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
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
金华市江南中学
金星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新高考下如何重新认知信息技术学科,从重要性、实践性、综合性进行分析认知并归纳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高考
学科认知
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有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有其优势,是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规定从2014届高中学生起,学考每年4月和10月举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同期进行。新高考政策规定,除语、数、英之外,考生须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下面仅以个人观点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学的认知与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的认知 1)学科重要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课程历来是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游戏课,被广大非专业教师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借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课也火上了一把。2009年浙江省将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是第三类考试,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考试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考试,侧重考查技能型能力。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到高考层面。但毕竟是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的院校才需要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科院校是不参考这门学科的成绩。所以很多家长孩子认为,我的孩子是读本科的,可以不需要重视这门科目的学习,只要学好语数英文综或者理综就好了。2014年省教育厅又下发了七选三的选考的新高考方案,在浙江的新高考方案中,浙江考生的选考科目范围比上海多了一门“技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此前公布数据显示: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11”高校均有专业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以浙大为例,在已公布的24个专业(类)中,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选考科目范围是2门:物理和技术。厦门大学已公布的2017年在浙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中,数学
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的选考科目都有3门:物理、化学、技术。根据规定,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如果考生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就能报考这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了。
从以上几方面数据表明,信息技术这匹黑马的异军突起是大势所趋。在整个大数据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就是掌握命脉。所以我们从学生、教师到家长、学校都应该重新认识这门学科。明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所在。
2)学科实践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目前来说,多数就业岗位需要技术,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毕业生。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动手能力强,对大学的专业学习有帮助。技术让学生对基础的产品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重在理解技术与设计,学习设计的过程,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学习运用技术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问题。现如今信息技术从原有的上机考试变为笔试模式,加大了学生的一个应试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一个教学瓶颈。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一个落实能力,以往学生上机操作,可以通过临时的练习及突击培训即可获得比较不错的成绩。新高考下实行笔试之后,更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实践操作的落实情况。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上到老师下到学生的不重视,导致课程不够落实,基本以应付为主。所以新高考下,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自我的素质,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水平,才能有助于更好的适应新高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生应该端正学科认识,努力落实实践所学知识,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及实践过程中提高巩固。学校应该加强整个学科的一个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相关的场所及设施让学生更好的实践运用所学,而不是纯理论化教学。
3)学科综合性的认知
新高考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合二为一成为七选三科目之一。计算机科学最初的理论基础是数学、逻辑学、物理基础和电子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材料学、光学、生物学等等,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所教知识包括多媒体、编程、算法、计算机基础等各方面知识。有很多时候某一块知识点会结合多个学科,例如算法编程,他必须有数学的计算逻辑思维,也要有通用技术的环节与步骤。通过一系列综合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的策略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现在实行笔试考试,理论知识将比操作知识更加侧重,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文化知识,让知识点得以巩固。减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界限。加大各学科的关联性,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抽象的虚拟世界的一个模板,方便学生记忆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每堂课提供一个导学案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及复习。建立信息技术课堂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归纳梳理,将杂乱的知识进行整合。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执教者,在平时日常工作中紧随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特性不断积累、多学习多研究反思。在这从未有过的机遇面前,把握机会勇敢接受挑战,走出新的一片天地。打响新高考的第一枪。
参考文献
[1]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曾小青 [2]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姚爱姬
[3]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舒霓芳 [4]中学信息技术课综合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苏文凯
[5]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信息技术浅谈
邵金丽
第二篇:新准则下财务报表认知探讨
新准则下财务报表认知探讨
【摘要】:根据财政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后国资委规定大型国有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重点讲述了新准则下财务报表的变化。希望通过变化的描述能够加深对新准则下报表的认知并进而提供财务分析认知。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财务报表 认知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基本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后国资委规定大型国有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等报表。
本文主要阐述四张财务报表与旧制度规定变化差异及日常运用中应关注的关键点。
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表与原资产负债表比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在报表的清晰度上有所提升,所有资产类报表项目均按资产净额即资产原值减去资产减值减去资产折旧或摊销后净额列示,减值、折旧或摊销资料均归类至附注列示;
2、报表项目与会计科目存有区别,应重视两者差异,新资产负债表中报表项目不再是简单的会计科目的归集及披露。如预付款项不再是原先的预付账款,长期待摊费用与原有的长期待摊费用也有区别;等等。
3、报表项目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较原
有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提高了报表有用性,但增加了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如投资性房地项目,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加报表使用人对报表项目的有用性,但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不确定性属性,增加了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
4、在报表的分类上,在资产的列示上,依据资产变现能力依强到弱的原则,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列示上,按负债偿还的先后顺序,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所有者权益则按照其永久性程度递减的顺序列示在负债的下方,该种列示方式被称为水平式或对称式。
新准则下利润表较原利润表比较,变化主要体现在:
1、打破了主营、其他营业范围的划分,全部归结为营业范围,并将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规范了财务报表使用人共性比较基础。
2、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该准则的引入,使公司报表反映的营业利润,带有极大地不确定性,营业利润体现的是公司的确认损益而非实现损益。
3、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增加列示综合收益项目,使该表能够更加综合的反映公司经营状况。
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较原现金流量表比较,变化主要体现在: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由原主表反映调整至附注中体现,使现金流量表简洁明了,重点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2、增加列示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能够直观的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的勾稽关系,便于报表使用人分析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确认原则及披露风险。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应注注重实际取得现金利润及应取得现金利润的比较分析。实际取得现金利润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取得现金利润为净利润+财务费用+摊销费+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损失(-收益)-投资收益,其实应取得现金利润即为将未导致现金流出的费用及收益还原调整后的净利润金额。应取得现金利润与实际取得现金利润的差额即现金未足额流入的原因主要包括:存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其他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体现的即为应取得现金利润与实际取得现金利润的差异。
新准则下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各项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较原制度的利润分配表,所披露的项目更加全面,且能够体现各项目的变动情况,更加有利于股东评价公司经营者的功与过。
新准则下,财务报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静态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的运营结果、目前的经营状况,能够体现目前公司的财务风险;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是动态报表,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但与公司的现金流脱节;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是动态报表,反映企业的现金流,体现企业的投资、筹资风险,弥补利润表缺陷;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构成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用于评价经营者的功过,弥补资产负债表只体现结果不反映变动过程的缺陷。四张财务报表在新准则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并占有不同的地位,相互补充,构成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本报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为分析补充报表的新准则财务报表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国家会计学院 陈敏教授 授课讲义
简介:李霞(1980-),女,山东潍坊人,职称:会计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用稿通知和刊物邮递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民生东街26号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邮编:261041手机:***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造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它 在理论依据的依托下给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利用网络学习的途径,并以实践中的教学实例加以说明,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给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 关键字]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信息、网络的应用无所不在,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运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现有的网络环境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思考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结合网络环境及信息学科的特点做了如下的尝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学校里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校园网环境和Internet环境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着它的独特的一面:它肯有:工具性、实践性、交互性、多媒体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六创造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特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
(一)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是针对相对低的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由于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依托网络这样的载体,我们可以找到适合某些教学需要的游戏和推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我们在讲WORD文字录入的时候,学生打字很容易产生“疲劳”,最终也使教学效果也会折扣、教师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娃娃丫丫》等游戏软件让学生边玩中学,学中玩,并通过比赛的方式看谁打字打得快,既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又很好地激励学生本节课的练习。
(二)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信息量大,如果让学生在网络中盲目前行,既浪费时间与精力还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时教师就要做给学生制定出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任务驱动在网络环境下更能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任务通过互联网或者教师提前做出的学习网站、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来搜索所要的资料,解决本节课的任务,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如:在信息技术课上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制定一个暑假旅游计划。这时学生在网上自由搜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胜地,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重新加工,最后用演示文稿或网站展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有创意的暑假旅游计划。这其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应用能力都在这综合任务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的任务可大可小,教学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制定。
(三)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协作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对主题意义的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在网络课堂学生通过网络形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通过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word的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做2008奥运宣传报,这时小组人员,分工协做,有查找图片的,有文字编辑的,有设计版面的,然后再一起合作,通过网络对每一部分小组人员都一起来评定好坏,共同献计献策,一起合成进行合成、修改、完善。最后小组通过网络上的分工合作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网络合作高效的完成的作品,既完成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
(四)基于评价的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效果评价”就是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以及课内完成的作品,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通过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方式产生有效评价,从而采各家所长,避已之短,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培训学生学会借鉴、学习它人的长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画板学习的综合练习中,我给大家布置了运用画板创作一幅环保招贴画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通过网络上交作品,大家在课堂上对部分优秀集中做了评价,说出了每幅作品的亮点与不足,同时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中对任意幅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的参与极其强列,在交流中无论是创作者本人还是其它同学都受益非浅。
(五)基于研究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确定实施方案---实践与探索---展示与评价---生成报告(作品)----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起着基础与沟通的作用,它适合分段性教学,而不是在一节课中所能完成了的。比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选主题建立网站的研究性教学的进行。
(六)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有个性化的教学,这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必要知识体系如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来得以实现。例如,在幻灯片的制作学习中,教师把相关的知识放到网上,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教师的网站上去学习巩固没加强好的知识,同时学得好的同学又可以在网上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
以上每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相互融合,一节课可能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教学中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参考文献:、赵跃生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探讨》, 教育信息技术,2005.14、、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第四篇: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出台,内容包括3个类别9个项目25点,这已成为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题中之意,是中国提高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步。本文旨在结合实践经验,探索在课程层面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
● 信息素养的界定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信息素养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识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有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有信息情感?r值方面的,还有获取信息渠道途径方面的……
●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学科教学的培养方向从学科素养走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学习“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等课程,结合自己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重点关注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尽管一直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但一直教不得法。如果了解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就能选择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要特别加强提升学生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指导学生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引导他们关注具有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的信息。教师要设定恰当的核心问题,并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问题,鼓励他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学习途径、探究方式等进行引导和支持。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的评价和归纳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仅拥有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还得有有效运用知识的意识,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2.数字化学习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创新是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copy的除外),只是创新的水平有差异。而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就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当然,新课程中提到的数字化学习还要更宽泛,如利用微信、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公开课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依照核心问题的设计原则,设计并提出核心问题需要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信息活动。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获得了与计算机互动的体验,及时获得了相关反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知识,修正知识,探索核心问题的最终解决。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体现为独立操作,其中包含对信息的独立获取、分析和处理。在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完整地体验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感悟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达成,并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当然,学生仅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还比较局限,还应该有足够的协作性学习。协作学习有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看到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和途径,产生思想碰撞,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对知识产生新的领悟与理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预设到学生现有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或解决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难度,则要适时搭建脚手架,使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能顺利开展。
3.信息安全与责任
信息安全与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信息安全防范、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安全与责任是每个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与责任意识时,应明确要求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能有效地获取、自主地选择,要能通过自我的鉴别与评价来判断和甄别信息,要具备多渠道、多途径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能有意识地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具备主动、开放、多元、辩证的思维品质。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心得与体会
宿州十一中 数学组 刘燕舞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的心得体会
宿州十一中 刘燕舞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有数学观,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分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智力好的学习知识快,智力差的学习新知识很慢。接受新事物也很吃力。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成绩好的越学越有兴趣,成绩差的越学越不会,慢慢就没有的自信心。
3、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教学的分层策略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虽然十一中还不能班班有多媒体但是各组都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在平时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校组织进行各学科课件制作比赛,充分调动了教室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重要手段。五 选题的意义
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课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最近我还劝回一位差生回到学校上课,初三的第一次段考150分的试卷他只考4分太少太少,我找他谈话,他很受打击,思想上有了包袱,后来开家长会他也没让家长来,一天都没有上课,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家长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服了他。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分层布置作业,只让他完成书本中的作业就行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视图与投影,概率与频率的简单题,减轻他的作业量。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每年都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的网上培训学习,使教师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学生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3)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数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七、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