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2 16: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第30课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本课内容有三个部分:联合自强的西欧、崛起中的日本和独立自主的

不结盟组织。由于这三种力量的冲击,两极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第29课所讲述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是本课的背景,第32课“两极格局的瓦解”是本课内容的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体现。(3)教材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课文的图片资料也很丰富,要充分地利用图片资料说明教材所反映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亚非的独立运动”。在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区别上,高中教学重在问题的分析。本课第一目“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二目“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两个部分,除了着重分析原因和影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美欧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以及变化的原因上进行延伸。第三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其特点上,通过特点得出其历史影响。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本课中的相关知识:欧盟、麦克阿瑟、新干线、日本经济的崛

起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分析美欧、美日关系很有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表、历史材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分析国际关系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

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特点、历史影响。了解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变化的史事。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

因和影响。

2、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史实依据。

3、分析美日关系、美欧关系演变的史实及演变的原因。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教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较多,通过对欧美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及演变

的原因、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只有发展

经济,壮大自己,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多极化趋

势的关系是重点。欧共体、日本的发展,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形成了挑战,冲击了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欧共体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原则,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这种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难点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多极化

趋势的关系。

2、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及其演变是难点。由于共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因

素,也由于利益的冲突,美日、美欧是又依存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背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分析原因时要着重强调“美苏的影响”,在分析影响的时候,要强调“冲击了两极格局”,使学生的知识类化。教材在欧盟的联合自强和日本的崛起两部分中存在相同的知识结构,加上学生对这两个部分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在教材的处理上着重讲一个部分,另外的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下列1-2个问题,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发表

自己的看法。

1、欧盟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美欧关系和美欧的贸易摩擦

3、欧共体与欧元

4、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5、美日关系的演变及美日的贸易冲突

6、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二)导入设计

课堂设问: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的和平

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教学导语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双方受损;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下的欧洲和日

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了联合自强和崛起,逐渐走出了美国的阴

影;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开始振兴,都极大的改变了冷战背景下的

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达到两个目的:(1)联系旧有的知识。(2)点题:概括两极

格局下多极化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结构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

2、形成(1967年、布鲁塞尔、从经济领域开始)

3、发展(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4、影响:自身实力的增强;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战败国;美国由惩罚占领到扶持

2、原因

3、表现:高速发展,经济大国

4、影响:外交政策改变;冲击了两极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倡导者:铁托等

3、成立(1961年、贝尔格莱德)

4、特点:不结盟(不与美苏结盟)

5、历史影响:标志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四)师生互动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

2、形成(1967年、布鲁塞尔、从经济领域开始)

3、发展(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4、影响:自身势力的增强;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课堂设问

问题1: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依附美国恢复经济;苏联的威胁。

问题2:到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当时的国际

形势如何?西欧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经济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

美国和苏联争霸;

任何一国的力量都不足以和美苏抗衡,只有走联合之路。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 “苏联及其控制下的东欧”地图和“一片废墟的德国城市的街

头”两幅图片,利用图片营造气氛,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和西欧经济状

况(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西欧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既强调当时国际关系

的总体、基本特征,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为后面自主学习日本的有关

内容打下基础。

问题3:从欧共体的成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一体化首先是从什么领域开

始的?

从经济领域开始。

问题4:欧共体成立后进行的合作反映了什么问题?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问题5:怎样理解蓬皮杜总统所说的美欧关系?这时候的美欧关系和二战后初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关系:战略伙伴;

变化:由不平等的战略伙伴到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原因:是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美

苏争霸造成了美国势力的衰弱。

设计意图

一方面,从美国和西欧两个方面分析美欧关系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另一方面,为后面学生自主学习美日关系打下基础。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战败国;美国由惩罚占领到扶持

2、原因

3、表现:高速发展,经济大国

4、影响:外交政策改变;冲击了两极格局。

课堂设问

问题1:二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如何?

国土荒芜,经济衰退,民不聊生;

美国由削弱日本转变为扶持日本的政策。

问题2:日本为什么能够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社会改革;集中精力进行经济;高度重视教育;高度重视科技;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

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问题3:除了书上归纳的原因外,还有那些原因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日本企业的管理等。

问题4:美日关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决定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占领制裁——扶持——战略伙伴的变化。

原因:美国出于其霸权政策的需要;

日本经济的崛起;

美苏争霸中美国的衰弱。

问题5:从日本的崛起中我们有那些认识?

美国的扶持对日本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主要还是日本内因起决定作用。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维护主权。

问题

6、日本崛起后有什么影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冲击了两极格局。

设计意图

学生看书后归纳出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由于学生对日本的有关情况感兴趣,通过小组发言,促进生生互助、合作学习。由在前面一目的教学中作好了铺垫,学生在本目的自主学习,既是学习,也是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最后,老师就课本中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内容进行归纳。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倡导者:铁托等

3、成立(1961年、贝尔格莱德)

4、特点:不结盟(不与美苏结盟)

5、历史影响:标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课堂设问

问题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倡导者是谁?

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铁托等。

问题

2、不结盟运动是否真的不结盟?不与谁结盟?请说出你的理由。可以看出不结盟的特点。不与美国和苏联结盟。

理由:(1)从1961年制定的标准;(2)从它确立的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3)从今天的成员国虽然壮大,但是没有结盟的条约、行动出现。

问题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有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教学总结

1、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思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受到了来自那些方面的冲击,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冲击了美苏

两极格局

2、对教学主题的归纳总结

二战后初期,在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下,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它们逐渐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走出美苏的阴影,世界开始从两极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两个设计,达到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配套练习

1、欧共体成立的时间()

A1951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67年

2、欧共体成立时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证自身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B争取成员过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交流

C密切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3、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A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会议

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的召开

D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4、西欧一体化,首先是在哪个领域里开始的(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C文化领域 D经济和政治领域

5、欧共体成立后,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①建立了关税同盟②实现了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了科技合作④实行了共同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纪50——70年代,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有利条件是()

A、扫除了封建落后的因素 B、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C、重视教育 D、在朝鲜战争中得到了美国的大量订单

7、二战后美日关系经历的发展轨迹()A、占领制裁——扶持订货——战略伙伴

B、扶持订货——对抗

C、军事制裁——经济援助——合作对抗

D、惩罚——合作

8、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

A、欧共体的形成 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中国的振兴

9、第一次不结盟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是()

①消极中立 ②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③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 ④实现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A、三个首脑国家都受到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是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脑国家战后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11、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12、材料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请回答:

(1)依据上述各材料,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什么规律?这种

规律又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2)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3、请简要概述二战后初期到现今美日关系变化的轨迹。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5 D A C A A 6——11 D A C D B C 12:(1)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日本和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由二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格局演变为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2)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削弱了战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对美苏两极格

局起着冲击作用,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走向多极化。

13:变化:占领制裁——扶持——战略伙伴的变化。

原因:占领制裁: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美国出于其霸权政策的需要,独占了日本。扶持: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考虑,开始扶持日本。

战略伙伴: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美苏争霸中美国的衰弱,美日关系

呈现出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感受:日本的崛起与美国扶持有很大关系,但是,主要原因是日本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弱国无外交。

教学后记

本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学生预习、收集整理知识的前提下,对教材一、二目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处理:对其中一个内容采取讲授法为主,另一个内容则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既有利于落实知识、提高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主题,制作了幻灯片,提高了兴趣,也展示了学生的成果。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后总结中,通过两个设计,从宏观上梳理知识,深化主题。

深圳宝安高级中学历史组 张相猛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何进行历史学科的合作学习

新城中学 郭燕桦

在104中学任教历史学科以来,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改的今天,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教师应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结合课文中表达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选择信息加以归纳,我们试验的重点在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整理历史史料,能将具体史实纳入到具体的有一定史学实践结构中去,形成新的思想认识或结论。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我的思路是:“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发生变革。

我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依美国学者约翰逊所说“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效率”,我国学者王宏宇指出“合作学习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营造了一种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优势,赶上和超过他人的心理适应机制。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自然会产生欢乐有趣的情绪气氛,在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等自主活动,从中找问题、觅方法、得结论。这种学习气氛必然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因而,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侧重于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活动和合作,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交往。

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一课学习之前,我先调查了学生,了解了原有的知识水平(如知道总理衙门吗?知道洋务运动吗?能读懂简单的古文吗?)对新知识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如总理衙门是个什么机构?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调查,我就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基点、认知的水平和心理需求,据此我就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实施于教学之中。通过调查我也知道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很广泛的,并且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看法分歧很大,他们既想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知道更多的新知识,也极想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学习历史心理需求的反馈,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史料,要“论从史出”大胆发表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看法,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为能自己评价历史而兴奋。每当我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时,就会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渴求新知的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表现欲。那种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学者斯特朗说过:“为什么不在课堂里进行实际活动,合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在课堂进行我们在课外同样需要的活动呢?”我为此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它设计成既有多边讨论、辩论的过程,又有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其过程大致是:

1.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首先,放映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目的是创设历史环境,再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内忧外困的时代背景,提出“清政府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心理,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又进一步展示相关历史史料,让学生通过史料得出对总理衙门设立的目的及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结论,然后展现不同看法:“一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屈服于列强压力,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一是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政府的主动行为,是顺应世界发展适应国际交往的明智之举”。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同在一组进行合作交流,选出能代表本组观点的同学作重点发言,学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加深

了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懂得了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教师再放映关于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的影视资料,再现了19世纪中叶中国血雨腥风翻天覆地大变革的时代,古老的帝国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打开了大门,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了,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毅然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目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统治,虽然这种学习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学习西方需要勇气,而否定自己的不足与落后则需要更大勇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洋务运动开始了,师生共同展示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史料,在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的基础上,对照史料,就“洋务运动是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的论题,同样观点相同的同学一组交流合作提供史料,摆明观点,汇集重点,各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及辩论。通过这场辩论,同学们得到共识:洋务运动具有积极因素的论断不无道理,开设军工企业、交通、防止、近代学校、军事科技和人才、派出留学生,这些都给古老的封建社会的躯体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说明失败的洋务运动包含成功的因素,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大机器生产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锻炼了学生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能力。

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共同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师生共同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体味历史,师生参与了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在师生的多边互动合作中,群体智慧得到互补、交流和撞击,在相互启发补充中相互完善、发展和提高。

从该课的实践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1.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看法和观点,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于客观。

2.让学生参与,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热烈的教学气氛,变传统的教学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师让位于学生,学生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和精心施教,又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以及体验、交流合作和表现,才实现了教育家杜威所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学习的信心。

3.合作学习不仅创造了积极学习的气氛,而且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之中也沟通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元文化,师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建构。此外,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始终兴奋,不易疲劳,学习效果显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亲身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前的收集史料,到课堂上的交流合作,通过激烈的辩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正体现了布鲁纳“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点,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了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从而有助于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目标。

总之,合作学习是当今课改之必须,也是培养人才的很好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大胆实践,把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第三篇:新教材教学设计

新教材 初一Unit 5

section A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词汇:have,soccer,ball,tennis racket,ping-pong ball,volleyball,basketball sport,bat,2)、语言结构:A、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ll?Yes,I do。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t?Not,I do not。Does she/he have a pen?Yes,she/he does

2、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的肯定和否定回答,该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说的能力。

本单元仍在继续学习一般现在时,这是一个生活中离不开的时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般现在时,这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学好这一时态的用法对以后其他时态的学习和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已掌握的知识:

学生在已经学过词汇:What is this ? What is that? 句型: Where is…? It’s in / on / under/…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掌握了一定的目标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词汇:A、重点掌握表示有关各种运动球类的名词, 如basketball, soccerball,so on

重点句型:? 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No,I/they don’t.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2、语言技能

1)、能看着图片说;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No,I/they don’t.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3、学习策略

1)、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图片卡片做出简单的判断。

2)、通过与同学交流,学会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形式及肯定和否定回答。

4、情感态度

1)通过各小组的对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本单元,教会学生之间互相有无的主要句式

重点难点

1、Have 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用法;

2、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3、简单拓展主语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型。

教学手段:采用最简单的卡片图片、课本以及肢体语言。理念与思路、教法

1)采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2)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训练应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突破:Section A重在通过使用动词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的交流式口语活动,学习由助动词do或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行为动词的疑问句和be动词的疑问句在构成和回答上的区别,通过大量和反复地操练以达到运用自如。

四、教学流程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Section A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应答,来学会使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所以在教学中可采取问答式导人法:掌握新单词.采用各种方法学习单词。

1、升降语调、拼读、接龙和肢体的方式记忆单词。

2.检查学生记忆单词的成效。

3、学生看1a的图片,使字母和单词相对应。

第二教学环节;老师和学生互动:学习掌握重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看图片练句型)

分片进行演示:I have a footba11.Do I have a football? 自己回答:Yes,I d0. 再问:Do I have a basketball? 自己回答:No,I don’t.再使用其它物体和图片询问学生:Do I have…? 询问学生:Do you have…? 询问学生:…? 询问学生:Do they have…? 在学生充分掌握的第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的复数。

2.学生回答:Yes,you do.,you don’t.学生回答:Yes,I do.No,I don’t.学生回答: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学生回答:Yes, they do.No,they don’t.掌握它的肯定和否定回答。

3、要求学生完成1b的听力,达到教学应完成的任务。

4.引导学生展开Pair 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学生互动的交流方式:

5.Pair 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并上台展示口语交际。

三、第三教学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巩固练习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和总结及笔头练习的教学任务。

2、让总结本课的 主要内容,如果不周到,教师可以补充完成。

3、游戏:让一个学生在课前 作各种动作,其他学生跟根据他的动作写单词和句型,然后核对结果。这种活动既可练习have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和回答的写法,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4、习题练习,巩固课堂。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当句子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即:不是I,不是you的其它单数形式时,谓语动词必须改变形式,也就是在词尾加-s或-es(同名词的复数形式),我们可以简称为“三单形式”。有些动词的变化是特殊的,如:have的三单形式是has。在构成否定句时。要在动词前加助动词don’t或doesn’t;在构成疑问句时,则要在主语前加上助动词do或does,does/doesn’t是do/don’t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助动词后应该用动词的原型。

五、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

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语法是do 和 does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它们的回答方式,与此同时学习与运动有关的一些词汇。为此,在本单元我运用不同形式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在任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本人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愉快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力。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努力在这方面去做,不足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教无定法,教师不要为了任务活动而忽略了语言的传授。学生的信息交流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任务的完成不是语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个高度的开端。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是改革的关键,要给学生机会去说、去做、去思考。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 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解释:“百家”指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中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完整理论系统,故不能称其一家。其他九家被称为“九流”即我们常说“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

“放羊。”„„

说完,放羊娃便赶着羊走了。望着孩子那瘦小的身影,记者沉默了„„

教师提问::?等同学们笑过后?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放牛娃为何如此幼稚甚至可悲的想法呢?

学生回答:他没有读过书。

教师提问::最大的可能是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读书呢?

学生回答:可能是太穷了,太落后了,或者思想落后。

教师提问::这放牛娃的想法归根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学生回答:经济因素

教师分析:他的想法最终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社会意思决定社会存在??或者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反映。

教师提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出现的原因有那些?并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甲: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 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学生乙: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士大夫崛起且被重用 学生丙: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腐败,私学兴起。又“学在官府”下移到“学在民间” 教师总结: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不断,为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奠定社会环境。思想文化上“士”阶层的活跃,私学兴起。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为其提供可能。以上三方面哪一方是最根本的原因呢?

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出示课件】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仁”民本思想(儒家)

万物虚无、福祸相依——“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家)

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墨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法治、中央集权、政治变革(法家)

教师引导:分组学习,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默读课本指出各家主要观点,并且对其简要评价。(出示课件供学生参考,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后每组选举代表回答,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可以在回答结束后进行指正,批判。让我们的课堂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二:各派思想观点

教师讲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吸收借鉴其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出示课件】(展示孔子诞辰2556周年图片、孔庙、)

并提问:如果有外国朋友来中国山东孔庙参观,如果派你去当向导,你怎么介绍孔子呢? 学生回答: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主要思想核心为“仁”学 板书:孔子生平

教师启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其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仁”

教师提问::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20页)学生回答:“仁者爱人”

教师总结: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篇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历史)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对象——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⑴总体定位:

高中历史课程为高中必修科目,面向对象主要是高一全体学生与高二高三文科生。⑵起始能力分析: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历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具有架构整体中国近代史框架,融合二战前后时代大变化的理解。

②学生初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内容,但是初中内容较高中过于浅显,大多数学生已不具备清晰记忆初中课本的知识点的能力或有学生记得相关内容但是涉及内容较多不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需要将初中与高中知识点合并并且进一步深化知识结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和细节上理解。⑶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高中生一般特征分析: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性,可以辩证的掌握所学课程。

②特定群体特征:本课程为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因此学生对于学好此门课程渴望较强,只要老师能够抓住考试的重点难点,带着学生从整体脉络和细节上掌握,便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就可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以取得好的成绩,否则会导致他们的兴趣转移,甚至失去对学好该课程的信心。⑷分析方法:

采用教师教学预估,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的形式。

2、为何而教——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分析,制定了认知—情感—能力三级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⑴认知目标:

①了解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日本侵华的内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过程(知道)

②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抗日战争的结果与对于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理解)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及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分析)④评价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日行动(评价)⑵情感目标:

①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接受)

②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分析产生自己对战争正义非正义的认识(价值观)③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形成)⑶能力目标:

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

举一反三在脑中链接知识的能力(应用)客观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应用)自己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评价)

3、教什么——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全日制教科书《中国近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本册书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讲授时间为1学时。对教学内容分析安排如下:

历史原因:日本蓄谋已久

原因与条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没有统一

日本:大陆政策成熟、经济危机打击

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抗

日日本侵华:经济掠夺(以战养战)战 争

政治上扶植伪政权、文化上实行同化政策

国民党抗日

共产党抗日

战争评价;4.如何取——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本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教授法要求教师要清晰的教授课本史实,使学生可以理清课本要点,对课本史实进行记忆和理解。

演示法主要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让学生马上看到老师的提问内容和课本的教学内容。

讨论法由教师线设计讨论议题并引导,使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失败原因进行交流意见,利用总结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

提问法贯穿始终,对重点问题加以引导。5.教学过程简介: 6.教得如何—教学评价: 1.诊断性评价:通过教师前测,课堂提问等方式掌握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准备情况与掌握程度。

2.形成性评价: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不同侧面的问题,通过学生作业分析和其对学习内容的应用程度对其做出总结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在设计试题时,要考虑到认知学习目标的考察与情感、能力学习目标考察的兼顾。并且在上提问时多加引导,是学生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理解力。11历史梁若愚

篇三: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点”滴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点”滴实践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改的启动促使高中教材版本与体例发生变化。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从原先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表述上不尽相同,下面本人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中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对本课教学设计的“点”滴实践。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它是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的第二课时,这节课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下启《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讲清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变迁和历史命运。

一、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本节课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把握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与表现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最好以小切口、慢步走的方式来实现重点的突破。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精选)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郑宏磊

【说明】

我校目前所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及其影响。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节课从“一战”的背景、目的、性质、经过和影响等方面说明20世纪的战争发展到新阶段,它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本节内容主要透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的历史真谛,即为了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而大战。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弥漫于欧洲的狭隘民族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应不断敲响。通过探究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去理解 “一战”的目的、性质、过程和影响,而且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谐发展、关爱人类等正义感的前提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位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是高二上学期所学内容。此时的学生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就课标要求而言,还需教师在课堂上以典型的例题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战争中的某次战役或某个人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以及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大战的性质;整体把握战争过程和结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证问题能力;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前面学习的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之下,理解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生自主探究知识。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教师巧妙设置情景与问题,学分析、阅读与图示相结合。【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图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提问一:你知道画面中的“项庄”和“沛公”指哪两个国家吗?(回答:“项庄”指德国,“沛公”指英国。)提问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什么问题?(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的时候就确立了世界霸权,那时德国还四分五裂,长期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公开向英国的霸主地位挑战,那统一后不久德国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和具有了怎样的力量从而敢公然挑衅?挑衅的结果怎样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幻灯片打出本节课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说明):本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一张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是连续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出教学目标)

教师作简要说明后:“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与这样的目的来学习“一战”。

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指出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并说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具体来由。

xxx

记忆和认识。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板书)(此时同学们已经回忆预习并准备回答)师:xxx同学,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同学:?? 师:回答的非常好,请坐。下面让我们再通过图示来对这个问题深化(幻灯片打出图示)

德国的“三b铁路”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巴尔干半岛复杂的问题和

师:我们知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那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史实,分析作答。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板书)

师:再给大家一些资料

英、德、法、美比较

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可见,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的根源。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有什么关系吗?

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对新技术的态度不同,各国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体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力量对比。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些后起国家对到挂现象不能容忍。从而产生矛盾。

师:很好,那根据列宁的话总结一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吧? 生: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师:非常好。

师:我们到此知道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具体缘由以及其根源和实质,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些矛盾越来越严重产生的结果吧。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板书)

师:结合刚才的那个图给出说明。

生:德奥“同盟条约”具有反俄性质,表明欧洲开始出现军事集团;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具有反法性质,表明三国同盟的形成;法俄军事协定具有反德性质,表明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具有反德的性质,表明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也最终形成;

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最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表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的扩军备战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用另一个图示直观地看一下。

(幻灯片显示)

师过渡: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笼罩战争阴云。可以说世界大战爆发如箭在弦,一触即发。那么,点燃战火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生齐答:萨拉热窝事件

师:展示一些图片并创设情境。

南斯拉夫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刺杀的是()、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文中“暴虐”是指()这段话对“他的子弹”事件()

生: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波斯尼亚的首府、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作

出了高度的赞扬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师:萨拉热窝事件正好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如果没有这个事件,帝国主义大国还会找到其他借口发动战争,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战争不可避免。现在,大家来总结一下一战爆发的原因吧?

2、原因:

生:(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师:除此之外,现在一些学者又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一战爆发的一个原因,我们来看一个材料。

(幻灯片显示材料)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问题:概括材料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师生共同探讨作答: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师:实际上这个题是从狭隘民族主义产生背景角度设问,但我们从材料中明显感觉到狭隘民族主义在战前就已产生,而一战又使狭隘民族主义愈演愈烈。所以确切点说,狭隘民族主义应是一战爆发的一个原因。

还有,大家一定知道一战时战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式武器,如坦克、飞机等,说明了什么?

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师:看下面一题

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师:下面几个问题比较容易作答。同学们根据预习自己归纳一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板书)

生:??

师:作战双方都是为了殖民地和霸权,因此都是非正义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一国丝毫不能改变整个大战的性质。下面大家通过了解一战的经过,思考一下战争后期有利于结束战争的因素?

4、战争的经过(板书)

(幻灯片演示一些图片和战争经过示意图)

生:战争第三阶段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等因素,加速了一战结束。

师: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俄国十月革命一节进一步论述,这里不再展开说明了。那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呢?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板书)

生:??

师: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和启发?

学生的不同答案: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好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一战的历史,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认识。下面我们做一个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军事集团——→一战——→一战影响

【课后作业】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是新课标课本的一道思考题,在这里引入并作为学生课下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整体上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3、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

4、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成果

5、高考历史试题

【设计思路】

1、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3、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灵活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5、体现史论结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观。

下载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有......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文/贾 玲 ○教学导引 1.本单元所选课文内容迥异,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表现了一定的道理。《〈孟子〉二章》以说理为主,有理有据,其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岳阳楼记》......

    新教材“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论证中正确地运用. (二)能力训练点 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

    新教材教学设计分析[精选合集]

    鲁教版第十册语文综合学习及复习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鲁教版新教材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拿到新教材后,我一直在思索,面对着新教材,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才......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必修3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徐辉 【单元内容分析】 第四分册第一单元主要介绍15、16世纪西欧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交 流方面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四部曲”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四部曲”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构思、规划与安排的过程......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新教材)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七下第六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第一框《丝路明珠》。 二、课标要求: 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民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