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二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辛勤耕耘。丰硕累累。xx乡小学在乡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和全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顺利地完成了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水平测试作个简析。
一.基本情况
2010年至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二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试中共有23个教学班.应考497人,实考488人。
全乡总分37227,平均分76.28,最高分100,最低分13,80分以上102人,优秀率53%,及格人数379,及格率78%
全乡总体成绩良好。
二.卷面分析
本试卷题目较新颖,考试内容丰富.题型灵活多样.初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试卷整体分为四大块,即选择、判断、连线和简述题。分数分配合理.科学。试题内容真实、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出现。符合新教材理念及课改的要求,此份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在生活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记及理解程度
第一大题、选择题(30分)共10个小题考查了学生的群体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正确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及其他临时性的事件、是否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安全意识感悟程度,关心他人的品行。多数获得满分,少数学生选错的原因是:无法读通题目和不理解题意,导致乱选的结果。
第二大题、判断题(30分)共10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明辨是明非的能力。多数学生能正确作答,答错的少数学生是平时不注意听讲和难于识忆所学知识的差生,故考时只能乱判断。如节五小题;放学了小红看见教室的窗子还在开着。心想不是我值日,我才不关呢?从学生做错中,就可断出这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理解能力差等造成错误的判断。
第三题、连线(16分),考查学生1.对一些节日的识忆,2.对环境变化的观察,3.对有关词语搭配的判断等。多数学生得到满分,仅有少数学生误把“农历八月十五“与“重阳节”连接。连错的原因是识忆不住所学知识和没过“中秋节的一些家庭子女。
第四大题、能说又能写(24分),有2个小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写作及对事物变化的观察能力,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清楚地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同时也能把月亮会变脸的形状,较美观地画了出来,这就说明学生表达能力及观察能力已逐步得到培养。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让农村的学生能更多地享受
优质课件,直观地感悟知识。
2.课堂练习应灵活性、多样性、以便使学生见多识广。
3.再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第二篇: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参考人数:60 人,1 人缺考 及格人数:59 人 及格率:98% 优秀人数:45 人 优秀率:75%
二.试卷分析
对试题的认识 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注重了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对本册教 材把握很准。
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张试卷共分五道大题。下面逐一分析。
1、填空。本题紧靠课本内容,重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 意识和敬老助残意识,失分率几乎为零。
2、判断。本题重在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学生答题全部 正确。
3、选择题。个别同学出现失分,原因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加上 个别学生又不会使用排除法进行选择,从而导致失分。
4、简答题。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事情的情感态 度,失分不多。少数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把第 1 小题“从哪里能 了解到未来的天气情况?”答成了有关天气的谚语。
5、看图写话。考查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个别同学没有看 懂图画,造成失分,但总体还是不错的。
三、教情、学情分析
1、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大量提供自主地 观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儿童的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如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注重学习的过程;引 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故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这些 都是抓住了品德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的必要环节与途径,并且从试 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效果。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坚持为学生主体性 的发挥创造更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但是也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较少,加之教师不能针对 性地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以致不能 让学生直接体验、亲身感受,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去获取知识,从 而影响其通过自主的活动来实现学习。
2、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非常重视儿童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 作用,而不是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上。选择题第 4、6 小题的 失分就是很好的例子。
3、跟语文学科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 够做到所答针对所问。
四、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规范的语言教学。
2、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
3、教师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 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亲身感受,通过多种方式去学习。
第三篇:品德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成绩分析 年级:七年级
学科:思想品德
姓名:王荣国
一、试题分析(一)试题质量分析:(1)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学生的特点。
(2)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分析:
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对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养成,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质量评价:
本试题为,满分为70分,时间为60分钟,该试题由判断、材料题两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出题,试题难度不大,侧重对学生是否能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品德习惯的好与否,试题中还处处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三)试题自身的特点:
(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为考查内容,对试题的考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故事去反映所学知识。
(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
(4)注重了对学生生活常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5)注重了时事政治的关注。
二、试卷分析(一)成绩分析
从成绩上优秀率较低,但及格率较高,85%成绩计算均分为48.73分,为县名次第四名,除试题比较容易外,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对本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掌握,尤其是试题与现实生活结合甚密,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常识。因此,做起题目来比较得心应手。从做题情况来看,除部分学生因做题习惯比较差、审题不清,或因为平时资料收集较欠缺而失分外,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完成题目,得分率比较高。
(二)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三)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7、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其会学。
8、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
第四篇:五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教学质量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在注重了学生基本社会知识的考查之外,还注重了对学生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与实际生活相关问题的考查,让学生体验生活,并思考生活,理解生活。
本次试题内容都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答题方式,体现单元中的主要内容,设计格式合理。通过本次考试,学生对本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掌握、理解水平都有了明显的体现,对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处理重、难点,如何创新性地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本次考试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有多进步,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本年级共有81名学生,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成绩有所进步,优秀人数不多,但也存在一部分较差学生。根据本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生 活和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来看,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视野不断开阔,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实际问题,较以前有了较大进步。
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个别细节问题出现错误较多。
第一题选择题是对学生社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试题灵活,对课本内容高度概括和总结。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对课外知识了解较少,例如什么是“国粹”不清楚,大多学生答错。
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大多学生不了解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建设。
第三题学生不了解旧中国人们使用了那些日常用品,课本也没有着重强调,老师没有当做教学重点来分析讲解,大多学生没有写对。
问题主要出现在:
1、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楚,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法模糊或过于简单。
2、部分学生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欠妥,对问题的理解、反思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错误。
3、个别同学出现空题现象。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问题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来将问题拓展开来,这应该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及时弥补的。
四、总结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1、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对基本能力进行拓展。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事,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多让儿童去发现,多思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要多钻研教材,把握出题方向,提高概括能力,争取下次考好。
第五篇:一年级品德试卷分析(定稿)
院头学区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一、考试情况概述:
试卷是小学一年级品德上册期末考试,考核对象是全学区一年级学生,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统一笔试形式。本次参加考试人数为379人,最高分为满分40分。
二、试题分析 :
本次考试试题是由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题组成。这次考试既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有道德行为方面的,试题难易适中。
(一)填空
主要考查学生对过马路时红绿灯知识、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以及平时良好习惯养成的掌握。考查结果,前两个知识点学生掌握较好,最后一小题有部分学生出现错别字,将“近视”写错。
(二)判断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又考查到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丢分原因是多数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够。不会审题,无法理解题目意思,以致丢分。
(三)选择
本题考查了“一月一日是元旦”和“学校所升旗帜是五星红旗”这两个知识点,其他小题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道题相对较简单,出错较少。
(四)连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认识,考到我国的国名、国旗和首都等知识点。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点掌握较好,因此很少出现错误。
总体水平较好,但分差很大,成绩落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1、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时的基础就不同,有的识字特别少,现在语文课要求识字多,进度快,识字少的学生很吃力,品德考试时认字慢,识字量不够,无法理解题目意思,以致丢分。
2、有些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看问题不全面。
三、改进措施:
1、多关注基础差的学生。今后教学中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可以采取一带一等方法来解决两极分化现象。
2、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每节课要有计划地定人,定时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