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月23日观摩有感
言其美 学其长
——观摩小学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9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四川省写作学会、作文精选杂志社在双流主办的“名师汇”全国新颁课标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聆听了来自省内外的教育教学专家和青年名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和习作课。专家们新颖的作文教学观念、精彩的课堂教学引起了在场老师的广泛共鸣。
第一堂课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的讲座。他利用多年来在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学实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怎样培养儿童的“故事力”。管老师从“故事力”这个小点展开了深入的阐述,并从“说话力的训练”“敏感力的训练”这两点现身说法,将小小的“提示语”演绎到极致,将常见的“内心语言”构架起系列训练点,细腻不失周密,深刻而又简单,给人以诸多启发。一向被我视为高深莫测的作文教学突然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我被管老师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紧接着四川省特级教师刘晓军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真实、自然、幽默、风趣的习作课。他充分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机智灵活地引导孩子说、写,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写出表达快乐的作文,就像他的题目“自由追问 快乐表达”。
中午1:30分,四川青年名师梁艳的《习作与演讲》一课,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多元发展”。孩子们演讲时畅所欲言,有着超出同龄孩子水平的口语表达能力,辩论时言辞犀利,见多识广,不时赢得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
最后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盛老师的语言、姿态、整堂课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课堂上,盛新凤老师情真意切,有时如一位亲切的长者娓娓道来,有时如一个小孩与小伙伴们“混在一起”。她的话语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该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一、精巧设计,巧妙构思
本课的设计,盛老师依据文本特点,依据学生的需要,侧重阅读能力的取向,把文本划分为四大板块,即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编剧续剧、观众评戏,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二、借助视频,创设“课境”
教学伊始便播放二战期间的影视资料,加上盛老师深情、精辟地演说,学生很快就进入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历史隧道里。
三、凭借戏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语言。这集中体现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两部分。“导演说戏”部分:让学生完成情节图。(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这样,既理清了
文本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既对文本进行深刻解读又领悟了情节的发展。“演员演戏”部分:以杰奎琳为典型代表,引导学生读、悟杰奎琳的解说词、台词(动作、外貌、语言、神态),形神兼备地感受杰奎琳的形象,继而让学生有所感悟地演出来。这两个板块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和语言。
(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这体现在“编剧续剧”板块。在营造好杰奎琳刚把蜡烛端上楼,蜡烛就灭了,这多危险啊!德国军官走了,心有余悸的母子三人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人,你会怎么说的情景后,出示练习: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如此,以读带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三)训练评鉴能力。这在“观众评戏”的板块里体现。师出示:
1、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以此问题感悟好的剧本必须有一波三折、紧张的情节。)
2、剧本的题目是否改称“生死攸关的蜡烛”更好?(感悟题目要有神秘感、有悬念才好,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就无神秘可言、无悬念可想。)这样,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评价剧本、鉴赏剧本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味。
总之,这次听课使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从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还要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累教学素养。学,然后知不足,我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之。
雒城二小:陈晓红
2012年9月
第二篇:---观摩招聘会有感
这周周六我们进行了观摩大学生招聘会社会实践活动。已是三月份,仍有大学生尚未找到工作。一次又一次投着简历,又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他们中有很多不被社会看好的90后,但是西装革履的他们不再是张扬、稚嫩、甚至颓废,他们脸上写满了茫然、无奈与沮丧。这难道是“90前”的人们想要看到的吗?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依旧充满活力,才应是90后的我们。
在招聘会现场,可谓是人山人海,但是似乎还比不上初中时“在规定时间购买规定教辅”的密度大。看来,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还是巨大的,这也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现象。仅2012年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有68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了,就业问题依旧严峻。而当他们尽力将自己推销出去时,另外一些精英们已经忙于工作了。他们可以不用为工作发愁,可以不用为生活过多担忧,他们甚至可以有选择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当一些人可以通过“拼爹”求得一份好工作时,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得到同样的工作,甚至可以很快升迁。在这个“拼爹”时代,我依旧相信实力可以证明一切。
采访了几位求职大学生,他们的经历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有两位是读文科的,他们说理工科的会比较容易就业。他们说大学的成绩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所谓”,成绩以及获得的一些奖学金在求职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也提到要尽量多学些知识,毕竟工作有可能专业不对口,要逐渐完善自己。在学习之余,我们还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校内、校外的活动都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对他们来说,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不断受挫,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修改着自己的简历。他们说选专业只关注就业,应结合自己的爱好,毕竟没有人会干一辈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选择专业之前,一定要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否则就有可能中途开始不喜欢,开始堕落。这些对我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第三篇:青岛观摩有感
“开放式”的教育让孩子的生活更精彩
青岛实验幼儿园观摩学习有感谢
10月15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威海市教育局组织的挂职园长培训活动,参观学习了青岛实验幼儿园的“开放式”教育,让我明白了“一日生活进课程”的真正含义,受益匪浅。
一、良好的常规训练,是“开放式”教育实施的前提
培训的第一天,我们首先来到青岛实验幼儿园的一所分园——大尧园。我们观看了孩子们的“升旗仪式”与“早操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举止动作不由让我惊叹。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且当遇有特殊的情境时,孩子会变得更加活跃。但在这里,却非常整齐有序,孩子们都旁若无人地注视着自己的老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节奏不停地变换动作,且每个孩子的动作都很到位,俨然是经过了军事化训练了一般。在接下来几天去的两所分园,也都同样如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一定饱含着老师们的不少汗水。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开放式教育模式,让孩子乐在其中
开放式教育模式是青岛实验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我们观看了每个不同年龄班的主题区域。每个班每个区角都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活动的核心内容都是与孩子的一日生活息息相关,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地展现,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再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 1
识,也使孩子能够在自主的学习中得以不断成长。当然,能为孩子们准备创造这样的活动环境,只靠幼儿园老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更离不开家长的鼎力相助。例如大班的主题“海洋之舟”,需要让孩子提前预知一些有关船的信息,也需要船的模型和关于船的阅读资料。因此,在主题即将开始前,老师会先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公布此主题的计划安排与核心目标,让家长明白自己在每个学习阶段需要配合老师帮孩子搜集哪些资料;随着主题的逐步开展,孩子们在活动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再和老师、小组成员一起去寻找答案。有时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将这些问题反抛给孩子,让孩子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会使整个活动不断地深入,最终达成活动目标。主题开展的每个细节,老师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且在整个活动中,老师也只是充当了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正顺应了《纲要》精神,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尽情地展现自我,体验着生活的乐趣。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尽管也是围绕主题的内容采取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但却有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说,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问题,一是给予了一次性投放,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对这些活动区失去兴趣;二是投入的材料过于单薄,只是针对主题表面的活动内容选材,没有进行深入地拓展思路,甚至有些材料也只不过是摆设,根本玩不起来,使孩子在活动中缺少激情,缺乏玩的兴趣,最终导致孩子在整个区域活动时间段里随心所欲,吵闹声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也只能顾着去维持秩
序了,根本无心去留心观察孩子的活动细节。也或者有时,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但老师没能好好把握这样的教育契机,解答孩子的方法不够恰当,从而削减了活动效果。在家园合作方面,我们做得也不够好。比如,当要开展某个主题时,老师会把需要家长准备的材料一并告知家长,根本不会考虑某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该在哪个阶段投放最为合适,该怎样指导家长来配合工作,因而导致家长们把所有的材料一鼓气全部带来,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老师的“一桶水”会让孩子的“一滴水”更清澈
“欲给孩子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一直用来提醒我们老师要不断进取的一句话。在以往的专家培训中也会经常听到,但却都是听了不以为然。这次的青岛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的确,事实就是如此。本次培训活动,不但观摩了开放式教育的实践展示,也有幸聆听了青岛实验幼儿园的李园长和宁园长的关于“开放式教育”的理论讲座,以及参与了该幼儿园老师们的教研评析活动,让我们这些参观者能拥有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机会。在教研评析中,老师们会因为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而争论不休,但最后也都会在李园长的指点下,获得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氛围让我羡慕,李园长的能力让我钦佩。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让我能更深刻地意识到“一滴水”与“一桶水”的概念。如果老师没有“一桶水”,孩子在活动中老师怎能给予适宜的引导与评价;如果教研组长没有“一桶水”,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又怎能给予老师正确的指导;如果园
长没有“一桶水”,又怎能指引我们开展系列的园务工作……。老师只有拥有了更多的水,孩子的那“一滴水”才会变得更加清澈、透明。
在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有时真的要让自己学得到“懒”一点,不要总是一味地认为孩子很小,而处处、事事都替孩子包办,得学会放手,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下学会自主、独立,才能让自身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我也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认真汲取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园里老师一起不断完善主题区域的建设,为孩子提供自主、丰富的生活空间,开拓适合我园发展的幼教之路。
邹晓妮
2012.10.28
第四篇:优质课观摩有感
听课有感
那天观摩学习了两节课,觉得受益匪浅。我就观摩浅谈感受。
那是两个不同的教师,同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前一个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吴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即是独立学习模式,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只为孩子们能通过自己或者小组讨论学到新的知识。
在教学新的内容时,老师们紧紧联系实际生活,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数学为生活服务,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学好数学是非常的必要。吴老师的课真的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她不急于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鼓励孩子们大胆去想,去思考,在她的课上,孩子们永远是主角,我想孩子们也享受着一直当主角的快乐。
当然,从中我也有所体会,我觉得应该要让孩子们会提问,在预习的时候,学会问为什么?以及怎么解决?然后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我决定在以后的习题课上,还是让孩子们大胆走上讲台,当名副其实的小老师,体会那种成就感,不懂得孩子就问,让台上的孩子有着优越感,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观摩活动有感
2015年新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2015年1月10日和11日,“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临汾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名初中语文名师登台献课或讲座。我校全体语文教师赴临汾观摩。
其中来自浙江的名师刘飞耀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执教的诗歌《华南虎》和小说《范进中举》对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不愧是两堂经典的课例。刘老师渊博的学识、强大的气场、独到的文本研读震撼了在座的每位教师。
首先从整体上谈一下我的感受。刘老师的课堂特别富有激情与感染力,老师的朗读很有范儿,声音就像一位播音员,朗读水平达到了配音演员的水准,听他朗读课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记得有位老师曾说:朗诵水平高的老师听他朗读一遍全文,整堂课就已成功了一半。这次我深有体会。就是刘老师不讲解,学生已经领略到这篇课文的美了。而且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很有力度和美感。口语表达感染力强,站在讲台上就像一位娱乐节目主持人,亦庄亦谐,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热情,调控课堂气氛。
接下来,我就刘老师在两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谈一点收获。
第一,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能够抓住“主问题”,使教学过程显得行散而神不散。《华南虎》这课,老师设计了两个 1
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范进中举》中填写范进的履历表,重点研读胡屠户,留白质疑。
第二,教师具备深读细读教材的功力
这位老师不仅能深入地研读教材,甚至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范进中举》是吴敬梓先生的作品。传统的主旨是记叙范进中举前后的遭遇,批判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精神上的枷锁和讽刺世态炎凉。
但是这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却别具匠心,在分析了胡屠户和众乡邻人物形象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小说里,甚至是在整部《儒林外史》里,有一个人物应该出现,但他却没有出现,他是谁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发现,五十多岁的范进居然没有儿子!(留白质疑)范进为什么会没有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推测出了很多种原因,老师提示学生一定要在文本中找答案,胡屠户的女儿是在多少岁的时候嫁给范进的?三十多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么势利的胡屠户怎么会把女儿养到了三十多岁,还嫁给了穷酸的范进?学生均猜测她女儿有病。接着屏幕出示了《儒林外史》第四回中一段关于范进老婆的外貌描写:“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这样,主旨的挖掘水到渠成:
为了功名富贵,范进——白发苍苍、饥肠辘辘的老娘可以不管;为了功名富贵,范进——让自己的青春白白消耗在八股文中,终身大事,可以不顾;为了功名富贵,范进——背负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甚至孩子,可以不要。从这一小段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刘飞耀老师不仅仅读出了文字中现有的人物,还读出了留白,从小说留白中质疑,从而将这一篇小说与整部《儒林外史》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范进中举》一课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绝不就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一个标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被封建科举扼杀了天性的人,一幅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画。
我赞成刘老师的创设,本堂课始终围绕着这个为功名富贵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展开阅读教学。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功名富贵-----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他宁愿冒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骂名,直至54岁也无子。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幅世态炎凉,热衷功名富贵的众生相刻画得多么淋漓尽致啊!
我想就这一点,足以能证明刘老师做到了创造性地挖掘文本特质吧!细读体现在对范进三句“噫,好,我中了”的体会上。
在《范进中举》中刘老师告诉了学生阅读小说的三种方法:关注细节,关注人物,关注缝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还是忽视了一处,比如对胡屠户的分析,胡屠户拿银子的细节特别典型,而这个细节刘老师却没有关注到。
第三,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适时出示背景资料,通过铺垫,给学生搭设一个桥梁。
第四,刘老师的教学点评生动精彩,比如“你太有才了”“你太了不起了”“你简直是诗人的知音”“你独居诗心”等。
针对刘老师的讲座《汉语形象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由于时间紧迫,我只记住两句话,一是语文教学的背后必须有学理的支撑,二是教师要关注言语策略.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反观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感觉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归根结底是自己学识浅陋造成的。
201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