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时间:2019-05-12 01:4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第一篇: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为镜(转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读书心得题目是: 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为镜

郑金洲教授《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这本书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一些教学现象。这些现象中,有我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如拖堂的几分钟、零散的提问、用手擦黑板等;也有从没留意过,但确实存在的:如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溜走的“教育性”渗透良机、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等;有记录教师言行的:如教师的手势、行走路线、老师们常说的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也有记录学生举止的:如闭不上眼睛的学生,坐在地上的女孩等。每一个细节,都从陈述现象入手,再从理论角度辨析得失,最后提出应对策略,真可谓见微知著。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对着这位敬业的研究者,我真的汗颜了。学校一直在提倡做科研型教师,让我们写教学故事、教学反思,我写了一些,但不多,也有许多是无病呻吟。读着这本书,我想这一篇篇随笔不就是一个个优秀的教学反思吗?以这本书为镜,我照出了自己的浅薄,照出了自己懒于深思、惰于动笔的消极心态。

细细品味着每一个细节后作者的分析,无不是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就给予肯定,浪费学生时间、有损学生自尊、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就一针见血地批评。这时,我才真正明白我们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中几篇题目是这样的“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指向学生胶袋的教鞭”“你来回答问题”“你在想什么呢”,这些都是老师们教学中的日常现象,作者却把它们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紧紧联系起来,想得深,想得透。我尊重学生吗?我反思着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习惯来一个掌心向上的邀请,并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对于发言多的学生,我也会询问式的征求意见: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不按常规要求的姿势坐,甚至会手舞足蹈,或扭动身体,但我一般不会批评他们。因为这会让我想起《西游记》,书中这样记录着悟空听菩提祖师讲道时的情景:悟空喜得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祖师责问。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做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我看这些孩子虽然坐姿不正确,但小脸通红,眼神里闪着激动的光彩,显然是陶醉于课堂中而忘形了。这时,我怎么忍心去打扰他们呢?但是当我读到“你在想什么”一文时,心猛地一颤,这不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吗?类似的话还有许多,诸如注意听讲,你在看哪儿呢?而且我一向认为应该这样做: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每个学生都不掉队,一定要提醒他们专心听讲。读了这篇随笔之后,我发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我的做法,是把学生当作工业化的生产对象来看,要求的是整齐划一,忽视了孩子们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什么知识会比孩子的尊严更重要呢?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适合孩子的天性一,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每一个孩子。开学以后,我把游戏引入了课堂:二类生字采用“送信”“猜字”等游戏,一类生字则让学生用“过独木桥”“勇攀高峰”等形式,学生们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没有一个走神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需要老师的智慧与艺术。

“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一文抨击了现在课堂中存在的伪问题,假互动。课堂上 互动应是积极主动、充满思辨的。如果在这句话的后面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就能实现这一目标。二年级练习3有个说说写写的训练:选择合适的动词看图写话,要求每人写3句。通过分析例句,学生们知道了要说清楚“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学生自主练习之后,我开展了一个竞赛活动。一行学生是选手,请其他学生做评委,评委不仅要评关照选手写得对不对,还要做点评:对在哪里,哪里有错。第一位选手三句话说完了,我选了一个表达能力强的评委,他说:“杨晨曦说对了,他讲清楚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选的动词是唱、打、游,用得很准确。应该得100分。”第二位选手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明明和小丽在家里种树!”评委点评时说:“难道我们会在家里种树吗?应该是在院子里!”那样子,那语气,还真像个资深的评委。我顺势补充:“小朋友们,写话前一定要想清楚在什么地方做这件事最合适,不然会闹笑话的!”第四位选手两句话有问题,没有看清楚图上有几个人,在什么地方也写得不合适。评委们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一一给他指出问题。瞧,我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就使课堂的互动变得多向而有效,在互动中让学生反复复习一句完整的话包含三个要素的知识点。看来,我们的课堂应该少说对不对,多问为什么。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课堂教学的特征,连续5个并非,尤如警钟,发人深思。“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设计严密、人人称道”的课堂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但现实总是让我感觉挫败,课堂总不能按我的预设正常进行,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发言总让我手足无措。现在我明白了,课堂不是教案的动态演示,注意力应该放在学生身上,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问路》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我去西安旅游,公交车卡上的钱花完了,需要充值,可是我找不到给公交车卡充值的银行,站在大雁塔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请小朋友们帮帮我。当然是问路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怎么问?想帮助我的孩子还真不少!一个孩子脱口而出:“我要去大雁塔该怎么走呢?”一时间小手林立。一位学生说:“不行,这样说太没有礼貌了,人家不会理你的。”另一个说:“你说错了,老师要找的是银行。”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我该怎样说才显得有礼貌?我怎样才能把问路的意思准确地表达清楚?又是一番七嘴八舌,在孩子们的指导与示范下,我终于学会了问路,顺利找到了那个银行。当我请学生们完成书上的练习时,发现全班只有一个孩子出错。反思这堂课,整个过程看起来有点乱,却能感受到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现,而且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我眼里,《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如同一面明镜,照出了我课堂教学的得失,更让我学会了研究细节,品味细节,从细节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命样态,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郑金洲教授,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教育君辛苦编出本文,仅是对郑教授《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一书的大概展现,以期给大家以帮助。如果希望更深入研究的,教育君建议您购买郑金洲教授的专著来认真研读,收获肯定是这篇小文无法比拟的。

一、课堂教学特征

1、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近来读美国学者阿布拉汉姆森和福雷徳曼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颇有启发。他们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适度“杂乱”效率高。在我看来,这一理论也适用于说明我们的某些课堂。当下课堂上已经出现了有益的“杂乱”,我们要允许这些“杂乱”的存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杂乱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杂乱的类型、动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教师在“杂乱”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许这样的研究,会使“杂乱”变得“清晰”,“无序”变得“透明”。

2、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环环相扣”的教学思维,一定程度上是线性思维的反应,是用单线演进的思维看待教学中各行为环节,认为各环节是一次呈现的,不会反复,也不需要反复;不会错乱,也不应错乱。这样的思维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它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机器生产各个工作环节一样,前后工序相连,每道工序各司其事,教学向预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行进。但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在教学的重心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情况下,上述教学进程可以“进退有据”,较为得当,而当教学重心下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的时候,单一的演进序列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3、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教师在课堂上并非得心应手,遇事应对自如,遇难逢凶化吉,而总是有本领的恐慌感,才是课堂的常态。

4、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这样的设计没有“留白”,没有“缝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变得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宽视野、大设计。也就是,设计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眼,从教学总体着眼,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

5、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对课堂设计思路、实际教学行为有看法上的歧异,可能恰恰体现了这堂课的价值所在。没有了人人称道的课堂,不是一件坏事,反倒是课堂教学的进步,至少是课堂教学认识上的进步。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指导下“转型”过程中的课堂。

二、教学方法探索

1、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三条基本原则:女生优先,男同学要谦让女同学;前排优先,当前后排同学同时站起来时,后排同学应该谦让前排同学(因为前排同学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学与他同时站起来了,但是,后面一个机会就应让给后排同学,如果他愿意发言的话);经常发言的同学应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力求做到不乱。

2、零散的提问

一般说来,课堂上的提问从智慧含量来说,大致有四类:记忆性问题,通过回忆相关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理解性问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者说明事物与事物关系的问题;应用性问题,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性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四类问题,包含的智慧有低到高,不断深入。

3、热闹的角色扮演

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绝不是离开内容、离开知识结构、离开知识授受来谈课程的,它要求改变的是课程的承载方式以及内容的展现形态。

4、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一次在小学听课,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老师布置了讨论任务,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讨论中,学生争相发言。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得发言的机会,用手捂住了另外一位小朋友的嘴,以便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被捂住嘴巴的那位同学,急乎乎地要把对方的手拉开,也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场景,讨论仍然“热烈”地进行着。上述场景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的讨论的要求,还不知道如何参与讨论,不懂得如何分享他人经验。“教学”这个词语在中国表达的含义与西方有着显著区别,那就是既包含“教”,也指代“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学”的这个含义不能总停留在表面上,在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加以体现。讨论方法的开展,不能遗漏掉教学的另一方——“学生”。

5、学生忙讨论,教师忙板书

学生如何形成讨论的习惯,如何真正与他人分享,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换思想,如何说服他人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在学生讨论中存在。如果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在师生交往中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要保持同步状态,而不是异步状态。南辕北辙的教与学,两相错位的教与学,是没有对话、缺乏共生的教与学,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

6、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

“自主择伴,结对学习”的初衷,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互助中习得知识,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在分享中提升本领。但在实施中,确实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很多学生的学习伙伴并不是同桌,都需要离开座位,找到自己“心仪”的伙伴,而这个过程往往将教学实践拖长,伙伴相见,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确实会出现个别同学没有伙伴的状态。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阶段,需要加以考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7、眼花缭乱的多媒体

整合是浑然一体,整合是两相融和,整合是彼此协调,当今的课堂还没有做到这点。什么时候才是真正达到整合,那就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存在,没有觉得多媒体多余,没有为多媒体过多吸引自身的注意力,没有觉得课堂知识与多媒体不相一致的时候。换句话说,是让多媒体回归其“手段”特性,而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是服从于目的的。

8、没有板书的课堂

板书展现教学的整体架构,体现本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教师所关心同时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对知识整体认识所需要的。

9、拖堂的几分钟

作为管理者最应该掌握的三种能力分别是:信息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时间管理的艺术,同样是教学的艺术;时间统筹的能力,同样是教学的能力。

10、溜走的“教育性渗透”良机

这个场景中蕴含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捕捉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机。而是让这个机会在自己的指尖悄悄滑落了。教育性渗透,既体现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基础上的有意设计,也体现在教学实施阶段课堂上出现一些随机事件时教师对其中“教育性”因素的把握与运用。渗透是不露痕迹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整合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是两相融通、相得益彰的。渗透得当,学生无意获得的思想规范意识就强;整合妥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习得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三、教师的语言行为

1、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

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常会有其局限性,这是与其成长背景、已有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对问题的分析中,这种局限性反映出的是他思维的真实状态、认识的起始水平。如果教师能够引导他分析自身认识的局限、思维的障碍,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藉此就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进步,就会在深化认识中提升自己的解题水平,在多向思维中超越自己的现有状态。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驻足停留,对学生问题回答不准确原因的即时判断与分析,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会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撑。

2、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

对不对,对;好不好,好。这样的互动有了互动的形式,问答连贯,相互激发,话语碰撞,但互动的实质性内容不多,含有的智慧性成分有限;这样的互动有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上,但效果恐怕不够明显、突出,可以说是一种低效的互动。

3、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激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不固守答案,在思维的发散中产生创新火花。创新教育也好,教育创新也罢,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中孕育创意,在个别中培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也使得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对该问题的认识。无论是寻找多种答案,还是对既有答案进行评论,都是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有问题之间架设起桥梁,从而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激活。创新是在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这样的问话就此意义上讲,有着激发创新的要素在里面。

4、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听懂”,而是应该经由学生之间的相互智慧碰撞、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探索“弄懂”,不一定由教师发出是否听懂的质询,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实际活动状态、思维深刻程度等也可以给出相应判断。这一定是另一种更好的选择。

5、谁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

将解决问题的权力让渡给其他同学,充分利用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反应出的是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将学生的潜在资源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资源,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成长。学会合作,是当今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团队建设,是当今我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导向。在课堂上,给学生合作与分享留有较大空间,不仅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人的意识,与人相处的技能与技巧。

6、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要认识到学生回答问题的重要性,要调节好不同学生的参与状态和比例,用自己协调者的角色统筹安排好课堂中不同学生的应答。课堂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中最细微的,可能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部分(至少进同一所学校后是如此)。公平调节的杠杆在教师,有些学生应答机会多了,就需要适当减少;有些学生应答机会少了,就需要积极鼓励,促使其大胆对问题作出回答,不断增加其应答的体验和获得认可的机会,逐渐使其由课堂“边缘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权力”杠杆调节“冷热不均”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师需要赋予学生哪些先前没有的相对缺失的权利。

7、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回答不上来

第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见得都由教师来回答,学生也可以成为问题的解答者甚至是评判者。

第二,面对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越来越难以胜任回答的职责,需要考虑其他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

第三,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以这种方式来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教学权威形象,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争相提问并比试看谁难得住教师的现象。

所以,需要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分析学生问题提出的背景、立场、角度、缘由,并将其作为后续教学资源加以有效利用。

8、你在想什么呢

一味的指责,能换来学生注意力的真正转移吗?讽刺挖苦能使得学生焕发学习的动机吗?

9、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

这种心理感受不会让他有成就感,反而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和参照中体会到更多的挫败感。教师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能使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受到挫折,使其刚刚产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幅度降低,使其进一步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进而停留在教师以为的他不优秀的行列。这句话中,教师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意无意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不可不慎啊。

10、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

变“不许”为温文尔雅的提示,变“不要”为体贴入微的导引,变“不能”为循循善诱的教诲,在今天尤为重要。

11、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句非常苍白的、毫无智慧也不讲道理的话,显示出来的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教师的无能。

12、谁来总结(评价)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表达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对问题作出批判性分析。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质疑问难,是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外部世界,运用自己的视野去分析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场景,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一定的帮助。教师让同学对其他人的观点作出评析,更是促使这些同学用分析、甄别、判断、评论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认识,通过更为复杂的智慧活动学会批判地认识外部世界,进而形成“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创新品质。由学生来完成这些教学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把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从潜在的状态上升到显性状态,从个体状态上升到群体共有的状态,从散乱状态上升到整合状态。

13、同学们紧张吗

情绪紧张的是教师。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很多,通过询问学生是否紧张将紧张情绪加以转移,是其中一种。此外,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法缓解紧张心理,如深呼吸、在讲课时注意多用手势辅助言语、讲课前在头脑中呈现美丽的自然风景、做好充分准备等。方式方法有很多,不见得只有询问学生是否紧张一种方式。如果学生真紧张的话,也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稍加休息,或回忆最近的一次愉悦的活动经历等来缓解。

14、杨老师对某位同学问题回答的复述

对这种复述,我把它理解为对这位同学的一种难得的正面评价;对这种复述,我把它理解为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带有艺术性的负面评价。这种复述所具有的评价含义是潜在的,是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批判。在不露痕迹之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在无声无息之间让学生体味到老师倡导的方向。

四、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

1、教师的手势

传播学告诉我们,人与人在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言语传递信息占30%,非言语传递信息占70%,也就是说,非语言传递的信息要远多于言语传递的信息。非语言包括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服饰、空间距离等,手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借助于手势可以强调某些言语信息,可以体现自己的某些态度和情感,可以增强自己言语的说服力。

2、教师的行走路线

一位教师在课上始终站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围着讲桌转的话,常常意味着这堂课主要是突出教师讲解,是以讲述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言语是否到位,板书是否工整,甚至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的。一位教师自己不停地在教室内游走,很少在讲台上出现的话,常常意味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关注自己与学生的深层次交流。

3、用手擦黑板的老师

课堂上没有无足轻重的行为,每种行为都有寓意,学生也可能习得这种寓意,进而将其作为自身行为参照。因此,教师需要事先对相关的课堂行为进行筹划,尽可能将所有影响学生认知的行为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使其充分体现教育教学意义。只有做到事先谋划,才能避免课上行为的不当。

4、指向学生脑袋的教鞭

至少是少了点对学生的尊重。每位同学都有其姓名,姓名作为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的价值的体现与活生生的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有着特殊的含义,承载着这个同学特定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等。

至少是少了点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师生交往的具体行为上。

至少少了点教师专业的特有品质。作为专业化了的教师,应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熟悉自己服务的对象,准确地叫出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名字,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基本功作为后盾,所说的专业化似乎也就成为空谈了。

5、你来回答问题

叫出学生的名字,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在这个名字里,体现着这位同学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也是这位同学把自己看作独立于他人的重要特征。阅读哈弗大学的某位教授关于案例教学的论述时,他提到,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叫出班级里每位同学的名字,是不可原谅的。

五、学生学习状态

1、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在孩子们轮番走到台前的时候,老师一直静静地关注着、思考着,她没有要求学生走到讲台前讲解,也没有打断孩子们对问题的轮番讲解,只是在有的同学讲解或思考出现短暂障碍时,才说上一两句话。从课堂状态看,教师好像是被“边缘化”了,但正是这种“边缘化”,使得学生脱颖而出了,学生可以从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坦诚地说出自己解题时犯的错误。

2、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观察量表,在量表中罗列了十个师生互动项目,其中教师支配的行为有7项:讲述、提问、发出指令、情感支持、批评、表扬、利用学生回答形成后续教学行为;学生支配的行为有2项:应答、主动发问;师生共享的行为有1项:沉默。

应答中,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发问中,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前者是以教师主动为表征的,后者是以以学生主动为表征的。应答中,问题多来自于教材或教参的预设;发问中,问题多来自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前者表现的是知识掌握的要求,后者表现的是学生自身的智慧和学识。应答中,问题常有预定的答案,答案是给定了的;发问中,问题的答案是未定的,有时甚至是无解的问题。前者教师胸有成竹,后者教师难以测度掌控。

3、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不均衡

我们常常讨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的问题,其实,课堂上的不均衡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这样的不均衡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4、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

这是关注整体不够的具体表现。

5、课堂上的沉默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习习惯处在静听的状态,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答案。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碍于面子,担心自己回答不出来引发其他同学嘲笑。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

6、课堂上的异口同声

说明可能大部分同学真正会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

7、廉价的掌声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一个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学习,只能发挥自身20%—30%的才能,而在有激励的环境下学习,最多可发挥自身70%—80%的才能。

真诚发出“你真棒”赞美言论,真心地为同学的回答喝彩,真实地呈现出对同学回答问题的赞赏,我们都由衷地欢迎,学生也会感受到这种表扬所具有的神奇的力量。

虚假的掌声,廉价的喝彩,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微笑,只能渐渐降低表扬的力量。当赞美没有魅力,表扬没有激励作用的时候,课堂上留下的就是没有内容的掌声,没有意义的欢呼声,没有任何内涵的笑声了!

8、无精打采的“老师好”

要么是这类教师的课程学生不喜欢,或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无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们作为教者一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控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与听课老师“互动”

课堂应尽量保持其常态,听课者不应成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要素,要让学生在常态课堂体现常态行为。如果课堂失去了以往的状态,那么,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的行为还是学生的行为,都失去了惯常的表现,这样的课堂行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评判的意义。按常态方式,处理常态课堂,对其他老师才具有示范意义。

10、闭不上眼睛的学生

老师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舒婷的《致橡树》。学生有的眯着眼,有的一会把眼闭上,一会睁开;有的把双手蒙在眼上;有的干脆将书盖在自己脸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到什么呢?一是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很难闭上眼睛去聆听教师的朗读。二是教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三是师生在诗文的理解和解读上并没有实现同步共进。这样的场景背后,隐含的是教师对个人行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学生行为关注程度不够。教学中仍把自己当作重心和中心,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没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学生的感受、体验当作自己教学设计的支点。

六、课堂突发事件

1、飞进教室的蝴蝶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此时一只蝴蝶飞进教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何机智扭转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秩序恢复正常?

课堂上没有哪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大量的问题是两难性的,是进也难退也难左右为难的。上述问题也是如此,假如我们认为这样就解决问题了,没有发现隐含的其他问题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局限在“不诚实”的水平上了。课上大量问题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的”,老师既要看到葫芦,也要看到瓢,尤其是要看到正在浮上来的“瓢”。认识到“瓢”的存在,才有可能认识到要进一步解决“瓢”的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谈不上问题的解决了,教师解决问题的水平就有可能永远局限在“葫芦”的水平上。

2、电源插头掉了

郑教授在书中所举的事例反映了教师的机智与能力的欠缺,致使耽误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难以有效完成。

3、坐在地上的女孩子

“坐在地上的女孩子”的教师,则从了解学生做起,找到了小女孩的顽迹所在,顺势引导,教育是成功的。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悟出:沉着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七、课堂教学环境

1、“靠边站”的讲桌

原因之一:讲桌靠边移后,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少了一种依靠,大多数教师会感到不自在,要改变这种不习惯的状况,势必导致教师尽量缩短站在学生面前滔滔不绝地讲授的时间,并且在学生中间寻找较为缓和、能平衡心态的位置。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无意识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了。

原因之二:讲桌靠边移后,教师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在课堂上没有了批改作业的位置,不得不走到学生旁边批改作业,无意之中增加了个别辅导学生的时间。这样,就为增进师生情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原因之三:讲桌靠边移后,似乎拆除了师生间交流的障碍物,师生间双边互动随意了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心理压力,有利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提高。

2、“留白”的板书

板书是学习的工具,教学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台,它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如果板书的“杂乱”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深入的话,教师就应该将“杂乱”进行到底;如果“工整”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应该将“工整”摆到次要的位置。

3、教室里丁当作响的椅子

无论是组织讨论,还是开展课堂其他非讲授活动,对于自己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类似椅子产生的噪声之类,也应该进入到自身的视野当中来,要把如何避免噪声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的讨论等活动,并不只是局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简单。与讨论等相关联的一切环境因素、生态条件,都应该是教学组织与设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了这些貌似不值一提的细节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有可能打折扣。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的读后感

假期里阅读了郑金洲老师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收获很多。

郑金洲老师在书中从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行为、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环境七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郑金洲老师谈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我感触颇多,是啊!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园地。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并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要让我们重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让师生的互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的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机械的、沉闷和程式化的空气产生勃勃的生机和充满交往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彻底的开放,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世界。

首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不同的场景里,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快乐。对于快乐的人而言,在生活舞台中,上演真实,所以全力以赴,无论生活中如何表演,最终的结尾却都是让学生学会欢笑、学会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这舞台上的演员。无论你演得好与坏,都是你倾情演绎的你的人生。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向别人来诠释和展示自己。凡效率高的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都有协调有效的生动表演。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跳舞、高歌,坦然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把学生的写字、绘画、手工贴在教室的四壁,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诵,投入地表演课本剧;在黑板上自由涂抹,在讲台前蹦跳„„

其次让课堂成为“图书馆”。

我们也应该把课堂学习努力营造具有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倘佯、流连。我们可以开设“班级图书馆”,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图书,引导他们阅览各类图书,增加阅读量,推广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班级图书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们读书可以信手拈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努力营造“图书馆知识海洋”的氛围。墙壁上的名人字画、凡人格言、师生平常的自己说的“名言”、大家读书笔记等,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一部分。

再有我们还可以让课堂成为电影院、成为聊吧„„让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贴近,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细节润泽教育

—— 读《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有感

漳平芦芝中心学校

陈珍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但它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我们教师也正是通过对许许多多细节的把握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去做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籍,它将将课堂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进行了详尽而深刻地剖析,读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 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课堂管理技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从实践操作层面引领我们如何关注教学细节,关注课堂实效,关注教育智慧。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再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这本书的的确确是教师参考学习的一本好书。看过书之后我有了恍然大悟之感,有了茅塞顿开之意。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读完这本书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如读“教师教育行为的细节”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行为若要发挥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从教育的细节开始。“言传不如身教”“批评不如帮助”、“巧妙警示间接批评”'等等这些好的方法,让做为教师的我再一次反省自己,在处理班级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自身行为的哪些细节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言语中哪些地方还需改正。记得教育家朱捷尔任斯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是呀,教师的爱不能常挂在嘴上,而是要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孩子,我们的孩子何尝不爱我们的老师。

'有细节才有感染力'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如在读'教师教学行为细节'这部分内容时,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课堂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每句话都是圣旨,而是要关注到孩子的心里,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鼓励和表扬,无论我们的加分激励,无论我们的批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的提升。课堂充满感染力,重点表现的不是老师眉飞色舞的讲解,也不是以点带面的互动,而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参与上台展示,参与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行为无非是在这些活动中捕捉其中的细节,雕琢这些细节,激发和支持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才有感染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

反思自己的课堂,需要在很多方面还改进和加强,这也是我们距离成为名家的基本差距,但并不能代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细节方面不能做到,或许做的更好。在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的变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要求老师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学习中去,在抓住机会的同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就是衡量一节课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的精彩和有效,需要从孩子们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但往往就是一些细节没有稍加注意,会导致一个甚至一个小组的学生失去兴趣,时间一长,课堂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走神,会故意捣乱,会让老师头疼。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按时给老师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学生为课堂提供生命力,为老师及时提供自己需要改进的缺点。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异类',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细节,老师的自问自答让学生不知所措?老师的板书龙飞凤舞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老师总是走不下讲台学生又如何能走上讲台?已经走神的学生你关注了吗?等等这些行为,并非一些较难的改变,只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关注。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细节,并非伟大的壮举,往往这些细节的修为,会让学生对你这个老师'死心塌地'的爱上你和你的课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也许就是说的和这些相关的教育细节点滴吧。

作为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记得有次在教学时,我正在黑板上画图,突然,“啪”的一声,一个什么东西打到了我的头上,不用说这是小纸团了。“是谁?站起来!”我大吼一声。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住了,一个个地低下了头。想着学生这胆大妄为的行为,我满肚子是火,正想接着往下教训,但一见学生这惊惶失措的样子,我的心一下就软了下来。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再说这还是上课时间,如果我再这么纠缠下去,学生肯定没心思听下去了,达不到教学效果,我这一节课就这么泡汤了。不行,我得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学习中来。于是,我灵机一动一动,笑哈哈地说:“谁的眼力这么好,扔得这么准,比古龙小说里的小李飞刀还厉害!弹无虚发。要是在战争时期,他这绝技可是大有用场,一定能多杀几个鬼子,有前途!”边说我还边竖起了大拇指。学生一看我这轻松搞笑的模样,哄堂大笑起来,气氛一下又活跃起来,我看机会到了,话锋一转:“不过,这是课堂,我们还是接着学习吧!”这样,学生又立刻回到了学习中去了,并且这节课纪律特别好,课后发现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下课后,那位上课丢粉笔的同学不用我去找他,自己主动到我办公室承认了错误,以后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课堂突发事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而又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它直接影响和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动脑,用方法、用爱心、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艺术。

这是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两个章节。并不是说这里蕴含了多么大的道理,相反,作者只是例举了一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细节问题,但就是这些细节,值得我们去深思。

《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谁来总结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等等的问题也经常在我的课堂上出现,楞一看,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作者认为这样的语言是值得推敲的。课堂需要互动,教学需要对话。但这样的互动式缺乏实质性的,虽然这样的互动有了互动的形式,问答连贯,相互激发,话语碰撞,但含有的智慧型成分有限。因此教师的提问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问题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点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求做到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杜绝类似“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样的语言,乍看一下,教师似乎是在鼓励或是帮助学生,但事实上效果正好相反,用群体的水平来评判个别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而那些带有强制性的语言则会让学生倍感压力。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诚章。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注意手势、行走路线等等非语言的行为动作。比如手势语言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手指着学生的脑袋让他起来回答问题。”这事实上是缺少了对学生的尊重;“手掌心向下,从左到右,覆盖班级每个学生,口中振振有词:你们各位同学……”有意无意地展现出教师的强势,类似国王与臣民一般。这样的手势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这些非行为动作,然后再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不仅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而且有助于与其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最吸引我的一个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堂才是灵活而不凌乱的课堂,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自己成为一名不俗的教师,让学生喜爱,给他们空间,然而课堂的实际情况往往又让我心生厌倦,年轻的生命无法理解你内心深处的期待,课堂并未如我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去轻松掌控,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想在思考,我也在回味,同时也生出了许多新的体会,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要求,过于放纵不管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课堂调控,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回,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课堂的能力。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课堂还真需要”活“乱”的存在。但似乎把握住其中的巧妙的度的要求又成为了需要假以时日修炼的一个难题。我想能够思考至此,也就不至于再为课堂而过多的困惑了,所能做的,唯有借他人之智慧,谋自己之方法了。

作为一名教师,这份工作所包含的艰辛和苦乐相信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教师的压力来源与许多方面,如来自学校领导的压力,来自家长的压力,来自教育学生的压力……但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给自己压力。当我阅读完《给心灵解压》这本书,它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当你尽心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事,不管最后获得怎样的评价,也可以问心无愧。因为,毕竟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的,也是各有所长的,你不可能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是完美出色的。教师也是一名普通人,在担当者教书育人的角色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出现差错,适当对自己放低要求,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当你以最诚挚的心去与家长沟通时,你就可以坦然面对,尽心尽力而为之,也必然会换的家长的理解,压力自然消失。当你已经尽你所能去教学生的时候,你就不必为最后的成绩而耿耿于怀,那么就不会有压力。但是对于这一点,可能是所有压力中最最无法摆脱的。面对升学面对业绩的要求,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给老师带来了过重的心里负担和不良的心里影响,因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能教好学生作为一项最大的任务和目标。当满腔的希望与努力左后化作的泡影,当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最终没有换回让你欣慰的成绩,当自己的成绩不够令人满意时,难免会生出许多的不满,压力。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认识:首先,学生个体本身存在着差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当然班级之间也会有。但这些差异是很小的,而且也存在这不稳定性。不能因为这之间的一次两次的成绩高低,或是细微的差异,就否定自己,否定学生。过程在于调整,结果在于持之以恒的付出。其次,也要学会坦然面对。有时我们接手的班级,或者调皮的学生多,或者差生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些看成是工作中的挑战,也许就能平心静气一点。不去担心,不去抱怨。相信只要时间和精力花下去了,总会有进步。不与别的班比,就和他们以前比。

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有感

利用空余时间,我阅读了《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一书,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的把书中的理论和实践与日常教学经验相互对照,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它给予了我们行动指南,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书中采用了大量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效教师。

读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 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课堂管理技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很多课堂管理方面的数据。是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讨论内容聚集于课堂管理中的真问题、真情境,遵循一定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对班级的整体组织管理,又有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指点。如:有效管理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支持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要求。特殊群体的管理和要求等等„„涉及中学课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课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学生的行为管理,设计和管理教学,交流技巧和教学等等。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

(一)王荣芳

读完《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让我受益匪浅。光从目录中我就能看到该书的作者对于教育的具体细节作了深入的探究。他指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班级中要从细节出发。把教育当中的细节经验提炼出来,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把细节放在大局中考量,'精雕细琢'的细节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意义。其实我认为书中的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蕴含着一种智慧,一种爱,而这种爱,是平凡的,如果做到了,那也是伟大的。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读完这本书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如读'教师教育行为的细节'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行为若要发挥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从教育的细节开始。'言传不如身教','批评不如帮助'、'巧妙警示间接批评'等等这些好的方法,让做为教师的我再一次反省自己,在处理班级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自身行为的哪些细节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言语中哪些地方还需改正。记得教育家朱捷尔任斯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是呀,教师的爱不能常挂在嘴上,而是要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孩子,我们的孩子何尝不爱我们的老师。课堂是开启和展示智慧学生也是教师的智慧的场所。同时课堂也是复杂多样,充满挑战的地方。课堂里既有欢欣也有苦恼,有希望也有无奈,有奋进也有退缩……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置身于这一充满智慧,又浓缩五味人生的场所,使我体悟到了畅游丰富多彩课堂世界的愉悦。但同时,我也常常碰到一些困惑。例如,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找寻和把握学生生活中瞬息变幻的咨询?在模式化出现端倪时,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上找寻突破点?有人说现代社会每3年即产生一个代沟,学生对生活有有别于教师的不同的感受,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积淀。面对个性越来越凸显的现代学生,如何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每一件事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我想也可以说是做了件大事。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小事中每一细节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将会做得更完美。

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工作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脑中闪现的并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盛大场面,反到是那些丝丝缕缕的细节,诸如当年自己老师的一抹鼓励的微笑、一个鄙夷的眼神,自己学生的一次脸红、一回调皮、一个意见,却都至今鲜活如初。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反省自己。多关注一些细节。因为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镌刻一辈子的。“细节让教育更美丽”不正最好地诠释了汪先生的理论吗?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悉心地倾听,耐心地询问,真诚地唤醒,热情地点燃,就可以“润物细无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有时是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有时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有时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后的应景式反应;有时又是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幽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只要细细品察,你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启悟。同时,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楷模。投入到细节教育工作中,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颗心灵,重视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情绪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开展人性化的教育。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每个人热爱自已的工作,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总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我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细节中求发展,在细节中求完美。

'有细节才有感染力'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如在读'教师教学行为细节'这部分内容时,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课堂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每句话都是圣旨,而是要关注到孩子的心里,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鼓励和表扬,无论我们的加分激励,无论我们的批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的提升。课堂充满感染力,重点表现的不是老师眉飞色舞的讲解,也不是以点带面的互动,而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参与上台展示,参与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行为无非是在这些活动中捕捉其中的细节,雕琢这些细节,激发和支持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才有感染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

反思自己的课堂,需要在很多方面还改进和加强,这也是我们距离成为名家的基本差距,但并不能代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细节方面不能做到,或许做的更好。在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的变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要求老师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学习中去,在抓住机会的同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就是衡量一节课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的精彩和有效,需要从孩子们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但往往就是一些细节没有稍加注意,会导致一个甚至一个小组的学生失去兴趣,时间一长,课堂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走神,会故意捣乱,会让老师头疼。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按时给老师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学生为课堂提供生命力,为老师及时提供自己需要改进的缺点。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异类',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细节,老师的自问自答让学生不知所措?老师的板书龙飞凤舞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老师总是走不下讲台学生又如何能走上讲台?已经走神的学生你关注了吗?等等这些行为,并非一些较难的改变,只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关注。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细节,并非伟大的壮举,往往这些细节的修为,会让学生对你这个老师'死心塌地'的爱上你和你的课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也许就是说的和这些相关的教育细节点滴吧。

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

(二)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

作为>班主任,'育人'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有的时候'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像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班主任要管的事情很多,可以管的事情更多。但精力有限,我们还要上课、备课,更要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我管什么呢?买衣服,我们总说只卖对的,不买贵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是只管对的,不管废的。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班主任,有这么三样,我是必须要管的,思想动态、舆论导向、学生特长。记得帕克·帕尔默说过:'所有真实的生活都是一种相遇,而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教师要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教育并非'老师多做了什么',而是守约在和学生的一次次美丽的相遇中。孩子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经验的过程,不应该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孩子的实际,也就是'真相在细节'.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听一个>故事,有细节才有感染力;求证一个事实,有细节才有说服力。把事物演进过程中的细节呈现出来,才能让人信服。教育的实际情景也是如此。一个教学模式的提出,假如仅仅是程序性行为的展现,仅仅告诉我们该模式由几个环节构成,没有具体展示模式运行的细节行为,就很难为他人接纳。同样,一种教学经验的总结,假如仅仅只是告诉我们这些经验是什么,而没有细节性的事例予以呈现和说明,就很难走进我们的心灵。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说,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不只是强大的武装力量,更在于这个国家有没有精彩的故事。这句话所说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细节。

让我们注重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吧!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

(三)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工作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脑中闪现的并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盛大场面,反到是那些丝丝缕缕的细节,诸如当年自己老师的一抹鼓励的微笑、一个鄙夷的眼神,自己学生的一次脸红、一回调皮、一个意见,却都至今鲜活如初。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反省自己。多关注一些细节。因为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镌刻一辈子的。“细节让教育更美丽”不正最好地诠释了汪先生的理论吗?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悉心地倾听,耐心地询问,真诚地唤醒,热情地点燃,就可以“润物细无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有时是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有时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有时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后的应景式反应;有时又是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幽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只要细细品察,你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启悟。同时,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楷模。投入到细节教育工作中,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颗心灵,重视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情绪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开展人性化的教育。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每个人热爱自已的工作,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总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我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细节中求发展,在细节中求完美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年暑假,我在网上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书,感触颇深。郑老师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并且抓住了课堂教学细节的关键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课堂中的小事我们经常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有放在眼里。而这些小事在郑老师的眼中却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在本书中郑老师从课堂教学的七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严密的阐述。感受最深的.是《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一文。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把这些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由“静”取而代之“动”。学生动了、活了,教学重心下移了,而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各有差异,由此出现的学生之间你快我慢、你说我停、你动我静等一系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书中引用美国学者的话“适度混乱的人、机器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有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乱”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要求,过于放纵不管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课堂调控,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回,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课堂的能力。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课堂还真需要“活”“乱”的存在。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艰辛的的旅程,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的这50个细节,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勤观察、多思考,时刻关注课堂上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五十个细节虽然只是给我们指出了改革的方向,却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努力朝课堂教学细节的规范发展。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范文

2.《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

3.我最难忘的一个课堂教学细节作文

4.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读后感

5.《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6.《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7.《用细节教育孩子》读后感

8.《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篇

9.《细节》读后感400字作文

下载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 张曙光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 (推荐)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细节往往成为全局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细节虽小,有时毫不......

    50个细节

    五十个细节教你做一个男人欣赏的女人(2007-07-01 10:17:58) 标签:五十个 细节 教你 男人 欣赏 女人 情感 两性 三峡在线 分类:生活时评 作者:三峡在线不久前,三峡在线曾经写过......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撰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 “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后感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撰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 “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心得

    今年暑假,我研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书,感触非常深,这也许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感受最深的值得鉴的一本好书。我从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行为、课堂突发事件、学生的学......

    业务学习笔记-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业务学习笔记 时间:2009年9月23日 题目: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记录人:葛现月 内容: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 “课堂教学特征......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笔记[大全5篇]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 “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