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抓住了阅读教学,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能整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阅读教学,我从实践中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积累,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站稳脚跟,返璞归真、要取长补短,长善救失的几点思考。
关 键 词: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阅读教学要站稳脚跟,返璞归真
一位语文老师每年要为自己的学生上多少课,可以计算。有多少节课学生有好感,也容易了解到。几年后再能够清晰回忆,可能不多。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
语文教学新背景下,教师们的思想解放了,行动自如了,如今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学背离规律,课堂教学成了表演,成了教师的自我展示,热闹、好玩。
看看时下我们的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阅读的课外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于是,教师在阅读上大动脑筋,结果又走向了拓展阅读的另一极端:教师放着好好的教材文本不用,下载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出现了“正餐不食吃零食”、“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语文课堂。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读物。所以,教师教师自己首先得踏实地用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规律,明确文本的阅读重点,预设相应的教学流程,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再引导学生好好用教材。
还有好多的阅读教学课,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少不了课件的运用。教学《花潮》时,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圆通公园花的美,把静态的花、动态的花、花骨朵、花瓣儿都呈现在课件中,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欣赏课件。结果,这节课结束时,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这样的课,“丢了西瓜,捡芝麻”。过度使用课件,就会对阅读教学产生不良后果。小语阅读教学还出现很多倾向。其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追求教学的全面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乏味叫苦、头疼叫冤,还想学习语文吗?
那么,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应当是具有语文学习生活的课堂,是一种有情趣、有品质的语文学习生活,这种学习生活的建设应是源自于教师内心的,是教师个人精神气质的自然释放,而绝不是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操作层面上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呈现。
一句话,就是要返璞归真、求真务实地上课,真正进行阅读的教与学。
课标指出,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学理论,今日东风,明日西风。学经验、学模式,今日南来,明日北往。如果说阅读教学要选择什么策略的话,我认为:慎用“包装的”,选用“可靠的”,活用“优良的”,打造“过硬的”。
二、阅读教学要善“始”善“终”,融会贯通
苏教版《金子》一课,我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好的效果,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1、善“始”。平时的教学,包括一些观摩、示范课,很多老师误把课题当作编号,没有充分发挥课题真正作用。苏教版教材《金子》,课题有两层含义,一为贵重金属——黄金,二为劳动财富。在对第二层含义的理解上,要把学生初读课文的真知灼见通过自己的广泛阅读、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来。教学中就必须多次回应课题。苏教版《三袋麦子》既指小猪、小牛、小猴分别获得土地爷爷的一份礼物,又指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课题富予的深刻含义都应该把握。
2、善“终”教材是载体,早有文以载道之说。课堂上要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大家才满足?肯定地说,三维不能妥善解决好,课堂教学是失败的。苏教版课文《金子》贯彻“劳动创造财富”的教育,学生必须接受这样正确的教育,虽然第一教时无法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劳动的意义,但是初步感知还是必要的,感知了“彼得通过劳动获得了财富,而且这样的财富并不是黄金而是芬芳的花草”是最为可贵的。这话并没有让学生说出。事实上有些话也不好说,也很难说。教学时,学生发言不可能一下子切中要害。当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发言,否则,全场哑然,面面相觑;教师又不能越位,完全取代学生的思考。学生说不出或者不到位,教师相机进行解释。情感目标是隐性的。善为师者,应于精彩之处推波助澜,或点到为止或穷追不舍。这是教学境界。如“财富怎么得来?”有的学生说赚,按照艺术,教师抓住这瞬间定格:赚就靠劳动。在教学方法上要妥善处理好细节,把问题抓到实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语文教师嘴巴里感受情义,课才有灵魂,学生才喜欢语文。
三、阅读教学要兼顾写作,珠联璧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从哪里可以学习到写作的不同表达形式呢?在课本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写作的不同表达形式,还可以获取语言的表达技巧。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庐山的云雾》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词的美妙和连句成段的规律以及整篇课文的总分总结构和课文三、四自然段的总分结构。课文《航天飞机》学习以后,请同学们介绍航天飞机,为它设计一张名片,引用了课文介绍航天飞机外形、飞得高、飞得快、本领大的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教学、巩固成果,我又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向老师、同学、家长、亲戚展示一下。学生喜欢幻想、想象。结合苏教版教材写《最后的葬礼》总统的演说、写哈尔威船长的充满人性美的故事,学生特别感兴趣。阅读训练时,厚积了怎会不薄发呢?
参考文献:
[1]周 群,让阅读教学从“浮华”走向“平实”,《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0年第一期
[2] 袁炳飞,文学视角 语文味道 情意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4期
[3]杨思昂,杨紫昂,浅议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0年第2期。
[4]杨思昂,杨紫昂,阅读教学要善“始”善“终”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0年第6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诗在文化的传承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的小学生在一个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国诗词。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在有着良好互动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的过程,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古歌词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师讲解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几方面阐述有关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总结。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五、结语
对于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宽松就没有了纪律性,过于呆板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认真对待,传承继续绵延已久的古诗歌教育传统,因为“诗歌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表达”。只有在文化和诗歌的不断继承流传中,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正处于花季的儿童、少年们,尽情的与倾听诗歌传统对话,与未来交流。正如托尔尔泰所言,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让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02).[2]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J].江西教育,1997,(11).[3]章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J].宁夏教育,1999,(Z2).
第三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摘要】文字是民族文化及其历史最有力的传承载体,是文明延续的基石。所以识字教学不可轻视,小学教学必须注重识字教学的教育。教师不仅要教小学生识文断字,自己也需要提高文学素养。教育好下一代文字基础,传承好文化基石,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自开始以来,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工作。对小学语文而言,如何教导识字教学,如何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完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教学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的教学难题。
1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1.1学习汉字基础
新课改要求把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一门语言,识字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阅读写作等教学的良好进行有赖于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汉字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才能在书面和交流方面达到理想教学基础。使小学生的能力符合教学要求,具备良好教学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1.2提升小学生汉语能力
一门语言的基础作用在于书写和交流。在家庭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小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并不弱,想反的在书面书写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学习汉字,理解汉字,书写汉字并使得小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1.3发展小学生潜力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通过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识字教学有利于人体大脑的开发和思维模式的扩展,写字时手脑有足够的活动和联系,对小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为了保证小学生大脑智力的正常发展,提高学生汉语素质,促进学生思维模式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必须进行合理的改革。
2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2.1识字先行的集中教学
根据汉语的特点,只有学会基础汉字才能进行阅读和书写。所以通过先集中学习汉字再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来改革传统汉字识字教学是我国比较早的一种学习方法。第一,集中教学并非一直学习汉字,而是在学习一定汉字之后进行相应汉字的阅读写作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这些汉字。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汉字和进行对应的阅读写作锻炼,如此循环。第二,学生识字可以通过同音字,形声字等不同的方式将汉字分门别类,利于学生学习汉字。第三,集中教学有着利于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良好等优点。但同时过于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也使的学生积极性受损。还有单独识字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汉字词义,学习书面表达等缺点。
2.2词句不分家的分散教学
不同于集中教学的词句分开模式,分散教学认为汉语自身拥有同词多义多音的特点,单独的学字会造成词不达意等问题。所以主张学习汉字应该将汉字放在合适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去,跟随课文来学习汉字,让学生通过理解汉字来学习和掌握汉字。当然拼音和基础汉字教学会优先进行,通过基础教学之后,结合汉语特点,以课文为模板进行小学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有着教学生动,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等优点。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会延长小学生的识字学习进度。
2.3通过拼音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
通过在汉字旁注音来达到学习汉字的目的是注音教学的最大特点。不同于集中教学的注重汉字规律也不同于分散教学的教学环境为主。注音教学以类似拼音文字的阅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通过正常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音教学如何进行,第一,在小学开始便进行拼音的学习,使汉语拼音成为一种学习汉字的工具。第二,通过拼音阅读到注音汉字阅读再到纯汉字阅读的教学模式,来逐步学习汉字。第三,注音教学得利于对字音的应用,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认识超过了汉字字形。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形形象是书面写作的前提,注音教学对字形的模糊化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得不偿失。
2.4通过汉字分类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即将汉字通过分类之后在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会将汉字中一些字认为是母体字,从母体字衍生出大量子体字。然后母体字和子体字便组成了汉字的一个字族。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选取偏旁相同的字,或者是词义相同的字。这样的教学模式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对汉字词义的理解,提高了对汉字的敏感性,不过生字过多的出现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带来了书面用语不规范不典雅等问题。
2.5韵语识字的教学模式
韵语教学是以大量便于朗读的文章快速记忆来达到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第一,小学生先学习在阅读中常出现的字词。第二,将汉字中的基础文字编写成便于记忆的句式或文章。第三,一篇文章中尽量多的加入生词,这样可以快速识字。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要求学生记忆文章,在慢慢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写作。第五,学习注音模式的优点,以注音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韵语教学和汉字分类教学的缺点很相似,书面语言不美观,生字量大,学习压力过大。
2.6部件识字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部件?什么是部件教学?第一,部件愿意是指机器的组成部分,在这儿代指汉字中组建汉字的汉字单位。如从字,便由两个人字组成,这两个人字便是部件。第二,部件教学就是从这些可以单独成字的部件汉字开始教学,循序渐进的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部件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就是教导学生学习单独成字的部件汉字,即独体字。如又,子等汉字。第二,在独体字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合体字。第三,通过上述两个教学步骤,使学生形成学字先看整体在看结构而后看部件的习惯。譬如瞳字,首先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其次它由目,立,里三个部件汉字组成。这样便于学习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成功结合了汉字教育和汉字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汉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笔画组成部件,部件组成文字。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汉字印象,有着其他教学无法比肩的教学理论。同时,汉字的过度复杂导致汉字在部件构成,部件分类等方面存在分歧,始终没有出现得到广泛支持的汉字拆分理论。这使得部件识字教学难以广泛应用。
3总结
汉字教学任重道远,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如何成功教导学生的识字教学,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不能过分依赖于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在摸索中前进,在不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和学习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此,如今的小学识字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寇明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和方法[J].考试周刊,2013,(32):40.[2]郭晓辉.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学周刊B版,2014,(1):
193-193.[3]王永.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2015,5(17):318-319.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红果镇西堡小学 唐传英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 1
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 2
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 3
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叶月兰: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回眸课程改革的“战斗”历程,以下十句话很值得各位同仁细细琢磨、体会。
1.“把语文的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革故鼎新,要打开窗子,吸进新风,但断不能掀掉屋顶,更不能毁弃整个屋子。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暨蒙学书目和树影》)“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继承、发展、创新”(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我们要“扬弃传统,发扬传统”,反对与传统“一刀两断,彻底决裂”。诚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布鲁姆的及时反馈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等等,对于推进中国语文教学改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的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例如:诵读、背诵、讲授等等都是语文的“根”,外来的任何“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来吸收,“根”深才能叶茂,“根”固才能枝壮。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为“愈是民族的东西才愈是世界的”。鲁迅先生曾言:“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倘若我们连根都留不住,消亡都岌岌在眼,还奢望什么“花果”!
2.“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是落实“本色语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怎样的语文是本色语文?开宗明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就是本色语文,辩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本色语文。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崔峦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专题发言中针对课改过程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就是真正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我们将视界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个性学生开辟展示的舞台;关注教学内容,研读文本,吸收、运用好文本,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那么,语文连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又丰富。
3.“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
建国近六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小语界“刀光剑影”中,一场“语言文字是笔墨技巧还是灵魂”的纷争——要么选择“笔墨技巧”,要么是“灵魂”——开始了。其实第一线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二者的关系。如“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总之,离开了“文”,“道”就无以承载;离开了“道”,就无所谓“文”。在此,“文”与“道”统一于一篇篇课文中,只是“文”是显性的、外在的,而“道”是隐性的、内在的罢了。语言文字既是“笔墨技巧”,又是“灵魂”。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坚守语言文字教学这条底线,以此为构建语文教学“金字塔”的基础。
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如何将此落实于课堂,我们遇到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改变了“以本为本”的一贯做法,将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对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对等性的阅读观。于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前阅读”基础的差异性,加上文本存在的客观模糊性和多义性,使学生的多元感悟显得异彩纷呈。课堂出现“放羊式”“随大流式”等等多种感悟模式,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这样开放的课堂如何调控?一句话:教师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去发现蕴含其内的隐匿知识和实践智慧,引领学生去正确感悟体会。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言,并保护学生的话语权。其次,精心呵护学生在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即使与课文相悖,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努力寻找“沟通点”,巧妙“嫁接”,积极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其三,要善待学生答出来的“横跑”,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生成教学过程。
5.“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就语文的基本能力而言,应坚持这八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这“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个方面的权重并不相等,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书、读、写”。道理很简单,第一,从语言文字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看,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学习现象在先,总结方法在后。属于语言范畴或行为习惯的“识、记、说、法、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入小学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准备训练,家长、幼儿园教师在有意识或潜移默化中都给孩子以多多少少的影响。而文字此前孩子几乎一片空白。第二,语言的“自然的训练场”要比文字的“自然的训练场”容易得多,大得多。第三,文字训练的专门性、学术性和艰难性要比语言的训练麻烦的多,难得多。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应当视“阅读、作文”为主,把阅读、作文视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考试也以“读写”的方式进行,即使周全地考虑到“说、方法、习惯”等,也只能渗透其间
6.“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本真语文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语文正本清源,引火归元,还其本色便是“一半是语言,一半是文字。”“一半是语言”,我们务必要正视“听说”,“一半是文字”,我们务必要正视“读写”,“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心领神会”才好。有人提出,课改一直提倡的“人文”因素呢?“情感”因素呢?这实是对语文的性质根本没有理解。小学语文以文选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要顺着“语言文字”这条溪流“沿波溯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会离“人文”“情感”这个源头越来越近。教师说语文难教,学生说语文难学,其原因是语文,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东西,还语文本色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正儿八经地教“语文”,叫“听说读写”,别无选择。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文”“情感”等思想的外壳,是交际工具。所有读物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二者的不同在于:“非语文”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读物内容。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凭借一篇灵魂闪烁、血肉丰满的课文来把握语言文字——学习理解运用母语,语文课文本身则成了例子。若疏忽或
怠慢了“听说读写”,则与一般文字读物有何区别,那还叫语文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留住语文学科的原汁原味,语文连着各个学科,是百科之母,但语文知识只是百科之一,不是百科,决不能弱化、泛化语文。
7.“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做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叶落”总会“归根”。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相长。学生课外的读写天地是“大海”,是“天空”,是“群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一般不予干预,但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却不能听之任之,放之不管,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开卷”必“有益”,教师是要多加关注,给予指导,小学生毕竟不可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如此合理。推荐文章:(昆明人流价格:)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课余时间忙碌——“吃小灶”,学特长……语文的任务又如此繁重,改革的使命又如此艰巨,教师须紧抓35分钟不放,分秒必争,分秒必得,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都万万不可以忘记,课堂对语文来说,就是“圣坛”,就是发源地,就是长江、就是黄河的源头,就是飞瀑,一定要有力度、厚度与深度,波涛汹涌也罢,风平浪静也罢,都要有自己的景观,书声琅琅,用心以读,深思感悟……最忌讳语文课无备临堂,还美其名为“大放手”,实为大撒手的“放羊式”。它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内外真正联盟、联手,语文教学才会引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人人皆知,他非常精辟而又恰如其分地还教材以应有的位置与作用——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是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多,随意地抓住一两个语言训练点组织教学,甚至随心所欲处置、贬损了教材的实际地位、分量和作用。而学生更是教哪课读哪课,教过不读,有的甚至学完整本书还不会读,学生不愿上复习课,以为课已学过,大概意思已经懂了,再学没意思。无论从爱惜财力、物力的角度,还是从持续学习的角度,教材都不应该像“餐巾纸”,用一次就扔,要把它看做一口井,一眼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这一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使用好教材,教师必须要细致、正确地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9.“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咬文嚼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个流派,一为“感悟”“体验”为主。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另一派为抓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方法。于是,课前课后教师众说纷纭,有人道:“二期课改就是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不求甚解,再说,古人不是自己读之背之,出了很多文学家、数学家……”也有人担忧地说:“文字是语文的根,阅读教学少不了咬文嚼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只是粗略地感悟感悟,就像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课文能读懂吗?”教育的天空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谈起自读自悟,一脸春风,舞之蹈之。提起“咬文嚼字”,一脸无奈,迂腐老朽,不识时务。那边的世界真这么精彩?这边的世界真这般逊色?我们静心细想,小学语文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些教师精于分析,教得很碎,学生反倒难于接受,有些词语受某些限制,也不宜“以词解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不求甚解”,让其暂且搁置。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讲,还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理解第一”的原则,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渠道,让学生能将自己“意会”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予以
“言传”——提倡、呵护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10.“最好的读写结合应当是互补益彰,而又各有其主。”
前面已讲过,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文字”,尤其在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功夫须下在“读写”结合上,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这往往是“两重皮”“两口井”,或是“一锅煮”。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读写结合”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并使阅读、写作各成独立的体系,又互补益彰,相辅相成。阅读不只是为了作文,作文也不止是依赖阅读,这两个体系教师应当“了然于胸”,互相渗透,即阅读不忌渗透作文,作文中不忘阅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形影不离,写作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无处不在,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可设置情境或话题,让学生由这些情境、话题入手,回忆已有的生活,调动已有积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从本质上说,使用的工具性决定了读写作业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关注实效。它必须根植于文本,拓展于课外,提高于创新之中。这一点,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具体说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课文续写、句式填空、拓展想象、内容改写、看图写段、录像写话、演示仿作、词句扩写、读后感言、采访实录。