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六十铺总后希望小学:张克彦 张学森
从我踏上讲台,担任一名语文教师至今,第一堂公开课的经历令我终身难忘,那是刚进学校不久的一次公开课,我的师傅党满仓指导我上一堂课,当时,记得我把一份精心备过的教案给他过目时,他摇摇头说太粗略。当时的我,自认为已把文章的重难点全都关注到,因此,对他所说的“粗略”深感疑惑。后来,他把我带至家中,指导我备课直至深夜,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里,我知道了什么叫预设,什么叫点拨,什么是课堂生成,什么是激趣导入……这些也许是我心中最原始、最懵懂的细节雏形。
后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老师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老师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这部分的细节在备课中体现得较多;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我们平时在听课过程中关注比较多的:她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
那么,针对以上分类,我觉得以下两大类教学细节可以是我们关注的落脚点:一是备课时对文本的挖掘,其实,我们的教材拥有许多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这对老师驾驭文章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包括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评价,以及怎样用合适的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等;二是授课时随机产生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课堂机智,足以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教学细节,并收获了如下策略:
(一)细节是可以预先打造的。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1、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
文本教材中,隐藏着许多潜在的信息,教师要有意识挖掘与利用。(举《女娲补天》文中“挣扎”和“围困”的突破策略)2、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
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
(举《盘古开天地》中想象画面之例)3、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得,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举二年级教材中识字三的学习,运用课件)4、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
文本教材中有些地方饱含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情点”加以体悟,批文入情。
(举何其芳《一夜的工作》对“如此而已”的体会。)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举《白鹅》一课中作者对鹅神态的不实描写。)
(二)细节还可以在现场捕捉。
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教学中,富于智慧的老师,常常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善于捕捉课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师生、文本对话中作深度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
(举《笋芽儿》一课中,学生因学笋芽儿往外冒而跌倒,老师巧妙的评价。)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拓展迁移,使教学更丰满,学生形成的知识链更完备与牢固。
(对于识字课,老师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标点符号知识的迁移。)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听过朗读中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
(李文举在《匆匆》中对学生评价的妙处。)
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教学细节也关乎一节课的好坏,对于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授课与听课老师的感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他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最低限度的知识量,他头脑中是否对本单元的知识构建有清晰的思路,他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枝一叶一世界。雕刻一件艺术作品时注重细节,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件栩栩如生、趋于完美的艺术品。同样,关注语文课堂的细节,我们将得到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细节是可以预先打造的。1、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2、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3、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4、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二)细节还可以在现场捕捉。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福建省浦城县新华小学
季和林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言中的“小节”亦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的一些小事,指一些非常细微之处,也可以称之为“细节”。对于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一直坚信,能成大事者必然会注重小节。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所描述的“我”在和周总理吃完那所谓的“夜宵”站起来之后,不小心把小转椅的上部分带歪了,“我”并没在意,而周总理却走过来把它扶正,然后才去睡觉。转椅虽然歪了,可以第二天来扶正,但总理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一细节的描写,周总理那严谨的生活作风便使人一目了然;又如《凡卡》一文的第二小节中这样描述:“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几句话对凡卡是什么样的心情,怎样东张西望,怎么叹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就使我们从文中活脱脱地看到了凡卡,他仿佛是一只受到惊吓的笼中之鸟,惶恐万分而又无可奈何。从而也使我们很快理解到凡卡是生活在一个受虐待而提心吊胆的环境里。
在 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语言行动的细节,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到细节,更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也能注意到细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到哪些细节呢?
一、倾听细节 时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是课堂上一个“指名轮读课文”的环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这样的细节在现在的课堂里并不少见:学生读错了,教师没有发现;学生说话出现了明显的语病也不指出;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打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没有倾听,不愿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又有几位老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家的这一哲言?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指导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环节缺一不可,但指导过程中有些环节虽不起眼,但却常常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夕阳真美》,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他自己当爷爷,有意请一名男生当“奶奶”,而请另一名女生当“小孙子”,课堂气氛十分和谐。“性别错位”寓庄于谐,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出现。但也有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在教学白居易的《草》时,也模仿于老师,请学生把这首古诗背诵给他听。但他没有注意到于老师“性别错位”的细节,而是直接对学生说:“就当我是你爸爸吧!把这首古诗背给我听听。”结果全场哄堂大笑,场面十分尴尬。又如到别的学校借班级上课时,为了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我想请几位朗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来读一读这一段,哪些是朗读能力不好的同学呢,请你读一读吧。”这样的结果要么学生大声告诉你谁是本班的“差生”,使被“检举揭发者”面红耳赤;要么就是无人响应,而且表情惶恐,人人自危,惟恐老师叫到他的名字;即使被老师叫起来也是一脸的不情愿!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朗读,效果可想而知。假如教师能注意到这一细节,换个方式,改教师提问为班长推荐(教师可先授意),这样被推荐的同学非但不会不情愿,反而会非常高兴,非常乐意。这样,不就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三、辅助细节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免不了会借助音乐等媒体来营造氛围。这样的镜头是大家经常见到的或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乐曲悠扬地回响在教室里,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教师认为时间到了,“咔”的一声就关闭了录音机,音乐戛然而止,学生在刚刚营造的氛围中一下子“惊醒”了!这种苦心经营的情境氛围,毁于“咔”的一声,实在可惜。假如老师注意到这一细节,那么,又该如何结束音乐呢?我认为老师不妨在音乐中引入课文内容,然后将乐曲声由大慢慢调至到小,最后缓缓关闭。这样就避免了陡然关闭音响对情境和氛围的破坏。
四、提问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学生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想变点什么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请先说我想变点儿什么,再说去干什么。”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夏天里,你最喜欢哪些可爱的动物、漂亮的植物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你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那你最想变成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学生同样都举起了小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第一个老师的提问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的分明是生硬的规则,于是孩子对说话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不敢大胆表达;而第二位老师的提问设计,则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找准了孩子的兴奋点,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需要。再者,又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将表达的要求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于是孩子们个个愿说、想说,从而迸发了一句句灵动而诗化的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表达,真正的语言训练,只有这样的表达训练才会是轻松而高效的。
细节体现本质。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反映的是老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老师丰富的教育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提问,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并且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篇:课堂教学细节
议课: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一)limei1972428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建筑如此,教学也如此,好的课由许多精彩的细节来呈现。
3月14日,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讲读课《四个太阳》,由从教半年的苟雅文老师执教。苟老师的基本功不错。语言清晰,教态自然而亲切,很适合低年级的教学。
备课时,我俩进行过短暂的交流,她提出初步的教学设想,我谈过自己的看法。《四个太阳》是一篇短小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语言文字优美生动,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向师生提出了挑战。看得出,苟老师备得充分。仅以半年的教学锻炼,把课上到这种程度,是很大的进步。
任何的课堂再精彩,也有遗憾的地方。透过教学的环节,当不是“零起点”听这堂课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冷静的——能够认真审视教学环节,细致听到她和学生的交流的每一句话,判断学生每一次读书的效果。于是,越是细致,越是发现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细节中的问题。
【细节一:教具】
形象直观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备课中,苟老师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课的内容,精心准备了教具。《四个太阳》的辅助教具是操作简便的硬纸教具:十一张彩色花朵形的生字卡和四幅插图,插图从课文插图截取局部放大绘画。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有不足之处。
(一)字卡
(1)建议生字卡的颜色与生字所在自然段的内容相一致。“挂、街”为绿色,“熟、伙、伴、尝、甜”为金黄色,“温、洞、脸”为红色,“该、因、季”为彩色。
(2)苟老师的识字卡,在识字环节中使用后,便收起来了。既然学生喜欢,制作的精美,何不让字卡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其实字卡的用途不仅能辅助教学识字,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集中识字时,逐一认读后,同一颜色的字卡按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集中贴在黑板上。比如“挂”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挂”和哪一个字在课文中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随后板书“在”,学生再认读“挂在”,这样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词语。低段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有难读的。如:“尝尝”的第二个“尝”是轻声,需要强调;“熟了”的“熟”在日常口语中常有人读成“shóu”;“因为(wèi)”可能会读成“因为(wéi)”;“温暖”的“暖”,陕南人易读成“luǎn”,要单独提出来,多次练习。这样练读词语,也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时,黑板上的由字卡组成的词语,还可起到牵线搭桥,降低学习难度的作用。
(二)插图
(1)图文割裂。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四个太阳》课文插图的主体是“我”正在画画,课文插图的背景是画有不同颜色太阳的四季图。苟老师截取的画面是课文插图的背景。这样一来,疑惑出现了:教学本课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怎样通过截取的插图来达成。
(2)虚用插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如:观察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天空,再看地上,这实际是在引导学生掌握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口语表达也是按从上到下的空间方位训练。为什么一定要从上到下观察?因为课文是从上到下叙述图意。这样教学,发挥课文插图对学文的辅助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第一幅插图,教师手把手教方法,观察另外三幅插图,则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练习。
苟老师引导学生与插图展开了对话,但观察方法指导欠缺;也没有利用插图,深入到课文中。
【细节二:倾听】
课堂现象(1):集中识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认读生字,余下的学生大多数扭转身体,望着站立的学生。
课堂现象(2):生字“找朋友”时,一生找另外一个学生做朋友,由“朋友”角色的一生来组词,余下的学生大部分脸上出现失望的神情。
课堂现象(3)教学进行到30分钟,两三个学生分别读小黑板上的句子:“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既不看书,也不看小黑板,各干其事。
课堂现象(4)坐在我身旁的一男生一女生站起来读第二自然段,两人都是结结巴巴读不流利,老师指导两个学生朗读,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坐不住了,心神游离课堂之外。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3)学习漫无目的。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
课堂现象(2)(4)学习缺乏耐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随意打断,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搞的要说的说不了,要听的听不了;有的自己坐在下面自言自语,自我满足;有的唉声叹气,无精打采。
解决建议:
课堂现象(1)(3)明确告诉学生,别人读书时,自己心里默默的跟着读。
课堂现象(2)改变教学方法,一个学生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他学生回答:“在这里。”集体组词,七嘴八舌也无妨,组词最多的即为“朋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现象(4)小黑板上的句子,学生朗读有困难,教师已经预设到了。是否可以让学生先放开声练习朗读,接着同桌表演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以上建议只是临时的救场方法。培养学生课堂上倾听的习惯,是一门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细节三:评价】
课堂现象(1)一女生读完第1自然段,老师问:“她读的好不好?”几个学生回答:“好。”
课堂现象(2)一男生读完第2自然段,老师说:“他读的好。”
课堂现象(3)一生读完重点句“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老师说:“读的好。”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连别人读的是好还是不好分不清楚,学生不知道怎么评价。
课堂现象(2)(3)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于培养,学生不可能对朗读材料处理的有多好,教师一味地夸“棒!”“好!”评价泛化,缺少针对性。
解决建议: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技巧训练,更能把他们带入某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评价无须太多。
【细节四:对话】
教学片段:
师:夏天到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1:热。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夏天,你最想干什么?
生1:游泳,很凉快。
生2:吃雪糕,很舒服。
生3:过生日,生日在夏天。过生日„„(该生侃侃而谈,用去近2分钟的时间。)
片段分析:
没有目的的随意对话。
解决建议:
课堂上,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用好每一分钟。备课时充分预设,有效提问。
【细节五:点拨】
教学片段(1):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
生1:绿色。
生2:彩色的,因为有许多颜色的。
生3:金黄色。
生4:红色。
教学片段(2):
一男生回答问题:“果子和树成熟了。”
片段分析: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多只说简单的几个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出,口语交际已流于形式。
解决建议:
1、要求学生听清楚老师是怎么问的。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应该立即纠正,并指出正确回答的方法。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语病也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思考后再回答的习惯。
2、低年级学生喜欢发言,更喜欢抢着发言,而真正让他发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便又是语无伦次。此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哪些学生能回答问题了,而没有考虑学生把问题答完整了吗?所以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要着急,等想好了再来说。
【细节六:应变】
教学片段:(简记)
师:冬天,你有什么感觉?
生:冷。
师:冬天,你最喜欢干什么?
生:„„
师:这么做,你们不冷吗?
师生争议。
生:穿棉袄;烤火„„
师:看一看,文中的小哥哥是怎么做的?
片段反思:
当学生发言到“穿棉袄;烤火„„
”时,已经触及到了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就差老师“点睛”了——如果这时候,马上归纳:“穿棉袄;烤火„„
只能温暖你自己。大自然有那么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和你一样感到温暖?”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我画个红红的太阳。”此时,学生就感悟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谁曾想,备课时预设的多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环节,多好的“意外生成”啊。可惜,在这“意外”的“生成”面前,老师按部就班,按备课设计继续教学。
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敏锐,迅速地判断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因势利导”。应变能力,是苟老师的弱项,是我的弱项,是我们大家都要修炼的基本功。
【细节七:效果】
教学片段:(简记)
(教学到30分钟)一女生一男生分别读第二自然段,结结巴巴读不下来。
师对男生说:“声音大点。”
读到第四人,依然是一字一顿。
全班齐读,还是不流利。
片段反思:
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个教学细节折射出来的是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听完课,我细细梳理课堂笔记,在每一处圈点勾画,写批注。给别人的课堂“捉虫”,其实也是给自己的课堂“看病”。关注教学细节,进行研究反思,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须知,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力量,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后记:
苟老师上完课,主动告诉我,她哭了。我一边安慰她,鼓励她,激励她,一边暗暗激动。因为自己在“教学幼儿期”也哭过,也见到过别的老师课后脸上挂着眼泪。有的因为预设和实际课堂生成反差大 ;有的因为多媒体操作失误,不知所措„„我们的眼泪为教学而流,为课堂而流,泪珠是自责,泪珠是上进。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教学的能力便增进一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得到一次提升。
期待着!苟老师再流下高兴的眼泪。
整理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3.15”的深夜。)
第四篇: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
衢州市实验学校 胡晓燕
内容摘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那股令人担忧的暗潮依旧在涌动: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得有“品位”,应在保持原有创新激情的同时,关注课堂的某些细节,即“倾听”、“评点”、“异声”,让自己的课堂更显美丽灵动!
关键词:倾听
评点
异声
反思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新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语文教师们仿佛一下子从“山穷水尽”到了“柳暗花明”,带着满腔热情加入到课改的队伍。语文课堂多了几分生动和“喧嚣”,许多人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如今反思新课程,我们依旧会感受到那股让人担忧的暗流在涌动:课堂中为追求“新”而遗弃文本,引进的大量课外材料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和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堂装点得五彩缤纷,却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鼓励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却是只要学生开口讲话,就全予以肯定„„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也需要尊重学生,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外探寻“新解”的尝试,但是同样也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美丽细节,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呈现“活”而不“乱”,“活”而不失“品位”的局面。
美丽细节一:“倾听”。
“倾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细心地聆听”,即“用心地听”。用在学习上,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丹尼斯
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②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应该说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学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无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中,我们看见的是教师在尽量回避“用心听讲”的字眼,于是乎热闹的课堂结束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却实在少之甚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里强调的“倾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即学生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教师也要倾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教师提问之声还未结束,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是回答却牛头不对马嘴;某个学生已经在回答问题了,边上却还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教师如果一味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只关注举手的同学,课堂就会只呈现热闹的表象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倾听的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其实,“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种品质。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很快地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你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没有不妨停下讲课,作适当的提醒,让学生再听一次问题,再听一遍同学的见解,也许这几分钟的倾听,会带给你精彩发言,也许就这几分钟的倾听,就是你这堂课的亮点所在。
我们也不难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只顾着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没有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似乎只停留再教师与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管他对与错,只要我的课堂能顺利进行下去就行。这样的课堂缺乏的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是架空在肤浅的“对话”之上。笔者也有过这样的深刻体验: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因为紧张而全然不顾倾听学生的发言质量,一味地肯定,以致于学生发言中把柳宗元与陶渊明混为一谈,也没有发现。结果可想而知。相反,前不久在市“教改之星”评比中,郑良仙老师的《武陵春》一课,令人记忆犹新。在那节课上,郑老师非常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说不急不躁。当学生说了一次见解后,她听出这位学生还有能力说得更好,就鼓励他再说一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自信心大增,她的课堂也因此美丽无比。
美丽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倾听”这一美丽的细节。师生互相倾听的和谐画面,无疑会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
美丽细节二:“评点”。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刻刻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时常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被学生的见解所震撼,让我们感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往往为教师的评点而汗颜:“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课堂上充斥的是常常是这些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
试想,如果课堂中教师一直忽视自己的“评点”这个细节,会给学生造成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无法分辨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却还为自己偏离文本的见解而沾沾自喜。他们在教师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的热情式评点下,会失去面对“你错了”的勇气,而现实生活怎么可能得到的都是褒扬呢?学生将来走出校园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呢?
当然,笔者并不全盘否定上述教师的评点,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需要适当的鼓励来增强自信心,只是这种一味迁就式的评点用得多了,就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评点很难预设,都是在动态的课堂中生成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活课堂交流时,倘若没有认真倾听,就无法在瞬间抓住学生说话的关键点,评点就自然会用通用的表扬式,其实教师的点评对个性化的精彩发言是否被其他同学所接受至关重要。仍以郑老师的课堂为例,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武陵春》后,如果郑老师的点评仅仅是“你读得很好!”那么朗读的学生会认为他的朗读并不怎样,其余学生也会对该生的朗读不以为然。他读得好,到底好在那儿呢?郑老师此时面带欣赏之意,说:“你读得真好!你在‘载不动’三字之后的停顿处理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愁思。我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报告厅里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可以肯定那位朗读的学生以后会读得更好。
朗读评点如此。其他方面的评点也一样,教师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后,精确地说出合理的内核,剥离出不够到位或有错误的地方,那才是评点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自己的评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之所以被赏或不被赏的理由,这样会使自己的课堂更美丽!
美丽细节三:异声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非预设性很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都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一位学生的见解打破了老师原先的教学思路,并且该生的意见引起其他学生的哗然一片。此时,教师是予以关注,正确引导还是断然否定亦或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呢?
笔者暂且把课堂中这类学生的见解称之为课堂中的“异声”,即与众不同的声音。其实不难发现,这类学生往往思维特别活跃,他们想人之所没想,喜欢另辟蹊径,但是有时会有失偏颇。虽然这“异声”有时会置教师于被动的地位,使之措手不及甚至难堪,但教师应关注这美丽的细节。因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学生精彩的个性化见解因此而迸发,往往就是这些“异声”。只是教师应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
笔者在教授《小石谭记》一课时就遇到了“异声”。课堂中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柳宗元的孤独与悲凉之情后,笔者用“千古文人伤心梦——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收束全文,自觉水到渠成时,却不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完全可以删去,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孤独失意的感情,并且给人一种留有余味之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此时倘若避重就轻,忽视这“异声”,势必挫伤该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其余学生信服。于是笔者接纳了该生的感受和声音,请其余学生共同讨论。有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思想,他说:“前文写道‘寂寥无人’,应该说空无一人,可是真的无人吗?明明有同游者这许多人呀,我认为是柳宗元的内心孤独寂寞让他眼中只有小石谭的凄美景色。所以我认为最后一段有必要写。”我们无法考证柳宗元写最后一段的意图,或许这是古人写记时的一种惯用手法,但是学生能深入文本去探究,说出这样有见地的见解,确实令人惊喜。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异声”,可以立即接纳并引导之,但有时遇到一些有失偏颇的“声音”,教师可以先接纳,然后作缓处理。曾经看过一节《威尼斯商人》的课堂实录。当教师请学生说说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说“贪婪”“吝啬”“冷酷无情”,可有一位学生却说“可怜”。她的理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生一片哗然。教师在措手不及之下接纳了这“异声”,但没有马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而是作了缓处理。请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而教师本人却在脑海中搜集可以恰当引导学生的材料。过后教师用“98抗洪抢险的事例”、“05年防治‘非典’的事迹”为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的错误。笔者为这位教师的勇敢、机敏而拍案叫绝!笔者认为课堂中这种“异声”尤为美丽,教师更应关注这一细节。尤其是情感思想方面的问题,更要耐心、细心地予以指正,为学生指路导航。也许正因为这,你会为学生所信服。“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更灵动美丽,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群《教师课堂点评方法浅谈》《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2期 语文报社出版 P38 [2]宋继昌《正确处理课堂中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2期
语文报社出版
P15 [3]巢宋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江国军《莫让语文淹没在浮躁中 》
《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总第278期
语文杂志出版社
P21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 1031页,商书印书馆出版。②摘自纪勇的《学会倾听》《语文教学之友》P19 2002年第7期 语文杂志出版社
第五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细节?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对一堂课而言,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回答,教师在讲某一知识时所做出的肢体语言和眼神都属于细节。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
二、为什么要抓细节?
海尔集团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海尔现象”,它的成功秘诀就在于“精和细”,他们的管理理念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常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常。” 教学中,细节虽小,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多教学细节被我们忽视。而这些教学细节却总是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对这些教学细节的关注,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培养、整体素养的提高,从长远角度来看,事关国家将来人才能力的强弱和素质的高低。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精确,更富有智慧。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教学更是如此,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智慧的呈现;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细节
1、在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抓细节 我们常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爱一位老师,连带着也喜爱这位老师所带的这门课程。”新课程的理念更是倡导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实际上,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在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重小节。
学生喜欢教师个性洒脱却不能忍受教师过分不拘小节,因为小节的地方往往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体现。比如说教师提问学生往往用一个指头指着学生说:“来,就是你来回答。”也有的教师擦完黑板往往把板擦往讲台上一扔,划出一条漂亮的抛物线,却溅了前排同学一脸的粉笔灰;有的老师过分不注重仪表修饰,衣服上带着酱油的污渍就走上讲台。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皱巴巴的脏手帕时,他就已经失去了站在讲台上的资格。”
第二,尊重学生,并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
我曾对5年级(3)班***同学的课堂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表扬(他的课堂回答太精彩了!),从而使他树起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后来成了本班名副其实的尖子;前几天的化学课上,三(2)***同学的课堂表现十分精彩(她的比喻出奇的恰当)!我的表扬语:“你今天说得最好!”,“你真的很聪明,好好学”。整堂课她表现得异常兴奋,非常主动。(下课后还主动帮听课老师放座位)
但老师往往不注意这些,并且常常无意中会伤害到学生。如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课后,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结果有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上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学生回答问题,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
(1)站起来回答,说了一大堆,却没说到点子上;(2)站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3)站起来,说话结结巴巴,浪费了很长时间也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4)知道结果,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把别人的答案重复一遍,或者把别人的意思换种表达方式; 当然这样的回答是令人不满意,有些时候我们会按捺不住,忍不住数落学生几句甚至当众批评。这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自信心,还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智慧的火花从此熄灭。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评价的细节,换成这样说,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
(1)对着其他学生说:“你很勇敢,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可是还不够具体,谁来帮帮他呢?”
(2)说得好象不是很完整,不过声音很好听,谁再来试试?
(3)你真了不起,能把某某同学的意思更具体的告诉我们,谢谢你。(4)我觉得你能说的更好的,是不是,再想想吧!
(5)你很善于动脑筋,这次说的不如以前好,多想想,好吗?请坐!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将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谁来帮帮他呢?”,一句友善的否定,是站在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立场。这样的一句“否定”,我们的本意并不是去打击他们、挖苦他们,让他们难堪,而是一种根据学生不服输的特性所采取的促使学生再思考、推进学生成长的方式。更不是让学生从此不再听老师的教诲,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隔阂。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听到的是别人的赞扬与肯定,哪怕是一句再简单、普通的评价,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时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这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让他们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的智慧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发现。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心中一定要装有学生,如果心中没有学生,那么,他的头脑中就不会有“细节”二字,又怎么会看到学生的这一亮点呢?因此,在平常的课中,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
2、在教学基本功的提高上抓细节 最主要的是板书、教态、语言
有研究指出:“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辞”。举例:****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回想起来,最让我佩服得还是他的教学基本功---板书字漂亮、流利,教态真诚,英语口语十方纯正,语言表述亲切自然,富有极强的亲和力。
****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板书非常规范,布局合理,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面带微笑,教师带给课堂的是一种亲切自然、祥和的课堂氛围,感觉很好!而往往好多教师的板书字极不规范,黑板上胡写乱画,没有布局,没有条理。感觉教师就缺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基本功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优美的板书设计,风趣幽默的语言,得体大方的教态,往往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的陶冶,更易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这些方面追求细节。
3、在与师生的交流互动中重细节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欣赏,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张扬,思想的交流才能真正抵达学生心灵的深处。但是,细细观察一些常见的教学细节,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成了学生学习的干扰者,而不是促进者。
例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道思考题,这道题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果然,有个别学生皱着眉,啧啧几声:“这么难,怎么做呢?”教师微笑着说:“这是智慧大比拼,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看谁最聪明。”课堂顿时安静下来。没过多久,教师又提醒大家:“注意独立思考,不要互相干扰!”有的学生向教师投以不解的目光。教师开始在小组中巡视,走到学生的身边,有的学生连忙停下来用手捂着本子,还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看着教师„„教师有点恼意,忍不住说:“快点思考,不要浪费时间了!”他走到一位做好的学生身边,看了一下,说:“不对,再想想。要认真读题,仔细思考!”然后,他又风风火火地巡查了一番,终于看到一位学生做好了,就大声表扬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思考!林春同学已经做出来了,其他同学要快点了!”有个学生用双手堵住了耳朵。坐在最后排的两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说了一遍又一遍,吵死了!”教师毫无察觉,仍然在喋喋不休„„
宁静以致远,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的思考才能抵达远处。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看似“随时引导”,但效果却适得其反——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被搅得头昏脑涨。用阿莫纳什维利的话来说,这位教师就是“课堂上的话袋”,这是教育智慧不足的表现,它导致天生富有幻想的儿童的智慧和权利被“湮没”。“课上的时间不够„„我来不及教完!”有的教师往往这样说,却不好好想一想,在这堂课上,他的“话袋”吞没了多少时间!不仅如此,教师的“话袋”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中有“定静安虑得”的观点,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是思维飞翔与思想诞生的乐土。例2: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似乎并不是很满意,于是反问道:“还有没有补充的?”一个学生将手迟迟疑疑地举了起来。教师异常高兴地说:“好,你来说!”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道:“这是„„”还没等他说完,教师就急忙打断:“这个观点刚才有位同学说过了,请坐!”接着又叫另一个学生起来回答。这个学生似乎有点紧张,说话有点结巴,回答也不完整。教师淡淡地说:“请坐,等想好后再说!”全班一阵嬉笑,这个学生红着脸,悻悻然地坐了下来。然后,教师又请一个女生来回答。这个学生似乎有些胆小,声音细若游丝。教师见状,果断地说:“好,坐下,以后声音要响亮一点。” 以上现象在课堂中比比皆是,许多人或习焉不察,或察焉不理。其根源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知识传递过程,把答案的正确性置于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事实上,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并不是一道题的答案,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关注学生怎么说、想说什么,比关注学生实际在说什么更重要。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看似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质上却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而且干扰了学生的思维进程。其实,教师只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就能发现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就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尊重学生思考的价值,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这是每个教师都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例3:有些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指令一个接一个。“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写了什么。”“还没读好的课后再读,先看黑板上几个生字怎么写。”“还没写好的课后再写,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还没完成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便接踵而至。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或过于墨守预设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指令过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种只追求速度的教学,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而没有思考的课堂,还是有效的课堂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边界意识,不能让这种引导干扰学生的学习。
4、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抓细节。我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问题设计求新求变
好的问题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可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学生进入不愤不悱的状态;而古板、单调、陈述式的问题设计会使学生顿时局的兴趣索然,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举例:圆周率概念的教学,两个老师的问题设计就截然不同。
老师一:什么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的数据多少?然后指导学生看书记忆。老师二:同学们你们知道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多少倍吗?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纸板做圆,自己想办法分别计量(然后学生一个个给老师汇报数据),在分析归纳中得出了倍数关系,得出圆周率的概念。
前者是老师“给予”知识的方法,而后者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第二、教学环节求全求变 第三、教法设计求新求精 第四、学法指导求细求实
四、几点认识
1、一节课不要告诉学生过多的结论
“重点+重点=非重点。”老师讲的事无巨细,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苦了教师、烦了学生,费了时间,降了效率。
2、千万不可把学生看成装知识的容器
如果真是一个容器那也好办,我们就能给他灌进去,而且也能倒出来,那老师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个体劳动搞好教学。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有思辨的独立人,仅靠灌输,他们定会变成一个全封闭的容器。所以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要靠老师积极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学识魅力、人格修养去感染教育学生。
3、课堂上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敢于让我们的学生犯错误,容忍学生课堂出错,才会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学生有权不听老师的课
能够这样看待课堂的教师,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反思,大胆改革,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乐在课堂,收获在课堂。
5、学习、反思、研究、改革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基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