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课比赛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点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创新课比赛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点
对高一语文课《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点评
一、优点:
(一)参赛教师以维纳斯雕像为教学对象,注重将深奥的教材文本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激活文中的艺术审美元素,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审美氛围,师生陶醉于艺术审美的空间,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审美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课堂教学结构分明,特别是注意以抓住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为切入点,通过抓关键语句,让学生学会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通过抓关键语句组织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参赛教师以课前制作的微视频作为前置教学内容,均较好的具备了翻转课堂课内翻的形式,并通过微视频学习突出了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这是这次创新课的最大亮点。
(四)参赛教师大多都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导引,学生讨论、表演,以致踊跃抢答、争先恐后,创造了教学民主,唤起学生热情,在一种平等、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师生、生生共同合作,探讨交流,实践证明,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五)几堂课都对学生进行了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的审美教育,在课堂上,学生对因残缺带来的美叫缺憾美的理解是有困难的,针对这一点,参赛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发掘,注意了补充甚至大量补充相关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
(六)参赛教师群体素质较高,基本功扎实,学养内涵深厚,有的同志课堂上既纵横驰骋,又收放自如,作为我本人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审美教育。
二、建议:
(一)根据参赛要求,老师们在本次创新课比赛中融入了翻转课堂元素,而且全部制作了微视频,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我感觉在微视频制作中还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也需要认真探讨,微视频的教学既有形式主义倾向的问题,也有不能对重点内容学习突破的问题,更有教学方法单
一、以讲授灌输为主的问题。
(二)创新课除融入翻转课堂元素外,创新的内容和领域都还很广阔,有的课堂若去掉翻转课堂这一因素,创新内容便很苍白了,要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去创新。
(三)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和深度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比如学生质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培养,目前看,一些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基本都是教师预设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试图分析解决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并不是教学解决了学生的所有问题,而是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鼓励和互动,缺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的出现,缺乏课堂上的高潮和思维火花的迸发。
(四)要深入理解教材,要准确把握文本,美是自然的,美也是神圣的,缺憾会带来出乎意料的不可思议的美,但不是有缺憾就有美,更多的残缺是不美的,有的残缺也不适宜在教学中举例,也不宜在课堂上通过刻意制造残缺来创造所谓的残缺美,不能把残缺美庸俗化。
面对英语课堂上的那些弯腰弓背者
这次听英语课,我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有些弯腰弓背的学生,他们游离于小组和课堂学习之外,低着头,既不质疑,也很少参与。
很明显,这是我们英语课堂上的“南郭先生”,是英语学习的掉队者。
和我听过的语文学科、政治学科相比,英语表现尤甚,什么原因?一方面说明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有了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学除学情不明针对性不强外,还有一个活力不足、激情欠缺以及学习氛围的问题。
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强化训练,教学要有针对性。
创新课的课堂本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充满激情的,特别是语言学习,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力喷涌、学生激情四射的发动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应景,而是常态,加强小组建设确属必要,要通过学习小组的建设,将这些课堂上的“南郭先生”调动起来,不改变学生,不抓学生管理,课堂就很难改变,要通过兵管兵、兵教兵、兵练兵,达到兵强兵的目的,当学生英语学习逐渐拉开差距的时候,英语应把学习小组建设成课堂上的动车组。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第二篇:语文学科说课比赛案例式培训讲稿
语文学科说课比赛案例式培训讲稿
苏立军
按照教育局小学教学工作要点的相关要求,本学期举行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全员、逐级的说课活动。按照通知的要求,教研室在各单位的说课活动前,进行案例式说课培训,后来考虑到,为了尽量不给大家造成思路上的限制,又能在整体思路上给大家一些必要的规定性的要求和方向性的引领,所以,把教研室的案例式说课培训延后到各单位说课活动后,局说课比赛前举行。希望对参赛老师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说课稿有一些帮助,也希望对全体教师规范自己的备课行为以及进一步增强备课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阅读教学,如何设计出目标设计精准并有效达成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和基础。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目标把握、制定得准确、明确、有序、可操作、可达成,再加上恰当合理的教学流程、方法策略的使用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有保障的。所以,讲清楚如何确定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流程、达成目标的策略方法,是我们本次说课内容的重点。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是现成的,需要老师在整理分析、解读教学内容后依据年段目标等提炼制定。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提供的是教学的凭借,单元前的导读、课后的思考题渗透了编者落实学段目标的一些编写意图,但也比较有限,不明确。那么,在具体教学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教学生们点儿什么呢?这就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去具体分解落实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
在完成常规的阅读任务,识字写字、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过程中,就教学一篇课文而言,我们主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制定教学目标呢?主要是两个方面: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是教给学生哪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作者的表达策略、方法和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应从以上两个方面去考虑。我们在具体教学设计,以及本次说课中,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说透,可以侧重一个方面:要么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么侧重表达的学习、训练。
接下来,我就按照通知的要求,从教材的理解、目标设计背景、目标达成策略和方法、重点目标达成的详细设计、作业设计这五个方面,以高主任2014.3.19上传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一说整体的备课思路和流程。
一、教材理解。认真研究本课教材的内容和表达特点,所包含的知识点与其他内容类似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的关系、教材编排的意图、本知识点(或者课文)具体的理解、课后练习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文本解读、读懂教材,是备课的第一步,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细读、通读文章后,统筹分析、考虑、提炼本课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从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上来研究,高主任从这篇文章提炼出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课文最后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本来,周瑜是要用造箭这件事情加害诸葛亮,但是了解了“经过”,长叹一声,我不如他。为什么这是长叹?是因为这些事情都是诸葛亮一步一步算计好的,使得周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是,周瑜在此之前,却一点都不知道“诸葛亮关于造箭另外的算计”,自然是“自叹不如”了。
于是,我们得思考:作者这里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诸葛亮的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对比的方式——一个嫉妒他、本来也很聪明本以为可以加害于他的对手的赞叹!一个原本认为自己很聪明可以施妙计害人的大都督的态度转变!(这方法主要是提升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令人敬仰钦佩的程度”。)
第二,可以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来读懂、读透文章。
作者借周瑜的话来对诸葛亮的特点加以概括和赞叹:“神机妙算!”
这个词语的意思。机、算,都是思考判断决策智谋智慧。我们一般都会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是,“神机妙算”相比而言程度要比“足智多谋”深,深在“神”和“妙”上面,这两个字,都没办法表现具体的程度,是表现“方法、策略、智谋”高到了常人难以所及,只有神仙才能想得出来。
文章当中,周瑜、鲁肃、曹操,都不是平常人物。但是,诸葛亮的计谋、策略、思考,这些不平常的人物都没想到,都是到了事情结束才“恍然大悟、感叹不已!”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作者笔下,周瑜和鲁肃,他们分别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哪些内容是最后才知道的?这就是神、妙所在。作者通过“他们开始不知道,后来才知道”的情节,来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第三,作者使用了层层设置悬念的方法,安排了曲折的故事情节。
他们不知道诸葛亮所知道的,所想的,这是对比,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特点;而诸葛亮的神、妙所在还不仅如此,更在于作者写“诸葛亮知道对手的任何心思”,而且判断得非常准确,应对策略非常合适,从而令读者由衷地佩服诸葛亮。
作者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表现诸葛亮的特点。这个思路是成功的。成功在文章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我们读者读起来生疑的环节,随着阅读,疑问一个又一个得到解决;成功在,作者用一些关键的语句来让我们疑问,又通过那些让我们细细去读去品味的任务、行为、语言来解答这个疑问。
于是,我们教学这篇课文的表达学习的着眼点,我们进行教学的思路,或许不难确定了。
二、研究目标设计背景,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课标要求、教材所提供的目标设计依据等。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课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后,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内容与目标的相关要求制定具体、精炼的教学目标。接下来,高主任进行了如下考虑:
思考之一:整体考虑,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养育学生的精神、培育智慧,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在赏析语言文字表达精妙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目标设计的指导思想。
对于第三学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先看一下课标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就《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材料、文本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哪些训练,制定那些目标呢?
第三条规定,如果在本文落实,应该放在“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学生不但应该读懂意思,而且应该结合上下文,结合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小说第四十五回内容和第四十六回本选文前面的情节——周瑜要加害诸葛亮及其加害原因,结合本文主旨表达来深刻体会“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从而不但理解这个词语表达事物的一般意思特征,而且,借此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
第四条规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要表达的诸葛亮的智慧(神机妙算的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内心态度倾向——一种赞美、一种敬仰。这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出来的,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的整体,需要结合文中描写诸葛亮在“涉及本人生命”的大事面前,“举重若轻”的表现来体会;“表达顺序”,不简单的是“事情发展顺序”这样一个概念,而是本文的顺序特点——整个事情都是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下,有他自己操纵,没有一点“意外”地向前发展,而别人,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为诸葛亮完成任务”服务,至少没能干扰诸葛亮。这是本文的顺序特点,从“小说表达的角度”,这是作者安排文章结构顺序的一个独特之处。
这是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的,而体会这个特点,就能够很好地帮助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诸葛亮的“在大利害面前举重若轻的人格、神机妙算的智慧”。
第四条中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中,表达顺序的落实,采用了“处处设悬念,一步一步做交代”的方式,“悬念”的提出,不仅我们读者认为惊讶困惑,文中那么多“高明”人物也蒙在其中,这是悬念与内容的关系,因此,对比的表达方式就很突出了,这是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可以算作一条目标。
第四条: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交流,这一条落实起来针对性也会很强,因为处处设伏,因为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学生都会提出疑问、个性化思考,这当然要针对“生成”来做了。
第五条目标,“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说出好恶”等,可以通过“读通文字之后进行概括”,读完之后对文章的任务和表达方法进行评价来完成。这一条目标,我们就将其确定为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内容)吧。
具体说,要让学生能够说清楚如下内容:周瑜要加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并说只要三天。三天过后,诸葛亮带着二十条插满草把的船只驶向曹营,在那里叫军士擂鼓呐喊,摆出要攻打曹营的架势。曹操不敢下水出击,命令兵士万箭齐发,射向船上草把。诸葛亮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我以为,学生只要能够概括出本故事中人物做事的如上主要特征,就算了解了梗概,把握了主要情节。
思考之
二、识字、释词,朗读怎么办?
识字,到了高年级,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识字,教师针对存在问题,抓重点给予个别指导;本文的词语,有一些属于比较生僻但是不难懂的,比如“延迟”“嫉妒”、“军令状”,这些词语含义并不深刻,只要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就不再影响阅读,因此,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抓住共性的问题指点一下就可以。
关于朗读,我想,这个目标的确定,如果有时间完成的话,可以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诸葛亮”在“大利害面前举重若轻的态度和说话语气”就行。当然,前提是领会了,体验到了,打心眼里佩服了,这个时候,朗读就不再是激发,而是从内心在传递这样的意思和情感态度。依据以上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所有事情的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注意的是:目标表述,不是将三维目标分开来谈,而是将其表述为自己在课堂上可以检测落实的,能看到具体的、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的变化和学习结果。
三、思考目标达成策略和方法。包括按照怎样的步骤,怎样的程序,指导学生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
预计通过两课时来达成以上目标。具体教学流程为: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二、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三、布置拓展阅读
在教学策略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安排学生预习,然后课上检查、平等交流、对话,教师适时、相机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的方法。
四、重点目标达成的详细设计。在落实重点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不知怎样的具体任务,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该给予怎样的具体指导(不是教给,而是指导、启发他们去自学),包括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
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讲课前:教师了解(而不是订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他们在认读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过程中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 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
4、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明白的话,表述主要内容。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再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
(意图,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哪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二、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标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相关要点:
(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所有人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后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周瑜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
神机妙算!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愿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
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五、进行作业设计,主要针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除了作业,应该有具体的设计意图。
布置拓展阅读:
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这里,我要说,高主任的整个思路和设计非常精彩,体现着高主任深厚的底蕴,最见功力的地方就是目标的精准设计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策略。高主任的教学设计,可以作为大家进行教学设计和撰写说课稿的参考。鼓励大家深入研读教材、课标和教参,制定准确、明确、精准的教学目标,也鼓励大家在教学流程、方法、策略上,进行创新,方向和目标就是,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接下来,就本次说课及教师平时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些具体问题,谈一些看法: 1.备课前,必须研读课标,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以及一些教学、评价的建议,在方向、底线、原则的问题上不能有问题。
2.研读教材,进行文本解读,将文章读通、读透。在此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教师用书,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3.每节课的能力训练目标的设计,应该精炼,不要贪多,要注重准确、明确、可操作、可达成。在完成读懂内容、体会情感、领会主旨的常规任务的过程中,安排的能力训练项目要少而精,坚持一课一得,最多也就是一课两得。
另外,再次强调,三维目标是进行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目标。三维目标是相互融合、彼此支撑、不可分割的。所以,不要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4.关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建议大家参照前些年教研室下发的《小学低年级随文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思考》《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环节》《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思路》。以上三份资料,教研室将于近期修订为《小学低(中、高)年级精读课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下发给各校,供各校在教学实践中使用。
5.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老师们可参考使用高主任博客中《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举隅》《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举隅》等相关文章。
6.本次活动的组织,由教师自己提前准备好课题。说课稿必须自己撰写,绝不可以网上下载。
7、说课时,可以自己选择阅读能力培养或者语言表达学习任一方面目标作为重点,简说其他流程,重点谈自己如何落实作为重点要落实的目标达成过程。
7.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制作幻灯片,以便能充分展示你的思路和想法,但是,是否使用幻灯片,不作为说课评分的依据。
8.要求教师能够脱稿讲解。
好,以上,我结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从说课通知要求的五个方面,结合高主任的教学设计,讲了整体的备课思路和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各位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本次说课活动中,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训练项目)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通过具体、规范的教学流程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目标的达成。接下来,由周主任就数学学科的说课强调一些具体事宜。
第三篇:语文学科课堂管理细则
阳光书院1507班语文学科
课堂管理细则
为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效率,增强同学们在语文课上的守纪意识,更公平、更公正地对同学一学期语文学习情况作出评价,特制订本量化考核细则。
一、课堂表现情况
1、课堂表现情况分数不设上限,每学期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的基础分为80分。
2、课堂表现情况的得分根据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分或者扣分。
3、下列情况予以加分:
①上课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者,可加1分。
②发言特别出彩,有亮点者,可加1分。
③分组活动时,能积极配合组内成员,表现突出的每人每次加1—2分。
④其他一些对课堂有积极意义行为的,每人每次酌情加1-2分。
4、下列情况予以扣分:
①上课无故迟到、未请假擅自旷课的,每人每次扣1分。②上课前不能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的,每人每次扣1分。③老师讲课时,故意插嘴,讲话的,每人每次扣1分。④上课时无故离开座位的,每人每次扣1分。
⑤分组活动时,不听从组长安排,不参与组内活动的,每人每次扣1分。⑥有其他一些妨碍他人上课行为的,视情节轻重,每人每次扣1-2分。
二、作业情况
1、作业情况分数不设上限,每人每学期作业基础分为80分。
2、组长每周对同学作业本上的等级情况进行登记。(即“优”“良”等级)
3、根据作业本的等级情况登记,一次得“优+”或“A+”者加1分,得“优”或“A”不加不扣,得“良”或“B”扣1分。得“及格”或“C”扣2分,得“不及格”或“D”扣3分,作业迟交一次扣2分,作业不做一次扣5分,按此方法算出作业情况得分。
※课堂表现情况与作业情况积分一个月结算一次,两项积分均排名前五者及积分进步大者,可获表扬信一封及小奖品,扣分严重者发黄牌警告,三次黄牌警告者请家长协助教育。
第四篇:语文学科课型及环节
语文学科课型及环节
新授课:预习导航——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阅读课:方法指导——感悟文章——解决问题——拓展迁移
阅读学案:知识目标——重难点——文章呈现——方法演练
——拓展迁移(给新文章,实战验收)
复习课:自主复习——梳理知识——方法小结——课堂巩固
作文课:
1.理论指导型: 实例导向——方法指导——写作实践——
检查小结
2.作文导航:作文题目——思路指向——例文引领——方法指导——素材积累——写作实践
第五篇:语文学科评课总结
语文学科评课总结
2015.12 为了推进学校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第三环节“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研讨,我校开展了连续六周的听评课活动,认真倾听了25位老师的语文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这次做课活动不仅是一次智慧与能力的提升,更是推进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的一针强化剂。感谢做课老师为我提供了学习反思的机会,更感动于做课老师展现出的亮丽的个人教学风采和精彩的语文教学艺术。同课异构,老师们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彰显出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现将语文学科做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亮点
1、同课异构,异中有同。
本次研讨课是分年级进行同课异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在没有试教的情况下走进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充分研究学情,在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能及时调整教学,老师们充分展现了对于教材、对于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课堂驾驭能力,她们或娓娓道来,或激情四射,或幽默风趣,上出了自己独有的风采。同样的教学内容,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或是英雄所见略同,或又是湖光秋月各不同。
比如六年级四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同样采用了适时补充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数据让学生了解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使学生心灵上受到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再比如二年级老师在上《识字5》,在激趣导入、复习检查环节,纪琛、王丽霞老师使用动画摘苹果,巧妙设计复习认读字,田丽云老师以搬桌子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人多力量大,用生活实例激发兴趣直入主旨,张金梅老师以不同形式复习认读字和词语,鼓励学生争当识字高手进步达人遨游谚语城。四年级5位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展开教学设计,自学提示明确,但教学设计和流程有所不同,展现了不同的教学风采,这些都说明老师们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了学情,备课充分,做到了以学定教。
2、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读是培养语感最积极有效的刺激。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又是学生实现言意同构的重要形式,还是学生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的有效途径。老师们在课堂上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朗读充分到位且形式多样,朗读的层次逐步深入,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如《阳光》一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封秋艳、裴海艳、孟繁丽和姚萍四位老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用平淡的语气读“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教师及时地做出评价:“你读得很正确,可惜阳光没有洒遍!谁的朗读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阳光呢?”孩子们立刻领悟了,第二位学生的朗读明显有进步,第三位学生就读得更棒了并加上了动作。此时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谢谢你,你的朗读使老师觉得阳光仿佛也照到了我的身上,让我觉得暖暖的。学生们齐读时更有滋有味了。李晓燕、于瑶、毛东方、杨瑞琪、张颖、闫瑾、张秉楠、魏茜、董玲、纪琛等老师在朗读方面充分体现了“以读促悟、边读边悟”的语文教学理念。王焕芝老师讲的《盘古开天地》一课指导学生感情读文设计精巧,学习第三自然段天地分开后盘古的所作所为,教师让学生做动作谈感受,师生接读一天、两天、一年、一百年、一万年、几十万年学生反复朗读描写盘古的所作所为的语句,随着一遍一遍地读,自然而然加深了理解,感悟中心水到渠成,从读中悟出了盘古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第四自然段则以读代讲,激发学生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老师们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尽显语文魅力。
3、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在课堂上老师们注重语文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养成,对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启发学生运用语句对比,反复揣摩,深刻理解,进而感悟积累语言。
六年级4位教师在讲地球的渺小时进行文本原句与简写的句子对比,借助茫茫宇宙图帮助学生对比理解感悟地球的渺小。抓住“本来”一词体会说明文的用词准确。五年级4位教师讲《落花生》时抓住对“居然”一词的理解体会收获时的喜悦心情并强调指导朗读加以感悟;对于文中父亲语言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们通过图片展示——花生与石榴、桃子、苹果的对比图和表格对比填写引导学生说出花生的品格并强调其可贵之处,抓住关键词“很有用”再次体会父亲语言的深刻含义。四年级5位教师教学《白鹅》一文紧紧抓住“厉声叫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等词语来细细体会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的特点,尤其对三眼一板一词的学生难于理解,老师们进行了资料视频的补充与介绍,特别是肖模红老师带领学生敲打三眼一板的点加深理解并将一板三眼和三眼一板进行对比来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学生理解到位。
4、读写结合,增强实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经过内化才能把积累的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老师们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多样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而文本又是训练学生说、写很好的范例,老师们善于利用文本,将阅读、说话、写话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经历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如张颖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语言时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实例,学生将自己在校园里、社会上看到的造福大家的例子列举出来同时真实的想法自然流露和表达,教师进而发问“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发散了学生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感悟主旨并升华。杨瑞琪老师在课中播放哭泣的地球视频后发散学生思维指名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地球?思考交流你认为我们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吗?如何对待我们的地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说话机会,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情感感悟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课末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对地球妈妈、对人类、对自己写一句话,将学生对地球妈妈的赞叹与同情,对人类破坏地球行为的阻止,对自己精心保护地球的决心跃然纸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文本的主旨自然升华。董玲老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教师教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选择一幅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同桌合作练说,指名汇报交流,学生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像张金梅、姚萍、刘静、于瑶、李晓燕、魏茜、崔丽雅等老师都能合理利用文本,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的氛围,赋予学生说的权利。
5、巧设质疑,激发阅读。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巧妙的问题,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超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姚丽萍、董玲老师在课始围绕题眼“开”和“创造”一词引发学生质疑并将问题归纳,而后通过理解感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再比如一年级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阳光与世间万物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说说阳光除了让小树、禾苗、小河发生了变化,他还使那些东西也发生了变化”,随即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的答案也是多元化的,可每个答案却都是鲜活的,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源于文本却又有别于文本,正是这样的创造,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得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次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6、拓展延伸,丰富积淀。
优秀的语文阅读课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教学课堂必须是开放的,学生不再是零起点的进入课堂。我们的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所了解和预习,上课时学生是与老师和同学探讨存疑的地方、交流彼此的思想、品味课文的语言,领悟做人的真知……课后也没有终点,也许还有一些新的问题留待解决、也许还有一些书要去看、也许还有一些事要去做。如三年级老师们课后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神话故事;杨瑞琪老师在课后建议学生写一写保护地球的标语,这样就把语文课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生活,真正实现“大语文”。
二、不足:
1、教学预设力求充分,随着课堂生成合理调整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2、写字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待规范,学生对学写生字有法可依。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识字教学,重视学生写字指导,做到人人写规范字,注重识字方法的引导与培养。
2、教师语言力求简洁凝练,避免重复学生语言于提问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4、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在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