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与思考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与思考*
[摘 要]美国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招生和专业选择上,能够录取那些乐意当教师的学生;在课程体系方面,前两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后两年的专业教育课程重视结合小学的教学实际,很少有选修课程,同时教学实习长达四个学期;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以小组讨论为主。这些特点对于我国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教师教育;美国教师;小学教师;
近十余年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体已经由中等师范学校逐步过渡到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现在的建构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但是当下的这个体系建构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国际视野,借鉴世界各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应对学校变革的冲击,都把教师教育改革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0[1]。美国在二战前后,小学教师教育就开始过渡到由综合性大学来实施,他们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一些基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包括谁来当小学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主要问题,这涉及到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制度及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从时间的纵向维度看,还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阶段及其相互的衔接。在此笔者根据在美国访学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一下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并提出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美国小学教育专业招生的特点与专业选择
美国政府、学生及家长都希望最优秀的人才能够走进小学校园当小学教师,这毕竟是一个关涉到所有家庭的子女教育乃至国家强大的根本问题,然而美好的愿望无法取代客观的现实,美国还是未能把最优秀的青年人吸引到小学教育专业,但是它成功地通过大学招生制度和管理制度让那些愿意当小学教师的社会成员选择了小学教育专业。美国并没有研制出一套心理测验题来测量哪些人适合当小学教师,哪些人愿意当小学教师。但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和管理制度却能够起到这种甄别作用。首先,美国高中生在报考大学前有多种途径可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高中毕业前两年他们就被允许参加SAT测试¹,大学会根据SAT成绩给高中生邮寄招生资料,曾有一位美籍华裔教授的女儿由于SAT分数高,竟接到了几十所大学的介绍性资料。选择大学及专业之前,高中生和家长还可以与高校招生部门预约参观大学的时间,在约定的时间内大学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接待来访的学生,介绍大学的具体情况,回答学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大学网站资料了解大学及专业设置,美国大学的网页对专业的招生条件、专业特点、就业等方面都有详细的介绍。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咨询各院系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说,学生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选择学校和专业乃是真正的自由选择,否则是带有盲目性的选择。其次,美国高中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高校、多个专业,这意味着有些高中生可以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在上大学之前,还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也可以在大学二年级即将结束时才选择专业。选择了某个专业之后,如果不喜欢了,也可以转专业,而且很容易转。美国人认为自己掏钱上大学,自由选择专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最后,美国高校两年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iton)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大学生需要在英语语言、数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学习一定学分的课程,如佐治亚州立大学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五个领域:数学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科学技术。这些课程的学习在各个学院进行,这使得大学生对主要学科领域有最基本的了解,为最终专业的选择奠定了认识基础。总之,美国高中学生可以在进入大学之前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也可以在进入大学后选择这一专业。美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尽管不是高中生群体中最优秀的,但是他们都愿意当教师,他们是在对小学教育专业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自由地选择了教育专业。
二、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大学的教育学院,那些自愿选择小学教师职业,乐意当教师、满足了入学条件的学生,就在大学三年级进入教育学院开始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要了解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先要了解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美国中小学学制各州并不一致,主要是五三四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在小学阶段,教师通常要承担一个班(20人左右)的数学、科学、英语、社会(social studies)四门课程的教学,而音乐、美术、体育则由专门的教师来教。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与这一工作特点密切相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program)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的课程,前两年在大学各个学院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后两年到教育学院学习教育专业课程。1学分大约是15学时。从佐治亚州立大学、肯尼索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统计数字看,小学教育专业平均有124学分,平均课程门数接近40门,平均学时数1 860(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小学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识教育课程多数属于选修性质,而且大学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范围,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门类较多。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为例,历史学领域可供选修的课程有12门,社会学领域有29门课程,人文与艺术领域则多达105门课程,自然科学领域也有49门。¹各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学科领域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见表2,表内的数字为学分数)。通识教育阶段开设如此多的选修课有很多益处,一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广泛的学科基础;三是多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理智地选择专业。
表1 美国三所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2] 比较项目
佐治亚州立大学
肯尼索州立大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总门数
38门
39门
39门 总学分
129学分
123学分
12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63学分48.8%
54学分43.9%
54学分45% 专业教育课程 51学分39.6%
57学分46.3% 53
学分44.2% 教学实践
15学分11.6%
12学分9.8%
13学分10.8%
表2 美国三所大学两年通识教育的学科领域与学分要求[2] 佐治亚州立大学
数学与英语9
文化语言与思维4
社会学科12
人文学科12 科学、数学与技术11
佛罗里达州立
大学数学6 英语写作6
历史与社会科学6-12 人文与艺术5-11
自然科学7
肯尼索州立大学
基础数学与基础英语9
社交技能5
人文与艺术6
科学、数学和技术10
社会科学与健康生活15
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由教育学院负责开设,这些课程具有如下六个特点:一是基本上属于必修课(如表3所示),佐治亚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几乎都是必修的,肯尼索州立大学的则全是必修课。二是教育心理理论与学科内容的结合,如佐治亚州立大学的语言和阅读教学,肯尼索州立大学的数学教学法、科学教学法。没有纯粹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三是直接研究小学的学科内容,如肯尼索州立大学的小学数学、小学阅读等课程。四是重视美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如课堂管理、多元文化教育、第二语言学习。五是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六是依据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数学突出思维方法,科学突出探究,语言突出阅读和写作,社会学突出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表3 美国三所大学的教育专业课程[2] 学期
大学
佐治亚州立大学
肯尼索州立大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第1
儿童教育中的文化多元性3
教案设计与评估3
小学与初中学校的儿童3 五2
早期儿童教育入门3
小学数学(I & II)6
指导性实习1 学3
语言和阅读教学3
小学阅读(I & II)6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3 期4
课堂管理3
健康与体育课程设计及教学* 2小学学校中的艺术3
音乐、美术课程设计与教学* 2
幼儿识读36
人的发展与学习3 小结
第1
语言和阅读教学6
学习兴趣与课堂管理3
包括伤残学生在内的教育3 六2
课堂管理3
特殊学生教育3
小学与初中的技术与学习3 学3
数学教学与技术3
小学数学(III)3
指导性实习1 期4
儿童发展/课堂管理3
小学阅读(III)3
小学中的语言艺术3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应用语言学3
多元文化2
小学社会学3 小结
第1
语言和阅读教学3
数学教学法3
小学数学教学3 七2
数学教学3
科学教学法3
小学阅读教学3 学3
小学社会课的教与学3
社会科学和语言教学法3
小学科学教学3 期4
小学科学课的教与学3
跨学科阅读教学法3
指导性实习2 5
教学实践3
教学实践(整合在教学法课程之中10
星期,全日教学实习5星期)
第二语言的测试与评价 小结
第1 小学教育实习12
小学教育实习12
课堂管理、学校安全、法律与伦理4
(每星期有5个整天实习)
八2 小学教学实习10
学
小结
期
合计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两年内,每个学期都要参与实习,最后一个学期是整个学期在实习学校。美国这些大学的学生实习时间长,实习科目多,实习的年级多,实习的举措也很具体。如,佐治亚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前三个学期实习学生要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年级逐次参与小学每一个年级的教学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则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中。
三、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有讨论,也有讲授;有问题探讨,也有理论学习;重视理解,也不排除识记。但是总的来看,他们重视对实践问题的探讨,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重视对教育实践问题的思考。具体地说,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与学的目标明确。对于每一门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他们在第一次上课时,会发给学生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一般有五六页的内容。教学计划中有学期教学目标,教材和参考书目、期刊和网页地址、每一次课的具体内容和上课时间、考试成绩评定的依据与方法。因为教学目标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淘汰率不高,学生只要认真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80分以上,当然如果学习不努力,那也绝对不可能获得毕业证书。第二,大学生在上课之前要阅读相当多的书面资料。课程教学计划对此有明确的规定,阅读的资料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网页资料和期刊及其它相关资料。美国的教科书都比较厚,一般都有五六百页。有的教师上课时还会发放一些阅读资料,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学生每一次课前需要阅读的资料有几十页,因而学生的课堂讨论是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思想交流。第三,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参与分组讨论。美国教师上课并非不讲授理论,但是他们更重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几乎每一次课学生都讨论一些问题,而且学生之间的讨论不限于课内,也延伸到课外。很多课程的教学都设置了分组讨论的主题,这些主题的研究与讨论往往持续一个学期。学习课程之初,学生就自由组合分成学习小组,一般是4~6个学生一组,小组内有分工。期末各小组需作主题汇报(presentation)。第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教授鼓励大学生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观点。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有一次讨论课程的概念,课堂上三十几个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没有人依据书本照本宣科,其中有一个学生认为课程的本质就像是/接吻0。接吻本是男女异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双方都会感到身心愉快。/课程就是接吻0的论断意味着课程应该成为儿童向往的事情,学习课程对儿童来说应该是一种美好享受的愉悦过程。第五,课堂教学以小班为单位。在小班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没有纯粹的观众与听众,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参与,教授们也注意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事实上,课堂上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言,是教师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美国的教学班级人数不多,一般只有20多人,这是人人能够参与课堂讨论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2005年暑假在肯尼索大学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中,只有20位教师。第六,教师课外辅导有时间保证。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课外小组讨论找同学帮忙解决,也可以到教师办公室找老师辅导。美国教师都有个人的办公室,大学教师会向学生公布一个辅导的时间(office time)。一般是每周一个半天。在这个辅导时间内,学生进入教师的办公室不需要事先预约。如果在其他时间找教师辅导,则要电话或邮件预约。第七,师生重视了解和研究教育实践活动问题。大学生因为是在了解教育专业后自愿选择教师职业,所以对于教育实践活动有较强的兴趣。小学教育教育专业的一些课程不在大学的教室里而是到中小学的教室里上课。美国教授认为,这样做不是因为大学没有教室,而是因为在中小学给大学生上课,可以让大学生有观察和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身处其中大学生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观察到小学师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四、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途径与特点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在参加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之后成绩合格就获得从教的资格,在职的小学教师可以有多种途径参与继续教育,许多小学教师在获得了教育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完成研究生的学习课程,获得教育硕士(Ed.M.)学位,有少数的小学教师还会获得教育博士(Ed.D)学位。在职小学教师专业深造的其它途径包栝所在学区提供的定期培训、暑期学习班等。学区的定期培训多安排在学校放学后,由学区有关学科培训项目的负责人牵头组织,由专业对口、持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培训教师负责培训。暑期学习班有的由各个学区举办,更多的是由高校教育学院相应学科的教授申请项目资金给教师培训。教师本人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获得的学分作为年度评定与晋升加薪的依据。和其他许多执照、证书一样,美国教师的资格证书不是终身的,每过三五年,必须更新续签。教师参加定期培训、暑期学习班或读研所积累的学分是教师资格证书更新续签的重要依据之一。定期培训和暑期学习班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有的项目需要所在学校校长或年级学科组长的推荐。参加专业培训的教师个人不用缴纳培训费,如有专门的项目资金用于培训,受培训的教师还可以获得经费补贴。美国的教育硕士招生面向所有愿意当教师的人,既包括在职的小学教师,也包括其他专业毕业不在教学岗位工作的其他人员,没有年龄限制。教育硕士往往有两套不同的培养方案,一套面向在职的小学教师,一套面向其它没有教学经验的社会人员或其它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在职的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有机会攻读教育硕士学位,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条件。在职研究生一般都是晚上上课,3个学分的课,每周1~2次,每次3小时左右,上课地点在附近的大学或者所在的小学。获得研究生学位一般要有36个学分,1~2年完成。小学教师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前参加的培训学习成绩可以转换为研究生课程的学分,这种转换的学分数一般控制在6~9个学分。研究生毕业后,一般都会得到相应的晋升和加薪。在乔治亚州,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教师的年薪会增加3 000~5 000美元,因此,许多教师会选择读研作为自己专业深造的途径。目前大约50%的小学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架构及其内在的特点无疑与美国的文化观念、社会制度、教育制度有关,也与他们的经济条件和办学资源有关,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各国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具有客观的、共同的本质特点,这就决定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反思当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承认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新建的专业,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高中学生?招生是否可以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分年龄、阶层和职业?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招生改革和专业选择机制来选择学生?我们不必期望最优秀的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但是应该让那些真正有志于小学教育事业的所有社会成员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来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第二,当下的小学教育课程方案课时总量大,课程门数和总课时量是否有可能减少,该减少哪些内容?笔者2002年统计过我国四个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多达2 984学时,总学分平均数多达176学分,课程门数至少在65门以上[3],我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多了三分之一的学时,课时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加上有时大班教学,课堂讨论难以展开,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处于被动状态。对此,唐松林曾提出:/课程结构应该从过去的以学科为主体的所谓-专业课程.中超越出来。0[4]第三,小学教师需要主讲多门小学课程,课程方案应该怎样强化那些边缘性的学科教学?事实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几乎没有关注小学科学教学、生活与品德等/边缘0课程。课程方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满足不了小学生多方面求知的需要。第四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动特色,是否应该加以改变?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教学的活动性,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应该起示范作用,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科学课就有很多的探究活动,数学课的动手做的活动也不少。第五,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时间少,一般只有6~8周,学生实习的对象往往只限于某一个年级,忽视了其它五个年级的教学,而且实习科目仅限于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满足不了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教学实习缺乏整体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是否需要结构性的调整?第六,小学教师的在职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是否有必要继续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即是否可以发展硕士层次的在职教育?小学教师由中师学校提升到高等院校培养之后,其在职教育更多地是强调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培训,这种培训是零碎的,缺乏一个整体筹划。如果有一个硕士课程方案,那么是否可以化零散片段的在职教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都需要引起思考和行动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卜玉华.回顾与展望)))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世纪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67.[2]刘德华,欧阳荣华.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6,(11): 90.[3]刘德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文科方向)的案例比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7.[4]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9.
第二篇:美国的教育体系
美国的教育体系
前言: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美国的教育体系,其发展的历程机器现在取得的一系列的成效,通过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石。一国的教育体制如何,教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整体命运。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差距又在哪里?为什么中国人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却最终得到的又那么不尽如意?
想起以前听到过的一个故事,一位中国人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这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一、美国的教育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642年就开始着手建立公立学校体系,最终确保美国的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特别是1783年美国独立后,至今仍被美国人充分肯定的功绩。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人为了建立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而慷慨纳税。如果按照社会的演进来划分教育所经历的阶段,就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信息社会。但前两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弊病。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化的社会阶段,其社会的兴奋点是对自然的开发。而第三阶段是美国教育兴起的重要阶段。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体制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其教育体系也体现在了以下不同的教育方面。
1、公立学校体系的同化作用
这个时候,义务教育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1870年,57%的适龄儿童和青年在学校接受教育,而到了1880年,这个数字是72%。但由于当时大量的男性教师投身内战,而人数的增加导致教师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在这个时候。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教育行业转变成一个妇女之夜,为妇女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应对了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文题。现代的美国教育体系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确立。从这时起,教育就常常成为政治的焦点。
2、全民教育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人就意见统一,比如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州和区依然有意识的不让黑人和白人学生在同校学习。20世纪60年代起,最高法院的一长串决议就宣称这种情形有悖于宪法。所有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儿童和青年都享有这种权利。这种受教育权就意味着法律国定年龄段内的儿童有权接受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资金由公众纳税而来。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加州,“受教育权”一直延续到社区学院高等教育第二年。在这里,所有的公众毕业生,不论学习成绩怎样,不论能力测试或成绩测试学分的等级如何,都应当被录取。
3、自主教育
美国人也曾一直认为,教育体系应当是分散的。美国从未设立专门的教育部门用来组建并监督国家的教育体系,使之有统一的课程要求。由于美国特殊的文化,因此它不可能设立一个能满足广大美国民众教育所需的有关控制和管理的大规模的教育机构。也有人说,美国公共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广泛、复杂而又互相交错的各个教育区的拼凑物。虽然,很多州政府对学校的教材、课程等安排以及人事政策进行了更多的干预,但各地方教育部门还是积极地维护自己的特权。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对社区学校事务的直接管理。
4、全面教育
19世纪美国人也一致认为,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应当是全面的。即公共教育不应严格遵守一套规定死的教学内容,相反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不在受教育过程中因学业成绩较差而系统的淘汰一些人,全面教育是必然结果。结合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职业去向、不同的兴趣以及不同程度的社会经验提供不同的教育。教育的全面性并非意味着课程设置的非系统性。相反,它体现了学校的主张,既应当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多样性。
5、专业化教育
同样,19世纪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公共教育体系应当由专业的老师和管理者来工作和管理。也就是说,教育应当变的专业化起来。有时当这些过高的期望不能实现时,便会导致幻想的破灭。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人对学校可谓爱恨交加。他们不再纳税支持学校,抱怨“进步教育”,抱怨学校华而不实。要求教师发誓效忠国家—对其他任何行业的雇员从无此要求。毕竟,美国人将教育子女的相当一部分重任交给了这些专业人士,他们还坚持这些教育工作者被冠以专家的头衔。
二、美国的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院校半数以上是私立的,因为这些大学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创立的,虽然今天这些学校依然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再以宗教教育为主了。全美50个州中,几乎每个州至少都有一由州政府或当地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虽然经费来源与么立大学不同,但学制和课程并无多少差别。
美国现有的院校主要是二年或四年的学制。2年制学校,通常也叫社区学院(community or junior colleges)二年制的多为技术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是连接高中和正规四年制大学的一个桥梁,主要培养美国社会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学费低廉。正规四年制的学校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最高水平,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院校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政府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
公立学校通常是州立大学或2年制社区学院,主要从所在州获得资助,由于主要资助不是来自州和联邦政府,私立学校一般费用高些。有宗教关系的大学是私立大学,大部分是信基督教的Christian(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也有少数犹太教和伊斯兰教(Jewish and Islamic)。这些学校通常不会干涉学生自己的宗教观点。私立学校于其他学校的唯一区别是它们是私人拥有的,是要赢利的。它们是教育企业,提供与其他学校相似的服务和课程,它们的学习内容倾向于技术和为从事职业做准备的课程学习。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美国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这一点和现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是一样的。但获取学分上却又大大的不同)。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每科6-18个学分,四年制的本科生要想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按规定修满120~128个学分,通过考试和撰写学位论文,合格后才能获得学位。
三、分数并不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
美国的小孩在上小学时,就和中国的小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孩子的书包轻飘飘”。这在中国恐怕是很难看到的,中国—在专制主义体制下被奴役了几千年的人类,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走过了几百年的动荡,才终于认识到要建立一个符合人性的理性制度来保障人的充分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审视极端化地完全以考试为中心把分数作为教育的目的的教育培养模式,再一次拷问着作为世界最具有灵性的生物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究竟要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中国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以及社会还没有找到其它更科学的标准的时候,分数还是显示的标杆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用于分数来评价,这是不公平的。
面对这种制度,或许有一部分学生是适合这种评价方式的,但另一部分人就不一定适合了。事实上,高分人才不一定等于高素质人才,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事实证明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考到高分也是学生自己的能力之一,而且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和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在成材的问题上,可能前者成材的机率更大一些,在大学经过系统训练的大多数人比起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其发展前景在一些方面发展要大一些,这种情况特别是在人类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越往后越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时,表现的更加显著。毕竟现在人类像过去一样仅靠一点实践经验就会有突破性发明创造的“前知识时代”已经过去了。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也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对此,事实也证明了很多没有通过高考上过大学的人通过其它途径也成为了人才取得了甚至比高考而上大学的人更为杰出的成就。
这样的现象在外国的也数不胜数,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只断断续续上过几天学,大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念过大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也只有高中学历,影视明星施瓦辛格担任美国加州州长一职等等,而且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值得人们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美国中小学的课程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纪律和考分都不如中国学生,但并没有影响当今美国仍然是世界上顶尖级发明创造地的摇篮这一至今无它国能超越的地位,尽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美国的这种培养人才的制度是应该值得我们好好深思一下。
作家王小平在其《家教成功的三大核心奥秘》一文中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让每个老师都有勇气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注,以便怎样更好地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让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成功,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在培养孩子们全面素质和动手能力上,美国人技高一筹;然而在早期开发孩子们的记忆力、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上,中国人又无人能比。其实,这些培养都是孩子们需要的。只不过在对方看来,这两种特色的小学教育,都是那么的偏激。只有融合两种特色的教育形式,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兴趣特长,培养创新意识。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美国比起来,不能马上相提并论,但在这一点 上,只要我们尽力培养孩子们从小的创新意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这终究是一种改进。
第三篇: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匡文波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及最为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网络新闻的重要性已经仅次于电视。美国报纸协会2006年10月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各大报读者数下降,但2006年上半年,上网浏览报纸网站的读者人数平均增长了31%。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每月访问报纸网站用户达到5550万人,高出2005年的4220万人,2006上半年,新闻网站的阅读人数则增长了52%。调查还发现,网络对年轻读者群特别有吸引力,报纸网站的读者群中,25-34岁的读者增长最多,高达15%,而18-24岁的用户也增长了10%,《华盛顿邮报》网站 25-34岁读者更是大幅增长60%左右。美国高度发达的网络新闻业为其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新闻传播是必修课程
网络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哥伦比亚大学这一传统媒体学术大本营敞开胸怀拥抱网络媒体,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反映了目前正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美新闻传播教育界的肯定。此外,美国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每年一次,迄今为止已举行六届。由美国网络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网络新闻报道做出突出贡献的网站。在此环境下,美国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传播高校的必修课程。
尽管美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名称并不统一,但其教学内容却比较一致。主要包括:网络新闻传播定义、特征,从互联网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的方式与特点,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中的新闻摄影学,相关伦理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图像与动画的应用;网络新闻报道中音频与视频信息的应用与处理;新闻网站设计,网络新闻受众分析;网络新闻法规、案例分析等。
课程名称多样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中开设的Online Journalism。当时授课内容是新闻类与学术类数据库的检索,及计算机辅助报道。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等内容。
但是,Online一词的本义是联机、在线。根据美国《桌面型计算机百科全书》(Computer desktop encyclopedia,2003版)的解释,虽然人们现在可以将与因特网(Internet,也译为互联网)相连接称为Online,但是Online也可以指一个外围设备(如打印机)与计算机相连。但是人们所称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网络”一词无疑是指因特网。可见,将“Online Journalism”与“网络新闻传播”或“网络新闻学”等同起来并不准确。
因此,出现了Web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等新名称,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鸣。因为,Digital(本意是“数字的”,此处也可以指“数字媒体”)一词的内涵与外延超出了因特网。而且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Digital Journalism是否也应该将数字电视纳入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范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要特别强调,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与学界没人使用“Internet Journalism”或“Internet communication”一词作为课程名称或学科名称。值得指出的是,“网络传播”也不能翻译为“Internet Communication”,在美国凡是冠以“Internet Communication”的书籍无一例外属于计算机类或通讯类图书,这是因为Communication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传播的意思外,还有通讯、交通等含义;此外,Internet也已经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
但是笔者发现,使用“Interactive Journalism”或“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作为课程名称的院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的确,从技术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互动性(Interactive也翻译为交互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专业,而不是推进名为“网络新闻传播”“新媒体”等专业。例如:从2005年开始,密苏里新闻学院增设了“媒体融合”的本科专业。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手段多样化,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突破,各种媒体由冲突、竞争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媒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因此,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采写编、录制制作新闻的时候,应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新旧媒体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对“媒体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开设了相应的方向和课程。
与业界联系密切,重视参与实践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授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等课程;另一类是专业实践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或有突出业绩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师非常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知名高校,兼职教授数量超过全职教师。大量兼职教师来自业界,使得新闻传播学院与实务界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不教新闻理论,也不招收新闻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这与中国的新闻教育差别很大。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美国新闻学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即重网页设计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轻网络传播理论。
美国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办有小型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一般由教授担任主编,并做指导,学生负责采访写作、网页设计等具体业务。此类由学院办的媒体,主要由学院投入资金和人力;但亦有一小部分广告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开销。例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网站就完全由学生制作各类新闻作品;但是由学院出资聘用网站管理人员作为技术支持。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在于普遍没有对网络媒体赢利模式、经营管理进行教学研究。这在一个媒介经济、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令人难以理解。这或许与美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不少出身于记者编辑,对网络新闻实务有特殊偏爱有关。此外,美国的手机媒体不如日本发达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新媒体教学研究的完整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背景资料
美国网络传播比较有影响的参考教材
Mike Ward,《Journalism Online》(Focal Press,2002);
James Glen Stovall,《Web Journalism: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2003);
James C.Foust,《Online Journal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ews For The Web》(Holcomb Hathaway Publishing,2004);
Kevin Kawamoto,《Digital Journalism:Emerging Media and the Changing Horizons of Journalis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4);
Richard Craig,《Online Journalism:Reporting,Writing,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Wadsworth Publishing,2004)。
来源:中国记者
第四篇:对美国刑法体系的思考
对美国刑罚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美国刑罚体系刑罚目的 假释减刑 缓刑和中间刑 我国
论文摘要:2003年在美国监狱和看守所中被关押的人数达两百万,此外,还有400万人在监狱外服刑。美国目前的人口总数为2.8亿。以此计算,在美国,每140人中就有1人在监狱中服刑,如果加上在监狱外服刑的人,平均每3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在监狱内或监狱外服刑。这一比率不可不说是高的惊人。在这种情况下,刑罚体系的设定不仅仅是符合公平和正义的问题,更是关于经济关于实用的问题,其中有更多的智慧和可借鉴之处。
为更好的了解美国的刑罚体系的设定及作用,我首先了解了美国对于刑罚的目的的主要观点。美国刑事司法学者一般认为刑罚有四个目的:(1)报应目的;
(2)威慑目的;(3)剥夺罪犯犯罪能力目的;(4)改造目的。刑罚报应主义主张罚当其罪,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越大,对犯罪的刑罚也就应越严厉。但其内在的困难性在于“社会损害性”判断的标准难以统一;刑罚功利主义者则认为刑罚的严厉程度应以其刚好能预防犯罪为限,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刑罚过于轻缓,起不到威慑作用,而过于严厉又会适得其反,使犯罪分子从事更严重的犯罪。但显然,一味强调这一主张是十分不可靠的,因为威慑是因人而异难以衡量的。而剥夺罪犯犯罪能力则是主要通过监禁方式在客观上使罪犯失去犯罪的能力(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其问题在于,如只是强调这一点一则会导致侵犯罪犯的相应权益,另外,刑事司法机构很难准确判断犯罪分子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防治犯罪。改造论则是通过对罪犯的教育、治疗、改造,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新人。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该理论已经日渐衰弱,而被其他三个理论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有时,这四个目的可以同时体现在一个刑罚中。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四个目的很难在具体的刑罚中得到完全的统一。
基于以上的刑罚目的,我试图逐一考察美国的刑罚体系中的刑罚是否很好的体现了其刑罚目的并有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美国的刑罚体系中有死刑、监禁(包括终身监禁和有期监禁)、缓刑、介于监禁和缓刑之间的中间刑、罚款等。似乎这样说并不能表现其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第一点,时间的充分连接性。在中国的刑罚体系中,刑罚的时间段最短可以是一个月(拘役),最长的有期徒刑是二十年(数罪并罚),紧接着便是无期徒刑和死刑(包括死缓)。可见,在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中出现了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当然是有其理由的,但是在提倡限制死刑的今天是否还有更合理的方法呢?在美国,面对数罪并罚的情况,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其一是法官可以要求罪犯同时服若干个刑期,这样其实际受监禁的时间即是最长的刑罚的时间;而另外一种情形则是法官要求服完一个刑期再服另一个刑期,实际上就是将所有的刑罚相加。在两种刑罚的具体适用上,法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罪犯同时服几个刑期,只有在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或罪犯态度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法官才会要求罪犯服完一个刑期后再服另一个刑期。在这样的刑罚体系下,量刑的层级更加丰富,从而可以使量刑更加公平合理。试想,在没有中间选择的情况下,法官不得不从就低刑却违背公平或者是就高却侵犯了人权中选择一个,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一般中国法官可能会根据社会舆论选择其一,当选择后者时便往往将希望寄予后来的减刑或是假释,从而使司法审判不公正。(当然,选择了前者也是不公正的。)而
拉长了可选择段则更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和审判机构对于刑期长短的控制,从而避免了监狱的相应机构慢慢的也成为了量刑机构的可能性。当然,在美国判例中也出现了判罪犯八十年、九十年甚至几百年监禁的情况,这从实践上来讲似乎也是不太合理的,如果仅是为了彰显法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强调其与终身监禁或是死刑的区别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点,在关于假释制度与减刑制度的适用上。在刑罚构成上,美国刑罚可分为确定刑和不确定刑以及强制性刑罚。随着近些年来对不确定刑的抨击,美国大概有十个州开始适用了确定刑。而从书中我了解到,假释制度是与不确定刑配套适用的,而减刑制度则与确定刑配套适用。我也认为不确定刑是不太可靠的,对于同罪的罪犯想达到同罚是很难的,而且由既不是十分专业又不是十分了解这些罪犯的假释委员会来决定是否假释其实已经间接的将量刑权转交给了假释委员会,这不论从司法威严还是司法公平的角度来讲都是不应该的。而在认同确定刑排斥不确定刑时也同时排斥了假释制度的适用,即确定刑不能与假释制度同用而只能适用减刑制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确定了所应服的刑期后就不能假释而只能适用自动减刑制度呢?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又结合了中国的刑罚适用现状:我国是允许减刑和假释同时适用的。这二者在应用上个有什么优缺点呢?不允许二者并用一方面是避免假释委员会与法院审判的冲突,另一方面是避免过分的消减罪犯应服的刑期。第一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不存在,因为最终的批准机关均是人民法院。而在第二点上我国似乎在实践中出现过相应的问题,即经过假释和减刑并用后,罪犯实际服刑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从而很可能达不到相应的刑罚目的。但是我国的制度也有其可取之处,即是对于刑期较长而有确实表现良好的,两个制度并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二分之一”和“十年”的限制,从而更有利于罪犯的重新回归社会。综上,也许可以考虑对于相对短期的刑罚不允许两个并用,而对于服较长的刑期的罪犯则可以并用。
第三点,是关于美国的广义上的缓刑和中间刑,这是美国刑罚体系中最耀眼的部分。广义的缓刑和中间刑包括一般缓刑、加强监督式缓刑、分段刑和震慑式刑、家中监禁、电子监视、居住式社区矫正。其中,缓刑的概念基本与我国的缓刑概念相同,只是其实施也分为两种方式:其一是不服监禁刑的缓刑;另外一种即是需要服一段监禁刑以进行威慑,然后再进行缓刑的方式(即震慑式刑或是分段刑,取决于宣判时是否告知)。加强监督式缓刑即是法院雇用的监督官更频繁、更具突击性地对罪犯进行监督,该种多针对重罪犯。而电子监视则是通过装在罪犯手腕上或是脚脖上电子装臵定期、不定期的监督罪犯行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居住式社区矫正,一般是由一个监督人员管理大约十名到二十五名罪犯,但是罪犯的服刑地点是在社区中以保持其与社会中的人们的交往以保证其与社会不脱离。从对这些概念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词:缓刑、监督。我国的缓刑理念也是追寻这两个词的,但是效果却不尽如意。归纳开来,我国的缓刑制度与美国的有以下几点不同:其一,我国的缓刑是单一的缓刑,只有在缓刑中违反了相应的要求时才会运用监禁的方式让罪犯服完刑期。而美国刑罚体系中是允许缓刑与监禁同时使用的,目的恰恰落于刑罚目的的“震慑”二字上,而实际上,除此作用外,监禁的加入也将被判缓刑的不同社会恶性的罪犯区别开来了,更具有针对性。其二,美国对于服缓刑的罪犯的监督工作是具体的、细致的、专业的。相对而言,中国的缓刑、假释、管制则缺乏相应的、可行的、实际的并且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刑法中规定将上述的监督工作都交给了公安机关,而就当今中国的公安机关的工作强度而言,这种工作的交与似乎是不合理的。美国采用的是监
督官的方式,一般由一些专业人员或是曾经是罪犯而后表现良好的人担任,并且有一定的责任和酬劳。同时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和社会资源尽全力使罪犯既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报应目的),有尽可能的接近社会从而在服完刑期后尽快地融入社会。而在我国,监督工作的进行似乎一直是空白,从而使缓刑、假释、监管等制度成为了变相的减刑制度,并不能完全达到当时设定这些制度的要求。也许在我国运用科学手段的监督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利用我国的人口优势和志愿群体来实现监督应该是有可能的。
以上三点是我眼中的美国刑罚体系相对于中国刑罚体系的特点,其中有一些制度我国运用的比较好,但更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具体化我国的刑罚目的,从而从目的出发细化我国的刑罚体系、贯彻有罪必伐,罚必执行的原则,使我国的各项刑罚具体落实到位,从而更好的预防犯罪和树立法律的威严,维护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美国量刑指南——美国法官的刑事审判手册》,美国量刑委员会编,法律出版社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第一版;
《美国刑事司法制度》,马跃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第一版;
《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刘强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
版社出版,2003年6月第一版。
第五篇: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构成,小学教育是基础。
2、全民性,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求。
3、义务性,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4、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
2、观察
3、评定7.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5、关心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有益课外活动
6、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7、与家长、社会沟通,形成合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个案研究
4、文案
5、比较研究
全新的教育观: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他们大胆的提问创造积极和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认识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擅长的方面,发展程度各有不同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学生的问题,确立健康的教学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的积极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有趣,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的内容。
4、不断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1、从学习偏好分有听觉型、视觉型。触觉性型和混合型
2、从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
3、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小学德育原则: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6、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7、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可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辅导或则咨询
6、小组辅导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营造优雅班级环境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6.、操行
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五)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