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额济纳旗中学 耿婵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边.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 达 到 新课 标 的 要 求,从 一 开 始 就 培 养 学 生 的 研 究 意 识、创 新 意 识、合 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分类。
(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3)、了解数列与函数的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联系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性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三、教学重点
了解数列的概念,以及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体会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学习难点
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去认识,了解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问题诱导法 合作学习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实例引入
1、引导学生观察P26章节前的知识背景图片,构建自然现象中体现出的数的规律。留下问题思考:你能发现下面这一列数的规律吗?1,1,2.,3,5,8,13,21,34,55,89,...(我们先一起来观察一下课本P26的这幅大图,大家来数数这些花各有几片花瓣。我们发现,第一朵花有3片花瓣,第二朵花有5片花瓣,第三朵花有8片花瓣,第四朵花有13片花瓣。。那大家来观察一下书上的那一组数:1,1,2.,3,5,8,13,21,34,55,89,...,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要来探讨一个有关数的新问题。)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思维产生“结点”;
2、奥运会金牌数
2008----北京奥运,从1984年到2004年,我国共参加了6次奥运会,各次参赛获得的金牌总数写成一列:15、5、16、28、32
3、学生学号:1、2、3、...16
4、细胞分裂:
5、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研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28的两幅图-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拥有着灿烂的文明,它的数学文化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曾经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书本上的这两幅图正是他们所研究的一小部分,即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在三角形数这幅图中每个图形分别对应着数1,3,6,10....,而在正方形数这幅图中每个图形分别对应着数1,4,9,16...,大家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这样的一组数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数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全新的概念:数列。)设计意图:
对教材中的引例进行深化,为帮助学生形成数列概念;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形成需要大量的、有意义的实例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才能将问题理解清楚,从而掌握概念、概括概念的本质;
(二)、阅读理解 问题提出:
1、什么是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项?
2、根据数列的定义,数列中的项有何特点(类比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特点)?
3、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与 相同吗?
4、数列中的每一项与什么有关?
5、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6、若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你认为数列如何进行分类?若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又如何进行分类?
(三)、交流合作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请以前后两桌的4位同学为一组,展开交流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
(四)、成果展示
1、学生个人展示
2、小组展示
3、师生合作
结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设计意图:
抓住数列蕴含着两变量间关系的本质,以问题形式提出,学生对知识建构形成自然,然后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
1、生活中处处有数列
2、数列的概念、分类
3、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六)、作业布置
1、P33习题2.1 A组 1
2、阅读课本32页
——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
3、预习: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数列的表示方法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阅读理解,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目前,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列的概念,数列的分类,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符号表示等思维过程,展示“数学的严谨性” 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升华与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的,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列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也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列离自己很近,数列有用.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方面还不够好,放的不开,应尽量放手学生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究,去提高,把课堂真真还给学生,相信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说明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说明
博爱县第一中学 石利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数列的概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列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题材,它与高等数学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因而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例如:银行存款的单利和复利、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就要用到数列知识。在数列这一节中不断渗透用函数观点来研究数列,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所以函数的一切性质,数列都具备。例如:函数的最值问题,在数列中体现为求数列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函数的周期性问题,高考命题方面,在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中都有所体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形成并掌握数列及其有关概念,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
(2)理解数列的表示方法与函数表示方法的关系。(3)数列的函数特性。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性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数学思想的体现:
⑴、函数的思想。⑵、数形结合思想。⑶、特殊化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
1、学情分析:
对于我校的高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难点:数列的函数特性,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教学过程中存在困难
(1)情境引入环节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小青蛙这个例子,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能够把课堂秩序组织好,让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进行思考,对数列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观看本章的章头故事,让学生知道探索数列的规律主要源于思考,从而巧妙引入课题。(2)深化定义、例题精讲环节
深化定义部分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进行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项,第n项,数列的表示。第二部分讲授通项公式,写出第一个通项公式是一个难点,这已经是函数关系了,学生能够写出n+3已经说明,找到了项的序号与项的对应关系。应该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写出刚开始投影的几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让这几个通项公式慢慢的接受。第三个环节讲授注意点,让学生知道数列的分类,数列的实质,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的表示方法,明确三种表示:列举法,图像法,通项公式法。尤其是对通项公式的强调,学生明白并不是说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我们只能够研究有规律的数列,这些数列怎么能够探索出通项公式。
例题精讲部分,设置三个例题,层次分明,例题1的变式训练:作数列的图像的时候学生容易犯错误,把瞄过的点连线。例题2的难点是学生对于第三个和第五个的解答,第三个难在系数是正负正负,应该是-1的n+1次幂。第五个需要在第四个基础上变化。学生不易接受,需要教师适当引导。例题三是一个通项公式为二次函数的数列,容易用方程、不等式等思想解决问题。
(3)练习巩固、拓展提高环节
这一环节做练习,练习1的第四小题,和练习4这两道题需要教师讲解点评,课堂中也可能会出现很多学生直接作出来的情况!(4)归纳小结、课后思考环节
这一环节的难点在于a,b,a,b,„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课下会特殊的找一些数列,体现特殊化的思想。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探究,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合理:学生通过玩小青蛙这个游戏,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课题,再观看以下提丢斯发现了一些小行星,学生学习这一节的积极性和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性增强,在课堂中学生大脑高度集中,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本届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讲解例题,分组讨论,做习题,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合理的
发展过程,概念容易接受。
预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了数列的概念,而且可以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化思想”,使之获得愉快的内心感受,提高了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分组交流讨论、讲解例题、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觉得,数学概念课应具有趣味性,时代性,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概念,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一定要有创新能力,只有教师有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概念的深刻挖掘,创新表达方式,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数学理念,让学生能够敢于提出好的问题,勇于实践,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快乐!
第三篇:数列教学设计
§2.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结构、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主要研究数列的概念、分类,以及数列的两种表示形式。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集合、映射、函数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一节课,它将数列与集合区分开来,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明确集合的概念性质,将数列与函数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同时作为数列的起始课,它为后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作了知识储备。
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列产生的背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列及其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
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他们研究过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图示):
情境二:某市在某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为(单位:°C):
8.0,9.5,9.5,12.8,20.6,25.1,30.0,32.3,29.7,17.2,10.2,8.0。
情境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记忆英语单词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明现在有3000个英
语单词量,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记忆了,于是他每天都会忘记10个单词,而小东现在 只有2000个单词量,他认为自己需要不断的重复记忆,保证2000个单词量不变。问题:从以上三个情境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五组数据:①1,3,6,10,15,...;②1,4,9,16,25,...;③8.0,9.5,9.5,12.8,20.6,25.1,30.0,32.3,29.7,17.2,10.2,8.0;④3000,2990,2980,2970,...;⑤2000,2000,2000,2000,...。观 察这五组数据,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归纳】
(1)均是一列数;(2)有一定次序 【设计意图】
首先,情境的设计均源于生活,既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又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会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情境中的五组数据,也可作为教学中数列的分类等较为典型的例子。
第二部分——师生合作,形成概念
1.定义
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定义剖析
(1)数列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2)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问题:回忆集合的相关定义、性质,将以上五个数列中的数用集合表示,观察分析集合与数
列有何区别?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教师归纳】
(1)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而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2)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而数列中的数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是数,而数列的对象一定是数。3.相关概念
(1)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2)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3)数列的分类:
①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②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项的定义。例如,数列①中,“1”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15”是这个数列中的第5项;数列①②为递增数列,数列④为递减数列,数列⑤为常数列,数列③为摆动数列等等。
第三部分——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下面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
0,1,2,3,....(2)1996~2002年某市普通高中生人数(单位:万人)构成数列
82,93,105,119,129,130,132.(3)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
3,3,3,....(4)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单位:元)
100,50,20,10,5,2,1,0.5,0.2,0.1,0.05,0.02,0.01.(5)-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
-1,1,-1,1,....(6)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分别构成数列
1,1.4,1.41,1.414,...;
2,1.5,1.42,1.415,....【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以及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数列的分类。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的项及一般表示形式(3)数列的分类
第四篇:《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联想、转化、化归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的正确选择
三、教学难点: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如何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
四、教学过程:
求数列的前n项和Sn基本方法:
1.直接由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等比数列求和时注意分q=
1、q≠1的讨论; 2.分组求和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几项,使转化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再求和; 3.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几项之差,使在求和时能出现隔项相消(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求和.如: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旧知,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数列求和》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如下:(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 例1:求数列 112,214,318,,101210,,n1n,2 的前n项和。
[问题生成]:请同学们观察否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设问:既然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那么就不能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 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此数列有何特征
111111,3,5,7,9,的前项和。2481632n 练习1.求数列
22n-1 练习2.求数列1,1+2,1+2+2,···,1+2+2+···+2,···.的前n项和。
例2:求数列1111,…的前n项和。,,......122334n(n1)[教师过渡]:对于通项形如an裂项相消求和方法
练习3.求和
练习4..求和sn1(其中数列bn为等差数列)求和时,我们采取
bbbn11121231nn1
[特别警示] 利用裂项相消求和方法时,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才能使裂开的两项差与原通项公式相同。
五、方法总结:
公式求和: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a的前n项和可直接用求和公式.分组求和: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数列拆分、重组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和.裂项相消:对于通项型如an1(其中数列bn为等差数列)的数列,在求和时
bbbn1将每项分裂成两项之差的形式,一般除首末两项或附近几项外,其余各项先后抵消,可较易求出前n项和。
六、作业布置:
第五篇:数列极限教学设计
数列极限教学设计
复习目的: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会用“”定义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
2.掌握三个最基本的极限和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的运用。
3.理解无穷数列各项和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算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问题1:根据你的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是如何描述的?
数列极限的定义:对于数列{an},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无论事先指定多么小的正数,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N,使得这一项后的所有项与A的差的绝对值小于,(即当n>N时,记<恒成立),则常数A叫数列{an}的极限。——“”定义。问题2:“作用? 正数”定义中,的任意性起什么作用?,N的存在性又起什么的任意性和N的存在性是定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时,an趋近于A的无限性,即趋近程度的无(1)的任意性刻划了当
限性(要有多近有多近)。
(2)N的存在性证明了这一无限趋近的可能性。
问题3:“
问题4:“”定义中的N的值是不是唯一? ”定义中,<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因为< 即A-n,所以无论区间(A-,A+)多么小,当n>N时,an对应的点都在区间(A-
问题5:利用“,A+)内。”定义来证明数列极限的关键是什么? <恒成关键是对任意的要找到满足条件的N。(条件是当n>N时,立)。
问题6
:无穷常数数列有无极限?数列呢?数列
(<1)呢?
三个最基本的极限:(1)C=C,(2)=0,(3)=0(<1)。
问题7
:若=A,=B,则()=?,()=
?,=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A+B,()=A-B,=AB,=(B0)。
即如果两个数列都有极限,那么这两个数列对应项的和,差,积,商组成新数列的极限分别等于它们极限的和,差,积,商。(各项作为除数的数列的极限不能为零)
问题8:(,)
=
++
+=0对吗? 运算法则中的只能推广到有限个的情形。
问题9:无穷数列各项和s是任何定义的? s=,其中为无穷数列的前n项和,特别地,对无穷等比数列(<1),s=。注意它的含义和成立条件。例1
.用极限定义证明: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2)[()=,]
(2)()
例3
.已知例4
.计算:
(++)=0,求实数a,b的值。+,例5.已知数列是首项为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
<1)的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是首项为1,公比为q(记=+++,若(-)=1,求d , q。
小结:本节课复习了数列极限的概念,运算法则,三个最基本的极限,无穷数列各项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数列极限概念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利用运算法则求数列的极限,(包括已知极限求参数),求无穷数列各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