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时间:2019-05-14 19:0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第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细节?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对一堂课而言,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回答,教师在讲某一知识时所做出的肢体语言和眼神都属于细节。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

二、为什么要抓细节?

海尔集团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海尔现象”,它的成功秘诀就在于“精和细”,他们的管理理念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常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常。” 教学中,细节虽小,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多教学细节被我们忽视。而这些教学细节却总是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对这些教学细节的关注,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培养、整体素养的提高,从长远角度来看,事关国家将来人才能力的强弱和素质的高低。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精确,更富有智慧。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教学更是如此,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智慧的呈现;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1、在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抓细节 我们常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爱一位老师,连带着也喜爱这位老师所带的这门课程。”新课程的理念更是倡导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实际上,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在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重小节。

学生喜欢教师个性洒脱却不能忍受教师过分不拘小节,因为小节的地方往往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体现。比如说教师提问学生往往用一个指头指着学生说:“来,就是你来回答。”也有的教师擦完黑板往往把板擦往讲台上一扔,划出一条漂亮的抛物线,却溅了前排同学一脸的粉笔灰;有的老师过分不注重仪表修饰,衣服上带着酱油的污渍就走上讲台。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皱巴巴的脏手帕时,他就已经失去了站在讲台上的资格。”

第二,尊重学生,并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

我曾对5年级(3)班***同学的课堂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表扬(他的课堂回答太精彩了!),从而使他树起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后来成了本班名副其实的尖子;前几天的化学课上,三(2)***同学的课堂表现十分精彩(她的比喻出奇的恰当)!我的表扬语:“你今天说得最好!”,“你真的很聪明,好好学”。整堂课她表现得异常兴奋,非常主动。(下课后还主动帮听课老师放座位)

但老师往往不注意这些,并且常常无意中会伤害到学生。如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课后,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结果有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上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学生回答问题,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

(1)站起来回答,说了一大堆,却没说到点子上;(2)站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3)站起来,说话结结巴巴,浪费了很长时间也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4)知道结果,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把别人的答案重复一遍,或者把别人的意思换种表达方式; 当然这样的回答是令人不满意,有些时候我们会按捺不住,忍不住数落学生几句甚至当众批评。这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自信心,还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智慧的火花从此熄灭。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评价的细节,换成这样说,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

(1)对着其他学生说:“你很勇敢,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可是还不够具体,谁来帮帮他呢?”

(2)说得好象不是很完整,不过声音很好听,谁再来试试?

(3)你真了不起,能把某某同学的意思更具体的告诉我们,谢谢你。(4)我觉得你能说的更好的,是不是,再想想吧!

(5)你很善于动脑筋,这次说的不如以前好,多想想,好吗?请坐!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将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谁来帮帮他呢?”,一句友善的否定,是站在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立场。这样的一句“否定”,我们的本意并不是去打击他们、挖苦他们,让他们难堪,而是一种根据学生不服输的特性所采取的促使学生再思考、推进学生成长的方式。更不是让学生从此不再听老师的教诲,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隔阂。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听到的是别人的赞扬与肯定,哪怕是一句再简单、普通的评价,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时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这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让他们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的智慧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发现。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心中一定要装有学生,如果心中没有学生,那么,他的头脑中就不会有“细节”二字,又怎么会看到学生的这一亮点呢?因此,在平常的课中,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

2、在教学基本功的提高上抓细节 最主要的是板书、教态、语言

有研究指出:“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辞”。举例:****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回想起来,最让我佩服得还是他的教学基本功---板书字漂亮、流利,教态真诚,英语口语十方纯正,语言表述亲切自然,富有极强的亲和力。

****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板书非常规范,布局合理,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面带微笑,教师带给课堂的是一种亲切自然、祥和的课堂氛围,感觉很好!而往往好多教师的板书字极不规范,黑板上胡写乱画,没有布局,没有条理。感觉教师就缺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基本功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优美的板书设计,风趣幽默的语言,得体大方的教态,往往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的陶冶,更易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这些方面追求细节。

3、在与师生的交流互动中重细节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欣赏,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张扬,思想的交流才能真正抵达学生心灵的深处。但是,细细观察一些常见的教学细节,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成了学生学习的干扰者,而不是促进者。

例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道思考题,这道题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果然,有个别学生皱着眉,啧啧几声:“这么难,怎么做呢?”教师微笑着说:“这是智慧大比拼,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看谁最聪明。”课堂顿时安静下来。没过多久,教师又提醒大家:“注意独立思考,不要互相干扰!”有的学生向教师投以不解的目光。教师开始在小组中巡视,走到学生的身边,有的学生连忙停下来用手捂着本子,还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看着教师„„教师有点恼意,忍不住说:“快点思考,不要浪费时间了!”他走到一位做好的学生身边,看了一下,说:“不对,再想想。要认真读题,仔细思考!”然后,他又风风火火地巡查了一番,终于看到一位学生做好了,就大声表扬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思考!林春同学已经做出来了,其他同学要快点了!”有个学生用双手堵住了耳朵。坐在最后排的两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说了一遍又一遍,吵死了!”教师毫无察觉,仍然在喋喋不休„„

宁静以致远,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的思考才能抵达远处。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看似“随时引导”,但效果却适得其反——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被搅得头昏脑涨。用阿莫纳什维利的话来说,这位教师就是“课堂上的话袋”,这是教育智慧不足的表现,它导致天生富有幻想的儿童的智慧和权利被“湮没”。“课上的时间不够„„我来不及教完!”有的教师往往这样说,却不好好想一想,在这堂课上,他的“话袋”吞没了多少时间!不仅如此,教师的“话袋”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中有“定静安虑得”的观点,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是思维飞翔与思想诞生的乐土。例2: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似乎并不是很满意,于是反问道:“还有没有补充的?”一个学生将手迟迟疑疑地举了起来。教师异常高兴地说:“好,你来说!”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道:“这是„„”还没等他说完,教师就急忙打断:“这个观点刚才有位同学说过了,请坐!”接着又叫另一个学生起来回答。这个学生似乎有点紧张,说话有点结巴,回答也不完整。教师淡淡地说:“请坐,等想好后再说!”全班一阵嬉笑,这个学生红着脸,悻悻然地坐了下来。然后,教师又请一个女生来回答。这个学生似乎有些胆小,声音细若游丝。教师见状,果断地说:“好,坐下,以后声音要响亮一点。” 以上现象在课堂中比比皆是,许多人或习焉不察,或察焉不理。其根源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知识传递过程,把答案的正确性置于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事实上,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并不是一道题的答案,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关注学生怎么说、想说什么,比关注学生实际在说什么更重要。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看似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质上却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而且干扰了学生的思维进程。其实,教师只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就能发现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就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尊重学生思考的价值,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这是每个教师都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例3:有些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指令一个接一个。“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写了什么。”“还没读好的课后再读,先看黑板上几个生字怎么写。”“还没写好的课后再写,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还没完成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便接踵而至。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或过于墨守预设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指令过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种只追求速度的教学,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而没有思考的课堂,还是有效的课堂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边界意识,不能让这种引导干扰学生的学习。

4、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抓细节。我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问题设计求新求变

好的问题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可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学生进入不愤不悱的状态;而古板、单调、陈述式的问题设计会使学生顿时局的兴趣索然,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举例:圆周率概念的教学,两个老师的问题设计就截然不同。

老师一:什么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的数据多少?然后指导学生看书记忆。老师二:同学们你们知道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多少倍吗?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纸板做圆,自己想办法分别计量(然后学生一个个给老师汇报数据),在分析归纳中得出了倍数关系,得出圆周率的概念。

前者是老师“给予”知识的方法,而后者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第二、教学环节求全求变 第三、教法设计求新求精 第四、学法指导求细求实

四、几点认识

1、一节课不要告诉学生过多的结论

“重点+重点=非重点。”老师讲的事无巨细,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苦了教师、烦了学生,费了时间,降了效率。

2、千万不可把学生看成装知识的容器

如果真是一个容器那也好办,我们就能给他灌进去,而且也能倒出来,那老师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个体劳动搞好教学。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有思辨的独立人,仅靠灌输,他们定会变成一个全封闭的容器。所以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要靠老师积极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学识魅力、人格修养去感染教育学生。

3、课堂上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敢于让我们的学生犯错误,容忍学生课堂出错,才会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学生有权不听老师的课

能够这样看待课堂的教师,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反思,大胆改革,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乐在课堂,收获在课堂。

5、学习、反思、研究、改革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基本状态。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六十铺总后希望小学:张克彦 张学森

从我踏上讲台,担任一名语文教师至今,第一堂公开课的经历令我终身难忘,那是刚进学校不久的一次公开课,我的师傅党满仓指导我上一堂课,当时,记得我把一份精心备过的教案给他过目时,他摇摇头说太粗略。当时的我,自认为已把文章的重难点全都关注到,因此,对他所说的“粗略”深感疑惑。后来,他把我带至家中,指导我备课直至深夜,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里,我知道了什么叫预设,什么叫点拨,什么是课堂生成,什么是激趣导入……这些也许是我心中最原始、最懵懂的细节雏形。

后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老师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老师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这部分的细节在备课中体现得较多;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我们平时在听课过程中关注比较多的:她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

那么,针对以上分类,我觉得以下两大类教学细节可以是我们关注的落脚点:一是备课时对文本的挖掘,其实,我们的教材拥有许多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这对老师驾驭文章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包括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评价,以及怎样用合适的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等;二是授课时随机产生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课堂机智,足以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教学细节,并收获了如下策略:

(一)细节是可以预先打造的。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1、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

文本教材中,隐藏着许多潜在的信息,教师要有意识挖掘与利用。(举《女娲补天》文中“挣扎”和“围困”的突破策略)2、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

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

(举《盘古开天地》中想象画面之例)3、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得,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举二年级教材中识字三的学习,运用课件)4、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

文本教材中有些地方饱含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情点”加以体悟,批文入情。

(举何其芳《一夜的工作》对“如此而已”的体会。)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举《白鹅》一课中作者对鹅神态的不实描写。)

(二)细节还可以在现场捕捉。

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教学中,富于智慧的老师,常常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善于捕捉课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师生、文本对话中作深度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

(举《笋芽儿》一课中,学生因学笋芽儿往外冒而跌倒,老师巧妙的评价。)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拓展迁移,使教学更丰满,学生形成的知识链更完备与牢固。

(对于识字课,老师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标点符号知识的迁移。)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听过朗读中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

(李文举在《匆匆》中对学生评价的妙处。)

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教学细节也关乎一节课的好坏,对于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授课与听课老师的感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他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最低限度的知识量,他头脑中是否对本单元的知识构建有清晰的思路,他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枝一叶一世界。雕刻一件艺术作品时注重细节,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件栩栩如生、趋于完美的艺术品。同样,关注语文课堂的细节,我们将得到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细节是可以预先打造的。1、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2、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3、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4、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二)细节还可以在现场捕捉。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应掌握哪些教学技能

技能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是一切教学活动(如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方法,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习情绪等)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这种特殊性,首先是所学的大多是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结果概括总结的认识;其次,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引导,指导和疏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导航”开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钻研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由表质量和智力素质(一般指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直接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技能二:提问技能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引入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然后用准备清晰的语言提出问题,稍等片刻,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

第二,介入阶段。在学生不作回答时才引入此阶段。此时教师要以不同的方法鼓励和诱发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学生是否明了问题;催促学生回答;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教师可以运用不同词句,重复问题等。

第三,评核阶段。教师以不同方式,处理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它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有经验的教师,几乎每一节课,都要精心编拟不同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

技能三:引导技能 在课堂学习中,是授之鱼还是授之渔,引导是很重要的。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当认真倾听,然后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找出解决问题核心所在,以此生成新的课堂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技能四:评价技能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是强化还是弱化,是促进还是压抑,全看教师如何评价,简单的批评或是无当的鼓励或许都是是毁灭一颗上进的心。

案例1:这是一节气氛活跃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字,还是写了几个词;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还是回答了几句老师的话,老师几乎无一例外的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称赞声不绝于耳,还兴师动众的要求全班同学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老师是太投入,竟没有听到最初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

看了这样的案例我不禁想起了两个词“物极必反”、“物以稀为贵”,是的,表扬固然廉价,然而泛滥成灾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自然就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

案例2:我班的学生李某是个双差生,因为学习、品德都差,感到人前抬不起头,一见老师就避而远之,自卑心理极重.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对学习不感兴趣,但精力旺盛,特别喜欢体育活动.我想,可先从体育入手,帮助他克服自暴自弃的情绪,于是我单独找他谈话:”别人说你是”垃圾”这是没道理的,就拿体育锻炼来说,你不但不是”垃圾”而且是一个可以帮我班争取先进,给班级带来荣誉的”一等品”,希望你在学习方面也成为”一等品”.听到这些话,他非常高兴,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为班级拿回几项冠军,学习也逐渐赶上.

无情的批评无数次地暗示学生:我不行。自卑的情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这时候,帮助他找准位置,提高自信才能帮助他步入良性循环。

第四篇:课堂教学细节

议课: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一)limei1972428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建筑如此,教学也如此,好的课由许多精彩的细节来呈现。

3月14日,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讲读课《四个太阳》,由从教半年的苟雅文老师执教。苟老师的基本功不错。语言清晰,教态自然而亲切,很适合低年级的教学。

备课时,我俩进行过短暂的交流,她提出初步的教学设想,我谈过自己的看法。《四个太阳》是一篇短小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语言文字优美生动,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向师生提出了挑战。看得出,苟老师备得充分。仅以半年的教学锻炼,把课上到这种程度,是很大的进步。

任何的课堂再精彩,也有遗憾的地方。透过教学的环节,当不是“零起点”听这堂课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冷静的——能够认真审视教学环节,细致听到她和学生的交流的每一句话,判断学生每一次读书的效果。于是,越是细致,越是发现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细节中的问题。

【细节一:教具】

形象直观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备课中,苟老师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课的内容,精心准备了教具。《四个太阳》的辅助教具是操作简便的硬纸教具:十一张彩色花朵形的生字卡和四幅插图,插图从课文插图截取局部放大绘画。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有不足之处。

(一)字卡

(1)建议生字卡的颜色与生字所在自然段的内容相一致。“挂、街”为绿色,“熟、伙、伴、尝、甜”为金黄色,“温、洞、脸”为红色,“该、因、季”为彩色。

(2)苟老师的识字卡,在识字环节中使用后,便收起来了。既然学生喜欢,制作的精美,何不让字卡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其实字卡的用途不仅能辅助教学识字,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集中识字时,逐一认读后,同一颜色的字卡按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集中贴在黑板上。比如“挂”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挂”和哪一个字在课文中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随后板书“在”,学生再认读“挂在”,这样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词语。低段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有难读的。如:“尝尝”的第二个“尝”是轻声,需要强调;“熟了”的“熟”在日常口语中常有人读成“shóu”;“因为(wèi)”可能会读成“因为(wéi)”;“温暖”的“暖”,陕南人易读成“luǎn”,要单独提出来,多次练习。这样练读词语,也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时,黑板上的由字卡组成的词语,还可起到牵线搭桥,降低学习难度的作用。

(二)插图

(1)图文割裂。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四个太阳》课文插图的主体是“我”正在画画,课文插图的背景是画有不同颜色太阳的四季图。苟老师截取的画面是课文插图的背景。这样一来,疑惑出现了:教学本课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怎样通过截取的插图来达成。

(2)虚用插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如:观察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天空,再看地上,这实际是在引导学生掌握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口语表达也是按从上到下的空间方位训练。为什么一定要从上到下观察?因为课文是从上到下叙述图意。这样教学,发挥课文插图对学文的辅助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第一幅插图,教师手把手教方法,观察另外三幅插图,则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练习。

苟老师引导学生与插图展开了对话,但观察方法指导欠缺;也没有利用插图,深入到课文中。

【细节二:倾听】

课堂现象(1):集中识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认读生字,余下的学生大多数扭转身体,望着站立的学生。

课堂现象(2):生字“找朋友”时,一生找另外一个学生做朋友,由“朋友”角色的一生来组词,余下的学生大部分脸上出现失望的神情。

课堂现象(3)教学进行到30分钟,两三个学生分别读小黑板上的句子:“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既不看书,也不看小黑板,各干其事。

课堂现象(4)坐在我身旁的一男生一女生站起来读第二自然段,两人都是结结巴巴读不流利,老师指导两个学生朗读,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坐不住了,心神游离课堂之外。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3)学习漫无目的。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

课堂现象(2)(4)学习缺乏耐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随意打断,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搞的要说的说不了,要听的听不了;有的自己坐在下面自言自语,自我满足;有的唉声叹气,无精打采。

解决建议:

课堂现象(1)(3)明确告诉学生,别人读书时,自己心里默默的跟着读。

课堂现象(2)改变教学方法,一个学生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他学生回答:“在这里。”集体组词,七嘴八舌也无妨,组词最多的即为“朋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现象(4)小黑板上的句子,学生朗读有困难,教师已经预设到了。是否可以让学生先放开声练习朗读,接着同桌表演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以上建议只是临时的救场方法。培养学生课堂上倾听的习惯,是一门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细节三:评价】

课堂现象(1)一女生读完第1自然段,老师问:“她读的好不好?”几个学生回答:“好。”

课堂现象(2)一男生读完第2自然段,老师说:“他读的好。”

课堂现象(3)一生读完重点句“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老师说:“读的好。”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连别人读的是好还是不好分不清楚,学生不知道怎么评价。

课堂现象(2)(3)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于培养,学生不可能对朗读材料处理的有多好,教师一味地夸“棒!”“好!”评价泛化,缺少针对性。

解决建议: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技巧训练,更能把他们带入某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评价无须太多。

【细节四:对话】

教学片段:

师:夏天到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1:热。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夏天,你最想干什么?

生1:游泳,很凉快。

生2:吃雪糕,很舒服。

生3:过生日,生日在夏天。过生日„„(该生侃侃而谈,用去近2分钟的时间。)

片段分析:

没有目的的随意对话。

解决建议:

课堂上,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用好每一分钟。备课时充分预设,有效提问。

【细节五:点拨】

教学片段(1):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

生1:绿色。

生2:彩色的,因为有许多颜色的。

生3:金黄色。

生4:红色。

教学片段(2):

一男生回答问题:“果子和树成熟了。”

片段分析: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多只说简单的几个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出,口语交际已流于形式。

解决建议:

1、要求学生听清楚老师是怎么问的。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应该立即纠正,并指出正确回答的方法。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语病也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思考后再回答的习惯。

2、低年级学生喜欢发言,更喜欢抢着发言,而真正让他发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便又是语无伦次。此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哪些学生能回答问题了,而没有考虑学生把问题答完整了吗?所以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要着急,等想好了再来说。

【细节六:应变】

教学片段:(简记)

师:冬天,你有什么感觉?

生:冷。

师:冬天,你最喜欢干什么?

生:„„

师:这么做,你们不冷吗?

师生争议。

生:穿棉袄;烤火„„

师:看一看,文中的小哥哥是怎么做的?

片段反思:

当学生发言到“穿棉袄;烤火„„

”时,已经触及到了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就差老师“点睛”了——如果这时候,马上归纳:“穿棉袄;烤火„„

只能温暖你自己。大自然有那么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和你一样感到温暖?”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我画个红红的太阳。”此时,学生就感悟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谁曾想,备课时预设的多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环节,多好的“意外生成”啊。可惜,在这“意外”的“生成”面前,老师按部就班,按备课设计继续教学。

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敏锐,迅速地判断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因势利导”。应变能力,是苟老师的弱项,是我的弱项,是我们大家都要修炼的基本功。

【细节七:效果】

教学片段:(简记)

(教学到30分钟)一女生一男生分别读第二自然段,结结巴巴读不下来。

师对男生说:“声音大点。”

读到第四人,依然是一字一顿。

全班齐读,还是不流利。

片段反思:

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个教学细节折射出来的是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听完课,我细细梳理课堂笔记,在每一处圈点勾画,写批注。给别人的课堂“捉虫”,其实也是给自己的课堂“看病”。关注教学细节,进行研究反思,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须知,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力量,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后记:

苟老师上完课,主动告诉我,她哭了。我一边安慰她,鼓励她,激励她,一边暗暗激动。因为自己在“教学幼儿期”也哭过,也见到过别的老师课后脸上挂着眼泪。有的因为预设和实际课堂生成反差大 ;有的因为多媒体操作失误,不知所措„„我们的眼泪为教学而流,为课堂而流,泪珠是自责,泪珠是上进。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教学的能力便增进一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得到一次提升。

期待着!苟老师再流下高兴的眼泪。

整理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3.15”的深夜。)

第五篇: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运用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运用

【摘 要】文章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六分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课为例,对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细节;互动课堂;美苏冷战开始

在笔者短暂的执教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疑惑,学生很容易在理科的课程上通过解题的方式活动起来,思考起来,可是到了历史课上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呢?因为历史学科并没有一个公式型的定律,学生不能进行运算、归纳等活动,而是通过表达、讨论的活动来展现。那么让学生“表达”什么呢?教师必须要在课程中铺垫好大量的历史史实,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可问。结合我们的对象为未成年的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以形象思维为主,故教师提供的史料最好是有生动细节的史料,以便让学生生临其境,激发他们探索历史、思考历史的兴趣与热情。

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六分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课为例,对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细中有趣,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美苏冷战的开始”这一课讲述的历史内容为学生非常不熟悉的世界史,又是距离学生生活很远的大国政治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述课本内容,难免会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在选择历史材料上,笔者以人为切入口,通过“人”的表现来联系国家的对策。如果把人的故事讲活了,就能把这段史实讲活了。那么以“谁”为切入口呢?

历史细节一:从“三巨头照片”到美苏关系变化

美苏冷战的两个关键国家是美国与苏联,国家意志的体现往往与领袖有重要的关系,所以笔者引入了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会议的上合照。

该照片是学生在前一节课“雅尔塔体制”上看到过的材料,所以比较熟悉,通过熟悉的材料引出新的问题。美英苏三国领导人的关系看起来怎么样?学生一般会回答,他们的关系看起来还不错。笔者继续提问,他们的关系真的如照片拍摄的这么和睦吗?以此引出美苏英之间的旧怨。

(一)苏联眼中的美英形象

二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伯尔尼事件”中,2万德军在瑞士进内向英美的联军主动投降,主动走进战俘营,让在东线与德军苦苦作战的苏联对英美充满了猜忌。斯大林开始怀疑,美英德这些毕竟是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很有可能又会联合在一起对付苏联。

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极大地人员和财产伤亡,广岛死亡20万人,长崎死亡14万人,让原本叫嚣要本土作战的日本人,顿时没了声音,几天后就宣布投降。这件事情与其说是震慑了日本朝野,不如说是让斯大林捏了一把冷汗――如果原子弹不是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是投放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呢?

这种种迹象,让苏联越发不安,加紧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主要是东欧),使这些国家成为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屏障。所以苏联率先在东欧架起了一道防御性的“铁幕”。

(二)美英眼中的苏联形象

苏联的一系列动作被富有政治经验的丘吉尔一眼就看穿了,丘吉尔随即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把苏联将东欧作为势力范围的事实说了出来,(此处就可以引入铁幕演说的材料,也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苏联共产党还在向西欧渗透,意大利共产党人数从1943年1月1.5万人,至1949年6月发展为224万,6年间增长了60倍。法国共产党在议会中占据了30%的席位。出现这样的情况,丘吉尔意识到这已经是火烧眉毛的大事了。这里一定要说明一个细节,丘吉尔的这个演说并不是在英国国内发表的,而是去美国发表的。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理解两点,第一,英国实力下降,需要美国帮助。第二,美国地缘上是美洲国家,所以对欧洲的事务不够敏感,需要英国给美国提个醒。丘吉尔发表演说后在美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对待,也说明英美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都认为苏联的扩张威胁到了美苏的利益。一年之后,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同意通过“遏制苏联”的国策。

二战即将结束到战后的两年,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合作正式进入对抗。

二、趣中有知,历史细节建构学生知识

学生不仅要在对历史细节的感受中发现兴趣,也要学到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也要更深刻。历史细节并不仅仅是某段精彩故事的讲述或描述、某位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或某幅奇异有趣的历史图片,更应是一系列的线索。学生通过教师预设的各种细节去探索相关的历史问题,积极构建相关历史知识,以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

历史细节二:从“马歇尔计划”到两大阵营全面对抗

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的对抗的方式开启了一种新模式,即冷战模式。那么冷战模式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模式?

(一)怎么遏制共产主义蔓延

“杜鲁门主义”作为美国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国策被制定下来,下一步就是具体操作如何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国务卿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在1949-1950年期间,通过对西欧各国的金融、技术等各种形式合计130亿美元的援助,帮助西欧在短短5年之内就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同时也遏制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蔓延。以法国共产党的发展为例,1946年,法国共产党共有187名议员,占30%的席位。到了1955年,法国共产党在议会中只剩下10个席位了。

为了能够把西欧紧紧团结在一起,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12 国外长联合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组成“北约”组织。根据《公约》内容:任何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对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其他缔约国有义务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让学生意识到“北约”组织是个军事防御组织,重在“防御”。那么“防御”谁呢?学生应该也心知肚明了。

(二)怎么抵抗资本主义渗透

面对美国的步步“逼迫”,苏联方面也组织了应对了方式。这个调整一下之前教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策略,可以将“莫洛托夫计划”与“华约”的相关打印出来,让学生自行阅读,得出苏联在经济出台“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组织形成“华约”组织,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分庭抗礼,同时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防御等领域都紧紧结合在一起,起到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目的。

历史细节的展现,让学生对“马歇尔计划”、“莫洛托夫计划”、“北约”、“华约”有更加具象的印象,完成课程对这几个知识点的识记要求。

三、知中有思,历史细节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之前对美苏之间爆发的这种对抗细节的讲述,让学生试着归纳出“冷战”的概念。这里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即让两个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上黑板来书写自己归纳的“冷战”的概念。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练习归纳“定义”的能力。笔者再出示书上讲述的“冷战”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之外的全面对抗,让学生对照自己书写归纳的定义和书上呈现的定义,进行完善和修正,学习下定义的能力。

历史细节三:从“朝鲜战争”到美苏的对抗方式

通过朝鲜战争中,苏联一开始不愿意派兵出征朝鲜半岛到苏联只向中国志愿军提供空军援助,苏联的飞行员不穿本国军装,而穿着中国志愿军的军装这些细节,让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这么做?在中美在朝鲜战场上陷入胶着状态,美军的总指挥艾克阿瑟将军想改变这种困境,向杜鲁门总统要求向中国发射核武器,但遭到拒绝这些细节中,让学生思考美国又为什么这么做?美苏两国有没有直接交手呢?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美苏为什么采用了“冷战”手段进行对抗呢?为什么没有采用传统“热战”的手段呢?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得出美苏两国实力不相伯仲,不敢轻易动手的答案,可以再引入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史实,让学生思考核武器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大国间对抗的方式?

四、结语

关注历史细节,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够让课堂变得有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参考文献

[1] 刘泽伟.关注历史细节的作用,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2013(1).[2] 朱可.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一堂好历史课的观察视角[J].历史教学,2014(05).[3] 郭为玄.战后意大利共产党演变衰落的历史轨迹、原因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作者简介:张凌敏,女,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师,中学二级职称,研究方向:历史教学与文物研究。

下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福建省浦城县新华小学季和林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言中的“小节”亦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的一些小事,指一些非常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家栋2011年9月28日 20:25浏览:10036评论:63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

    在细节中淘金[5篇]

    在细节中淘金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校这次开展的读书活动,给我们每个人再次提供了一个增长知识、增进修养、增强能力的机会。通过认真......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

    在细节中提升服务水平

    在细节中提升服务水平 在行动中落实岗位责任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细节中提升服务水平,在行动中落实岗位责任》,首先,在这里感谢各......

    在细节中感悟亲情

    “让亲情在细节中流淌” 一、听讲故事,导入新课 1、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我们一起观看。 (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打包》) 听了这个故事,看......

    在细节中感悟亲情[★]

    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细节,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能运用细节描写传达亲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情图片引发对生活的回忆;通过美文赏读与教师点拨,......

    抓细节、消死角

    抓细节、消死角实施措施 第四季度,安全、生产、效益全面提升,提升的基础要从细节出发,消除死角,着力解决管理深度不足、统筹安排失当、施工标准不高、基础工作不牢、专业衔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