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给学生评价的权利,促学习兴趣的提高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成绩、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是关键,于是我不断探索着提高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其中给学生评价的权利就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尝试以下两种方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生生互评,以补充延伸
在七年级《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教学中,一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我让其它的学生评价。
生1:“他的朗读感动了我,我也想试试,我能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该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年’是鼻音‘nián’;另一个是多音字‘待’在本课中读‘dāi’。”
师:你用心聆听,真会发现,你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
此外在课后拓展时:“童年的记忆中,你有怎样的难忘事?”有一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生1:“老师,××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老师,我觉得××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回答讨论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以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生评老师,以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即使老师错了,学生也不敢支声。而新课改首先要求师生平等,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
课堂上,我经常读一篇课文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这时候孩子们会说出许多我想不到的话。
生1:“老师,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你的夸奖,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美。”
生2:“老师,我觉得你还要大声点,我有几个地方没听清楚。”
师:“对不起,老师以后一定注意,现在再听老师大声读一遍,好吗?”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说得好,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因此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在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问题的对错,学习技巧性等,还要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这样无形中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他们认真地听,用心的想,积极踊跃地发言,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第二篇:评价——给学生洒下一路阳光
评价——给学生洒下一路阳光
一、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评价改革目标:“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案例描述
[案例1]
期中考试临近了,我忙着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按单元主题进行归纳总结。有一个问题,我强调过多次,果然在一次单元复习之后的测评中出现,可是有不少学生还是答错。在阅卷的过程中我越想越生气,于是在试卷上重重地打了一个大大的“×”,以至于都快把试卷划破了。讲评试卷时,我注意到那个学生看着刚发下来的试卷上大大的“×”号,难过得都快哭了。这时,我的心一动:我是不是做错了?课后想着这一幕,我陷入了沉思,最后,我决定改变这种情绪化的、伤害学生的做法。
期中考试结束了,面对一张张试卷,我认真地判阅着,我把“√”打得大大的,“×”打得小小的。教室里又一次发下了试卷,但是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一幕:学生们不再一个个都苦着脸,不少孩子拿到试卷后,看到大大的、整齐的、多如繁星的“√”,脸上露出了轻松自信的笑容,高兴地递给周围的同学看,他们为这大大的“√”深感自豪。
[案例2]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师:你真会读书,看来读书真的会让我们变聪明,书中真的有无穷的知识等我们去学习呢。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生 2 :××同学,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
(学生直喊:“我来,我来。”师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学生争相举起如林的小手:“老师,我有感动的句子。老师,我有,我有。”师指一名学生说。)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纷纷举手,焦急的眼神看着老师)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太有创意啦!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你们长大了一定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同学们脸上充满兴奋和喜悦)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三、案例反思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调节、组织、导向和动力作用。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怎样更科学,更具有积极意义,更为学生自觉接受,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内在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尊、自信。否定性评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使学生丧失自信;即使是肯定性评价,也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违背客观性原则。
每一次考试的成绩、每一次作业的评价,甚至每一次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在学生的眼中都是重要的,老师评价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老师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品尝自信的滋味、成功的果实,哪怕仅仅是一个“√”,一句表扬的话:“你真会读书”,“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如果继续下去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肯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有效,主动
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因为一次失败,可能使一个意气风发的人心灰意冷;而一个小小的成功,可能使一颗失望的心灵重燃希望之火。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价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每个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案例1中一个大大的“√”、案例2中的“你真会读书”、“ 你们俩读得真好”、“你们真聪明” “你的眼力不错”“ 非常了不起”“ 太有创意啦!”„„都是赞扬,而这个赞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尺度,更重要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对成功的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尤其应该领会赞扬的力量并适时运用它。
案例1中大大的“√”和小小的“×”也许不能影响学生的总成绩,但这大大的“√”和小小的“×”却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的宽容与欣赏。因此,我们在给学生打“√”与“×”的同时,还要打出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希望,让冷冰冰的“√”与“×”也“多情”起来。
案例2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我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我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感觉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引导与生成作用,便能在教学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蠃得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促成下一次更大的成功。让这爱的评价,给学生洒下一路阳光!
第三篇:给孩子犯错权利随笔
给孩子犯错权利随笔
给孩子犯错权利随笔1
我园要举行会操比赛,无论是从精神面貌还是动作的整齐性、协调性上,对于小班孩子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虽说训练之前我做了较强的心理准备,可当面临到孩子的松散、懈怠时,我还是心急如焚,不免对孩子们怨言重重。
在业务学习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我为之一振,是啊!他们不是成年人,不会具有成年人的自制力,他们只是些三四岁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无法“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他们又怎会顺应成年人的心思呢?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还要在允许的基础上,给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其自身克服纠正、改正错误。面对这一些,又该如何做呢?我思绪重重。
今天下午练操时,接近放学时间,门外已来了不少家长,看到众多家长,我便对孩子们说:“门外有好多家长,我们让家长们看看我们有多精神好不好?”“好!”孩子们众口一词,意料之中,孩子们这次训练动作整齐、有序,令人满意。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美玉也会存在瑕疵,何况这些自制力极差的孩子。让我们给孩子一份犯错误的权利,还孩子一份自由的天空。
给孩子犯错权利随笔2
在看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杂志或书籍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犯错的权利”。我不禁为之一振,仔细想想也是啊,幼儿园里的孩子又不是成年人,他们不会具有成年人的`自制力,他们仅仅只是几岁的孩子,生活经验少,没有经过训练,没有办法像军人那样“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他们又怎么会顺应成年人的心思呢?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纵自流、随意犯错,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应尽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其自己去发现、克服、纠正并改正错误。面对这一些,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思绪重重。所以,当幼儿犯了错误的时候,更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耐心的指导他们,这样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可爱的,你会发现教育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去碰撞和呵护每一位脆弱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跌倒中崛起,从失败步向成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玉也会存在遐疵,更何况是这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们呢。让我们给孩子一次犯错误的权利,还孩子一份自由的天空。让我们多一份宽容,让爱永驻我们心间。
第四篇:多给学生们一些正面的评价
多给学生们一些正面的评价
课堂的纪律也跟老师的情绪有关。教师的工作辛苦而繁琐,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完成一周数十节的课时,还要承担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处理学生的各种生活问题,因而,在从教过程中就无法避免心情不佳、身心疲惫的情形发生,很自然在教学中思想会不集中,那么学生肯定也会间接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而变得上课不专心。所以教师应当加强个人的修养,控制自己情绪,运用好自己的教育智慧,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课堂上,要不评价学生,而且这种评价应该是鼓励性的、带有期望性的、公开的、公正性的。
教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第一次大声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时,学生可能会立刻安静下来,但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地大声批评时,学生可能就不再那么畏惧了,而老师必须拿出更大的气力来提高声音、声调,以停止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如此一来,这种方法就会渐渐失效。因此我认为,应当适度地使用惩罚,过程应有一定的坡度。例如,我们如果采用在课堂上给各小组加星、扣五角星的方法的时候,当发现有一个学生不遵守纪律时,教师就可以先说明:“×× 小组,你们有一个组员不遵守纪律了,所以整个小组要被扣除一颗五角星!”同时用目光提醒那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如果该同学还是我行我素,依旧不遵守纪律,教师就可以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并指出错在哪里。假如该名同学还是不理不睬,教师不必为批评该生而停下课来,可以在课后用谈心、鼓励、与家长沟通等方法解决。
第五篇:给学生一句恰到好处的评价语
给学生一句恰到好处的评价语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一节数学练习课上,师生共同探讨一个数学问题,题目大意是: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组算出得数。其中有一组算式是这样的:“35×201 ” 和 “35×200+35”。经过师生一番观察辨析,得出结论是“不相等”。其理由是把“35×201”这道算式的“201”拆分变形得到“35×(200+1)”后,其形式上不同于“35×200+35”这道算式的形式。既然形式不相同,那么,结果肯定不相等。就这样,师生的探究活动就这样在不相等的结论中被画上了句号。
下课了,一个学生(朱春花)捧着数学课本来到我面前,柔声细语的对我说:“老师,刚才这组算式得数是相等的”。我接过数学课本再一细看,的确如朱春花所说,这组算式的得数相等。这时,我意识到了我们刚才的粗心和错误。
这时,上课铃又响了,我走上讲台,用粉笔工整地写下一句褒扬的话语:“朱春花是一个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的好学生”。接着,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朱春花同学说:“老师就把这句话送给你,希望你继续努力”。随后,共同纠正了错误,进一步弄清了道理。
课在继续进行中,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提问刚过,赵红波 1
同学就举手等候回答。我当即请他回答,他回答得很正确。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送给他:“赵红波同学思维敏捷”。
随机产生的对学生的评价语是恰到好处的挖掘学生深藏的闪光点的佳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