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4 14: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第一篇: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不单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当下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新教材不是显性的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基于上述特点,新教材大量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一 新教材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

与对话教学策略

传统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无疑为“说教”开辟了捷径,为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话语霸权提供了依托。按照新教材的设计理念,新教材主要是从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角度设计的。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策略1: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对话是学生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建构意义。

1.师生之间的对话

新教材为师生间对话提供了话题、素材和指导。针对教材设置的交往情境,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并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与教师实现零距离对话。话题主要有:你看见过哪些交通标志?它们是什么模样?你搜集到了哪些交通标志图案?请出示给大家看看。每种交通标志都有着鲜明的形象,每当在生活中看到它们时,你受到什么启示和警醒?设置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的对话活动,决非简单的问与答,而是通过实物、投影、红绿灯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手段进行的,从而使对话凸显出生活化、现场化的色彩。通过对话、信息交流、双向和多向的互动,达到师生共同分享对交通标志及其意义的理解。

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对话的“发球权”不限于教师一方。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儿童与文本的对话

新“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象是一个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一个与儿童不相关的„他‟,而更像是一个面对儿童说话的„你‟,这个„你‟是和儿童相对的,能够激起和它热忱交往的朋友、伙伴⑴。一方面,儿童围绕文本中的朋友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应对、交流,一起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享受成长的欢乐;另一方面,新教材留有大量空白,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进行倾述和表达。这样就摆脱了学生与传统教材之间存在的单向、接受、记诵的弊端,而转变到学生与新教材之间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例如“拉拉手,交朋友”②一课有一处留白,是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借助此处留白,可让学生表达创意,展示个性。“我们的校园”②一课有一页空白,是让学生把校园里最喜欢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此处留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在学校内的发现和感受,抒发对校园的喜爱之情。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留白是新教材中的空灵部分,较之教材中实体部分更具有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借助留白,抒发心声,表达创意,张扬个性。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它为学生同桌间磋商、小组研讨和全班同学交流营造了平台。例如“我爱我家”③一课,教材的开头有一框留白,让学生贴上“我们一家”的照片。当学生把“全家福”高兴地嵌入教材后,可让学生与同桌小伙伴指点照片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诸如自己父母的工作岗位、父母的生日爱好、自己对家庭的感受,等等。学生对这种交流一定会情趣盎然。又如“我不耍赖皮”①一课提出了两种观点,其一是遵守规则真麻烦;其二是遵守规则会给大家带来方便。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这样的讨论,既呈述事实,又说明道理;既有倾听,又有反驳。学生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可以达到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新教材还设计了搜集、调查、采访、汇报、表演、展示、倾述等活动,均适宜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学生可以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培养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 新教材的活动性特点与活动化教学策略

不是按逻辑程序演绎,专供教师“教”的知识载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工具,是供学生使用的“学材”。诚然,新教材内含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信息,但这些知识技能不是有序地呈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是寄存在新教材主题活动运作的框架内。它同传统教材知识条理型框架有着根本区别。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策略2: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

本来就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例如“春姐姐的脚步”④这个单元,包括“春天在哪里”、“春天里的种植”、“我和春天一起玩”、“我心中的春天”和“清明去扫墓”等主题活动。教师教学时不要让学生硬性地去认识什么是春天,春天的物候、气象怎样,为什么春天是美好的等有关知识;而应以教材设计的系列活动为引子,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探究起来。诸如让学生参与捕捉、搜集春姐姐光临人间的信息,感受大地从严冬中苏醒、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探究春天为什么容易生病的活动中,去感知、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在参与植树护绿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义;在养蚕、种向日葵的小实验中,去感受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学会观察和记录;在春日游泳、赏花、玩风车、放风筝的活动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和童年生活的快乐;在唱春天、画春天、写春天的实践活动中,去抒发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在做花棒,为先烈和已故亲人写祭奠话语的活动中,让学生陶冶怀念先辈的情感,等等。总之,参与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要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如果撇开、丢弃了活动和儿童的主动参与,学生要想从教材中学到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本领,只能是缘木求鱼。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这是用好《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秘诀之一。

三 新教材的意义生成性特点与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策略3: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

什么是“体验”?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教育学层面理解,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既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也指活动的结果。所谓“体验学习”,是指主体借助自我体验而创生意义的一种学习,它与受动性旨在掌握预设结论的听受学习相区别。

实施体验学习的基本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从实践性亲历中引发体验;二是从心理性亲历中引发体验。⑵下面用“父母的疼爱”①一课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1.从实践性亲历中引发体验

所谓实践性亲历,是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实践,亲身经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具体可分为两种:其一,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体验。即主体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当作现实的客体,不仅按照客体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父母为了孩子,的确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能把父母对子女的无限牵挂和深沉的爱表演出来。”

表演A:冬天的深夜,妈妈几次披衣下床,为孩子盖好蹬开的被子。

表演B:天很晚了,爸爸妈妈焦急地寻找还没回家的孩子。

表演C:夜深了,妈妈还在灯下赶织孩子的毛衣。

表演D:由学生自己编创情节表演。

学生操作:借助简单的道具,按照情节的提示,充分体验、感悟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并进行表演(操作进程中伴有轻快悠然的音乐)。

师:通过表演,同学们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生甲:我心里非常感动,我想世上再没有比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更伟大了。

生乙: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操了很多心,受了很多累,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恩情。

生丙:我体验到,孩子如同海上的一只小船,父母的疼爱就像扬起的帆。失去了帆的关爱,船儿不能乘风破浪,只能搁浅或倾覆。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借助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

其二,从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即主体不经过任何中介而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认识客体,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如教学“父母的疼爱”,可让学生了解父母有什么需要,并针对父母的需要设计一项“爱心行动”方案,再落实在行动中。在交流汇报情况时,有个学生说:过去是母亲为我过生日,今年我为母亲过生日。在母亲生日前,我自己动手做了小礼物。在生日那天,我悄悄地把礼物送给她,用甜甜的话语向她祝贺,还为她拍照。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还不住地说:“今年的生日过得最幸福。”通过亲自实践,我体验到正如孩子需要母爱一样,母亲也希望获得孩子的孝心。这是父母最大的精神享受。

2.从心理性亲历中引发体验

所谓心理性亲历,是指学生超越时空、虚拟地经历某件事或对自身的经历进行回味,从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这种心理性亲历也可分为两种:

其一,移情性体验。即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处境和追求,由此认知、体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夏天的夜晚,热得透不过气来,小玲刚上床,妈妈给她扇着扇子,送来一阵清凉的风。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玲”,内心有什么感受、体验?如果你是“妈妈”,又会想到什么?类似这样的移情体验,有利于打开学生通向他人心灵的通道。

其二,反思性体验。即学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而引发的体验。请看“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每个同学都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父母对孩子的爱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请说说对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此时课堂响起舒缓的音乐)生:有一天半夜,天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为了给我治病,爸爸顾不得腰疼,把我背着。妈妈宁愿自己淋雨,却为我撑伞打着手电。他们踩着泥水走了5里地,直到把我送到乡卫生院后才松了口气。这件事使我体验到爸爸妈妈把我的身体看得比他们自己的身体还重要;只要为了孩子好,什么苦他们都能忍受(限于篇幅,省略其他同学的倾述)。

这种反思性体验,有利于改造和重组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主体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学习,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独特性的一种学习方式。要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最佳效益,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具体要抓好“情境创设”、“启发引导”、“自由表达”、“彼此分享”等4个环节。情境创设,就是教师要尽力提供条件,营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亲历”的机会和体验的平台。启发引导,就是体验不可由教师传授,也不可移植,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亲历”而引发,教师要当好“助产士”的角色。自由倾述,就是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时空,让学生真情倾述自己的体验。彼此分享,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这是一笔重要的资源、财富,应当让学生彼此交流分享。

四 新教材的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

与开放性教学策略

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生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策略4: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新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例如“寻找成长的足迹”③一课一共设计了3个活动:1)搜集。主要是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2)看看比比。主要是让学生把用过的衣服、鞋、帽子,玩过的玩具与现在穿的衣服、鞋、帽子,正在用的学具、玩具进行比较。3)问问、秤秤、量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访问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体重、身高,再秤秤、量量现在的体重、身高。显而易见,使用这样的教材,如果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循着静态的、封闭的、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程序和逻辑推演,其教学内容一定是干瘪的,课堂氛围必定是死气沉沉的,教学效果不仅引发不了儿童的快感,而且会贬损和压抑学生的生命活力。相反,开展开放性教学,把课堂活动和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家长的作用融为一体,把学生在调查、访问、搜集、观察、比较和亲自操作中所获得的有关自己成长的活生生的信息、资源充实整合到教材内容中,让发自学生心灵的体验倾注于教学进程中,课堂才会表现出多姿多彩的亮点,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进发生命的智慧,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 新教材教育观点的渗透性

特点与价值引导策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重在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整体性和一定的综合性,其中内含和渗透着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5:在儿童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因此,要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德性建构,一方面需要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道德的明灯不会也不可能自动地点亮。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免会使儿童产生错觉和误区。尽管生活德育的旗帜反对灌输,但教学“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⑶,学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要让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教师无疑应伺机进行价值引导。例如“我想要,我能要”①一课设计了5个活动:1》我想要:旨在了解儿童最想要哪些东西,为什么要这些东西。2》角色扮演活动—“星星逛商场”。表演的主要情节是星星在商场吵着要买这买那,而爸爸妈妈并没有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让你扮演星星的父母,你能向星星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理由吗?3》准备一顿午餐:要求学生以购买食品、准备一顿既经济又合理的午餐为主题,设计一个方案,算一算这顿午餐共需多少钱。4》小建议:主要是让儿童向家长提增收节支的建议。5》小调查:旨在引导学生调查家庭一年中有哪些必要的开支,其中用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有多少。从上述设计中不难看出,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并非是抽象的道德说教和僵硬灌输。在教学这课时,既要借助教材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感受,同时又要通过活动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在“我想要”和“角色扮演”活动中,针对形形色色的需要,重在让学生反思哪些是脱离实际的“贪求”,从而渗透不能跟别人随意攀比的价值引导;在“准备一顿午餐”、“小建议”和“小调查”活动中,要渗透“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价值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提倡、鼓励合理消费的同时,我们还是应当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提倡节约。价值引导的实质,就是要“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⑷。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从呈现方式看,具有交往性特点;从承载内容看,具有非认知性、意义生成性、内容延展性和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地认识、把握并善于针对这些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模版)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 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5.古诗是饱和着作者丰富感情和想象,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炼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意象、和谐的音韵等。

6.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言文分离、固定不变、语言简练、陌生难懂等。7.儿童散文,指的是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上形散而神聚、语言上优美而凝练、意境上真挚而深远等。

8.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9.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六要素”、人称、线索、记叙的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

10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说明的层次性、说明的通俗性等。

一要研究不同文体特点的差异。例如,清代诗评家吴乔在谈及“诗与文”的区别时曾经说过:“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比较不同文体的具体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

二要研究不同文体的“文体图式”。不同的文体,在结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文体图式”排列。用植物形状作比喻,叙事性文章像毛竹,一节一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说明性文章像梅花,许多花瓣围绕花心争相开放;议论性文章像紫藤,从一个节点出发长出无数细枝。了解这些文体图式,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和习作表达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要研究不同文体之间的转换。文体是可以变换的。同是一个材料,因为儿童年龄的高低,可以把它编成不同的读物,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阅读。如一个故事,写得详一点是长篇小说,短一点便是故事,再浅显一点就是故事诗或故事歌。而适用到低年龄的儿童,可以把它做成故事画。这说明儿童文学文体相互转化的可操作性,指明了儿童文学同质材料多种创作形式、途径的可能性,也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的变换提供了可能条件。

三、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倡导的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应该遵照其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所以,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研究课题是探讨小语文体特点解读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文体类型教材的诠释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文章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的分析,重新建构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思想。

根据不同文体的含义及特点,可以梳理出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策略,主要是: 1.童话教学策略:引发想象、理解寓意、学习语言、个性感受、多项训练等。

2.寓言教学策略:感受形象、培养思维、揭示寓意、实践活动等。

3.神话教学策略:浸润神话人物、点燃独特情感、发挥神奇想象、积累语言表达、适当拓展延伸等。

4.儿童诗歌教学策略: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诗歌的欣赏、诗歌的吟唱与朗读、诗歌的阅读链接和拓展、诗歌的读写结合、与其他活动(音乐、舞蹈、戏剧、游艺等)结合、诗歌作家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等。

5.古诗教学策略:入境、会意、悟情等。

6.文言文教学策略:读通全文、理解内容、朗读课文、明理养性、熟读成诵、拓展课外阅读等。

7.散文教学策略: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境等。8.小说教学策略: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欣赏小说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寻找学习的文眼等。

9.记叙文教学策略: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的表达方式。10.说明文教学策略:抓准说明的对象和中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采用直观教学等。

目前小学语文的不同文体教学实践和研究宜采用“文体解释”和“课例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既要把握不同文体各自的主要特点,又有明确不同文体的主要教学策略,更要有对不同文体教学课例的详尽分析:或是文本解读,或是教学设计,或是教学实录,还要有专家点评和学术研讨。“文无体不立”,小学语文的文体值得关注,期待大家的踊跃参与和深入研究。

第三篇:统筹高中英语新教材写作教学策略与探索

马英毅工作室(高中英语)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高中英语新教材写作教学策略与探索

作者:冯春艳文章来源: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

近十几年来,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而许多学生在此方面丢分甚多,以致影响最后总分。为此,探索如何配合新教材,提高日常写作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那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写作能力,以适应新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特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循序渐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练习时,要求学生写出最简单的短句,为以后英语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种练习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英语学习时,结合新教材基础知识对其进行专门训练。

二、以课文为范文,进行书面表达实践

新教材课文体裁广泛,内容涉及面广,每个单元均安排了写作练习。每篇写作的体裁和题材与本单元的话题密切相关,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做改写、缩写及仿效作业等练习。这些练习既训练学生的写作,又巩固课文内容。如学完The sounds of the world 一单元时可指导学生比较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Chinese music。学完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又可要求学生写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同时教师应对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邮件、信、通知的格式等,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停笔,听教师读范文。教师的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树立样版,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在经过紧张的思维与写作之后,及时听到一篇比较规范的答卷,比较一下自己的作业,可初步衡量出自己的答题的准确度,找出差距,及时查出作业中的毛病。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可调动学生积极性,且效果非常明显。如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给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这时教师如能够对邮件相关的词汇和格式加以必要的提示,学生文章中所犯的错误必然减少,其自信心会倍增,写作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自改互改

对照范文,学生先对已查出的表达有误的地方进行初改。考虑到范文不可能把各种表达方式都包括进去,况且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因此,还可安排学生互改作业。互改以同桌的两人为宜。批改者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可当场请教老师。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心里总是挺高兴的。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会提高。最后,要求学生再对全文通读几遍,琢磨一下是否符合要求,尽量做到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可作最后修改,誊写工整,交老师查阅。

四、及时点评

及时点评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一味地只强调练,而教师不及时地点评,那么学生作文中的字、词、句的错误就难以得到纠正,尤其是那些Chinglish。所以抓好写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1、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可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重点抽查中下水平的学生的作文,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批阅过程中,认真记录写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错误,为讲评课作材料准备。

3、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

4、备好、上好讲评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能有所获。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课堂上的训练很重要。但学生基本功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却也是必不可少。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英语文章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谚语、俗语,会对书面表达的提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些句子、文章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e.g(1)Proverbs:

Do in Rome as Romans do.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2)Useful structure

a.I think that(高中英语第一册上)

b.she/he is fond of„(高中英语第一册上)

c.be used to„„(高中英语第二册上)

d.It is + adj.+ to do sth.(高中英语第一册下)

e.It takes sb.some time/ some money to do sth.(高中英语第一册下)

(3)Good sentences

a.Thank you for teaching us so well.b.Best wishes for Teachers'' Day.c.It''s really nice of you.d.I hope everything goes well.e.We don't think there is anything of interest in your pictures.f.The problem is that 300 people are dying each dayfrom illness caused by smoking.(4)Good examples:

My dear parents,About half a term has passed since I left home.I miss you

very much and hope the letter will give you a little pleasure.Do you remember that I was rather poor inEnglish inGrade1?You were so disappointed that you often blamed me.Now with the help of our teacher and classmates and also because of my hard work, I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Iwill study even harder and will try my best to get goodresult in the coming mid-term exam.Please do not worry about me.I am very well with any-thing that happens around me.I have been used to thelife in the school and get on well with my classmates.I hope you are both happy!

Your loving son,Li Ming.(英语周报高二版11期)

总之,英语书面表达的训练是综合能力的训练之一,单靠以上做法是不够的。大量的多种训练要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因为英语的听说读写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如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葛传教授在其专著《英语写作》(The Writing of English)中谈到解决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困难时说:“You ought to read very carefully.Not only very carefully,but also aloud,and read again and again till you know the passage by heart and write it as if it were your own.”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是多么重要。因此,平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坚持不懈,熟能生巧,以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教者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系统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学生才能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信心十足,游刃有余。

第四篇: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金华一中 姚爱姬

内容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管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上都有新的突破,教学正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工作也更有意义,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分析,愿与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从2000年刚刚被确定为必修课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学科特点 ⑴ 综合性

从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⑵ 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关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⑶ 工具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未来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⑷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技术领域内容的信息技术其性质就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见新标准),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⑸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相适应;同时,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较大差异性,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教科书(具体要求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才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⑹ 层次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分班教学或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浅析教学策略

1.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⑵ 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要软化学科间的界线,使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切实地进行学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INTERNET来学习其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扩展与深入。

2.针对“基础性”的教学策略 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面向全体,是指不仅要照顾困难生、激发优秀生,更要关注中间的这部分学生,要“盯着中间,兼顾两头”,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获得的指导、总结。如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选择对象”这一操作的方法,总结出鼠标右键无处不在的功能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一大片问题。另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难求多求全求快,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碍在哪里,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及时采取对策,或个别辅导、或分小组讲解、或集体回授,夯实基础,防止学生食而不化,奠定他们在信息处理技术层面上的基础。⑵ 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教学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提取出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素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但任务驱动并非万能,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神化和泛化。

比如:在Excel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围棋盘,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玩”中掌握单元格区域的选择,边框、底纹的设置,自己名字的输入,字型、字体、字号的设置,单元格的合并,日期、时间的设置等,并结合绘图工具在上面“走”棋,对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能考虑制作更加精美的橡棋盘与橡棋子。因为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针对“工具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引导,提高认识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相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身边的一些实例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接领略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优异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凭借校园网或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或交作业或发E-mail或在线交流等),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性的认识,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⑵ 创造条件,鼓励应用

即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如用Excel帮助管理班级财务,寝室室徽的制作、班报的排版与编辑,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学生都可以用所学技能,来为其提供各种帮助,而这种实际需求又会激发学生更好地学生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策略 ⑴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精讲多练”是指对错误的认识、模糊的概念、易错的操作以启发性为原则,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为学生排除谬误,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再者,结合练习,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拓展“应用”的层面,提高学生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

⑵ 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拓展、加深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极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5.针对“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⑴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

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其原因是往往是功利思想太浓,认为信息技术不要高考,“只要会考通过就成”,学不好也“没什么损失”等,由此引发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 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学好本门学科,而探索过程本身又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目标的关键。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⑶ 利用差异,提高资源互补

即充分挖掘学生各种差异性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环境各异,其性格特性、心理素质、能力倾向各不相同,各人间的差异性明显,教师要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利用。比如,通过学生位置的有意安排,或利用小组的形式,或通过结对的方式组织好学生的协同学习,化劣势为优势,提高互补效果,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6.针对“层次性”的教学策略 ⑴ 学生及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测试、考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层,再依据各层的学习水平,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目的是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学生的层数可根据学生具体人数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来确定,通常分为A,B,C三层。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一经发现,立即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⑵ 辅导与评价分层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可根据各层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进行,对基础好的少数A层学生,“帮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善思考、善提问;对大多数的B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习困难的C层学生,目的是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同时,评价也要根据各层不同的特点分层进行。例如,C层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对评价又非常敏感,教师可以放大其优点,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在全班充分肯定,多加鼓励;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做法可以在层内及时地加以纠正。总之,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使它真正起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 李勇帆 教育技术通讯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章慧敏 傅德荣 教育技术通讯

[3]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 姚爱姬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时间:2010-05-10 10:42:54 来源: 作者:上音附属安师实验中学 饶敏 点击数:1819

摘要: 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既然他们感兴趣,但为什么又不想上课?即使上了课,也沉迷于课堂网瘾中,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经过了五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网瘾

正文: 信息科技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了,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而且,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 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现在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武打小说,迎合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互动功能,使网络游戏者进入故事的仿真环境,在虚拟的环境中对自己所扮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努力攀升。游戏者在那里是行为的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指挥水平,所以极能吸引青少年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知觉与认知形态上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他取得进阶时会表现出一种比人优越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亢奋,激励他向更高阶次努力,这种亢奋的精神使他不顾一切地(时间、精力、金钱、学校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的规劝)继续下去,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使他完全专注投入于非常狭小的注意焦点中,这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对于他们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症。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对于教师,我们应清楚,与其它基础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一,鱼龙混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管理不便,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风气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便下载信息,拒绝迷信、污秽信息,不搞恶作剧。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复制操作”时,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图片、文字,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戏的同时,还要告诫学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戏玩不得,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废学业。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的学习,自觉的学习。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而强迫其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如何用鼠标”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 Windows 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这样,经过一、二节课的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二、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不是很容易能被学生所理解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运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因此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当的给学生以指引,一般计算机是不会出毛病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它们的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读。很多初中学生上计算机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失去学计算机的积极性了。我们应该多运用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刚开始教学word97 的时候,我先利用windows 中自带绘图软件让学生进行自由绘图,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画出了小鸟,大树,汽车等很多图画,还画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图案。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机器中装一些学习软件,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五、在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很强,必须给学生讲述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走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面,把有关计算机方面信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同时也可以开阔同学的视野。例如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鼓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使他们更喜欢信息技术课。

六、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一般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其实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这样,一些好奇的同学也跟着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误操作,如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 windows 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会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七、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上网QQ 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中小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份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博、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

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中小学生上网玩的大型的网络游戏中都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懂玩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去引导。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学生这种发自内在的学习精神引导移植到课程的学习中去,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总之,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何来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过了五年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应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第五篇: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以传统国画为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已经是很多教师尝试过了的。传统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有着高度成熟的笔墨、造型模式。特别是大写意一路,由于大写意其简练稚拙的造型恰恰与儿童画的简练夸张、注重主观感觉相符合,因此传统大写意的表现题材形式成为许多教师辅导儿童水墨画的首选内容,教起来成效快,结合快,易上手。但是许许多多缺乏个性的“小白石”、“小悲鸿”也随之产生。因此,这种以传统题材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遭到大家的质疑。同时,如何让儿童水墨画回归童真也成为越来越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其实,我们要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首先必须明白儿童水墨画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题材宽泛。儿童水墨画多以表现儿童身边的事物为主。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方式。因此人物、植物、动物,天上、地上、水里甚至宇宙,都在儿童的视线范围内,几乎无所不画,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然,传统国画题材远远难以满足儿童的表现欲望。单调地用传统国画的梅兰竹菊等题材,压抑了儿童的表现欲,而且高度自觉的造型及配套笔墨程式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于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单调的题材训练中逐渐衰退,最后我们痛心地看到孩子慢慢地疏远了我们的国画艺术。

二、造型夸张,没有固定的规范。与传统国画造型的高度自觉、程式化相比,儿童水墨画造型稚拙,充满着童趣,甚至有时是那么的不合常理。如果用名家现成的、成熟的传统国画造型代替儿童偶然的、稚拙的造型,让学生亦步亦趋,只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尽管孩子的造型是那么不完美和稚嫩,但我们还是不愿意看到画面上和学生年龄不相符的“早熟”。

三、笔墨有很大的偶然性,充满了意外之趣。儿童对浓淡干湿的笔墨造型技巧不是太强,墨的层次分不清关系,水的运用也掌控不好,每一笔都是未知,每一笔都在探索,最终呈现的虚幻混沌的效果,可以说是真正彻底的“写意”。三笔一竹叶,四笔一燕子,让学生画“字儿画”,无疑是让学生少了自主探索的乐趣,画面也失去了儿童画应有的意外之趣。

四、想象奇特,往往有奇幻有趣的画面情节。很多孩子喜欢把身边发生的事用画笔表现出来,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不仅人物,就是植物也有男女老少之分,也会唱歌跳舞,也有喜怒哀乐。比起传统国画写的“意”,儿童画的“意”显得更加具有奇特性,古人的“雅、逸、荒、寒”等“意”,显然不足以表现出儿童的思维特点的。

既然传统国画题材、造型、立意,都和儿童水墨画有很大差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儿童进行国画教学呢?

首先,我们必须拓宽儿童水墨画表现题材。根据教学难易程度及儿童思维特点,选取儿童有能力表现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笔墨表现。校内、校外、家中、宏观、微观等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教材中。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图片笔墨表现,或者让学生运用数码相机拍摄学校、社会、家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将之进行筛选后进入教材。

其次,保留学生绘画造型过程中的原创性与趣味性。教师不仅要能“看懂”学生的造型趣味,更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造型意趣,并加以进一步的保护、鼓励和强化。对事物特点表现得不够集中强烈的学生作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选择、夸张、表现,忌示范造型让学生“复制”。

再次,用“将错就错”的教学机智对待学生的笔墨。孩子在作画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合规范的“错误”,常常出现不成熟的“败笔”。比如,学习一笔产生浓淡的调墨方法,而孩子却做不到,不会融合,产生了浓淡分离的“错误”,这时教师发挥“将错就错”的教学机智,抛开标准,不让技巧限制灵性,孩子笔下浓淡黑白的极大反差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

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技巧运用的娴熟与否并不重要,也不可给他们固定的结果,儿童水墨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实验,引导孩子放松大胆地表达感受,多些生鲜的墨趣,少些程式的标准,让他们了无牵挂,直抒胸臆,画面自然呈现满目生机。把儿童本真稚拙的“错误”的“点”发挥到极致,反而能帮助学生寻找到独特的笔墨风格语言。

最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绘画主题。不要以成人的“深度”来要求儿童的水墨创作,就让孩子多表现一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运用水墨语言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吧。

下载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校园基本特点

    高等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园林植物绿色配置 由于高等校园学校规模。专业特点、办学方式以及周围社会条件的不同,其功能分区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校门区,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 品读与研讨《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后的体会 作者 李双峰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的......

    深圳的初中英语新教材特点

    面对深圳的初中英语新教材, 究竟该怎么办 全国都在进行课改, 深圳也不例外.其他的科目教材, 大多采用人教版或北师大版 的教材, 可惟独英语采用的是深圳教研室根据上海出版的<牛津......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策略及基本方案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策略及基本方案 昭阳区布嘎乡中学 姚 煜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形势,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教育制度的要求,课堂不能再以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传授单一的理论知......

    培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培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点击“莆阳思品苑”二维码,关注更多学科信息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 2006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我们在调研、......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策略(模版)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策略 ——浅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 华师一附中涂萍 一、教材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着眼于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作者: 周海华 (初中数学 广西初中数学三班 )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怎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