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旁门正道》读后感
《旁门正道》读后感
虞超男
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杨东教授的《旁门正道》一书,读后让我茅舍顿开,里面简单而精辟的语言字字铿锵有力直击教育者的心声。我们知道,曲径可通幽,此书正是告诉我们教育者旁门亦可正道。那怎样在旁门中寻找到正道呢?
首先作为老师,我觉得可以将事情化繁为简。教学是老师的职责,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快乐的工作才会快乐的生活,而快乐的生活亦可促进快乐的的工作。世界太多的纷扰,最易得,也最难得的财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更需要的事一张简单的书桌,静下心来做事。如何静心呢?可以想想这两点:这辈子永远会有钱不够用的感觉;这辈子永远做不到所有人都说我好。其次教学方面,教师应学会盯住教育的核心,避免“死整”和“整死”。教学中抓住了重点,才会简单,才会轻松点,才会高分点。老师少讲,学生多“干”,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才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
在教育中我们喜欢崇拜西方的教学,结合现状总结如下。书中介绍中国的学校喜欢花巨资建豪华的校门,学校的走廊,过道,楼梯放满书籍,课堂中老师有时讲着学生“不能懂”的话,生活中让学生做“不会做”的事,而教育应当是基于学生现实的接受水平。因而有人开始崇拜美国的把最高分给“最懒的学生”,老师故意传授错误的知识,学生可以把双腿翘在课桌上于老师对话...这不是学生适应“标准化的教育“,而是教育适应“永远差异的学生”。美国课堂教学看中做中学、问
中学、议中学,以学生为主题。中国教学看中书中学,听中学,背中学,练中学,以知识为主题。教育主题是老师,教学主题是学生,只有老师把教改为学,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有效的教学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前知识、结构性、激励性。所谓前知识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他们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前知识,就不能把新知识与前知识联系起来,从而难以掌握新的知识;所谓结构性原则,就是指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能是一个个单一的知识点,既需要尽可能将“新知识”与“前知识”相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也需要将相互联系的新知识形成大小不同的系统,建立相互联系的结构。只有当知识重新一定的结构,才会更稳固,更有价值;所谓激励性原则,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不断的激励,从而带来可持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只有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书中指出我们总是觉得学生总是“不乖”。但良好的师生关系式一切教育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尊重,其次才是师生相处的艺术。而每个学生都要自己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潜质,老师不应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学生“谁优”“谁劣”,而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尊重,其次才是师生相处的艺术。虽然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学生更需要老师的一个肯定,一个激励。当一个人活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他变感觉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的价值,变得自信、自尊,活得一种
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满足对方的期待,以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因此,老师需要“发现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身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老师发现的眼睛。对于学生,我们不应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学习的成就,也许比教学本身更重要,要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曲径亦可通幽,旁门也能走出一条正道。
第二篇:看正道心得体会
观《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心得体会
我校领导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专题视频,启示录以均衡、素质为主题,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从典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入手,较为全面的展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新举措和取得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教育部倡导的改革方向!
视频中西安教育部门采取“大学区管理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也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由教育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所至5所同层次的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组成一个大学区,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经过一年多实践,“大学区”让诸多薄弱学校分享了优质教育资源,提振了发展信心,提升了教学质量。
这种从民校“小升初”招生“统考”,到强校带弱校“组团发展”,再到开“素质考试”先河,西安教育综合改革的“三步曲”,“志存高远”又“立足现实”,步步切中要害,过程却很平稳,为全国各地教育改革带来启示。
西安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对学生、对家长乃至对社会都有重大的意义:
⑴对学生及家长而言,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⑵对基础教育学校而言,大学区管理制等各项改革有利于调动薄弱学校的赶超热情,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⑶对西安市而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直面现状,勇于创新,缓解了入学矛盾,改善了教育民生,“奥数班”、“择校热”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正道》的拍摄,可以鼓舞全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热情,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在深水区面临问题的破解,也是对外展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个窗口。
⑷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讲,随着《正道》的摄制和播出,将在全社会产生系列积极效应,呼吁广大家长、师生正确理解教育现状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确认识各级政府为破解各类教育顽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引发讨论和共鸣的同时,推进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认同与配合。
⑸立足我国教育现状,《正道》是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点,辩证寻求破解基础教育瓶颈的破局之策,对推进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都具有破冰的探索意义,充满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第三篇:正道沧桑观后感
正道沧桑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11集 “路的奠基”,第12集“暮年壮怀”,第13集“世纪曙光”,感受颇深。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那些在迷雾中探寻出路的人们,充满了幻想。然而,幻想从来与马克思无缘。
《哥达纲领批判》这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仍然熠熠生辉,作为马克思在真理拓荒之路上的重要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真正通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的焦点之一是,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是否可以获得全部劳动产品。为此,马克思在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要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其分配方式也主要是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有到了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但是他们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的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理论,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他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认识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贡献也很大。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创立。68岁的恩格斯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一项新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指导建立一个新的工人联盟。他亲自指导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像少年人一样投入战斗”。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18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这天,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第二国际宣告成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三是按照自然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五是最终向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但他们还一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领袖,列宁。
为了揭露这这场战争的本质,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列宁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瑞士伯尔尼,列宁在两年的时间里,查考了数百种文献资料,写了20本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他呼吁农民和工人不要为资产阶级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流血卖命,主张将这场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战争。1916年春天,列宁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曾经明确表示,社会主义革命“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这就为俄国革命有可能率先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世界无产阶级做出了大贡献,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三位伟人。
第四篇:正道沧桑观后感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之前看过无数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其中最震撼人心要数《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了。
该片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500年历史进程。在观看过程中,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思绪万千。
本片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共50集,分为六大部分,突出道路与抉择。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共5集,分别讲述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谱写的空想“悲歌”;第二阶 段用7集篇幅,集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阶段讲述列宁如何缔造、捍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四阶段反映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教训,这两个阶段共用14集篇幅;第五阶段展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卷;第六阶段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的两个阶段共用24集篇幅。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的震撼人心在于富含“正能量”。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
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富含的“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500年,社会主义历史500年,震撼人心的500年!人生如梦,那为何不让梦,更精彩一些呢!
第五篇:《沧桑正道》观后感
《沧桑正道》观后感
学习了《沧桑正道》后,我对中国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变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额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红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决举什么旗帜的问题。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讲:“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毛泽东思想使我们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使我们富起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状,一片狼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中共党诞生,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带领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出现了十年文革等重大错误。邓小平组织了有历史性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走改革开放的新路,集中力量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科学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特征,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讲话十分通俗,但道理十分深刻,他的话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而深远的,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等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途。坚持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和精神支柱。
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知道,在新时期中国的前景将更加美好,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态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大加快,综合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发展面临长期的机遇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同志写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沧桑正道!
2013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