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察美国教育后的思考与实践
考察美国教育后的思考与实践
信息来源:教育信息网 信息作者:董家彪 浏览次数:112
按照社会学的顺序,现代的教育是“未来社会之准备”。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在探究学校教育创新的背境下,我有机会于99年春夏之交随团赴美国培训考察。考察的14所中小学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它们在办学的思想和行为上,无不体现了以人的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在发展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所见所闻,使人深深感触到:基础教育的目标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素质。
由此,思考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其状况不能不让我们从新的视角加以审视。我认为,虽然现在的美国,还不能称其为世界教育的典范,但其基础教育的成功作法和经验,我们要善于借鉴,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访美归来一年半,我将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进行认真比较,在上级领导和全校师生支持下,根据国情、校情,重新调理学校办学思路,确立了“改革立校、创新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思想,大力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教育评价,创新课堂教学,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底,经教育部专家评审组复评验收,学校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国家级“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并获得保送应届优秀毕业生上普通高校的资格。
一、创新办学模式,举办综合实验高中
美国中等教育没有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都渗透在中学阶段。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就广泛设立综合中学。目前,有各种类型的综合中学25000所。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文化必修课外,还必须选择与自己未来发展和兴趣有联系的职业课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既学一技之长,又克服了单纯学职业课而带来的文化课底蕴不足,影响升学及综合素质的缺陷。经过考证,举办综合高中已成为世界中等教育发展趋势。瑞典在1968年立法,在1971年实施,将高级中学、继续学校、职业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使高中阶段的普职教育地位平等,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日本设有三种类型高中,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普职结合的综合高中。另外,英国设有综合中学,德国设有综合学校,我国台湾省也设有综合高中等。
这给我的启示是:我校作为荆门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过去,曾为荆门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和人们就业观念的滞后,已面临着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那么,国家就业机制变了,办学机制也要变。办学就要以市场需要为准则,建立对市场反应灵敏、应变迅速的办学机制。举办综合实验高中,是我校主动顺应教育市场的举措,可以缓解“普高热”,满足学生读高中的愿望,为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好地选择升学或就业做准备。
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讲,教育机会均等是行使和享受教育公平权利的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至10日,在西班牙王国萨拉曼卡市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针对“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就提出了“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必须给予他实现和保持一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我国由于穷国办大教育等原因,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平等机会尚未完全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和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都迫切需要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认为,受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消费行为,只能引导和满足,而不能遏制。人的能力虽然有差别,但是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此,举办综合高中对满足多数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意义特别重大。
通过举办访美报告会,介绍美国教育经验,召开校咨询议事会和教师座谈会,举办综合实验高中迅速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1999年秋,被市教委批准开办“荆门市综合实验高级中学”。这样,学校就在全市率先创办了综合高中这一办学模式。
综合实验高中办学模式是:学制三年,双重学籍,二一分段,高三分流,多向选择。即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进校时注册普高学籍,并加注职高学籍,高中一、二年级学习普高课程,高中三年级根据自愿实施普职分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愿望选择学习的主攻方向,或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或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学习技术专长到社会上就业。我们把这一模式概括为:读综合实验高中,一条路变三条路。
综合实验高中办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铺设了成功之路,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1999年秋季学校招生,由1998年的700多人迅速上升到了1100多人,2000年秋季招生达到1200多人。学校现已形成普职结合教育的办学特色。现有在校学生2658人,教学班级54个,学校已成为全市最大规模学校之一。
目前,我校又在市教委、省教委支持下,尝试创办“3+2”分段制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开通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直通车。学生在我校接受3年职业基础教育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深造。今年第一批“3+2”分段制高职教育新生已经过湖北省统一招生考试后择优录取,正在组班上课。
二、创新教育评价,推行学分制度
美国教育的办学理念,特别重视让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品质,使学生潜能自然生长,强调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在美国尼克中学进门大厅的地面上,就镶嵌着这样一段办校名言:“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你要尽量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美国围绕这一办学理念,在教育评价管理方式上实施学分制。从高中开始,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学区或州教育局规定,选修课的开设由学校制定。芝加哥市居里中学仅艺术教育就有5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洛杉矶市特罗依中学在技术理工方面的选修课就达15门之多。高中四年,规定学完220个学分。这给我的启示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个性,进行课程改革,将课程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很有必要。在教育评价管理方式上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对中等职教而言,我们借鉴这一办法很有实施空间。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评价管理制度,因其具有较强的制约、激励作用,而被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普遍采用,一些国家在中学也广泛推行。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趋于消失。在这里,适当的学习条件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时间,和予以个别指导或重新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学分制在学分获取上的弹性措施(即未能获取学分,可重修等),给学习速度较慢、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学习速度较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结束学习内容提供了条件。从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能完全对口的,只占毕业生的20%左右。多数毕业生要进入相邻专业或其他专业领域。实施学分制,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除学习专业必修课外,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跨专业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做准备。
实施学分制,在我校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提出来的。1999年暑期,学校教科室制定了学分制实验方案,经荆门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评审,我校学分制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实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侧重于接受职业教育的职高(中专)99级各专业学生中试行,第二步再在全校推广。
我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学分规定。学校针对开设的计算机、幼师、家电、餐旅等专业特点,将各专业系列课程(含德育课程)分别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学校规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总学分数为185学分,其中必修课145学分,选修课40学分。学校设奖励学分为15学分。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达到规定的总学分数即可毕业。
我校综合实验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规定。根据综合实验高中办学目标,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的教学内容实行整合,构建形成三个系列课程体系。一是以现行普通高中文科、理科和术科(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体系为系列,学生选择学习这类课程以升入普通高等院校为目标。二是学生高三分流后,以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为主体的文化课程和职教专业对口升学模块课程构成一个系列。职教专业对口升学模块课程,如财会专业学习统计学原理、会计原理;机电专业学习电工基础、机械基础;农学专业学习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学等。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对口升学模块课程以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三是学生高三分流后,以必需的高中文化课程和职业岗位、工种如计算机、机电等模块课程(突出技能训练)构成不同分支课程系列,学生选择学习不同职业岗位、工种模块课程,掌握技术专长,以实现到社会上就业为目标。学校规定综合实验高中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总学分为224学分,其中必修课204学分,选修课20学分,奖励学分为15学分。通过学分制教学评价管理制度实施高三分流教育。高三分流后,学生根据学习的主攻方向,学习规定的课程系列,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后,有资格参加高考(或保送上大学)或获得毕业证书到社会上就业。
学校推行学分制,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及发展方向选择定位;可鼓励冒尖,照顾差生;可因材施教,各得其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弹性学习制度条件下自然发展和创造。
三、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十分突出,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其教育观为:主张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认为人可以对他的生活作出选择和决定,否则就会像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荡,不能自主自立,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以改造自己的生活。其教学观为:“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其教师观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指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就业指导的教练。”
这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思考和追求的目标,正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经验与西方现代的教育优势有机融合互补。只有创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中等教育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职能。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知识创新的速率越来越快,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大致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缩短至5年左右;到本世纪末,周期进一步缩短,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34年,计算机产品的更新换代所用时间更短,现仅隔6 个月就有新一代产品问世。可见,创新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多大。
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我校着力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转变教师观,即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转变学生观,即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三是转变教学观,即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提出让学生的创新学习活动成为教学过程最鲜明的特色,并认真组织和实施了《活动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实验》。我校将活动的观点引入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活动过程。以活动教学观念改造现行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以传输、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专门开设第二课堂,安排教学时间,选派教师开设了计算机、舞蹈、钢琴、书法、阅览、形体训练、科技小发明等20多门活动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学校明确提出以活动方式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导演者。在教学中,探索形成了探究型、交往型、体验型、创造型等活动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学习,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水平,访美国回来后,我校聘请外籍教师任教。这一工作得到市外办大力支持,并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聘请外教资格证书。外教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学生纷纷撰写文章在校报上发表,畅谈他们上外教课的感受。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西学”,也为幼师专业、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开展活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为职教专业学生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学校在建立分部幼儿园的基础上,去年又投巨资创建了本部幼儿园。幼师专业学生在校内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素质。学校实习活动还拓展到了校
外。现有校外实习基地15个。我校餐旅专业30多名学生现在首都北京四星级宾馆──广州大厦实习。上个月我到北京了解了她们的实习情况。她们说,首都作为国际大都市,中外交流频繁,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很高。她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没有和不可能学到的知识。总经理对她们的工作十分满意,称他们比北京学生干得好。
我校创新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几年来,学生参加省市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均荣获一、二等奖。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文字录入速度最高可达到每分钟140个字。幼师专业学生唱歌、舞蹈训练有素,二三十人就能组织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幼师学生参加社会各类大型演出活动100多场,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称赞。学生科技素质显著提高。98级化工班在校学生兰永江运用所学知识,潜心发明创造,他的两项发明——多功能钢笔和安全热水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也取得较大成果。学校开办校园电视台和创办《实验高中报》,播出和发表学生创作的诗歌、散文和文学作品300多篇。推荐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上文章50多篇。99 级在读学生施矣仙同学创作的散文集《随浪随风飘》和小说《何雨涵》已公开出版和发表。学生出色的专业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先后向福建、广东等发达省市输送了大量毕业生。其中近两年向深圳输送幼师专业毕业生200多人。今年国庆节前夕,我到深圳了解了她们的工作情况。这些学生许多已成为深圳各大幼儿园的骨干教师。
如毕业生王小川现已与人合资80万元创办了自己的私立幼儿园,并聘请了我校多名幼师毕业生在园工作。毕业生陈启蓉现已成为影视界的新星,她在影视剧《迷彩天兵》、《儿科大夫》和《康熙微服私访记》中饰演主要角色。
借鉴美国的办学经验仅仅是开始,我相信,我们这次考察美国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必将对我们今后的办学产生长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目标。
第二篇:撰写干部考察材料实践与思考
撰写干部考察材料实践与思考
干部考察材料是反映领导班子和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专用文书,是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表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依据。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练好“画功”,写好干部考察材料。
一、“一流之善能识一流之才”——提高考察者自身素质是前提
写好干部考察材料,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更是干部考察工作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干部考察工作者应该:
首先,政治品质过硬,用人观念“正”。干部考察工作者的用人观念和价值取向,会自觉地融入到干部考察材料中去。干部考察工作者应坚持“三要”:一要全面地看人。对干部的德才情况作全面了解,正确地看待干部的优缺点,坚持看本质,看主流。二要历史地看人。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干部的思想、认识,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要对干部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全面的了解。三要发展地看人。干部的思想觉悟、能力水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应善于预见干部的发展方向,发现各种“潜人才”。对历史上表现一般甚至犯过错误的干部,也要注重考察他们的现实表现和发展变化,不能固守成见。
其次,综合知识广博,业务素质“棒”。广博的综合知识包括“三个掌握”: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打牢理论功底,才 1
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在考察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掌握经济、文化、法律、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三要掌握和精通干部考察工作业务。要熟悉干部队伍的方针等具体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懂得干部工作专业知识。
第三,智能结构俱佳,办事能力“强”。要想准确抓住干部的特点,必须具备良好的智能结构。一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即在考察过程中,善于及时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问题和细节。二是良好的沟通能力。考察工作需要精心筹划,严密组织,沟通协调各种关系,获取各方面的材料。三是严谨的思维能力。在考察识别干部时,要善于从调查了解的大量材料中,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本质上识别干部。四是较强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干部考察中,考核工作者要能用最精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写出较高质量的考核材料。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是基础
所谓“厚积而薄发”,收集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是写好考察材料的基础。必须做到“三要”:
首先,范围要“广”。要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使考察的面铺得更宽广一些。既要听取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意见,也要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既要征求被考察对象上级的意见,也要征求其同级和下级的意见;既要听正面意见,也要听反面意见;既在现单位了解,又要在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了解;既要看本人的述职报告,也要看干部测评数据、审计报告以及其他结论性材料;既要掌握考察记录中典型、确凿的事例,也要分析难以定论的访谈记录;既靠阶段性考察了解,也要靠平时考核掌握情况。
其次,方法要“巧”。一是“会看”。就是善于发现,要从感受到信息中,准确地发掘事物的本质,发现干部思想认识的变化以及性格、感情、兴趣等心理变化,因主客观因素带来的微妙变化。二是“会问”。就是在有限的干部测评和座谈中,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可以从简单明了的事情问起,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易到难,使谈话内容呈现层次性和阶段性,以便于准确把握干部素质,判定干部潜能。要注意对初步掌握的问题与材料进行重点核实,如在民主测评中,集中反映被考察者某一方面特别好或特别差,在谈话中就可以重点座谈核实这方面的情况。询问也可以就某些问题,征求对方意见,商讨解决办法。要善于通过多种角度的谈话,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地得到有价值的材料。
再次,内容要“深”。一是内容渗透深而又全。凡是考察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是倾向性、苗头性和重要的,就要反映在材料中,不可遗漏,对一时拿不准、搞不清而内容又很重要的,客观地向上级汇报,但不要当成确凿的事实写入考察材料中。二是内容表述深而又准。不因一时一事贸然下结论,坚决反对以个人的亲疏好恶来评判干部的庸俗、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作风。要准确把握干部实绩,成绩要找全、找实,不随意扩大或缩小,不把他人的成绩、集体的成绩写在某个人的功劳簿上。干部缺点要找准,不轻易使用“急躁”、“骄傲”等词语,不使用“学习不深入”、“调研不够”等无关痛痒的话,不使用客观原因造成的缺点,或把未经证实“据说”的情况写进考察材料中。
三、“淘尽黄沙始见金”——合理运用素材是关键
在干部考察中得到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是繁芜庞杂的,是对干部表现的感性认识,要运用这些素材写出高质量的干部考察材料,必须对它们辨真伪、分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反映干部本质的理性认识。
一要分类归纳。如数学中合并同类项一样,在对大量材料进行统计时,把属于同类问题的材料归为一类,或者在材料上打上标记,或者把同类材料临时装订在一起。根据考察材料结构的要求,按其关系分出顺序。比如思想作风方面的,组织能力方面的,团结同志方面的,理论水平方面的,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主要缺点方面的,等等。
二要科学对比。将干部往年的考察材料进行对比,看一看在哪一方面有提高,在哪一方面有改变,这样就便于全面、准确、历史地评价干部。经过这样分类、排队、对比,被考察者的大致状况已经“烂熟于心”,为下一步一气呵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要个性提炼。注意突出“两个特点”,即干部个性特点和岗位特点。前者要着重反映干部个人气质上的独特之处,工作上的独创之处,能力上过人之处,或者相反的方面,使考察对象其人、其貌、其德、其才跃然纸上;后者要结合不同岗位职责,客观地反映干部表现,清晰展现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状况,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要遵循“三项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把考察放在系统中加以认识,着重从整体与局部、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分析考察对象,判断干部表现。“可比性原则”把干部放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既进行横向比较,又进行纵向比较,考察
出干部更多的可区别性,提高干部任用时的可选择性。“典型性原则”从干部丰富而复杂思想行为中,抽取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东西,筛选出最具有干部特征的典型事例,并加以概括提炼,锤炼出具有说服力中心句。
四要语言锤炼。要锤炼语言“四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简练性、生动性。一是语言的准确性。即遣词造句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地描述出干部的真实情况,避免造成事实与描述之间的差距,要注意对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推敲。二是语言的鲜明性。即阐述观点要鲜明。要运用恰当的字句阐述一个鲜明的观点,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思想,不可罗列一大堆数据和事例,只画“龙”不点睛,要做到意在笔先,主题集中。三是语言的简练性。即行文叙述要简练。考察材料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文体,要压缩篇幅,节约用字,删去废话,选用最典型、最有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叙述,使之便于阅读处理。四是语言的生动性。即语言描述不仅质朴、准确、简练,而且生动、鲜明、形象。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立体感和形象化。如一份考察材料这样叙述:“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改革……;
二、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任职后调整了中层干部,又调查了本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来,考察组长作了如下变动:“
一、政治上成熟,改革有实际行动……;
二、工作很有魄力,也很有办法……。”只此一改,一个干部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巧妙地运用平仄格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意识健康,业务工作熟悉,领导经验丰富”概括干部特点,有张有驰,抑扬顿挫,就能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远比“工作积极、联系群众、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等类模式化句子富
有生机。文不厌改。定稿时立足全篇,精心推敲,逐字斟酌,及时调整,可以把文字改得更洗炼,语言改得更流畅。
写考察材料不难,写好考察材料却不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端正态度,严谨细致,用心去思考、去琢磨,多学、多练、多积累,就会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写出高质量的考察材料。
第三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从1981年开时招收研究生,至今经历了31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生数从开始招生时硕士研究生4名(1981年)、博士研究生2名(1991年),发展到目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共24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32名,硕士研究生1923名,七年制本硕研究生289名,分别隶属于12所学院,分布于上街校区、台江校区,涉及省内外38所培养单位。
二、近几年主要的工作实践
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学院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建设首先在于完善基层组织设置,理顺组织关系。2006年9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并不断规范,突出了将党支部建在学院、建在班级的工作思路,同时兼顾“专业相近、地域相邻、方便工作”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设置党支部。一是将支部建在学院,党员数量相对较少的学院按学院设立党支部,每一个支部负责本学院的工作,每个年级设党小组;二是将支部建在年级,党员数量较多的学院按年级设立党支部,每个支部负责本年级的工作;三是按培养单位地域分布分别建立党支部。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党支部数量由原有的博士3个、硕士3个发展到现有的34个党支部,优化了组织设置,形成了纵横工作网络,扩大了组织覆盖面,充分实现了研究生党组织在班级、学院各个层面的全面辐射,为研究生党组织发挥其核心作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2、重视学术活动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形式和内容,可以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学历层次最高、与学科发展最紧密的群体、是与最新科技成果和文化前沿接触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应当引领校园科技文化潮流,成为高品位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广大研究 1
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自2006年9月创办“博士生讲坛”以来,迄今共举办97场,直接听众近万人次,成为研究生的品牌学术活动。此外,“学术瞭望台”、“薪火相传,拥抱梦想——新老硕士生经验交流会”等各项学术活动受到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成功地构建了多层次交流平台,开拓了学术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建立奖惩机制
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专业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所在学院不同,参加社会活动不同,所以在评价时标准难以把握,也不能像本科生一样搞综合测评。2007年4月发布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是我校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出台的第一个面向全体研究生的奖励办法。随后每个学年开展的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奖学金”,受到了全体研究生的关注与欢迎。此外,研究生党员比例较高,党组织在各项研究生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结合党建工作开展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评选工作也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通过多种奖励机制,旨在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学生和学校管理事务的热情,激励研究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研究生团队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4、关注特殊群体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解决大学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力度,但是研究生获得助学贷款、助学基金等资助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我校每年都有许多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大困难。2008年,我院倡导设立了以“诚信、友爱、互助”为原则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爱心基金”,简称“爱心基金”,基金主要来源于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获奖研究生的奖金捐赠,基金倡议受资助的同学在有经济收入时适当回报本基金。迄今爱心基金已为数十位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提供及时的经济资助,为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生助学成才的渠道。
除了经济困难,近年来,学习压力、科研压力、就业压力、婚恋问题等给少数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也造成了个别严重的后果;在日常管理和思政工作中,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于特殊学生予以密切关注、沟通、指
导,建立“研究生-家长-导师-管理部门-辅导员-学院书记”的联系网络,多途径帮助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学校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今后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眼于研究生真正全面成才,创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1、理顺管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研究生处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定位与职责,“抓大放小”、“简政放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成熟后,各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等工作;各学院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分管本学院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日常管理以及就业等工作。各学院按在册研究生规模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秘书和辅导员。学校成立研工部(或在学工部设专员),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和协调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生归属各学院管理,将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校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三助”工作逐步扩大到院系层面。研究生学历层次高,党员比例高,专业知识扎实,这就为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生兼任本科生助管工作,有助于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2、发挥导师作用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动态管理,要积极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有效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制订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定期进行考核检查,不断提高导师育人水平。鼓励导
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中,有效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进一步放宽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这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时带来了质量问题。研究生的生源状况复杂、多样,研究生生源的结构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如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如何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以后的培养质量。要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一是把好初试和复试的关,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复试工作,精心制定复试的内容和标准,加大复试中人才选拔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注意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有培养前途的考生入学。二是在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生源结构研究生的专业背景或特殊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如加强本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从而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提倡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活动,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融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例如,按照当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及学位授予条例的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两门学位课程不及格,经补考合格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在近3年的研究生中,因为学位课成绩不及格而不能申请学位的有21名,其中10名已申请退学,仍有11名同学继续研究生学业。尽管此类学生占总数不足1%,但是这些同学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将严重影响其就业及今后的事业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既要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彰显人文关怀,使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亲和力、导向性和科学性,从而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向上的绿色育人生态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第四篇: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
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1-02-17杨劼 赵吉 周延林 朴顺姬 梁存柱 王艳荣 牛建明
一、生态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重要学科。生态学在促进科学进步、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作为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宏观生物学与环境生物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等直接导致全球生态失衡,引发了全球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被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和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的巨大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生态退化加剧了贫困,因灾返贫,贫富差距加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性生态问题的解决不完全取决于生态学的发展,但生态学的核心作用和具有的特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生态科学在促进科学进步、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政府在对涉及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和议题进行决策时,需要借鉴和依赖相关学科原理及其研究成果和结论。生态学作为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中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1.生态学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科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对生态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和掌握基本生态学原理的新人,这是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稳定生态学本科教育规模,加强研究生教育。坚持多样化发展,无论从“人力需求”还是“社会需求”,无论是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需要,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坚持特色化发展,“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就是水平。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学高等教育要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生态学人才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学人才需求是长期和稳定的。我国生态学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包括:生态学领域需要具有生态学功底扎实的研究型人才;具有生态学教育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全民实行生态学普及、素质教育的师资等。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乐观。
2.生态学学科发展与本科教育
生态学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地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等信息的技能,具备从事生态学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科培养方向主要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随着生态学学科的发展,生态学超越了其最初起源的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范畴而成为研究生物、环境、资源及人类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生态学研究的空间尺度不断拓展,已经突破了以研究个体、群落、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在宏观方面向景观、区域和全球发展,微观上则向器官、细胞核分子水平上延伸;生态学研究的时间尺度,从对当前现象的描述向历史的回溯和未来的预测发展;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自然生态系统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扩展,从结构与功能研究向过程与预测研究发展,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向整体的网络化研究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众多的结合点,使得新的边缘分支学科不断涌现。美国生态学会在1996年提出了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五个前沿领域是: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工业生态和生态(环境)伦理。这对我国生态学教育发展战略的确定将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研究方法上,从以定性描述为主向定量模拟为主发展。
生态学必须成为决策管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对人与环境复杂多变生态关系的深刻理解,我们的决策就可能出现严重失误,给未来造成严重问题。人类未来的健康取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之间的微妙的平衡关系,而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平衡的运行、受扰机制及服务功能。
生态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现代科学的舞台,并日益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为此,生态学本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生态学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学科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3.生态学人才培养的特色
根据生态学专业多年来教育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1)在教学观念上,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三者的综合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在专业技能上,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以及生态学的“综合性”和“宏观性”特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工作的素质。毕业生可担任农业、环保、计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单位及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各级技术推广单
位的技术管理和推广工作,各层次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
二、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
1.生态学专业的建设
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的设置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为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
内蒙古大学建校之际,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学部委员将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教研室移植到内蒙古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博院士在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专门组的基础上,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并邀请国内著名生态学家阳含熙、陈昌笃、周纪伦、胡适之等到我校举办生态学专题讲座,使我校生态学专业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之上。1989年,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获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生态与环境生物学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自治区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内蒙古大学多次参加和主持全国生态学专业建设与教改工作。始终坚持“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办学思路;“立足边疆、服务内蒙、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的办学特色。生态学野外实习持续40余年,使学科特点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近5年,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平均达到5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扎实、野外工作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2.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建设
本专业设有生态学综合实验室、动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土壤学实验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生物学实验室、计算机室、分析测试室以及其他相关的支持体系。拥有一流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大型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CO2/H2O分析仪、叶面积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稳态气孔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仪、定氮仪、纤维素和脂肪分析仪、土壤粒度分析仪、自动气象站等大型仪器设备及其他小型仪器设备200多台(件、套),总值1350多万元。这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室内外测试手段的先进性以及数据的精确性,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野外实习基地有: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西鄂尔多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内蒙古皇甫川水土保持试验站、大青山和蛮汗山等。
将本科生“创新基金”、大学生“挑战杯”、高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在本专业的“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的内容相结合,指定专门教师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进行培养。参加“创新基金”和“挑战杯”的学生在二年级末即可进入实验室,参加毕业论文的学生在三年级末进入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本科实验室也针对高年级学生开放。
3.“普通生态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特色
“普通生态学”属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类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许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内蒙古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创办生态学专业(1978年)的高校,“普通生态学”课程传统悠久而积淀深厚,是内蒙古大学几代生态人心血的结晶。该课程在几十年持续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点。
(1)面向不同对象授课,教学形式多样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面向不同授课对象,创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学课程体系。“普通生态学”是面向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面向生物学基地、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与时俱进加强教材建设。编著出版基础课教材、实验实习和辅助教材共14部,在国内生态学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富有地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强化野外综合实习;课外科研训练。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办学思路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依托长期形成的草地生态学学科优势,结合40余年野外综合实习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对本科生态学教育的思考
高等生态学本科教育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科学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具有为之奋斗的精神的一代新人。社会更需要掌握生态学理念的各类人才,而不是大量的生态学专门人才。
1.非生态(环境)专业的生态学教育
(1)生态学已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
生态学学科已成为指导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之一。生态学将是指导与实践人类这一伟大战略进程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且在指导人类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生态学家承担着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划时代重要思想和实践的重大责任。
(2)生态学作为素质教育的理想课程
高校应当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普通生态学”课程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理想课程。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鼓励和支持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因此,建议将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列入非生态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素质教育必修课。
2.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进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要采取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分类型、多样化进行培养的思路,要确保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既能满足量的增加,又能保证质的提高;要将“专业对口”的观念转变为“专业适应”的观念;要将“专才”、“统才”培养模式转变为“通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为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更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生态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有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在所有的生物基础学科之中,生态学与生理学、遗传学、进化论和行为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研究生物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时,还依赖于许多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分支学科的发展,将是生态学理论方法论上发展的最活跃部分,它们是生态学中具探索性、先导性的前沿研究阵地,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和遗传生态学等。它们都将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参加宏观或微观的一些较复杂的功能和较深入的机理的研究。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许多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强调,生态学应被理解为自然经济学,是管理自然的科学,在相关的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中可考虑列入教学计划。
(3)突出特色与品牌
作为一个专业,一定要有相对稳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能力,创出品牌。而这种规格和能力,应为用人单位所熟悉,好像产品目录一样。尤其是生态学,由于植被分布、利用、研究方法等的差异,更容易体现出特色。因此,抓住区域特色可能会使打造品牌的过程更容易些。
3.大学本科生态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课程没有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技术出路、经济支持和社会运作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进行阐述,使学生难以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国内生态学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分析、解决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社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生态学毕业生直接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庞大的生态学知识体系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存在有较大的矛盾。一方面,生态学学科需要以多学科为基础,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除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要学习公共课程之外,还要学习数、理、化、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地学等必需的大量基础课程,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而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生态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实训,如生态工程、生态规划、污染生态、产业生态、生态毒理等。然而,国内多数高校此方面的条件普遍欠缺,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多为理论学习,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实践训练。
(2)对策
鉴于大学生态学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通盘考虑。然而,不管是从社会需求考虑,还是从学科自身的特点考虑,其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对现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整、改革,协调好“宽、专、交”的相互关系,适度淡化专业,生态学更专业化的教育应放在研究生教育中,进一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由于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学校在制定、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优势、条件等,制定出既能适应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态势,又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创造空间。
积极推进通识课程的改革,强化宏观生物学基础教学。我国生物学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及“宏观生物学”课程已大大削弱,不少青年学者连标本鉴定和土壤识别都十分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很难产生优秀的生态学家。在面对这些无法用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单学科途径来解决的问题时,生态学以其固有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性观点、整体性理论、多学科研究的传统和近代发展的环境策略与模拟方法等,为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与框架。建议组织力量认真探讨现代生态学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点的需求,编写出在内容上和学时上适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
在政策措施方面,呼吁建立环境科学类(生态学)基础科学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本科生至研究生的培养比例,为培养精英人才做准备。生态学科的真正发展,还有赖于提高我国全民族、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增强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因此,开展全社会的生态学普及教育,包括幼儿园到高校的生态教育体系,无疑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社会义务。积极地开展生态学普及教育,也是生态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第五篇:深圳考察之教育思考
深圳考察之教育思考
2013年11月17日星期天下午开始出发去深圳进行为期三天的新课改考察。这次考察给我震撼很大,从深圳的市容市貌、教育环境、理念等学到很多,开阔了眼界,在空闲之余满足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愿望——看香港。19号那晚,看地图连带问路人,坐了12个站的地铁,终于到了红树湾看深圳湾大桥和香港,虽然只是隔江相望,而且那天对岸的香港雾气较重看不清楚,但还是很满足。本来想去罗湖区或者沙田看香港的,但是比较远,所以就选择了红树湾。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在教育方面早已完成新课程改革,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这次深圳之旅,我们参观考察了两个学校,分别是南山区的赤湾学校(公立)和北大附中深圳分校(私立)。这两所学校不管是在学校硬件、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视野等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视野是我从未想过的一个层次,下面我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走进这两所学校,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学校的面积很小,它没有像广西的很多学校那样有多少亩的校园,除了一个外露的足球场外,其余的娱乐场所都是在教学楼里面。别看学校小,但是五脏俱全,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室内球场、设施一流的学术报告厅和图书馆、高压古典的舞蹈室和音乐教室、绚丽多彩的美术教室、整洁明亮的实验室、高质量的灯光音响广播系统、高技术含量的多媒体阶梯教室和网络教室应有尽有。每间教室配备了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集电脑、电子白板与一体的液晶触摸一体机,这
些都是广西很多学校暂时无法达到的。
第二,办学理念贴近学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赤湾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大附中深圳分校的办学理念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他们没有用多么大的豪言壮语来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而是用极其简单而且通俗易懂的的一句话来描述了自己伟大的教育理想和目标,语言平凡却不失伟大,站在学生角度去办教育,为学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参观完学校的硬件设施后,我们分别听了赤湾学校和北大附中深圳分校的一节课,赤湾学校的是一节初一的政治课,任课老师从学生身边事出发,融入学科知识,这样学生容易引起共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加强烈,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北大附中深圳分校的是一届高二复习课,任课老师采用的是“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评价导学案,给与学生说的机会,讲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支持者和启发者,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一种老师与学生在思维上的互动。
第四、教育视野国际化。身处开放包容的深圳特区之中,外来文化聚集,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他们积极与国外学校接触,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发展教育国际化,积极提倡以“培养人格健全、学力宽厚、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
培养目标。他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局限于适应国内社会,而是提倡培养“国际人”,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战略,就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视野,站在世界的角度去审视学校的发展,让学校的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
第五、人文校园。参观完这两所学校,我们都会有一个同感,那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到位,文化氛围浓厚。赤湾学校把地理的各种地貌类型制作成小模型放置在校道边上,有立体的中国、世界地图,在饭堂、体育室等的墙壁上都贴有各种名人名言,在图书馆的设置上,赤湾学校设置了非常人性化的环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做特别的桌椅,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北大附中深圳分校是同样的设置,但是它又这自己的特色,它积极传承北大的传统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与北大校园类似,不管在校徽、道路的设置上都与北大类似,北大那种浓厚的文学氛围在北大附中深圳分校完全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楼设计上也是十分人性化的,在教学楼的走廊,种有藤类植物,把教学楼装饰得郁郁葱葱,给人一种美感。
这次深圳之旅,让我真实的感受了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这种差距特别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广西的教育要想赶上东部,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发生转变,增强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能力,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在学校硬件、师资力量等都需要不断的加大投入,要达到东部的教育程度,广西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