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列新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设计
数列新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设计
阳谷三中 刘广礼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章数列,与原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册(必修)第六章
(一)数列的同一内容作比较,课程内容呈现出生动活泼、新颖靓丽的特色,同时新教材注重数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展示的一个缩影。本文就该章的一些显著变化及其在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刻意义结合总体教学设计谈以下浅见。教材更新的几个特点及其意义 1.1 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数学过程
在教材内容的引入方面,第三章一开头就以古代印度的关于国际象棋棋盘上放麦粒的传说故事设置悬念:
如何计算,启迪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新一章内容的积极性。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引入,以德国数学家高斯两两结合简捷算出,让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性质:,再引出倒序求和方法。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引入也改变旧教材从一个数列直接引出定义,而是从三个特殊数列通过设问,观察其共同特点,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体会定义过程。
习题编排也注意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新教材上的习题中,第10题关于等差中项、等比中项的性质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推出。尽管用通项公式可以方便证明,但用八个问号编排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归纳一般的数学发现方法。
新教材注意了扩充整合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充要条件概念在旧教材数列部分没沾边,而新教材有多处呈现。在等差中项概念正逆叙述后还特意设问是、A、b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吗?等比中项概念也正逆叙述。另外在参考例题中特意将旧教材中一个例题:RtΔ三边长成等差的性质证明改用充要条件命题,双向证明。在复习参考题中也有充要条件命题出现。众所周知,充要条件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模式,也是序的本质诠释。新教材对此予以强化,正是通过数学概念间逻辑联系的方向性,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1.2 利用教材特点,渗透数学思想
由于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所以继函数之后提前编排数列教学,承上启下,顺理成章,恰到好处.同
时数列内容所反映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比较丰富,运用的初中知识也较多,如数式的运算、变换,基本量观点、方程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等。
新教材P116页的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和公差d。p121的例4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等例题都是新增编的基本例题,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基本量思想、待定系数法等。特别是p117上的例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中p、q是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如果是,其首项与公差是什么?这个例题是新教材编写的“代表作”,一方面直接揭示了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之一,同时从其图象表示可以看出等差数列的几何意义;另外还可以从一次函数的两个基本量看出等差数列由
和d=p所确定。可谓是一举三得。
新教材利用数列教材内容的特点,尽力展示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体验数学过程,感悟数学文化提供了众多素材。
1.3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
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辩证思维容量,努力促进学生智力成长,培养数学理性思维。主要表现:一,明确定义了数列的递推公式概念。教材以等差数列前后项的关系,实例引入,给出递推公式定义,让学生理解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能力;其二,教材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增加了子数列、和数列、以及数列的线性运算等内容,一方面加深对等差、等比两类基本数列有关性质的理解,另一面将数列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互相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展示出来,拓展了教与学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成长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如p118和p128练习中第3题都是特殊数列(等差、等比)对去掉前k项、取出所有奇数项、以及每隔一常数(如7、10)项取出一项的子数列的研究。又如p119由{同),探讨{
}、{
}为等差数列(项数相
}为等比数列(项}(其中p、q是常数)的等差性质;p127由{}、{数相同),研究{·}的等比性质;以及p129{}(>0)为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再如p123研究群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的分段和数列,=1+2+3+„„+(n-1)+ n+(n-1)+„„+3+2+1以及p123、p133研究的等差、等比性质等等。
新教材为我们奉献了理想的重要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和开发好新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改革宗旨,如何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和实施建构的学习,把教育重心移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来,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数列内容的总体教学设计谈一些浅见。多元的有效教学意图和教学对话策略
数列内容的新课程设计与时俱进,注重了数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拓展思维空间。基于对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须精心策划多元的有效教学意图,实施教学对话、体验过程的交流互动策略,使学习者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2.1 丰富课程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
对数列内容应该从以下四方面丰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视野,即“背景、程序、辩证、回归”。
1)函数是源,数列是流。背景,即揭示背景,对数列知识理解更深刻。数列有关概念、性质只是函数相应概念、性质在限制自变量n∈N*下的体现。如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公式分别是n的一次、二次函数(缺常数项);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公式分别是指数函数的一次复合:、(q≠1);尤其是分段函数思想在数列学习中学生时常疏忽。如。
2)定义是源,结构是流。程序,即理解程序性知识,迁移、运用知识更自然。中学里学习的数列知识主要是等差、等比两类特殊数列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式。对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的归纳求法、求和公式的倒序相加、等差性质、判定等差,„,都是由等差定义推出;对等比数列其通项归纳、求和公式的错项相减、等比性质、判定等比,„,也都由
得到。对于等差、等比数列的子数列、分段和数列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式均可以用特殊数列定义转化。如递推数列其特例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其中C≠0、C≠
1、,3)关系是源,形式是流。辩证,即以辩证观点认识数列,虽然数列给出方法千变万化,形式各异,但其数学关系,基本量的结构关系是源头。一方面认识问题,运用辩证观点以揭示其关系为基本策略,抓住关系就是牵住了牛鼻子;另一方面变换问题,围绕关系辩证选择变换策略,或者利用已知关系,变换问题形式。
4)生活是源,数学是流。回归,即生产、生活、实践是数学学科知识的直接源泉。数学思维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概括、总结。等差、等比数列知识是现实中等量增、减,指数变化的模式概括。其实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指数运算不过是连续乘而已
„)及其混合的规律性变化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山林木材的等比年增长,银行存款的复利计息、城市建设住房总面积的等比增长,„如果伴随着年末等量砍伐利用、等额取用款子、旧房的等量拆除,„即所谓等比、差复合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类
问题共性,归纳领悟其数学模式,使教学既源于具体情境,又超越具体情境,学生获取的才是高于真情实感的,能动而有活力的知识。
2.2 体验数学过程的教学对话策略
下面从一题多解(例1)、多题一解(例
2、例
3、例
4、)的两个教学案例,认识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体验数学过程的教学对话策略的具体运用。
例1:已知数列{}的项满足(其中C≠0,c≠1)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与学生一起分析,递推式中当 c=1时{比数列。
}为等差数列;当d=0, c≠0,时,{}为等该数列的递推公式中,前后项的关系是一次线性,不妨称为等比差数列。推导其通项公式,方法较多,体现了数列问题的基本变换和技巧,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
证一阶差法,由{}成等比数列,求
两式相减,消d, 便有后再迭加。,即证二:待定系数法。设比数列,下略。
证三:逐乘消项法。,比较系数,使得{}成等由,逐次乘以(t=n,n-1,„2)迭加消项,要运用等比求和等知识。
证四:数学归纳法(略)证五:不完全归纳法。由题设 ,„„
一般化有,化简即是。
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够严谨,但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猜想能力很有帮助,教学中应予重视。由于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等比、等差的混合变化的实际问题比较普遍,因而例1作为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相对显得重要。下面举几例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典型例题供读者体验、运用;同时,可以借此培养多题一解的数学理性思维。
例2: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设购买一件售价为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要求在m个月内将款全部付清,分n次付款(n是m的约数)月利率为p,求每次付款数。
(本例系教科书p133研究性课题)
解一:要求m个月内付清,分n次付,每次间隔m/n个月。设每次均还x元。
第一次还款后尚欠;
第二次还款后尚欠[];
第三次还款后尚欠;„„
第n次还款后清,即
∴
解二:商品增值与还款连息两个量分别考虑:商品增值,还款连息:列成等式,即有x.解三:用例2递推公式解:设第t次还款后尚欠,则
由例1,案。, 令,每次还款x值同解一答三种解法比较,解二较简洁(不妨叫做:分线单独分析法)。解一用归纳思想,解二体现降维思维,解三说明例2是例1的实际应用。
例3:某地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的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住房。
(1)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多少?
(2)过十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教科书末应用题)解(1):用分线单独分析。
10年中住房总面积增长为,10年所拆旧房,即
(2)
例4:某山林现有木材储量约1000立方米,预计每年增长木材约10%而每年冬季须砍用50立方米枯老木材,设n年后山林木材可以翻番,求n的范围。
解:设n年后木材总量可翻番,分线考虑:
长材:,砍材(若不砍也长):,由题意-化简为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素质,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迁移、组合、融合,激发好奇心,体验多样性,学懂学透,数学能力,创新思维才能与日俱增。
新课程改革提倡“用教科书教”,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新课程为倡导建构学习,培养理性思维作了示范,而我们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历数学活动(练习、实践),体验数学过程(反思、理性化),就能拓展课程资源,以活泼、清新、富于理性思维的内容参与教学,拓展空间,激活思维,提高素质,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第二篇:数列教学设计
§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结构、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主要研究数列的概念、分类,以及数列的两种表示形式。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集合、映射、函数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一节课,它将数列与集合区分开来,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明确集合的概念性质,将数列与函数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同时作为数列的起始课,它为后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作了知识储备。
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列产生的背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列及其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
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他们研究过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图示):
情境二:某市在某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为(单位:°C):
8.0,9.5,9.5,12.8,20.6,25.1,30.0,32.3,29.7,17.2,10.2,8.0。
情境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记忆英语单词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明现在有3000个英
语单词量,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记忆了,于是他每天都会忘记10个单词,而小东现在 只有2000个单词量,他认为自己需要不断的重复记忆,保证2000个单词量不变。问题:从以上三个情境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五组数据:①1,3,6,10,15,...;②1,4,9,16,25,...;③8.0,9.5,9.5,12.8,20.6,25.1,30.0,32.3,29.7,17.2,10.2,8.0;④3000,2990,2980,2970,...;⑤2000,2000,2000,2000,...。观 察这五组数据,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归纳】
(1)均是一列数;(2)有一定次序 【设计意图】
首先,情境的设计均源于生活,既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又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会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情境中的五组数据,也可作为教学中数列的分类等较为典型的例子。
第二部分——师生合作,形成概念
1.定义
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定义剖析
(1)数列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2)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问题:回忆集合的相关定义、性质,将以上五个数列中的数用集合表示,观察分析集合与数
列有何区别?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归纳】
(1)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而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2)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而数列中的数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是数,而数列的对象一定是数。3.相关概念
(1)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2)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3)数列的分类:
①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②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项的定义。例如,数列①中,“1”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15”是这个数列中的第5项;数列①②为递增数列,数列④为递减数列,数列⑤为常数列,数列③为摆动数列等等。
第三部分——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下面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
0,1,2,3,....(2)1996~2002年某市普通高中生人数(单位:万人)构成数列
82,93,105,119,129,130,132.(3)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
3,3,3,....(4)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单位:元)
100,50,20,10,5,2,1,0.5,0.2,0.1,0.05,0.02,0.01.(5)-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
-1,1,-1,1,....(6)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分别构成数列
1,1.4,1.41,1.414,...;
2,1.5,1.42,1.415,....【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以及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数列的分类。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的项及一般表示形式(3)数列的分类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该如何去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呢?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为例,就语文新教材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处理以陈管见。一、二00四年版新教材编排特点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而编写了现行的新教材。
教材还是分必修(5册)和选修(16册)两大部分。在必修的五册书里,每册书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部分分四个单元,单元前面有学习重点及要求;每个单元4篇文章,所选文章都是名篇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4篇文章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设有“研讨与练习”,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另外还有相关的知识连接,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分五个单元,每单元训练一个重点,每个训练重点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内容组成,正确引导学生写作。梳理探究部分,设置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是介绍基础知识、文化演变等内容,并设计了课外延伸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名著导读部分,每册安排两部名著,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等组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编排,正确地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二是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关系,三是接受性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四是学科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关联性的关系,五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展现了新教材适应实效功能。目的是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适合时代要求和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从教材编排的发展看新教材的特点
从上述人教版教材编排发展的体例特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由原来关注“习得”转向关注“会学”,由原来的知识“束缚单一性”转向“开放多元性”,由原来重学科知识转向重综合能力。语文培养的目标由“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转向“语文素养”。教材更好地展现了学习的人文性,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代适应性强。如“阅读鉴赏、探究学习”等体例更利于现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材文本内容取材贴近时代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宇宙的边疆》、《宇宙的未来》等文章,既增强了时代感和科技知识学习感,又体现人文生活性,大大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②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教材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如《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章,有效地激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空间、思维空间和能力空间,展现了新教材的实效。
③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练。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练习巩固,练习的选做题与必做题,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养成语文素养。
④序列导向性清。教材以“单元提示、课文学习、练习巩固、引伸提高”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阅读鉴赏学习,系列完整,导向明了,告诉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既符合知识学习循序渐进原则,又合符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学习从读到写,从鉴赏到探究,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环环相扣,步步提高,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⑤知识趣味性浓。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如《飞向太空的航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展望》、《动物游戏之迷》、《凤蝶外传》等等课文,不但让学生了解祖国科技的发展情况,了解自然之迷,而且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文字里面感悟祖国语言文字与自然、与科技一样的美丽,在学习中积淀语文素养。
⑥、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选做题目,相关的知识连接;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⑦、开放互动性活。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呈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处理
从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要使新教材发挥最大而有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处理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内容。
1、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抛掉教教材的坏习惯,重视用教材的做法,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抓住写景段落学习,与写作训练《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内容结合,组织参观一景点后进行写作训练,把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科知识单一学习的模式,重视多元文化结合的训练。如面对新出现的网络语言,注意引导学生去探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语言与规范的语言表达”、“网络语言能不能写进作文里面”等问题。如学习“奇妙的对联”内容时,让学生用英语写作对联,在比较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大语文课的文化容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与运用,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把现实生活、学习情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需要结合起来。例如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影视文化”时,可以选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电影、电视片或名篇名著进行赏识,以提高学生生活思考能力和积淀语文素养。
2、导学方案设计的科学
使用新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要注意教材编排体例,注意单元学习重难点,科学地设计导学方案。在设计导学方案时,从大处从整体着眼,从小处从局部着手进行指导,重视单元整体与课文个体,练习与能力的联系,正确处理好教读课文中写什么、怎样写、抒何情和读(含朗读)这四个层面的训练与自读课文中读通了、读明了两个层面训练的关系,重点把好关键点,以突破一点带动全篇,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语感。想方设法把导学方案设计成既抓住教材内容特点,又适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既精简明了,又重在打开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例如《荷塘月色》导学,可重点抓住作者感情的变化去体会文章的情意,抓住通感语句去品味语言美。
3、教学方法选用的得当
使用新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方法的运用。第一是“讨论交流”。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诱导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咬文嚼字》一文,我们可以用“从古到今,文人雅士十分讲究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是“精讲巧练”。重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指导,例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先让学生熟读背诵,领悟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抒情美、语言美。然后老师简洁精要地讲“诗言志”的特点,再让学生仿写诗歌,最后把所写诗歌与原诗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修改自己所写的诗歌。第三是“自主与合作的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享受与人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对联”时,以让一部分学生出上联,另一部分学生对下联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或者让学生收集春联,然后分组活动,把春联按不同方式分类。学生在这样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作用,而且能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与作用,对养成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四是“实践探究”。新教材里面的许多内容,我们都可以把它转化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亲自实践,探究创新,掌握知识。例如,写作专题内容的训练可先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或组织学生到实际景点去感受,然后再进行写作。例如梳理探究板块的内容,可让学生动手收集、动脑整理、动笔展现学习所得。第五是“读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失败,就是缺少读的训练。课本上的诗歌散文、名篇名段名句,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多朗读。重点课文精读,较长的课文泛读,相似的课文比较着读,课外读名著。这样,课堂内外重视了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养成语文素养。
总之,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社会环境去灵活处理,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和教材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新教材教学设计
新教材 初一Unit 5
section A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词汇:have,soccer,ball,tennis racket,ping-pong ball,volleyball,basketball sport,bat,2)、语言结构:A、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ll?Yes,I do。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t?Not,I do not。Does she/he have a pen?Yes,she/he does
2、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的肯定和否定回答,该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说的能力。
本单元仍在继续学习一般现在时,这是一个生活中离不开的时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般现在时,这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学好这一时态的用法对以后其他时态的学习和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已掌握的知识:
学生在已经学过词汇:What is this ? What is that? 句型: Where is…? It’s in / on / under/…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掌握了一定的目标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词汇:A、重点掌握表示有关各种运动球类的名词, 如basketball, soccerball,so on
重点句型:? 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No,I/they don’t.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2、语言技能
1)、能看着图片说;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No,I/they don’t.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3、学习策略
1)、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图片卡片做出简单的判断。
2)、通过与同学交流,学会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形式及肯定和否定回答。
4、情感态度
1)通过各小组的对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本单元,教会学生之间互相有无的主要句式
重点难点
1、Have 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用法;
2、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3、简单拓展主语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型。
教学手段:采用最简单的卡片图片、课本以及肢体语言。理念与思路、教法
1)采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2)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训练应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突破:Section A重在通过使用动词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的交流式口语活动,学习由助动词do或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行为动词的疑问句和be动词的疑问句在构成和回答上的区别,通过大量和反复地操练以达到运用自如。
四、教学流程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Section A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应答,来学会使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所以在教学中可采取问答式导人法:掌握新单词.采用各种方法学习单词。
1、升降语调、拼读、接龙和肢体的方式记忆单词。
2.检查学生记忆单词的成效。
3、学生看1a的图片,使字母和单词相对应。
第二教学环节;老师和学生互动:学习掌握重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看图片练句型)
分片进行演示:I have a footba11.Do I have a football? 自己回答:Yes,I d0. 再问:Do I have a basketball? 自己回答:No,I don’t.再使用其它物体和图片询问学生:Do I have…? 询问学生:Do you have…? 询问学生:…? 询问学生:Do they have…? 在学生充分掌握的第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的复数。
2.学生回答:Yes,you do.,you don’t.学生回答:Yes,I do.No,I don’t.学生回答: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学生回答:Yes, they do.No,they don’t.掌握它的肯定和否定回答。
3、要求学生完成1b的听力,达到教学应完成的任务。
4.引导学生展开Pair 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学生互动的交流方式:
5.Pair 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并上台展示口语交际。
三、第三教学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巩固练习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和总结及笔头练习的教学任务。
2、让总结本课的 主要内容,如果不周到,教师可以补充完成。
3、游戏:让一个学生在课前 作各种动作,其他学生跟根据他的动作写单词和句型,然后核对结果。这种活动既可练习have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和回答的写法,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4、习题练习,巩固课堂。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当句子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即:不是I,不是you的其它单数形式时,谓语动词必须改变形式,也就是在词尾加-s或-es(同名词的复数形式),我们可以简称为“三单形式”。有些动词的变化是特殊的,如:have的三单形式是has。在构成否定句时。要在动词前加助动词don’t或doesn’t;在构成疑问句时,则要在主语前加上助动词do或does,does/doesn’t是do/don’t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助动词后应该用动词的原型。
五、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
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语法是do 和 does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它们的回答方式,与此同时学习与运动有关的一些词汇。为此,在本单元我运用不同形式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在任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本人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愉快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力。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努力在这方面去做,不足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教无定法,教师不要为了任务活动而忽略了语言的传授。学生的信息交流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任务的完成不是语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个高度的开端。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是改革的关键,要给学生机会去说、去做、去思考。
第五篇:《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联想、转化、化归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的正确选择
三、教学难点: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如何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
四、教学过程:
求数列的前n项和Sn基本方法:
1.直接由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等比数列求和时注意分q=
1、q≠1的讨论; 2.分组求和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几项,使转化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再求和; 3.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几项之差,使在求和时能出现隔项相消(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求和.如: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旧知,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数列求和》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如下:(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 例1:求数列 112,214,318,,101210,,n1n,2 的前n项和。
[问题生成]:请同学们观察否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设问:既然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那么就不能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 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此数列有何特征
111111,3,5,7,9,的前项和。2481632n 练习1.求数列
22n-1 练习2.求数列1,1+2,1+2+2,···,1+2+2+···+2,···.的前n项和。
例2:求数列1111,…的前n项和。,,......122334n(n1)[教师过渡]:对于通项形如an裂项相消求和方法
练习3.求和
练习4..求和sn1(其中数列bn为等差数列)求和时,我们采取
bbbn11121231nn1
[特别警示] 利用裂项相消求和方法时,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才能使裂开的两项差与原通项公式相同。
五、方法总结:
公式求和: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a的前n项和可直接用求和公式.分组求和: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数列拆分、重组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和.裂项相消:对于通项型如an1(其中数列bn为等差数列)的数列,在求和时
bbbn1将每项分裂成两项之差的形式,一般除首末两项或附近几项外,其余各项先后抵消,可较易求出前n项和。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