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 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体会
3月12日上午,终于盼来了“许慧琴名师工作室”到我校的送课活动。天赐良机,恰逢那天上午没课,省去了调课的烦恼,可以一门心思去听课。我一口气听了三位老师的课,并有幸聆听了洛阳市外国语学校许慧琴副校长的精彩点评,感觉获益颇多。下面就简谈一下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组织教学成功
三位老师的课在我们这儿上,可谓人地两生。刚开始学生缺乏认同感,配合不畅。提问不举手,上课也有点死气沉沉,但老师特聪明,多鼓励赞扬,少批评训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学习与互动的主体。那位数学老师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的特点,竟用双手配合身体边演示边解说,特形象,既让学生理解了图像的特点,也拉进了师生心里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千万别小看组织教学,有些时候,它也能影响一节课的成败。能灵活熟练运用此能力,绝非一时一日之功。须勤学、勤实践、勤总结。
二、适时总结学习方法
平时我在授课时,虽也注意总结学习方法,但大多数时都忽略了。今天的三位老师都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到位。怎样读书,怎样模仿,怎样举一反三,先引导,后归纳,且注重过程。尤其是教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的那个李东军老师,在复习完本
课基本内容后,把重点放在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分析上,步步为营,学练结合,并总计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效果足以证明了此点。
三、点评时,许老师的三句话“有信心,要刻苦,要坚持”,耐人寻味,令我如醍醐灌顶般彻悟。她的话虽实在,却蕴含着很深的道理,道出了名师成长过程中的艰难和收获成功后的喜悦。所举实例,皆身边人身边事,普普通通,极具效仿力。举例时,不假思索,如同信手拈来。听其言,应下定决心,反思自己,更应发奋努力,争做一名合格教师。
第二篇: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
赵主任:部分字打不出来。一些人名不知道。先发过去啦。
砌好语文课堂的每一块砖
-------教研培训中心小学语文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市教育局提出的“四深入四服务”活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送往兄弟学校,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满足基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需求,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由教研培训中心小学语文工作室的教师组成的送课下乡活动在邘邰中心学校举行,来自各个中心小学的6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学期刚刚组建的教研培训中心小学语文工作室共有14名成员,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全体成员认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基层之需;通过看课评课——深入了解师资队伍现状;通过送教下乡——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互动研讨与讲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经过大家开动脑筋,精心筹划,踏实工作,真诚服务,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工作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和欢迎。
习作学习的本质,就是为儿童的言语交往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语文课程标准》对3—6年级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是从“习作”的角度提出的,“习作”既有别于低年级的
“写话”,也有别于“作文”。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在写作时会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相信三年级的老师都有同感。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打不开思路,没的写;二是说得好却写不出来;三是有的写却无从下笔。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学生写作的激情,培养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一小的肖春红老师就选择了三年级的第七单元内容,在原书的基础上对写作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我爱写童话》为题做了一节指导课。以孩子们喜欢的《老虎开会》为话题,创设问题质疑、动物申诉的情境,激发孩子们表达的兴趣,最后孩子们以小动物的身份动手写童话,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认真。厘清童话故事的概念,怎样根据动物、植物的特点,塑造童话故事的人物,怎样写童话故事才能生动有趣,听课教师对这堂课怎样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陈亚娟老师设计的《学写人物对话》,教学环节清晰,步步深入,老师巧妙地以孩子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为例,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写好对话,从语言实践中让孩子们知道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符号也不同,让孩子感受到人物对话分段写的好处,在此基础上的听话训练、人物对话片段扩写显得水到渠成,学生的小练笔形式多样,表达准确,令人赞叹。正如陈亚娟老师在教后反思中谈到的“习作教学忌一口吃个大胖子,就
像砌墙的砖,得一块一块得垒,语文教学中也应该一个点一个点地突破,突破的点多了就成了面,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逐步提高啦。”
如果说前两位教师的习作课是拨动孩子心灵之弦的音符,弹奏着灵性和动感,那么一小靳琳老师的一节写字指导课则充满着师生欣赏、沉静的美感,看似简单、无足轻重的写字练习,在老师在引导下,写字教学“先观察后动笔,胸中了然,下手清楚”的理念得以实现,安静的教室,宁静的心态,孩子们写出了洁净亮丽的字。
在接下来的教研会上,来自西万、紫陵、东乡、等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和执教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邘邰学校郭文亮校长做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教育局安全科科长 也对此次活动作了积极的评价,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教研员韩乐意老师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教育专长,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专著通过不断学习、多渠道拓宽功夫在课外,努力多加压。最后大家形成共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送课下乡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的课程视野更加开阔。听课教师纷纷表示将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努力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学习带领孩子们行走在教育的百花园
以更饱满的信心行走在课改之路上。
第三篇:名师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名师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2011年12月8日,哈市道外区教研员姜老师来我县进行了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她执教的课程,之后又与这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本人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名师不愧为名师,听姜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她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她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扣课标,注重细节,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这节课,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那扎实的英语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富有激情的教学仪表,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是根本。这位老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较高的教学素养,能深入研读教材、分析教材,较好的将知识融于教学之中。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她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3、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
视学生的“学”,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她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姜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四篇:名师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名师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今天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聆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收获颇多。一堂语文——《成长的烦恼》,一堂数学——《复习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一堂思想品德——《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三堂课都是六年级的教学课程。这三节课上得非常生动和精彩,她们都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拓展为目标,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现就此次听课,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通过观摩一系列的展示课,感受到每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1.教师具有较高的基本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位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杨静、刘丽娜老师的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们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王欢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三位教师的板书都很规范,这一点我和她们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我的板书基本功。
2.纵贯这些展示课,我们感觉老师们的常规教学能力都非常强,十分重视学生双基训练的落实,不是原来那种华而不实的评优课,是扎扎实实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这些课内容很扎实,课堂容量很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听过的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照样能把课上好。三位教师都没有使用多媒体,但都很好的利用了小黑板。通过出示字词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好了课本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知识。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们都没有用自己的思路牵着学生走,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驾驭能力很高。而我恰恰习惯于在课堂上引着学生走,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听课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第五篇:名师工作室听课心得
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活动
——践行三学小组模式,建设有效语文课堂
2014年11月14日听课心得
2014年11月14日,我非常荣幸的前往----小学参加了以汪厚旬老师为首的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活动,作为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一上午的学习,我聆听了汪---、吴---两位老师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有趣,并且让人印象深刻的语文课,再加上张---老师“点亮诵读的心灯”的专题讲座,使我这位教育新人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的个人体会。
一、语文的魅力势不可挡
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平淡无奇的文字领略到人类活动中丰富多样的情感变化,感知世间的美好与感动,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汪老师通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一课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整个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课堂充满着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隐藏的巨大能量,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爱的真谛。汪老师的课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1、“三学小组模式”清晰而有序,预学环节中的经典诵读环节直接安排与课文主旨相呼应的“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诵读,接着教学环节水到渠成的展开,过渡自然,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
2、自学题目设置合理,题目梯度明显,层层递进,由基础到拔高,紧扣教材,高度契合教学目标,中心明确,取舍得当;
3、充分重视课堂诵读训练,无论是课前交流,还是学生展示以及老师点拨环节,时时刻刻将课堂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全程,生生之间互读对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生之间赛读等,诵读方式多种多样;
4、充分吃透教材,紧扣课文重点词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段高度概括和赞扬母鸡作为母亲形象所展现的伟大母爱的段落在课堂上被反复诵读,让学生真正明白汪老师的话:不同的读,有不同的感受。
汪老师的课思路清楚,教学重点突出,处理非常到位,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5——8自然段的重点词句分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汪老师通过展播老舍先生写作的自己母亲的片段以及汪老师与自己母亲相处的点滴记录,使得课文内容包含的感情得到升华和提高,促使学生顺理成章的联想到自己母亲对自己深切的关爱,课堂教学瞬间变得生活化,具有相当高的实用性,由此可见汪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之高超。
吴老师的课用情育人,教学立足于整体感受,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在改革中的勇气与思考,奉献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而且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吴老师独辟蹊径的选择了“语文园地”这一不太受到重视的教学板块,充分展现了“语文学习园地”在语文课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吴老师的声音非常亲切、轻柔,给人以慈爱、信任的感觉,让学生迅速的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十分有吸引力。吴老师教学的内容是三年级语文学习园地六中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个小板块。针对吴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前诵读环节不再是有口无心的乏味“念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课前诵读环节办的有声有色,采取“初读——熟读——加快节奏读——拍手伴奏读”的模式,使诵读不再一成不变,让课前诵读这潭水变得鲜活起来;
2、学习目标设定要充分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然后再结合教学目标设置符合既符合教学又符合小学生心理的学习目标,在语言选择上尽量使用学生常用的口吻,从点滴细微之处做到“心中有生”;
3、小组合作学习时充分发挥小组作用,语文学科上可通过小组完成互读、互背、互记、互查等多项任务,长此以往的训练,就可以是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发挥“小老师”作用,尊重学生见解;
4、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吴老师在“我的发现”这一小板块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读例句,交流自己发现的秘密,然后鼓励学生尝试模仿造句,通过学生自己的摸索再加上老师的纠正点拨,让学生真正学会一词多义的学习方法,生举例:“她的头发真黑!”“那个坏蛋真黑心!”老师点拨词义和词性,让学生真正领悟老师的话:“一词多义,语境不同,意思不同。”接着是“日积月累”中读名句环节,老师不仅要求学生有节奏、有韵律的读熟,而且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千古名句的用法进行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弄清名句作者和出处,再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名句,培养学生“经典诗句,善于收集,多背多记”的好习惯。最后是关于叠词的积累:AABB、ABAC式词语的积累和仿写,“明明白白”、“安安全全”、“红红火火”、“又哭又闹”、“不折不扣”、“不依不饶”等,吴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嗓音优势强调“舒舒服服”一次的读法,然后又是小组交流自己积累成果的环节,让学生形成“优美词语,大量积累,多加应用”的意识。
二、点亮诵读的心灯
张玉莲老师关于语文诵读的专题讲座与教育局于科长提倡的“海量阅读”不谋而合,加之“三学小组模式”中提倡的“经典诵读”环节的设置都充分表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张老师讲到目前诵读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①背诵和行为实践脱节;②朗诵经典成为形式;③背诵成效慢,难以引起足够重视;④海量阅读走马观花,缺乏沉潜。同时也对以后的诵读活动开展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①营造氛围,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②不断变换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举办“读书节”、“赛诗会”等活动;③经典阅读与海量阅读相结合。
三、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
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探索。必须提倡多样化,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诵读、讨论、圈划、设疑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语文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一起感悟。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根据的说话,有条理的发散。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四、钻研教材,遵循规律
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适度拓展。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