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2 18:0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第一篇: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篇一: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数学和数学学习的观点,侧重于探讨数学学习障碍在心理表征及工作记忆上的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数学教学策略和训练矫正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学学习障碍;心理表征;工作记忆;教学策略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更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也日趋受到全世界决策者的关注,并将其作为社会资本的潜在来源和维持科技社会健康发展的途径。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理与标准》(2000)已经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扩展,并提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的解决,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尽管美国已经竭力推动学龄儿童数学能力的提高,但最近国外的研究[1]表明,依然有5%~8%的学龄儿童不能达到nctm的标准,并且难以对这些儿童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作出很好的解释。虽然原因复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些儿童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特定的障碍,即数学学习障碍。在过去的几年中,发达国家已经对数学学习障碍在工作记忆、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算术策略以及干预策略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尚少,因此对数学学习障碍的关注有助于促进我国在数学学习障碍领域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学学习障碍

二、数学学习的心理学内涵

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谈到数学学习障碍,就不得不提及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本质特点。理论上来说[3],数学是一系列概念性、程序性、陈述性知识的描述和关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理论。概念性知识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儿童运用数学进行推理的基础。与先前所学的概念的联系将帮助儿童获得对深层次的概念的理解。对儿童来说,最难理解的问题是那些难以与他们已有的心理表征建立联系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包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要使用的一连串的自动化技能,例如,当某个数字与10相乘时,只需要在这个数字后面加上一个0就得到答案。陈述性知识是指那些人们能够不假思索地从记忆中提取的数学性的概念,例如,当呈现数字6,儿童会想起2+4或者3+3等。

数学学习的范畴不只局限于概念性、程序性、陈述性知识等领域,还包括理解和认知沟通的能力,如对数学的态度、准确计算的信心、数学学习的情绪等方面。数学是一个拥有它自己的一套符号和使用规则的语言,儿童要使用数学语言理解数学符号和工具的全部功能,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确地使用这种数学语言。因此,尽管数学学习是基于儿童思维过程内的知识结构进行的,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其他部分,如描述、提问、讨论、预测、与他人交流的活动对儿童的数学知识的增长也是十分必须的。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而不仅仅是学会数学知识。

三、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

自认知心理学诞生以后,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数学学习障碍已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范式,研究者开始对影响儿童数学发展的基本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当前对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表征和工作记忆领域。1.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以某种方式显现。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即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心理表征会产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好的心理表征不仅能将数学问题组织成较少的组块,减少记忆的需要,还能让问题解决者组织起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预期获得答案所遇到的阻碍。问题表征作为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其质量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是问题能否成功解决的关键[4]。数学心理表征包括符号建构、概念意义的确立、视觉空间图示和策略启发过程。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困难大多在于他们没有或者未能构建恰当的心理表征。相关研究也证实,数学障碍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的困难与他们对问题的表征有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问题解决的表征时间较短、类型单

一、缺乏有效性。

一些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更多是注意问题的显著特征,而忽略问题条件中的隐含关系,他们的心理表征缺乏抽象的信息,难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图式中的知识组织,这样就影响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搜索问题空间,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

2.工作记忆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这种认知活动中,中央执行系统涉及策略选择、任务转换等核心功能;语音回路主要参与计数和复杂计算的信息保持,同时也与问题解决有关;视空模板则负责多位数计算、图形图表的理解加工和空间信息的编码转化等。研究者认为,工作记忆存在缺陷可能是造成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大多存在视觉空间模板、语音回路以及中央执行器功能等方面的缺陷,虽然这些结构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它们对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数学能力的运用产生了综合影响。数学学习障碍与工作记忆广度有关,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不如正常儿童,工作记忆容量小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来提取和更新信息,这样也就导致问题解决中的知识储备不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可能存在从记忆中提取数学知识的困难,以及记忆提取的过程因不能有效抑制外界信息的干扰而受到影响。与数学优秀儿童相比,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语言加工速度、短时记忆、中央执行功能以及整体工作记忆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在问题解

中国决的准确性、语音加工、一般领域的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上也都低于同龄儿童。篇二:第四章 数学学习障碍概述

第四章

数学学习障碍

第一节

数学学习障碍概述

一、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

这种早期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种系发展的结果。(生存能力——基因编码)

大量研究显示,一岁前的蹒跚学步的婴儿就已经有了数的概念(Didamond & Hopson,1998).人们目前还不大清楚大脑从何时开始处理逻辑运算和算术问题的,更不清楚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许多年来,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有些儿童非常经精于计算,而另外一些儿童尽管本身非常努力,但数字计算能力却仍然比较差。

在过去的30年间,学龄儿童中具有数学学习困难的比率在逐步增加。

二、案例

段同学,女,五年级学生,学习态度好,对人友善,尊敬老师,家庭环境良好,父母关心学习,智力活动表现一般,上课回答问题偶有出色表现,数学学习成绩不良,作业速度慢。

典型学习题目:一辆东风21型拖拉机5小时耕地4.8公顷,求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师:请你把这道题解出来。

(段同学呆了好大一会儿。)

师:别怕,你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段:(列式)21÷5-4.8 师:为什么这样做?说说理由好吗? 段:(呆了一下,换了一个算式)21×5+4.8 师:别着急,想清楚再做。

段:(又换了一个算式)21÷4.8×5 师:出示题目:一辆拖拉机5小时耕地4.8公顷,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师:这体会做吗?

段:会做,除起来。

师:怎么除?

段:(列算式)5÷4.8 ?? 案例分析

段的数学障碍:基本成因在于“数学化”障碍。在她解题过程中,缺少一个数学化的基本过程,不能把一些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行思维加工与判断。

三、数学学习障碍 的表现、定义和类型

(一)数学学习障碍的表现与症状

一般症状:

不能很正确地进行加、减、乘、除方面的运算;

记不住数学公式、规则或概念;

在理解时间和方向等抽象概念上有困难;

在移项、略项或逆算过程中总是出现提取数字的错误;

难以记住如何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得分

(《有特殊需要的脑与学习》)

钱志亮老师在《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中列举如下:

(1)数位困难——不能正确理解数位概念,不能理解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表示不同的值。

(2)计算方法不良——有些儿童在进行基本的算术计算(加、减、乘、除)时有困难。常见模式有:计算方法混淆;计算错误;没有掌握数学规则,包括仅用大数减小数、把进位与运算次序颠倒、从左到右计算进位、不需要时也借位、不会二次借位、省略运算步骤及其他障碍 ;

3.林美和(民78)根据数学学习障碍儿童个案研究的结果指出,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具有注意力缺陷、冲动的认知方

式、记忆缺陷以及认知缺陷等现象。

4.Johnson 和 Myklebust(1967)提出算术障碍(Arithmetic Disturbances)和运算能力障碍(dyscalculia)学障儿童的具体特征。

5.学前征兆:数学相关活动经验的缺失

不会一个接一个地数数字(十以内)

不会把玩具按某种规则进行分类

对摆弄石块、迷宫、模型或组合积木的活动兴趣和经验缺失

数量的概念:儿童对数量的概念从牙牙学语时就体现出来“所有的”、“全部”、“好多”、“很大”等 空间的认识:玩积木等,形状、排列、顺序等

1.算术障碍

缺乏建立一对一配对(one-to-one correspondence)观念的能力。例如,不知道四个人吃饭时要在餐桌上摆多少碗筷等。

缺乏有意义地接顺序数数的能力:虽然能依顺序念出数目字,但没有数字概念,或不懂得数字间的关系。缺乏联合听觉与视觉符号的能力。例如,儿童也许会口语数数,但却无法认读数目字。

缺乏学习基数和序数数数的能力。

缺乏以视觉推估物体数量的能力。

缺乏理解数量守恒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of quantify)的能力。例如,难于理解两张五十元的钞票和十张十元的钞票是一样多的钱。

缺乏数学运算的能力。

缺乏认识与使用四则运算符号的能力。

缺乏了解数字排列组合的数值意义的能力。例如,无法理解由1、2、3三个数字所排列组合而成的123、231、312,其数量是不一样的。

难于记忆和应用数学运算的步骤与原则。

难于理解测量的原则与方法。

难于阅读地图和图表。

难于解答数学推理的问题。亦即缺乏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2.运算能力障碍

算术运算能力障碍(Dyscalculia)是指能理解与使用说话(Spoken Language),能阅读和书写,但却无法了解数学的原则与过程,也学不会计算的儿童。算术计算能力障碍儿童在数学困难的特征如下:

(1)视觉—空间组织能力与非语文统整能力不足(Stuauss & Lehtinen,1947)。无法迅速分解形状、大小、数量、体积或长度的不同,无法推估距离,无法依据视觉—空间组织能力做判断(例如车速)。这类儿童在儿童早期显现非语文的问题,例如,不喜欢玩拼图、积木、模型或拼凑玩具。

(2)许多算术学习障碍儿童显示优异的听觉能力及早熟的说话能力。教师宜妥善设计多重感官的刺激学习以弥补其非语文视觉障碍。

(3)方向感障碍:无法分辨左右或欠缺方向感。无法掌握各种视觉非语文线索(例如,建筑物、地形、地物)来协助自我导向(例如,身在何处)。因此,他们利用语文线索,例如车牌号码、街道名称、商店招牌等。

(4)社会知觉与判断能力不足:距离和时间概念相当欠缺。其社会成熟度与非语文能力较低,由于自我协助、运动力(locomotion)和用具操作能力的不足,他们尚需依赖成人社会的协助。

(二)数学学习障碍的定义

就数学学习障碍的定义而言,意指个体智力正常,但于数学符号运用能力的学习上有困难,致使数学能力低下。(Russel ﹠Ginsberg,1984);

台湾林美和提及:数学学习障碍系指个体在数学语言发展过程中,于内在语言、接受能力、表达能力三个层面中,有任何一个层面的困扰,换言之,数学学障是指个体在运用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有困难。(资料来源:中国中小学学习困难网);

在算术加工过程中出现持久性问题的儿童通常被称为数学障碍。(《有特殊需要的脑与学习》)

朴永馨教授主编的《特殊教育辞典》:“失算症”

失算症(dyscalculia):学业性学习障碍的类型之一。由于大脑优势半球的顶枕区的神经中枢损伤而导致无法正确进行算术运算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产前、产中、产后的脑损伤,早期的环境剥夺以及情绪因素等。主要表现类型有:(1)感知性失算,即缺乏辨别、认知、理解数学符号、术语及数字间关系的能力;(2)运

用性失算,即在书写数字、符号、进行基本数学运算,运用和表达符号和术语方面的能力缺失。又称“运算能力障碍”。

(三)类型(及其表现)1.Kosc将数学学习障碍分两类:

其一是器质性学障,肇因于先天异常、遗传或出生后脑伤、肝功能异常所导致在学习数学概念、运算能力等的障碍; 其二为学习性数学障碍;由于后天不良的数学、情绪、疾病等问题所导致数学能力普遍低下或不足。(Reid,Hresko ﹠Swanson,1991)2.Geary(2000):数学学习缺陷包括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方面出现困难、计数困难、代数运算困难、提取困难及视空间缺陷等方面的困难。每种障碍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3.Blalock(1987),Rourke(1987),Kosc(1974)和Badian(1983)提出四种数学学障的类型:

视觉—空间能力不足的数学学障儿童:有适当的数的观念和数学基本知识。其数学上的错误是数目字书写不清楚,算术排列组合不正确,无法重组(regrouping),在除法计算时不会使用”零”当做借位用,数目序列颠倒(如38写成83),省略小数点或$等符号(由于注意力不足),计算方式错误(如该用×法时用+法),无法自发地核对与审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答案,有些有视觉活动的困难,而难于在墙上挂图或挂时钟,其有适当的读写能力和良好的口语能力,但写字和拼字不佳,日常生活和书写方向有组织能力的问题。

逻辑数学能力不足的数学学障儿童:虽然他们的计算结果正确,但其计算能力是机械式的,他们不知要采用何种方法计算,要从哪里开始算起。他们对时间、金钱和测量的理解不足,由于他们难于理解算术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因此,计算对他们并无多大帮。他们的自估能力也不好。他们必须靠应用题中的提示字句来解题,没有提示字句就不会做应用题。应用题中若使用过多的数目字或信息,他们也就不会解题。本类型的数学学障儿童读字能力相当好,但理解能力则较差。

数学概念不足的数学学障儿童:他们因语文理解问题而形成数学学障。他们无法了解符号和数学术语(例如,百分比、小数、分数等)。他们不会做算术应用题,特别是应用题的文句中没有提示的字句时;他们的抽象能力有问题。

第四类数学学障儿童因其数学上的障碍(包括计算结果与过程的错误,九九表学习困难,阅读障碍(dyslexic)、视觉记忆问题,听知觉和记忆力缺陷)而有实际生活上的数学问题,诸如找零钱、开支票、计算小费等等。但理解力和数学概念不错。(Blalock 1987;McLeod & Armstorng,1982)等。(资料来源:中国中小学学习困难网)

(四)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

1.生理原因

数学任务完成中的大脑活动情况: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发现:顶叶和额叶是执行基本心理运算的主要脑区(比如计数、进行序列运算等)然而,在处理更复杂的运算时,其他脑区也会参与其中。(Rueckert,Lange,Partiot,Appollonio,Litvan,Grafman,1996)

顶叶损伤将会导致数学困难。对患有Gerstmann综合征患者的研究(顶叶受损引起)显示,这类患者出现严重计算问题,同时,左右定向问题也比较严重;但口头语言没有问题(Suresh& Sebastain,2000)。

视觉加工不良的个体常常表现出数学学习困难。遗传因素也起着一定作用:同卵双生子的研究?? Johnson 和 Myklebust(1967)提出与数学学习障碍有关的四项学习因素,兹摘要如下:

听觉接收性语言障碍与数习学习障碍:听觉接收性语言障碍的儿童,在数学方面的问题通常是出现在单字意义上的无法理解,而非数学的思考能力。例如:三角形的底边,小孩子会误认一定在最下面 是底

;可是,如果底向上尖向下就不会算了。所以,听觉接收性语言障碍儿童在一般的计算能力方面有良好的表现,但在推理和数学学障测验上表现较差。

听觉记忆与数学学习障碍:学生听得懂数目字,但却无法正确说出他想要表达的数目字。也就是当口头问答时,无法将计算结果说出。另一种是听不懂题目,却是可以用阅题方式来解题。阅读障碍与数学学习障碍:本型儿童在接收视觉讯息时,可能就是产生了对字的反转(inversion)、旋转(rotation),及扭曲变形(distortion)的现象。如把3看成8,把6看成9等等。

书写障碍与数学障碍:此类儿童无法学习单字或数学的书写。

2.环境原因

学习环境

数学恐惧:有些儿童由于本身具有失败经历或仅仅对数学缺乏自信心而导致了对数学的恐惧。

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在学业成绩测验的得分高40%.教学策略:学生学习存在多种风格,如偏向定量学习或定向学习。教师应采取多种指导策略,以某种策略单独教学的话,就会对习惯另一种策略的学生产生不利影响,许多学生因此而导致数学学习成绩很差。更有甚者,有些会出现数学障碍的症状。

语言环境及文化差异:如在第二语言环境中学习数学;在另一文化氛围中学习;

3.行为模式方面

冲动、粗心?? 4.推理问题

如果儿童推理困难,他们就不能看出事物的不协调,如10+9=109,不能从已知技能中概括出一个新的、略有不同的技能

5.数学准备技能不足

大小辨别困难、形状辨别困难、一一对应困难、排序困难?? 第二节 数学能力的评估

一、数学学习的准备工作

1.分类:大多数5-7岁的儿童能够按颜色、形状、大小、材质及作用等属性来判断物体是否相似。

2.排序:排序对于掌握数字的顺序非常重要,许多儿童到六七岁才理解排序的概念。

3.一一对应:学习数数的基础,是掌握计算技能的必要条件。包括理解统一物体在不同序列中仍是它本身,无论该序列的特征与另一序列是否相似。

4.守恒:学习数字推理的基础。守恒意味着无论物体的空间顺序如何改变,该物体的数量保持恒定。

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

A.认知意识水平

与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并观察每个学生是采用何种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的。

问问学生“你是如何思考的?”,“你使用了哪些常规或特殊的策略”

确定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技能,哪些方面还不足,忽略了那些方面。

判定数学答案的正误,让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

B.数学学习方法

加工数学任务时采取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来自于所采用的风格是偏向于定性还是定量(Sharma,1989;Marolda&Davidson,1994)定量学习者

喜欢处理实体。这些实体有确定值,比如长度、时间、体积和大小等

喜欢使用程序的方法解决问题,倾向于使用固定方法或步骤,通过机械式的方式完成数学任务。

喜欢把问题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进行解决,然后将部分整合起来,解决整个问题。

善于演绎推理,即将一般原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当以高度结构化的组织呈现数学问题时,学习效果比较好。

常常坚持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使用其他方法时通常会感到不习惯或不能集中注意

定性学习者

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完成数学任务

以定性的而不是分解部分的方式描述数学问题的各个要素。

属于社会学习者,他们通过讨论、质疑、举例等方式进行推理。

通过寻求概念和流程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学习的。

善于发现熟悉的情境和当前任务的联系和相似性。

主要关注数学问题中视空间方面的信息。

在顺序、运算法则、初等数学和精确计算方面有困难。

在完成任务时,倾向于采用捷径的方法,出现多余的步骤,以及基于直觉推理的固定程序等。

常常没有经过足够的练习达到自动化水平。

C.诊断学生的错误类型

常见的一些错误: D.数学语言

E.必备的技能

Mahesh Sharma(1989)

1、按照由步骤地指导进行学习的能力

2、识别模式的能力

3、通过合理的猜测估计质量、大小、范围和数量等的能力

4、在头脑中产生视觉图像,并进行操作的能力

5、有良好的空间位置和空间组织感,如对左右、东南西北、上下等方位的判断

6、演绎推理,将一般原则应用到具体事例的推理能力,由前提条件到逻辑结论的推断

7、归纳推理是自然理解的过程,并非有意注意和推理的结果,运用归纳推理很容易觉察不同情境下的类型以及程序和概念间的关系。篇三: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1] 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增城市实验中学陈国辉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对基础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教学中却深让人担忧。据调查显示:在初中阶段,数学问题生所占的比例县城为:22%,乡镇为29.7%[1]。而在2012年广州市中考数学中,30分以下的考生为9442人,不合格的人数为22562人占的比例为19.3% [2]。可见如此高比例的数学学习障碍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教育。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形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又如何有效地减少这种情况呢?

[关健词] 数学学习障碍

培养 健康数学学习心态

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指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见《纲要》既要我们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又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精神”。但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却出现了如此大比例的数学学习障碍生,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对纲要的执行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够将这一部分的数学学习障碍生转变过来呢?又如何防止好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出现呢?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要做的是:将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态培养起来,先从思想上着手,从主观上将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转变过来,才能有效地防止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要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中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

1、从客观上来分析。从小学进入到初中以后,数学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加强,并且更涉及到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有的同学便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从而死记硬背;抓不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数学推理便一窍不通。从而在学习数学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可想而之的。这时便会使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外部的,不可变的,无法自我控制的因素。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和归因便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行为的坚持,以及对未来学习数学活动结局的期望,使学习数学的内在 动力减弱,当减弱的内在动力累积到一定时,数学的思维能力便远跟不上数学科学习目的的要求,导致产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便不可避免了。所以《纲要》便着重强调:“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从主观因素的角度来考虑。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使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无一不把数学摆在重要的核心位置,在我国也是如此。可惜的是我们在长期的数学教育中,却用了一把扭曲的尺——“应试教育”来衡量我们的数学教育水平。使数学在教育的逐级选拨中,其作用只是充当“筛子”。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的课多,投入的精力大,负担重,但其指导方向是应试,是为了高分。严重忽视了数学素质方面的要求,使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被机械的解题训练所取代。使本来威力很大,应用很广,兴趣很浓的数学,变得干巴巴,成了死套公式枯燥训练,不受欢迎并且颇感恐惧的学科。人为地造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因此《纲要》也着重地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二、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对老师普遍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把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并分门加别类的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最好是教师点明哪些是易考题型。还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模仿硬套。解题过程中常忽视严密的推理过程,导至一种题型要反复操练几次。此类现象最终导致离开老师的辅导就茫然不知所措。这也是造成机械式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诱因。经常听到不少同学考完试后便讲:“:这道题做过的了,但考试时还是不会做”。便是这种心态的集中表现。

2、过分焦虑。从小学升到初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导致不少的同学适应不过来。特别是不少的女同学一遇上几何题时便茫然不知所措。并且一遇到挫折、落后时便焦虑紧张,并没有很好地去分析出现挫折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没有认识到现在的失败和落后是暂时。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没有很好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和不足时,就急于证明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可想而之的,久而久之,这种焦虑的心理便最终导致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3、过分的自谅。这些同学通常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老用马虎、粗心替自己的错误解释。认为小小的一个错误没什么重要的,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把努力的期限一天天往后移,导致成绩老在原地踏步,造成障碍。

三、数学学习障碍的对策

要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态,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水平低下,又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有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心;另外,强调从生产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最后又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另一方面又让学生理解数学是很有用的科学,生活中处处都要用数学,进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些教师,只强调数学学科的基础地位,从应试必须要考数学这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则很容易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例如,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挫折,他们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数学是学不好了,升学考我是没有希望的了,因此也就没有再努力学好数学的必要了。为此我们要学生意识到,不管准不准备升学,都必须学好数学,因为学好数学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态度。

2、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失败归因分析,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可以这么说,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遭遇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这时,教师、家长能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减少挫折和失败的机率,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同时对他们的情感体验予以调适并进行正确归因的指导,则可以使他们摆脱情绪困扰,改善学习心态,反之,如果他们的学习因难逐步加大,学业屡遭失败,则会产生畏学、厌学情绪、丧失学习内在动力,对学习抱着自暴自弃的态度,不作任何努力。所以说,“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失败归因分析,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是排除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重要策略。

3、因材施教,进行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和训练。作为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是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应正视这种情况,采用多样的,灵活教学手段。(1)在教学内容上,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以新的《纲要》的精神而编写的新课程,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为教师一定要很好地把握好这一尺度,不能够一视同仁,否则后果适得其反。不少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后,数学学习障碍生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便很好地说明这一点。(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弹性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有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合作性来分组。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是否有相同的教学需要来分组。切忌固定的分组形式,若这样的分组,时间一长很容易严重地打击中下层生的积极性,造成更多的数学学习障碍生。

总的来看,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与其它的学科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不仅从数学方面,还应拓展到其它学科,而且还要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才能很好地将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培养起来,才能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李士琦 主编《数学差生问题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5月

[2]、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2年12月

[3]、彭钢 张晓东 编著《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美国Diane Heacox 著杨希洁 译《差异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第二篇: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小学儿童具有童年期的一般特点,但教育者在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一般又将小学时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所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关注和了解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于低年级任课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初入学儿童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它们同儿童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效果。本文旨在分析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适合低年级儿童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特点与教学对策

小学儿童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小学生的观察力是其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以其感知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有研究者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如以识字为例,常常将“未”与“末”,“己”与“已”混淆。在目的性方面,小学 低年级儿童的随意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保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分不清主次,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所以显得凌乱、不系统,缺乏顺序性。

针对如上特点,就需要在低年级教学中注重对其观察力的引导和培养。在小学许多课程中,都涉及对模型、图片和影像的观察,教师应向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增强观察的主动性;另外,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如由上到下,由前至后,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等等提示,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把握细节;此外,在观察中要求学生进行言语描述,如看图说话,也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二年级的看图写话中就有一篇以“保护青蛙”为题的组图,面对这幅组图,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生观察的目的,即找到每幅图中主要描写了 什么,指导学生按照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的观察方法,并根据图中描写的事物充分发挥想象,先试着用口语表述,通过教师的指导最后成文。由于兴趣和情绪状态在低年级儿童的感知中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去观察、体验。同样以这篇看图写画为例,教师就应该让孩子们从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角度出发,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特点与教学对策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大约在小学三年级时,有意记忆开始占主导优势。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他们不断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但也要顾及他们的无意记忆的特点。无意记忆是以事物本身的吸引力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色彩鲜艳的教具或者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使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留下深刻印记。例如在人教实验版的二年级语文的园地中有这样一首小诗《谁和谁好》,内容如下:“谁和谁好?藤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谁和谁好?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谁和谁好?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谁和谁好?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面对这样的一首小诗,教师此时就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无意记忆的特点,在黑板上画下藤、瓜、蜜蜂、花儿、同学的图像,帮助学生记忆。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学习中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较多。之所以如此,是跟低年级儿童的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关,这需要通过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逐步改善。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策略加强知识的巩固。事实证明,这种不断的重复识记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记忆,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和数学老师在运算规则教学中都需要采用复述策略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理解力差的特点,教师多采用一些组织策略如分类别、编口诀,采用形象化 3 的图示的方式加深记忆效果。如一年级识字教学有“高”字,老师教学生记“一点一横长,口字顶房梁,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而二年级的识字学习中往往根据生字的结构由学生自己编字谜来学习,如“泪”字,学生们就可以通过“眼睛流出三滴水”的字谜方式来习得,颇有效果。

三、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特点与教学对策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各科教学中,宜多采用直观性教学,教师应借助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板书、充实的内容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关注教学过程。同时,要去除课堂教学中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窗外杂乱的声响以及屋内墙上过多的装饰等。

就注意的稳定性而言,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有研究表明,5-7岁儿童的注意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之后,就应放松一会,或者变换一下学习方式。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该避免多个教学目标同时出现,而要注重单一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如先听老师讲再翻开书看,观察完老师的示范再进行模仿等。此外,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要时刻牢 4 记自身主导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尽量用少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言。

四、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特点与教学对策。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经常需要小学生的想象参与。尤其是语文课文教学,离不开小学生的再造想象的支持。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情境性较强而目的性较差。他们的想象内容常被当时的具体情境左右。在看不到鸟或月亮的情况下,让他们想象鸟如何飞翔,月亮如何明亮,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可以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的任务,在于培养想象的目的性,让他们学会按教师的要求,按书本的要求展开自己的想象。“按图说话”、“自编故事”、“角色扮演”等都能促进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的目的性的发展。二年级语文中有一篇《拍手歌》,这是一篇教导孩子爱护动物的课文,要求背诵,从形式上讲比较新颖,容易让学生接受。此外,由于文中涉及了许多动物,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雄鹰翱翔在蓝天”一句,先请同学们观看一幅雄鹰翱翔的图片,再引导学生想象着蔚蓝的天空中,一只雄鹰在展翅翱翔的画面,并适当的加上一些动作,这样让孩子们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做,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幻想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础。在低年级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去积极幻想,5 引导他们由模仿到创造。如从米老鼠、唐老鸭的动物拟人化中,去创造出另一个小动物的童话形象。此外,尽量多地为儿童提供想象的情境和表达幻想的机会,并保护和扩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对策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学习文字和数字,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无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还是数学教学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当把文字和数字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时,就更易于儿童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或是理解词语的时候就可以出示一些直观的图片帮助其理解背诵。当然,促使他们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始终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遣词造句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规则的运用,都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进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事物间的比较、分类和判断、推理,逐步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千丈高台,起于垒土”,小学是整个学龄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又决定了小学学龄期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开端。作为低年级任课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以他们 6 的心理发展为起点展开教学并积极促进儿童心理向更高水平转变。

第三篇:浅析高一数学学习障碍

进入高中,数学的难度会更大,解题会更复杂。因此,在开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会有一些高一新生很难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而且这种状况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两极分化,即能够适应的成绩会保持原有水平,不能适应的会一落千丈。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如何度过适应期呢?

原因之一是: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一)首先,初中教材偏重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相反高中教材对概念的定义就严谨严格得多了。如对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中定义是: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而在高中教材中给出的函数的定义是:如果在某一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把x叫做自变量,把y叫做x的函数,也称y是因变量。高中教材中给出的定义,较之初中就更为严格,也更抽象。其次,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就是这样处理的。

(二)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机械性的印迹,而高中教材第一章就是抽象的集合语言和逻辑用语语言,后面还有函数语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能适应;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学习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学生学习障碍的客观原因。

原因之二是:高中思维的节奏较快,高一学生现有的学习方法,一时难以适应。

高中阶段思维方式向理性层次跃迁,与初中阶段相比要求大大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常把许多问题的解决建立为统一固定的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证线段或角相等,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的模式有哪几种等等,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这种机械性的,封闭的,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科学、严谨、流畅的思维品质尚未完全开发,而高中数学知识要求在思维形式上产生变化,在灵活性、可拓展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渐进的,高一学生较难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这种对思维能力高要求的突变。

谈谈怎样解决高一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障碍

一.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

二。提前学习高一内容,适应高中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提前学一下高一的知识,适应一下高一的学习。高一是基础,如果高一学不好,到高二就更难了。高一上册学习的集合和函数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很多学生高一第一学期上完了才知道如何学高中数学,再补习效果就不是很好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作者: 周海华(初中数学 广西初中数学三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扎扎实实的初中数学课,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现在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感悟,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 初中数学特点

(一)新课标中对数学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数学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都去完成它们

二、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本学期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本节课后,我们倡导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了解旋转在动力方面的应用,向物理老师请教有关旋转方面的其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对旋转现象进行更广阔的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复杂的问题,可以当作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课后完成,但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用合作的态度和他们一起解决,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发挥。

(五)、充分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快速、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课堂容量大增,教学效果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比如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时,如果亲手操作很难执行,而让学生通过屏幕观看就会一目了然,验证总结得出特征。

资料来源:海峡教育网http://s/201210/9778.html

第五篇: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不单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当下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新教材不是显性的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基于上述特点,新教材大量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一 新教材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

与对话教学策略

传统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无疑为“说教”开辟了捷径,为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话语霸权提供了依托。按照新教材的设计理念,新教材主要是从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角度设计的。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策略1: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对话是学生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建构意义。

1.师生之间的对话

新教材为师生间对话提供了话题、素材和指导。针对教材设置的交往情境,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并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与教师实现零距离对话。话题主要有:你看见过哪些交通标志?它们是什么模样?你搜集到了哪些交通标志图案?请出示给大家看看。每种交通标志都有着鲜明的形象,每当在生活中看到它们时,你受到什么启示和警醒?设置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的对话活动,决非简单的问与答,而是通过实物、投影、红绿灯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手段进行的,从而使对话凸显出生活化、现场化的色彩。通过对话、信息交流、双向和多向的互动,达到师生共同分享对交通标志及其意义的理解。

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对话的“发球权”不限于教师一方。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儿童与文本的对话

新“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象是一个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一个与儿童不相关的„他‟,而更像是一个面对儿童说话的„你‟,这个„你‟是和儿童相对的,能够激起和它热忱交往的朋友、伙伴⑴。一方面,儿童围绕文本中的朋友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应对、交流,一起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享受成长的欢乐;另一方面,新教材留有大量空白,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进行倾述和表达。这样就摆脱了学生与传统教材之间存在的单向、接受、记诵的弊端,而转变到学生与新教材之间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例如“拉拉手,交朋友”②一课有一处留白,是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借助此处留白,可让学生表达创意,展示个性。“我们的校园”②一课有一页空白,是让学生把校园里最喜欢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此处留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在学校内的发现和感受,抒发对校园的喜爱之情。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留白是新教材中的空灵部分,较之教材中实体部分更具有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借助留白,抒发心声,表达创意,张扬个性。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它为学生同桌间磋商、小组研讨和全班同学交流营造了平台。例如“我爱我家”③一课,教材的开头有一框留白,让学生贴上“我们一家”的照片。当学生把“全家福”高兴地嵌入教材后,可让学生与同桌小伙伴指点照片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诸如自己父母的工作岗位、父母的生日爱好、自己对家庭的感受,等等。学生对这种交流一定会情趣盎然。又如“我不耍赖皮”①一课提出了两种观点,其一是遵守规则真麻烦;其二是遵守规则会给大家带来方便。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这样的讨论,既呈述事实,又说明道理;既有倾听,又有反驳。学生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可以达到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新教材还设计了搜集、调查、采访、汇报、表演、展示、倾述等活动,均适宜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学生可以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培养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 新教材的活动性特点与活动化教学策略

不是按逻辑程序演绎,专供教师“教”的知识载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工具,是供学生使用的“学材”。诚然,新教材内含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信息,但这些知识技能不是有序地呈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是寄存在新教材主题活动运作的框架内。它同传统教材知识条理型框架有着根本区别。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策略2: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

本来就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例如“春姐姐的脚步”④这个单元,包括“春天在哪里”、“春天里的种植”、“我和春天一起玩”、“我心中的春天”和“清明去扫墓”等主题活动。教师教学时不要让学生硬性地去认识什么是春天,春天的物候、气象怎样,为什么春天是美好的等有关知识;而应以教材设计的系列活动为引子,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探究起来。诸如让学生参与捕捉、搜集春姐姐光临人间的信息,感受大地从严冬中苏醒、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探究春天为什么容易生病的活动中,去感知、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在参与植树护绿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义;在养蚕、种向日葵的小实验中,去感受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学会观察和记录;在春日游泳、赏花、玩风车、放风筝的活动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和童年生活的快乐;在唱春天、画春天、写春天的实践活动中,去抒发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在做花棒,为先烈和已故亲人写祭奠话语的活动中,让学生陶冶怀念先辈的情感,等等。总之,参与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要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如果撇开、丢弃了活动和儿童的主动参与,学生要想从教材中学到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本领,只能是缘木求鱼。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这是用好《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秘诀之一。

三 新教材的意义生成性特点与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策略3: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

什么是“体验”?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教育学层面理解,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既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也指活动的结果。所谓“体验学习”,是指主体借助自我体验而创生意义的一种学习,它与受动性旨在掌握预设结论的听受学习相区别。

实施体验学习的基本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从实践性亲历中引发体验;二是从心理性亲历中引发体验。⑵下面用“父母的疼爱”①一课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1.从实践性亲历中引发体验

所谓实践性亲历,是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实践,亲身经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具体可分为两种:其一,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体验。即主体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当作现实的客体,不仅按照客体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父母为了孩子,的确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能把父母对子女的无限牵挂和深沉的爱表演出来。”

表演A:冬天的深夜,妈妈几次披衣下床,为孩子盖好蹬开的被子。

表演B:天很晚了,爸爸妈妈焦急地寻找还没回家的孩子。

表演C:夜深了,妈妈还在灯下赶织孩子的毛衣。

表演D:由学生自己编创情节表演。

学生操作:借助简单的道具,按照情节的提示,充分体验、感悟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并进行表演(操作进程中伴有轻快悠然的音乐)。

师:通过表演,同学们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生甲:我心里非常感动,我想世上再没有比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更伟大了。

生乙: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操了很多心,受了很多累,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恩情。

生丙:我体验到,孩子如同海上的一只小船,父母的疼爱就像扬起的帆。失去了帆的关爱,船儿不能乘风破浪,只能搁浅或倾覆。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借助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

其二,从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即主体不经过任何中介而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认识客体,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如教学“父母的疼爱”,可让学生了解父母有什么需要,并针对父母的需要设计一项“爱心行动”方案,再落实在行动中。在交流汇报情况时,有个学生说:过去是母亲为我过生日,今年我为母亲过生日。在母亲生日前,我自己动手做了小礼物。在生日那天,我悄悄地把礼物送给她,用甜甜的话语向她祝贺,还为她拍照。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还不住地说:“今年的生日过得最幸福。”通过亲自实践,我体验到正如孩子需要母爱一样,母亲也希望获得孩子的孝心。这是父母最大的精神享受。

2.从心理性亲历中引发体验

所谓心理性亲历,是指学生超越时空、虚拟地经历某件事或对自身的经历进行回味,从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这种心理性亲历也可分为两种:

其一,移情性体验。即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处境和追求,由此认知、体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夏天的夜晚,热得透不过气来,小玲刚上床,妈妈给她扇着扇子,送来一阵清凉的风。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玲”,内心有什么感受、体验?如果你是“妈妈”,又会想到什么?类似这样的移情体验,有利于打开学生通向他人心灵的通道。

其二,反思性体验。即学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而引发的体验。请看“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每个同学都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父母对孩子的爱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请说说对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此时课堂响起舒缓的音乐)生:有一天半夜,天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为了给我治病,爸爸顾不得腰疼,把我背着。妈妈宁愿自己淋雨,却为我撑伞打着手电。他们踩着泥水走了5里地,直到把我送到乡卫生院后才松了口气。这件事使我体验到爸爸妈妈把我的身体看得比他们自己的身体还重要;只要为了孩子好,什么苦他们都能忍受(限于篇幅,省略其他同学的倾述)。

这种反思性体验,有利于改造和重组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主体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学习,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独特性的一种学习方式。要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最佳效益,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具体要抓好“情境创设”、“启发引导”、“自由表达”、“彼此分享”等4个环节。情境创设,就是教师要尽力提供条件,营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亲历”的机会和体验的平台。启发引导,就是体验不可由教师传授,也不可移植,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亲历”而引发,教师要当好“助产士”的角色。自由倾述,就是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时空,让学生真情倾述自己的体验。彼此分享,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这是一笔重要的资源、财富,应当让学生彼此交流分享。

四 新教材的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

与开放性教学策略

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生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针对这一特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策略4: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新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例如“寻找成长的足迹”③一课一共设计了3个活动:1)搜集。主要是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2)看看比比。主要是让学生把用过的衣服、鞋、帽子,玩过的玩具与现在穿的衣服、鞋、帽子,正在用的学具、玩具进行比较。3)问问、秤秤、量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访问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体重、身高,再秤秤、量量现在的体重、身高。显而易见,使用这样的教材,如果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循着静态的、封闭的、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程序和逻辑推演,其教学内容一定是干瘪的,课堂氛围必定是死气沉沉的,教学效果不仅引发不了儿童的快感,而且会贬损和压抑学生的生命活力。相反,开展开放性教学,把课堂活动和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家长的作用融为一体,把学生在调查、访问、搜集、观察、比较和亲自操作中所获得的有关自己成长的活生生的信息、资源充实整合到教材内容中,让发自学生心灵的体验倾注于教学进程中,课堂才会表现出多姿多彩的亮点,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进发生命的智慧,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 新教材教育观点的渗透性

特点与价值引导策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重在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整体性和一定的综合性,其中内含和渗透着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5:在儿童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因此,要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德性建构,一方面需要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道德的明灯不会也不可能自动地点亮。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免会使儿童产生错觉和误区。尽管生活德育的旗帜反对灌输,但教学“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⑶,学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要让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教师无疑应伺机进行价值引导。例如“我想要,我能要”①一课设计了5个活动:1》我想要:旨在了解儿童最想要哪些东西,为什么要这些东西。2》角色扮演活动—“星星逛商场”。表演的主要情节是星星在商场吵着要买这买那,而爸爸妈妈并没有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让你扮演星星的父母,你能向星星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理由吗?3》准备一顿午餐:要求学生以购买食品、准备一顿既经济又合理的午餐为主题,设计一个方案,算一算这顿午餐共需多少钱。4》小建议:主要是让儿童向家长提增收节支的建议。5》小调查:旨在引导学生调查家庭一年中有哪些必要的开支,其中用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有多少。从上述设计中不难看出,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并非是抽象的道德说教和僵硬灌输。在教学这课时,既要借助教材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感受,同时又要通过活动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在“我想要”和“角色扮演”活动中,针对形形色色的需要,重在让学生反思哪些是脱离实际的“贪求”,从而渗透不能跟别人随意攀比的价值引导;在“准备一顿午餐”、“小建议”和“小调查”活动中,要渗透“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价值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提倡、鼓励合理消费的同时,我们还是应当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提倡节约。价值引导的实质,就是要“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⑷。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从呈现方式看,具有交往性特点;从承载内容看,具有非认知性、意义生成性、内容延展性和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地认识、把握并善于针对这些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下载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模版)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

    认知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

    浅析数学学习障碍及其补救策略

    浅析数学学习障碍及其补救策略 泰兴特殊教育学校 李婷 【摘要】 数学学习障碍是学习障碍儿童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关于学习障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学学......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金华一中 姚爱姬 内容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管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与教育

    第二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与教育 第一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的特点 (一) 感知活动受到局限 1、 听觉障碍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 2、 缩......

    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以传统国画为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已经是很多教师尝试过了的。传统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有着高度成熟的笔墨、造......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作业:初中生认知特点有哪些?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 一、行为塑造:行为主义学习论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与特点规律是一种客观性的法则,它不因主观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有效的学习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按学习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影响学习效率。数学学习规律就是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