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马修老师来到这座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中的学生叛逆、撒谎、抽烟、打架等干净坏事。校长完全不相信学生,认为这些学生已经无可救药。
在这所学校中,一直都实行着“行动---反应”的惩罚机制,一旦学生出现破坏行为,老师会让所有学生集合,先让他们自己主动认错,没人承认则一个个轮流将所有学生带去关禁闭;学校的钱被人偷了,老师惯性思维认为是坏学生蒙东偷的,完全不去查清事情的真相,直接就叫警察将他带走了,后来知道了真正的偷钱者,校长也没有为蒙东澄清,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放火事件的发生。学校校长一味地认为这些学生都是不好的,有时甚至会打学生。但,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老师也会奖励学生饼干来激励学生。
而马修老师的做法和原来学校老师的做法是不同的。针对马克使马克森斯大叔眼睛受伤这件事,他并没有以打骂学生为惩罚手段,而是先让马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后让他到医务室照顾马克森斯大叔,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学生自编歌曲唱骂马修老师,他不仅没有生气,而且就此发现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与天分,并有了组织一个合唱团的想法,让所有学生能够在合唱团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皮埃尔向马修老师泼墨水,被他妈妈得知后,表现出对皮埃尔极大的失望,皮埃尔不承认错误且不愿意参加合唱,但在给伯爵夫人表演的过程中,马修老师出人意料地让他演唱,一方面使皮埃尔的才华得到了展示,另一方面,也使皮埃尔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马修老师得知派皮诺被其他学生欺负的时候,他没有选择漠视,而是将他带在自己的身边,就近照顾,在课上也经常对其他学生强调家人的重要性,并嘱咐他们要经常写信给家人。
在这所学校的学生很多都很叛逆,会捉弄老师、抽烟、打架、欺凌弱小,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老师的理解,有的甚至是孤儿。这些孩子虽然表面上干了很多坏事,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依然是美好纯洁善良的,也许他们只是用自己叛逆的行为来隐藏自己敏感脆弱的内心罢了。他们需要的是关心、爱护与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大骂与苛责。
马修老师的到来,对这些孩子来说,无疑是在他们黑暗的世界里注入了一丝光明。马修老师在一开始就对“行动--反应”惩罚机制反感,他并不认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进行处罚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而我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处罚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友谊,破坏同学间的感情,我们应多听听学生自己的想法,让我们能够更了解他们。其次,马修老师在第一节课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将来想干的事,以此来熟悉自己的学生,同时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这是一种拉近师生间关系的好方法,老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需求,才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教与学都得到有效的提高。马修老师冒着自己会被炒鱿鱼的风险,组织合唱团,让学生能够光明正大地唱歌,一心将学生的利益摆在首位,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他多次和皮埃尔的母亲提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尽全力将皮埃尔推荐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才华得到最大的体现。这也是我非常欣赏马修老师的地方,身为老师,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出每个孩子最大的潜能,并为孩子更好地发展而创造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要多与家长沟通,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多和家长沟通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还有,马修老师虽然成为了一位学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热爱的音乐,甚至通过音乐使学生得到了成长,因此,不管将来我们将面对什么困难,但是我们始终都要像马修老师那样,坚守住自己热爱的事业。我想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马修的身上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老师,而我相信我们也正在朝着成为这样的老师而努力着、前进着。
第二篇: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影片,它讲述了马修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马修老师来到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任学监。在这所学校里,校长把这些犯有错误和调皮的孩子,视为无可救药的人,采取严厉的高压管理,动不动用鞭打体罚。
马修老师对学校的这种制度深恶痛绝。他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他用他宽广的爱心溶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永远对他们深怀信心,给予他们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尽力培养他们。其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马修老师克服重重阻力,给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和希望。他在课堂上,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尊重。
他尽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其中莫翰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莫翰奇,一个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马修的细心观察和培养,他的音乐才华得到充分的挖掘。当莫翰奇因辱骂校长而被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就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他,还给他单独辅导。正是由于马修/ 2的无尽的关爱和鼓励,莫翰奇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真诚的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要永远感激老师的关爱。/ 2
第三篇:《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时候,我哭了好多次,笑了好多次。哭,笑——两种最富深情的表达方式。这部影片就像一碗汤,一碗出现在理想与现实,勇气与担忧不断在我生活里纠缠不清的时候的心灵鸡汤,它是那么热腾腾,舒暖开我整个身心。
我想先大概讲讲影片里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他也属于我们的故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来蒙马修遗下的日记,莫翰奇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这是马修老师最初的自白。
马修从这天开始就不断发现伤害。每天在铁门前等待星期六父亲接他回家的可怜孤儿贝比诺,用剪刀划破没收他香烟的老师的穆同,在门下设陷阱撞伤罚他打破壁砖的麦神父眼睛的盖贺客,被原来老师描述成“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的莫翰奇。。。这些孩子都被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的哈善院长视为无可救药。面对学生,院长和老师只是权威地“ 一犯规,就处罚”。
难道他们真的无药可救?马修觉得不是的。为了更了解大家,马修请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姓名、年龄,和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他很惊讶的是除了小不点贝比诺,每个人都写了,每个人都梦想有个很棒的职业,消防员,牛仔,驯兽师,战斗机驾驶,间谍,拿破仑,热气球驾驶员,外籍兵团。。。他也发现穆同担心病情突然恶化的麦神父会死,老做和本性相违背事情的莫翰奇有着天赐的好嗓子,郭和颁偷了院长的20万法郎只是为了付飞行热气球完成他热气球驾驶员的梦想。。。马修决定用心去驯服他的那些爱作怪的学生们,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阻碍。
曾发誓永远不再作曲的马修要为他们写歌,组合唱团。在他看来,可爱的孩子们就是他满满的灵感。原来歌声真的让孩子们不再那么爱闹事,而且似乎启发了他们的心智。令人喜悦的事情一件件出现。连严肃爱打人的萧老师也开始有意无意协助马修老师。合唱团也令院董事很兴奋,只是这教育成果被没人情味的哈善院长揽入自己怀中。
就在哈善院长为解决经费并封爵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蒙丹纵火烧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幸运的是,其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幸免一死。然而,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他被解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
一封封叠成纸飞机的送别信,还有窗户里飘出的心灵歌声,让马修老师幸福而自豪,他明白他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了。
“此刻,我心中充满喜悦与乐观,我真想向全世界高声大喊,但又有谁会听到我的心声?根本没人在乎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很快的找回自我,我名叫克来蒙马修,过气的音乐家和失业代课老师。”这是马修最后的自白。
贝比诺的坚持和等待是值得的,马修离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马修带走了可怜的贝比诺。莫翰奇也申请了里昂音乐学院,我想其他孩子们也已经过着和从前不一样的生活。
马修教音乐直到他的生命尽头,但并不刻意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他知晓,真的只有他知晓吗?不!应该不只。。。
克来蒙马修用音乐做教育,用希望和爱做导师,我想,没有比这还轻柔却充满力量的方式了,教育即启发心智,以心对心的行为艺术,而且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无差别的爱,马修老师做得太好了,虽然蒙丹成为了他的一个遗憾。就像影片中的麦神父所说,孩子们都不坏,不过要懂他。麦神父在我看来是一个大智者,也大善者。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无疑也是教育的一个规律。过气的音乐家克来蒙马修拉着处于黑暗底畔的孩子们走出心灵的穷途,看到了光芒万丈的天空,却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人生。这不就说明教书育人不只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生存,更深的是这是创造老师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可能置于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之外,哪怕再怎么不足挂齿的事。
老师教育孩子,那孩子是什么,教师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终生都在尝试答案的问题,而这个答案,需要你用心用爱用一生去努力完美!Vois sur ton chemin 暸望你人生未来的道路 Gamins oubliés égarés 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 Donne leur la main 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
Pour les menés vers d'autre lendemain 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Sent au coeur de la nuit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 L'onde d'espoir 希望的波动 Ardeur de la vie 生命的热力 Sentier de gloire 感受著旅途的荣耀 Bonheurs enfantins 孩提的幸福时光
trop vite oublié effacé s 太快遗忘和抹灭
Une lumière dorée brille sans fin 万丈光芒闪耀 Tout au bout du chemin 在道路的尽头
Sent au coeur de la nuit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 L'onde d'espoir 希望的波动 Ardeur de la vie 生命的热力 Sentier de gloire 感受著旅途的荣耀
第四篇:放牛班春天 观后感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信息系 袁高生
法国向来善拍文艺片且都很成功,总能以细碎的情节、脉脉的温情来打动观赏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放牛班的春天在大学时便看过了,当时是学生,仅从文艺片欣赏角度去看电影的剧本结构、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演员的演技。而今作为一位职教的老师,今年寒假又找出次片又看了一遍,环境发生了变化,感受也大不相同。
整部电影始终笼罩着一种佛家大慈悲的情感。大乘佛教以度人为己任,佛相信万物平等,万物皆能拯救,造了业罪,通过真心悔过佛也会给他们一次救赎的机会。
我们从事职教应持此胸怀,给我们学生脉脉温情,找到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感化他们。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孩子的成长要靠自己
——《小孩不笨》观后感
刚开学,全校老师一起收看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其间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为孩子们精彩幽默的话语;其间又有阵阵感动涌上心头,甚至不少老师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电影讲述的是三个成绩不理想但个性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故事,紧紧地吸引着老师们的心。观看此影片的感叹是很多的,最大的感受便是“孩子的成长要靠自己”!
虽说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毕竟不能代替孩子的一切。影片中总想以自己的想法来替孩子做决定的莫过于邱妈妈了,她总喜欢说什么:“我是你妈妈,你以后会感激我的!”孩子不听话时,便使出杀手锏说:“这是我的房子,不是你的!”因此也造就了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女儿叛逆;儿子懦弱!
大师南怀瑾也说,孩子要学会自己站起来,教育是对孩子禀赋的合理开发,而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塑造孩子„„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影片中那个因成绩不好总挨打的孩子,本该有令人羡慕的绘画特长,可是家长和大多数老师都没有给予肯定和鼓励。幸亏后来的李老师拿他的画参赛,让他能有机会出国深造,谁说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况且有了兴趣,这个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只是,在现实的教育面前,以上的说法和想法未免有些苍白——教育总以分数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似乎学习就是为了分数,而不是学习本身,我们的孩子也过早地承受着来自成绩的压力。但是从长远看,成绩并不是唯一。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要知道: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所以,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应该做的是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