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细节
议课: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一)limei1972428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建筑如此,教学也如此,好的课由许多精彩的细节来呈现。
3月14日,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讲读课《四个太阳》,由从教半年的苟雅文老师执教。苟老师的基本功不错。语言清晰,教态自然而亲切,很适合低年级的教学。
备课时,我俩进行过短暂的交流,她提出初步的教学设想,我谈过自己的看法。《四个太阳》是一篇短小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语言文字优美生动,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向师生提出了挑战。看得出,苟老师备得充分。仅以半年的教学锻炼,把课上到这种程度,是很大的进步。
任何的课堂再精彩,也有遗憾的地方。透过教学的环节,当不是“零起点”听这堂课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冷静的——能够认真审视教学环节,细致听到她和学生的交流的每一句话,判断学生每一次读书的效果。于是,越是细致,越是发现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细节中的问题。
【细节一:教具】
形象直观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备课中,苟老师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课的内容,精心准备了教具。《四个太阳》的辅助教具是操作简便的硬纸教具:十一张彩色花朵形的生字卡和四幅插图,插图从课文插图截取局部放大绘画。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有不足之处。
(一)字卡
(1)建议生字卡的颜色与生字所在自然段的内容相一致。“挂、街”为绿色,“熟、伙、伴、尝、甜”为金黄色,“温、洞、脸”为红色,“该、因、季”为彩色。
(2)苟老师的识字卡,在识字环节中使用后,便收起来了。既然学生喜欢,制作的精美,何不让字卡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其实字卡的用途不仅能辅助教学识字,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集中识字时,逐一认读后,同一颜色的字卡按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集中贴在黑板上。比如“挂”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挂”和哪一个字在课文中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随后板书“在”,学生再认读“挂在”,这样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词语。低段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有难读的。如:“尝尝”的第二个“尝”是轻声,需要强调;“熟了”的“熟”在日常口语中常有人读成“shóu”;“因为(wèi)”可能会读成“因为(wéi)”;“温暖”的“暖”,陕南人易读成“luǎn”,要单独提出来,多次练习。这样练读词语,也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时,黑板上的由字卡组成的词语,还可起到牵线搭桥,降低学习难度的作用。
(二)插图
(1)图文割裂。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四个太阳》课文插图的主体是“我”正在画画,课文插图的背景是画有不同颜色太阳的四季图。苟老师截取的画面是课文插图的背景。这样一来,疑惑出现了:教学本课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怎样通过截取的插图来达成。
(2)虚用插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如:观察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天空,再看地上,这实际是在引导学生掌握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口语表达也是按从上到下的空间方位训练。为什么一定要从上到下观察?因为课文是从上到下叙述图意。这样教学,发挥课文插图对学文的辅助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第一幅插图,教师手把手教方法,观察另外三幅插图,则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练习。
苟老师引导学生与插图展开了对话,但观察方法指导欠缺;也没有利用插图,深入到课文中。
【细节二:倾听】
课堂现象(1):集中识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认读生字,余下的学生大多数扭转身体,望着站立的学生。
课堂现象(2):生字“找朋友”时,一生找另外一个学生做朋友,由“朋友”角色的一生来组词,余下的学生大部分脸上出现失望的神情。
课堂现象(3)教学进行到30分钟,两三个学生分别读小黑板上的句子:“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既不看书,也不看小黑板,各干其事。
课堂现象(4)坐在我身旁的一男生一女生站起来读第二自然段,两人都是结结巴巴读不流利,老师指导两个学生朗读,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坐不住了,心神游离课堂之外。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3)学习漫无目的。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
课堂现象(2)(4)学习缺乏耐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随意打断,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搞的要说的说不了,要听的听不了;有的自己坐在下面自言自语,自我满足;有的唉声叹气,无精打采。
解决建议:
课堂现象(1)(3)明确告诉学生,别人读书时,自己心里默默的跟着读。
课堂现象(2)改变教学方法,一个学生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他学生回答:“在这里。”集体组词,七嘴八舌也无妨,组词最多的即为“朋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现象(4)小黑板上的句子,学生朗读有困难,教师已经预设到了。是否可以让学生先放开声练习朗读,接着同桌表演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以上建议只是临时的救场方法。培养学生课堂上倾听的习惯,是一门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细节三:评价】
课堂现象(1)一女生读完第1自然段,老师问:“她读的好不好?”几个学生回答:“好。”
课堂现象(2)一男生读完第2自然段,老师说:“他读的好。”
课堂现象(3)一生读完重点句“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老师说:“读的好。”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连别人读的是好还是不好分不清楚,学生不知道怎么评价。
课堂现象(2)(3)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于培养,学生不可能对朗读材料处理的有多好,教师一味地夸“棒!”“好!”评价泛化,缺少针对性。
解决建议: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技巧训练,更能把他们带入某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评价无须太多。
【细节四:对话】
教学片段:
师:夏天到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1:热。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夏天,你最想干什么?
生1:游泳,很凉快。
生2:吃雪糕,很舒服。
生3:过生日,生日在夏天。过生日„„(该生侃侃而谈,用去近2分钟的时间。)
片段分析:
没有目的的随意对话。
解决建议:
课堂上,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用好每一分钟。备课时充分预设,有效提问。
【细节五:点拨】
教学片段(1):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
生1:绿色。
生2:彩色的,因为有许多颜色的。
生3:金黄色。
生4:红色。
教学片段(2):
一男生回答问题:“果子和树成熟了。”
片段分析: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多只说简单的几个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出,口语交际已流于形式。
解决建议:
1、要求学生听清楚老师是怎么问的。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应该立即纠正,并指出正确回答的方法。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语病也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思考后再回答的习惯。
2、低年级学生喜欢发言,更喜欢抢着发言,而真正让他发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便又是语无伦次。此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哪些学生能回答问题了,而没有考虑学生把问题答完整了吗?所以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要着急,等想好了再来说。
【细节六:应变】
教学片段:(简记)
师:冬天,你有什么感觉?
生:冷。
师:冬天,你最喜欢干什么?
生:„„
师:这么做,你们不冷吗?
师生争议。
生:穿棉袄;烤火„„
师:看一看,文中的小哥哥是怎么做的?
片段反思:
当学生发言到“穿棉袄;烤火„„
”时,已经触及到了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就差老师“点睛”了——如果这时候,马上归纳:“穿棉袄;烤火„„
只能温暖你自己。大自然有那么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和你一样感到温暖?”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我画个红红的太阳。”此时,学生就感悟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谁曾想,备课时预设的多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环节,多好的“意外生成”啊。可惜,在这“意外”的“生成”面前,老师按部就班,按备课设计继续教学。
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敏锐,迅速地判断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因势利导”。应变能力,是苟老师的弱项,是我的弱项,是我们大家都要修炼的基本功。
【细节七:效果】
教学片段:(简记)
(教学到30分钟)一女生一男生分别读第二自然段,结结巴巴读不下来。
师对男生说:“声音大点。”
读到第四人,依然是一字一顿。
全班齐读,还是不流利。
片段反思:
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个教学细节折射出来的是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听完课,我细细梳理课堂笔记,在每一处圈点勾画,写批注。给别人的课堂“捉虫”,其实也是给自己的课堂“看病”。关注教学细节,进行研究反思,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须知,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力量,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后记:
苟老师上完课,主动告诉我,她哭了。我一边安慰她,鼓励她,激励她,一边暗暗激动。因为自己在“教学幼儿期”也哭过,也见到过别的老师课后脸上挂着眼泪。有的因为预设和实际课堂生成反差大 ;有的因为多媒体操作失误,不知所措„„我们的眼泪为教学而流,为课堂而流,泪珠是自责,泪珠是上进。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教学的能力便增进一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得到一次提升。
期待着!苟老师再流下高兴的眼泪。
整理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3.15”的深夜。)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郑金洲教授,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教育君辛苦编出本文,仅是对郑教授《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一书的大概展现,以期给大家以帮助。如果希望更深入研究的,教育君建议您购买郑金洲教授的专著来认真研读,收获肯定是这篇小文无法比拟的。
一、课堂教学特征
1、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近来读美国学者阿布拉汉姆森和福雷徳曼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颇有启发。他们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适度“杂乱”效率高。在我看来,这一理论也适用于说明我们的某些课堂。当下课堂上已经出现了有益的“杂乱”,我们要允许这些“杂乱”的存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杂乱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杂乱的类型、动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教师在“杂乱”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许这样的研究,会使“杂乱”变得“清晰”,“无序”变得“透明”。
2、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环环相扣”的教学思维,一定程度上是线性思维的反应,是用单线演进的思维看待教学中各行为环节,认为各环节是一次呈现的,不会反复,也不需要反复;不会错乱,也不应错乱。这样的思维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它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机器生产各个工作环节一样,前后工序相连,每道工序各司其事,教学向预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行进。但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在教学的重心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情况下,上述教学进程可以“进退有据”,较为得当,而当教学重心下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的时候,单一的演进序列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3、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教师在课堂上并非得心应手,遇事应对自如,遇难逢凶化吉,而总是有本领的恐慌感,才是课堂的常态。
4、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这样的设计没有“留白”,没有“缝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变得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宽视野、大设计。也就是,设计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眼,从教学总体着眼,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
5、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对课堂设计思路、实际教学行为有看法上的歧异,可能恰恰体现了这堂课的价值所在。没有了人人称道的课堂,不是一件坏事,反倒是课堂教学的进步,至少是课堂教学认识上的进步。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指导下“转型”过程中的课堂。
二、教学方法探索
1、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三条基本原则:女生优先,男同学要谦让女同学;前排优先,当前后排同学同时站起来时,后排同学应该谦让前排同学(因为前排同学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学与他同时站起来了,但是,后面一个机会就应让给后排同学,如果他愿意发言的话);经常发言的同学应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力求做到不乱。
2、零散的提问
一般说来,课堂上的提问从智慧含量来说,大致有四类:记忆性问题,通过回忆相关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理解性问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或者说明事物与事物关系的问题;应用性问题,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性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四类问题,包含的智慧有低到高,不断深入。
3、热闹的角色扮演
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绝不是离开内容、离开知识结构、离开知识授受来谈课程的,它要求改变的是课程的承载方式以及内容的展现形态。
4、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一次在小学听课,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老师布置了讨论任务,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讨论中,学生争相发言。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得发言的机会,用手捂住了另外一位小朋友的嘴,以便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被捂住嘴巴的那位同学,急乎乎地要把对方的手拉开,也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场景,讨论仍然“热烈”地进行着。上述场景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的讨论的要求,还不知道如何参与讨论,不懂得如何分享他人经验。“教学”这个词语在中国表达的含义与西方有着显著区别,那就是既包含“教”,也指代“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学”的这个含义不能总停留在表面上,在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加以体现。讨论方法的开展,不能遗漏掉教学的另一方——“学生”。
5、学生忙讨论,教师忙板书
学生如何形成讨论的习惯,如何真正与他人分享,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换思想,如何说服他人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在学生讨论中存在。如果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流于形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在师生交往中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要保持同步状态,而不是异步状态。南辕北辙的教与学,两相错位的教与学,是没有对话、缺乏共生的教与学,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
6、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
“自主择伴,结对学习”的初衷,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互助中习得知识,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在分享中提升本领。但在实施中,确实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很多学生的学习伙伴并不是同桌,都需要离开座位,找到自己“心仪”的伙伴,而这个过程往往将教学实践拖长,伙伴相见,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确实会出现个别同学没有伙伴的状态。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阶段,需要加以考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7、眼花缭乱的多媒体
整合是浑然一体,整合是两相融和,整合是彼此协调,当今的课堂还没有做到这点。什么时候才是真正达到整合,那就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存在,没有觉得多媒体多余,没有为多媒体过多吸引自身的注意力,没有觉得课堂知识与多媒体不相一致的时候。换句话说,是让多媒体回归其“手段”特性,而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是服从于目的的。
8、没有板书的课堂
板书展现教学的整体架构,体现本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教师所关心同时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对知识整体认识所需要的。
9、拖堂的几分钟
作为管理者最应该掌握的三种能力分别是:信息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时间管理的艺术,同样是教学的艺术;时间统筹的能力,同样是教学的能力。
10、溜走的“教育性渗透”良机
这个场景中蕴含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捕捉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机。而是让这个机会在自己的指尖悄悄滑落了。教育性渗透,既体现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基础上的有意设计,也体现在教学实施阶段课堂上出现一些随机事件时教师对其中“教育性”因素的把握与运用。渗透是不露痕迹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整合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是两相融通、相得益彰的。渗透得当,学生无意获得的思想规范意识就强;整合妥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习得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三、教师的语言行为
1、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
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常会有其局限性,这是与其成长背景、已有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对问题的分析中,这种局限性反映出的是他思维的真实状态、认识的起始水平。如果教师能够引导他分析自身认识的局限、思维的障碍,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藉此就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进步,就会在深化认识中提升自己的解题水平,在多向思维中超越自己的现有状态。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驻足停留,对学生问题回答不准确原因的即时判断与分析,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会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撑。
2、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
对不对,对;好不好,好。这样的互动有了互动的形式,问答连贯,相互激发,话语碰撞,但互动的实质性内容不多,含有的智慧性成分有限;这样的互动有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上,但效果恐怕不够明显、突出,可以说是一种低效的互动。
3、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激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不固守答案,在思维的发散中产生创新火花。创新教育也好,教育创新也罢,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中孕育创意,在个别中培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也使得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对该问题的认识。无论是寻找多种答案,还是对既有答案进行评论,都是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有问题之间架设起桥梁,从而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激活。创新是在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这样的问话就此意义上讲,有着激发创新的要素在里面。
4、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听懂”,而是应该经由学生之间的相互智慧碰撞、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探索“弄懂”,不一定由教师发出是否听懂的质询,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实际活动状态、思维深刻程度等也可以给出相应判断。这一定是另一种更好的选择。
5、谁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
将解决问题的权力让渡给其他同学,充分利用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反应出的是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将学生的潜在资源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资源,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成长。学会合作,是当今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团队建设,是当今我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导向。在课堂上,给学生合作与分享留有较大空间,不仅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人的意识,与人相处的技能与技巧。
6、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要认识到学生回答问题的重要性,要调节好不同学生的参与状态和比例,用自己协调者的角色统筹安排好课堂中不同学生的应答。课堂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中最细微的,可能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部分(至少进同一所学校后是如此)。公平调节的杠杆在教师,有些学生应答机会多了,就需要适当减少;有些学生应答机会少了,就需要积极鼓励,促使其大胆对问题作出回答,不断增加其应答的体验和获得认可的机会,逐渐使其由课堂“边缘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权力”杠杆调节“冷热不均”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师需要赋予学生哪些先前没有的相对缺失的权利。
7、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回答不上来
第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见得都由教师来回答,学生也可以成为问题的解答者甚至是评判者。
第二,面对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越来越难以胜任回答的职责,需要考虑其他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
第三,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以这种方式来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教学权威形象,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争相提问并比试看谁难得住教师的现象。
所以,需要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分析学生问题提出的背景、立场、角度、缘由,并将其作为后续教学资源加以有效利用。
8、你在想什么呢
一味的指责,能换来学生注意力的真正转移吗?讽刺挖苦能使得学生焕发学习的动机吗?
9、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
这种心理感受不会让他有成就感,反而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和参照中体会到更多的挫败感。教师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能使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受到挫折,使其刚刚产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幅度降低,使其进一步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进而停留在教师以为的他不优秀的行列。这句话中,教师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意无意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不可不慎啊。
10、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
变“不许”为温文尔雅的提示,变“不要”为体贴入微的导引,变“不能”为循循善诱的教诲,在今天尤为重要。
11、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句非常苍白的、毫无智慧也不讲道理的话,显示出来的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教师的无能。
12、谁来总结(评价)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表达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对问题作出批判性分析。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质疑问难,是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外部世界,运用自己的视野去分析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场景,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一定的帮助。教师让同学对其他人的观点作出评析,更是促使这些同学用分析、甄别、判断、评论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认识,通过更为复杂的智慧活动学会批判地认识外部世界,进而形成“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创新品质。由学生来完成这些教学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把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从潜在的状态上升到显性状态,从个体状态上升到群体共有的状态,从散乱状态上升到整合状态。
13、同学们紧张吗
情绪紧张的是教师。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很多,通过询问学生是否紧张将紧张情绪加以转移,是其中一种。此外,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法缓解紧张心理,如深呼吸、在讲课时注意多用手势辅助言语、讲课前在头脑中呈现美丽的自然风景、做好充分准备等。方式方法有很多,不见得只有询问学生是否紧张一种方式。如果学生真紧张的话,也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稍加休息,或回忆最近的一次愉悦的活动经历等来缓解。
14、杨老师对某位同学问题回答的复述
对这种复述,我把它理解为对这位同学的一种难得的正面评价;对这种复述,我把它理解为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带有艺术性的负面评价。这种复述所具有的评价含义是潜在的,是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批判。在不露痕迹之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在无声无息之间让学生体味到老师倡导的方向。
四、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
1、教师的手势
传播学告诉我们,人与人在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言语传递信息占30%,非言语传递信息占70%,也就是说,非语言传递的信息要远多于言语传递的信息。非语言包括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服饰、空间距离等,手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借助于手势可以强调某些言语信息,可以体现自己的某些态度和情感,可以增强自己言语的说服力。
2、教师的行走路线
一位教师在课上始终站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围着讲桌转的话,常常意味着这堂课主要是突出教师讲解,是以讲述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言语是否到位,板书是否工整,甚至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的。一位教师自己不停地在教室内游走,很少在讲台上出现的话,常常意味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关注自己与学生的深层次交流。
3、用手擦黑板的老师
课堂上没有无足轻重的行为,每种行为都有寓意,学生也可能习得这种寓意,进而将其作为自身行为参照。因此,教师需要事先对相关的课堂行为进行筹划,尽可能将所有影响学生认知的行为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使其充分体现教育教学意义。只有做到事先谋划,才能避免课上行为的不当。
4、指向学生脑袋的教鞭
至少是少了点对学生的尊重。每位同学都有其姓名,姓名作为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的价值的体现与活生生的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有着特殊的含义,承载着这个同学特定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等。
至少是少了点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师生交往的具体行为上。
至少少了点教师专业的特有品质。作为专业化了的教师,应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熟悉自己服务的对象,准确地叫出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名字,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基本功作为后盾,所说的专业化似乎也就成为空谈了。
5、你来回答问题
叫出学生的名字,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在这个名字里,体现着这位同学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也是这位同学把自己看作独立于他人的重要特征。阅读哈弗大学的某位教授关于案例教学的论述时,他提到,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叫出班级里每位同学的名字,是不可原谅的。
五、学生学习状态
1、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在孩子们轮番走到台前的时候,老师一直静静地关注着、思考着,她没有要求学生走到讲台前讲解,也没有打断孩子们对问题的轮番讲解,只是在有的同学讲解或思考出现短暂障碍时,才说上一两句话。从课堂状态看,教师好像是被“边缘化”了,但正是这种“边缘化”,使得学生脱颖而出了,学生可以从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坦诚地说出自己解题时犯的错误。
2、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观察量表,在量表中罗列了十个师生互动项目,其中教师支配的行为有7项:讲述、提问、发出指令、情感支持、批评、表扬、利用学生回答形成后续教学行为;学生支配的行为有2项:应答、主动发问;师生共享的行为有1项:沉默。
应答中,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发问中,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前者是以教师主动为表征的,后者是以以学生主动为表征的。应答中,问题多来自于教材或教参的预设;发问中,问题多来自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前者表现的是知识掌握的要求,后者表现的是学生自身的智慧和学识。应答中,问题常有预定的答案,答案是给定了的;发问中,问题的答案是未定的,有时甚至是无解的问题。前者教师胸有成竹,后者教师难以测度掌控。
3、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不均衡
我们常常讨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的问题,其实,课堂上的不均衡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这样的不均衡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4、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
这是关注整体不够的具体表现。
5、课堂上的沉默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习习惯处在静听的状态,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答案。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碍于面子,担心自己回答不出来引发其他同学嘲笑。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
6、课堂上的异口同声
说明可能大部分同学真正会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
7、廉价的掌声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一个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学习,只能发挥自身20%—30%的才能,而在有激励的环境下学习,最多可发挥自身70%—80%的才能。
真诚发出“你真棒”赞美言论,真心地为同学的回答喝彩,真实地呈现出对同学回答问题的赞赏,我们都由衷地欢迎,学生也会感受到这种表扬所具有的神奇的力量。
虚假的掌声,廉价的喝彩,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微笑,只能渐渐降低表扬的力量。当赞美没有魅力,表扬没有激励作用的时候,课堂上留下的就是没有内容的掌声,没有意义的欢呼声,没有任何内涵的笑声了!
8、无精打采的“老师好”
要么是这类教师的课程学生不喜欢,或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无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们作为教者一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控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与听课老师“互动”
课堂应尽量保持其常态,听课者不应成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要素,要让学生在常态课堂体现常态行为。如果课堂失去了以往的状态,那么,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的行为还是学生的行为,都失去了惯常的表现,这样的课堂行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评判的意义。按常态方式,处理常态课堂,对其他老师才具有示范意义。
10、闭不上眼睛的学生
老师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舒婷的《致橡树》。学生有的眯着眼,有的一会把眼闭上,一会睁开;有的把双手蒙在眼上;有的干脆将书盖在自己脸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到什么呢?一是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很难闭上眼睛去聆听教师的朗读。二是教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三是师生在诗文的理解和解读上并没有实现同步共进。这样的场景背后,隐含的是教师对个人行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学生行为关注程度不够。教学中仍把自己当作重心和中心,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没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学生的感受、体验当作自己教学设计的支点。
六、课堂突发事件
1、飞进教室的蝴蝶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此时一只蝴蝶飞进教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何机智扭转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秩序恢复正常?
课堂上没有哪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大量的问题是两难性的,是进也难退也难左右为难的。上述问题也是如此,假如我们认为这样就解决问题了,没有发现隐含的其他问题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局限在“不诚实”的水平上了。课上大量问题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的”,老师既要看到葫芦,也要看到瓢,尤其是要看到正在浮上来的“瓢”。认识到“瓢”的存在,才有可能认识到要进一步解决“瓢”的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谈不上问题的解决了,教师解决问题的水平就有可能永远局限在“葫芦”的水平上。
2、电源插头掉了
郑教授在书中所举的事例反映了教师的机智与能力的欠缺,致使耽误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难以有效完成。
3、坐在地上的女孩子
“坐在地上的女孩子”的教师,则从了解学生做起,找到了小女孩的顽迹所在,顺势引导,教育是成功的。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悟出:沉着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七、课堂教学环境
1、“靠边站”的讲桌
原因之一:讲桌靠边移后,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少了一种依靠,大多数教师会感到不自在,要改变这种不习惯的状况,势必导致教师尽量缩短站在学生面前滔滔不绝地讲授的时间,并且在学生中间寻找较为缓和、能平衡心态的位置。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无意识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了。
原因之二:讲桌靠边移后,教师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在课堂上没有了批改作业的位置,不得不走到学生旁边批改作业,无意之中增加了个别辅导学生的时间。这样,就为增进师生情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原因之三:讲桌靠边移后,似乎拆除了师生间交流的障碍物,师生间双边互动随意了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心理压力,有利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提高。
2、“留白”的板书
板书是学习的工具,教学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台,它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如果板书的“杂乱”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深入的话,教师就应该将“杂乱”进行到底;如果“工整”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应该将“工整”摆到次要的位置。
3、教室里丁当作响的椅子
无论是组织讨论,还是开展课堂其他非讲授活动,对于自己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类似椅子产生的噪声之类,也应该进入到自身的视野当中来,要把如何避免噪声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的讨论等活动,并不只是局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简单。与讨论等相关联的一切环境因素、生态条件,都应该是教学组织与设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了这些貌似不值一提的细节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有可能打折扣。
第三篇:学习材料:体育课堂教学细节
体育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
在拜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后,受益匪浅。该书意在提示企业界同仁: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成大业若烹小鲜, 做大事必重细节。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也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组成的,阅读此书,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今天的体育教育,决不缺少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缺少的是对理论和方法能内化的“实践者”;决不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 缺少的是关注教学细节的“育人者”。反思在体育课改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作为处于课改浪尖的体育教师,就更应该从课堂教学的小事、细节做起,用课改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去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去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在学校体育中, 体育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想努力去做好教学工作,但事与愿违,许多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因为教学人员总放不下架子,不能扎扎实实地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或不屑去做,这使得学校体育教学任务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师教学水平不能有较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地调动。从管理学上的理念来解释,就是细节工作没能做好。若内容为课堂教学之灵魂,结构为骨架,那么细节可称之为血肉,是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要想得到较好的效果,须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体育教学细节的厘定
什么是细节? 李桦在《运用细节描写增强作品感染力》中写道:“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就是局部,就是细小的情节”。方俊飞在《细节的作用》中说:“细节, 顾名思义,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惠世宏在《细节描写论析》中则认为细节是记叙性文字的基本单位。它就像物质的原子、人体的细胞。它的特点是“具体而细致”。正如高尔基先生所说的“我们所见的一切事物,我们所生活的一切条件,是由琐细事所构成的,正如同有机体是由眼睛看不见的细胞所构成的一样。”因此,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体育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分解。体育教学行为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目的的师生外部行为的总和。因此,体育教学行为是复数概念, 而体育教学细节则是单数概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行为中的具体行为,是最小的行为单位。体育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以是体育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它不是体育教师与学生抽象的、内隐的思维活动和内部情感,而是这种内部东西的外显化、具体化和操作化。体育教学细节具有“情境性”、“指示性”、“教育性”的特征。体育教学细节的教育性,表明其价值和意义不局限于教学范畴,而是具有教育性、伦理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好的体育教学细节体现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好的体育教学细节总是体现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的“教育性”告诉我们,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我们以为“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我们所忽视和漠视的地方,常常隐藏着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由上可以看出,其实任何整体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它无处不在,自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亦有它的存在。可以把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细小的情节或环节,就称之为体育教学细节,它是构成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体育教学的现状和特点。体育课堂教学中细节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在组织教法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能力。那种呆板、单
一、机械、公式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康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为此,要尽力做到组织教法灵活多样、富有特色,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体育教师则可以通过讲与练、张与弛、收与放、合与分等多种前后对比和节奏的控制与转化,注意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演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1 讲与练的细节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思想工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掌握技术技能。这种讲与练的反复交替形成了讲与练的教学细节的变换。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实际练习,再接受讲解指导,再练习,多次反复,才能掌握并熟练巩固知识和技能。只讲不练,学生学不会动作技术、技能;只练不讲,没有理论指导,学不到正确的体育技术、技能或走弯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或练得太多讲得太少,会使动作节奏失去平衡,影响教学效果。当然不要把节奏的平衡理解成讲与练的时间平衡,而是要精讲多练。教师的讲解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启发性,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如讲解一个动作要讲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发力部位、用力顺序和身体姿势等。间歇性讲练状态的交替出现,对于调节学生的身心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讲与练组成的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的理想细节的体现,更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易掌握的细节。教学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新大纲思想的指导下,现今的教学已无定式可言。可怎样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学细节给了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
2.2 张与弛的细节
张与弛是课堂教学细节体现的重要因素。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强烈;所谓“驰”就是轻松、舒放、从容。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强度的刺激信号如果长时间作用于人的器官,便会产生疲劳,感受性就会发生障碍。体育课堂教学的细节一般表现为动作力度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上的规律性变化。相同的动作由于力度的增强或减弱,速度加快或减慢等节奏性变化,就可体现丰富的内容。例如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同一动作可以两拍完成,也可一拍完成,还可以一拍两动,这种速度的变化,在完成动作时由于肌肉用力的大小、强弱、快慢、刚柔等,使动作形成不同风格的课堂动作细节。课堂不同风格的动作,配上适宜的音乐,就更能体现它的节奏感,烘托气氛,激发人们的情绪效应,使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而不感疲劳。任何成功的体育教学艺术都要讲究张与弛的细节变化,做到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例如,有一名教师教“前滚翻”,在示范动作前,他设计了一个教学细节:拿出来两个物品,一个是方砖,一个是圆球,并分别作滚动实验,结果当然很明显。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那么人体团得越圆也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种课堂设计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小小的一点变动竟然使课堂顿生魅力,且有如此大道理在内,所以应在课堂教学中多一点细节在内,演绎课堂精彩尽在其中。
2.3 收与放的细节
体育课堂教学中“收”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 讲解、示范传授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组织措施等,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开发智力,明确意义,掌握方法。“放”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凡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练习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困难,但通过集体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只要按照教师的基本要求,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练,并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考核中,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音乐、自编动作进行成套动作的创编,尽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既有严肃认真的教与学,又有生动活泼的练习是美的细节体现之处。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细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模仿、学习、巩固等教学活动。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规范的技术和标准的动作技能,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 只是表面上的热闹, 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细节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4 合与分的细节
“合”与“分”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形式。“合”就是全体或部分学生集中教学活动,如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布置作业及集体练习等。“分”是指学生分组或分散型的教学活动。这种细节是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意识将学生分为小组,按水平高低搭配,有小组长负责。在分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相互学习,并对着镜子近距离对照自己的动作。在分组练习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教师要学生暂停练习,集中起来,指出问题和提出改正方法,然后再分组练习。这样有合有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了“合”与“分”的教学细节。同时应注意合与分不宜过多,集中时教学的讲解要在“精”字上下工夫,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分组练习不是“放养”,而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教学巡回指导,这种有合有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堂教学细节的直接体现。有的人认为“不拘小节”是一种潇洒,一种成就大事的风格。然而,作为一名 第1期刘英杰,等:体育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73·“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体育教师, 于细节处更应注意。紧要的关头,大家都会以最佳状态小心应战,而日常琐屑细节,则是一个人的天性、本质、修养的自觉流露,这些地方往往将人的言谈举止反映得更客观更全面。因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细节应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周期、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了课堂教学特有的细节表现形式,它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师科学地运用调控教学细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好教学细节,强化细节意识,合理安排。如果教师毫无细节意识,就不可能有合理的教学安排,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必将影响教学质量。最后,体育课堂教学细节具有可调性,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控,如对某些教材加快节奏;某些教材则需放慢节奏。教师应该把握好合理的教学细节,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总之,“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一两个细节的失误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说细节的完美可以成就课堂教学的完美呈现。更何况如果细节的失误太多,也注定了课堂教学不会太成功。细节虽小,但是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同样受体育老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制约,真可谓是“细节之处见精神”。
就体育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或者硬伤,有些甚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南辕北辙、格格不入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活动的主体是人,其思想和行动随时有起伏变化,课堂随时有新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思维敏捷,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例如,陈老师是一名新教师,他头脑灵活,虚心好学,在一次教学公开课中他却险些出了差错。课堂将要进入分组练习阶段,本来活动场地在学生的右侧,可他一紧张把“向右转”的口令喊成了“向左转”。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学生也是一愣,但随机都照做了。很明显错误已经发生,陈老师心里更是比谁都明白,但平时由于他肯动脑筋,这时灵机一动,不慌不忙,提足力气,接着喊了个“向后转”的口令,这时整个队伍就直接面向了练习场地,令形势顿时扭转。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使整个课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由于陈老师的灵活机动,处理问题恰到好处,也博得了在座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他获得了最佳优质课的荣耀。从上不难看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值得探究的地方,而要想教有新意,向课堂要质量,就一定要从教学中的细节处入手。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实施策略 4.1 创设问题情镜,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泰山不拒细壤, 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小处不可小觑, 细节处要讲究。对于细节的不懈敲打,才会锻造出教育的精品。体育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重要的、关键的细节去关注、突破。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体育教学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关键在哪里? 答案就是一个好的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的背景、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契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情感场”,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是以人体为基础,以音乐为中心的操练活动。课堂的动作细节正是通过人体动作的自然形态和自然节奏经过音乐节奏组成和规范来体现的,也才能使形体动作成为有节奏的运动(其完成时间及每个动作之间间隔都必须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一致)。细节作为体育课堂与音乐内在联系的纽带。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严格地控制着动作的节奏与速度,不同节奏的动作只有和音乐密切结合,才能赋予动作以生命。因此,在体育舞蹈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细节的要领前提下,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有计划地给学生讲解音乐中的“节拍”知识,如什么是音乐“节拍”(即强拍与弱拍的结合方式)、“节拍”的种类(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四分之四拍等), 让他们逐渐分出不同“节拍”的音乐。只有正确地掌握音乐细节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动作节奏,使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课堂的运动价值。
4.2 设计教学计划,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计划中的细节,要体现时代特色,处理好传统优秀教材的继承发扬与创新、继承与发展、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在制订或学期教学计划时应根据课堂教学的性质,合理确定各教材内容的时数比重、合理搭配重点教材、一般教材、辅助教材和难点教材;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大小,体现对全身或某些关节、韧带、肌肉群等进行针对性地锻炼,而且应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程度有所区别。这种细节的区别表现在创编一套课堂教学计划时都必须根据创编的目的、任务和练习者的特点安排全套动作的负荷量及其变化;注意教材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教材的先后次序,教材前后衔接要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体现掌握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例如,“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 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这是一位老师与成绩稍差,平时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开始,我以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肯定,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后来仔细想来,觉得这的确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这虽是一个小小的约定,但从这细节却能体现出老师的苦心,这样的约定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活动。体育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关注生命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因此, 体育课堂教学就应从关心学生开始,学习中的一些细微处最能体现一个体育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也最能反映体育课堂教学的细节的价值所在。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情况不理想,大学的开放情况比中小学情况好。开放设施后的管理是影响开放的主要原因。2)学校在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过程中很多都发生过学校财物的损坏或丢失,极少数还发生过因体育设施维护不善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但为此购买相应保险的学校数量微乎其微。
3)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还处于低水平管理的运行状态。一般为场地设施租赁,手段单一,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4)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可有三种基本管理模式:专业型即委托专门的体育经营公司管理、混合型即学校和社区体育组织共同管理、单一型即学校成立专门部门管理。
6.2 建议
1)学校相关领导应转变观念,在满足体育课教学的同时,学校有义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
2)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3)政府应当加强社区体育行政组织建设,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晨晚练点、体育指导站等)乡镇街道等基层体育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协调场地、提供经费、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群众性体育社团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
4)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专业体育经营公司介入学校体育设施开放。
5)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实施监督规范以外,更重要的是采取保障和激励措施。保障措施包括:为开放场馆的学校提供一定金额的保险(建议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保费由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消费者共同负担);提供技术指导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激励措施包括: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评先进时给予优先;对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老师可以评先进时优先;给开放较好的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的读后感
假期里阅读了郑金洲老师写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收获很多。
郑金洲老师在书中从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行为、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环境七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郑金洲老师谈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我感触颇多,是啊!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园地。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并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要让我们重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让师生的互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的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机械的、沉闷和程式化的空气产生勃勃的生机和充满交往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彻底的开放,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世界。
首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不同的场景里,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快乐。对于快乐的人而言,在生活舞台中,上演真实,所以全力以赴,无论生活中如何表演,最终的结尾却都是让学生学会欢笑、学会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这舞台上的演员。无论你演得好与坏,都是你倾情演绎的你的人生。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向别人来诠释和展示自己。凡效率高的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都有协调有效的生动表演。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跳舞、高歌,坦然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把学生的写字、绘画、手工贴在教室的四壁,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诵,投入地表演课本剧;在黑板上自由涂抹,在讲台前蹦跳„„
其次让课堂成为“图书馆”。
我们也应该把课堂学习努力营造具有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倘佯、流连。我们可以开设“班级图书馆”,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图书,引导他们阅览各类图书,增加阅读量,推广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班级图书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们读书可以信手拈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努力营造“图书馆知识海洋”的氛围。墙壁上的名人字画、凡人格言、师生平常的自己说的“名言”、大家读书笔记等,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一部分。
再有我们还可以让课堂成为电影院、成为聊吧„„让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贴近,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细节润泽教育
—— 读《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有感
漳平芦芝中心学校
陈珍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但它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我们教师也正是通过对许许多多细节的把握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去做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籍,它将将课堂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进行了详尽而深刻地剖析,读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 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课堂管理技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从实践操作层面引领我们如何关注教学细节,关注课堂实效,关注教育智慧。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再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这本书的的确确是教师参考学习的一本好书。看过书之后我有了恍然大悟之感,有了茅塞顿开之意。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读完这本书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如读“教师教育行为的细节”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行为若要发挥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从教育的细节开始。“言传不如身教”“批评不如帮助”、“巧妙警示间接批评”'等等这些好的方法,让做为教师的我再一次反省自己,在处理班级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自身行为的哪些细节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言语中哪些地方还需改正。记得教育家朱捷尔任斯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是呀,教师的爱不能常挂在嘴上,而是要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孩子,我们的孩子何尝不爱我们的老师。
'有细节才有感染力'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如在读'教师教学行为细节'这部分内容时,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课堂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每句话都是圣旨,而是要关注到孩子的心里,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鼓励和表扬,无论我们的加分激励,无论我们的批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的提升。课堂充满感染力,重点表现的不是老师眉飞色舞的讲解,也不是以点带面的互动,而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参与上台展示,参与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行为无非是在这些活动中捕捉其中的细节,雕琢这些细节,激发和支持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才有感染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
反思自己的课堂,需要在很多方面还改进和加强,这也是我们距离成为名家的基本差距,但并不能代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细节方面不能做到,或许做的更好。在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的变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要求老师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学习中去,在抓住机会的同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就是衡量一节课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的精彩和有效,需要从孩子们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但往往就是一些细节没有稍加注意,会导致一个甚至一个小组的学生失去兴趣,时间一长,课堂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走神,会故意捣乱,会让老师头疼。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按时给老师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学生为课堂提供生命力,为老师及时提供自己需要改进的缺点。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异类',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细节,老师的自问自答让学生不知所措?老师的板书龙飞凤舞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老师总是走不下讲台学生又如何能走上讲台?已经走神的学生你关注了吗?等等这些行为,并非一些较难的改变,只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关注。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细节,并非伟大的壮举,往往这些细节的修为,会让学生对你这个老师'死心塌地'的爱上你和你的课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也许就是说的和这些相关的教育细节点滴吧。
作为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记得有次在教学时,我正在黑板上画图,突然,“啪”的一声,一个什么东西打到了我的头上,不用说这是小纸团了。“是谁?站起来!”我大吼一声。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住了,一个个地低下了头。想着学生这胆大妄为的行为,我满肚子是火,正想接着往下教训,但一见学生这惊惶失措的样子,我的心一下就软了下来。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再说这还是上课时间,如果我再这么纠缠下去,学生肯定没心思听下去了,达不到教学效果,我这一节课就这么泡汤了。不行,我得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学习中来。于是,我灵机一动一动,笑哈哈地说:“谁的眼力这么好,扔得这么准,比古龙小说里的小李飞刀还厉害!弹无虚发。要是在战争时期,他这绝技可是大有用场,一定能多杀几个鬼子,有前途!”边说我还边竖起了大拇指。学生一看我这轻松搞笑的模样,哄堂大笑起来,气氛一下又活跃起来,我看机会到了,话锋一转:“不过,这是课堂,我们还是接着学习吧!”这样,学生又立刻回到了学习中去了,并且这节课纪律特别好,课后发现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下课后,那位上课丢粉笔的同学不用我去找他,自己主动到我办公室承认了错误,以后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课堂突发事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而又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它直接影响和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动脑,用方法、用爱心、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艺术。
这是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两个章节。并不是说这里蕴含了多么大的道理,相反,作者只是例举了一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细节问题,但就是这些细节,值得我们去深思。
《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谁来总结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等等的问题也经常在我的课堂上出现,楞一看,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作者认为这样的语言是值得推敲的。课堂需要互动,教学需要对话。但这样的互动式缺乏实质性的,虽然这样的互动有了互动的形式,问答连贯,相互激发,话语碰撞,但含有的智慧型成分有限。因此教师的提问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问题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点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求做到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杜绝类似“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样的语言,乍看一下,教师似乎是在鼓励或是帮助学生,但事实上效果正好相反,用群体的水平来评判个别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而那些带有强制性的语言则会让学生倍感压力。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诚章。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注意手势、行走路线等等非语言的行为动作。比如手势语言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手指着学生的脑袋让他起来回答问题。”这事实上是缺少了对学生的尊重;“手掌心向下,从左到右,覆盖班级每个学生,口中振振有词:你们各位同学……”有意无意地展现出教师的强势,类似国王与臣民一般。这样的手势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这些非行为动作,然后再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不仅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而且有助于与其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最吸引我的一个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堂才是灵活而不凌乱的课堂,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自己成为一名不俗的教师,让学生喜爱,给他们空间,然而课堂的实际情况往往又让我心生厌倦,年轻的生命无法理解你内心深处的期待,课堂并未如我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去轻松掌控,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想在思考,我也在回味,同时也生出了许多新的体会,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要求,过于放纵不管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课堂调控,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回,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课堂的能力。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课堂还真需要”活“乱”的存在。但似乎把握住其中的巧妙的度的要求又成为了需要假以时日修炼的一个难题。我想能够思考至此,也就不至于再为课堂而过多的困惑了,所能做的,唯有借他人之智慧,谋自己之方法了。
作为一名教师,这份工作所包含的艰辛和苦乐相信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教师的压力来源与许多方面,如来自学校领导的压力,来自家长的压力,来自教育学生的压力……但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给自己压力。当我阅读完《给心灵解压》这本书,它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当你尽心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事,不管最后获得怎样的评价,也可以问心无愧。因为,毕竟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的,也是各有所长的,你不可能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是完美出色的。教师也是一名普通人,在担当者教书育人的角色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出现差错,适当对自己放低要求,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当你以最诚挚的心去与家长沟通时,你就可以坦然面对,尽心尽力而为之,也必然会换的家长的理解,压力自然消失。当你已经尽你所能去教学生的时候,你就不必为最后的成绩而耿耿于怀,那么就不会有压力。但是对于这一点,可能是所有压力中最最无法摆脱的。面对升学面对业绩的要求,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给老师带来了过重的心里负担和不良的心里影响,因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能教好学生作为一项最大的任务和目标。当满腔的希望与努力左后化作的泡影,当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最终没有换回让你欣慰的成绩,当自己的成绩不够令人满意时,难免会生出许多的不满,压力。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认识:首先,学生个体本身存在着差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当然班级之间也会有。但这些差异是很小的,而且也存在这不稳定性。不能因为这之间的一次两次的成绩高低,或是细微的差异,就否定自己,否定学生。过程在于调整,结果在于持之以恒的付出。其次,也要学会坦然面对。有时我们接手的班级,或者调皮的学生多,或者差生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些看成是工作中的挑战,也许就能平心静气一点。不去担心,不去抱怨。相信只要时间和精力花下去了,总会有进步。不与别的班比,就和他们以前比。
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有感
利用空余时间,我阅读了《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一书,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的把书中的理论和实践与日常教学经验相互对照,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它给予了我们行动指南,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书中采用了大量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效教师。
读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 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课堂管理技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很多课堂管理方面的数据。是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讨论内容聚集于课堂管理中的真问题、真情境,遵循一定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对班级的整体组织管理,又有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指点。如:有效管理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支持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要求。特殊群体的管理和要求等等„„涉及中学课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课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学生的行为管理,设计和管理教学,交流技巧和教学等等。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
(一)王荣芳
读完《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让我受益匪浅。光从目录中我就能看到该书的作者对于教育的具体细节作了深入的探究。他指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班级中要从细节出发。把教育当中的细节经验提炼出来,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把细节放在大局中考量,'精雕细琢'的细节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意义。其实我认为书中的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蕴含着一种智慧,一种爱,而这种爱,是平凡的,如果做到了,那也是伟大的。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读完这本书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如读'教师教育行为的细节'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行为若要发挥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从教育的细节开始。'言传不如身教','批评不如帮助'、'巧妙警示间接批评'等等这些好的方法,让做为教师的我再一次反省自己,在处理班级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自身行为的哪些细节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言语中哪些地方还需改正。记得教育家朱捷尔任斯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是呀,教师的爱不能常挂在嘴上,而是要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孩子,我们的孩子何尝不爱我们的老师。课堂是开启和展示智慧学生也是教师的智慧的场所。同时课堂也是复杂多样,充满挑战的地方。课堂里既有欢欣也有苦恼,有希望也有无奈,有奋进也有退缩……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置身于这一充满智慧,又浓缩五味人生的场所,使我体悟到了畅游丰富多彩课堂世界的愉悦。但同时,我也常常碰到一些困惑。例如,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找寻和把握学生生活中瞬息变幻的咨询?在模式化出现端倪时,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上找寻突破点?有人说现代社会每3年即产生一个代沟,学生对生活有有别于教师的不同的感受,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积淀。面对个性越来越凸显的现代学生,如何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每一件事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我想也可以说是做了件大事。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小事中每一细节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将会做得更完美。
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工作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脑中闪现的并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盛大场面,反到是那些丝丝缕缕的细节,诸如当年自己老师的一抹鼓励的微笑、一个鄙夷的眼神,自己学生的一次脸红、一回调皮、一个意见,却都至今鲜活如初。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反省自己。多关注一些细节。因为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镌刻一辈子的。“细节让教育更美丽”不正最好地诠释了汪先生的理论吗?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悉心地倾听,耐心地询问,真诚地唤醒,热情地点燃,就可以“润物细无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有时是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有时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有时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后的应景式反应;有时又是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幽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只要细细品察,你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启悟。同时,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楷模。投入到细节教育工作中,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颗心灵,重视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情绪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开展人性化的教育。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每个人热爱自已的工作,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总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我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细节中求发展,在细节中求完美。
'有细节才有感染力'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如在读'教师教学行为细节'这部分内容时,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课堂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每句话都是圣旨,而是要关注到孩子的心里,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鼓励和表扬,无论我们的加分激励,无论我们的批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的提升。课堂充满感染力,重点表现的不是老师眉飞色舞的讲解,也不是以点带面的互动,而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参与上台展示,参与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行为无非是在这些活动中捕捉其中的细节,雕琢这些细节,激发和支持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才有感染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
反思自己的课堂,需要在很多方面还改进和加强,这也是我们距离成为名家的基本差距,但并不能代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细节方面不能做到,或许做的更好。在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的变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要求老师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学习中去,在抓住机会的同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就是衡量一节课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的精彩和有效,需要从孩子们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但往往就是一些细节没有稍加注意,会导致一个甚至一个小组的学生失去兴趣,时间一长,课堂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走神,会故意捣乱,会让老师头疼。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按时给老师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学生为课堂提供生命力,为老师及时提供自己需要改进的缺点。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异类',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细节,老师的自问自答让学生不知所措?老师的板书龙飞凤舞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老师总是走不下讲台学生又如何能走上讲台?已经走神的学生你关注了吗?等等这些行为,并非一些较难的改变,只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关注。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细节,并非伟大的壮举,往往这些细节的修为,会让学生对你这个老师'死心塌地'的爱上你和你的课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也许就是说的和这些相关的教育细节点滴吧。
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
(二)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
作为>班主任,'育人'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有的时候'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像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班主任要管的事情很多,可以管的事情更多。但精力有限,我们还要上课、备课,更要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我管什么呢?买衣服,我们总说只卖对的,不买贵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是只管对的,不管废的。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班主任,有这么三样,我是必须要管的,思想动态、舆论导向、学生特长。记得帕克·帕尔默说过:'所有真实的生活都是一种相遇,而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教师要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教育并非'老师多做了什么',而是守约在和学生的一次次美丽的相遇中。孩子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经验的过程,不应该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孩子的实际,也就是'真相在细节'.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听一个>故事,有细节才有感染力;求证一个事实,有细节才有说服力。把事物演进过程中的细节呈现出来,才能让人信服。教育的实际情景也是如此。一个教学模式的提出,假如仅仅是程序性行为的展现,仅仅告诉我们该模式由几个环节构成,没有具体展示模式运行的细节行为,就很难为他人接纳。同样,一种教学经验的总结,假如仅仅只是告诉我们这些经验是什么,而没有细节性的事例予以呈现和说明,就很难走进我们的心灵。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说,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不只是强大的武装力量,更在于这个国家有没有精彩的故事。这句话所说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细节。
让我们注重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吧!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
(三)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 50 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工作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脑中闪现的并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盛大场面,反到是那些丝丝缕缕的细节,诸如当年自己老师的一抹鼓励的微笑、一个鄙夷的眼神,自己学生的一次脸红、一回调皮、一个意见,却都至今鲜活如初。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反省自己。多关注一些细节。因为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镌刻一辈子的。“细节让教育更美丽”不正最好地诠释了汪先生的理论吗?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悉心地倾听,耐心地询问,真诚地唤醒,热情地点燃,就可以“润物细无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有时是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有时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有时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后的应景式反应;有时又是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幽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只要细细品察,你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启悟。同时,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楷模。投入到细节教育工作中,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颗心灵,重视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情绪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开展人性化的教育。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每个人热爱自已的工作,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总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我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细节中求发展,在细节中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