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

时间:2019-05-15 02: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中小学第一线工作,通过长期深入语文课堂调研发现,部份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不清,教学程序混乱,教师教得十分吃力,费力不讨好,学生学得十分辛苦,云里雾里,教学效果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的切入点把握得不好。

二、把握好切入点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本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篇文章包含了无数的信息,包含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如果将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课文的自身特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一种或几种教学切入点,作为有效的突破口,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好的题目,有的是主旨句或中心句或重要的语句,有的是特殊的结构等等。

选择好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教学起来就顺利得多。

(一)、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多数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我们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走马灯的奥秘》,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先介绍走马灯的结构,接着介绍走马灯的奥秘,最后写科学的种子在作者茅以升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教学中如果按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如果抓住“奥秘”作为切入,按以下顺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会倍增:“从课文题目看,本文的重点是走马灯的结构还是奥秘?”显然是奥秘,“走马灯有怎样的奥秘?”“走马灯为什么有这样的奥秘?”“走马灯有这样的奥秘与结构有关,结构是怎样的?”“科学精神的萌芽”。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不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小学语文第九册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可以作为教学本诗的切入点,感情基调是“不怕难”,而“难”又从“千山”的难和“万水”的难两条线进行描写的。只要抓住了这一点,教学脉络就非常清晰。又如《赵州桥》一课,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从文章的重要的句子切入

课文中有的语句十分重要,准确的抓住这些语句作为切入,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1.轻松把握文章内容。如《少年闰土》一课,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比较长的文章,如何把握文章内容,我们抓住语句第十四节“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一句切入,学生思考:“我知道了哪些新鲜事?”这样四件事“捕鸟”“拾贝”“看鱼”“刺猹”就清清楚楚了。

2.整合教学流程,把握文章结构。如《少年闰土》一课,常规教学流程可能是一开始就重点学习第一节“月夜看瓜”描写自然美景,但显得十分生硬。抓住一些重要语句进行教学,整合文章结构,学生会掌握得很轻松。首先从“我知道了哪些新鲜事?”了解课文内容,“你喜欢哪一件新鲜事?”多数学生会喜欢“月夜看瓜”,学习这一部分(第8-13节)可用一过渡句“每当读到这里,我眼前就会浮出一幅一个少年在月光下看瓜刺猹的图画”让学生找出,就很自然的引出第一节进行教学。

(四)、从文章的疑点切入

“学贵有疑”,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例如教学《荔枝》一课时,提出疑问:“为什么吃荔枝?荔枝好吃吗?这次吃荔枝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这么难忘?真的是荔枝好吃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很快从阅读中发现,题目虽然是“荔枝”,内容没有写作者怎样吃荔枝,却是通过围绕荔枝写的几件小事,反映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

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切入点要中肯,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理解文章,学习写作有帮助,而不能搞花架子。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要选准教学切入点,教师要把握教材内容.选准教学切入点,教师应依文而定.一、从题目中寻找教学切入点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抓住题目中“生命桥”为切入点,“生命桥”一词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生命桥”吗?这座“生命桥”是谁架设起来的?有什么意义呢?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了课文的思路,领悟到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还如:《一诺千金》、《倾斜的伞》、《美的回答》、《捐赠天堂》、《只拣儿童多出行》《珍贵的教科书》等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又如:《再见了亲人》、《养花》、《槐乡的孩子》、《詹天佑》、《荒芜了的花园》《天窗》、《大舞台》、《五月的田野》、《大自然的语言》等

三、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一诺千金》: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五个不同人物对待诺言是怎样不同的态度?默读课文勾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如:《再见了亲人》、《祥子买车》、《我的母亲》、《诺曼号遇险记》《伙伴》等

四、从文章的疑点切入

例如:教学《荔枝》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单刀直入提出疑问:文章开头说:“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为什么吃荔枝?荔枝好吃吗?这次吃荔枝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这么难忘?真的是荔枝好吃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很快从阅读中发现,题目虽然是“荔枝”,内容没有写作者怎样吃荔枝,却是通过围绕荔枝写的几件小事,反映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如 《蝴蝶的家》、《黄河象》等

五、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背景切入的优势就在于能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

如:古诗词、历史性的文章等

六、从课后问题切入

如:绿叶的梦,课后问题:绿叶的梦是怎样的梦。通过这个中心问题带领学生读文,最后归纳出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劳动的梦、探险的梦、美丽的梦、知识的梦.又如:葵花之最

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勇敢、坚强、感恩)

七、从结论切入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解读闻一多先生时就可以直奔文章结尾,“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学者,做学问也;卓越,杰出,优秀,卓而不群。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在学术方面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概括出闻一多先生的主要功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闻先生的三件事迹后,即可对本部分的语言进行赏析。完毕,可用同样的方法研读第二部分——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大勇”体现在哪些事例上。

八:以感点切入 如:《一个人与一幅画》。这位老人虽然平凡却时时处处感动着我们。他与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卷。细读全文,勾画最令你感动的一幕。默读,细细品味,可以批注三言两语的感受,也可以融入感受给这一幕起个名字。

《跨越百变年的美丽》

一、初读课文,发现美丽。找出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句子。

二、细读课文,感受美丽。

勾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九、从故事高潮切入 如:《跳水》一课,为什么父亲命令儿子跳水,为什么父亲要向儿子开枪。

十、从关键语句寻找教学切入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就可以从课文最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切入。这对父子是谁?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能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佩服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还有对:“三十六个小时”的处理,做足了文章。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揣摩人物心里等途径,感受出父爱的伟大。

如:第十一册教材中《索溪峪的“野”》一课围绕“野”字进行教学的。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由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深入到思想内涵,从而抓住了课文的中心,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例如:《詹天佑》一课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中紧紧围绕詹天佑怎样“杰出”和“爱国”展开教学。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于永正《草船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

算出了什么? 翟京华《火烧赤壁》:火攻好在哪?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工作劳苦、生活俭朴。于永正《草船借箭》:文中11次写到诸葛亮笑,每次笑有什么不同? 靳家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十一、从课文插图寻找教学切入点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课文的插图非常精美,但文章写动物主要写了对话,写植物主要写了色彩和动作等。学生读了课文,就提出:“图上还画了蜻蜓、蜜蜂等,它们为什么没有向小露珠问好呢?”“动物、植物这么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为什么还要离开大伙儿呢?”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一想:蜻蜓、蜜蜂会对小露珠说些什么,白杨树、向日葵、嗽叭花……还有数不清的鲜花嫩草又会对小露珠说些什么。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宽。

如:教学《鱼游到纸上》一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抓住一个小女孩“惊奇”地一叫,引导学生交流:小孩子会怎么惊奇地叫呢?不同人物各是怎么称赞的呢?然后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使学生进一步领会“那位盲青年画技高超,鱼儿真的游到了纸上。”

再如:《船长》一文的教学,可以课文中“不断下沉的船和哈尔威船长丰碑一样的身影”这幅插图去引导学生回顾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不由得对船长肃然起敬。

十二、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切入

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就可以从霍金的精神品质切入。抓住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勇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并从课文中找出理论依据,最后得出结论——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十三、从文章的线索切入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的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作者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再疑,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睢!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如:《田忌赛马》 一共赛了几次?每次是怎样赛的?结果怎样?

十四、从兴趣点切入

在教学《风筝》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和小伙伴放风筝时的情境,此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都不约而同地谈起自己放风筝时的乐趣。学生就很愉快地进入课文学习和文中的孩子一起愉快地做风筝、放风筝,当风筝丢了又一起难过、伤心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效果难道不是师生共同期待的吗?

十五:以情感变化切入 如:《小蝴蝶花》一课,一开始小蝴蝶花的骄傲,中途的气馁,到最后的觉醒。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小蝴蝶花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变化。为切入点。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情感也会苏醒。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切入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切入点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步骤。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课文就能很流畅地讲好;切入点选取得好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切入点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害,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可土崩瓦解。讲析课文,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可以化难为易,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入点找得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培养审题能力

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及结构思路等。文本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本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比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十娘是谁?杜十娘为什么沉百宝箱?“怒”字反映出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主动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会被分析,也不会使教学过于枯燥。

二、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

有的文章里面,有作者非常明显的写作意图与情感表达,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例如在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到文章最后就找到了: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然后抓住这一点展开,为什么要对一只小狗表示歉意,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又是什么样的背景呢?这样步步展开,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字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三、从朗读切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适合于诗歌,诗歌的含蓄隽永,音韵的和谐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更多的是朗诵中体会出来的”。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于侧重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就无需教师再分析、分解诗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分组读,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推荐朗诵得最好的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获得美的享受。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各方面,当学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

又如,我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诵读。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熟,快读;先泛读,再精读。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四、设置情境切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切入其实可以交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作为课堂导入,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给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全班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课堂。例如在讲《古代诗歌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一课时,“意象”这一概念特别抽象,学生感到陌生,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男女朋友。男朋友手持一枝花(除玫瑰外的其他花草都可以),向女朋友求婚,结果被拒绝。

师:为何被拒绝?应该送什么?

生:拿的花不对,应该送玫瑰。

师:为什么?

生:玫瑰的花语才是爱情。

师:其实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有关花与花语的知识,不过在古诗词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花是“象”,“花语”是“意”。这样结合生活实际把“意象”这一概念解释清楚。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者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诗歌鉴赏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如果逐字逐句翻译、分析,就不免枯燥,晦涩。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制作一张演奏会海报,需要把演奏者、演出地、演出的时间、乐器、乐器材料构造、演奏过程中所见所到之处、演奏的效果,都找出来,填写在自己的海报上。用学生喜欢的这种形式,完成对这首诗的基本信息的概括,调动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积极性。再掌握深层次的研究写作技巧与方法,就会更容易。浅入深出,兴致盎然,做到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

白水镇中心小学

魏粉翠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詹明富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通过心里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为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其“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法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我们要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找出合适的切入点。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可分别从“倔强”、“美丽”、“心正笔正”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赵州桥》一课,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云雀的心愿》,文章中作者以云雀的口吻写了自己看到洪水泛滥,听妈妈讲森林储存器,感受到森林是空调器,而产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读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泸定桥》一课。通常老师们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是如何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可是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教师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文学作品中小说需要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把握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诗歌需要把握它的意象、情感、节奏、韵律;戏剧需要把握它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环境渲染等。又如实用性文体中,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七、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说理的,可谓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五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仲启强

【论文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 好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些精彩的提问,可使学生揣摩到课文中难于领会的问题,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切入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可见,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古来有之。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和学生,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在遵循“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科学合理、整体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课文重点处切入

文章都有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处提问,不仅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语文课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一些具有难度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而某些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存在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这些难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我应该自豪才对》一文时,我从标题入手提问,始终围绕“自豪”这一关键点设置了“谁自豪”“为什么自豪”等一系列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后就会知道,“是小骆驼感到自豪”“小骆驼的身体特征让它自豪”等内容无不体现了骆驼为什么在沙漠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生存,结果也就自然浮出水面,答案也就跃然心底。通过抓住这一重点来提问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骆驼的身体特征,而且能够轻松地理清课文的顺序,梳通故事的脉络。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由于全诗无一“喜”字,但却处处可见其“喜”,于是教师便提问:何以见得作者之“喜”?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通过探究及研讨,见诗中首联先着一“好”字,其次是“潜入夜”、“细无声”,然后再发挥诗人其各个器官的功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诗人的听觉入手,渐入触觉、视觉及至发挥诗人的联想,把春天里如丝、无声的好雨编织得出神入化,美妙动人,似乎让人手可及,眼可见,鼻可闻。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与体验中感悟其妙趣横生之处,收获其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喜”字的理解切入本文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现出来了。因为这一“喜”字正是文章要突出的重点,同时也是文章理解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在本诗中的各种感觉描写的运用,可谓堪称诗中一绝。当然,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提问下将阅读重点迎刃而解的。

通过抓住课文重点提问的方法,课堂教学既能轻松自如,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其实,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提在关键处,问在要紧要点。所谓“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

二、润物细无声——在课文细节处切入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这不禁使我想起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来。在这里,这也许有些断章取义之嫌,但是文章里的观点或问题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细节充斥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天使”,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掌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依据文章的主题,我于是发问:“小英为什么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作者还说是‘总是’?”这个看似无疑的问题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他们也并能很快明白,此处细节描写不仅揭示了小英因为腿部残疾,很少和同学接近,而且可以看出她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怕别人取笑她。

又如在上《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底„„”但是在阅读理解时,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在这个细节的指导上,我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逐层

体会。先提问发动侵华战争的是谁?让学生明白发动侵华战争的是日本的一些反动分子,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决不”和“日本士兵及人民”。然后通过对“国际主义”、“中华民族之生存”、“人类之永久和平”的理解,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无论何种答案,但它始终代表了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对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不正是在课文的细节处提问所看到的思维火花吗?

三、曲径通幽处——在知识的生长点处切入

“温故而知新。”从旧知识中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新知识,掌握更好更巧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和跨越。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巩固学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何能让知识的涓涓细流不断涌出,便其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呢?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能够驾驭课堂内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在知识的引发中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提问,开放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忠”时,当学生说出此字的读音后,教师相机问道:“你该怎样提醒同学们记住这个字呢?”学生便很机灵地说:“利用‘换一换’的方法我可以得出‘种’‘仲’‘冲’等这些字来,再进行比较,得出、‘忠’字是与‘心’字有关,表示我们做事要把心摆正”。老师再问“你还可以利用这个字造出哪些字来呢?”学生更是思维活跃,一时间说出了许多虽不算合理但却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字来。多么难得的思维火花呀。与其说是在进行识字,不如说是在“比字”“造字”,也正是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学习中运用知识,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学生对文中“‘给’永远比

‘拿’愉快”一句中的“给”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一抽象的概念上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提问:“给”除了本文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联系学过的课文,联系生活谈谈属于“给”的例子。同学们的思维又一次变的活跃起来。他们从《普罗米修斯盗火》谈到《诚实与信任》,从老师的奉献谈到交警的辛苦,从张旭的书法谈到贝多芬的音乐等等。在这样的纵横联系中,学生逐步认识到了“给”的深刻内涵,学生的对话也变得深入而高效。在对此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始终以有效的提问引领着对话的进程。这样的引领能够使学生在对话中既得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启迪、又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四、东边日出西边雨——在课文的矛盾冲突处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十二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们感到疑惑不解:“爱大黑骡子”与“杀大黑骡子”不是矛盾吗?我及时抓住这一“矛盾处”进行质疑:“对呀,彭德怀是这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又要非杀这头大黑骡子呢?”让孩子们大胆发言,大胆评论,孩子们最后终于认识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因而这里并不矛盾,这样一来使学生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实,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瑕疵”现象并不少见,但需要我们在作者的“矛

盾冲突”中巧设提问,引发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细细体味作者的苦心孤诣,感受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妙趣。

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提问则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展现语言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奇思涌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语文教学参考》月刊杂志2007年9月

3、《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切入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取舍

    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取舍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一改传统模式,“启发式” “参与式” “情境式” “探究型” “小组合作式”等等,呈现百花齐放局面,但无论哪种......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程予东最近,听了不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由于施教者解读角度不同,所以教学设计、风格呈现出相异的模式。不过......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节奏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家栋2011年9月28日 20:25浏览:10036评论:63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

    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

    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大宋学校曹玉飞 小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通过分层操作,频繁获得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所谓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学的“突破口”,这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面临的问题,由于文章体裁的不同,作者表现主题的手法各异,又受到读者的知识层次、......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如何把握课堂节奏 一、找准出发点,科学设计节奏 上一堂课,就像演一场戏,如何把它演好,需要我们在课前作通盘考虑,并进行科学设计。科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文本。 1.符......

    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教学切入点的几点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教学切入点的几点体会东庄中心小学 王 斌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