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Zeivwi新课教育程下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初探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运营本土化,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2007年6月29日。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迅速强占市场,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劣势: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项目外部因素
A机会: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只要一个网站成功、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同时竞争过程中,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初探
衢州市菁才中学 陈小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感悟。本文就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谈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与过去初中阶段的政治教材不同,新课程七年级的名称是《思想品德》,而不是过去的《思想政治》。虽然只是改了两个字而已,但是其中却蕴涵着重大的原因,它意味着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一直注重知识传授,注重道德认知学习,而忽视学生自己的道德思维发展和自我道德体验。造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知、行的不一致甚至脱节。
从教育的大背景来看,当代德育观已经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变为“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新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而不是单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我们可以读出新教材体现出以下几个适应:
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人们发挥积极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头脑。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创新精神就需要提倡和保护思维的差异性,需要思想文化的重新整合。当然在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有民族主流文化的引导,要有培养学生对国家、党的重大战略方针的认同教育。
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的品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大了,人们常见的不一定是父母,而是生活在佰生人群中,在社会上(尤其是城市内)是独立的个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能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没有诚信经济就无法运行下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加强合作,为此要加强品德教育;
2、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是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是青春期变化时期,是对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进行基本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
3、适应大德育的要求。
国情教育是中国道德品质教育的背景,道德教育是情境性教育,本不是一种说教,是一种体验课程,是一种感染性课程,这需要一定的情境。
法律与道德是互不可少的,良好的道德需要法律支撑,有道德的人得不到法律支持是不行的,但没有良好的道德,法律也无法支撑下去要教育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基本的合法权利,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是良好品德内容之一。
将心理、道德、法律教育结合起来,使守法、爱国、道德意识成为学生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使其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性质又是什么?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新课程继承了原标准中有关规定,强调主渠道是课程方向,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
这门课程的民族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人文性主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提升人,关心人就要关心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的未来;尊重人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人格尊严,要满足自主成长的要求与欲望;提升人就要通过教育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将直接的思想政治观念,通过具有人情味的教育,在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中进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实效性。综合性是指这是一门将三方面教育综合在一起的课程。将基本国情教育作为情境,以法律、道德意识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德,健康的心理,以平常心态对待他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最后,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关键是做。不能追求学生讲得好,而要追求做得好,要注重实践体验、感染,将优良品质内化为学生心理品德。
三、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这些根本问题的论述,我认为必须将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事实上它也正是要解决学生从小学向中学过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鉴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结合新课程和初一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教学策略。
1、生活化。“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初中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首先,生活化是指教学中讨论的话题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在《创建新集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班集体是怎样的?怎样共同努力达到大家的共同的目标?我能为班级的建设弹奏出怎样的“音符”等等。再比如讲授《自我新期待》这一课时,通过对“漂亮”姑娘不美的故事引申讨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以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新期待,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又能指导学生生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创建新集体》中,可以让学生合作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要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在集体生活中制定共同目标,大家为实现目标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次,生活化还指教师的课程开发要依赖于学生的生活。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2、活动化。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首先,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致将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如“火箭队”、“雄鹰队”等。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人人参与。
其次,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学生不仅靠听来学习,而是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如在讲授《品位生活》时,老师可以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老师一人,同学一人。老师和同学讨论同一个话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幽默的人?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每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为老师能做出有计划、有目的引导打下基础。再如我们在教《自我新形象》时,设计一个版块取名为“名人碰碰车”,让几个学生扮演本地比较有名的优秀人物,其他学生与这些“名人”面对面交谈。学生们自然会感到新颖、亲切,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效率。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些名人从古至今、由远及近,渐渐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此时此刻,讲台属于孩子,交流属于孩子,收获当然也属于孩子„„
3、综合化。思想品德课程向学生与生活回归,必然走向综合化。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运用信息技术,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学习充满美感;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必须回归生活。
从更深层次讲,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不能脱离儿童整体的实际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如《名人碰碰车》中就需要学生自主上网、去图书馆、请教老师与家长,与身边的名人取得联系。自己克服胆怯心理,大方地与名人交流。而在《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中,更是针对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所迷惑,容易遭到突发或意外事件,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如实告诉学生,在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后,还可以进行“魔鬼训练营”式的测试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将有很大作用。
总而言之,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这些特征,通过认真实践,就能够在教学过程实现这样的局面:在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们坚信:德育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
陈小华,1977年8月出生,浙江江山人。1999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历,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8月至今在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衢州市菁才中学)任教。2001年衢州一中创办民办初中——衢州市菁才中学,遂任教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本人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己制作了优秀多媒体课件参与市级比赛获得佳绩;不断学习,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撰写教学论文,屡获市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2004年十月,本人相继参加衢州市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两次优质课比赛,均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获得本地专家和通行老师的充分肯定。
第二篇:新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标指出要求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问题解决的能力,问题解决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青岛版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从众多信息中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问题解决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91页,比一比哪个同学赢了?先让学生找出3个运动员各投了几个沙包?掉外面几个?用相应的个数减去掉在外面的个数就是投中的个数。需要学生整理每个运动员投的、未投中的个数。同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如列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合理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本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动手操作,“18瓶酸奶平均分给几个人?”先让学生知道必须知道每个人可以2、3、4„„9瓶,再利用圆形纸片让学生摆一摆,看看分的过程,可以分给几个人还余下几瓶,紧接着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利用数学情境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根据提取整理的信息,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数量分析寻求策略进行实践运用,拓展训练。这些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新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范文]
浅谈新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
略
【内容摘要】对于初中地理而言,学生在自身生活积累和阅读经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这就为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那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践行自主学习方式呢?笔者结合《我们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做法。
中国论文网 /9/view-12937311.htm
【关键词】自主预习研讨交流 对比分析 自主学习
新课程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性学习是践
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更是落实学生主体性学习策略的基本路径。对于初中地理而言,学生在自身生活积累和阅读经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这就为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那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践行自主学习方式呢?笔者结合《我们的大洲―― 亚洲 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做法。
一、凸显自主预习,在提纲引领中自主学习
初中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自觉性,对于陌生的知识能够自主选择适切的方式进行阅读吸收,加之很多学生对地理方面的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紧扣学生这些已经具备的认知能力,借助预习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奠定平台。
如在教学《亚洲自然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就从教材的核心内容出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预习提纲:(1)一
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3)亚洲的地形特点对河流有什么影响?三个提纲,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学生的自主性预习进行了指导:第一个问题旨在从方法维度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方向,第二个问题直接指向亚洲环境的最核心因素,第三个问题将思维关注�c聚焦在地形对亚洲形成的影响上。随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尝试完成练习题:(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其中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2)从地势看,亚洲地面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峰____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低点____。
这样的预习有提纲性引领,有练习的反馈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化检测效果,将自主性预习落实在实处。
二、强化研讨交流,在协同分工中自主学习
自主与合作应该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落实合作交流的基础,而合作交流又是自主性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教师只有真正深入、全面的自主学习的概念与内涵,才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这一学习贯彻始终,从而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基。
如在教学“亚洲地形”时,教师则引领学生看看亚洲有哪些基本地形?结合地形图上的颜色、图例和注记,观察亚洲的地形在地面起伏上有何特点?而这一问题的解决相对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协作,相互交流才能完成。因此,则将这一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1)读图《亚洲的地形》,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2)读图《亚洲的地形》,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3)从亚洲的地形类型和各类
地形占的比例看,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彼此分工协作,形成自己的价值认知,并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认知体验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从而顺势解决了先前提出的核心问题。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学生自主基础上的合作研讨与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基础认知,历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结合对比分析,在深入探究中自主学习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在于他们的未成年人是否具有鲜活的探究欲望。很多教师对于初中地理学科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他们总是认为地理是一门以知识吸收与积累为主的课程,地理教学就应该引领学生机械地识记。其实,真正的地理学习是融合了知识性和思考性为一体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深度思考,从而为历练学生的认知
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亚洲自然环境》这一部分时,为了引领学生了解亚洲复杂多变的气候,教师引领学生认真阅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的示意图,并进行探究分析:(1)亚洲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2)找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范围以及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3)小组讨论:看看30°N附近地区的气候,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借助这三个问题,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对亚洲气候的认知上。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对比哈尔滨和乌兰巴托两地的降水状况,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终对亚洲气候具备的特点进行归纳与感知,并了解这种季风气候产生的原因:东亚背靠世界第一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故季风气候最显著。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价值点局限在所谓的知识上,而是引
领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以知识促探究,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了解和洞察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我们要以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逐步向合作、探究学习迈进,真正赋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第四篇:浅谈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习题讲评课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从讲评课实际操作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高习题讲评的效率。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解题能力低下的现象。指出靠题海战来提高分数的误区,总结自己多年的习题讲评经验,结合我亲历的示范性习题讲评课,提出“学程导航”模式下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方法。即我选错题,让学生自己讲给大家听,让学生积极思维理清思路,而不是被动思维毫无主见,让学生先将自己讲懂讲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落实下来发现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化学;习题;讲评课;学生主体;三归一变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阶段,我们经常需要对习题进行讲评,其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条题目我已讲过了,做到类似题目时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错?”这是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习题讲评时的感受。因此如何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需思考的问题。
习题讲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不仅能使学生扫除盲点、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和新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讲评的内容一般是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在他们的认识上具有代表性。因此讲评首先应该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并在创造趣味的同时启发学生。具体的说,通过对讲评的错误解法进行分析,不仅应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自己做错的地方,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如果教师及时讲评,学生往往爱听,并会发生兴趣。练习讲评课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整合的有效途径,我们怎样操作才能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正好今年是我市提倡“实施学程导航、提高课堂效率”,我有幸亲自上了一堂示范性的习题讲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习题讲评经验,提出在“解决问题学生是主体”的前提下,做到“三归一变”。下面我分别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学生讲解错题,教师确定方法
讲题时我们应强化学生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因此,必须体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以学为主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如浮光掠影而不能得其真;思而不学,若块垒积淤而无以通其塞。讲堂之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茫茫然般被填鸭,怎谈得上思。教师反反复复讲,学生反反复复错,最终结论是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师应当在平常教学中把学生的聪明培养出来,在考试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真正聪明。由学生自己讲给大家听,让学生积极思维理清思路,而不是被动思维毫无主见。即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该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只有在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领悟、有收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发展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李阳同学在学习下列物质的结构组成的时候摸索了一些规律和方法。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寻找这类物质命名的基本规律。
(1)甲烷和甲醇在分子构成中的共同点是。
再通过比较乙烷和乙醇在分子构成上的共同点,可推知:这类物质名称中的“甲” “乙”……是表示物质分子中 元素的原子个数。
(2)如CH3OH 称作甲醇;C2H5OH称作乙醇;C4H9OH称作丁醇。试写出丙醇的化学式。
第(2)问的答对率是55%。对于这题的讲解,我们教师习惯用有机化学的思想归纳出通式:CnH2n+1OH来推测丙醇的化学式。但是如果你把解说权交还给学生,发现学生推测丙醇化学式的方法是这样的:根据第一问的分析,丙醇中碳原子个数是3,氢原子个数从甲到丁依次递增2个,还都有一个OH,所以丙醇的化学式为C3H7OH。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得到锻炼,做错同学的方法在做对同学的解说下得到了纠正。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讲的正确方法给予强化和肯定。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很好地沟通,习题的讲解达到最高效。
二、回归——回归到与错题相关的基础知识
习题讲评不能平铺直叙就题论题,而要以习题的内在规律和知识的纵横联系作为突破口,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树立自觉的探究意识。基础知识的结构化程度对解题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那么如何将错题回归到相关的基础知识上呢?首先应将试卷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分类,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再将这一类错题合在一起讲。通过分块复习,学生对知识网络,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如何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图这个资源,来对题目进行纠错?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例2: 染发剂中所含致癌物质“对苯二胺”(C6H8N2)可诱发白血病。关于C6H8N2的说法与知识点,晨晨同学分析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对苯二胺”是一种有机物—— 物质的分类
B.一个对苯二胺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 物质的构成C.“对苯二胺”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物质的构成D.“对苯二胺”是染发剂的成分之一——物质的用途
这题的答对率是很低的,仅有30%。究其原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对象不明确。所以,在习题讲评之前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和形式组织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回顾和整合。此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上黑板自主构建出物质组成和构成的网络图,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
同样例2中的第(1)问:甲烷和甲醇在分子构成中的共同点。50%的学生答错,其错误答案:都含有碳、氢元素。也通过对上面知识网络图的理解,得到了纠正。通过对基础知识结构的展示,能让学生看清物质和分子构成的对象究竟是谁?这对纠错是很有效的。
三、归因——分析错误的原因,建立纠错机制
我们在讲错题时,往往会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讲一遍。殊不知学生只能模模糊糊听懂你的讲解,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造成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过一段时间,在又遇到类似题目时,学生原先的顽固思想又在脑海中出现了。因此,通过讲评前的认真批阅,对各题的出错比率和学生的错误症结做出细致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及时改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开展,以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讲错题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更要使学生明确,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和防止错误发生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展示是将问题归因的一种方法。如何展示?展示什么?才能达到纠错、改正的目的呢?
1.展示学生的错误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增加错误信息的展示,做到知己知彼。
例3:除杂题:要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学生的错误答案:
(1)Na2CO3+2HCl=2NaCl+H2O+CO2↑
(2)Na2CO3+CaCl2=CaCO3↓+2NaCl
(3)Na2CO3+Cu(OH)2=CuCO3↓+2NaOH
我们可以将这些错误整理起来,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跟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错误产生的后果。使学生知道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激发他积极思考正确答案。
2.展示学生的思想
学生的错误思想在题目中往往不能展示。那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发现错因呢?我们应该学会展示学生的思想。例如例1中的第(1)问:这类物质名称中的“甲” “乙”……是表示物质分子中 元素的原子个数。这题的答对率为65%。通过跟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是因不懂“甲、乙”的含义,才无法对第(1)问作出回答的。这是我们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因为对于学过有机化学的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就是这个问题才使学生在回答时产生了障碍。
所以我们要学会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展示学生的思想,找到答错题目的症结所在,以便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再一次发生。
四、归纳——总结方法,应变多变题目
讲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还要有学生主动反思总结归纳的环节,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例4: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下面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的方法。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分,并做好标记。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2)实验完毕后,若进入集气瓶的水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当然实验装置还有很多的改进,如可以用活动自如的针筒,还可以用水槽和钟罩。只有一点是共性的,那就是装置必须是密封的或是液封的。从药品量上看,药品的量是足够的,这样才能保证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并且生成物是固体(占有的空间可以忽略)。当然还应该考虑是否能发生反应,如铁只在纯氧中燃烧,但在空气中不燃烧。镁能和氧气发生反应,并生成的是固体,可是镁还能和氮气、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使测量值偏高。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无论中考以什么样式出题,都能很容易的解决。只有在方法上进行总结,才能起到老师讲一题,学生懂一类的作用。
五、变式——检测目标的达成和知识的拓展
习题讲完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把原题型加以变化,进行“变式训练”。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使学生对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加强思维的变通。那么哪些问题应该变?怎么变?我作这样的思考:
1.适当拓展规律性和思维方面的东西
如果每一条题目都进行变式拓展,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时间不允许。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比如例1中的第(2)问,在肯定学生的解法后,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还有其他确定丙醇化学式的方法吗?我发现在学生讲述完解题方法后很多同学都能自然而然地发现n(H)=2n(C)+1这样一个规律。马上再让学生书写一个含有6个碳原子的己醇的化学式,他们会很快地用第二种方法得出结论:C6H13OH。这种拓展不仅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了规律,同时又提高了思维层次、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变式的题目跟原题目在形式和解题方法上应比较相似,以达巩固的目的因为变式太厉害的话,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脱离了原来的思维方法,反而起不到巩固的作用。对于变式题目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让学生思维在再训练中体现和巩固。
例5:已知化学反应:甲+乙→ 丙+丁,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和乙一定是酸和碱。
如果我们讲授时,仅在理论上作出概括: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除了酸和碱外,还有两类:① 金属氧化物和酸。② 非金属氧化物和碱。这样往往会导致大部分同学仍未理解透彻。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具体的,且要落实的要求:写两个生成物中只有盐和水,且属不同类型的反应。学生为了举出例子,他必须思考,生成盐和水的三大反应是什么?同时又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比我们自己概括总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
事实证明,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课后学生再碰到类似问题时,答对率明显提高。“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注重有效方法,真正落实课堂,提高习题讲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活动越多,体验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透彻,对方法的体验就会越深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讲评课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增利,皮洪琼.中学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2]肖全成等.有效教学[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杰.中学化学教学法与实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五篇:汪小艳——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推荐)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吴都中学
汪小艳
*** 摘要:从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但是现实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新瓶装旧酒”的潮流还很盛行,很多教师将《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拿来主义后,觉得与学生实际不匹配,实用价值不大,都束之高阁,继续延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观念。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入手,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特级教师张思明曾说:“我觉得好的教学成果不一定是课堂上直接交给学生的知识本身,而常常体现在学生经过遗忘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上。在这些‘沉淀物’中,更多的将是: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把问题转化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怎样做学问、怎样面对位置和困难、怎样利用信息、怎样使用工具、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把握机会、、、、、、我不期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若通过我的教学,能使我的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得以培养一种勤奋求实、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们自身和我们国家都将受益无穷。”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绝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导,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会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学文化,更要让学生学做人,学会创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相比,是一大跨跃。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我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切身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决定一堂课的质量,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说过,“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设计方案极为重要,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故教师每一堂课都要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包括三维目标的设计、重难点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其他等。而教学过程设计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学过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这里,我主要来谈谈教学过程设计。
例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回忆那一刻》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步骤一:【想一想】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我初步设计的导入是: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
我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然后导入课题,请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中小作者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学生发言很积极踊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又顺利过度到了下一个流程。
步骤二【忆一忆】昨日重现
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了小作者的感受,认识到作者在与小学同桌相处时留下了遗憾,我马上面向所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过类似的遗憾吗?如果有,那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类似的遗憾再重现?如果没有,请你和大家分享你避免类似尴尬和遗憾的高招吧!”在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使得前后知识相互衔接、转换流畅,我很自然的转入到下个环节,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步骤三:【找一找】好招共享
学生热烈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与陌生同学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我给他们一一记录在案,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在他们眼前。然后赞美孩子们:“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技巧还真是不少啊”,紧接着在重点处(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目的和目标)设问:“那么我们中间谁是人缘最好的那个人呢?现在我们就开展一场选拔赛,看谁是交往名星,好吗?”这样学生对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解决了该课的重点问题。
步骤四【比一比】交往明星选拔赛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评选出每一组的交往明星。经过一轮和气的交流协商之后,同学们纷纷推荐了本组的交往明星。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总结概括出交往明星的共同特点,然后在难点处(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所在)设问:“虽然我们有的同学现在还没有评上交往明星,可是我们一定会是明日的交往明星,对吗?”同学们积极响应后,马上追问“你们愿意尝试做交往明星吗?”同学们再次异口同声表示愿意后,教师流利转入下一步骤。
步骤五【试一试】尝试做交往明星
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请他们来小试牛刀,看看该场景下大家会如何做。学生们的思维百花齐放、百花齐开,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见识和生活阅历已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测,但也有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做法,我稍加点拨和评价,顺利拿下了本课的难点。
上述的五个环节共同构建了我该课的教学过程,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愉快度过了一次交往之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和矫正自己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
首先要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上面介绍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总共有五个步骤,是根据基础好、思维活跃、有创新的班级设计的。而对于基础较差、不擅于发表个人意见占多数的班级,我减少了第四个环节【比一比】,侧重于第三个环节和第五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开口表达,让他们多说,养成交流学习的习惯,指导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往技巧。
其次要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教学实际决定着教学方法,但不是每一种实际只能千篇一律地运用一种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因此要注意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集中体现在一个“活”字上。
第三要软硬并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已显陈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手段要走向现代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软件、硬件一起上,适时引进投影仪、电影、电视、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过多过滥的声、电反而会污染了课堂,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使得多媒体摇身一变成了“倒霉体”。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教学设计里,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忆一忆】昨日重现中,一边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同桌的你》,一边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桌》的故事。其他的同学听着悠扬的曲子,静静地欣赏逸芳小作者的美文:《同桌》,走进逸芳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这样的软硬结合后,学生完全沉浸在昨日的回忆中,注意力集中,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萌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适宜,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情适时适地创设。
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商,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需要和学情尽可能的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故事引发情境、模拟体会情境、疑难诱发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灵活选择不同的创设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我在《回忆那一刻》的导入环节上,根据学生新步入初中不久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创设了“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初中新生活的回忆与分享,并自然进入主题。而在第二个环节中,我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播放曲子《同桌的你》,为课本内《同桌》的故事渲染音乐情境,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到了昨日重现的意境中,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恰当,要掌握相关的技能。
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它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提示重点,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要选择好问点,问点指的是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从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对比处、不意处(教材中学生不在意、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寻找。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同学们欣赏完逸芳小作者的美文《同桌》后,我重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逸芳的情感世界里,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感受?”“怎样做才能避免留下这样的感受呢?”一连串的设问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囊括其中,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便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 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提问方式有直问、曲问、追问、设问、激问、互问等。教师恰当引导提问,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是提问要抓住时机。
俗话说,工人打铁要看“火候”,教师课堂上提问也要注意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此,只有当学生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心中有所体会而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时,才可去开导和启发他,这样就达到了提问的最佳火候了。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第二个教学流程中,当学生回答是否留下过遗憾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留下了,有的学生说没有。我趁学生兴趣盎然、神经兴奋,伺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留下了遗憾,以后怎样避免呢?现在没有遗憾,那分享一下你们的高招,好吗?虽然问法不一样,但都是引导学生向着同样的方向去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性。
第四是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面向全体的学生。教师提问一定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要注意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五、要重视作业的功能,作业布置要适度。
作业的功能有很多,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其次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技能;第三,它能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它能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但是,作业的布置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一旦过度,不仅不能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还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导致厌学,进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第五个教学流程中,我将课堂作业融入到【试一试】的生活场景里面,既“温故而知新”,又检验了教学效果,弥补了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还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实现了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粗糙感受与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实践,需要学校及教学研究室的“特别关注”,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