差。”
他说:“如果问我,是中国的教育政策好,还是美国的教育政策好,我认为这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任何一个简单回答都是错的,因为这关系到千千万万所学校、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孩子,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包括对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训练的方法,是好还是不好,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对多半的学生,我认为中国政策是好的。因为它可以把这些孩子引导到将来能够发挥他们社会作用的道路上去。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到美国看看就知道了。我在美国教过两年的大学一年级物理课,美国的学校不管是非常好的学校,还是不太成功的学校,大一的学生多半还在晃悠,对于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怎么回事,前途是什么样子都没有想过。这跟美国整个社会结构有关系,教育也占一部分原因。而在中国,孩子们就成熟多了。可是对于天资特别好的学生,中国的政策就不一定好。”
中国要了解美国教育的背景
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杨振宁,非常重视定量分析,谈教育也不例外,他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名叫费曼,这个人有非常丰富的想法,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可是他从小说话做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常说他要在中国的话,很难成为大物理学家,因为整个社会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
又比如,比尔·盖茨,他在中国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风险投资办得比较成功。二次大战后,英国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得诺贝尔奖非常多,可是总体上生物工程不可跟美国比,这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制度。这是美国现在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
杨振宁教授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身有很长的传统,不是一两天能改过来的,教育工作者,包括研究教育体制、教育哲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美国的成功背景是什么。”
他说:“在中国,一个显得高傲的人是大家不喜欢的,美国对这种人比较容忍。可以由一件事证明这句话,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文章叫做《双螺旋》,是1953年一个名叫Wat son的美国人和一个名叫Crick的英国人合写的。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一个20多岁,一个30多岁,过了一些年,他们得到诺贝尔奖。我认识他们两位,他们都是讲话不那么客气的人。20世纪六十年代,Watson又写了一篇名叫《双螺旋》的书,翻开这本书就知道他讲话和他做人的口气,其第一句话是有名的,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我的同伴不以高傲的态度待人”。这句话说明Crick讲话是非常冲的。Watson说话也如此,很冲。”
他说:“中国学术界对这种人是不喜欢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评委在讨论某某人是否应该得奖时,对讲话比较冲的人往往不喜欢,不愿意投这些人的票。这是中国和西方尤其和美国的传统的一个分别所在。我个人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西方传统多走一点,这会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好处。美国对于这样的人比中国宽松一些,它的科技能成功发展是与此有关的。这是值得中国尤其是教育界注意的。”
照搬美国解决不了中国教育问题
杨振宁教授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当前的热点问题。他说:“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孩子要考大学,全家人非常紧张,而且很多个家庭都非常紧张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压力,并在这个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呼声,觉得中国教育制度有问题,把小孩压傻了。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他分析说:“一个孩子考大学,全家人都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学校不够多。今年秋天中国要招收380万大学生,这数目比改革开放之初多了很多倍,但是,拿13亿人口相比,这仍然还是很小的数目。如果中国大学数目大幅度增加,压力会自然减少。可是,办学经费从哪儿来?师资从哪儿来?一连串的问题都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是把美国的哲学搬过来就可以解决的。”
他说:“中国4亿人口在城市,9亿在乡下,这9亿农民的思维状态,我不敢讲,因为我接触得太少。4亿中国城镇居民今天接受科学的思维,或科学的办法,绝不比美国一般人低。从教育成功率来讲,美国是12年义务教育,可是在纽约市,12年义务教育出来,文盲多得很。他们那里很多的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是一个祸害,得赶快把他们送出去,不管他们会不会念书,其结果造成两极分化,一边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一边是知识水平、思维方法、素质品位、价值观都不理想的人。从总体看,我觉得不如中国4亿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高。”
他说:“对小孩是着重启发,还是着重灌输,这是社会的传统,一时不容易改过来。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跟中国小学一年级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比较听话,平均起来安静一些,美国的男孩子动来动去的,坐立不安。这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一样,社会的价值观不一样形成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有这个分别,同时,要知道这很难讲哪个好哪个不好。中国小孩比较静,比较听话,当然容易有效地向他们灌输知识,于是就发展出中国的教育哲学;而美国比较容忍,小孩做奇怪的举动比较多,这有自然的道理,也有很深的社会结构,甚至有遗传因子在里面。不能贸然下结论哪个好哪个坏的。我认为两方面各有短长,不同的小孩也是不一样的,与老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关系,假如一个老师,比较注意鼓励小孩向多方向注意,兴趣广泛一点,这是有利小孩健康成长的。我在美国教了很多年书,发现美国的小孩,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这也喜欢弄,那也喜欢弄,好处是接触东西多,坏处是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中国相反,比较集中,比较安静,好处是能好好念书,坏处是不利于向各个方向发展。”
他说:“美国喜欢改革,动不动就出理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是说在前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人认为美国落后了,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数学教育不对,要有新数学,新数学的办法跟传统的不一样,要把很抽象的观念很早放进去,有很多学校采取了,过了一些年,发现这项改革非常不成功,到六七十年代新数学就没人弄了。还有一个例子,是费曼写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大学教科书,一些学校负责人说这些书写得非常好,可是一般老师不敢教,因为这些书牵扯的东西太多,内容太深,老师害怕被学生问得回答不出来。我讲这些是要说,中国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但不是说不能动。”
他说:“20年前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少年班,那时在全中国都很有名,我在美国报纸上就看见了,有十二三岁的小孩被选进去了。这件事搞了20多年,从国家立场讲等于做了20年的试验,就应当认真加以总结。如有一个相当清楚的结论,不只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对世界天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摘自育儿网)
杨振宁教授的分析深刻而明了,是对中美教育的明确分析,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